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理解中日關系要「以史為鑒,面向未來」
這個問題很多人都回答過了 我就把它摘過來給樓主看一下。雖然很長但是很有道理 建議看完~
中日關系集中體現和濃縮了國家關系的復雜性,它既是鄰國關系,又是大國關系;既是「東西」關系,又是「南北」關系;既有歷史上和平與對立的雙重關系,又有現實中依存和競爭的雙重關系。中日關系正處於歷史上的關鍵時期,正確看待和處理中日關系,是兩國人民,特別是兩國政治家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從戰略角度看待和處理中日關系是唯一正確的選擇。從戰略角度看待和處理問題,主要就是從歷史、全局、未來角度思考問題和處理問題。
一、要善於從歷史角度看待和處理中日關系
「以史為鏡,可知興衰」。中日關系的現狀很大程度上與中日關系的歷史相關,「以史為鑒」就成為處理中日關系的基礎和前提。在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時候,中國就把「以史為鑒,面向未來」作為指導中日關系的基本原則。「以史為鑒」的「史」,即中日關系的歷史,如何理解和看待中日關系史,並從中找到可供借鑒的經驗教訓,將是兩國人民必須完成的歷史課題和現實任務。
提到中日關系史,歷史上的中日甲午戰爭和日本侵華戰爭就歷歷在目,它給中國人民造成的傷害刻骨銘心。難怪人們在中日關繫上一提到「以史為鑒」,就會自然想到這一段歷史,並把這一段歷史上升到民族尊嚴和國家榮辱的戰略高度。這樣理解中日關系史並不算錯,但不能算全面和正確。周恩來總理當年曾用十個字說明中日關系歷史,即「兩千年友好,五十年對立」。「兩千年友好,五十年對立」,這是中日關系歷史最全面最准確的說明和表達。中日關系,從歷史的角度講,友好是長期的,對立是短暫的;友好是歷史主流,對立是歷史主流中的「艱難和辛酸」的一頁。只看見「五十年對立」而無視「兩千年友好」,或只看見「兩千年友好」而無視「五十年對立」都是不全面的,都會得出錯誤,甚至有害的結論。
「兩千年友好」使中日長期和平,並共同發展。中日兩國的交往,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漢朝,唐朝是兩國文化交流的高峰期,既有日本使者雲集長安,又有鑒真和尚東渡日本。在漫長的交往過程中,中國的文化得以傳播,日本的文化得以迅速發展。在一衣帶水的地理關繫上,慢慢地形成了具有許多相同因素的東方文化觀念和社會結構。就是到了近代,兩國也不約而同地開始了推動社會發展的「戊戌變法」和「明治維新」,充分說明了兩國在社會自身發展周期和韻律上的「近似性」。「兩千年友好」,使兩國人民長期享受和平邦交環境,長期享受彼此文化營養,長期享受社會文明成果。就是中日甲午戰爭後,仍然有孫中山、魯迅、郭沫若、周恩來等人為了革命及兩國友誼的需要,來往於中日之間。「兩千年友好」的歷史證明,「和則兩利」,和處才能共生,和諧就會共贏。
「五十年對立」使中日關系破裂,社會停滯不前。日本「明治維新」後,在其迅速強大的國力支持下,忘記了兩國兩千年友好的歷史傳統,擴張野心膨脹,悍然挑起了「中日甲午戰爭」,使中國人民蒙受恥辱。幾十年後的侵華戰爭,在中國人民未愈的傷口上,日本軍國主義又犯下滔天罪行。兩場戰爭在半個世紀中發生,使兩國人民祖祖輩輩辛辛苦苦創造的財富瞬間破壞殆盡,使兩國「兩千年友好」的歷史傳統突然斷裂,使兩國人民失去了和平穩定,飽受著戰爭的煎熬和戰爭創傷的折磨。兩場戰爭使中國社會倒退、國家分裂,使日本的繁榮瞬間變成廢墟,國家主權受到限制。「五十年對立」的歷史證明,「斗則兩傷」,對立必然同輸,戰爭一定同敗。
如果說「兩千年友好,五十年對立」的中日關系歷史,僅僅證明了「和則兩利,斗則兩傷」的文明智慧顯然是不全面的。「兩千年友好」的關鍵是什麼,「五十年對立」的關鍵是什麼,今人必須認真總結。「兩千年友好」的關鍵在中國。在「兩千年友好」歷史中,中國一直處於領先地位,但中國並沒有利用領先地位向日本擴張,更沒有發動戰爭,而是信守睦鄰友好的民族傳統,結果於己於人都有利。「五十年對立」的關鍵在日本,在「五十年對立」歷史前後,日本發展快於和強於中國,日本在發展領先後有恃無恐,野心膨脹,向外擴張,結果於己於人都有害。如何看待和對待自己的領先地位,如何看待和對待自己的大國地位,正確的做法是:領先而不稱霸,強盛而不擴張;領先不忘睦鄰,強盛更要友邦。
二、要善於從大局的角度看待和處理中日關系
