⑴ 馬其頓與秦朝在一個時期嗎
1、也可以說是在一個時期,但是具體情況需要具體分析。
2、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極為重要的朝代,是由戰國後期的秦國發展起來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傳二世兩帝,國祚共十四年。
3、馬其頓王國指約前800年-前146年間,小亞細亞及希臘地區的國家,尤指從前301年伊蘇斯戰役之後,由安提柯·貢納克建立的安提柯王朝統治下的馬其頓及希臘地區。
前168年,馬其頓本土亡於羅馬,至前146年,羅馬佔領希臘全境,標志著馬其頓王國的徹底瓦解和希臘化時代的結束。
4、這樣看來,馬其頓王國的腓力五世時代與秦朝大致並行。但是要想網上那種秦軍戰亞歷山大軍的情況則不可能。因為亞歷山大(古馬其頓國王)是公元前356年7月20日-前323年6月10日,這時是秦國處於戰國時代。
⑵ 古代馬其頓的馬其頓歷史
公元前5世紀中葉,以國王為首的奴隸佔有制國家在下馬其頓首先出現。公元前495~前450年當政的亞歷山大一世統一了整個下馬其頓。公元前413~前 399年在位的國王阿爾赫拉奧斯進行了旨在加強王權的軍事和幣制改革,促進了馬其頓的經濟和政治發展。他把首都從阿伊格遷到更靠近海的培拉。
腓力二世(公元前359~前336在位)最終統一了上、下馬其頓。他在軍事、行政和財政等方面推行一系列削弱氏族貴族和加強國王權力的改革,國勢日盛,並在鞏固了國內統治後積極向外擴張。當時希臘諸城邦之間紛爭不已,許多城邦內親馬其頓勢力增長。腓力二世巧妙運用外交與軍事等手段,使馬其頓很快成為左右希臘政局的力量。公元前 338年,在喀羅尼亞戰役中腓力二世戰勝希臘聯軍,從而成為希臘諸城邦的主宰。其子亞歷山大大帝於公元前 330年滅亡波斯帝國,不久建立起一個地跨歐、亞、非三洲的龐大帝國。
亞歷山大死後,他的部將之間經過幾十年的斗爭,建立了一系列希臘化國家,馬其頓王國僅據有巴爾干半島一隅(見希臘化時代)。公元前 276年,安提柯二世·貢納特被馬其頓軍隊擁立為王,建立安提柯王朝(公元前276~前168)。該王朝積極參與希臘化諸國之間爭權擴地的角逐,力圖控制希臘。由於阿哈伊亞同盟勢力的增長,公元前229和前228年雅典和整個伯羅奔尼撒半島相繼擺脫了馬其頓的羈絆。腓力五世(公元前 220~前179在位)企圖重新君臨整個希臘,並且在伊利里亞和小亞細亞擴張,與逐漸向地中海東部滲透的羅馬發生沖突。
⑶ 馬其頓的歷史沿革
在歷史上,馬其頓更多的作為一個廣義上的地理區名稱而存在。其位於歐洲巴爾干半島中南部地區,西臨阿爾巴尼亞山地,東接羅多彼山地,北靠歇亞山脈,東南臨愛琴海。地處巴爾干核心,南下地中海的門戶,一直為重要的貿易和軍事通道。古代馬其頓帝國在此興起,其後先後隸屬於羅馬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地理上的馬其頓地區分屬三國。共和國,屬於塞爾維亞部分,稱瓦爾達爾馬其頓,屬於保加利亞的部分稱皮林馬其頓,屬於希臘的部分稱愛琴馬其頓。
馬其頓地區古為希臘文明北端的邊疆地區,該地公元前4世紀時崛起的馬其頓帝國曾征服小亞細亞、波斯、埃及等地,把希臘文明傳播到中東各地。
