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榆林紅石峽有多少年的歷史

榆林紅石峽有多少年的歷史

發布時間:2023-06-06 14:48:09

1. 關於榆林的近代史

我國約有2000多座城市,國務院自1982年先後4次公布了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101座。榆林於1986年12月8日被國務院第二批公布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位列第54位,這足以說明榆林古城在中國古代的歷史地位及含金量。

榆林歷史文化名城的根魂

榆林古城,別稱榆陽,雅號駝城。依大漠,踞高原,北瞰河套,南蔽三秦。自商武丁北伐鬼方三年以來,一直是我國民族爭戰古戰場的前哨要地,明朝中葉,置為萬里長城沿線「九邊重鎮」之一,多有名將鎮守,各朝關於榆林邊務之疏奏論策,國史方誌典籍多有記載。據《榆陽文史資料》第七、八期,由杜相唐老先生整理的「榆林大事記」中,從夏商至清末共438條,其中涉及戰爭的有215條,占總數的49.1%。其中:夏商至元末有262條,涉及戰事的有93條。明朝267條,涉及戰事的有96條。清朝有109條,涉及戰事的有26條。因此而演育了浩繁跌盪的殘酷與悲壯的民族爭戰史詩和蒙漢民族相融互通的人文歷史。是民族爭戰選擇了榆林,是軍事戍邊開發和發展了榆林。從榆林古城歷史沉積的豐富的文物遺跡所承載的燦爛的歷史文化中,突顯了位居萬里長城中部的榆林古城所蘊涵的獨特的豐厚的古代民族爭戰文化、軍事戍邊文化和蒙漢民族和睦共處的邊商文化底蘊,這就是榆林古城應該向世人展示的歷史文化根魂。

榆林文物遺跡特色

據史料記載,榆林古屬雍州,又曰朔方地。商時為鬼方,西周為獫狁所據。春秋時又為林胡、白翟地。戰國初屬魏地,置上郡,歸秦後,設上郡制所膚施縣於榆林城南米家園子沙灘山。漢因秦制,仍置上郡,並設龜茲屬國城於榆林城北古城灘。三國時為匈奴所據。宋代被西夏國占據。明洪武二年建榆林寨,成化七年升為榆林衛,築衛城。成化九年,延綏鎮由綏德遷於榆林,成為九邊重鎮之一,至清代。先後有商武丁、秦始皇、漢武帝、北魏太武帝、明武宗正德皇帝、清聖祖康熙皇帝親臨榆林征戰巡邊,其中明武宗正德皇帝在榆居住達3個月之久。榆林古城悠久的歷史,留下了一處處古老文明的遺跡,悠久的歷史記載了一樁樁邊塞要地的史實,悠久的歷史積淀了邑境深厚的民族爭戰文化、軍事戍邊文化、蒙漢民族相融互通的邊商文化底蘊和鮮明的地方特色。其遺跡呈顯出古長城遺跡多、古城牆拓展擴建多、衙門多、衛星營堡寨子多、廟宇多、樓及牌樓多、九龍壁多、中葯鋪店多、古色古香的四合院多為特點的歷史文態與風貌,被世人譽為大漠里的「小北京」。