中日關系正處於關鍵的敏感時期,處理不當,就會對大局造成不利影響。從大局出發看待和處理中日關系,最為重要。中共中央十六屆四中全會的決定指出,要把國家利益和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作為判斷國際事務和國家關系的根本標准。何為大局?國家利益和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就是大局。和平和發展就是我們的國家利益,就是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就是中日關系中的共同利益。顧全大局,維護國家利益和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就成為包括中國在內的國際社會成員的神聖使命。
和平和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也是當今世界的大局。在飽受20世紀前半期的戰爭蹂躪和中期的冷戰恐嚇後的21世紀,人類最需要的就是和平與發展。和平與發展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在此大背景下,中日關系必須服從和服務於和平與發展的世界大局。中日關系既是重要的雙邊關系,又是重要的國際關系,既影響著雙方,又影響著世界,必須慎重處理。
進入21世紀後,中日兩國都進入重要的歷史時期。日本經過二戰後半個多世紀的發展,經濟上已經成為世界強國,由於二戰原因,日本的政治軍事國際地位受到限制,現在正積極推動從經濟強國向政治經濟強國的轉變;中國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不斷增強,正在實現從傳統的政治大國向經濟政治大國的轉變。中日兩個國家都處於向更高的國際地位、更重要的國際角色轉變過程中,兩國的經濟總和對世界經濟影響很大。中日兩國都處於亞洲,又是近鄰,又有歷史遺留問題,必然產生各種各樣的摩擦。如果對兩國摩擦不能正確對待和處理,勢必對世界和平與發展構成威脅,成為世界和平發展大局中的消極因素。中日兩國應從世界和平發展大局出發,正確對待和處理兩國在向重要的國際角色、國際地位轉變過程中產生的摩擦。
為了使中日關系處理中具有大局意識,至少有兩點需要重點加以解決:一是正確認識世界大國應當承擔和履行的國際責任。中日都是世界性大國,主觀和客觀上都在向綜合性世界強國邁進,但在成為世界強國之前,必須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備。這個心理准備就是對世界和平發展大局有深刻認識,對歷史問題有深刻反思,願意為世界和平發展作出貢獻。對日本來講,首先就是對歷史上給世界和平發展造成的破壞進行真正反省,對其侵略行徑對亞洲各國造成的傷害進行懺悔和道歉,並用其和平發展道路及對世界,特別是對周邊國家的睦鄰富鄰實踐,取得相關國家和人民的信任,真正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是世界和平發展的推動者和建設者。對中國來講,首先要以世界和中日大局為重,正確認識和處理中日關系中的摩擦,不以暫時的關系緊張而犧牲未來,不以局部的不和諧影響兩國的全面關系。多作有利於和平發展的努力,不作激化矛盾擴大緊張的舉動,是中日兩國必須履行的國際義務,也是大國形象的基本要求。二是中日兩個世界大國在各自向世界強國轉變過程中,必須做到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支持。中日同屬亞洲,又都處於東北亞,在各自向世界強國轉變中不可能沒有競爭關系,不可能不產生摩擦,關鍵在於如何理解和處理這種競爭關系及摩擦。從世界格局演變的歷史看,區域發展和區域一體化,既有以美國為單一核心的北美自由貿易區,也有以法德為雙核心的歐洲國家聯盟,還有多核心的東南亞國家聯盟。中日兩國在亞洲,特別是在東北亞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未來的亞洲一體化,特別是東北亞一體化過程中,中日應當成為雙發動機,共同推動包括東北亞在內的亞洲,乃至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中國在21世紀的大局及國家利益很清楚,那就是維護和平的國際環境,保持國家穩定,促進社會發展。和平的國際環境,特別是和平的周邊環境,是當前中國的重要國家利益,這是因為和平的國際環境和周邊環境,是保持國內穩定和促進社會發展的基本條件和前提。沒有和平的環境,什麼都談不上。中日關系是周邊環境和周邊關系的重要因素。保持國內穩定是當代中國的根本利益,社會穩定是社會發展的基礎,又是人民和諧生活的保證,更是社會文明的重要體現。周邊關系摩擦會影響國內穩定,國內人們情緒不穩更會威脅穩定。促進社會發展是當今中國的核心利益。「發展才是硬道理」,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位於世界後列。日本是一個發達國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位於世界前列,發展對於中國的重要性遠遠比對日本更重要。發展問題解決不好,中國就不能真正屹立於世界強國之林。