馬其頓位於希臘北部,由上、下馬其頓兩地區組成。上馬其頓是高原山區,僅有幾個關隘與外界相通。下馬其頓土地肥沃,適於農業,是馬其頓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它對於上馬其頓有傳統上的宗主權。
馬其頓人的民族成分比較復雜。在早期青銅時代,一批操希臘語的部落遷至馬其頓,後逐步分批南下,但有一部分人仍留在北希臘。可能在公元前7世紀,這些留下人中的一支——馬其頓人佔領了埃蓋,擴張到了下馬其頓的沿海平原,形成了馬其頓國家。他們崇拜希臘的神祇,特別崇拜宙斯和赫拉克里斯。其他希臘語部落則在上馬其頓與伊利里亞人、派奧尼亞人、色雷斯人相混合。從整體上看,馬其頓人不是純粹的希臘人,但與希臘人有淵源關系。
馬其頓人在文明發展的道路上,比南部的希臘人大大遲了一步。在希臘城邦已達到政治、經濟、文化高度繁榮的時代,馬其頓剛跨入文明社會的門檻。國王是全國土地的主人,戰爭中最高的統帥,在對外關繫上代表著國家。他同時又是祭司、法官和司庫。但他的統治權力也受到一定的限制,轄下的各個部落仍保持相當的獨立性,擁有自己的王族和部落王,戰時作為國王名義上的藩屬出兵打仗。國王的王位世襲,但須經過人民的認可,人民還有權廢黜國王。涉及到叛國罪的案件,要由人民審判。馬其頓人多為農民和牧民,同時也都是戰士。國王在部落貴族中選擇他的戰友,戰友要完全忠於國王,平時參與宮廷事務,戰時隨國王出征。從這些戰友中,國王選拔一些人組成他的「議事會」。公元前5世紀初,波斯侵略希臘,馬其頓一度受波斯統治。但馬其頓王亞歷山大一世(約公元前495——450年)暗通反抗波斯侵略的希臘城邦,告以波斯的軍事情報。
馬其頓的真正強大是在腓力二世之時。公元前359年初夏,馬其頓人選舉前國王的幼子為王,腓力以新王叔父的身份攝政。腓力早年曾在底比斯為人質,與底比斯名將伊帕密南達結識為友。他細心了解當時希臘各邦的政治形勢、外交方式與戰爭方法。這一經歷大大有助於他以後的成功。他受命於危難之際。這時,馬其頓局勢比較混亂,某些屬地企圖脫離馬其頓而獨立,腓力的同父異母兄弟們則伺機爭奪王位。腓力審時度勢,干練沉著,很快穩定了局面,贏得了聲威和權力。可能就在這時,馬其頓人廢掉了幼王,推舉腓力正式為王,即腓力二世(公元前359——336年)。
腓力的改革使馬其頓成為巴爾干半島的軍事強國。西邊的伊利里亞、伊庇魯斯、東邊的色雷斯、北邊的派奧尼亞,都在他的勢力范圍之內。腓力採用金銀復本位制。建立了一支忠於國王的常備軍,創建了強有力的馬其頓方陣。後來他又侵佔了色雷斯的金礦,這樣每年就有穩定的收入以擴充軍事。馬其頓軍隊的戰鬥力超過了希臘其他城邦的軍隊。腓力為了准備進軍東方各國,還建立了一支強大的艦隊。 在王權強化,國土擴大,實力增強,既無內亂又無外患的情況下,南部內爭猶酣的希臘城邦自然成了他進一步征服的目標。
腓力二世在國勢強大後,趁著希臘處於城邦混戰之際南下侵略希臘。公元前338年,以雅典、底比斯為首的反馬其頓盟軍與馬其頓軍決戰於中希臘的克羅尼亞,盟軍慘敗。第二年,腓力在科林斯召集各邦開會,宣布希臘各城邦成立聯盟,幾乎全希臘都承認了馬其頓的霸權,並決定進攻波斯。公元前336年,腓力在他女兒的婚宴上遇刺身亡。 腓力二世被害後,希臘各邦再度出現了反馬其頓起義。
