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2010年1月24日地震
1月24日10點36分14秒(北京時間),在山西省運城市河津市、萬榮縣交界(北緯35.50度,東經110.70度),發生(M)4.8級地震,震源深度12.0公里。太原無震感,西安等地有震感。
山西運城地震 臨汾一學校緊急疏散學生
山西地震大事記
從遠古至今,有史料記載的山西境內及邊界附近發生過5級以上的較強烈地震一百二十餘次,其中8級以上地震1次,7—7.9級5次,6—6.9級14次,5—5.9級百餘次。
上世紀90年代以來,山西省境內發生過的較強地震記載為1991年,忻州地區5.1級地震,大同—陽高地區5.8級地震,1999年,大同—陽高地區5.6級地震,2002年,太原地區4.7級地震,2003年,臨汾洪洞地區4.9級地震。
從史料看,臨汾盆地地震活動強度最大,1303年洪洞趙城和1695年兩次7—8級大地震均發生於該盆地。4次7—7.9級地震均發生於忻定—靈丘盆地。綿延不斷的小震群多發生於太原盆地,其餘分布於昔陽、和順、靈丘、代縣、天鎮、運城等處。
山西歷史上7級以上的大地震 北魏延昌元年原平—代縣地震
北魏延昌元年四月二十(512年5月21日),原平—代縣間發生7.5級地震。這是山西省境內歷史記載的首次7級以上強烈地震。《魏書·靈征志》稱「京師及並、朔、相、冀、定、瀛六州地震殺5310人,傷2720人。」
宋景佑四年定襄—忻州地震
宋景佑四年十二月初二(1038年1月9日),定襄—忻州一帶發生7.25級地震。32308人死亡,5600人受傷。太原西南晉祠附近懸瓮山上的懸瓮寺遭到毀壞而廢棄。
元大德七年洪洞趙城地震
元大德七年八月初六(1303年9月17日)洪洞趙城一帶發生8級地震。這是中國根據歷史文獻確定的第一個8級大地震。此次地震給平陽路、太原路造成慘重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本次地震的傷亡人數,因災害嚴重,《元史》和諸多歷史文獻以「不可勝計」、「靡有孑遺」來描述,或概略為數萬、數十萬。
明天啟六年靈丘地震
明天啟六年六月初五 (1626年6月28日),靈丘發生7級強烈地震。震中區位於靈丘。據康熙《靈丘縣志》卷二記載,地震時,靈丘「全城盡塌,官民廬舍無一存者,壓死多人,枯井中涌水皆黑」。
清朝康熙二十二年崞縣(原平)地震
清朝康熙二十二年十月初五(1683年11月22日),崞縣發生7級強烈地震。時任山西巡撫的穆爾賽奏報,太原府所屬15州縣,以代州、崞縣、繁峙災害最重。崞縣廬舍房屋被毀壞6萬余間。
清朝康熙三十四年臨汾地震
清朝康熙三十四年四月初六(1695年5月18日),臨汾發生8級強烈地震。震害極為慘重。清代檔案和地方誌中記載,當時被災共臨汾、襄陵、洪洞、曲沃等28州縣,災害較重的有14州縣,死傷五萬二千六百餘名(實際死傷人數還要更多)。有人在其詩序中說,臨汾、襄陵「城郭房舍存無二三,居人死傷十有七八。更可慘者,斯時之烈火燒天,黑水涌地」。
山西境內地震帶概況
山西省地處黃河中游,東有太行山屹立,西、南有黃河逶迤東流,中間大同、忻定、靈丘、太原、臨汾、運城等一系列斷陷盆地呈雁列形分置南北;桑乾河、滹沱河、汾河流貫其間。這里自古就有人類繁衍生息,是中國華夏古老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由一系列斷陷盆地構成的山西斷陷帶,也是強烈地震活動的區域。
山西境內的斷陷帶總體呈北北東走向的S形,屬鄂爾多斯斷塊東緣與南緣斷裂帶,夾峙於鄂爾多斯斷塊東部呂梁山隆起與太行山斷塊隆起之間,面積約35522平方公里。斷陷帶由兩部分組成:山西斷陷帶南起侯馬、北到河北懷來一帶,有懷來、蔚縣、大同、靈丘、忻定、太原、臨汾等斷陷盆地,絕大部分在山西境內;運城盆地,平陸、芮城所在的靈寶盆地,是渭河斷陷帶的東北部和東部。
據統計,近4000年中山西省內120餘次大於或等於4.7級的地震中,約66%發生在斷陷帶;佔全省面積77.23的隆起區僅發生中級地震40餘次。
㈡ 1937年至1945年 中國發生了哪些大事
1、盧溝橋事變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時,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第29軍嚴辭拒絕。
日軍遂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又炮轟宛平城。第29軍奮起抗戰。
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面抗戰的起點。
2、淞滬會戰
淞滬會戰開始於1937年8月13日,是盧溝橋事變後,蔣介石為了把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導改變為由東向西,以利於長期作戰,而在上海採取主動反擊的戰役。
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斗,戰役本身持續了三個月,日軍投入8個師團和2個旅團20萬餘人,宣布死傷4萬餘人。
中國軍隊投入最精銳的中央教導總隊及八十七師、八十八師及148個師和62個旅80餘萬人,自己統計死傷30萬人。