經過20多年的發展,中國已成為日本最大的貿易國,日本與美國、歐盟一起成為中國的前三大貿易國,經濟利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存在著巨大的共同利益。中日關系直接關繫到維護和平國際環境、保持國內穩定、促進社會發展的國家大局和國家利益。在此大局面前,人人必須清醒,處處必須理性,一切愛國情感和行為必須服從和服務於國家大局和國家利益。有利於大局和國家利益的感情和行為,就是愛國,否則就會走向愛國的反面。
三、要善於從未來的角度看待和處理中日關系
「以史為鑒,面向未來」,其中「以史為鑒」是前提,是基礎,「面向未來」是目的,是根本。中日作為亞洲乃至世界上的兩個大國,應該對亞洲的未來和世界的未來作出貢獻。必須以未來目標和未來要求引導過程行為、制約過程行為。對於中國來講,從未來角度看待和處理中日關系就顯得極端重要。
未來的世界應當是和平發展的世界,未來的國際秩序應當是公正合理的新秩序。中國是建立國際新秩序的倡導者和推動者,應當為建立國際新秩序作出努力、作出貢獻。用理性和和平方式解決國際關系和國家爭端,是建立國際新秩序的重要實踐。亞洲,特別是東亞的持續發展,必將在未來國際秩序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發揮重要的作用。中國建立國際新秩序的努力理應從亞洲開始,東北亞新秩序的建立定將首當其沖。中國負責任大國形象在處理東北亞國家關系和新秩序建立中接受著考驗。不以現在代表未來,不以當前犧牲長遠,不以情感代替理智,不以對抗犧牲合作,就是我們應當具備的正確態度。社會各界,特別是青年學生,應當理解、支持國家和政府在建立國際新秩序、樹立負責任大國形象方面所作的任何努力,決不能因為一時沖動作出的過激行為使我國建立國際新秩序和樹立負責任大國形象的努力遭受挫折,甚至成為他國誤解和攻擊的理由。
一體化是亞洲,也是東北亞未來的基本走向,東亞各國在這個問題上存有共識,並且在作著各種努力和實踐。中國是其中的積極參與者和推動者,亞洲一體化,東北亞一體化符合中國、符合地區各國的根本利益。中國和日本是亞洲有重要影響的大國,是東北亞的核心國家,兩國關系直接關繫到亞洲未來一體化,東北亞未來一體化的建設。中國和日本都是「10+3」的成員,都是未來這一地區自由貿易區主體國家,都是自由貿易區的倡導者和推動者。中日關系如何,直接影響到這一地區自由貿易區的建設和一體化的進程。從亞洲未來和東北亞的未來著眼,中國和日本應當徹底解決歷史問題,放下包袱,共同融入區域一體化進程中,在一體化進程中發展,在一體化進程中強大。區域一體化對中國更為重要,它既可以保證中國和平的周邊環境,又可以改變世界不合理的經濟政治格局;既可以促進中國的發展,又有利於中國負責任大國形象的樹立,更有利於國際新秩序的建立。基於此,我國應當妥善看待和處理當前的中日關系,善於用大智慧看待問題,善於用大勇氣處理問題。大智大勇的核心就是以地區和平穩定、地區一體化的未來大勢巧妙解決中日摩擦和化解各種消極因素。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現代化,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這些都是未來中國的核心利益。這些未來核心利益的實現,都依賴於從現在起「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任何鬆懈、怠慢或者被其他因素干擾,都將嚴重影響或阻礙未來中國核心利益的實現。鄧小平曾明確指出,除非發生了大規模的外來入侵,否則我們都應當牢牢抓住發展生產力不放。現在,實現未來中國的核心利益,恰遇重要的戰略機遇期,抓住機遇,促進發展就是我們的當務之急。鄧小平講,我們曾經喪失過大的機遇,現在再也不能失去機遇了。20世紀50年代以後,世界出現了有利於發展的重要機遇期,我們沒有抓住,日本則抓住了,當我們「噩夢」醒來的時候,我國經濟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而日本則在戰爭廢墟之上,發展成了世界經濟強國。