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怎麼學好歷史的竅門
很多同學認為歷史是一門最適合臨時抱佛腳的功課,只要考前花點時間死記硬背,成績照樣不差,甚至還會有好分褲伏數。真要這么想就大錯了,想要把歷史學好,特別是面對文科綜合卷對能力的高要求的時候,想要把歷史學好,還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那麼怎樣才能把歷史學好?我和大家一起做一個探討
我認為排在首位的是要有興趣。你要對歷史課有興趣你才會主動地去學,不要抱著一種如果不考歷史我才不去學的心理。興趣是種很微妙的東西,你有了興趣,你就能很快地把知識點記住,能很好的去理解和領悟在歷史現象背後所蘊涵著的歷史規律,能得心應手地分析歷史問題;如若反之,無異於在太上老君的煉丹爐里苦苦煎熬,但卻煉不出火眼金睛。
那對於本來沒有興趣的同學,這個興趣這么培養呢?首先你要試著擺正你的心態,不要老是抵觸。如果這樣,神也救不了你。然後,想想你以前看過的歷史劇,讓歷史好一點的同學,甚至可以找歷史老師,讓他們從歷史角度來談談這個歷史劇,你就會發現很多很有意思而你以前不知道的觀點,最重要的是你能發現歷史並不枯燥,而是很有意思的東西。最後,你再認認真真地去聽幾節歷史課,你就發現了我們學校的歷史老師上課都還不賴。雖然我不能保證你能愛上歷史,但我起碼相信你對歷史課已經產生興趣了。
當然,有了興趣,沒有好的學習方法也只能是事倍功半。很多同學認為學歷史要訣就是背,錯了。高中歷史更需要的還是理解。基於課本之上的理解。所以重要的是如何建立起一個方便你理解的歷史結構。其實這也很簡單。在讀每一節的內容時,要想想在一個歷史事件之前之後都發生了些什麼事,它們之間有沒有什麼內在的聯系,能夠說明什麼歷史道理。也可進行歷史事件間的橫向縱向的比較。例如,某兩場政變或兩種政策之間有什麼異同點,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異同,說明了什麼。分析異同點也很簡單,無非就是從背景、性質、影響等幾個固定的版塊去想。有的書上說,要把歷史學成「立體」的。我想,所謂的「立體」,大概也就是這種橫向與縱向的聯系吧。經常這樣思考,對不同的歷史現象,我們就可以較准確地分析出它們的實質,無論碰到什麼題都能迎刃而解。這是讀書時要注意的問題。書本決不僅僅是讀過即可的,光記住一些時間、地點、事件是沒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學會用歷史思維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後的東西。相信你不久就會發現,歷史是越讀越有味的。
因為我們畢竟要面對考試,所以我們在談論學好歷史的過程中也絕不迴避考試技巧的問題。現在的歷史題,單純考知識本身的已經很少了。往往都是考你對某一事件的分析。這就需要用到讀書時積累的那套功夫,此外也有一些技巧。
例如做選擇題時,常常碰到一些諸如問「根本原因」、「實質」之類的問題,這通常要從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等方面去分析。只要是有關於這幾方面的選項,一般來說就是正確的。至於問答題,則更需要你的思考與分析能力。首先是分析。通過回想老師在講這部分內容時的介紹,盡量從更多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不要擔心想太多,只要你覺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確的。更何況現在的考試一再強調「要鼓勵學生自由發揮,要有創新,有自己的觀點」,所以你就要盡可能地多想一些。最忌諱的是認為自己不會,就什麼都不寫。最後,答題的時候,字跡一胡液攜定要清楚。要答得層次分明,邏輯性強,每點內容不要羅嗦,但一定要把要點概括地講出。每點都要用序號標明,這樣才能清晰明了。
