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如何設計歷史教學問題

如何設計歷史教學問題

發布時間:2023-06-06 16:39:17

⑴ 如何設計有效的歷史教學問題

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推廣,以學生發展為主要目標,要求教學過程中師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促進學生富有個性的學習,逐漸深入課堂。問題化教學貼近新課程標准,貼近升學率,也不斷引起我們的注意、研究、探索。現實歷史課堂教學中,幾乎所有教師都採用問題化教學模式,但效果不一,有的問題質量不高,過於簡單,課堂表面活躍,學生思維能力沒有得到提升;有的問題艱澀,學生只能「沉默」 「被參與」,教師費盡九牛二虎之力但學生仍然「啟而不發」,嚴重挫傷學生學習積極性。時下像這樣低效的歷史課堂教學依然存在,課堂教學預期目標並非都能達到。結合教學實踐,本文就提高歷史教學問題設計的有效性談幾點看法。
一、歷史課堂教學問題設計現狀
近年來歷史課堂教學改革不斷深化,教師都在盡力打破「滿堂灌」,普遍重視課堂問題的設計,但受各種因素的影響,一些教師的觀念存在著模糊、混亂的現象,課堂教學所設計的問題還存在以下現象:
1.設計的問題出現兩個極端傾向。不是過於簡單的選擇式問法,或者是非常膚淺的填空式問法,就是寬泛且難度極大的問題。選擇式問法如:是不是?等,填空式問法如:這個歷史事件發生於哪一年?等,這類問題思維含量低,不能起到訓練學生學科能力的作用。而難度過大的問題問的范圍過大或太寬泛,或者問得過深、過難,學生答題沒有任何思路,不知如何回答。這樣的問題不僅不能訓練學生思維能力,連最基本的教學目標恐怕都難以實現。
2.問題過於籠統,層次不清晰,指向性不明確。如:辛亥革命是怎樣發生的?這種大而全的問題抑制學生的思維,導致學生厭學。
3.問題不分主次輕重,過於繁瑣。如:某個歷史人物出生於哪一年?是什麼地方人?有哪些事跡?如何評價他? 「滿堂灌」變成「滿堂問」,嘻嘻笑笑,熱熱鬧鬧,學生什麼也學不到。這種問題混淆了教學重點,耽誤了學生的學習時間。
4.隨意性提問。上課時每講一兩句便問是不是,或者是講到某個知識點時突然學習一些與課堂教學內容關系不大聯系不緊密的問題,分散了學生對知識點的注意力。
二、歷史課堂教學問題設計的原則
為了提高課堂教學問題設計的有效性,要遵循以下原則:
1.掌控難度。設計課堂提問的問題目的是調動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沒有難度或難度太大都會失去意義。因此,設計的問題不能太難,不能超越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接受能力。要從學生的認知能力、已有知識經驗的實際出發,針對不同的學生差異,要讓每個學生「跳一跳」便能摘到不同的「果子」。
2.掌握問題的梯度,也就是問題的設計要注意層次。所設計的問題裡面要含有不同層次的小問題,由易到難,適合各個層面學生的需要,從而形成系列化的問題。
3.注重效度。所設計的問題要對解決本節課教學內容的重難點有幫助,才能叫有效。
4.注重聯系。歷史的發展是內在聯系的,因此,問題設計要多注重時間(縱向)或空間(橫向)的聯系。學生對於所學或尚未學到的知識不能做到上引下聯,制約了學生思維的延伸、教學目標的深化和知識點的強化。
三、歷史課堂教學問題設計的方法和技巧
在課堂教學中,問題設計的質量高低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果。思維含量高的問題,不僅有利於課堂教學目標的完成,而且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慾,為學生發現疑難問題,解決疑難問題提供橋梁,使學生的歷史學科思維能力得以提升。
1.整體構思,層層設問。課堂教學所設計的問題要從教學內容整體考慮,形成教學內容整體知識結構,在整體結構中依據重點和難點理清層次,按照層次組織一連串問題,構成一個指向明確、思路清晰、具有內在邏輯關系的問題鏈。學生在解決這個問題鏈過程中掌握知識訓練思維能力。如歷史人教版必修一第2課《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首先從整體上把握本課教學內容,整體上就是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依據這一點我們可以把這一課的教學內容設計三個大問題:秦朝中央集權制度形成的背景(從諸侯爭霸到秦朝統一);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內容(至高無上的皇權、中央管制、郡縣制的全面推行);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積極和消極)。每個大問題再設計有層次的細致的小問題,如至高無上的皇權這一知識點,可以設計為:皇帝稱號的由來是什麼?它是如何建立的?這一制度有何特點?這一制度有何影響?如何評價它?等問題。
2.扣住重點,抓住難點。重點難點是每節課課堂教學的核心,重點難點解決了,課堂教學的目標也就基本實現了。因此,課堂教學設計的問題一定要聚焦本課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如我們在學習中國古代歷史上「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原因問題時,要注意突破「春秋戰國的社會大變革是百家爭鳴形成的根本原因」這一難點,從學生已有認知水平來講是有些難度的,我們可以設計成系列性的問題來突破,如: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有何變化?這些變化引起社會政治、階級關系和思想文化領域發生了什麼變化?這些變化是涉及到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各個方面的深刻變化,這說明了春秋戰國時期的時代特徵是什麼?通過這些問題的解決,學生對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政治已有一定的了解,再來理解「春秋戰國社會大變革是百家爭鳴形成的根本原因」就很容易了。因此,課堂教學設計的問題一定要有針對性。
有效的問題如同一把鑰匙,開啟了學生思維的大門。教師要提供這樣一把鑰匙,就要以學生的認知、思維和情感為基礎,以課標為導向,不斷優化問題設計,構築有活力、有效力的歷史課堂。

