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桂林歷史文化
桂林市是世界著名的風景游覽城市和歷史春桐文化名城.桂林市地處南嶺山系的西南部,平均海拔150米,屬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遍布全市的石灰岩經億萬年的風化浸蝕,形成了千峰環立、一水抱城、洞奇石美的獨特景觀.這里的山,平地拔起,千姿百態;灕江的水,蜿蜒曲折,明潔如鏡;山多有洞,洞幽景奇,瑰麗壯觀;洞中怪石,鬼斧神工,琳琅滿目,於是形成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四絕」,而自古就有「山水甲天下」的贊譽.桂林是一座文化古城.兩千多年的歷史,使它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秦始皇統一思想國後,設置桂林郡,開鑿靈渠,溝通湘江和灕江.桂林從此便成為南通海域,北達中原的重鎮.宋代以後,它一直是廣西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號稱「西南會府」,直到新中國建立.在漫長的歲月里,桂林的奇山秀水吸引著無數的文人墨客,使他們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和文章,刻下了兩千餘件石刻和壁書,另外,歷史還在這里留下了許多古跡遺址.這些獨特的人文景觀,使桂林得到了「游山如讀史,看山如觀畫」的贊美.抗日戰爭時期,桂林成為中國著名的文化城,眾多的愛國作家、藝術家會集在這里,譜寫出抗日文化的新篇章.悠久的歷史,為這塊古老而美麗的土地孕育了富饒的文化.歷代都在桂林留下了燦爛的文化遺產,如興安靈渠、恭城文廟、靖江王陵、桂海碑林、八路軍桂林辦事處等.市區有文物古跡552處,被列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有121處.這些文物古跡都有很高的文學、歷史、藝術價值和欣賞價值.個人點評:如果單說山,不敢比黃山,如果單說水,不敢比九寨.但論山與水完美的結合,全世界只有這里啦!。
桂林山水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 桂林美麗的山水,記錄和凝結著底蘊深厚的歷史文化。
桂林,始於秦朝,興於唐宋,盛於明朝,是我國首扒簡坦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自唐至今,桂林一直是我國南方和廣西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是「南通海域,北達中原」的重鎮。
桂林的歷史文化畫卷光輝燦爛:以甑皮岩為代表的史前歷史文化,以靈渠為代表的秦代水利工程,以靖江王陵、王府為代表的宏偉壯觀的明藩王文化,以摩崖石刻和山水詩詞為代表的異彩紛呈的山水文化,以西南劇展為代表的影響深遠的抗戰文化等,無不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科學、文化價值。如今,桂林市國家、自治區、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達346處。
歷史上文人墨客贊美桂林山水的詩賦和佛像遍布石壁咐談岩洞,摩崖數量之巨在我國長江以南首屈一指,至今已達2000餘件,成為全國六大石刻基地之一。其中「桂海碑林」、「西山摩崖石刻」等最為有名。
桂海碑林博物館位於月牙山南麓,由龍隱洞和龍隱岩兩處的220餘件摩崖石刻和新建碑閣中數十件石刻組成,還收藏了市內外拓本上千件。這些石刻經由唐代直至清代,歷時1000多年逐步形成。