對於這個話題,我暫時只能想到這么多了,希望在歷史學習的道路上走好
首先是歷史記憶法: 歷史難記,容易忘記,這是同學們在學習歷史中的普遍反應。
因此,要想學好歷史,必須根據歷史學科的知識特點,掌握科學記憶的方法。 1.必須在理埋坦解上下功夫。
歷史學習中要想記得多、記得牢,關鍵在於理解,因為只有真正理解了的知識才不會忘記。上歷史課和上其他課一樣,一定要專心聽講。
有些同學認為上課聽不聽無所謂,反正課文內容都看得懂,只要考試前去背背,同樣可以應付,這種想法是十分錯誤的。盡管有些簡單內容可以死記硬背,但復雜一些的內容光靠死記是不行的,有許多歷史知識必須弄明白這個知識是什麼,為什麼會是這樣,意義何在,有什麼影響等等。
所以一定要抓住歷史現象的因果關系和來龍去脈;如果上課不專心聽老師分析講解,自己也不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幻想考試前去突擊硬背,臨場時必然會顛三倒四或張冠李戴,有的則束手無策,不知所雲。 2.善於化繁為簡,化難為易。
有些歷史事件和現象比較復雜,光靠硬記是記不住的,我們可採取一些有效方法,盡量化繁為簡,才能熟記,主要方法有: (1)公式記憶法。在回答一些復雜的歷史問題時,如同解數學習題一樣,可以總結歸納出一些基本公式,然後按公式來記憶和解答。
如歷史事件=時間+地點+人物+簡單過程+結果+意義。經過=准備+發生+結果。
意義=作用+特點+影響。人物=姓名+時代+事跡(包括思想、活動或著作)+影響。
作品=作者+成書年代+內容+意義(或影響)。用這種方法可將復雜的內容進行簡化概括,形成網路記憶。
也就是抓住幾個要點作為支點,然後進行擴充,就能較快地熟記基本內容。掌握這個方法,在巧記重大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古今中外名著方面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比較記憶法。人類歷史遵循著一定規律向前發展,在其發展過程中,各種歷史事件或現象之間有著一定的聯系,同時又受到時間和空間的制約,使其具有各自的特點。
比較記憶法就是把兩個以上具有一定聯系的事件或人物進行歸類比較,找出它們之間的異同點,這樣可防止張冠李戴。比較記憶法是歷史學習中一個重要的記憶方法,具體做法有以下幾種:①把性質相同而特點不同的歷史現象進行比較,如秦、隋相比,漢、唐之比較等。
②把某些表現相似而性質不同的歷史現象進行比較,分清不同性質,形成不同概念。③把性質相同但發生在不同時期的歷史事件加以綜合比較,區分異同。
如中國近代許多不平等條約及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等。④中外比較。
如世界上最先進入奴隸社會的四個國家之比較,中國與西歐進入封建社會之比較,中國古代經濟、科技發展與西方之比較等。 (3)列表圖示法。
列表圖示法是:根據歷史事件的特點,用表格圖示形式使同類知識前後連貫起來,形成一個系統,使眾多史實、紛繁內容脈絡分明、條理清晰,收到化繁為簡效果的一種方法。列表法最大優點是簡明、醒目,是幫助記憶的一個有效方法,尤其在記憶復雜史料方面作用更明顯。
如古代政治改革(變法)、重大戰役、科技文化成就;近代史上外國侵略者五次侵華戰爭,中國現代史上黨的兩次重要會議;世界史里的三大宗教,資產階級革命,兩次世界大戰等等。 (4)聯想法。
可分為縱向聯想和橫向聯想兩種。縱向聯想就是抓住某一歷史知識要點,使其前後連貫起來,即以某一史實為基點,既可涉及它前面發生的歷史事件,又可聯繫到後面發生的事件,從點擴展到線,便可記住有關這一歷史知識的前後內容。
