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高一歷史必修一重點是哪裡

高一歷史必修一重點是哪裡

發布時間:2022-03-08 14:15:39

『壹』 誰整理了高一歷史必修一的重點

第一單元 中國古代的中央集權制度

出現凌駕於全社會之上的公共權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點。


政治制度:內服與外服,王權+神權

西周
分封制實質:授民授疆土
目的:鞏固周的統治(奴隸主的統治)
主體:同姓親族
宗法制目的:鞏固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長子繼承製
內容:確立大宗、小宗體系
作用:利於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強化王權
工具:禮樂制度

(1) 統一的基礎
群雄割據 春秋爭霸 B.戰國變法:秦國商鞅變法。
(2) 統 一:時間:前221年; 人物:贏政。
(3)確 立:A. 「皇帝」:皇權至上、皇位繼承製
B.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
C.郡縣制(地方)
(4) 加強皇權的措施:制定官吏選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細苛、嚴密的法律。
影 響: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統王朝制度基礎。


漢初郡國並行制度,導致諸候尾大不掉,引發七國之亂。
漢武帝集權措施:建中朝、設刺史、頒布推恩令。

藩鎮割據與五代十國
唐朝中後期,地方勢力增強,出現藩鎮割據局面;唐滅亡後,中國進入五代十國的分裂時期,五代十國是藩鎮割據的繼續和發展;這一時期,南方經濟得到較大發展;後周世宗改革,為北宋結束五代十國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礎。


宋加強中央集權
(1)措施 ①收精兵:「三衙」、樞密院、原則;
②削實權:設通判、文臣任州郡長官;
③制錢谷:財賦大部分運往京師;
(2)影響 利:改變藩鎮割據分裂局面,加強中央集權;
弊:造成「積貧積弱」的後患。

隋唐
1.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及其演變
(1)隋唐實行三省六部制
(2)宋分割相權:設「中書門下」省(宰相辦公機構)、樞密院管軍政、「計相」管財政。
(3)元:一省制(中央),行省制(地方)


丞相制度的廢除:明太祖誅殺胡惟庸,廢除丞相;明成祖設立內閣。


清朝的軍機處
(1)清初:內閣和議政王大臣會議
(2)雍正設立軍機處
A.特點:軍機大臣品級不高,受皇帝召見,跪奏筆錄
B.影響:提高清王朝行政效率,專制皇權高度發展

1.君主專制特點:由君主個人全權佔有和控制整個國家機器,其統轄范圍內的任何人物對君主都是絕對隸屬和臣服的關系。
2.中國封建制度發展的內在邏輯:一方面中央集權不斷加強; 另一方面各種權力結構和權力關系一步步地集中到皇帝這一權力的軸心上。二者關系:中央集權與君主專制相輔相成,中央集權是君主專制的前提和基礎,君主專制是中央集權的必然產物。其目的都是要從政治制度上保證中央政府的權威和君主個人的絕對權威。
3.中央集權化進程大致體現在 :
(1)財政上,「利出一孔」,歸於中央
(2)剝奪地方人事權,官吏自帝出。
(3)司法上,法由帝頒,律由國掌。
(4)軍事上,「強干弱枝」,中央宏觀調配全國軍隊,皇帝總攬兵權
(5)意識形態領域,推行「別黑白而定一」的文化專制主義。
4.君主專制的加強突出表現在相權的削弱,以及君王建立有效的權力轉移和分散機制上。
秦漢:三公制度
隋唐:三省體制,則把相權一分為三,體現皇權的加強
宋朝:削弱宰相實權(三省長官沒有實權)
明朝:明太祖廢中書省,罷丞相不設;明成祖設內閣
清朝又設軍機處

5.秦至清的中央與地方機構
朝代 中央機構特點 中央機構 地方機構
秦 傳承開創 三公九卿 郡縣制
漢 漢承秦制 中朝外朝(三公九卿) 郡、國並行
隋唐 承前啟後,有所創新 三省六部 道州縣三級
宋 進一步加強 二府三司 路州縣三級
元 有新發展 一省二院 行省制
明 空前加強 廢丞相、設內閣 省府縣
清 達到頂峰 設軍機處 省府縣

6.評價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使得整個國家都處於皇帝的一元化領導之下,皇帝具有絕對權威和至高無上的權力。正如美國費正清教授所指出的那樣:在這樣一個專政社會里,皇帝把教會和國家的職能集為一身,他是軍事也是精神的領袖,是行為的楷模和正義的主宰。他的全能總括了國家的一切主要職能,包括國家對於全人類的尊崇。他是「天下之一人」,是社會政治殿堂前的帥旗。

