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滄州有哪些歷史
滄州古為幽、兗二州地。西漢文帝置浮陽縣,為勃海郡治。南北朝時,分屬北魏瀛州、冀州,浮陽縣為浮陽郡治。
北魏孝明帝熙平二年(517年)析瀛、冀二州設立滄州,取滄海之意,治饒安縣(今鹽山縣西南),轄浮陽、安德、樂陵三郡。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置長蘆縣,治今市區西,屬章武郡。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浮陽縣更名清池縣,屬滄州。
唐開元十六年(728年)移滄州治至今城區。《元和郡縣志》記曰:滄州「後魏孝明帝熙平二年分瀛州、冀州置滄州,以滄海為名。」清池、長蘆兩縣屬之。
北宋乾德二年(964年)省長蘆縣入清池縣,清池縣為滄州治。金朝仍置滄州。元徙滄州及清池縣治至長蘆鎮,屬河間路。明洪武初省清池縣入滄州,屬京師河間府。清初滄州屬河間府,雍正九年(1731年)改隸天津府。
民國二年(1913年)廢府制,改滄州為滄縣,屬直隸省渤海道,次年改為屬津海道。1928年廢道制。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滄縣屬河北省第六行政督察區。
1947年6月,中國共產黨軍隊發動青滄戰役佔領滄州。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49年8月,降滄州為滄鎮,劃滄縣、青縣、黃驊、建國(今滄縣、河間交界)、任丘、河間、獻縣、肅寧、交河、泊頭鎮、滄鎮為滄縣專區。
1958年撤銷滄縣專區,並入天津專區。1961年復設滄州專區,並設滄州市,為專署駐地。1968年滄州專區改稱滄州地區。
1983年,滄州市升為省轄市,並劃入滄州地區的滄縣。1986年將青縣劃歸滄州市。1993年撤銷滄州地區,所屬縣市劃歸滄州市。
滄州是中國的武術之鄉,滄州在明清時期出過武進士、武舉人1937名。源起或流傳滄州的門類、拳械達52種之多,佔全國129種門類 、拳械的40%,乃中國武術發源地之一。
(1)滄州歷史上叫什麼名字擴展閱讀:
滄州武術,源於春秋,興於明清,至民國及近代臻於鼎盛,歷史悠久,門派眾多,名家輩出,影響廣泛。素有「武健泱泱乎有表海之雄風」和「鏢不喊滄」之說。
滄州武鄉的形成,與其沿河濱海、南北要沖、畿輔重鎮的特殊地理位置,多民族聚居、科考推動等復雜歷史因素,俠義豪放、古道熱腸、率真剛毅的鮮明地域品格密切相關。
滄州武術拳種豐富,門派眾多,豪俠雲集,名家輩出。丁發祥、霍殿閣、張之江、王子平、佟忠義等名宿巨擘蜚聲中外,吳連枝、王志海、劉連俊、苗曉蘭、郭貴增等中青年武師實力雄強,王曉楠、崔文娟、李蒙蒙、闞文聰等新秀活躍現代武壇。
滄州人民崇文尚武,武術愛好者遍布城鄉。滄州市1992年被評為全國首批唯一的地級市武術之鄉,滄州武術2006年被國務院和省政府列入國家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7年被北京奧組委確定為奧運精品旅遊路線,2011年被評為「最中國武術之鄉」,2019又被國家體育總局評為「全國武術之鄉段位制試點單位」。
滄州武術具有著鮮明的地域色彩和個性特徵。
滄州武術淵源流長。濫觴於春秋時期的滄州武術,歷經兩千年陶冶嬗變,到清末民初,臻至鼎盛。滄州武風浩盪,最早見於正史記載的是《漢書·龔遂傳》。古聖先賢因勢利導,誠心可鑒,睿智而圓融地實現了官府意志與百姓福祉的良性互動。
滄州武術門派眾多豐富。上世紀80年代,全國挖掘出來的「源流有序,拳理清晰,風格獨特,自成體系」拳種129個,源起和盛傳於滄州的拳種多達53個,佔全國總量的41%,在「南有莆田、中有登封、北有滄州」的中華武術大格局中舉足輕重。
滄州武術獨樹一幟。滄州武術的代表性拳種有八大門派:劈掛、燕青、六合、八極、八卦、功力、查滑、太祖;而瘋魔棍、苗刀、戳腳、麒麟拳、陰手槍等拳械更為滄州所特有。
滄州武術兼收並蓄。在秉持傳統技法的同時,滄州武術以氣象恢弘的開放品格,陸續吸納了跆拳道和規范武術套路等現代成分,不斷擴張和豐裕著自身的拳種體系
滄州武術名家輩出,八極拳宗師丁發祥打敗沙俄兩名來華立「國擂」的大力士和技擊高手戰勝「中華第一擂」,被康熙皇帝賜封為「鐵壯士武俠」。
霍殿閣被末代皇帝聘為武師,王正誼(大刀王五)襄助譚嗣同變法聲震京師,王子平(千斤王)屢勝外國大力士為國爭光,張之江出任中央國術館首任館長,都為武林美談。
特色鮮明的滄州武術,在被稱為「國術」的中華武術中佔有重要地位,是中華武術的重要發源地、拳種富集地和典範傳承地,
是根植於民間的中華武術的典型縮影,是古老中華武術文化的重要遺存,堪稱武林聖地和中華武術網路全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滄州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滄州武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