⑵ 歷史課程資源整合的理論著作有哪些

長期以來,我們對歷史課程的理解相對來說比較狹隘,基本上局限於「教學大綱」「教學計劃」和「教科書」,教師的教學行為也往往只是遵循「教學大綱」,執行「教學計劃」,教授「教科書」。這種傳統的觀念和教學顯然不能適應歷史教育改革和發展,所以我們必須重新審視歷史課程,把握課程理念,更新教育觀念和轉變教學方式,以實現課程目標和貫徹教改精神。
歷史課程資源是指有利於歷史課程目標實現的各種資源的總和。這其中既包括物質的,也包括人力的;既包括校內的,也包括校外的;既包括傳統的教科書、圖書資料,也包括現代的網路、科技成果。新的課程資源的出現,帶來全新的學習和教學取向,它要求我們能跳出將課程資源限制在教室、書本、教參、練習冊以及其他教學輔助資料的課程資源物化狹隘的思維定勢和傳統的教學模式。
新課程標准指出:「歷史教師是最重要的人力課程資源。教師的素質狀況決定了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范圍和程度。在課程資源建設過程中,要始終把教師隊伍的建設放在首位,通過對教師這一重要課程資源的開發,帶動其他課程資源的優化發展」。現代歷史教師的教育能力不僅應具有:傳統意義上的教學組織能力,教材處理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教學監控與評價能力等;還應具備:歷史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能力以及相應的素質。這需要我們實現自身素質的提升和角色的更新,特別要注重提升三種能力。
1、遴選、鑒別的能力。現代歷史教師的教育職能已不能囿於課堂教學和教授課本,他應是歷史課程的開發者,是學生學習資源的發現者,同時還是現有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的遴選、鑒別者。歷史學習資源藏量豐富,分布廣泛,品種多樣。這就要求教師具有善於發現、果斷取捨和價值判斷的能力。如:在上《必修二<專題四——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中《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這節時。關於「服飾」「餐飲」「建築」「習俗」等內容,除了課本提供的圖片資源和概括的文字講述外,在日常生活中,學生還可以通過影視題材、上輩講述、生活觀察等接觸到相關課程資源。在這種滿眼是「資源」的時候,就要學會取捨,那些有利於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合作、學會創新和發展的資源應該是我們在課程資源開發時的首選內容。而在上《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文明》等資源相對貧困的章節的時候,就要善於發現和發掘,充分利用現有學習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教育價值;在上《走向世界的資本主義市場》等課程資源相對單調的章節的時候,要努力進行課程資源的多向多維聯系,形成課程教育交互網,以滿足學生歷史學習與全面發展的需要。
2、組合、變通的能力。如何把「原始」的、散見的歷史課程資源化為歷史課程的有機部分,這是歷史教師課程開發的基本功。一般來說,可以從以下幾點來做:把零散的課程資源進行組合,如:前面講到的《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中,可以把個人、家庭、社會、自然、媒體中等課程資源進行有機組合,在「服飾」一目中,讓學生通過教材處理,聯系個人實際,結合家庭生活變遷,再和媒體(影視、網路)資源相聯系。使學生通過感受歷史服裝的變遷,和短期的服飾變化,了解一定時期的服飾和裝束是受這一時期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制約,同時還受審美觀點、意識形態、民族傳統等影響。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人文精神,領會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和改革開放帶來的好處,激發其愛國情懷和熱情。這樣教育就具有一定的系統性、針對性和目的性,把傳統的科學資源進行現代性轉換和激活,使之具有現代教育價值和教育活力。如中央電視台推出的「百家講壇」中的專家就是運用這種方式,贏得觀眾的喜歡,取得較強的收視率,我們在上文化史專題時就可以借鑒和運用。如在上《百家爭鳴》的時候,我們可以借用北京師范大學於丹教授《論語心得》的一些語言闡述,來介紹孔子的人生觀、治國理念以及現實意義。把現有的已利用過的課程資源進行變通、嫁接,使課程資源具有再生性、可再利用性,即具有歷史教育的新生長點。
3、協調、溝通的能力。歷史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不僅是學生傳統歷史學習方式的現代轉換與超越,同時也是歷史教育方式的重要變革,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它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教師必須走出課堂,走出書齋,走向社會、自然,走進學生家庭,走近學生生活;要從「學科世界」走向「生活世界」,從歷史學科走進其它學科。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必然要與社會、家庭、其它學科教師以及科研單位等取得廣泛而密切的聯系,這就要求教師具有一定的協調與溝通能力,不僅要溝通家、校、社會以及其它學科,並與之協作,而且要成為學生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協作者、溝通人。