歷史上在這里興盛的旅遊文化,積淀成龍隱洞和龍隱岩內外「摩崖殆遍」、「壁無完石」的碑林奇觀,向人們展示了一幅絢麗多彩的歷史畫卷,堪稱一部刻在石頭上的歷史文獻。無怪乎南宋才子陳讜遍游桂林諸山後,面對琳琅滿目的石刻發出了「周南太史書」的贊嘆,將之與《詩經》、《史記》媲美。
與以庄嚴肅穆的廟堂文化為特色、以碑為主的西安碑林不同的是,桂林石刻是以靈活多樣的社會文化為特色,以摩崖為主體。題刻內容從政治生活、軍事征戰到開渠築城、宗教傳說,一塊塊碑刻截取了各個時代的橫斷面,再現了當時的社會風貌,如記錄了北宋時期一次震驚朝野的黨派斗爭的《元黨籍碑》、反映北宋末年正直官吏反腐倡廉呼聲的《龍圖梅公瘴說》等,不勝枚舉。
都具有彌足珍貴的史料價值。 「游山如讀史」。
桂林的摩崖石刻正是以深刻的文化內涵屹立在秀麗的桂林山水中,令中外遊客流連忘返。
桂林概述
桂林不僅以甲天下的自然山水名聞遐邇,同時也是一座擁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桂林先民早在三萬年前就已在洞穴中譜寫自己的歷史,當步入文明社會後,秦始皇以一道靈渠把五嶺化為坦途,中原文明沿灕江而下,與當地質朴的百越文化相融匯,創造了兩千年與山水輝映的桂林歷史文化。今天,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交融在一起,構建出桂林獨特的文化旅遊。
建議參考:
地理與歷史
1、地理位置: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風景旅遊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地處南嶺山系西南部,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109°45'-104°40',北緯24
°18'-25°41'。
2、行政區劃:轄秀峰,象山,七星,疊彩,雁山5城區和靈川,興安,全州,臨桂,陽朔,平樂,荔浦,龍勝,永福,恭城,資源,灌陽12個縣,行政區域總面積27809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565平方公里。
城市歷史
桂林歷史悠久。根據市區寶積岩和甑皮岩洞穴發現的遺物,經考證,甑皮岩人已進入母系氏族社會階段,距今約一萬年。
夏商周時期,這里是「百越」人的居住地。秦始皇置桂林,象,南海三郡,這是「桂林」名稱的最早起源,但郡治不在今天的桂林市。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這里設始安縣,隸屬荊州零陵郡。東漢時改屬始安侯國。三國時先屬蜀,後歸吳。甘露元年(265年),置始安郡始安縣,郡縣治所都在今之桂林。隋唐時屬嶺南桂州總管府。唐武德四年(621年),李靖修城於獨秀峰南。貞觀八年(634年)改名臨桂縣,屬桂州始安郡。光化三年(900年)始,屬靜江節度。五代十國時先後屬楚和南漢的桂州。宋時,前屬廣南西路桂州,後屬靜江府。元時屬廣西行中書省靜江路。明清時均屬廣西省桂林府。民國時屬廣西省。1914年改名桂林縣,1940年始設桂林市。1944年11月至1945年7月28日,為日寇佔領。光復後仍為廣西省轄市。歷史上長期為廣西省會。 1949年11月22日桂林解放,為廣西省轄市,1958年改稱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轄桂林城區和郊區。
1981年7月、1983年10月陽朔、臨桂劃歸桂林市管轄。
1996年12月26日桂林市委,市人民 *** 按國務院,自治區批復的方案,實行區劃調整,將郊區更名為雁山區。
1998年9月8日經國務院批准,桂林市和桂林地區合並,組建新的桂林市。
文明的曙光灕江邊的溶洞,是桂林人類的搖籃。