如講到《馬關條約》中日本割佔中國領土台灣時,我們可上溯到公元230年孫權派衛溫去夷洲(即台灣),隋煬帝三次派人去台灣,元設澎湖巡檢司,鄭成功收復台灣,到清設台灣府,從這一系列事件中得出一個結論:台灣自古是中國領土。再簡要提一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開羅宣言》中明確規定日本必須歸還侵佔的中國領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後,台灣才回歸祖國,日本侵佔中國台灣達50年之久。
這樣將有關台灣的歷史知識就前後貫通起來了。橫向聯想法,就是把中外發生在相同時期的不同歷史事件,或不同時期的同類歷史事件聯系起來。
初中《社會》第三、四冊,將中外歷史放在一起學習,這就要求我們以中國歷史為重點,將中外歷史知識聯系起來。如講中國的甲骨文明,就把埃及的象形文字,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歐洲的拉丁文字聯系起來。
(5)串字法。對有並列關系的事件或人物可用串字法來記憶,即將有關內容按課文前後順序串聯起來,只記住其每一內容的第一個字即可。
如王安石變法的五項內容可簡化為「青、募、農、方、保」;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四次重要的國際會議,按前後可簡化為「開、德、雅、波」。用這種簡化法可較快地記住課文內容。
3.巧記人名、地名、年代。歷史知識的重要特點是需要記憶的人名、地名、年代較多,去掉這些也就不成為歷史了。
學習歷史,記人名、地名、年代是不可缺少的基本功,自然要下一番苦功夫,但並不是光靠死記硬背,同樣有比較可行的科學記憶方法。 記人名。
記歷史上一些重要人物的姓名,可抓住一些人物的特徵來加強記憶。如兩漢帝王都姓劉,兩宋的姓趙,兩晉的姓司馬等等。
記人名可。
很多同學認為歷史是一門最適合臨時抱佛腳的功課,只要考前花點時間死記硬背,成績照樣不差,甚至還會有好分數。
真要這么想就大錯了,想要把歷史學好,特別是面對文科綜合卷對能力的高要求的時候,想要把歷史學好,還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那麼怎樣才能把歷史學好?我和大家一起做一個探討我認為排在首位的是要有興趣。
你要對歷史課有興趣你才會主動地去學,不要抱著一種如果不考歷史我才不去學的心理。興趣是種很微妙的東西,你有了興趣,你就能很快地把知識點記住,能很好的去理解和領悟在歷史現象背後所蘊涵著的歷史規律,能得心應手地分析歷史問題;如若反之,無異於在太上老君的煉丹爐里苦苦煎熬,但卻煉不出火眼金睛。
那對於本來沒有興趣的同學,這個興趣這么培養呢?首先你要試著擺正你的心態,不要老是抵觸。如果這樣,神也救不了你。
然後,想想你以前看過的歷史劇,讓歷史好一點的同學,甚至可以找歷史老師,讓他們從歷史角度來談談這個歷史劇,你就會發現很多很有意思而你以前不知道的觀點,最重要的是你能發現歷史並不枯燥,而是很有意思的東西。最後,你再認認真真地去聽幾節歷史課,你就發現了我們學校的歷史老師上課都還不賴。
雖然我不能保證你能愛上歷史,但我起碼相信你對歷史課已經產生興趣了。當然,有了興趣,沒有好的學習方法也只能是事倍功半。
很多同學認為學歷史要訣就是背,錯了。高中歷史更需要的還是理解。
基於課本之上的理解。所以重要的是如何建立起一個方便你理解的歷史結構。
其實這也很簡單。在讀每一節的內容時,要想想在一個歷史事件之前之後都發生了些什麼事,它們之間有沒有什麼內在的聯系,能夠說明什麼歷史道理。
也可進行歷史事件間的橫向縱向的比較。例如,某兩場政變或兩種政策之間有什麼異同點,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異同,說明了什麼。
分析異同點也很簡單,無非就是從背景、性質、影響等幾個固定的版塊去想。有的書上說,要把歷史學成「立體」的。