(1)積極作用
它在維護國家統一、社會穩定、抵禦外來侵略、組織水利工程、發展社會經濟、防止分裂割據、加強民族交流等方面起著積極作用。
(2)消極作用
人民的政治壓迫和經濟剝削十分殘酷;導致了思想禁錮和文化專制主義,使科技的運用和發展受到抑制;為了爭奪皇權,父子、兄弟、君臣、大臣之間不惜血刃;宦官專權、外戚干政是君主專制統治的伴生物;在明清資本主義萌芽產生以後,它還束縛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延緩了封建制度的瓦解。而當時西方許多國家則通過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建立起資產階級的政治制度,從而有力地推動著社會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中國社會的發展步伐,從此開始大大落後於西方,從而埋下日後被動挨打的禍根。

第二單元 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政治制度

愛琴文明
1.克里特文明:王宮建築、象形文字
2.邁錫尼文明:王宮、衛城、王室陵墓、線形文字B、尚武好戰
黑暗時代:300年
城邦時代
1.城邦的定義:前8~前6世紀,一種國家形態
2.城邦殖民
原 因:多山多島、人多地少;航海業發達
影 響:促進發展,開拓眼界,為創造自己的獨特文明奠定了基礎
城邦特點:小國寡民,各邦長期自治
政治類型:貴族制、民主制(最流行)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1.發展歷程
君主制:終身制、世襲制
貴族制:集體領導的任期制、選舉制
民主制:前594年梭倫改革將雅典政治引上民主的軌道;克里斯提尼改革確立(選修: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特點:人民主權與輪番而治(通過公民大會、五百人議事會和民眾法庭等機構的設置來體現其特點)
3. 實質:城邦居民內部的少數男性公民的民主
4.評價:創造了一系列民主運作的方式,有利於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和才智,為後世民主政治的發展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但只是男性公民的民主,外邦移民、奴隸、他國公民和婦女沒有享受到民主權利,了這一部分成員的自身發展能力。既是偉大文明的催化劑,又是社會不估的暴力機器。

古羅馬的政制與法律
一、政制發展
1.共和制
(1)貴族共和制:由執政官、元老院、公民大會三層機構組成
(2)保民官的設置:監督政府,維護平民利益
2.帝制
(1)元 首 制:公元前27年,屋大維建立
(2)君主統治:公元3世紀,戴克里先
二、法律制度
1.《十二銅表法》
背景:共和國時期平民長期斗爭的結果
內容:基本上是習慣法的匯編,維護了貴族利益。
評價:沒有給平民帶來多少好處,但仍是平民的勝利;貴族再不能像過去那樣隨意解釋習慣法;始終是羅馬的基本法。
2.《查士丁尼民法大會》
組成:《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學總論》《查士丁尼學說匯纂》《查士丁尼新敕,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查士丁尼法典》
對羅馬法的評價:
以《十二銅表法》為開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為總結的羅馬法,是世界史上內容最豐富、體系最完善、對後世影響最廣泛的古代法律。

第三單元 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體的建立

英國 美國 法國 德國
政體 君主立憲 總統共和 民主共和 共和制(專制)
特點 責任內閣 三權分立 過程曲折 專制、軍國主義
綱領文件 《權利法案》 《1788憲法》 《人權宣言》 ——
領導者 —— 傑斐遜 —— 俾斯麥
元首 女王 總統 總統 總統
實權掌握者 首相 總統 總統 宰相
(此表非常重要)

英國
一、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1.1215年《大憲章》:給王權設定了界限
2.斯圖亞特王朝復辟
3.1688光榮革命
4.1689《權利法案》
內容:確立了議會主權,國王的權力受到議會的明確限
影響:英國建立了君主立憲制
二、責任內閣制的形成
1.1721年,羅伯特•沃爾波成為第一任首相
2.內閣全體成員對政府事務集體負責
3.兩黨制逐漸形成,首相和內閣從多數黨中選出
三、民主化趨勢:1832年議會改革法,擴大的選舉范圍,確保資產階級民主正體穩定和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