據考證:榆林是全國唯一遺存魏、秦、明三個朝代修建的古長城和秦直道並存的城市。在明長城上所建的鎮北台,被譽為萬里長城第一台。鎮北台腳下建有明清時代蒙漢民族貿易互市的易馬城和接待納貢議事洽談使者的款貢城及歷代名人將士提撰的紅石峽摩崖石刻寶庫。具有600多年歷史的榆林古城牆,經過三拓一縮,形如長方形古刀幣狀,周長曾達8920米,面積3.9平方公里,現為周長6322米,面積2.14平方公里,屬三里方城建制。2004年11月27日出版的《我國九大古城牆》一文中榜上有名,位列第六。城牆上城門、瓮城、城門樓最多時曾達7處,是全國少數沒有北城門的城池之一,城牆另建有文昌樓、魁星樓、文昌宮、大仙樓各一座。城內有2道山,3條街,75條蜿蜒小巷,呈棋盤井字格局,2000多個古色古香的民居四合院如繁星點綴,布滿全城。市井以南北大街為抽線,街道兩旁明清風格的商賈店鋪林立,其中中葯店鋪多達40多處,累計達70多個這在全國也是少有。大街上由北到南,從明到清,先後建有古樓、凱歌樓、新明樓、萬佛樓、文昌閣、鍾樓6座,在6樓中間建有功德牌坊5座相互輝映,其中以新明樓純木結構建築精巧奇特秀麗而著稱,三樓上保存有目前全國唯一的稀世珍寶——明代大宦官魏忠賢銅像一尊。城南建有明代隱譽文筆的凌霄塔和隱譽玉硯的水上橋、橋上水的榆陽橋及清代乾隆皇帝御書賜獎的「兩守孤城、千秋忠勇」御碑亭,同城北的鎮北台構築出一幅「南塔北台中古城,六樓踦街天下名」的在全國獨無僅有榆林古城景觀風貌。從名代萬曆年間始,古城內和近郊建有大型寺廟建築群近10處,共有儒、道、佛三教廟宇83座,其中關帝廟最多有6座,城隍廟次之有3座,文廟有1座。全城有各種官衙、功德、百歲、褒獎、記事、廟宇、貞節牌坊、牌樓66座。為了加強和鞏固九邊重鎮的軍事防禦體系,先後曾設置過道台署、道尹署、知府署、知縣署、巡撫署、總兵署、中營署等7個衙門。在古長城沿線設置衛星營堡寨子36個,形成了長城中部的立體防禦體系。為了保障戍邊將士人才培養和身體健康,早在明代弘治8年(1495年)在新明樓西創辦了書院,以榆林別名命為榆陽書院,於明清兩代培養出進士38人(文10人,武28人)、舉人285人(文40人,武245人)、貢生43人。明代成化年間,經上疏獲准在榆林開設了「醫學」,時至崇禎年間因破毀而停辦,共計維持辦學170年之久。清同治年間,榆林最先開設了「牛疫局」,預防天花病在戍邊將士中發生與流行。綜上所述,事實證明:是民族爭戰選擇了榆林,是軍事戍邊開發發展了榆林。

在中國革命近代史上,榆林古城具有百年校史的榆林中學,由進步民主人士杜斌丞先生任校長,聘請共產黨革命知識分子魏野疇、李子州、王森然等仼教員,為國共兩黨培育了劉志丹、劉瀾濤、王子宜、髙崗、賈拓夫、曹力如、杜聿民等高級將領和知名人士。榆林中學內的斌丞圖書館,在陝北建黨初期發揮過重要作用。紅石峽雄山寺翠然閣,1928年、1929年是中共榆林縣委召開黨的活動分子會議和中共陝北特委召開第二次擴大會議的會址。在抗日戰爭期間,居住在榆林古城南郊金剛寺桃林山莊的國民黨鄧寶珊將軍利用他的特殊身份周旋於國共兩黨之間,促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鞏固與發展,榆林古城為陝北革命近代史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榆林歷史文化遺跡的劫難

保護歷史文化名城及其遺跡就是保護歷史,就是保護中華民族的特色文化。近70年來,榆林的歷史文物遺存卻遭到幾次災難性浩劫,致使一座承載中國古代民族爭戰文化、軍事戍邊文化和邊商文化特色,足可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面貌全非,文物古跡逐年消失,所剩無幾,目前已經到了該向國家申報摘掉榆林歷史文化名城殊榮的地步。糾其原因:一是戰爭性破壞,二是政府領導無知的野蠻性行政破壞,三是文化大革命、「四清」運動的破「四舊」性破壞,四是法律法規不健全,無法可依性破壞,五是自然融蝕性破壞,六是城內人口密度超越城市承載能力性破壞,七是建設性破壞等。其中以戰爭性破壞、領導無知野蠻行政性破壞和建設性破壞最為嚴重。據有關資料記載,榆林古城在清末民初,城鄉有大小寺院、廟堂、宮觀、石窟達200多處,連同其它文物古跡加在一起達近300處,僅古城四郊有文物古跡80多處,約有民居四合院2000多。1986年普查時,文物景點僅剩170處,四合院1100處。2003年文物管理部門公布的文物保護景點有41處,其中國家級1處,省級4處,縣級36處。其類別是古遺跡4處,古墓葬6處,古建築24處,石窟、寺廟及石刻4處,重點史跡及代表性近代建築3處。有四合院700處,其中具備基本規模的有90多處,保存較完整的僅有9處。據不完全統計:毀於1947年戰爭炮火或拆毀的文物建築約90多處,四郊原有的80多處文物建築僅剩凌霄塔、榆陽橋、御碑亭、南關閣、金剛寺五處,其餘的盪然無存。解放前後,先後被機關單位、學校佔用的有50多處。歷年被行政強行拆毀和文化大革命期間毀壞的文物建築約80多處。古城牆上的兩處城門、4個城門樓被拆,先後在城牆上扒開5處缺口,長度在千米以上,約有上千米的城牆夯土層被機關單位、居民挖空,只剩磚牆體,有300多米城牆磚土分離,懸空塌陷。詳見附錄《榆林古城歷史文物損毀記事》、《榆陽區重點文物保護名單》。