此外在開發和利用歷史課程資源時要重視找准角度。歷史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可以從具體而微的問題、課題、情境等入手的,也就是說,是以某一問題、課題、情境為起點或基點而開展的。
從問題角度看:可以由課內向課外開拓,由課堂教學所遭遇的實際問題而引發開去,探尋課外學習資源,從課外學習資源中得到解決或再認;可以由書本知識向學生生活、社會生活延伸,讓書本知識在生活中獲得新的生長點和生命;也可以從學生的經驗和生活中的具體問題拓展開來,上升到更高層面進行探討。
如:在專題三的《太平天國運動》中,我設計了以下問題:是什麼促使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在當時社會的可行性有多少?太平天國運動為什麼會遭遇「其興勃也,其亡忽也」的命運?比較陳勝、吳廣起義和太平天國運動的異同點?然後要求學生通過學習、思考、討論、協作來解決問題。這樣學生不僅會利用各種資源和途徑來解決問題,同時也開拓了學生的視野和眼界,自然而然地達到開發課程資源的目的,培養了學生閱讀和分析能力,提高了人文素養。
從課題角度看:新課程的最大特點是對研究學習的提倡和重視,在「必修一」中有許多章節後附有「學習與探究」,「必修二」和「必修三」都專門安排了三個「學習與探究」題材。因為課題的探究可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協作精神,培養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的精神,增強經受挫折、適應生存環境的能力,樹立崇尚科學精神,堅定求真、求實和創新的科學態度。因此在課程開發中,我們應注重課題這個形式,對於課題的選材我們可以:1以生活和生產中的一些熱點問題為背景和對象,把它們納入課程學習的視野,進行歷史學習資源的開發和利用;2以國際國內發生的包括現代傳媒技術所呈現的學生感興趣的事件為課題,充分利用報刊、圖書、影視、網路進行深入探討;3以教科書中涉及的有關重要議題特別是「研究性學習」設計的課題為研究主題,調動、發掘校內外可資利用的資源,開展研究性學習等。
從情境角度看:高中生正處於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時期,他們思想活躍,接受和模仿能力很強,而且想像力豐富,求知慾強烈。形象生動的情境教學符合學生這種心理和生理特點,能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培養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陶冶愛國主義情操。情境的創設和再現可以根據不同的章節選擇不同的形式,可以到自然,也可以到校園、社區中這些富有歷史內涵的場所和活動中獲取學習資源;還可以以專家、學者、教師為歷史學習的課程資源。
如:在介紹《早期的國家》這節內容時,我選擇帶學生到「下湯遺址」,在考察過程中,通過觀察、討論,他們對遠古的歷史有一個由籠統到清晰的過程,更感受仙居歷史文明的悠久和璀璨,愛鄉愛國的情懷就會油然而生;在學習《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時,帶學生到農村去,讓他們去觀察建築的變遷和家庭配置的變化,這樣不僅使他們對「物質生活的變遷」有清晰認識,更能領會歷史的含義,同時能進一步理解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和改革開放正確性。這樣通過引導學生「由生活到課堂,由直接經驗到間接經驗,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不僅實現了歷史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更能實現學生自身的知識增長和理論的升華。
前面我們介紹到歷史課程資源,既包括教材、教學設備、圖書館、博物館、互聯網以及歷史遺址、遺跡和文物等物質資源,也包括教師、學生、家長及社會各界人士等人力資源。在歷史教學中我們還要了解各類課程資源的特點,實現歷史課程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
1.理會和利用好教材。依據新課程標准編寫的新教材,充分考慮到歷史課程特點,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寬廣的選擇空間,深刻的人文內涵,多樣的評價方式,全面的科學素養,自主的探究活動,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最大限度地引導師生關注課外生活,拓寬歷史學習的途徑,拓展歷史學習的時空,使其有利於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具體體現在:如在「導語」、「學習建議」「閱讀與思考」、「知識鏈接」中加強對課外歷史學習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引導。又如在「讀一讀」、「想一想」、「議一議」、「史學爭議」中注意將課內學習導向課外學習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教材在內容、總量上進一步整合,跨度、綜合性和彈性加大,並納入了探究式學習的運用,如在歷史新教材的附錄「課外讀物推薦書目」、「歷史學習網站推薦」中提供了10個網站,這對克服「學科中心」、「知識中心」、「書本中心」的局限邁出了可喜的一步。這樣不僅提供歷史課外學習資源,並為歷史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鋪路架橋。