淞滬會戰中日軍因遭到國民黨的頑強抵抗而損失慘重,這場戰役對於中國而言,標志兩國之間不宣而戰、全面戰爭的真正開始,盧溝橋事變後的地區性沖突升級為全面戰爭,並徹底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計劃。
3、平型關大捷
1937年9月25日,八路軍在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平型關附近,為了配合第二戰區的友軍作戰,阻擋日軍攻勢。
由115師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指揮,充分發揮近戰和山地戰的特長,首次集中較大兵力對日軍進行的一次成功伏擊戰,八路軍在平型關取得首戰大捷。
該戰是八路軍115師師長林彪率領所部,根據中共中央軍委的指示臨危出征,與日本號稱「鋼軍」的板垣征四郎第5師團第21旅團一部及輜重車隊浴血死拼取得的首戰勝利。
有力配合了閻錫山負責的第二戰區正面戰場的防禦作戰,遲滯了日軍的戰略進攻,打亂了敵人沿平綏鐵路右翼迂迴華北的計劃,是八路軍出師以來打的第一個大勝仗。
4、台兒庄戰役
從1938年3月16日開始至4月15日結束。戰役由滕縣戰斗、臨沂附近戰斗、台兒庄戰斗和日軍的潰退,中國軍隊的追擊作戰等部分組成。
在歷時1個月的激戰中,中國軍隊約29萬人參戰,日軍參戰人數約5萬人。中方傷亡約5萬餘人,斃傷日軍約2萬餘人(日軍自報傷亡11984人)。
它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堅定了全國軍民堅持抗戰的信心。這次戰役鼓舞了全民族的士氣,改變了國際視聽,消滅了日本侵略者的威風,殲滅了日軍大量有生力量。
此次大捷是中華民族全面抗戰以來,繼長城戰役、平型關大捷等戰役後,中國人民取得的又一次勝利,是抗日戰爭以來取得的最大勝利,也是徐州會戰中國民革命軍取得的一次重大勝利。
5、百團大戰
百團大戰分為3個階段。1940年8月20日至1940年9月10日為第一階段,中心任務是摧毀正太路交通。
1940年9月22日至1940年10月上旬為第二階段,主要任務是繼續破壞日軍的交通線,並摧毀日軍深入抗日根據地的主要據點。
1940年10月上旬到1941年1月24日為第三階段,主要任務是反擊日軍的報復性「掃盪」。
據八路軍總部1940年12月10日的統計,百團大戰僅前三個半月期間,進行大小戰斗共1824次,重擊了日偽軍的反動氣焰,有力地配合了國民黨軍正面戰場的作戰,極大地振奮了全國的抗戰信心。
6、豫湘桂戰役
日本陸軍於1944年4月至12月期間貫穿中國河南、湖南和廣西三地進行的大規模進攻戰役。
豫湘桂戰役的大潰退是抗戰以來國民黨正面戰場的第二次大潰退,8個月中,中國在豫湘桂戰場上損兵50-60餘萬,喪失4個省會和146座城市(豫中會戰37天失38城)、7個空軍基地和36個飛機場,喪失國土20多萬平方公里、6000萬人民。
戰役中至少2.4萬日軍死亡,加上傷病者共十萬人。日軍盡管達成作戰企圖,卻無力保障大陸交通線暢通,也未能阻擋美機空襲日本本土。除此之外,由於分散了兵力,反而為國民黨軍隊反攻提供了條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近現代史
㈢ 革命歷史事件有哪些
有:平型關大捷、南昌起義、百團大戰、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渡江戰役、七七事變等。
1、平型關大捷
平型關大捷(又稱平型關戰斗、平型關伏擊戰),是指1937年9月25日,八路軍在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平型關附近。
為了配合第二戰區的友軍作戰,阻擋日軍攻勢,由115師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指揮,充分發揮近戰和山地戰的特長,首次集中較大兵力對日軍進行的一次成功伏擊戰,八路軍在平型關取得首戰大捷。
該戰是八路軍115師師長林彪率領所部,根據中共中央軍委的指示臨危出征,與日本號稱「鋼軍」的板垣征四郎第5師團第21旅團一部及輜重車隊浴血死拼取得的首戰勝利。
有力配合了閻錫山負責的第二戰區正面戰場的防禦作戰,遲滯了日軍的戰略進攻,打亂了敵人沿平綏鐵路右翼迂迴華北的計劃,是八路軍出師以來打的第一個大勝仗。
2、南昌起義
八一南昌起義常簡稱南昌起義或者八一起義,指在1927年8月1日中共聯合國民黨左派,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揭開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和創建革命軍隊的序幕。
1927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領導部分國民革命軍在江西省南昌市舉行的武裝起義。
起義由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譚平山領導。1933年7月11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根據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6月30日的建議,決定8月1日為中國工農紅軍成立紀念日。從此,8月1日成為中國工農紅軍和後來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軍節。