年僅20歲的亞歷山大繼位以後,在不到半年的時間之內迅速鎮壓了叛亂。前334年春,亞歷山大渡過了赫勒斯滂海峽進攻波斯帝國,亞歷山大的軍隊與波斯王大流士三世的軍隊在小亞細亞的格拉尼庫斯河(Granicus)畔首次展開會戰,希臘軍大勝,不到半年即佔領小亞細亞。公元前333年,亞歷山大率軍在敘利亞的伊蘇斯平原(Issus)平原大敗大流土三世親率的10萬多波斯軍,俘虜了大流士的母親、妻子和兩個女兒。大流士三世向東潰逃。 公元前333年亞歷山大征服了敘利亞、腓尼基各城市。次年又征服了埃及,在埃及建築了一座新城叫做亞歷山大里亞。 亞歷山大於公元前331年春季又離開埃及,繼續東征。渡過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十月間在阿貝拉又與大流土三世軍隊發生戰爭。報傳說波斯軍隊約有四十萬人之多,有馬步隊、象兵,但皆被亞歷山大擊敗,大流士三世又東逃。
亞歷山大繼續前進攻克了巴比倫城。他從巴比倫又東行,進入波斯本土,佔領波斯的蘇薩與波斯波利斯兩個都城,獲得大量金銀及珠寶後放火焚毀波斯波利斯城,殺戮其居民,以報復公元前480年波斯王薛西斯一世縱火焚毀雅典城的仇恨。以後三年間亞歷山大又鎮壓了波斯東北部零星反抗。波斯王大流士三世亦被其部下所殺,波斯滅亡。公元前327年又進兵印度。他統帥大軍從裏海南岸東進,經過帕提亞,征服阿富汗,進入印度,戰敗印度反抗者,平定旁遮普,擬沿著印度河繼續南下。但其部下兵士在外轉戰連年,回歸心切,又因印度多雨、天氣酷熱,士兵飽受痛著,幾至公開嘩變,亞歷山大乃把印度征服部分分為三省並留駐兵而還。 公元前324年初,亞歷山大將巴比倫作為新都,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帝國——馬其頓帝國(也稱為亞歷山大帝國)。 公元前323年6月,亞歷山大突然患惡性瘧疾,發病10天後就離世,僅33歲。
亞歷山大死後,希臘各國及波斯各地,都乘機反抗。亞歷山大部將又互相廝殺,爭奪土地,帝國就立即陷入混亂狀態,最後分裂為三個比較鞏固的國家。他的部將托勒密佔領埃及及敘利亞南部,建立了托勒密王朝;塞琉古佔領了小亞細亞、美索不達米亞及敘利亞北部,建立了塞琉古王朝,凱山得占據馬其頓和希臘建立了馬其頓王國。這三個國家是後期希臘時代最強大的國家。這些後期希臘國家存在約有三百年,羅馬於公元前146年滅亡迦太基後,又向東發展,這些國家都先後被羅馬征服。
馬其頓先後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希臘人所主導)等統治。5世紀起斯拉夫人開始進入馬其頓地區,並在該地(尤其是馬其頓的內陸地區)定居,因而奠定了現代馬其頓南北之分(南:希臘人/北:斯拉夫人)的基礎。 斯拉夫人7世紀大量遷居馬其頓地區,10世紀下半葉至1018年,薩莫伊洛建立了第一個馬其頓國。
837年,保加利亞征服了馬其頓地區,並於10世紀末在該地的Ohrid(奧赫里德)定都。1018年拜占庭帝國又征服了馬其頓地區,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里馬其頓多次在拜占庭、保加利亞和塞爾維亞之間轉手。15世紀初奧斯曼帝國征服了馬其頓,並開始了長達500年的統治。
