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關於英國歷史和傳統
英國歷史和傳統
君主制
君主制是當今世界最古老的政府體制。自從1952年就位以來,伊麗莎白女王二世一直是英國的首腦,她也是埃格伯特國王的直系後裔。在其執政期間,埃格伯特國王於公元829年統一了英國。在議會制誕生之前,君主制就已經在英國存在了數百年,期間僅僅中斷過一次,那是在1649年至1660年,當時英國採用了共和國的體制。數百年以來,君主的絕對權力遭到不斷的侵蝕和削弱,盡管如此,作為憲法意義上的國家元首,君主仍然保留了重要的象徵意義。
在過去的幾百年中,在位君王的個性特徵對國家事務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公元九世紀末,西薩克斯的阿爾弗雷德國王擊敗了由丹麥國王古德龍率領的入侵者,並使丹麥國王轉化為基督徒,從而使英國的政治版圖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並為統一英國盎格魯--撒克遜種族奠定了基礎。
多年之後,國王亨利八世的統治引發了重大的社會變革。為了實現其建立王朝的目的,亨利八世對教會進行了改革,這為以後新教和天主教之間的分歧埋下了火種,並增強了議會的權力。在亨利八世在位期間,貴族的經濟實力得以加強,這為他們在其後的都鐸王朝進行內部斗爭奠定了經濟基礎。在十六世紀後半期,面對國內外多重危機,執政的伊麗莎白一世向世人證明自己是一名精明強干、堅決果斷的政治領袖。到了十九世紀,在維多利亞女王統治期間,英國再次進入了重大的社會和政治變革時期,並由此奠定並發展了大英帝國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響力。與此同時,維多利亞女王的丈夫埃爾伯特王子在維多利亞女王漫長的統治期間(從1837年到1901年)積極鼓勵藝術、科學和工業的發展,對英國社會的發展同樣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2002年英國慶祝了伊麗莎白女王二世執政五十年的金色慶典。在此期間,盡管英國乃至全世界都發生了巨大的社會和技術變革,伊麗莎白女王二世一直是英國社會堅定不移的掌舵人,成為公眾服務、公共職責等傳統價值觀的神聖代表。
歷史建築
為數眾多的城堡和鄉村宅邸是長期以來英國的土地房產都為貴族家庭所擁有的歷史見證。大量珍貴的古式建築都被完好地保留了下來,其中包括當今仍然為人所用的馬爾伯勒公爵的布萊尼姆宮、德文郡公爵的察茲沃斯宮(CHATSWORTH)、巴斯侯爵的朗利特庄園(LONGLEAT
HOUSE),這些王公貴族在喬治王朝、都鐸王朝、伊麗莎白王朝及其它歷史時期修建的私人庄園和宅邸是英國歷史建築的典型代表。散布在城鎮鄉村的很多私人庄園和宅邸以及古老的城牆、城樓、獨特的建築物和其它有紀念意義的建築物都作為英國的歷史遺產而得到了積極的保護,受到保護的歷史建築中還包括古老的采礦場塔樓、工業革命時期的磨房和工廠、托馬斯.特爾福德修建的鐵橋及其它橋梁、鋼鐵建築的傑作--福斯大橋、以及造型優美的克里夫敦懸索橋等等。
英國政府為保護上述歷史建築遺產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其中有些建築本身已經成為博物館,其餘有很多至今仍然為人們所使用和居住。在英格蘭負責保護歷史建築遺產的部門是英國遺產保護機構,該機構的上級部門是文化、媒體和體育部(DCMS);在蘇格蘭這項任務由蘇格蘭歷史建築文物保護機構承擔;在威爾士是由威爾士歷史紀念文物保護機構負責。英國將需要保護的歷史文物登記造冊,並按照其重要性分為三個等級,在蘇格蘭被列入歷史文物保護名單的建築物超過370,000多處。英國遺產保護機構同時還負責對屬於國家所有的409個歷史文物建築進行維修和日常維護。在蘇格蘭被列入文物保護名單的建築物有45,000多處;威爾士有23,500多處,北愛爾蘭也有8500多處建築物被列入國家文物保護名單。此外,還有一系列的歷史紀念物已經或計劃被列入保護名單。