3、七七事變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時,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第29軍嚴辭拒絕。日軍遂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又炮轟宛平城。
第29軍奮起抗戰。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面抗戰的起點。
4、淮海戰役
淮海戰役,國民黨稱「徐蚌會戰」,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中原野戰軍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連雲港),西至商丘,北起臨城(今棗庄市薛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對國民黨軍進行的戰略性進攻戰役。
戰役於1948年11月6日開始,1949年1月10日結束,徐州剿匪總司令部劉峙指揮中華民國國軍五個兵團部、22個軍部、56個師及一個綏靖區共55.5萬人被消滅及改編,解放軍總共傷亡13.4萬人。
淮海戰役是三大戰役中解放軍犧牲最重,殲敵數量最多,政治影響最大、戰爭樣式最復雜的戰役。
淮海戰役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三大戰役的第二個戰役。
5、平津戰役
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部隊將國民黨軍傅作義集團抑留於北平、天津、張家口地區,予以各個殲滅的戰略決戰性戰役。是解放戰爭具有決定意義的三大戰役之一。
平津戰役(中國大陸稱作平津戰役,台灣稱作平津會戰)是國共內戰「三大戰役」之一,1948年11月29日開始。
1949年1月31日結束,共64天。林彪、羅榮桓、聶榮臻、劉亞樓指揮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部隊共100萬大軍,以北平、天津為中心,以傷亡3.9萬人的代價,消滅及改編中華民國國軍3個兵團,13個軍50個師共計52.1萬人,解放了北平、天津在內的華北大片地區。
平津戰役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具有決定意義的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個戰役。
㈣ 2019年1月底世界上 發生的國際大事
1、零下52度極寒席捲美國芝加哥政府「火燒鐵軌」確保火車運行
芝加哥當地時間2019年1月30日報道,美國的中西部地區又迎來了史無前例的極寒天氣,部分州甚至氣溫低到零下52度!芝加哥政府採取「火燒鐵軌」的方式,保證火車運行。
據悉,若氣溫過低,火車鐵軌也無法承受,這樣的超低溫會造成鐵軌金屬變形甚至斷掉,因此工作人員通過加熱鐵軌的方式來保障列車運行。
2、美報告稱政府「停擺」造成110億美元經濟損失
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2019年1月28日發布的報告顯示,2018年12月22日至2019年1月25日的聯邦政府部分「停擺」預計導致美國經濟損失約110億美元。
報告說,政府「停擺」風波可能導致去年第四季度美國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損失0.1%,約30億美元;今年第一季度美國實際GDP可能損失0.2%,約80億美元。
據國會預算辦公室估算,隨著政府「停擺」結束,美國經濟有望恢復正常,但其中約30億美元損失無法彌補,相當於按年率計算的2019年GDP估值的0.02%。
3、巴西總統博索納羅接受手術手術持續7個小時
巴西總統雅伊爾·博索納羅2019年1月28日接受手術,去除去年9月首次手術時植入腹腔的結腸造口,縫合腸道。
總統發言人雷戈·巴羅斯說,博索納羅在聖保羅市艾伯特·愛因斯坦醫院接受手術,手術持續7個小時。
4、越南警方向中方移交一名「獵狐」對象涉嫌合同詐騙
2019年1月28日下午,在中國駐越南大使館協調下,越南警方在河內內排國際機場,向中方工作組移交了涉嫌合同詐騙罪的在逃嫌疑人張某。
據中國警方調查,2015年,張某偽造貨物購銷合同,在某國有銀行貸款300餘萬元人民幣,到還款期限後拒不還款,並潛逃境外,輾轉多地藏匿。
2019年1月中旬,獲悉張某在越南的線索後,中國警方即請越方協助。越南警方高度重視,迅速部署核查,於1月25日在越南某工廠內將張某抓獲。
5、清華碩士荷蘭火災中喪生當地大學為他捐款
清華大學畢業的博士生張茂林於2019年1月17日因當地的一場公寓火災不幸去世,年僅28歲。萊頓大學介紹,張茂林1991年生於湖南祁東秧塘村,本科就讀於清華大學,隨後獲得清華大學的碩士學位,並於2017年受國家留學基金委資助赴荷蘭萊頓大學攻讀天文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