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古代時期古人是如何計時的
人類計量時間遵循的基本原理是承認時間是物質存在的形式,又以有規律勻速的周而復始的運動形式作為計量標准。中國古代實用的計時儀器包括圭表、日晷和滴漏。
圭表出現略早,約西周時期,日晷和滴漏在漢代就開始常用。圭表和日晷都是藉助太陽計時。表是一根直立的柱子,圭是與表垂直的座。為在陝西留下的周公測景台就是一個巨大的圭表。日晷的計時精度可精確到刻。
後來隨著時間的發展,人們慢慢對於時間有了更細致的了解,也制定了更為精確的時間概念。如用十二地支的方式來計時,將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一個時辰就相當於現代的兩個小時)。晚上用打更的方式來通報時間:一晚上共有五更,一更的時間長度也是一個時辰也就是兩個小時。
❷ 我們怎樣記錄時間,中國古代怎樣記錄時間,古今怎樣記錄時間
目前在用的計時方法採取的是二十四小時制計時法,中國古代的計時方法有幾種:干支計時法,十二時段計時法,更點計時法,漏刻計時法等方法。
干支計時法:古人把一晝夜分為十二個時辰,用十二地支名加上「時」字表示。即子時、丑時、寅時、卯時、辰時、巳時、午時、未時、申時、酉時、戌時、亥時。
每一時辰相當於今天的兩個小時。這十二時辰與現今計時法的關系是:子時--23點至1點,丑時--1點至3點,寅時--3點至5點……以下依此類推,亥時是現時的21點至23點。
十二時段計時法:這種方法是把一晝夜分為十二個時段,每個時段等於現在的兩個小時。各時段的名稱是: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
「夜半」相當於「子時」,就是23點至1點;「雞鳴」就是1點至3點;「平旦」就是3點至5點;「日出」就是5點至7點……依次類推。
更點計時法:這種計時法出現較晚,它是專用計夜間時間的。「更」與「點」是兩種計時單位。先說「更」。古人把一夜分為五個時辰,夜裡的每個時辰被稱為「更」。一夜即為「五更」,每「更」為現今的兩個小時。
一更是19點至21點,二更是21點至23點……依次類推。再說「點」。「點」是比「更」小的夜計時單位。「點」本來是古代的一種樂器。形狀頗似小銅鍾。中間突起,兩邊有孔,孔可以穿上繩把「點」系在更夫手上,以便手敲打。
古時習慣是報更時敲鍾鼓,報點時則擊打「點」,「點」便成為計時單位了。古時為計時准確的需要,又把每個「更」劃分為五個「點」。經推算可知,一「點」等於現今的二十四分鍾,五個「點」的時間正好是一「更」。
漏刻計時法:漏刻是古代的計時方法,「漏」是盛水計時器具,一般用銅制。把一晝夜分一百份,每份即為一刻。但此法早已不用,所以課文中出現的「漏刻」時間詞語已非本意,只要「更點」的代名詞而已。
二十四小時制:在二十四小時之中的時間書寫的格式為「小時:分鍾」,或者為「小時:分鍾:秒鍾」。不足10的數字前面要補充一個零。這個零在小時部分並不是必須的,但卻非常廣泛的使用,尤其是在有很多具體規定的計算機應用中。
在精確度高於秒的環境下,秒後可使用十進制來表示,小數點後面的部分跟在小數點或者點符號的後面。在二十四小時之中,一天開始於早子時,每天的最後一分鍾開始於夜子時之初而結束於夜子時之末24:00。
某一天的24:00等於下一天的00:00。數字時鍾顯示從00:00到23:59,它從不會顯示出24:00。這樣,從23:59:59.999到00:00:00.000就可以精確的確定新一天的開始。但是,24:00的表示方法更能明確的確定一天的結束時間。
❸ 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怎麼確定的
歷史分成有記錄的歷史和無記錄的歷史。如果是有記錄的歷史,那就是按照司馬遷先生的《史記》著眼,那麼就是從炎黃二帝開始,就是公元前26世紀,距今大概4700年
1、中國最早的人類是元謀人,距今170萬年了。這些沒有文字記載,靠的是考古資料。
2、經常說有五千年文明史,是從黃帝算起的。我們都是炎黃子孫,黃帝被稱為「人文初祖」。
3、第一個國家是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但外國不承認,沒有文字記載。
4、中國文字是甲骨文出現在商朝,外國才承認。
5、現在有確切年代開始的是,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紂。
總之,歷史有170萬年,文明史有五千年。
❹ 中國歷史時間怎麼劃分
現行的公元紀年法是從所謂的耶穌出生之年算起,這一年以前的年份叫公元前某年,以後的年份叫公元某年。但應該注意:沒有公元零年這一年。
民國紀元是中華民國建立開始紀年的方式,稱作中華民國XX年,簡稱民國XX年、民XX。
這種紀年方式以公元1912年壬子年中華民國成立為第1年,即中華民國元年.
❺ 中國歷史上的年份是怎麼確定的
歷朝歷代,每個皇帝都有不同的年號,都是連貫的,因為中國的史書記載特別詳細,所以一推就能推出來,不用某個人去做這事.比如1912年是民國二年,那民國十二年就是1922年了.再往前推,什麼宣統啊,光緒啊,康熙啊,貞觀啊,就自然而然對應出來了。
很重要的一點是,有干支紀年作為校驗碼,可以大大提高可信度。比如大家都知道「永和九年,歲在癸丑」,那麼如果從其他資料推出永和九年不是353年(癸丑)而是352或者354年,則肯定有一方記錯了。如果推出確實是353年,那麼校驗碼驗證通過,就更加可信。
❻ 中國歷史朝代時間表是誰發明的,根據什麼來的,現代人怎麼推斷歷史朝代的,是根據史書還是啥
史書。中國對歷史的記載,極為清晰,不管是朝廷還是民間。比方說,每個朝代滅亡後,下一個朝代,就要修之前朝代的歷史,比如清朝修《明史》,比如明朝修《元歷》。往往會請一些當時極為出名的文人,加上對前朝歷史文獻的收集,最終修史。
這種修史,是文人一種極為榮耀的事情,所以,很多人都用出全部的心力來,好好修史。由此,中國對歷史的記載,極為清晰,雖然是年號記載,但由此可以推回去。比如,康熙某一年發生的事情,可以在引進公元後,推回去,看康熙那一年,對應是公元哪一年。
中國的歷史記載,從東周開始詳細起來,基本上,都能查清。西周和商代,的確比較模糊,沒有具體的記載。十分詳細的記載,是從東周春秋時期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