我想,所謂的「立體」,大概也就是這種橫向與縱向的聯系吧。經常這樣思考,對不同的歷史現象,我們就可以較准確地分析出它們的實質,無論碰到什麼題都能迎刃而解。
這是讀書時要注意的問題。書本決不僅僅是讀過即可的,光記住一些時間、地點、事件是沒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學會用歷史思維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後的東西。
相信你不久就會發現,歷史是越讀越有味的。因為我們畢竟要面對考試,所以我們在談論學好歷史的過程中也絕不迴避考試技巧的問題。
現在的歷史題,單純考知識本身的已經很少了。往往都是考你對某一事件的分析。
這就需要用到讀書時積累的那套功夫,此外也有一些技巧。例如做選擇題時,常常碰到一些諸如問「根本原因」、「實質」之類的問題,這通常要從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等方面去分析。
只要是有關於這幾方面的選項,一般來說就是正確的。至於問答題,則更需要你的思考與分析能力。
首先是分析。通過回想老師在講這部分內容時的介紹,盡量從更多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
不要擔心想太多,只要你覺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確的。更何況現在的考試一再強調「要鼓勵學生自由發揮,要有創新,有自己的觀點」,所以你就要盡可能地多想一些。
最忌諱的是認為自己不會,就什麼都不寫。最後,答題的時候,字跡一定要清楚。
要答得層次分明,邏輯性強,每點內容不要羅嗦,但一定要把要點概括地講出。每點都要用序號標明,這樣才能清晰明了。
對於這個話題,我暫時只能想到這么多了,希望在歷史學習的道路上走好。
對於歷史,我想說的是:關鍵在平時,臨時抱佛腳是沒有用的。我自己就曾經吃過這樣的虧。
教我歷史的老師是一位非常盡職盡責的好老師。他的課彷彿有一種魔力能把你緊緊地吸引住,浩浩歷史長河在他的講解下彷彿一下子就與我們拉近了。更重要的是,他總能引導我們透過紛繁復雜的歷史現象去思考它們背後的聯系與實質。在他的指導下,高一時我的歷史學得很順利。也許是讓勝利沖昏了頭腦,高二時我開始偷懶了,不再注重基礎知識的及時掌握。只是到了考試前才臨時背一背。到高三下學期總復習時,我才發現自己是多麼的愚蠢。高一的知識由於有扎實的基本功,我不用再費多少力就能輕松地回憶起全部內容。而高二的課文我即使讀了好幾遍還是有忘的可能。我這才知道為什麼老師總讓我們「抓基礎、重平時」。إ 高中歷史的學習與初中完全不同,並不是靠死記硬背就能解決問題的。高中歷史更需要的還是理解。最好是能每星期復習一次,每個月再總復習一次。復習時關鍵是要反復地看書,在反復中提高。書才是最根本的。離開書本談能力是不現實的。在讀每一節的內容時,要想想在一個歷史事件之前之後都發生了些什麼事,它們之間有沒有什麼內在的聯系,能夠說明什麼歷史道理。也可進行歷史事件間的橫向與縱向的比較。書本決不僅僅是讀過即可的,光記住一些時間、地點、事件是沒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學會用歷史思維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後的東西。相信你不久就會發現,歷史是越讀越有味的。إ
其次,做題當然也很重要。做題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再回顧再思考的過程。現在的歷史題,單純考知識本身的已經很少了。往往都是考你對某一事件的分析。這就需要用到讀書時積累的那套功夫,此外也有一些技巧。例如做選擇題時,常常碰到一些諸如問「根本原因」、「實質」之類的問題,這通常要從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等方面去分析。只要是有關於這幾方面的選項,一般來說就是正確的。再如「直接」與「間接」這樣的問題,在我看來,其實也很簡單。答「直接」時,你就讓頭腦變簡單些,一開始想到什麼就是什麼,完全不必拐什麼彎。除了「直接」之外的就都可放心地歸入「間接」那部分去了。إ