英國國家信託(NT)和獨立的蘇格蘭國家信託組織是英國最主要的涉及名勝古跡保護工作的非政府機構。英國國家信託是一個慈善機構,擁有二百七十萬名成員,並且在英格蘭、威爾士和北愛爾蘭負責照看612,000英畝的土地和600公里長的海岸線,其中包括200多處歷史建築和園林,以及40,000多處文物古跡和古人類遺址。
② 英國歷史概況啊,誰懂越詳細越好,謝了
英國歷史概述
英國包括大不列顛(英格蘭、威爾士和蘇格蘭〉和北愛爾蘭,是歐洲共同體12個成員國之一。它的全稱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英國是由不列顛群島中大部分島嶼組成的,其中第一大島是大不列顛,第二大島上有北愛爾蘭和愛爾蘭共和國。蘇格蘭西部沿海有一個叫做赫布里底的大群島。蘇格蘭本土的東北沿海有奧克尼群島和薩得蘭群島。上述這些群島都與本土有行政上的關系,但愛爾蘭海上的馬恩島以及大不列顛與法國之間的海峽群島則基本上自治,不是聯合王國的組成部分。
英國的面積大約為242500平方公里(93600平方英里),從南部海岸到蘇格蘭的最北部差不多將近1000公里(約600英里),橫向最寬處差不多將近500公里(約300英里)。
"Britain"這個詞起源於希臘和拉丁詞,而最終可能追溯到凱爾特語。盡管用"史前時期"這一尺度來衡量時,凱爾特人也是稍後才來到不列顛群島的(在此之前的那些文明就已創造了諸如埃夫伯里巨石建築遺址和圓形巨石陣這樣的著名歷史遺跡),但是有關英國歷史的文字記載畢竟還是從講述凱爾特人開始的。"凱爾特"這個詞語相當普遍地經常用來區分不列顛群島的早期居民和後來的盎格魯-撒克遜人侵者。
羅馬人的統治從公元43年起延續了300多年。在羅馬人於408年最後撤走之前,該島開始遭到來自北歐的盎格魯人、撒克遜人和朱特人的侵擾,經歷了一段日趨混亂的時期。"England"這個詞正是從"Angles"而來的。在此後的兩個世紀中,侵擾逐步變成了定居,並建立了許多小王國。不列顛人在如今的威爾士和康沃爾地區獨立生存下去。這些小王國中出現了力量較強稱霸全國的王國,先是在北方(諾森布里亞王國),然後在中部(麥西亞王國),最後在南方(西撒克斯王國)。但是,來自斯堪的納維亞的北歐海盜接著入侵英國並定居下來,盡管在10世紀時西撒克斯王朝曾擊敗過入侵的丹麥人並一度稱霸英格蘭的廣大區域。
1066年發生了對英格蘭的最後一次成功入侵。諾曼底的威廉公爵在黑斯廷斯戰役中擊敗了英國人,來自法國的諾曼人和其他人來此定居。在隨後的3個世紀中,法語成為貴族的語言,法律結構受到了英吉利海峽彼岸所通行的那一套的影響,社會結構在某種程度上也受到了影響。
威爾士雖然常常處於英格蘭人的勢力范圍之內,但一直是凱爾特人的堡壘。然而在1282年盧埃林王子陣亡之後,愛德華一世發動了一場戰役並取得勝利,把威爾士置於英格蘭的統治之下。威爾士人的民族情緒繼續高漲,15世紀初由歐文·格林德領導的起義便說明了這一點。1536年和1542年的聯合法令把英格蘭與威爾士在行政、政治和法律上統為一體。
當初住在蘇格蘭的大多是皮克特人。公元6世紀,來自愛爾蘭的蘇格蘭人在如今的阿蓋爾地區定居。洛錫安住著英格蘭人,而威爾士不列顛人則繼續北上來到斯特拉思克萊德。9世紀時,蘇格蘭各地區聯合起來抵禦北歐海盜。在整個中世紀,英格蘭當時強大的君主國一直威脅著蘇格蘭的獨立。
英格蘭與蘇格蘭最終的聯合表明,當時宗教上的差異比之以往的民族仇視更加至關緊要。在英格蘭,伊麗莎白一世於1603年由蘇格蘭詹姆斯六世(英格蘭詹姆斯一世)繼位。即使
如此,英格蘭和蘇格蘭除了在奧利弗·克倫威爾統治時一度被強行聯合在一起,在17世紀它們一直是相互獨立的。到1707年,由於意識到更緊密的政治和經濟聯合會帶來益處,雙方同意建立一個單一的大不列顛議會。蘇格蘭仍然保留自己的司法制度和宗教社區。但是在喬治一世和喬治二世這兩位漢諾威王室新教徒統治期間,英格蘭和蘇格蘭之間的關系緊張起來,詹姆斯二世黨人發動過兩次叛亂,試圖恢復信奉天主教的斯圖亞特王室。
愛爾蘭在公元前就出現了許多王國,但愛爾蘭並沒有能免受北歐海盜的侵犯,到公元10世紀時竟成了北歐海盜的一統天下。
1169年英格蘭的亨利二世發動對愛爾蘭的入侵。英格蘭籍教皇阿德里安四世授予亨利二世最高統治者的權力,因為他急於想使愛爾蘭教會完全順從羅馬。愛爾蘭大部分地區都落到了盎格魯—諾曼權貴手中,但是在中世紀英格蘭幾乎沒有在此直接行使管轄權。