考古工作者發現,早在遠古時代,桂林市的灕江沿岸就有祖先居住在寶積岩、甑皮岩、轎子岩、丹桂岩等20多個山洞裡了。桂林當時是一個峰林谷地,氣候溫暖濕潤,山區有著茂密的原始森林,生長著落葉長綠植物,附近是淡水湖和沼澤地,大自然賜予了動物和植物豐富的資源,野獸成群,亞熱帶野生果實遍地。
先民們吃著採摘來的野果和狩獵來的動物充飢,喝著清冽的江水,穿著樹葉樹皮或者獸皮打扮自己、抵禦寒風。他們住在桂林冬暖夏涼的石灰岩洞穴里,穿行在莽莽的原始森林和茂密的灌木叢中,用原始的石器,作為打擊野獸的武器和勞動工具,用燒制的陶器來加工食物,在此勞動生活、繁衍生息。
他們打造了桂林人類的文明史。 1979年,桂林市區的寶積山岩洞里,考古工作者發掘出兩枚人類牙齒的化石和一批打制的石器,還有劍齒象、獼猴、牛羊等哺乳動物化石,據中國科學院專家鑒定,桂林寶積山的寶積岩為舊石器時代晚期洞穴遺址,距今約有3萬年左右歷史。
出土遺物中有人類臼齒化石兩枚,呈乳白色,為同一老年個體,屬晚期「智人階段」化石,命名為「寶積岩人」。這是迄今為止在桂林發現的最早的桂林遠古先民的遺跡。
寶積岩的發現和發掘,彌補了廣西「柳江人」與 「甑皮岩人」之間的缺環。 桂林的洞穴遺址中,甑皮岩的發掘是我國考古界的重要成果,是我國目前發現古文化遺物最多、保存最完好的一個洞穴遺址,它的年代屬於新石器時代早期,距今約7500年至9000年,是我國南方重要的、可與北方的「山頂洞」相媲美的洞穴文化遺址。
甑皮岩位於桂林市南郊的獨山,距市中心9公里。獨山,是一座高約60米的石灰岩孤山,四周群峰並秀,峰林谷地開闊。
洞口高出地表約有5米,如此高度既能夠避免水淹,又可防禦野獸侵入襲擾。甑皮岩洞高8米,寬13米,洞內面積約200平方米,地面較為平坦,氣流貫通,光照條件好。
洞的一側,另有一個水洞,地下河常年流水,保證了洞穴中的先民們飲水不愁。陽光,空氣,水分,是動物和植物生存的必要條件,桂林祖先是有眼光的,他們把這個洞穴作為他們的居室,正是看中了這樣的生態環境。
石灰岩的洞穴,經過石縫中滲透出來的水凝結成的碳酸鈣的長期侵蝕,漸漸積成了一層堅硬的鈣化板,將桂林人的祖先遺體密封於地底下,一直不為人所知。 寂靜的山洞裡,先民的身影消逝了,人聲消逝了,但他們的遺跡存了下來。
從石縫里滲下的水滴,滴過了漫長歲月,滴答之聲,聲聲不息,象發電報時的密碼一樣,傳達著一種神秘的信息… 1965年,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和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聯合組成的桂林地區文物普查隊,終於發現了這個遠古時代桂林先民的天然住宅。 1973年,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的考古工作者對甑皮岩洞穴遺址進行了發掘。
當發掘人員揭開那層結實的蓋板時,看到了大量的人類的遺物、遺跡和遺骸,從蓋板之下到洞底有淺灰色的「文化層」,最厚之處達兩米多。考古人員細心尋找,挖掘出土了其中的部分人類骨骼30多具、動物骨骼40多種、洞穴中還發現了大量的陶器、骨器、蚌器和各類野獸的殘骨。
先民的遺物為生產和生活用具,打制的石器居多,有大量用來砍劈和敲打的石器。磨製的石器較少,主要有石斧和石錛等,石斧的中間部分鑿有凹槽。
專家考證,這個凹槽是用來裝木柄的。出土的骨器中,多為獸骨磨製的鏢、鏃、錐、針等工具。
其中用來縫綴的骨針3枚,從它們光滑度來看,是常用之物。令人吃驚的是,一枚骨針只有米粒大的孔徑。
要知道,當時他們還並未懂得使用金屬,用石頭居然能夠鑽出這么精細的活來,可見當時他們已經有一雙巧手了。骨針是縫制工具,這工具用來縫制什麼東西呢?專家推斷,這里的先民用骨針縫制獸皮一類衣飾物品,那時懂得追求美,懂得抵禦寒冷,開始穿衣服了,不再像過去那樣赤身裸體。