至於問答題,則更需要你的思考與分析能力。不要指望考卷上的題目是你曾經見過的,更不必費心去背某道題,只要掌握了方法,問答題也是很好解決的。首先是分析。通過回想老師在講這部分內容時的介紹,盡量從更多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不要擔心想太多,只要你覺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確的。更何況現在的考試一再強調「要鼓勵學生自由發揮,要有創新,有自己的觀點」,所以你就要盡可能地多想一些。إ
其次是表達。最好是分條闡述,一點寫一兩行,不必太羅嗦,關鍵是把要點寫出,因為評卷時也是按點給分的,寫得太多,一個要點繞了好幾個彎才講完,不僅會喧賓奪主,使老師因找不到要點而扣分,還會浪費許多時間,以致來不及做完考卷。
最後,多與老師同學交流對學習歷史也很有幫助。一個人無論怎樣細心都會有疏忽的地方,通過與同學交流筆記、與老師探討習題,往往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獲。也可讀一讀像《歷史學習》這樣的雜志,了解一些課本上沒有的東西,提高自己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對解題很有幫助。另外,專題復習也很重要。可以幫助你掌握好歷史線索,可以深入地研究一些歷史規律之類的東西,增加自己思考的深度和廣度。
其實,歷史是一門很有意思的科目,不用擔心學不好它,只要肯用心,掌握方法之後,歷史會變得很簡單了。
首先——不要把歷史看得那麼難 一學期頂多就一本書 沒事兒時可以拿出來就當一本故事書看 要點——讓自己對歷史感興趣 沒事兒時可以拿出來就當一本故事書看 上廁所時可以看上幾段(^_^這是最輕松的記憶方法 因為時間短 決不會產生厭煩心理 且效果不錯) 技巧——需留意的重點是:重要事件 發生時間(原因)事件涉及的重要人物 簡單說就是「時 事 人」可以把重點劃線 這樣利於考試前快速復習 應試——復習按時間順序把歷史事件排列出來 通常這樣的方法可以同時記憶很多內容 高分技巧——重點歷史事件在掌握「時 事 人」基礎上歸納總結原因和歷史意義 這是一套簡單易行的學習歷史方案 最後祝你讀書快樂 學習進步!^_^。
我是歷史教師。
我這樣回答您。每個人的情況不一樣,需要的方法也不同。
適合於他,未必適合您。如果你是學生,我告訴你,吃透教材是基礎。
然後利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人教網里的「初中歷史」或者「高中歷史」頻道的網路資源源系統深入的學習。或者在學習時配一本較好的參考書。
基礎一般的配「教材完全解讀」(吉林人民出版社)基礎好的配「尖子生學案」。在課下認真完成質量檢測等作業。
對於初高中學生必須要完成好填充圖冊。完成好質量檢測和填充圖冊足矣!切不可胡亂地搞題海戰術。
學期末老師發的復習提綱要好好利用,假期看看歷史讀物,教材後面有書目,選擇自己喜歡看的就可以。
常聽到我們的學生抱怨歷史學科難學,認為歷史知識太多記不住,或者是歷史知識點也知道,但考試成績總不理想等現象,反映出學生沒有掌握一個良好的學習方法。
實際上同學們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面,你會感覺歷史是很有趣的、也是很好學的。①養成濃厚的學習的興趣:楊振寧說過:"成功的真正秘訣是興趣,興趣是自學學習的先導,是人們探究世界的動力,是最好的老師。