21世紀初,世界又出現了有利於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對於中國來講,真是千載難逢,只能抓住,不能放棄,也不能受干擾。當前中國正處於實現未來民族核心利益的關鍵時期,任何局部的暫時的不和諧因素都要關注和重視,決不能使不和諧因素影響到未來中國核心的實現。「小不忍則亂大謀」。中日關系雖然復雜,雖然責任在於日方,但處理不好,對中國影響更大。我們要善於從未來中國的核心利益出發看待和處理中日關系,從暫時看,問題很大、麻煩很多,但從未來中國核心利益看,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
中日關系必須妥善處理,從戰略高度,即從歷史、大局和未來角度看待和處理中日關系當是理性選擇和最佳方式。
2. 83年前侵華日軍製造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為什麼我們不能忘卻那段歷史呢
我們不能忘卻那段歷史這是因為當時日本侵略中國的時候非常的殘忍,並且也使我國遭受到了很大的侮辱,因此作為中國人來說,這段恥辱是不能夠忘卻的,應該時常的引起警醒,避免再次出現這種落後就要挨打的局面。
3. 《中國近代史綱要》中日關系如何跨越歷史走向新時期
中日兩國是一衣帶水的鄰邦,也都是世界上有重要影響的國家,兩國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既符合兩國的根本利益,也是亞太地區和世界和平與繁榮的需要。兩國政府及各界人士看待和處理中日關系,都應從這個基本立場出發,在《中日聯合聲明》、《中日和平友好條約》、《中日聯合宣言》三個政治文件的基礎上,本著「以史為鑒、面向未來」的精神,致力於穩定、改善和發展中日關系。
日本是中國的近鄰,彼此間有著充分的利益交融,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這一趨勢將進一步發展。友好相處,合作雙贏,是符合中日兩國根本利益的唯一正確選擇。在當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下,繼續本著「以史為鑒、面向未來」的精神,實現中日關系的健康穩定發展,對中日兩國都具有重要意義。
30多年來,中日經貿關系持續快速發展,雙方已互為重要合作夥伴,相互依存日益加深。2004年中日貿易額達1678億美元,與中美貿易、中歐貿易呈三足鼎立之勢。同時,截至2004年底,日本累計對華投資協議金額達666億美元,成為中國最主要的外資來源。中日兩國在推進東亞區域合作,和平解決朝核問題等地區和國際事務中也保持了協調與合作。作為中日關系得以恢復和發展的重要基礎和動力,民間友好往來是中日關系獨特的傳統優勢。兩國年人員往來已由邦交正常化之初的不足1萬人次發展到435萬人次。兩國間的友好城市已發展到226對。每周飛行於兩國之間的各種航班多達500架次。
但是,隨著近年來日本大國意識的膨脹,右翼政治勢力愈加活躍,日方在歷史、台灣等問題上大開倒車,不僅一再刺激中國人民的感情,而且失信於中國人民,致使中日關系出現當前復雜局面,這樣的結果不利於日本,也不利於中國。
日本在戰後未能徹底清算軍國主義者所犯下的侵略罪行,也沒有對年輕一代進行正確、全面的歷史教育。因此,日本國內一直存在否認和美化侵略歷史的社會土壤,右翼勢力不時跳出來否認侵略歷史,美化侵略戰爭,而日本政府則以種種借口,採取包庇縱容的態度。隨著近年來日本社會思潮的右傾化,日本在歷史問題上的消極傾向更趨突出。最近再次發生的歷史教科書問題的實質就在於日本不能正確認識和對待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歷史,不能以正確的歷史觀教育年輕一代。日本政府的這種倒行逆施只能破壞包括中日關系在內的它與亞洲鄰國的關系,有損它在亞洲及世界各國人民心中的形象。
早在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時,周恩來總理就曾明確指出,日本軍國主義發動的侵華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因此,中日兩國都應採取向前看的態度,積極發展中日友好事業,致力於維護兩國關系的健康發展。
在中日兩國兩千多年的交往史中,既有密切的現實聯系,又有歷史的恩怨,兩國關系中的曲折變遷對各自國運興衰都產生過重要影響,也都證明了中日兩國「和則兩利,斗則兩傷」這一亘古不變的道理。
如何看待中日關系??
