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幾個歷史人物的簡介(200字左右)
1、周恩來
原籍浙江紹興,1898年3月5日生於江蘇淮安。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之一。
中國人民解放軍主要創建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勛,是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
2、鄧小平
原名鄧先聖,學名鄧希賢,四川廣安人。早年赴歐洲勤工儉學,歸國後,他全身心地投入黨領導的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斗爭。
從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先後擔任黨和軍隊的許多重要領導職務,為黨中央一系列重大戰略決策的實施,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和新中國的誕生,建立了赫赫功勛,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勛。
3、魯迅
曾用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曾字豫山,後改豫才,曾留學日本仙台醫科專門學校(肄業)。「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
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民主戰士,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4、屈原
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家,開辟了「香草美人」的傳統,被譽為「楚辭之祖」,楚國有名的辭賦家宋玉、唐勒、景差都受到屈原的影響。
屈原作品的出現,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大雅歌唱到浪漫獨創的新時代,其主要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以屈原作品為主體的《楚辭》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之一,與《詩經》中的《國風》並稱為「風騷」,對後世詩歌產生了深遠影響。
5、孫中山
名文,字載之,號日新,又號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他是中國近代民族民主主義革命的開拓者,中國民主革命偉大先行者,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的締造者,三民主義的倡導者,創立《五權憲法》。他首舉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幟,「起共和而終兩千年封建帝制」。
6、文天祥
初名雲孫,字宋瑞,又字履善。道號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人,南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
7、孔子
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他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三年,晚年修訂《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
孔子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去世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
8、毛澤東
筆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國人民的領袖,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詩人,書法家。
1949至1976年,毛澤東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領導人。他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發展、軍事理論的貢獻以及對共產黨的理論貢獻被稱為毛澤東思想。因毛澤東擔任過的主要職務幾乎全部稱為主席,所以也被人們尊稱為「毛主席」。
9、林則徐
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櫟社散人等,福建侯官縣人,是清朝時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廣總督、陝甘總督和雲貴總督,兩次受命欽差大臣;因其主張嚴禁鴉片,在中國有「民族英雄」之譽。
10、李世民
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人。唐朝第二位皇帝(626~649年在位),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唐高祖李淵嫡次子,母為太穆皇後竇氏。
武德九年(626年7月2日),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及二人所有兒子,冊立為太子。唐高祖李淵退位後,正式即位,年號貞觀。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7月10日),駕崩於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在位二十三年,廟號太宗,葬於昭陵。愛好文學與書法,有詩作與墨寶傳世。
② 歷史名人簡介,包括姓名,生平主要事跡
1、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他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前後達十三年,晚年修訂《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