對學習有了濃厚的興趣,遇到挫折困難才能頑強攻克,百折不撓。" ②培養學習的主動性,真正理解和把握學習規律。
什麼是學習的主動性呢?就是不靠別人督促,不在外力推動下學習。怎樣才能培養學習的主動性呢?一是要有明確的學習目的。
只有明確的學習目的,認清學習的重要性,才能充分發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自覺地、堅持不懈地學習。二是要採取積極的學習態度,有計劃地學習每門課程,要注意做到課前認真預習,對老師要講內容做到心中有數,對於疑難問題做出記號,等到老師講解時集中精神聽。
③"溫故知新"與"溫新知故"相結合。"溫故知新"反映了學習過程不能一次性完成,認識過程必然循環往復,螺旋上升的規律,它告誡我們探求學問應該逐步消化,切忌囫圇吞棗,有的知識由表及裡,深思熟慮;有的知識需要由此及彼,融會貫通;有的知識應引進先知,觸類旁通;有的知識應該聯系實際,具體領悟。
然而,"溫故知新"也有先天不足,它的知識面狹窄,難以深入下去,所以,在實踐中,"溫故知新"走向"溫新知故",從後者中找方法和規律,與"溫故知新"相輔相成,成為我們學習方法中的重要原則。"溫新知故"就是不拘於舊知,在不斷探求新知識的同時,以新帶舊,組成知識的網路系統,顯現知識間固有的邏輯關系,從而成為轉化能力,提高素質。
要學會整理歷史線索,努力構建歷史知識框架。歷史知識浩如煙海,平時在學習中我們掌握了許多重大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這些知識貫穿在各個章節中,如同散落在各處的"小珠子",如果我們不及時用"線"把這些"小珠子"串聯起來,那麼這些知識很快就會丟失。
而串聯這些知識的"線"便是每個章節的歷史發展線索。有了點和線,我們就可以構建本階段的歷史知識整體框架。
④學歷史其實是不用死記硬背的,只要帶著心去看課本,認真多看幾次課本,記清事件的背景、過程和意義,理清歷史線索就可以了。要學會尋找記憶的規律,努力將知識牢記在心。
學習歷史的同學大概都有這樣的體會,即內容太多不好記憶,尤其是時間和會議、條約的內容,在考試的時候經常出現混淆知識的現象。如果我們能夠發現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有些知識是非常好記的。
如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的時間,都是奇數1911、3、5、7,只要記住一個事件的時間其他的也都記住了。 ⑤要做到熟練地掌握歷史知識,一是對課文要做到全面而深入地理解;二是平時要認真記錄好老師提出的重點內容;三是利用假期的時間多閱讀一些歷史課外書,除了能增長見聞外,還可以幫助你理解歷史課文。
如果我們對歷史事件的背景有個清晰的了解,再結合學過的知識,就會有比較深刻的理解,理解是最好的記憶方法。 ⑥牢記歷史教學的目標是"掌握分析、歸納、綜合、比較、概括、推理等邏輯思維方法;學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觀察問題、分析問題",這是進行歷史復習時的指導方針,應側重從這幾個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
在復習歷史教材時,比較和分類是比較好的方法、橫向的,縱向的比較始終是訓練邏輯思維的有效方法。選擇、材料、問答是歷史的基本題型,它們的題目和答案中都含有歸納和演繹的成分,所以在答題特別是答問答題時要注意前後的關聯性、條理性和系統性。
我總結的歷史發散性思維和收縮性思維的並用,思路要開放,要全面,但觀點要統一,要准確。即思想要受觀點的約束。
同時答題時應先有條理的列出答題要點,即觀點,然後再根據觀點來擴充歷史事件,以事實來證論觀點。在解題時審題是關鍵,首先要審題的中心詞,其次是題目的條件限定語如時間限定、地點限定等,審題後便要注意答題語言的簡潔、明晰,一定要有層次性,不是答的越多越好的單純史實羅列,務必做到史論結合。