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先民們也懂得這個道理,他們已經從勞動實踐中漸漸學會了製造和加工各種實用的工具,懂得了怎樣省力方便地使用石器,以提高勞動效率。這事實也說明勞動創造了人,勞動提高了人,勞動教導了人,勞動推動了人類的文明和進步。
洞穴遺址中出土的男女老幼30多件人骨中,專家進行測定認為,從頭骨的特徵看,與「柳江人」相近似,有較為明顯的繼承關系,同屬於「南方蒙古人種」。從先民的遺骨來看,那時已經有了葬俗,葬俗為罕見的「屈肢蹲葬」和「仰身屈體葬」,這種姿勢非常奇怪,與黃河、長江流域及東南沿海等地在新石器時代所盛行的「仰身直肢葬」截然不同。
為何如此?有人推測可能是一種原始宗教信仰,意味著靈魂可以不死,可以轉世輪回。有人認為這是模仿生活姿勢或者睡眠姿勢。
還有人說這是模仿母腹胎兒的姿勢,體現了一種戀母情結。「屈肢蹲葬」這種葬俗在新石器時代曾流行於世界各地,是原始的葬俗。
桂林轎子岩,還發現舊石器時代末或新石器早期的洞穴遺址,年代在公元前1萬多年以前,岩洞里的葬俗也是「屈肢蹲葬」。 甑皮岩里,人們還發現洞穴中有「二次葬」的葬俗,即婦女和幼兒合葬:一個婦女死後葬了。
桂林山水的特點 桂 林 位 於 我 國 廣 西 壯 族 自 治 區 東 北 部 的 桂 林,是 一 個 山 水 秀 麗 的 風 景 區,也 是 一 個 歷 史 悠 久 的 文 化 城. 人 們 往 往 把 那 奇 特 的 山,秀 麗 的 水 聯 系 起 來.一 提 到 桂 林,在 人 們 的 腦 子 里 就 出 現 那 挺 拔 峻 峭 的 孤 峰、精 彩 出 奇 的 岩 洞 和 倒 影 清 翠 的 漓 江,一 切 都 象 神 話 故 事 那 樣 奇 特,怎 不 令 人 神 往! 桂 林 山 水,天 然 美 加 上 人 工 美,是 中 國 人 民 的 驕 傲.從 興 安 到 陽 朔,綿 延 一 百 多 公 里,水 秀,山 奇,猶 如 畫 廊,成 為 很 大 的 風 景 區.這 里 經 常 吸 引 著 大 量 的 游 客.近 年 來,為 了 適 應 旅 游 事 業 發 展 的 需 要,桂 林 旅 游 區 的 范 圍 還 擴 大 到 了 花 坪 處 然 保 護 區,花 坪 自 然 保 護 區 在 桂 林 西 北 的 越 城 嶺 上,屬 於 亞 熱 帶 的 山 地 原 始 性 天 然 林.這 里 有 四 時 不 謝 之 花,八 節 長 綠 之 草,因 而 人 們 稱 之 為 「花 坪」.這 里 的 岩 層 岩 組 成,與 漓 江 兩 岸 的 石 灰 岩 為 主 的 情 況 不 同.概 括 地 說,桂 林 山 水 的 特 點 是 山 形 奇 秀,石 色 蒼 藍,並 與 石 灰 岩 區 域 所 特 有 的 碧 流 相 掩 映,還 有 形 態 各 異 的 天 然 洞 穴 和 地 下 水 系. 自 古 以 來,文 學 家 以 膾 炙 人 口 的 詩 句 吟 詠 它,繪 畫 家 以 使 人 迷 戀 的 丹 青 描 繪 它,攝 影 師 以 令 人 神 往 的 鏡 頭 記 錄 它.唐 代 韓 愈 的 詩 句 「 水 作 青 羅 帶,山 如 碧 玉 簪 」,就 十 分 形 象 地 概 括 了 桂 林 山 水 的 特 色.用 碧 玉 簪 來 比 喻 那 些 峭 石 嵯 峨、平 地 崛 起、如 蓮 似 筍 的 山 峰,用 青 羅 帶 來 比 喻 那 宛 轉 回 環、清 澈 碧 綠、澄 江 似 練 的 江 流,是 很 貼 切 的,不 過,桂 林 的 一 山 一 姿,一 石 一 態,多 種 多 樣 的 形 狀,又 絕 不 是 三 言 兩 語 可 以 刻 畫 得 盡 的.何 況 桂 林 山 水 經 過 大 自 然 的 雕 琢,擁 有 別 處 罕 見 的 奇 景,象 曲 折 幽 深 的 岩 洞,時 隱 時 現 的 不 識 源 頭 來 自 何 處 的 半 頭 河、斷 頭 河、對 頭 河 … 就 更 豐 富 了 它 的 景 色 內 容.