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紅磚建築歷史
紅磚由古巴比倫人發明,具體時間無法考證。
紅磚是以粘土,頁岩,煤矸石等為原料,經粉碎,混合捏練後以人工或機械壓製成型,經乾燥後在900攝氏左右的溫度下以氧化焰燒制而成的燒結型建築磚塊,由古巴比倫人發明。
紅磚技術標號一般為75號到100號。普通燒結磚(紅磚)也叫標准磚的尺寸是240*115*53(單位毫米) 色澤紅艷,有時則為暗黑色。普通粘土磚既有一定的強度和耐久性,又因其多孔而具有一定的保溫絕熱、隔音等優點。因此適用於作牆體材料,也可用於砌築柱、拱、煙囪、地面及基礎等。老式建築多用它作建築材料。由古羅馬人發明,歐洲很多留存的古典主義建築的屋頂和牆面都有紅磚的影子。
泉州古城許多建築的外觀形象個性鮮明,很有特點。它造型優美、紅磚紅瓦、雕梁畫棟,富有地方特色。
街道邊的建築色彩以磚紅為主,紅白搭配反差強烈。讓人感受到一種熱烈、生活化的情緒色彩 。每條街甚至每條街的每個區段之間,在保留紅瓦屋頂紅磚牆面花崗岩飾邊、燕脊翹檐、騎樓廊柱的閩南建築風格的時,還充滿了好多古色古香韻味卻又煥然簇新匠心巧構的「洋味」建築。
這些建築與歐洲起源於古羅馬的紅磚建築和西亞 *** 建築裝飾處理十分相似。 自古以來,中國傳統建築的磚牆都是用灰磚砌築,大陸各省的民居也同樣用灰磚,惟獨福建閩南地區使用紅磚建造房屋,紅磚民居是福建民居的一大特色。中國民居建築特色中有「紅磚區」與「灰磚區」的區分。泉州是中國「紅磚區」文化的中心。
在封建社會里,房屋建築的顏色也是有講究的。紅、黃兩色自唐代始就成為皇室廟宇專用的色彩;綠、青、藍等為各級宦官所用;普通民居只能用黑白灰三色。所以,無論你走過平遙、徽州,還是偏遠的湘西、大理,在那些用料考究的民居中間,你看見的都是老老實實的用色制度--白牆、黛瓦或灰牆、灰瓦,門窗也少彩繪,都是以木本色為主。
即使是著名的周庄也是「黑瓦白山牆」。 而一到泉州,首先映入眼簾的卻是無窮無盡的以紅磚為主題的牆:白色的牆基,紅色的牆體上白色的窗框以及紅白鑲嵌構成的圖案使古民居的外牆產生了一種強烈的藝術效果,泉州人稱這種砌築方式為「出磚入石」。
泉州紅磚文化的由來,說法很多。泉州人總拿自己的家和皇宮媲美,泉州的建築也被譽為「宮殿式民居」。甚至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泉州府的美女黃惠姑被閩王選為皇後,遷往福州的皇宮居住。可是每逢刮風下雨,皇後就食不知味,夜不能睡。閩王大惑不解,黃皇後解釋說:因為娘家的屋子太簡陋,經不起台風暴雨的摧折,所以憂心忡忡。閩王聽後,當即下詔書恩賜黃皇後"汝母厝皇宮起"。
本意是皇後娘家可以按照皇宮的格局建房。然而由於在泉州本地話中,"你母"和"你府"的發音是相同的,這樣,就使得恩賜"皇宮起"的范圍由黃皇後娘家一家,擴大到泉州一府。泉州府剛剛領回聖旨,沿海各縣便聞風而動,紛紛仿皇宮式樣建造房屋。閩王發覺後急忙下令停止,但大多數房屋已經蓋好了,只有些鄉下地區建造的「皇宮」較晚,屋頂的筒瓦才排了三排,但好歹還有些皇宮的樣子。於是「皇宮厝」就這樣流傳了下來,甚至某些地方連屋頂僅排三排筒瓦的習俗也遺留至今。
傳說歸傳說,專家學者們給出的答案卻是,傳統民居是當地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和佐證。回望泉州的歷史,在封建制度逐漸成熟的唐宋年代,泉州已經作為「東方第一大港」、「海上絲綢之路起點」而崛起,數以萬計的各國商人涌進泉州,他們帶來了西方的商品,自然也帶來了西方的建築風格,曾經風靡古羅馬的紅磚拼貼也趁機登陸泉州。