19世紀時希臘、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復國運動相繼展開,民族主義高漲,馬其頓也成為三國的必爭之地。1912年三國在共同針對奧斯曼帝國的第一次巴爾干戰爭中獲勝,奧斯曼將馬其頓割予三國,但三國之間又因馬其頓具體分割方案於1913年爆發第二次巴爾干戰爭,最終希臘、塞爾維亞擊敗保加利亞,三國將馬其頓瓜分。塞爾維亞所得到的部分就是現代馬其頓共和國的領土。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塞爾維亞成為南斯拉夫的一部分。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希臘、南斯拉夫為同盟國,保加利亞參加了由德國主導的軸心國陣營,希臘、南斯拉夫被德國攻佔之後,保加利亞分得了馬其頓的大部分地區,但戰爭結束後各國之間的邊界又還原為戰前的形勢。
二戰之後,南斯拉夫成為由鐵托所領導的共產主義國家,1946年時鐵托將馬其頓地區從塞爾維亞分開,成為南斯拉夫的一個加盟共和國。1991年9月17日馬其頓從南聯盟和平分離,但馬隨即和希臘爆發國名爭端,最後馬其頓於1993年以「前南斯拉夫馬其頓共和國」的名義加入聯合國。希臘最終在1995年解除對馬其頓共和國的經濟封鎖。
1999年,南聯盟爆發科索沃戰爭,近40萬阿爾巴尼亞族難民從科索沃湧入馬其頓,馬境內阿爾巴尼亞族分離傾向不斷加劇,民族問題日益突出。阿族繼續堅持修改憲法,要求阿族成為主體民族,阿語成為官方語言。阿族民主黨參政後,馬政府許諾按歐洲標准給予阿族相應權利,並做出了一些緩和民族矛盾的舉措,馬國內的民族矛盾一度相對趨緩。自2001年2月起,科索沃阿爾巴尼亞族極端分子多次越過南斯拉夫與馬其頓邊境,佔領馬村莊,與馬邊防軍交火。隨後阿族極端分子又在馬邊境地區的第二大城市泰托沃(阿族聚居區)襲擊馬軍,遭到馬軍猛烈還擊。同時,馬阿族舉行集會,公開要求成為主體民族,主張建立聯邦制國家,馬民族矛盾上升。馬邊界發生沖突後,馬總統、政府、議會紛紛發表聲明,強烈譴責阿族極端分子的恐怖主義行徑,決定採取一切措施保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批評駐科索沃維和部隊沒有認真執行使命,維護好馬與科索沃的邊界;呼籲國際社會予馬以支持。
馬安全局勢的惡化也引起國際社會的嚴重關切,阿族極端分子的暴力行動遭到國際社會的一致譴責。2001年3月21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1345號決議,強烈譴責馬部分地區和南塞地區極端分子的暴力活動,重申根據國際法和聯合國安理會第1244號決議,馬、南主權、領土完整和邊界不可侵犯,要求有關人員立即停止針對南、馬的武裝活動,放下武器,返回家園。北約和歐安組織也發表聲明,表示支持馬其頓的安全、穩定和領土完整。駐科索沃維和部隊加強了科索沃一側馬南邊界的巡邏,允許南聯盟軍警返回南與馬相鄰地區的「安全區」。 4月底,阿族極端分子再次連續襲擊馬軍,馬政府採取軍事手段對其進行打擊,馬局勢再度惡化。
⑷ 馬其頓是怎麼興起的
馬其頓位於希臘北部,由上、下馬其頓兩地區組成。上馬其頓是高原山區,僅有幾個關隘與外界相通。下馬其頓土地肥沃,適於農業,是馬其頓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它對於上馬其頓有傳統上的宗主權。