榆林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現狀

榆林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現狀,總體概括為::「空前重視、空前破壞」、「拆真古董、建假古董」和「修舊不如舊,變成四不象」。1986年12月8日,榆林古城被國務院第二批命名為歷史文化名城至今,榆林政府及有關部門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並做了大量工作。2000年前,因財力所限,工作重點只能放在榆林民間習俗、飲食、建築、宗教、藝術、曲藝等的挖掘、文史資料的收集整理與調查上。對鎮北台進行了修復,動員社會力量修復古長城墩台3個。1996年,成功地向國家推薦將鎮北台列入國家重點保單位,於2001年6月25日,國務院公布鎮北台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榆林撤地建市,榆林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步入快車道。2001年,市政府拿出600萬元,向全國公開招標,在1988年編制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的基礎上編制了《榆林市總體規劃》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制定了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近、中、遠期目標,確定了「修舊如舊、風貌協調」的保護原則,提出了「保護、修繕、恢復、保留、整飭、更新」6種模式。2002年,市政府制定出台了《榆林市城市規格管理辦法》、《榆林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管理辦法》、《建設項目規劃審批技術規定》和《違章建設處罰辦法》等一系列規范性文件,成立了由專家、有關領導、市民代表組成的榆林市規劃委員會,確定了「規劃一張圖、審批一支筆、建設一盤棋、管理一個法」的管理措施。2000年以來,市政府累計投入15億元,對城市道路、橋梁、公園廣場、供熱供氣、給排水工程、河堤改造工程、綠化美化亮化、電纜線路等進行了硬化治理。用了4個多億對榆林古城進行了保護性修繕,相繼完成了:古城街面巷道改造、西城牆維修、修復了南城門瓮城、凌霄塔、梅花樓、萬佛樓、鍾樓,重修了古樓、凱歌樓、文昌閣、新明樓及牌樓等。對通往紅石峽和鎮北台的道路進行擴展改造、對步行街兩側的不合理建設進行拆除,並將全部鋪店進行了恢復原貌整修。目前,榆林城區面積擴展到28平方公里,人口達27萬,自來水普及率達96%,天然氣普及率達40%,城區綠化覆蓋率達28.8%。通過實施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加快了城市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步伐,進一步優化了城市形象,極大地提高了人民生活質量和城市文化品位。但是,在修復文物古跡時沒有遵照「修舊如舊、風貌協調」的原則,部分古建築沒有達到歷史的記憶要求。如鎮北台殘體無首,原頂層的哨棚和旗桿至今沒有恢復,失去了當年雄威。南瓮城、西城牆的修復其寬度沒有按原有標准修建。大街上的古樓、凱歌樓、文昌閣的匾額題詞與原來不符等。特別是在2001年拓寬開發二街時,數以百計的古色古香的民居四合院毀於鏟土機下。2006年,大街兩旁的店鋪修復千篇一律,一個模式,一種色調,失去了原有風貌,真是「拆了真古董,建了假古董」。