⑦學會知識的靈活運用,努力樹立綜合意識。現在實行的"3+綜合"高考制度,對學生的綜合素質要求越來越高,這就要求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能夠靈活的運用政治觀點和地理知識來分析歷史現象,努力樹立綜合解決問題的意識,這樣我們再遇到綜合的問題解答起來便會得心應手。
總之,歷史是記憶性較強的學科,但歷史學科的學習又切忌單純的死記硬背,應注重鍛煉我們分析史實、理解的能力。因而歷史應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在記憶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和運用。
理出一條線索,找出各個歷史事件之間的相互關系,弄清每件史實前因後果。只要我們在學習上做一個有心人,相信你一定會考出優異的成績。
⑵ 如何有效學好歷史600字
1.擺正自己的位置,一個歷史愛好者與一個史學專家的差別就像一個哲學家和一個科學家的區別那麼大。
你永遠都沒有必要為了搞清楚一個史實而去分析大量文本甚至去書面考古,那是專業內容,如果一個史實對你現有的歷史觀念構成了挑戰,去對比看一下現有的一些觀點,選擇可信度大的那一個。一般情況下爭議性的史實之間差異性極小,並不會打亂我們的歷史觀念。比如玄武門之變,太宗究竟是蓄謀已久還是絕地反擊,並不會影響到你對李世民的評價,但李世民是歷代君主中第一個過於關注史書記載的帝王,這表面上看是以史為鑒,實際上可能是出於掌控史書記載的野心,這一事實反而能給我們更多信息。
2.永遠保持質疑和接納的態度,這是構建歷史觀念的一體兩面。
就我而言,我是一個民族主義者,我並不認同蒙古滿洲對中國的統治,但我對任何元清兩朝取得的成就都持認可態度,並且對片面誇大華夏文明高度的說法保持警惕。
3.年表和地圖是讀史的基本工具。
你要對三千年成文歷史的整體走向有一個大致的把握,而且要盡可能熟悉文化地圖。為了幫助你牢記年表,我們從小就背誦朝代口訣,但這個方法比較過時,可能會給你帶來中國史原地踏步循環往復的陳腐觀念,你可以按照自己的觀點自製一份年表,我的年表就比較簡潔:華夏王國(武王伐紂-春秋戰國)-第一長安帝國(秦王統一-楚漢爭霸-漢帝國)-第一次分裂時期(三國鼎立-五胡亂華-南北朝)-第二長安帝國(隋文帝復興-唐帝國)-第二次分裂時期(五代十國)-黃金帝國(宋)-第一次征服時期(蒙古入侵)-白銀帝國(明)-第二次征服時期(滿洲入侵)-古典華夏史結束(民國建立)-中國近現代史。
地圖也很有必要,尤其是讀分裂時期歷史的時候,你要對春秋戰國時期諸夏的分布非常熟悉,因為盡管後來的行政分區一直在變化,但這些單位作為自然地理概念一直在沿用。比如北燕西秦東齊南楚中央晉國,古代九州與現代地圖的對應,中國本部與關東漠北西域西藏的地理關系,這些地理知識有助於我們讀史時快速進入狀態,也便於我們組織已有的歷史知識。
4.任何歷史文本,都要放在你已有的框架里來讀,如果你的框架有薄弱的地方,針對性尋找專史來加強。
如果你覺得東漢這個時代很沒有存在感,那就找一些關於光武帝劉秀的傳記來讀,或者對比兩漢經濟基礎專門論述東漢庄園經濟和世族豪強階層崛起的評論。
如果你對五代十國的更替感到頭昏腦脹,那就找一本針對性講述梁唐晉漢周之間傳承關系的專著,順便了解一下宋朝體制強干弱枝的原因。還可以進一步認識唐帝國的藩鎮演變和宋帝國領土大幅縮減的原因。
只要做到這四點,基本上你就走上了一個有態度的歷史愛好者的道路,而不是徘徊在讀歷史演義人雲亦雲的戲台下方。你拿到手的所有資料,都可以有效吸收轉化為你自己的歷史儲備,在讀到碎片化的論述時也可以在點贊和臭罵之外還有第三種觀點。畢竟,讀史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不要把格調放得太低!