美國
一、聯邦憲法的制定
背景:鬆散的州際聯盟弊端暴露
制定:1787年費城制憲會議制定了《1787憲法》
原則:中央集權原則;分權制衡原則;民主原則
發展:1789年制定出憲法的前10條修正案
二、聯邦制的鞏固
1. 1787年聯邦憲法頒布後,美國建立了聯邦制國家,政體為資產階級總統共和制,但州權主義觀念仍很活躍。
2. 內戰結束後,美國憲法修正案進一步肯定了聯邦法律的至上性和國家的統一,鞏固了聯邦的統一。
三、兩黨制的形成和發展
1.兩黨製成為美國分權制衡體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2.美國的兩黨有其截然不同的歷史傳統和基本群眾;
3.兩黨操縱著美國生活的政治選舉。

法國
一、共和國的建立
1.法國大革命
①1789年法國制憲議會通過《人權宣言》
②1791年9月,制憲議會頒布1791年憲法,規定法國為君主立憲制國家
2.第一共和國的建立:1792年9月,國民大會宣布法國為共和國
二、政體的曲折發展
1.1804年,拿破崙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
2.1848年,法蘭西第二共和國成立
3.1852年,路易•波拿巴建立法蘭西第二帝國
三、共和政體的最終確立:
1875年1月,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確立法國為共和國,標志著法國共和政體的最終建立。
!!!學習建議:法國政體的確立非常曲折 但同時又是考試重點 一定要多加記憶!!!

德國
一、德意志國家的統一:
1.統一的背景:德意志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使德意志境內各地經濟連成一體
2.統一的方式:王朝戰爭
3.統一的標志:1871年德意志帝國的成立
4.統一的意義:結束割據局面,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使德國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
二、德意志帝國的統治特點
1.德意志帝國憲法帶有濃厚專制色彩的帝國憲法正式頒布
2.德意志帝國的統治具有濃厚的專制主義和軍國主義色彩
三、「沒有共和主義者的共和國」
1.一戰後,德意志帝國覆滅
2.1919年8月,魏瑪共和國建立(沒有共和主義者的共和國)
3.20世紀30年代德國建立起法西斯專政

第四單元 內憂外患與中華民族的奮起

一、 鴉片戰爭
目的:打開中國市場、扭轉貿易逆差
1839年虎門銷煙
1840年6月,英國以虎門銷煙為借口發動戰爭
1842年,中國戰敗,簽訂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3.影響:使中國領土、主權不完整;中國被迫捲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二、 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6年,英法為了擴大在華利益聯合發動戰爭,中國被迫簽訂《天津條約》《北京條約》

三、 清政府的變化
1.權力結構:設總理衙門、總稅務司、同文館。
2.思想:官員出現了林則徐、魏源等人的師夷長技以制夷新思潮;奕欣、張之洞等人發起的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的洋務運動。

四、 太平天國
一、 運動的興起
1. 背景:人禍(外國侵略者及清政府給人民造成極大痛苦)、天災(自然災害)
2. 准備: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教
3. 開始:1851年金田起義
二、太平天國的全盛(1856年)
全盛時期的事件:
1. 定都天京(正式建立政權與清政府對峙)
2. 北伐西征(軍事全盛)
3. 《天朝田畝制度》
目的:建立四同社會
評價:進步性(表達了農民群眾的理想追求——要求廢除封建(地主階級)土地所有制的強烈願望);局限性(沒有真正實行過,因為一沒有安定的環境,
最主要是絕對平均主義,違背了歷史發展規律,是空想,根本無法實施。
二、 天國的衰敗
1.天京變亂(由盛轉衰)
2.重建領導核心
3.天京陷落(1864年,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4.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
⑴它掃盪了王朝秩序,沖擊了舊綱常名教,動搖了清朝統治的政治基礎;
⑵它表達了農民群眾的理想追求,提出了近代中國第一個具有發展資本主義性質的社會改革方案《資政新篇》;
(3)沉重打擊了外國侵略者的勢力。

三、 中日甲午戰爭和民族危機的加深
一、 甲午中日戰爭
1、 原因:A、日本走向資本主義,形成侵略朝鮮、奪取東北、佔領中國、征服世界的擴張政策。B、朝鮮東學黨起義,日本以「朝鮮改革案」糾纏
2、 過程:豐島海戰—黃海決戰 1894年
3、 結果:《馬關條約》 1895
4、 影響:A、《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後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列強勢力深入內地;嚴重阻礙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清政府被迫大舉外債。
B、宣告洋務運動破產,中華民族危機嚴重。
C、極大刺激西方列強。「三國干涉還遼」,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
D、清政府為挽救統治危機,開始軍事改革。
E、中國各界救亡圖存。
二、義和團運動
1、起因:A、帝國主義侵略,民族危機加深。
B、19世紀末反洋教斗爭迅速發展。
2、口號:「扶清滅洋」
3、清政府政策:鎮壓—招撫—鎮壓
4、影響:義和團體現中國人民反侵略斗爭的精神,打擊了帝國主義的囂張氣焰;推動了清政府的改革。
三、八國聯軍侵華
1、 原因:A、根本原因:帝國主義瓜分中國。
B、直接原因:鎮壓義和團運動,維護在華利益。
2、 過程:A、1900年,列強組織八國聯軍,在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的率領下從天津進犯北京。B、慈禧太後攜光緒逃往西安,發布「剿匪諭旨」。
3、 結果:1901年簽定《辛丑條約》
4、 影響:《辛丑條約》是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巨額賠款加重苦難,使館區成為侵華大本營。