都鐸王朝的幾位君主幹預愛爾蘭的傾向要強烈得多。在伊麗莎白一世統治時期,對愛爾蘭造反者發動過一系列戰役。'抵抗運動主要集中在北部的烏爾斯特省,1607年由於抵抗運動失敗以及領導人出逃,烏爾斯特變成了來自蘇格蘭和英格蘭的移民聚居地區。
由於英國內戰(1642~1652),愛爾蘭又爆發了多次起義,但都被克倫威爾鎮壓下去。1688年詹姆斯二世被廢黯之後,英格蘭與愛爾蘭之間的戰爭更是不斷。18世紀大部分都是脆弱的和平時期。18世紀末,英國政府為謀求穩定作出了多方努力。1782年,愛爾蘭議會(建立於中世紀)獲得立法自主權;在憲法上與大不到顛的唯一紐帶是王國政府。然而,該議會僅僅代表少數盎格魯-愛爾蘭特權階層,天主教徒被排斥在外。1798年發生了一次起義,但沒有成功;1801年,愛爾蘭與大不列顛聯合為一體。
雖然1916年都柏林民族起義者的起義遭到了鎮壓,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未期,一股稱為愛爾蘭共和軍的游擊力量開始對英國當局採取軍事行動。1920年通過的愛爾蘭政府法案規定要成立兩個地方自治議會,一個設在都柏林,另一個設在貝爾法斯特。該法案於1921年在北愛爾蘭實施,烏爾斯特省9個郡中有6個接受了它們自己的議會,同時在英國議會中仍享有席位,並服從英國議會的最高管轄權。但是,愛爾蘭共和軍繼續在南部為爭取脫離英國當局贏得獨立而戰斗。1921年6月簽訂了停戰協定之後,根據同年12月締結的英—愛條約建立於愛爾蘭自由邦,1949年該自由邦成為愛爾蘭共和國。
海峽群島和馬恩島雖不屬於聯合王國,但與聯合王國有著特殊的關系。海峽群島在10世紀和11世紀時曾是諾曼底公國的一部分。馬恩島在1266年以前名義上一直由挪威行使主權,到1765年最終才直接由王國政府管轄。今天,海峽群島和馬恩島都有各自的立法機構和法律制度,英國政府則負責那裡的防衛和國際關系事務。
歷史
公元1至5世紀,大不列顛島東南部受羅馬帝國統治。後盎格魯、撒克遜、朱特人相繼入侵。7世紀開始形成封建制度。829年英格蘭統一,史稱"盎格魯-撒克遜時代"。
1066年諾曼底公爵威廉渡海征服英格蘭,建立諾曼底王朝。1536年英格蘭與威爾士合並。1640年爆發資產階級革命,1649年5月19日宣布為共和國。1660年王朝復辟。1668年發生"光榮革命",確定了君主立憲制。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合並。1801年又與愛爾蘭合並。
18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30年代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1914年佔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35倍,是第一殖民大國,自稱"日不落帝國"。1921年愛爾蘭南部26郡成立"自由邦",北部6郡仍歸英國。
一次大戰後開始衰落,其世界霸權地位逐漸為美國所取代。二次大戰嚴重削弱了其經濟實力。隨著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相繼獨立,英殖民體系開始瓦解。目前,英在海外仍有13塊領地。1973年1月加入歐共體。1997年英工黨政府上台。
北歐海盜與英國人
最早的英國人並不說英語。大約公元前3000年,從地中海來的伊比利亞人在布列顛登陸,而後,是從歐洲大陸來的凱爾特人,再次是羅馬人。他們都不說英語。今天的英國人自稱他們是盎格魯薩克遜人的後代,他們來自於歐洲北部,屬於日爾曼人,他們說的是最早的古英語,這批北歐海盜是農夫、漁民、商人、鬥士,又是航海者,作戰勇敢,將凱爾特人擊敗到蘇格蘭和威爾士山區。
大約八世紀,又一批北歐海盜維京人(VIKING)入侵布列顛,他們來自於北歐的挪威、丹麥(今天的蘇格蘭人和英格蘭人有一部分他們的血統),打敗了一個又一個的盎格魯王國,終於在十世紀末,丹麥國王成了英格蘭的主人,英格蘭王逃往諾曼底,為諾曼人的入侵埋下了種子。11世紀初,諾曼底人借口幫住英格蘭王,乘虛入侵並征服了英國。諾曼底人本身也是一批北歐海盜。