平遙古城的借鑒

平遙古城位於山西省中部,隸屬於晉中市,踞今已有2700年的歷史,1986年12月8日被國務院第二批命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997年12月3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列入《世界遺產目錄》。平遙古城文物眾多,內容豐富,價值極高,保存完整,為全國罕見。全縣擁有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9處,其中國家級5處,省級13處,市級4處,縣級77處。平遙古城是全國現存最完好的明清古城,古城牆始建於西周宣武時期,現在的古城牆從明代洪武三年開始,在舊城牆的基礎上擴建而成,城牆周長6163米,高約10米。市井以市樓為中心,以南大街為軸線,對稱地分布著左城隍,右衙門;左文廟,右武廟;東道觀,西寺院的封建禮制格局。城內街道兩旁完好地保存著220多家商賈店鋪。保存傳統民居3797處,有488處保存非常完整。古城內及近郊保存有五代、宋、金、元、明、清各個朝代的文物珍品,雙廟寺的彩塑被譽為「東方彩塑藝術寶庫」;日升昌票號是民族銀行業的「鄉下鼻祖」;鎮國寺萬佛殿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木結構建築之一;古城牆在國內保存最完整,名列全國四大古城牆之首。平遙古城由古城牆、古縣衙、古寺廟、古店鋪、古街道、古民居組成了一個完整的古建築群,是中國古代縣城的原型。平遙也曾是中國明清時期最繁榮的金融中心,有中國古代「華爾街」的美譽。平遙古城對研究中國古代城市變遷、城市建築、人類居住形式、文化和經濟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研究價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專家們評價是:平遙古城是中國漢民族城市在明清時期的傑出範例,平遙古城保存其所有特徵,而且在中國的歷史發展中為人們展示了一幅非同尋常的文化、社會、經濟及宗教發展的完整畫卷。正是祖先們留下的珍貴財富,通過堅持不懈、不遺餘力地保護,才獲得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遺產的殊榮。也正是由於平遙古城成為全人類共同擁有的寶貴財富,才使平遙古城取得了走向世界的「名片」,最終發展為國際更具知名度,國內最有影響力的晉商文化旅遊城市。平遙古城與榆林古城於1986年12月8日同時被國務院第二批命名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時隔11年,於1997年12月3日平遙古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列入《世界遺產目錄》,因此,他們所取得的成功經驗是值得我們認真思考與學習的,現就他們的特色經驗介紹如下,以供借鑒:

一、 關鍵時刻是專家學者挽救了平遙古城。

平遙古城有過晉商文化的輝煌,也有過衰敗,甚至險遭厄運。它曾經飽嘗過戰爭炮火的洗禮,更受過文化大革命的沖擊,1977年汾河泛濫,水庫垮塌,一場洪水過後,人民的生命財產保住了,而古城牆卻垮塌17處之多。因無人管護致使單位和個人扒下牆磚修廁所和倉庫,將象徵孔子3000弟子的城牆垛子和72賢人的敵樓拆毀,所剩無幾。改革開放初期,平古地方官員雄心勃勃,為平遙古城描繪出了一幅現代化籃圖,規劃在城牆上扒7個口子,拆掉市中心的市樓及周邊的明清民居、店鋪建築,建成環形交叉路口,拓寬街道建設現代化新型城市,並付諸實施在東城牆上扒開了口子,拆毀東大街兩旁的民居和店鋪180多米。這一消息和舉措震驚了著名建築學家、文物保護專家、教授阮儀三、羅哲文、鄭孝燮等,經他們大聲疾呼,聯名上書,終於從鏟土機下搶救了平遙古城,平遙古城倖免了一場建設性大破壞。

二、 保護古城牆量力而行、堅持不懈。

從1980年開始,平遙縣政府在專家的指導下,堅持「新舊區絕然分開,確保老城區,發展新城區,修復如舊」的方針,開始了漫長的城牆修繕工程,歷時14年,到1993年結束,除中間停頓2年外,每年少則數百米,多則上千米,終將古城牆、瓮城、城門樓、敵樓恢復了歷史原貌。