人 們 看 慣 了 其 他 地 方 一 般 的 美 麗 景 色,再 來 領 略 桂 林 山 水,就 更 感 覺 它 具 有 一 種 誘 人 的 魅 力,所 以,自 從 宋 代 李 曾 伯 寫 下 「桂 林 山 川 甲 天 下」 的 贊 語 以 後,這 句 歌 頌 桂 林 的 佳 話,逐 漸 概 括 為 「桂 林 山 水 甲 天 下」,廣 為 流 傳,桂 林 一 帶 各 處 的 景 色 又 各 有 特 色,其 中 以 陽 朔 的 景 色 更 為 奇 特,因 而 又 有 「陽 朔 風光 甲 桂 林」 的 譽 稱.溯 漓 江 北 上 到 興 安,這 里 不 僅 有 穿 岩 乳 洞 的 奇 景,而 且 更 以 古 代 重 要 的 人 工 運 河 —— 靈 渠 著 稱.這 樣,興 安、桂 林、陽 朔 等 地 奇 異 秀 美 的 景 色,構 成 了 絢 麗 多 姿 的 桂 林 山 水. 桂 林 地 處 五 嶺 (越 城 嶺、都 龐 嶺、萌 渚 嶺、騎 田 嶺、大 庾 嶺 的 總 稱,又 合 稱 為 南 嶺) 之 南,漓 江 谷 地 介 於 越 城、都 龐 兩 嶺 之 間,是 南 嶺 地 區 的 一 個 寬 大 缺 口.因 此,漓 江 谷 地 一 向 是 重 要 的 的 南 北 通 道.桂 林 一 帶 開 發 的 歷 史 較 早,桂 林 成 為 有 名 的 文 化 城,歷 代 留 存 下 來 的 文 化 古 跡 很 豐 富.據 史 冊 記 載,秦 始 皇 於 三 十 三 年 (公 元 前 二 百 一 十 四 年) 設 置 桂 林 郡,命 史 祿 開 靈 渠,溝 通 汀 江 和 漓 江,使 長 江 和 珠 江 起 來,桂 林 便 是 「南 連 海 域,北 達 中 原」 的 重 鎮 了.歷 代 以 來,桂 林 不 斷 地 增 添 人 工 建 築:在 懸 崖 絕 壁 是 開 山 辟 道,供 人 們 登 臨; 在 幽 壑 怪 洞 里 刻 畫 雕 塑,供 人 們 鑒 賞; 在 風 景 名 勝 地 修 建 亭 台 祠 觀,供 人 們 旅 游.如 果 把 「千 峰 環 野 立,一 水 抱 城 流」 的 桂 林 山 水 比 作 一 幅 濃 淡 相 宜 的 寫 意 中 國 畫,這 些 建 築 和 碑 刻 藝 術 與 天 然 美 景 渾 然 一 體,使 得 畫 面 更 加 飽 含 詩 意.。
1、桂劇 桂劇是廣西主要的地方劇種。
它有比較悠久的歷史,約在明代中葉便開始發端。明末清初廣西已有崑腔,後高腔和弋陽腔又相繼傳入,相互融合而形成以彈腔(即皮黃)為主的高、昆、吹、雜等五種聲腔藝術的桂劇。
2006年5月20日,桂劇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Ⅳ-37。 2、桂林民歌 最普及、最有地方特色的是山歌和龍船歌。
山歌曲調簡單、朴實,節奏自由,在農村廣為流行。不同民族、不同地區,有不同的曲調。
多為上山砍柴或田野勞動時,即興編唱、有獨唱,也有對唱。龍船歌流行於桂林江河沿岸,灕江一帶流行套曲8首,即集人歌、出船歌、遊船歌、扒船歌、連船歌、贏船歌、灣船歌、扯船歌; 而桃花江沿岸一帶則有套曲13首。
唱詞多與悼念屈原、頌揚龍王、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有關。 3、桂柳話 廣西的西南官話中向來以為桂林話、荔浦話流行最廣,實際上,柳州話通行的范圍更廣。
桂林話存在於桂林及興安、靈川的一些城鎮,其餘廣大地區,通用的官話都接近柳州話。在貴州省黔南州的羅甸縣、平塘縣、黔西南州的望謨、冊亨等地的語言也屬於桂柳話;還有原柳州鐵路局管轄的貴州省都勻鐵路地區及黔桂線沿線鐵路職工、家屬也說的是桂柳話。
