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峨眉山的發展歷史
峨眉山歷史文化久遠,魏晉時佛教傳入,改觀為寺,成為佛教的普賢道場。唐宋以後,佛教興旺、寺廟增多、規模逐漸擴大。
明清鼎盛時期,全山上下先後有大小寺廟170餘座,峰峰有寺、崗崗有庵。解放初期,全山寺廟僅存43座。1982年中發19號文件下發後,認真落實宗教政策。
寺廟得到逐漸恢復和發展,現有寺廟26座,其中:被國務院批准確定為全國重點寺廟的有5座,即報國寺、萬年寺、華藏寺、洗象池、洪椿坪寺廟。
列為樂山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有伏虎寺等到12座。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隨著黨的宗教政策的不斷貫徹落實。
全山僧尼和廣大信教群眾,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權利,出家僧尼的合法權益受到法律保護,峨眉山佛教徒過著正常的宗教生活。
峨眉山佛教與海外宗教界有著歷史的廣泛聯系。相傳東漢時,西域寶掌和尚來峨眉山建寺修廟。明代,緬甸和阿富汗友人送來玉雕佛像和貝葉經,斯里蘭卡友人送來佛牙。
清代,日本友人松濤、朝鮮寶光和尚等來峨眉山題詠作畫。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間佛教」的提倡,峨眉山僧尼更加發揚了農禪並重、佛學研究、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的優良傳統。
近期前來峨眉山朝聖、考察和進行佛教文化交流的海外來客,更是絡繹不絕。每年峨眉山寺廟接待來自國內外的香客遊人多達100萬人次。
寺廟通過同國內和海外以及世界各國的友好交往,增進了相互了解,加深了友誼,擴大了對外影響,贏得了中外香客遊人的好評,弘揚了峨眉山佛教文化。
(1)峨眉多少年的歷史擴展閱讀:
峨眉山是普賢菩薩的道場,宗教文化特別是佛教文化構成了峨眉山歷史文化的主體,所有的建築、造像、法器以及禮儀、音樂、繪畫等都展示出宗教文化的濃郁氣息。
山上多古跡、寺廟,有報國寺、伏虎寺、洗象池、龍門洞、捨身崖、峨眉佛光等勝跡,是中國旅遊、休養、避暑目的地之一。
對於峨眉山名來歷,眾說紛紜。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峨眉山就聞名於世。而峨眉山名,早見於西周,據晉代常璩撰寫的《華陽國志蜀志》記載:「杜宇以褒斜(今陝西漢中)為前門。
熊耳(今四川青神縣境內)、靈關(今四川雅安蘆山縣西北)為後戶,玉壘(今四川都江堰市境內)、峨眉(今四川峨眉山市境內)為城廓。」
晉左思的《蜀都賦》寫道:「引二江之雙流,抗峨眉之重阻。」但為什麼稱之為「峨眉」。其說不一。一說峨眉山是因「山高水秀」得名,另一說是因「兩山相峙。」而得名。
還有一種說法是峨眉山屹立在大渡河邊上,大渡河古稱「涐水」山愛水而得名,故稱「涐眉山」。峨湄山只是因為是山,才離開了水,由「涐湄」變成了「峨眉」。
這種說法系近代文人趙熙之論,「是山當涐水之眉。眉者,湄也,以水得名。」峨眉山自春秋戰國以後,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稱。
㈡ 峨眉山有多少年歷史
峨眉古系蜀國地,迄今已有2600多年歷史,蜀漢時期屬犍為郡南安(今樂山)縣轄地直至兩晉、南北朝。北周武帝保定元年(公元561年)正式建縣,名平羌。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改名峨眉縣,歷史上屬眉山郡,民國時期和建國後,沿設峨眉縣。1953年,屬樂山專區(今樂山市);1988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撤縣建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