1588年,英軍在英吉利海峽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為英國的海上霸權鋪平了道路。隨著瓦特的蒸汽機的發明,英國開始了世界上最早的工業革命,成了名符其實的"世界工廠"。經濟實力的增強和海外原料與市場的需求,英國進行了大規模的殖民擴張,到十九世紀末,英國已成了前所未有的"日不落"帝國。
英聯邦(COMMONWEALTH COUNTRIES)
英國曾經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其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大洲,號稱"日不落帝國"。包括現今的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埃及,印度,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約旦,以色列等等都曾是其殖民地。英語由此傳遍全世界。
二戰後,英屬殖民地紛紛獨立,但獨立後的殖民地為了政治和經濟上的互相幫助,成立了英聯邦。英聯邦國家承認英國女王是本國的最高元首。英國女王還定期向一些英聯邦國家派遣總督,作為女王的代表,名義上管理這些領地。例如,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等。
③ 英國歷史及其簡介
英國歷史
根據考古發現,大不列顛島上在3500年前就有人類居住。5世紀中期,大批的日爾曼人由北歐入侵大不列顛,成為現今英格蘭人的祖先。而當時的克爾特人一部分逃進西部和北部山區,另一部分逃往愛爾蘭,他們就是今天威爾士人、蘇格蘭人和愛爾蘭人的祖先。公元6世紀基督教開始傳入大不列顛。在十五世紀中葉,英國貴族為爭奪王位打了一場30年的「玫瑰」內戰。結果,經濟較發達的南方大地主和新貴族取勝。「都鐸王朝」由此建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英德成了交戰國。由於英國人民的反德情緒,英王喬治五世於1919年下令,將具有德國色彩的「漢諾威王朝」改名為「溫莎王朝」。
十八世紀中葉,由於政治、經濟及技術方面逐漸成熟,英國興起了一場產業革命。隨著蒸汽機的發明,各種機器的使用,到十九世紀中葉的維多利亞時期,英國成了世界上最先進的工業國,在生產及貿易發面躍居世界首位,到處推行炮艦政策,奪取海上霸權,侵佔殖民地,大量搜刮別國財富。大英帝國稱霸世界,在海外統制的地域遍及歐、亞、美、非、澳洲,號稱「日不落帝國」。
到了19世紀末期,由於美、德等國的崛起以及其他種種原因,英國逐漸失去優勢。後來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受到嚴重創傷,大英帝國國力日漸衰落。原屬本土的愛爾蘭島,其南部的26個郡在1921年脫離聯合王國,海外殖民地也在二戰後紛紛宣告獨立。大英帝國逐漸演變成一個組織鬆散的英聯邦。
④ 關於英國歷史,有哪些冷知識
在一次歐盟峰會上,英國首相為了展示本國精湛的釀酒技術,特別邀請大家品嘗英國頂級葡萄酒。結果喝了酒,不爭氣的瑞典首相就吐了。義大利總理不嫌事兒大,立馬說要送義大利酒給他治病,從政界到民間,群嘲英國飲食已經成為世界各國人民一項重要消遣了。
⑤ 英國歷史發展的獨特道路指什麼
摘要 獨特道路就是資本原始積累的道路,根據《資本論》所說,美國獨特發展道路正是東方國家所不具備的一方面。
⑥ 14世紀的英國,有哪些鮮為人知的歷史
就前者而言,佛克斯本人是一位堅定的新教徒,在求學期間接受新教教義後也曾受到迫害,但他沒有絲毫動搖。他研究殉道者的事跡,就是為了與當時不少教皇的驕奢淫逸形成鮮明對照,希望基督徒以這些早期的殉道者為榜樣,而不是盲目尊奉、服從教會的規則和教皇的指令。同時,佛克斯寫作有關殉道者的業績,又以自14世紀以來英國的(新教)殉道者為主。當然,在宗教改革以前,那些人只能稱作新教的先驅。而佛克斯注重本國殉道者的做法,使得他的著述成為民族史寫作的一個嘗試。