⑶ (如何學歷史)三百字的作文
在成長階段,我們身邊都存在著許許多多不同愛好的人,有的愛天文,有的愛地理,有的愛音樂……而我卻對歷史情有獨鍾,無比熱愛。
我愛學歷史,我有過這樣的經歷,比如:我從小就對歷史無比的熱愛,這就是最大的特點。幼童時就開始讀有關於歷史的書,聽爺爺說:「歷史這門課程,非常神秘,非常奧妙,需要很深的探究才可以成功,才可以成為一個合格的史學家,只有足夠的歷史知識,才可以成為一個經驗豐厚的史學家。」
我從小就開始學習歷史,每一天都不放鬆對這門知識的學習,從中我學到了祖國的光輝歷史,還知道了祖國的艱難歲月,懂得了落後就要挨打的慘痛歷史教訓。我們的祖國的貞觀之治和康乾盛世,還經歷過鴉片戰爭和火燒圓明園的過去,出現過像漢武大帝與康熙大帝這樣的聖賢之君,同樣也出現過丟下江山,把江山和人民扔給兇殘的敵人,任列強宰割,自己躲起來過著逍遙日子的咸豐皇帝皇帝。也有一心維新變法立志強國、救國、救民的光緒皇帝。可惜,由於他沒有掌握實權,最終遺憾告終,含恨而死。許許多多的忠臣奸臣,他們在政治舞台上扮演了各種角色,留下了眾多的不解之謎。
只有我們「愛」歷史、「學」歷史、「懂」歷史,才能把這些有趣的歷史未解之謎一個一個正確的解開。
⑷ 怎樣才能學好歷史
讀通史,自己整理時代主線,列個時間軸之類時東西掛牆上,一面放世界大事,另一邊寫同時代的中國史大事(只放你覺得對世界起重要作用的大事,不必事無巨細地都寫下來),讀書過程中不斷補充。比較好的世界史書推薦全球通史,盡管有些錯誤,但難得在視角不是西方中心,作者又有完整的史識。帕爾默的現代世界史在學術上更站得住,但西方中心也比較嚴重。另外極簡歐洲史脈絡清晰,有史識也好讀,可以看看。中國史推薦錢穆的國史大綱,配合柏楊的中國人史綱來看。你做的時間軸是否精彩不是關鍵,對比地把中外通史讀完才是關鍵。
拓展資料:
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映射。如果僅僅只是總結和映射,那麼,歷史作為一個存在,就應該消失。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 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參考資料:歷史-網路
⑸ 如何學好歷史
一, 理解很重要,歷史學習中要想記得多、記得牢,關鍵在於理解。
因為只有真正理解了的知識才不會忘記,上歷史課和上其他課一樣,一定要專心聽講。有些同學認為上課聽不聽無所謂,反正課文內容都看得懂,只要考試前去背背,同樣可以應付,這種想法是十分錯誤的。盡管有些簡單內容可以死記硬背,但復雜一些的內容光靠死記是不行的,有許多歷史知識必須弄明白這個知識是什麼,為什麼會是這樣,意義何在,有什麼影響等等。
第二興趣至上,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如果一個人覺得歷史很難,學習很苦,從而把學習歷史看作一件苦役,那麼他只會被動地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而不是積極主動地學習。其實,歷史本身就是很有意思的東西,試想漫漫歷史長河中的燦爛文明、古今中外的英雄傳說、轟轟烈烈的歷史事件,這本身都讓人產生無限遐想。歷史並不是表面上看的那樣只有冰冷的年份和一個又一個難以記憶的歷史事件及其意義。歷史的內里是一個又一個豐富有趣的故事,還藏著許多歷史人物的八卦新聞,還孕育著許多歷史最為珍貴的人生意義,戰事判斷,國家走向,政治歷史教訓,豐富你的八卦,人生,世界觀等等。所以歷史是一門非常有趣的學科。當你不知道和別人談論什麼時,它還可以作為你的談資,你可以講一些有趣的歷史故事,給別人帶來歡樂。
⑹ 你認為怎樣才能學好歷史300字
用不了300字。我高中歷史基本95+。給你幾個建議吧,照做的話90+以上沒問題。
上課要邊聽邊記憶,有些是要記的,老師會指出,你熟練了老師有時沒點出來你也要記的。認真記憶即可,不要執著的背。有時講了個大事件的意義,背景原因等,記住要點。 課堂的第一次記憶保不了多長好i時間,所以課後要做練習的,尤其是些選擇填空類的,你課後練其實花不了多少時間,因為上課很多都記憶了,有印象。但是不要等幾天後才去做,那樣沒什麼效果了。這樣你就把知識點熟悉兩遍了。然後平時也不必怎麼復習的,月考或者期中,期末臨考時,要把握復習時間,將課本,平時的練過的習題認真復習,因為有兩遍的記憶了,這次的復習其實很輕松容易的,其他同學這時要麼完全放棄,要麼硬背一會,都收不了多少成效的。這時再把內容過一般,基本都是90分以上的成績,並且我照此法做完考卷時,一般絕大部分人都還有近一半題沒做完。你照此三部法做吧,到高三如果你學文科的,老師幫你復習時你很容易就把知識串起來了,而且記憶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