馬其頓人的民族成分比較復雜。在早期青銅時代,一批操希臘語的部落遷至馬其頓,後逐步分批南下,但有一部分人仍留在北希臘。可能在公元前7世紀,這些留下人中的一支——馬其頓人佔領了埃蓋,擴張到了下馬其頓的沿海平原,形成了馬其頓國家。他們崇拜希臘的神祗,特別崇拜宙斯和赫拉克里斯。其他希臘語部落則在上馬其頓與伊利里亞人、派奧尼亞人、色雷斯人相混合。從整體上看,馬其頓人不是純粹的希臘人,但與希臘人有淵源關系。
公元前5世紀中期,尚處於原始氏族社會的馬其頓在伯羅奔尼撒戰爭後,變成了商業和奴隸制國家。在阿克勞斯當政期間。他大力發展改革,文武兼修:一方面改革軍事,開辟道路,興建城寨,發展教育,提倡希臘學術文化;另一方面向沿海推進,在沿海建立新首都伯拉,此時的馬其頓已經頗具規模,國勢日增。
進入公元前4世紀後,馬其頓一躍而成為希臘北部的重要國家。馬其頓國王們把希臘的先進文化引入他們的宮廷、與希臘城邦進行貿易。經濟的發展使馬其頓的面貌發生了較大變化,村莊變成村鎮,佩拉成為馬其頓最大的城市和王國的首都。
⑸ 馬其頓是哪個國家的
北馬其頓共和國,簡稱北馬其頓,是位於東南歐的巴爾干半島南部的內陸國家。
馬其頓(Macedoniai/ˌmæsᵻˈdoʊniə/)是位於東南歐巴爾干半島上的地理和歷史地區。長期以來,它的界線發生了很大變化。
該地區涉及六個巴爾干半島國家:希臘(北部的馬其頓地區)、北馬其頓共和國、保加利亞(布拉格耶夫格勒州)、阿爾巴尼亞、塞爾維亞和科索沃。它佔地約67,000平方千米(25,869平方英里),人口約476萬。
(5)馬其頓歷史寫在哪裡擴展閱讀:
國名來源
北馬其頓共和國自立國以來使用馬其頓共和國的國號,常常簡稱為「馬其頓」;但馬其頓共和國和馬其頓地區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因此存在名稱爭議。
希臘方面認為「馬其頓」是希臘歷史的一個概念,反對馬其頓共和國使用「馬其頓」名稱,所以暫名為前南斯拉夫馬其頓共和國,直到2019年2月更名北馬其頓後矛盾才得以化解。
馬其頓地區其已知的最古老定居點可追溯到約9000年前。公元前4世紀中葉,馬其頓王國統治了巴爾干半島;從那之後,馬其頓的歷史便開始多元化。
⑹ 馬其頓王國的早期歷史
馬其頓地處希臘東北邊緣,南接貼撒利,中隔奧林匹亞山,西為伊利里亞,東鄰色雷斯。
根據自然地理條件,馬其頓明顯分成兩部分:上馬其頓,位於西部,地域廣大,山脈縱橫,森林密布,適於畜牧業,是馬其頓人基本居住地;下馬其頓,是塊瀕臨愛琴海的沿海平原,適於農業發展。
馬其頓人來源不清,可能是伊利里亞人、色雷斯人、希臘人的共同後裔。由於僻處一隅,馬其頓長期處於落後狀態,基本被排除在希臘邦際生活之外。而馬其頓人則粗獷勇武,被看作是非嚴格意義的希臘人,許多希臘人甚至稱他們是異族蠻人。馬其頓國家形成的過程極為模糊。它發展很晚,又長期處於希臘世界外圍,沒有史家專門以它為記載對象。
約在公元前700年,佩爾狄卡斯一世率領自稱為馬其頓人的一個民族從哈利阿科蒙(今天的阿利阿克蒙)河畔的故土東遷,定都埃蓋(埃澤薩),創建了阿吉德王朝。到阿敏塔斯一世統治時期(公元前6世紀),馬其頓的勢力已經向東越過阿克休斯河(阿克西奧斯),征服了當地的色雷斯各部族。