與佛克斯同時,還有一位更加註重英國歷史的學者,那就是約翰·萊倫德(John Leland,1503—1552)。萊倫德一生的研究,都側重英國的地方文化、地理和歷史,被稱為“英國地方歷史和文獻之父”。他能獲得這個榮譽,是因為他曾多次環游英格蘭和威爾士等地,考察、收集和考訂文獻,測繪地貌地形,進行考古研究。他在考察途中做了詳細的筆記,並將之出版。
萊倫德的多卷本《游記》(The Itinerary)既是後人研究英國歷史發展的重要資料,同時也是歷史著述。它的敘述從中世紀初年開始,一直到亨利八世,內容豐富,包羅萬象,其意圖其實是編一部《古代不列顛志書》(DeAntiquitate Britannica)。在考察旅行中,萊倫德還發現了羅馬的錢幣和銘文,雖然他本人未能全部識讀,但他的發現和收集至少讓人們看到,在古代文獻的零星記載之外,還有實物史料可以證明羅馬人進駐英格蘭的古代歷史。
因此,德意志學者探求該地區的古代文化往往從評注塔西佗的《日耳曼尼亞志》開始。康拉德·策爾蒂斯(Conrad Celtis,1459—1508)、亨利希·倍貝爾(Heinrich Bebel,1478—1512)和安德里奧斯·阿爾沙莫爾(AndreasAlthamer,1500—1539)等人都以注釋塔西佗而聞名,並通過這種人文主義的研究重建德意志地區的歷史。
阿爾沙莫爾聲稱“我們的塔西佗”是“描畫、贊賞和稱頌德意志”的第一個也是最好的作者。而比圖斯·瑞納努斯(Beatus Rhenanus,1485—1547)則想通過評注《日耳曼尼亞志》和寫作《德意志史》證明,“德意志人一直享有完全的自由”。
如果說德意志的人文主義學者由於擁有一本古書而感到驕傲自豪,那麼法蘭西作為曾經的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亦讓人文主義學者引以為榮。博丹就曾在其論著中透露出民族主義的情緒;並對新教史家梅蘭希頓和斯萊頓推崇以德意志為主的神聖羅馬帝國表示了不滿。
博丹的情緒並非毫無根據。在他以前,羅貝爾·蓋甘(Robert Gaguin,1433—1501)就著有《法蘭西人的成就與淵源》(Compendium super Francorum origine etgestis),專門記載了法蘭西的古代文化。的確,如果日耳曼人有崇尚自由的傳統,那麼法蘭克人的文化似乎也應與之相近——在羅馬帝國的時代,他們都同樣被視為未開化的“蠻族”。
⑦ 英國歷史概括。
中古時期:5~6世紀日耳曼入侵,學術界亦有把諾曼征服視為英國中古史開端;
8世紀末丹麥入侵,諾曼征服,瓦特泰勒起義,圈地運動,專制王權和宗教改革;
近現代史:資本主義興起和發展,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18世紀中-19世紀中)英國工業革命時期資本主義迅速發展, 資產階級革命,第一次內戰初期,工業革命,議會改革與憲章運動,殖民擴張,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
⑧ 英國歷史概況
1.早期文明
在不列顛群島上很早就有人類活動,約公元前13世紀,伊比利亞人從歐洲大陸來到大不列顛島東南部定居。
約公元前700年以後,居住在歐洲西部的克爾特人不斷移入不列顛群島,其中有一支稱為不列吞人,不列顛這一名稱可能來源於此。克爾特人已知使用鐵器,耕犁在技術上不斷進步,並已使用貨幣。生產力發展促使克爾特社會逐漸分化。
2.羅馬入侵
公元前54年,凱撒兩度率羅馬軍團入侵不列顛,均被不列顛人擊退。公元43年,羅馬皇帝克勞狄一世率軍入侵不列顛。征服不列顛後變其為羅馬帝國的行省。到409年,羅馬駐軍被迫全部撤離不列顛,羅馬對不列顛的統治即告結束。
3.丹麥入侵
從8世紀末開始,以丹麥人為主體的斯堪的納維亞人屢屢入侵英國。
879年,阿爾弗烈德大王和丹麥人訂立條約,將英格蘭東北部劃歸丹麥管轄,稱為「丹麥區」。10世紀初,阿爾弗烈德大王的後繼者逐漸收復丹麥區。11世紀初,丹麥人卷土重來。丹麥人佔領期間,英國封建化過程加速。
4.諾曼征服
英王愛德華死後無嗣,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於1066年率軍入侵,同年10月進入倫敦,加冕為英王威廉一世,史稱「征服者威廉」。