2.充分應用圖書館、社區、歷史遺存等資源。圖書館和社區中涉及歷史課程資源的主要有:歷史文獻、歷史讀物、歷史報刊、歷史文學藝術作品等。充分利用圖書館和社區資源,對歷史教學具有積極作用,而歷史遺存(如「下湯遺址」)的利用,能夠增強學生直觀的歷史感受。
3.積極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學生通過社會調查等綜合實踐活動,能提高動手、動腦和參與社會實踐的能力,並實現綜合素質的提高。通過研究性學習在民主、平等、和諧、寬松的氣氛中,學生敢於並樂於參與教學過程,從而釋放出自己的個性,不時閃現出不同凡響的智慧火花;師生之間才能互相接納、互相敞開、互相理解,從而達到互教互學,良性互動,共享知識,共享智慧,共同發展。
4.發揮好網路歷史課程資源的作用。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廣和運用,網路不斷深入我們的學習和生活,它以信息量廣、資源新而深受大家的青睞,也為歷史課程資源的互動、再生、共享提供了平台。在教學中我們可以用電化教育設施,製作歷史課件,在課堂上展示更多的歷史資料;可以通過歷史教學軟體,模擬出幾百年幾千年,甚至萬年前的社會面貌,使學生更為直接、更為迅速地了解歷史、掌握歷史,賦予歷史課程新的生命;可以製作網頁,把學生研究性成果(小論文)等放在網頁上,實現資源的共享和利用,拓寬歷史課程資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通過網路,學生可以訪問世界中國的歷史和文化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十世紀下半葉,中國大陸的民間宗教研究重新政治化,為意識形態的目的,主持機構欲將其收納為國家主義學說的附庸,學科的獨立性漸漸消失。這一時期的「民間宗教」學者,艱難地延續自己學派的治學方法。因為學科整體上的空間開拓受到限制,他們就集中在歷史、文學學科內,按既定的題目,用考據、整理和一般敘述的方法做研究,完成了一批專著,形成目前的「民間宗教」學科格局。
近三十年的「改革、開放」,激發了學者獨立思考的本性,恢復了中外學術交流的環境,給當下和未來的「民間宗教」研究打開了一些可能空間。回顧二百年來中國民間宗教研究的歷程,我們看到「民間宗教」這一學科,是由許多不同領域的前輩合力開拓的。當它們成為一個統一學科以後,超越既定的立場,尋找共通的方法,就成為學科建設的關鍵。在這個過程中,中外不同學科學者之間交流的交流殊關重要。限於篇幅,本文沒有將近五十年來港台和西方學者在中國民間宗教研究方面的成果加以介紹,事實上交流已經展開。海外學者來大陸作田野和文獻研究,國內學者去國外訪問留學,「漢學」著作的翻譯,一系列新課題的發現,這些都預示著在若干年內,國內的「民間宗教」研究將會有長足的發展。

原文出自《歷史教學問題》 2008年5期

《中國基礎教育學科年鑒》是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重點課題——「基礎教育學科資源保護開發與應用研究」的重大成果之一,由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南京師范大學聯手打造,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從2012捲起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包括基礎教育語文、數學、英語、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音樂、體育與健康、美術、信息技術、通用技術、學前教育等分卷。本書的編寫匯聚了各學科大批高校學者、學術科研機構專家、各級教研員和基礎教育一線教師,其中有相當數量的國家基礎教育各學科課程標准研製組負責人或核心成員,對我國基礎教育各學科在該年度的發展進行全面總結和深入分析。

閱讀全文

與如何設計歷史教學問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1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5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08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5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6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57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68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4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0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7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21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9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4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