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論歷史課堂對學生的德育作用
拓展學生的世界視野,幫助學生形成世界意識。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隨著人類生活空間的全球化,教育也應該培養視野廣闊的世界觀,並建議各成員國在學校課程內容中引入「關於人類團結的意識」。世界各國都十分重視加強學生世界意識的教育,以拓展學生的世界視野。我們的教師要引導學生從不同視角、不同維度看待中國發展與世界的關系,將中國歷史置於世界的角度來觀察、思考,將中外歷史進行比較、整合、歸納,實現歷史教學內容的系統化,培養學生的國際意識。
培養學搭猛州生正確的歷史觀和歷史思維。歷史是一面鏡子,鑒古知今,學史明智。古人雲,「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強調歷史是現今生活的教科書。又雲,「前車覆而後車戒」,將歷史當作後車之戒。以史為鑒的觀念在我國很早就產生了知罩。據《尚書》記載,3000多年前,小邦國周滅掉大邑商,周的統治者便一再告誡周人:「我不可不鑒知蔽於有夏,亦不可不鑒於有殷。」歷史教學要讓學生從歷史中汲取智慧,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高中歷史課要通過對歷史事實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認知活動,引導學生把握歷史發展的脈絡和線索,幫助學生認識歷史發展規律,培養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歷史學科在德育中具有獨特優勢。歷史教學憑借著歷史過程的故事性、歷史內容的豐富性,承擔著德育的艱巨任務。所以,歷史教育在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及良好的個人心理品質等方面,具有重大的價值。歷史教育工作者承擔著將歷史知識轉化為學生豐富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重任。
❷ 淺談如何在歷史學科中滲透環境教育
1.精心組織課堂教學,在歷史課堂上實施德育教育
課堂教學是歷史教學的基本形式,教材內容的不同,構成課堂類型和教學方法的不同。其德育滲透是通過教材、教法及教師的情感諸因素實現的。
1.1 藉助教材內容,對學生進行德育感染。歷史教材中有很多愛國主義教育的素材。如教材對林祥謙英勇就義的描寫,「敵人用刀砍他,讓他下令復工,他視死如歸。沒有總工會的命令,工是不能復的」。林祥謙的革命精神,使學生受到生動的革命傳統教育,激發了他們為祖國獻身的革命精神。教師應結合青少年思想活躍的特點,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典型事例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愛國主義教育,堅定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的信心。
1.2 藉助巧妙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走進不同類型的素材,感受德育教育。一般來說,直觀教學,即通過教具的使用,可以把祖國的大好河山、英雄的人物、壯闊歷史場面再現出來,因而是進行思想教育的最好方法。我們說中華民族的偉大成就,如果把地動儀、水排、筒車、長城、秦俑的模型展示在學生面前,使他們親眼看到祖先的發明創造,會使學生產生多麼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呀?我們講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暴行,如果拿出實證,將圓明園燒毀前後的圖片展示給學生,學生會受到多麼深刻的教育。他們對侵略者的憤恨,對祖國的熱愛之情不會油然而起么!所以使用直觀教具可以演示歷史最壯觀場面,可以表現英雄人物的業績,可以表現優良傳統。所以教具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好教材。一件教具的使用,往往就是一次生動的思想教育課。
1.3 藉助教師的情感對學生進行愛國熏陶。情感教學是一種高層次的教學方法。通過教學引起興趣,燃起熱情,激起聯想,強調師生之間的真誠交流,和諧關系,建立最佳教學情境等。教師應注意發掘歷史知識中蘊藏著的豐富情感素材,做到對學生「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在情感色彩強烈的氣氛中,師生產生共鳴。如在講述《甲午中日戰爭》一文中的黃海海戰時,教師感情充沛地說:致遠艦在激烈的海戰中勇往直前,多次中彈,船身嚴重傾斜,最後不幸中魚雷,全艦250多人壯烈犧牲。就在即將沉沒的當兒,隨從扔給鄧世昌一個救生圈救他,可是他因全艦俱沒,義不獨生,搖手拒絕。這時他所養的名叫「太陽犬」的愛犬到面前,叨住他的臂膊,不使下沉。鄧世昌毅然用手攬住愛犬,一同沉沒在祖國的黃海波濤之中。就這樣教師講得慷慨激昂,學生聽了深受感動,不禁淚下。師生同仇敵愾,共同聲討日帝的侵略,進而產生振興中華,富強國家的決心。
2.利用課外活動,培養學生學習興趣,開闊視野、發展能力,進行生動活潑的思想品德教育
2.1 開展演講比賽。這是結合教學對學生進行德育的好形式。通過這個活動可以進一步激發學生們革命熱情,產生對家鄉、對祖國、對黨和社會主義的熱愛心情,樹立共產主義理想。
2.2 開展歷史教具小製作活動。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描繪和製作一些簡單的歷史教具,不僅可以豐富學習生活,增強學習歷史興趣,培養能力,還有助於學生深刻理解歷史,特別是由於學生參與了教具的製作活動,對所制教具產生的年代、背景、作用、意義等做深入的了解,從而增進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思想。
2.3 利用歷史文物滲透德育教育。利用文物進行熱愛祖國、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教育是一個好方法。可以採取采訪老人,上網查詢,上圖書室查閱等方法,搜集有關的文物。通過對文物的收集和考證,學生們的思想受到陶冶,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愛國主義教育。
2.4 進行「文物」分類與展覽。引導學生在把握兩個標準的思路下,對所搜集的素材進行分類與展覽。這兩個標准就是:①通過大量的史實說明中華民族是勤勞勇敢、富於創造、勇於反抗外來侵略的偉大民族,對世界文明作出重大貢獻。②通過鴉片戰爭以來百多年的歷史證明: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只有走社會主義道路才能使民族昌盛,國家富強。學生在對收集的文物分類、編號、考證,書寫說明詞,然後進行展覽的過程里,自然就接受了思想的洗禮。展覽的材料還可以按照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