相傳孔子曾問禮於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
2、商鞅
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姬姓,公孫氏,名鞅,衛國頓丘(今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梁庄鎮) 人。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衛國國君後代。
商鞅輔佐秦孝公,積極實行變法,使秦國成為富裕強大的國家,史稱「商鞅變法」。
政治上,改革了秦國戶籍、軍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區劃、稅收、度量衡以及民風民俗,並制定了嚴酷的法律。
經濟上,主張重農抑商、獎勵耕戰;軍事上,統率秦軍收復了河西之地,賜予商於十五邑,號為商君,史稱為商鞅 。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後,商鞅被公子虔指為謀反,戰敗死於彤地,屍身車裂,全族被殺。
3、秦始皇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又名趙正(政)、秦政,或稱祖龍 ,秦莊襄王之子。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是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今邯鄲),並在此度過了少年時期。前247年,13歲時即王位。
前238年,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除掉呂不韋、嫪毐等人, 重用李斯、尉繚。
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39歲時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並奠定中國本土的疆域。
秦始皇認為自己的功勞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所以自稱「始皇帝」。
同時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修築靈渠,溝通水系。
但是到了後期,求仙夢想長生,苛政虐民,扼殺民智,動搖了秦朝統治的根基,前210年,秦始皇東巡途中駕崩於邢台沙丘。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叱吒風雲富有傳奇色彩的劃時代人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王朝的開國皇帝,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深遠影響,把中國推向大一統時代,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
4、諸葛亮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卧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國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
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就在襄陽隆中隱居。後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聯孫抗曹,於赤壁之戰大敗曹軍。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又奪占荊州。
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
蜀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與東吳聯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系;實行屯田政策,加強戰備。
前後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終因積勞成疾,於蜀建興十二年(234年)病逝於五丈原(今陝西寶雞岐山境內),享年54歲。劉禪追封其為忠武侯,後世常以武侯尊稱諸葛亮。
5、狄仁傑
狄仁傑(630~700年),字懷英,並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人。唐朝武周時期政治家。
出身太原狄氏,早年以明經及第,歷任汴州判佐、並州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寧州刺史、冬官侍郎、江南巡撫使、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復州刺史、洛州司馬等職,以不畏權貴著稱。
天授二年(691年)九月,升任宰相,擔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四個月後,為酷吏來俊臣誣以謀反,奪職下獄,貶為彭澤縣令。營州之亂時,得到起復。
神功元年(697年),再度拜相,擔任鸞台侍郎、同平章事,遷納言。用於犯顏直諫,力勸武則天復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培植舉薦忠於唐朝的勢力,成為大唐社稷得以延續的重要支柱。
久視元年(700年),拜內史令。同年九月,病逝,追贈文昌右相,謚號文惠。唐中宗復位後,追贈司空、梁國公,累贈太師,配享中宗廟廷。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孔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商鞅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秦始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諸葛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狄仁傑