根據現有零星材料,馬其頓早期存在過一些獨立的部落聯盟。各部落均有自己的巴賽勒斯。約在公元前6世紀下半葉,馬其頓可能發生過類似提修斯改革的統一運動,形成早期國家,定都上馬其頓的埃蓋,實行君主制,但公民大會仍然起一定作用。在希波戰爭中,馬其頓依附於波斯帝國,並被迫加入波斯軍隊。
公元前5世紀末葉,馬其頓開始介入鄰國事務,國都移至下馬其頓的派拉。
進入公元前4世紀,馬其頓發生權力之爭,國家幾面受敵,危在旦夕。
危機是轉變的契機。攝政王腓力二世臨危受命,將威脅一一去除。後來他廢黜幼主,自稱國王。經他苦心經營,馬其頓很快成為強大國家。
⑺ 亞歷山大時期的馬其頓是現在的哪裡
在歷史上,馬其頓更多的作為一個廣義上的地理區名稱而存在。其位於歐洲巴爾干半島中南部地區,西臨阿爾巴尼亞山地,東接羅多彼山地,北靠歇亞山脈,東南臨愛琴海。地處巴爾干核心,南下地中海的門戶,一直為重要的貿易和軍事通道。古代馬其頓帝國在此興起,其後先後隸屬於羅馬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地理上的馬其頓地區分屬三國。共和國,屬於塞爾維亞部分,稱瓦爾達爾馬其頓,屬於保加利亞的部分稱皮林馬其頓,屬於希臘的部分稱愛琴馬其頓。
馬其頓地區包括從前南斯拉夫獨立出來的馬其頓共和國、希臘北部的馬其頓地區(包括中馬其頓、西馬其頓、東馬其頓-色雷斯),以及保加利亞的西南角。
⑻ 馬其頓的希臘人第一次出現在歷史上是什麼時候
"歷史上馬其頓希臘人第一次出現是什麼時候? "
馬其頓的希臘人在歷史上第一次出現是在公元前7世紀中期的古希臘時期。根據希羅多德的說法,馬其頓人和多里安人是指同一民族,希臘人:
聽到這些話,克羅伊斯比其他所有人都更高興,因為他認為,統治米底亞人的是騾子,而不是人,因此他自己和他的後嗣將永遠不會停止他們的統治。在這之後,他思考了一下,他應該尊重希臘人中最有權勢的人,並和他們交朋友。經過調查,他發現拉斯狄蒙人和雅典人是最傑出的,他們是多里安人和其他伊奧尼亞人中的佼佼者。因為這兩個民族是古代最傑出的民族,第二個是佩拉斯吉安族,第一個是希臘族。一個從來沒有從自己的地方向任何方向遷移過,而另一個則非常喜歡流浪。
⑼ 馬其頓屬於哪個時代是古希臘嗎不是的話那是哪啊
希臘城邦在長期內戰之後,東部小國馬其頓崛起,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入侵希臘,希臘聯軍和馬其頓軍交戰,希臘聯軍先勝後敗,被迫投降。腓力二世死後,兒子亞歷山大即位,重新征服希臘。所以馬其頓屬於希臘時代。
⑽ 馬其頓帝國的歷史
馬其頓發表評論(0)編輯詞條目錄
• 馬其頓
• 馬其頓的興起
• 腓力二世統一希臘
• 亞歷山大東征
• 馬其頓帝國的衰亡
[顯示部分][顯示全部]
馬其頓編輯本段回目錄 馬其頓位於希臘最北部。公元前5世紀後期到公元前4世紀初,馬其頓國家逐漸形成。公元前4世紀中期,馬其頓在腓力二世的統治下強盛起來,逐步統一了希臘。腓力死後,繼任者亞歷山大於公元前334年開始東征。他率軍侵入亞洲,滅亡了波斯帝國,又進兵中亞、南亞,侵佔了印度河流域,建立起規模空前的大帝國。亞歷山大死後,帝國隨即分裂。希臘各邦相繼掀起了反馬其頓的斗爭。
