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歷史上包拯最後的結局是什麼
歷史上,清官包拯因病而逝,得以善終。
嘉佑七年,包拯在樞密院突發疾病,十幾日之後病逝,時年64歲。仁宗親往祭奠,並罷朝一日。朝廷追贈包拯為吏部尚書,謚「孝肅」。
包拯為官多年,始終清正廉潔,剛正不阿,與朝中權貴、土豪劣紳多次正面沖突,然而最終屹立不倒,得以善終,這是十分罕見的。對於包拯終得善終,筆者有幾個不成熟的見解供商榷。
你不怕權貴,權貴就會怕你。包拯連鬼都不怕,怎麼會怕人呢?包拯一生,彈劾朝臣三十餘位,就連皇親國戚,包拯也敢據理力爭。
心底無私天地寬,一個沒有私心的人,自然是無所畏懼的。丟了烏紗帽又如何,丟了性命又如何!但是,眼見不平事,則必須要說,不說,對不起自己的良心!
縱觀包拯一生,剛正清廉,為民請命,心底無私,潔白無瑕。包拯得以善終,符合百姓的意願,「邪不可勝正」。「包青天」的高大形象,屹立不倒!
❷ 歷史上包拯最後的結局是什麼呢
包拯,是北宋王朝宋仁宗在位時,著名的的大臣。包拯之所以能鐵面無私,執法如山,清正廉潔,和他的所處那個時代有很大的關系。我們要看一個時代能出清官,那是因為有英明的君主。包拯一生疾惡如仇,不畏權貴,以他的性格,是很難在官場上立足的。為什麼包拯能善始善終,離不開仁宗皇帝愛護和支持。君臣相知,信任有加,才成就了包拯。
包拯,生於宋真宗咸平九年(公元999),廬州合肥人。官宦之家,家境殷實。祖父包士通,是平民百姓,以務農為生。父親包令儀,太平興國八年進士,官至刑部侍郎。後來父親致仕返回原籍,贈太保。母宣氏,贈馮翔郡太夫人。弟兄三人。包拯為小。長兄包瑩,二兄包潁均早年去世。家中只剩包拯一個獨子。包拯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在宋仁宗天聖五年(公元1027)考中進士。這一年包拯28歲。出任今天的江西永修知縣。包拯因為父母年邁,無人照料,就上奏請求在合肥附近任職。後朝廷改任包拯和州監稅。包拯父母身體有病,捨不得他離開,包拯便辭官回鄉,侍奉父母。直到父母去世,守孝期滿,包拯在景佑四年(公元1037年)才回吏部接受調任。朝廷任命包拯為安徽天長知縣。包拯上任後,公正的處理了許多積案,得到了當地老白姓的好評。
不久,包拯升任端州知州。端州出產一種名硯,是朝廷的貢品。歷來官員都私拿截留,作為賄賂朝廷大臣的物品。包拯上任後,一改舊習。決不多收一塊。離任時,自己用過的硯台,都造冊上繳。為此,減輕了造端硯百姓的負擔。慶歷三年,包拯擔任監察御史。他上書朝廷,反對送契丹歲幣,應操練軍隊,加強軍備。
廬州是包拯的家鄉,包拯在廬州時,許多親朋故友,仗勢欺人幹了許多不法之事,包拯大義滅親,嚴厲執法,不徇私情,將他的一個舅舅在公堂上依法懲處,自此之後,親舊都規矩守法。無人敢胡做非為。嘉佑七年,包拯病逝,年六十四歲。朝廷追贈「禮部尚書」,謚號「孝肅」。包拯一生清正廉潔,剛正不阿。鐵面無私,執法如山。他的一生是幸運的,他遇到了一個仁義的皇帝可以包容他,信任他,給他可以發揮的舞台。在許多包拯這樣的官員的努力下,北宋出現了近代陳演格先生所說的「華夏民族之文化,歷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的時代。
❸ 包拯最後是咋死的
生病。
包拯是生病死的。1062 年,包拯生病後 13 天就病發身亡,死在 開封府,包拯之死。史書上記載包拯死於 63 歲,死之前身體健康是 一 個硬朗的小老頭。1062 年包拯突然死於一場暴病,這讓很多專家都很 懷疑。
1908 年,合肥政府在修建包拯墓的時候鑒定出包拯的骨頭中有 過量的砷元素,砷元素特別高這說明包拯不是自然死亡,包拯不是死 於暴病就是死於謀殺。包拯是被被毒死的還是死於暴病,歷史上都無 從驗證。
因為這場病來得太過突然,所以包大人生前,也沒怎麼遭受過病痛的折磨。在其死後,皇帝為其輟朝一日,追贈禮部尚書。而包大人去世之後,他的兒子也繼承了包大人的優良品格,成了一個正直清廉的好官,包家也是香火綿長,直到今天還有很多後人。
包拯少年時代簡介:
少年時代的包拯,便成長於北宋的這段黃金時代當中。另外,包家也不是什麼普通森森人家,從包拯爺爺那一代開始,便已經入朝為官,而且官職不低。更為難得的是,包拯的爺爺和父親,都是難得或亂的清官。少年時代的包拯,深受家族長輩的此團畝影響,所以才會成為後來那個著名的『包青天』。
在包拯24歲那年,宋真宗去世,皇帝換成了宋仁宗。這位宋仁宗在歷史上,也是一位難得的好皇帝。而包拯接下來的大半生,也將完全追隨這位宋仁宗,開創出一段君臣佳話。
❹ 歷史上包拯最後的結局是什麼呢
包拯作為北宋時期名臣,其鐵面無私、執法嚴明的形象廣為流傳,其出淤泥而不染、不附權貴的高貴品格千古流芳。但話說回來,包拯時期的北宋官場,就已經腐化嚴重,包拯的為官做派似乎顯得不那麼合群,但他卻做到了正三品大員的位置,並在任上壽終正寢。而隨著包拯墓的發掘,發現其頭骨汞含量超標,這又為其人生結局增添了疑雲!
嘉祐三年(1058年)六月,升為右諫議大夫、權任御史中丞,雖回歸中央,官階依舊為從三品。但上達天聽,更方便向皇帝上疏獻言,其中就包括勸宋仁宗立儲問題,按理說朝臣不得插手皇帝家事,當仁宗問及包拯該立誰為太子時,包拯則表現出了政治智慧,向仁宗坦言皇帝家事外臣無權建議,只是牽扯國本,自己的子嗣先於自己亡逝,並無不臣之心,這也贏得了仁宗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