三、 保護店鋪、民居實施了「贖買」和「補貼」政策。

平遙縣政府為了掌握保護街道兩旁商賈店鋪民居的主動權,在財政困難的情況下,不遺餘力地逐步將縣城內三分之二的店鋪和民居贖買在政府名下,由房產部門管理。對有保護價值的私人店鋪和民居實施掛牌保護,在維修時政府給予適當的補貼,要求必須保持原貌。

四、 黨、政機關帶頭搬出古城、實施降低人口密度策略。

1997年、平遙古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文化遺產時,在2.25平方公裡面積的古城內有5.5萬常住人口,其人口密度高於北京和上海,據專家評估,古城內適宜人口卻僅為2萬人。為了減輕古城的人口承載能力,縣委、縣政府將黨政機關率先搬出古城,隨後將學校、醫院等90多個事企業單位遷往新城區。他們在「保護老城區、發展新城區」的思路指導下,一方面嚴格控制古城內空閑地建築,只搞綠化和基礎設施建設,不能修建住宅,並將將建國以來修建的30000多平方米不協調建築全部拆除,保存了古城原貌。另一方面在新城區實施了土地集中儲備和公開出讓政策,扶持發展房地產和旅遊相關產業。1997年以來,用於古城保護資金共計4.2億元,其中動員社會力量投資2.8億元,占總投資的67%。同時在新城區啟動了3個上億元項目工程,即:上億元學校、上億元賓館、上億元市場建設項目,拉動人口從古城區遷往新城區,以達到保護與發展同步目標。

五、 緊扣文化性主題,堅持走特色化城市之路。

文化性是一個城市永葆魅力的關鍵。平遙古城蘊涵了較為完整的漢民族文化,是華夏文明的濃縮。平遙古城按照「全面保護、突出重點、修復如舊、以存其真」的原則,按照封建禮儀建制特徵、格局及明清時期原貌,對歷史街區、文化遺址、傳統民居進行保護性建設。對傳統工藝、民間藝術、商業票號等傳統文化進行了挖掘與搶救,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古城原有文態和晉商文化特色,將平遙古城所蘊涵的中國古代軍事、吏制、建築、經濟、宗教、民俗、飲食、藝術和晉商等諸多文化的歷史記憶,科學地、全面地展示在世人面前。同時,充分發揮民間協會組織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依託平遙古城世界品牌開展大型國際性文化交流活動,將平遙古城的特色文化推向全國,推向全世界。

六、 改革探索管理模式。

為了加強平遙古城保護、開發、發展的管理,於2000年在全國縣級城市首家推行了城市行政處罰相對集中制度,成立了管理行政局。組建了山西首家股份制旅遊企業,即平遙古城旅遊股份有限公司。實行了平遙古城游覽景點「一票制」的門票管理辦法。新組建了由26名公安幹警組建的平遙古城旅遊派出所等,探索出一條符合平遙古城管理體制的新路子。他們還在經營理念方面進行了大膽嘗試,按照「保護前提下搞開發、在開發過程中注重保護」的基本思路,實踐了「取之於世界文化遺產、用之於世界文化遺產」的投資與保護共贏的新模式,取得了顯著成效。

七、 依法保護,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路子。

如何實施科學保護、依法保護是他們著力解決的重要課題,他們從立法和編制規劃兩個層次進行了探討,取得了成功經驗。1998年11月30日,山西省人大常委會頒布實施了《平遙古城保護條例》,這是全國第一部針對歷史文化名城和遺產保護的省級法規,成為平遙古城保護大綱,在它的領引下,省政府出台了《平遙縣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定》,縣人大出台了《加強對平遙古城內房屋建築和歷史街區保護的若干規定》,縣政府頒布了《加強文物單位、古城區消防安全管理的規定》等,逐步完善了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法律體系,推進了古城保護法制化。同時,他們根據平遙古城的全面發展應具有科學性、前瞻性的總體思路,聘請了近百名國內知名學者、設計師、策劃師、分析師等,編制了《平遙縣歷史文化古城保護規劃》、《平遙古城保護詳細規劃》、《平遙縣城總體建設規劃》、《新城區建設詳細規劃》、《平遙旅遊目的地發展及五年行動計劃》等,描繪出平遙古城未來15年的發展藍圖。在一系列規劃指導下,對歷史街區和古建築實行分區、分級保護和修繕,真正做到「修舊如舊」,基本恢復了平遙古城明清時期的小社會風貌。