③ 中國著名歷史人物的簡介怎麼寫
【貴族】
朱棣
(1360-1424年),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於應天,時事征伐,並受封為燕王,後發動靖難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於1402年稱帝,改元永樂。他五次親征蒙古,鞏固了北部邊防,維護了中國版圖的統一與完整。曾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友好往來。並編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於1421年遷都北京,北京正式成為漢族王朝的首都。其在位期間經濟發展迅速,國力強盛,史稱「永樂盛世」。他一生文治武功赫赫,是一位偉大的英雄人物。廟號成祖,謚號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葬於十三陵之長陵。
納蘭性德
(1655-1685),滿洲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上三旗,正黃旗子弟,是清代最為著名的詞人之一。他的詩詞不但在清代詞壇享有很高的聲譽,在整個中國文學史上,也以「納蘭詞」在詞壇佔有光采奪目的一席之地。他生活於滿漢融合的時期,其貴族家庭之興衰具有關聯於王朝國事的典型性。他雖侍從帝王,卻嚮往平淡的經歷。這一特殊的生活環境與背景,加之他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的創作呈現獨特的個性特徵和鮮明的藝術風格。流傳至今的「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這一富於意境的佳作,是其眾多的代表作之一。
【將軍】
岳飛
(1103~1142)字鵬舉,漢族。北宋相州湯陰縣永和鄉孝悌里(今河南省安陽市湯陰縣菜園鎮程崗村)人。中國歷史上著名戰略家、軍事家、民族英雄、抗金名將。岳飛在軍事方面的才能則被譽為宋、遼、金、西夏時期最為傑出的軍事統帥、連結河朔之謀的締造者。同時又是兩宋以來最年輕的建節封侯者。南宋中興四將(岳飛、韓世忠、張俊、劉光世)之首。
主要成就: 收復襄陽府等六郡之戰、洞庭湖之戰、郾城大捷、潁昌府大決戰、朱仙鎮大捷、連結河朔之謀、三援淮西、加兵宛葉、長驅伊洛、
代表作品: 《出師表》、《滿江紅》、《小重山》、《五嶽祠盟記》
④ 怎麼寫歷史人物
寫歷史人物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寫:
首先,人物的生平經歷。
其次,人物的主要事跡。
最後,人物的古今評價。
⑤ 介紹一位歷史名人,主要有生平、主要事跡。
1、文天祥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雲孫,字宋瑞,又字履善。道號浮休道人、文山。
江西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 )人,南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
寶祐四年(1256年)進士第一。開慶元年(1259年),補授承事郎、簽書寧海軍節度判官。
咸淳六年(1270年)四月,任軍器監、兼權直學士院,因草擬詔書有諷權相賈似道語,被罷官。
德祐元年(1275年),元軍沿長江東下,文天祥罄家財為軍資,招勤王兵至5萬人,入衛臨安。旋為浙西、江東制置使兼知平江府。遣將援常州,因淮將張全見危不救而敗,退守餘杭。
旋任右丞相兼樞密使,奉命赴元軍議和,因面斥元丞相伯顏被拘留,押解北上途中逃歸。五月,在福州與張世傑、禮部侍郎陸秀夫、右丞相陳宜中等擁立益王趙昰為帝,建策取海道北復江浙,為陳宜中所阻,遂赴南劍州(今福建南平)聚兵抗元。
景炎二年(1277年)五月,再攻江西,終因勢孤力單,敗退廣東。祥興元年(1278年)十二月,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被俘。
次年,元朝蒙、漢軍都元帥張弘范將其押赴厓山(今新會南),令招降張世傑。文天祥拒之,書《過零丁洋》詩以明志。
後被解至元大都(今北京),元世祖忽必烈親自勸降,許以中書宰相之職。文天祥大義凜然,寧死不屈。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於大都就義。終年47歲。
著有《文山詩集》、《指南錄》、《指南後錄》、《正氣歌》等。
2、韓信
韓信(約公元前231年-前196年),漢族,淮陰(原江蘇省淮陰縣,今淮安市淮陰區)人。西漢開國功臣,軍事家,兵家四聖之一,漢初三傑之一,中國軍事思想「兵權謀家」的代表人物,被後人奉為「兵仙」、「神帥」。
秦末參加反秦斗爭投奔項梁、項羽,卻得不到任用。不得已轉投劉邦,經夏侯嬰推薦拜治粟都尉,後經蕭何保舉拜為大將, 而韓信也為劉邦制定了漢中對策。
劉邦彭城兵敗後,韓信先破楚軍於京、索之間,後又平定了魏國。之後請命北伐拿下代國,在劉邦派人收取其精兵後背水一戰擊敗趙國,同時派人降服了燕國。
之後派兵支援劉邦以及清除項羽派往趙國的楚騎兵,平定剩下的趙國城邑。劉邦成皋兵敗後奪去韓信兵馬命其拿下齊國, 之後韓信攻下臨淄,並在濰水全殲龍且率領援齊的二十萬楚軍。
韓信開始進攻楚國,項羽被迫與劉邦簽訂鴻溝協議。劉邦聽從張良、陳平的計策撕毀鴻溝協議追擊項羽 反被項羽擊敗。漢五年,韓信會師垓下,圍殲楚軍,項羽自刎。
項羽死後解除兵權,徙為楚王,後被人誣告謀反而貶為淮陰侯。後呂後與蕭何合謀,將其騙入長樂宮中,斬於鍾室,夷其三族。
「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是楚漢之時人們對其的評價。作為統帥,他擒魏、取代、破趙、脅燕、東擊齊,南滅楚垓下,名聞海內,威震天下;作為軍事理論家,他與張良整理兵書、序次兵法,並著有《韓信》兵法三篇 。
3、林則徐
林則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櫟社散人等,福建侯官縣人,是清朝時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
官至一品,曾任湖廣總督、陝甘總督和雲貴總督,兩次受命欽差大臣;因其主張嚴禁鴉片,在中國有「民族英雄」之譽。
1839年,林則徐於廣東禁煙時,派人明察暗訪,強迫外國鴉片商人交出鴉片,並將沒收鴉片於1839年6月3日在虎門銷毀。虎門銷煙使中英關系陷入極度緊張狀態,成為第一次鴉片戰爭,英國入侵中國的借口。