而有的學者認為紅磚從古印度傳入。畢竟,在泉州的建築遺跡中,古羅馬、古波斯與古印度的文化要素隨處可見。悠久的歷史及其海上交通貿易文化的豐厚積淀,形成了泉州極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以及獨特的城市風貌和地方建築風格,泉州是一座典型的具有多元文化的歷史古城。
其次,泉州按道教陰陽五行學說屬火,屬紅色。泉州地處中國南部,泉州人非常喜好紅色,紅色代表喜慶、吉祥、興旺,可以驅凶辟邪,按道教五行學說「赤為熊熊火燃之色,位居南,象徵幸福」,故泉州的「紅」又與中國的「五行」說有關系。
這種色調迎合帶有濃厚儒家色彩的泉州人崇尚喜慶、吉祥的審美心理,也傳達出泉州傳統建築溫馨的情調和意趣,給人帶來了一種輝煌亮麗的熱烈、紅火的美感。
褐石建築,在歐洲也被稱為「紅磚建築」。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工業革命的蔓延,大批中產階層在英國興起。在舉世聞名的英國高等學府中,應運誕生了真正屬於中產的、獨樹一幟的「紅磚大學」。 當第一群來到新大陸的英國殖民者,懷著對祖國的思念,開始採用褐石在新英格蘭地區建造自己的房屋。隨後褐石逐漸在周圍流行開來,被運用到更多的建築中。 到了1830年,紐約,波士頓,費城等地都開始流行這種褐石建築。伴隨著城市的繁榮,這些地區的中產階級為了顯示他們的財富,建造褐石房子的同時,樓層之間的高級階梯也開始流行。 隨著1854年漢諾威印度銀行的落成,更多大學和公共建築開始採用褐石作為新的建築立面,褐石更大面積得被推廣,投機商也開始投入集中,加大了褐石建築的推廣,在曼哈頓、在布魯克林,越來越多的褐石排房,變成了新興中產階級的居住選擇。 當越來越多的新興中產階級取得褐石房子後,他們又開始給老房子增加更多的細節,還恢復了很多的維多利亞細節,融入了房屋主人自己的愛好。 到了1900年代,這些褐石房屋開始翻修,褐石的新風格基本成形。 如今,那些悠久的褐石房屋被認為是最好的社區所在,褐石使用的質量,建造技術的運用及良好的維護是決定這些房子價值的決定因素。 哈佛大學位於美國波士頓附近的劍橋城,建於1636年,是美國最古老的大學。常春藤盟校成員之一,全球大學排名第一名。這個比美國還要古老的學校校園內,大都是百年的褐石建築,在哈佛處處可以感受到一股濃
厚的學術氣息,而典雅的褐石建築,讓這所大學更顯尊貴。 紅褐色的牆磚是褐石街區最著名的標識。褐石建築用它獨特的建築語言,與常駐和路過的人們交流著它的個性和追求。這種建築理念源於為了區別於古典大學,而面向中產階級開設的,哈佛和耶魯兩所大學也就此奠定了建築基調,質朴的氣質和唯美的風情像極了那個時代低調又文雅的知識分子。
前庭鄰里
庭院講究的都是次序井然,軸線對稱,方正嚴謹,是西方精神的「外化」,私家小內,一家人和美相親,飼鳥養魚,寬敞的院落空間中還可種植栽花、疊石迭景,居住者盡享大自然的美好。隔著庭院景緻,鄰里相敬相融,在恰到好處的距離中,回歸了自然鄰里關系的夢想。人與人的關系不是僅限於辦公室或者商務場所,生活的范圍也隨著交流更加的自然化。沒有對手和敵人,只有朋友和親人。院
*** 花園
美式建築里,一般住家都有「後院」這樣的去處,一般後院都有一塊綠地叫「花園」。越過紅磚褐石,濃蔭掩映的間隙,是一個迷人的庭院,常常的藤蔓暗暗滋長,悄無聲息地偷渡出淺淺圍牆。 戶戶鐵藝欄桿,雕花拼焊的完美工藝,這些彎曲成同一形狀的燈柱,掛著一盞黃的燈,為路人指向光明。鐵質的燈柱就像一件件藝術品,矗立在街頭,就好象陪伴回家的朋友。
山花坡頂
在園林里種植建築,在屋頂設計山花結構點綴生活,精緻的花朵猶如赫本的笑一般迷人。 宛如鑽石切割的八角窗,搭配白石雕琢的窗檯,陽光樹影掩映之上斑駁靜謐,室內更展
出富蔗的空間供人使用。 在一片一片綠地上,在十字路口邊,黑褐色的雕塑矗立著,靜默不語。有的有自己的名字,有的沒有,不論是陰晴或冬夏,這些或大或者小的雕塑都恪盡職守地守衛著這座城市的晨暮。承載著居民的視而不見,也負擔著遊客的拍照留念,定格的表情沒有屬於自己的悲喜,這么一站,就是百年。