平遙古城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典範,其成功的特色經驗是值得我們認真學習的。

附 錄:

榆林古城文物遺跡毀損記事

民國時期

定慧寺、普濟寺被井岳秀開辦的惠記工廠佔用,後改為醫院。

1916年古6月19日晚,萬佛樓失火,上千尊佛像毀於一旦。

位居寬巷的排樓失火,1920年改建鍾樓。

龍泉寺、福官廟被井岳秀炮廠、兵工廠戰用,後改為毛紡廠。

上帝廟被駐軍軍營佔用,後改建為製革廠。

朝陽觀被駐軍改作營房,解放後改設二中,後改為財校。

馬王廟被駐軍改作營房,解放後改為黨校。

三教庵被駐軍改作營房,現為民宅。

壽寧寺,大龍王廟被職業學校佔用,解放後改為農校。

准提寺建為平民小學,解放後改為二完小。

三官合移作三官會小學,解放後改為三完小。

1939年,因日本飛機轟炸,為防空疏散人口,東城牆鑿一小東門。

1946年,為減輕鎮遠門(南城門)人流壓力,在新建路南端城牆打開一缺口,約50米。

1947年,攻打榆林時,南城門樓、文昌樓、魁星樓、東方境、興隆寺、東岳廟、三義廟等城外四郊80多處廟宇文物被毀。僅存凌霄塔、榆陽橋、御碑亭、南關閣、金剛寺。

五十年代

1951年,南大街清代建文昌閣拆毀,木料製作辦公用具。

大街上五座牌樓相繼拆除。

關王廟、小寺被地黨校佔用。

戴興寺、關帝廟、大庵被糧食二門市佔用。

財神廟被縣法院佔用,現為四中所佔。

天神廟、忠義詞被榆中所佔。

旗纛廟、靈官廟、新樓觀被縣公安局佔用。

報神廟被報社佔用,現為家屬院。

娘娘廟被縣廣播站佔用。

六十年代

1960年,南郊南關閣拆毀,即現氣象局處。

「四清」、文化大革命破「四舊」,將城內外各種牌樓、匾額一掃而空。

西城門樓拆毀。

西方境被地運司佔用。

天主堂被葯材公司、工農醫院佔用。

天神廟、關帝廟門前九龍壁拆毀。

新明樓巷道署衙門被地區公安處佔用,現為家屬院。

青雲寺被化工廠佔用。

雄山寺石窟遭破壞,神像全部被毀。

大草場大仙樓拆毀。

紅石峽關王廟、葯王廟、鎮北台頂部哨棚被拆毀。

軍分軍司令員陳令學批准拆毀南城牆約500米供地運司使用。

文廟拆毀被軍分區佔用。

七十年代

1970年,北大街明代最早建築文物古樓被拆毀。

1975年,北大街明代二拓榆林城的南城門,後改為凱歌樓破拆毀。

拓展人民路西城宣威門被拆,城牆拆毀100多米。

1977年,拓展二街時數十處古色古香民居四合院拆毀。

府縣城隍廟拆毀,政府修建家院。

鎮北台下建軍營。後改為藝校。

南門瓮城被梳毛廠佔用。

八十年代

西城牆南端約280米牆體牆體下沉。

清代劉公祠被黃航拆毀改建辦公樓。

東城牆八獅巷處扒開約30米缺口一處。

鍾樓山北城牆扒開約20米缺口一處。

九十年代

南城牆東段約200米牆體懸空成為危牆。

戴興寺內建小樓一座。

新世紀

開發新建路,數以百計的民居四合院拆毀。

建世紀廣場,蓮花池公園拆毀。

建二凌霄廣場,榆林標志性建築物巨型駱駝雕塑被毀。

明代新明樓被山西大噸位貨車拖掛受重創,迫使拆毀重建。

2006年,大街兩旁明清風格的鋪店改頭換面,千篇一律,一種模式,一種色調,失去原有歷史風貌。

閱讀全文

與榆林紅石峽有多少年的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3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7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9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88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7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2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45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6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8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4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2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3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17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7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