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改革開放的根本原因和歷史經驗
改革開放的根本原因:改革和開放是兩個事物,我們一般說是對內叫改革,對外叫開喊念搜放,改革就是改舊革弊,調整人民內部的矛盾,改革是一種為了找出更好的適合生產關系的方法,開放是對外開放,社會主義有不足,資本主義有它不好的地方,我們對外開放是為了學習資本主義國家成功的地方,吸引他們的資金,技術,人才,來加快本國經濟實力的發展,所以,這2條都是有利於國高顫家的發展。
改革開放的歷史經驗:1.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2.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3.黨和國家的正確領導。
4.堅持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的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5.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是我們黨我們國家發展進步的活力源泉。
6.改革開放鄭歷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7.全體人民的支持,社會的穩定與和諧。
8.全體人民發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
② 用史實說明中國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經驗。
一是不斷解放思想,推進理論創新。
科學的理論是改革順利推進的思想保證。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將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不斷推進理論創新、思想創新和體制創新,創造性地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及其政策體系。
二是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不動搖。
改革開放40年的歷程,也是市場作為資源配置手段地位不斷提升的歷程。我們回顧中國40年改革的經驗,其中最核心的一條,就是要堅持市場化的改革方向。正是因為堅持市場化的改革方向,人民群眾的勞動積極性才得以最大程度的發揮。
(2)改革開放40年的基本歷史經驗是什麼擴展閱讀:
中國改革開放歷史性變化:
一是改革開放推動了以階級斗爭為綱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轉變。
1978年5月開展的真理標准問題大討論,打破了教條式的理論禁錮,恢復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成為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奠基石。
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基礎上,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正是由於有了這個轉變,才迎來了整個國家的發展進步。
二是改革開放推動了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改革就在農村和局部地區鋪開,農村生產力迅速得到解放,農產品日漸豐富,但城市經濟因延續計劃管理體制未見大的起色。
③ 試述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歷史進程和基本經驗
試述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歷史進程和基本經驗如下:
(1)我們黨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結合起來。
(2)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同堅持改革開放結合起來。
(3)把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同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結合起來。
(4)把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同發展市場經濟結合起來。
(5)把推動經濟基礎變革同上層建築改革結合起來。
(6)把發展社會生產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結合起來。
(7)把提高效率同促進社會公平結合起來。
(8)把堅持獨立自主同參與經濟全球化結合起來。
(9)把促進改革發展同保持社會穩定結合起來。
(10)把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同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結合起來。通過這樣十個結合,取得了我們這樣一個十幾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擺脫貧困、加快現代化、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寶貴經驗。
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歷史進程介紹: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鄧小平視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並發表了影響深遠的南方談話。這些談話科學地、全面地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
鄧小平南方談話的主題思想內容為:堅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指出計劃與市場都是方法和手段,與社會模式無關,平息了姓「社」與姓「資」的爭論;強調要大膽地闖,大膽地試,提出了三個「有利於」的標准,闡明了社會主義的本質。
強調了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防止和平演變,強調了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強調兩手抓,兩手都要硬,闡明了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性;提出了「發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論斷,強調了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的重要意義。
指出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鄧小平的談話,總結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基本實踐和經驗,從理論上深刻回答了長期困擾和束縛人們思想的許多重大認識問題,確定了中國繼續改革開放的方向和目標,是把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推向新階段的又一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宣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