磚的定義 磚,是以泥土為原料並經高溫饒制而成的建築材料。
磚的出現 在中國,磚出現於奴隸社會的末期和封建社會的初期。從戰國時間的建築遺址中,已發現條磚、方磚和欄桿磚,品種繁多,主要用於鋪地和砌壁面。
條磚和方磚用模壓成型,外飾花紋,欄桿磚兩面刻獸紋,獸作伏狀,俯首翹尾,形態古樸、生動。 磚的興盛 真正大量使用磚開始於秦朝。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興都城、建宮殿、修馳道、築陵墓,燒制和應用了大量的磚。 歷史上著名的秦朝都城阿房宮中就是使用青磚鋪地。
青磚上還有各種裝飾性紋理圖案,至金仍有珍貴的藝術和歷史價值。 公元前214年, 秦始皇為防禦北方的匈奴貴族南侵,動用大量勞動力,使用磚石建造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
萬里長城氣魄雄偉,工程艱巨,用磚量巨大。萬里長城歷經千年的風雨,至今仍基本完好。
磚塔的出現 東漢時期,佛教傳入了中國,佛教的興隆給中國的磚建築帶來了一個劃時代的轉變。 在佛教流行的期間,用磚砌築的磚塔在中國各地出現,從而成為一個磚建築的象徵。
建於北魏正光年間(公元520-524年)的河南省登封線的嵩獄寺塔,是中國現存的磚塔中最古老的磚塔建築。在風光秀美的嵩山群山環抱中巍然矗立的嵩獄寺塔造型自然、和諧,在整體上給人一種優美深邃的覺。
明清的"金磚" 北京故宮是從明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起,經過十四年的時間建成的一組規模宏大的宮殿組群。 明成祖-朱棣在建築故宮時想要一種比石頭和金屬更堅實的材料,他想到了"磚"。
於是,他命令用山東德州出產的粘土製磚並使用高溫窯柴火連續燒130天,並且在出窯後再用桐油浸透49天。桐油容易浸透,一磨就會出光。
磚鋪在地面不斷被磨透,在五百年的今天依然完好如初。 故宮所用方磚質地堅硬,敲打時有金之聲,故稱"金磚" 磚瓦作為建築材料,在我國歷史悠久。
提起磚瓦的歷史,人們總會想到「秦磚漢瓦」。日前在鳳凰山下的周公廟遺址--西周貴族大墓群考古現場發現的先周時期的空心磚、條磚和板瓦,說明這里是一處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龍山文化(距今4000年)和先周-西周(距今約3100年至2770年)文化疊壓的大型周代聚落。
據介紹,這次在周公廟遺址發現的大量空心磚、條磚、板瓦是在一處包括3組建築、佔地500餘平方米的大型建築基址周圍發現的。這些體量形制非同一般的建築材料,過去在周人都邑遺址從未發現過,顯示出周公廟遺址曾經有類似宮殿、宗廟性質的高等級大型建築存在。
這次在周公廟遺址西周貴族大墓群考古現場發現的空心磚、條磚、板瓦,據考古專家推斷為先周時期的遺物。從殘塊斷面看,磚體瓦體較大,不平整,平面密布粗繩紋,是手制泥質灰陶,顏色不純。
代磚墓是考古工作者於1959年在侯馬市西郊牛村南發掘的,當年遷移復原於市內。金代仿木磚墓建於金衛紹王大安二年(1210年),即金章宗明昌七年(1196年),墓主為金代董明、董海。
兩墓均為"四合院"形式,南廊北廳東西廂房。墓室四壁用磚雕出墓主人的家居生活情景。
裝飾的花木千姿百態,間有鳥雀,生動活潑。北壁雕出的五個作戲彩俑,造型優美,頗為罕見,比如"尉遲恭章鞭奪槊"等刀馬人物,亦英姿勃勃。
磚雕在我國歷史悠久,但宋金時發現很少 城牆 用磚砌築的城牆,中國的代表性傑作當推明長城,明朝以前的磚城牆實物留存的極少。磚城牆由於牆體較厚,往往多採用包砌的辦法,即里外牆面用磚砌築,中間部分為夯築的土牆,僅在高大城樓的下面,才砌築實體的磚台。