盡管林則徐一生力抗西方入侵,但對於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貿易則持開放態度,主張學其優而用之。根據文獻記載,他至少略通英、葡兩種外語,且著力翻譯西方報刊和書籍。
晚清思想家魏源將林則徐及幕僚翻譯的文書合編為《海國圖志》,此書對晚清的洋務運動乃至日本的明治維新都具有啟發作用。
1850年11月22日,林則徐在普寧老縣城病逝。
4、張居正
張居正(1525年-1582年7月9日),字叔大,號太岳,幼名張白圭,湖廣荊州衛(今湖北省荊州市)軍籍,生於江陵縣(今屬荊州),故而時人又稱之「張江陵」。
明朝中後期政治家、改革家,萬曆時期的內閣首輔,輔佐萬曆皇帝朱翊鈞開創了「萬曆新政」,史稱「張居正改革」。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23歲的張居正考中進士。隆慶元年(1567年)任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後遷任內閣次輔,為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
隆慶六年(1572年),明神宗登基後,因為李太後與司禮監太監馮保的支持,張居正代高拱為內閣首輔。當時明神宗年幼,一切軍政大事均由張居正主持裁決。
張居正在任內閣首輔十年中,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財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條鞭法」,總括賦、役,皆以銀繳,"太倉粟可支十年,周寺積金, 至四百餘萬"。
軍事上,任用戚繼光、李成梁等名將鎮北邊,用凌雲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亂;吏治上,實行綜核名實,採取「考成法」考核各級官吏,「雖萬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體為之肅然。
萬曆十年(1582年)7月9日(農歷六月二十日)張居正病逝,享年五十八歲,贈上柱國,謚文忠(後均被褫奪)。
張居正也是明代唯一生前就被授予太傅、太師的文官。死後被明神宗抄家,至明熹宗天啟二年(1622年)恢復名譽。著有《張太岳集》、《書經直解》、《帝鑒圖說》等。
5、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人。唐朝第二位皇帝(626~649年在位),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唐高祖李淵嫡次子,母為太穆皇後竇氏。
生於武功別館(今陝西武功縣),少年從軍,擅長騎射,曾往雁門關解救隋煬帝。首倡晉陽起兵,封為敦煌郡公,善於用兵。進入長安後,拜為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封為秦國公。
唐朝建立後,官至天策上將、司徒,封為秦王。平定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割據勢力,為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立下赫赫戰功。設立文學館,籠絡人才。
武德九年(626年7月2日),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及二人所有兒子,冊立為太子。唐高祖李淵退位後,正式即位,年號貞觀。
在位初期,聽取群臣意見,虛心納諫。對內文治天下,厲行節約,勸課農桑,實現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貞觀之治」。
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讓各民族融洽相處,北方各族共同尊稱為「天可汗」,為後來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7月10日),駕崩於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在位二十三年,廟號太宗,葬於昭陵。愛好文學與書法,有詩作與墨寶傳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文天祥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韓信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林則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張居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李世民
⑥ 歷史人物介紹50字 具影響力的歷史人物生平簡述
1、孔子。
他為一民族整個的封建的歷程確定了包括:文化,思想,道德等全方位的規范法則。即使身處21世紀的我們已然能體會,這位先哲對我們華夏文明的原創力。
2、贏政。
正是從他開始我們有了皇帝這樣的一個概念,也正是由他開始我們有了統一這樣的概念。
3、孫武。
《孫子兵法》的著作者,他是整個人類史上最偉大的軍事思想家。他的軍事思想,軍事法則幾乎指導了地球上曾經發生過的所有戰爭。
4、老子。
老子是中國歷史上最了不起的哲人,而且他的以「無為」為核心的哲學思想已傳播到了這個星球上的各個角落,老子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
5、孫中山。
他是我們的國父,是中國近代化的開創人,正是他為我們推翻了背負在我們民族身上漫無邊際的封建歷程,從此我們有了共和和民主。
6、屈原。
他天才似的詩歌陶醉著一代代的炎黃子孫,他的愛國主義已在他曾經生活的土地上發揚,並成為這個民族最高尚的道德之一。
7、武則天。
她對我們的意義絕不僅僅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個女皇帝那樣簡單,在男權至上的中國傳統文化思想里,她的經歷本身就是一種震憾。
8、林則徐。
沒有任何的一位中國人有他的那樣的眼光和勇氣,他的事跡,成了這個民族最動聽的英雄傳說,林大人,是這個所有炎黃子孫的共同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