我認為要全面地去看代日本!大和民族的日本軍國主義曾經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深重災難,而且現在的極右翼勢力十分頑固拒不承認戰爭罪行也令我們非常憤慨。但我們也不應只看到日本的這一方面,雖然在我心中一樣地瞧不起或者憤恨這個死不認錯的民族,但全面地看日本人也不是一無是處。
日本人能夠從其軍國主義發動的侵略戰爭帶來的災害中迅速崛起成為亞洲四小龍,自然有其民族的可貴之處,他們一樣有其艱難困苦和勤勞善良的一面,也有其忍辱負重改革自新的一面。隨著其社會經濟科技的進步,他們雖說自以為何等地優越或者何等地自負,但從來沒有放棄向先進的科技、先進的文化學習,而且日本人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比較團結注重集體榮譽感。
這些說多了也許讓人覺得我如何崇拜日本,其實我認為每一民族都不應自高自大,都應該取其他民族的長處以及優秀的素質為我所用。我們一樣,日本也一樣。日本的科學技術值得我們學習、日本的現代化管理經驗也值得我們借鑒,現在日本與我們的貿易已相當大,我們的文字及禮儀日本人不是多年以前就一樣借鑒和吸收嗎?
我們同樣不能否定日本科技在很多方面都比中國進步,同樣不能否定日本的經濟實力比我們現在要強,承認這些也沒什麼可恥,因為我們相信總有一天我們會超過日本,總有一天會讓日本人感到慚愧---為他們曾經所做的一切而慚愧。我們自然不能接受一些日本人給我們近似侮辱的舉動,但我們知道發憤圖強,一個能夠面對自己包容一切的民族、一個能夠面向未來不斷進取的民族會有更多理由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因此中日兩國應該銘記歷史,面向未來。
4. 1945年8月15日值得永遠銘記!為什麼我們要時刻提醒自己勿忘歷史
1945年8月15日是一個值得中國人永遠銘記的日子,就在這一天,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正式結束了14年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為了這一天的到來,中國超3500萬同胞傷亡。但是頑強的中華民族從未放棄抵抗。無數人用生命和鮮血,換取了來之不易的勝利!這一天是我們祭奠同胞,銘記歷史,吾輩自強的時刻!現在讓我們一起回顧這段歷史,同時也在提醒自己勿忘歷史。
在中華民族的生死存亡時刻,數十萬戰士開始前赴後繼。用他們的血肉之軀包圍著我國國家的每一寸領土。在江蘇淮陰劉老莊,與數十倍於己的日偽軍殊死搏鬥,戰斗從拂曉打到黃昏,全連82名勇士全部壯烈犧牲。北京密雲一位名叫鄧玉芬的母親,把丈夫和5個孩子送上前線,他們全部戰死沙場臨終前,鄧玉芬對鄉親們說“把我埋在大路邊,我要看著孩子們回來”。說到這里,我們更應該提醒自己,勿忘歷史。牢記歷史,能夠讓我們更加珍惜現在的和平生活。
5. 為什麼我們要銘記歷史
銘記歷史的意義:
1、銘記歷史目的並不只是激發心中的仇恨,而是通過所經歷過的恥辱讓我們自省自強,對過去走過的錯路彎路有一個更加清醒的認識,對其他國家的各種侵略行徑更加警覺。
2、銘記歷史是讓對為我們現在美好生活做出犧牲的戰士、百姓們表達懷念與敬意,要心懷感激,珍惜現在和平的生活。
3、銘記歷史才能激勵我們奮勇向前,落後就要挨打,只侍鄭有國強才能民安,只有中國強大了,中國人民才能真正站起來。
4、銘記歷史可以明鑒,歷史不能重來,我們從歷史長河中,總結國內反思世界歷史中的中國從輝煌到衰敗、再到重新崛起的歷史經驗教訓,對國家返凱和我們自己都是一種思考。
5、銘記歷史可以增強人們的民族自豪漏談喚感,增強整個民族的凝聚力。
民族的凝聚力是促進國家發展,弘揚愛國主義的重要條件,民族凝聚力的喪失會使國家陷入動盪和內亂。
6、銘記歷史可以明智。
欣賞歷史人物,品讀歷史人物的性格和命運,會激發我們的聰明才智,使我們少走彎路,少受挫折,有利於我們在未來人生前進的道路上健康順利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