桂柳話細分又有桂林話、柳州話、郴州話、荔浦話 、平樂話等,其間有一些差別。 4、河燈歌節 每年的七月半(農歷7月12日至14日)是資源縣河燈歌節定期舉辦時間,資源各族人民雲集縣城,資江兩岸三天三夜,歌聲繚繞,整個縣城籠入了歌海之中,十四日夜晚可領略「萬盞河燈漂資江」的人間奇觀。
5、零零落 零零落是廣西代表性的曲藝之一,以桂林方言為演唱基礎,流行於桂北一帶的曲藝形式。它具有一人多角、輕便靈活、反映現實快等特點,深為群眾所喜聞樂見。
參考資料:網路-桂劇 參考資料:網路-桂林民歌 參考資料:網路-桂柳話 參考資料:網路-桂林 參考資料:網路-零零落。
文明的曙光灕江邊的溶洞,是桂林人類的搖籃。
考古工作者發現,早在遠古時代,桂林市的灕江沿岸就有祖先居住在寶積岩、甑皮岩、轎子岩、丹桂岩等20多個山洞裡了。桂林當時是一個峰林谷地,氣候溫暖濕潤,山區有著茂密的原始森林,生長著落葉長綠植物,附近是淡水湖和沼澤地,大自然賜予了動物和植物豐富的資源,野獸成群,亞熱帶野生果實遍地。
先民們吃著採摘來的野果和狩獵來的動物充飢,喝著清冽的江水,穿著樹葉樹皮或者獸皮打扮自己、抵禦寒風。他們住在桂林冬暖夏涼的石灰岩洞穴里,穿行在莽莽的原始森林和茂密的灌木叢中,用原始的石器,作為打擊野獸的武器和勞動工具,用燒制的陶器來加工食物,在此勞動生活、繁衍生息。
他們打造了桂林人類的文明史。 1979年,桂林市區的寶積山岩洞里,考古工作者發掘出兩枚人類牙齒的化石和一批打制的石器,還有劍齒象、獼猴、牛羊等哺乳動物化石,據中國科學院專家鑒定,桂林寶積山的寶積岩為舊石器時代晚期洞穴遺址,距今約有3萬年左右歷史。
出土遺物中有人類臼齒化石兩枚,呈乳白色,為同一老年個體,屬晚期「智人階段」化石,命名為「寶積岩人」。這是迄今為止在桂林發現的最早的桂林遠古先民的遺跡。
寶積岩的發現和發掘,彌補了廣西「柳江人」與 「甑皮岩人」之間的缺環。 桂林的洞穴遺址中,甑皮岩的發掘是我國考古界的重要成果,是我國目前發現古文化遺物最多、保存最完好的一個洞穴遺址,它的年代屬於新石器時代早期,距今約7500年至9000年,是我國南方重要的、可與北方的「山頂洞」相媲美的洞穴文化遺址。
甑皮岩位於桂林市南郊的獨山,距市中心9公里。獨山,是一座高約60米的石灰岩孤山,四周群峰並秀,峰林谷地開闊。
洞口高出地表約有5米,如此高度既能夠避免水淹,又可防禦野獸侵入襲擾。甑皮岩洞高8米,寬13米,洞內面積約200平方米,地面較為平坦,氣流貫通,光照條件好。
洞的一側,另有一個水洞,地下河常年流水,保證了洞穴中的先民們飲水不愁。陽光,空氣,水分,是動物和植物生存的必要條件,桂林祖先是有眼光的,他們把這個洞穴作為他們的居室,正是看中了這樣的生態環境。
石灰岩的洞穴,經過石縫中滲透出來的水凝結成的碳酸鈣的長期侵蝕,漸漸積成了一層堅硬的鈣化板,將桂林人的祖先遺體密封於地底下,一直不為人所知。 寂靜的山洞裡,先民的身影消逝了,人聲消逝了,但他們的遺跡存了下來。
從石縫里滲下的水滴,滴過了漫長歲月,滴答之聲,聲聲不息,象發電報時的密碼一樣,傳達著一種神秘的信息… 1965年,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和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聯合組成的桂林地區文物普查隊,終於發現了這個遠古時代桂林先民的天然住宅。 1973年,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的考古工作者對甑皮岩洞穴遺址進行了發掘。
當發掘人員揭開那層結實的蓋板時,看到了大量的人類的遺物、遺跡和遺骸,從蓋板之下到洞底有淺灰色的「文化層」,最厚之處達兩米多。考古人員細心尋找,挖掘出土了其中的部分人類骨骼30多具、動物骨骼40多種、洞穴中還發現了大量的陶器、骨器、蚌器和各類野獸的殘骨。
先民的遺物為生產和生活用具,打制的石器居多,有大量用來砍劈和敲打的石器。磨製的石器較少,主要有石斧和石錛等,石斧的中間部分鑿有凹槽。