馬其頓的興起編輯本段回目錄 馬其頓的居民是由色雷斯、伊利里亞和一些與希臘人有血緣關系的部落混合組成的。公元前5世紀上半葉,馬其頓還處在軍事民主制時期,到公元前5世紀後期至公元前4世紀初期,國家才逐漸形成。國王阿刻勞斯時期,馬其頓國家初具規模。公元前4世紀中期,馬其頓在國王腓力二世(公元前359~前336年在位)的統治下逐漸強盛起來。腓力二世在位時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政治上,限制貴族會議的權力;經濟上,實行貨幣改革;軍事上,建立常備軍,組成馬其頓方陣。此時的馬其頓政治、經濟、軍事實力都十分雄厚。
馬其頓士兵所裝備的盾牌、頭盔和武器都是由能工巧匠手工製作的。製作盔甲時需要使用銅片,而製作矛頭和劍時則需要用鐵。鑄劍的方法是:先將鐵放在炭火中加熱,然後把它敲成劍的形狀,再投入冷水中,最後在磨石上打磨拋光。
盾牌手盾牌手
盾牌手在方陣的邊上作戰,保護沒有防護措施的方陣右翼。盾牌手還隨身配備雙刃短劍。
腓力二世統一希臘編輯本段回目錄 改革之後,腓力二世開始了統一希臘的戰爭。他在很短的時間內就佔領了周邊的沿海地區,此後便把擴張的矛頭指向了希臘各城邦。公元前352年,馬其頓軍大敗希臘軍,攻佔了希臘北部。公元前338年,馬其頓軍南下,與希臘軍在喀羅尼亞進行了決定性的一戰,結果希臘軍戰敗。公元前337年,腓力二世在科林斯召集全希臘會議(只有斯巴達未參加),會上訂立了馬其頓與希臘永久的攻守同盟,並由腓力擔任盟主。科林斯會議標志著希臘城邦時代的結束,也意味著馬其頓對希臘統治的開始。
馬其頓方陣戰術馬其頓方陣戰術
馬其頓步兵手持長矛,組成密集的令人生畏的步兵方陣。方陣的右翼由盾牌手防護,前方則由騎兵充當前鋒。這種方陣只能前進不能後退,具有極強的攻擊力,往往將對手打得潰不成軍。
亞歷山大東征編輯本段回目錄 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遇刺身亡,被征服的希臘城邦紛紛起義。其子亞歷山大即位,迅速平定了內亂。公元前334年春,亞歷山大開始了遠征波斯之行。他率領部隊首先佔領了小亞細亞,然後又揮師北上,向敘利亞的伊蘇進軍。此後,亞歷山大的軍隊南下,攻佔腓尼基,然後佔領了埃及。公元前331年,亞歷山大佔領了波斯首都巴比倫和蘇撒城,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被殺。公元前329年,亞歷山大進軍中亞,侵入帕提亞等地。公元前327年,亞歷山大軍隊又侵入印度河流域,此後又想征服恆河流域,但兵力衰竭,被迫於公元前324年撤軍。歷時十年的東征之行宣告結束。
馬其頓帝國的衰亡編輯本段回目錄 亞歷山大東侵後,建立起一個空前龐大的馬其頓帝國。其領土橫跨歐亞非三大洲,西起希臘,東到印度河流域,南到埃及,北抵中亞。為了統治幅員遼闊的帝國,亞歷山大繼承了波斯的統治方式,保留了波斯帝國的行政制度。但是這個龐大的帝國是由一些生活方式不同、語言不同的民族和部落組成的,其內部很少聯系,瓦解不可避免。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病死,帝國隨即分裂。亞歷山大部下的馬其頓將領各據一方,互相混戰,帝國衰微。公元前307年,馬其頓帝國分裂為馬其頓王國、塞琉古王國和托勒密王朝統治下的埃及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