其他磚結構 中國古代磚結構除上述幾種主要類型以外,還有實體磚塔、磚台基、民居建築中的承重牆體及磚砌下水管道、井圍等磚制構件。 明、清以來,常用的磚可分為城磚、方磚、開條磚等幾種,每一種又各有若干規格,磚的砌築方法,最初採用與土坯相類似的陡砌,後來採用平卧砌築。
明朝比較常用一順一丁的砌法;清朝多用三順一丁或五順一丁的砌法。砌築用的膠結材料,早期使用黃土泥漿,宋朝以後漸漸使用石灰漿。
根據出土實物資料證明,我國在三千年前的西周時期,建築用瓦就出現了。磚也是在西周時期就開始使用在建築上。
在我國新石器時代晚期,制陶業進一步發展,陶窯室容量擴大,火膛加深,支炎道和窯箅孔眼加多,火力大而布熱勻,再加上封窯嚴實與最後階段採取灌水方法,使陶胚中的鐵質還原,製成比紅陶、褐陶硬度更大的灰陶與黑而光亮的蛋殼陶。這種制陶技術為後來磚、瓦、陶水管的出現,准備了條件。
70年代,在河北省藁城縣台西村商代中晚期遺址中發現用夯土和土坯混築的牆。土坯是以後燒磚出現的前奏。
50年代中期,在古周原中心的陝西岐山縣鳳雛村和扶風縣召陳村,連續出土了多座西周大型建築基址,並出土了大量的瓦及瓦當。從而以豐富的出土實物資料證明,我國在三千年前的西周時期,建築用瓦就出現了。
這是中國古代建築的一個重要進步。不過瓦的使用到春秋時代才逐漸普遍。
磚也是在西周時期就開始使用在建築物上。陝西省寶雞市文物普查隊在陝西岐山縣趙家台曾發現一批西周時期的空心磚和條磚,這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時代最早的。
毫無疑問,紅磚是古羅馬人發明的,是燒結粘土磚,實際上這些年來除了燒結工藝上的改進,紅磚是沒有本質上變化的。上世紀末由於大量的需求,磚窯在全國遍地開花,因為大范圍的挖掘黃土,導致很多耕地被破壞,形成了許多巨大的土坑,對環境造成了永久的創傷。所以我國開始大面積禁用粘土磚,每個城市的建設局都有牆改辦,職責之一就是來做這個事情的。
現階段使用的砌築材料基本上以建築垃圾、礦業副產物回收制磚為主,比如燒結煤矸石空心磚、陶粒混凝土砌塊、蒸壓多孔磚等等。但是很多小縣城因為監管不嚴,依然充斥著大量的紅磚。
青磚本質上和紅磚是一種東西,只不過在出窯以後的冷卻手段上不一樣,所以顏色不一樣,紅磚是自然冷卻,青磚是水冷卻,類似於淬火,但是原材料與燒結工藝基本上都是一樣的。
以上完全手打,請採納!
B. 紅磚最早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最古老的磚是紅磚
在距今3900年前,古巴比倫人發明了紅磚。
相比較青磚,紅磚工藝相對簡單粗暴,現存的歐洲古典建築都有紅磚的影子。
那麼,是不是中國古代就沒有紅磚呢?當然不是!
中國曾出土過一塊仰韶文化時期的磚片,經過碳十四分析,該磚塊存在年代為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3000年。仰韶文化出土的燒結磚為細泥紅陶。
注意:仰韶文化出土的磚是紅色的。證明中國最早的磚,其實是紅磚!
除去仰韶文化的磚,考古學家發現2000多年前的漢墓中,也有紅磚的存在
C. 紅磚的歷史有多久
紅磚由古巴比倫人發明,具體時間無法考證。
紅磚是以粘土,頁岩,煤矸石等為原料,經粉碎,混合捏練後以人工或機械壓製成型,經乾燥後在900攝氏左右的溫度下以氧化焰燒制而成的燒結型建築磚塊,由古巴比倫人發明。
紅磚技術標號一般為75號到100號。普通燒結磚(紅磚)也叫標准磚的尺寸是240*115*53(單位毫米) 色澤紅艷,有時則為暗黑色。普通粘土磚既有一定的強度和耐久性,又因其多孔而具有一定的保溫絕熱、隔音等優點。因此適用於作牆體材料,也可用於砌築柱、拱、煙囪、地面及基礎等。老式建築多用它作建築材料。由古羅馬人發明,歐洲很多留存的古典主義建築的屋頂和牆面都有紅磚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