專家考證,這個凹槽是用來裝木柄的。出土的骨器中,多為獸骨磨製的鏢、鏃、錐、針等工具。
其中用來縫綴的骨針3枚,從它們光滑度來看,是常用之物。令人吃驚的是,一枚骨針只有米粒大的孔徑。
要知道,當時他們還並未懂得使用金屬,用石頭居然能夠鑽出這么精細的活來,可見當時他們已經有一雙巧手了。骨針是縫制工具,這工具用來縫制什麼東西呢?專家推斷,這里的先民用骨針縫制獸皮一類衣飾物品,那時懂得追求美,懂得抵禦寒冷,開始穿衣服了,不再像過去那樣赤身裸體。
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先民們也懂得這個道理,他們已經從勞動實踐中漸漸學會了製造和加工各種實用的工具,懂得了怎樣省力方便地使用石器,以提高勞動效率。這事實也說明勞動創造了人,勞動提高了人,勞動教導了人,勞動推動了人類的文明和進步。
洞穴遺址中出土的男女老幼30多件人骨中,專家進行測定認為,從頭骨的特徵看,與「柳江人」相近似,有較為明顯的繼承關系,同屬於「南方蒙古人種」。從先民的遺骨來看,那時已經有了葬俗,葬俗為罕見的「屈肢蹲葬」和「仰身屈體葬」,這種姿勢非常奇怪,與黃河、長江流域及東南沿海等地在新石器時代所盛行的「仰身直肢葬」截然不同。
為何如此?有人推測可能是一種原始宗教信仰,意味著靈魂可以不死,可以轉世輪回。有人認為這是模仿生活姿勢或者睡眠姿勢。
還有人說這是模仿母腹胎兒的姿勢,體現了一種戀母情結。「屈肢蹲葬」這種葬俗在新石器時代曾流行於世界各地,是原始的葬俗。
桂林轎子岩,還發現舊石器時代末或新石器早期的洞穴遺址,年代在公元前1萬多年以前,岩洞里的葬俗也是「屈肢蹲葬」。 甑皮岩里,人們還發現洞穴中有「二次葬」的葬俗,即婦女和幼兒合葬:一個婦女死後葬了,又從其它。
1、桂劇
桂劇是廣西主要的地方劇種。它有比較悠久的歷史,約在明代中葉便開始發端。明末清初廣西已有崑腔,後高腔和弋陽腔又相繼傳入,相互融合而形成以彈腔(即皮黃)為主的高、昆、吹、雜等五種聲腔藝術的桂劇。2006年5月20日,桂劇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Ⅳ-37。
2、桂林民歌
最普及、最有地方特色的是山歌和龍船歌。山歌曲調簡單、朴實,節奏自由,在農村廣為流行。不同民族、不同地區,有不同的曲調。多為上山砍柴或田野勞動時,即興編唱、有獨唱,也有對唱。龍船歌流行於桂林江河沿岸,灕江一帶流行套曲8首,即集人歌、出船歌、遊船歌、扒船歌、連船歌、贏船歌、灣船歌、扯船歌; 而桃花江沿岸一帶則有套曲13首。唱詞多與悼念屈原、頌揚龍王、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有關。
3、桂柳話
廣西的西南官話中向來以為桂林話、荔浦話流行最廣,實際上,柳州話通行的范圍更廣。桂林話存在於桂林及興安、靈川的一些城鎮,其餘廣大地區,通用的官話都接近柳州話。在貴州省黔南州的羅甸縣、平塘縣、黔西南州的望謨、冊亨等地的語言也屬於桂柳話;還有原柳州鐵路局管轄的貴州省都勻鐵路地區及黔桂線沿線鐵路職工、家屬也說的是桂柳話。桂柳話細分又有桂林話、柳州話、郴州話、荔浦話 、平樂話等,其間有一些差別。
4、河燈歌節
每年的七月半(農歷7月12日至14日)是資源縣河燈歌節定期舉辦時間,資源各族人民雲集縣城,資江兩岸三天三夜,歌聲繚繞,整個縣城籠入了歌海之中,十四日夜晚可領略「萬盞河燈漂資江」的人間奇觀。
5、零零落
零零落是廣西代表性的曲藝之一,以桂林方言為演唱基礎,流行於桂北一帶的曲藝形式。它具有一人多角、輕便靈活、反映現實快等特點,深為群眾所喜聞樂見。
參考資料:網路-桂劇
參考資料:網路-桂林民歌
參考資料:網路-桂柳話
參考資料:網路-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