威廉征服後建立起的強大王權對鞏固封建秩序起了積極作用。約翰被迫於1215年6月接受《大憲章》,與封建主妥協。大憲章本質上是一個封建性文件,是保護封建領主的利益;但也有如保護市民貿易自由這樣有進步意義的條文。但約翰不久就否認憲章,君臣之間內戰連綿不斷。
5.英法百年戰爭
1337年-1453年間英國和法國的為了領土擴張和王位爭奪的戰爭,是世界最長的戰爭,斷斷續續進行了長達116年,當時又是黑死病流行的時代,在戰爭和疫病的雙重打擊下,英法兩國的經濟大受創傷,民不聊生。英格蘭幾乎喪失所有的法國領地,但也使英格蘭的民族主義興起。戰爭結束時,英國已走上中央集權的道路,之後英格蘭對歐洲大陸推行「大陸均勢」政策,轉往海外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帝國。
英國全稱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由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和北愛爾蘭組成,而整個英國的歷史也就是由這四個區域的歷史交織組成。
1535年威爾士成為英格蘭王國的一部分,1588年格拉沃利訥海戰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使英國挫敗了國外天主教勢力的入侵,基本消除了天主教的威脅,鞏固了宗教改革的成果。1640年英國在全球第一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先驅。1649年5月19日宣布成立共和國。1660年王朝復辟,1688年發生「光榮革命」,確立了君主立憲制。
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合並,通過七年戰爭英國奠定日不落帝國的基礎,並獲取了海上霸主。1801年又與愛爾蘭合並。拿破崙戰爭後英國完成了日不落帝國的霸業。18世紀後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
19世紀是大英帝國的全盛時期,1914年佔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國,自稱「日不落帝國」。
1922年愛爾蘭共和國獨立,愛爾蘭北部仍留在聯合王國內,即是今天的北愛爾蘭。
⑨ 英國有哪些文化
英國穿衣文化最有名的就是英倫風了。
英倫風,簡單的理解就是「英國的風格」(英國又稱英倫),源自英國維多利亞時期。英倫風格以自然、優雅、含蓄、高貴為特點,運用蘇格蘭格子、良好的剪裁以及簡潔修身的設計,體現紳士風度與貴族氣質,個別帶有歐洲學院風的味道。
英倫風的必備元素則是:戴風帽的修身大衣,黑色搭配方格襯衫,收腿的褲子,及膝靴子以及超大的圍巾,當然,加上頂爵士帽更是贊!
英倫風的女裝:很傳統,很保守,很端莊,不像巴黎,米蘭和紐約這么性感,而且它還會修飾女人的線條。格子圖案,歷史悠久,在歐美紡織界有這樣一種說法:蘇格蘭格子等於一部大英帝國的歷史。可見格子在英倫風的重要地位。
在現代服裝設計的舞台上,蘇格蘭格子一直都是被經常運用到的設計元素之一。而且運用的形式與手法也越來越豐富,風格日趨多樣化。無論是格子的大衣,還是格子的斗篷,都能盡顯女性的典雅與高貴。
受英倫三島多雨天氣的影響,風衣這種防水的面料,則受到人們的喜愛,再加上皇室的寵愛,讓風衣成為了英倫風的重要名片。
英倫風的男裝:合適的剪裁,得體的穿著,以及細節上的體現,這些都是英倫風正裝的特點。亞麻的襯衣,柔軟的圍巾,以及更休閑的褲子都讓男士擁有了休閑而不失紳士的味道,休閑中透著穩重,穩重里又含著青春。
一雙合適的鞋子,會讓男士穿出特別的氣質。今天搭配的這款鞋子復古而又不失休閑感,讓這套造型的整體都體現出了英國紳士穩重,而又不失幽默的感覺。一雙精緻的襪子,可是整體造型的加分之作,細節的出彩讓本身相對簡單的男裝擁有了不同的色彩。
聯想到007中,詹姆士邦德的形象,他時而穩重,時而浪漫,有時又很幽默,但骨子裡仍然流淌著紳士的血液,這也許就是英倫男士們的精髓!
⑩ 英國歷史
把莎士比亞的作品K一下吧!從文學認知歷史!有獨特的風味!能品位出一些不同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