五、辛亥革命
一、背景:
1、社會背景:帝國主義侵略,民族危機加深。
2、組織基礎:A、興中會 1894 檀香山 標志興起。
B、同盟會 1905東京 第一個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3、主張 「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後發展為三民主義
二、爆發:武昌起義 1911年
1、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熊秉坤、金兆龍率先發難。成立湖北軍政府,黎元洪任都督,國號「中華民國」,政體「五族共和」。
2、影響:武昌起義使清王朝統治土崩瓦解。
三、高潮:
1、中華民國建立:
A、1912年,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以五色旗為國旗。
B、頒布〈〈臨時約法〉〉,規定主權在民、平等自由,三權分立。是近代中國第一部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
C、名義上為中央政府,但並沒有實現真正統一。
2、1912年,宣統帝下詔退位,260多年的清王朝統治結束,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
四、袁世凱篡奪革命果實:
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帝國主義支持;袁世凱大權在握;立憲黨和舊官僚的支持。
五、意義:是一次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政體;創立了亞洲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四、 五四運動
背景
1、 一戰後,日本加快侵略中國的步伐。1915年日置益向袁世凱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
2、 民族矛盾:1918年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
3、 根本原因:階級矛盾。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
過程
1、 爆發:1919年五月四日,北京學生遊行
2、 高潮:上海 「三罷」
3、 初步勝利:
A 罷免了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職務。
B 中國拒絕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C 釋放被捕學生。
歷史意義:
1.五四運動是一場偉大的(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
2.五四運動是一場傳播民主與科學的新文化運動
3.五四運動是一場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

第五單元 馬克思主義的產生、發展與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
一、馬克思主義
一、 空想社會主義代表:法國的聖西門、傅立葉,英國的歐文
A、聖西門主張實行實業制度,是「工業社會最早的預言家」。
B、傅立葉和歐文主張建立合作組織。
二、《共產黨宣言》 1848年
三、內容:
①《宣言》肯定了資本主義在人類歷史上的積極作用
②《宣言》揭示了資本主義必然崩潰的秘密
③《宣言》宣告了工人階級的歷史使命
④ 《宣言》昭示了未來共產主義的原則
三、意義:
《共產黨宣言》的問世,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從此,無產階級進行斗爭有了科學理論的指導,社會主義運動更加彭勃發展起來。

二、巴黎公社
1871年3月18日凌晨,革命開始。
2、措施:
①政權建設:廢除舊軍隊、舊警察,取消資產階級的法庭和議會,代之以國民自衛軍,並建立工人階級自己的治安、司法和立法機構。公職人員由民主選舉產生,人民有權監督和罷免,任何公職人員的薪金不得超過一個熟練工人的工資。
②在社會經濟方面:沒收逃往資本家的工廠,交給工人合作社管理;實行八小時工作制。
③公社還通過了其他方面的改革法令,如用世俗教育全面代替宗教教育、實行義務教育等。
3、經驗教訓:
①教訓:公社沒有接管法蘭西銀行,也沒有同外省的革命者取得聯系,更沒有能發動廣大農民。
②經驗:這是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巴黎公社的實踐,豐富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學說。他的經驗教訓是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寶貴財產。公社戰士在同強大敵人戰斗時表現出的英勇不屈、視死如歸的精神,將永垂史冊。

二、 俄國十月革命

二月革命: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建立自己的權力機關工兵代表蘇維埃。
資產階級建立了臨時政府。工兵代表蘇維埃承認臨時政府是俄國合法的全國政權。
《四月提綱》:臨時政府沒有滿足人民要求,繼續參戰。列寧回國發表《四月提綱》,出俄國無產階級要奪取政權,實現社會主義革命,通過無產階級政權去實行土地改革,並提出退出戰爭。《四月提綱》成為布爾什維克黨的綱領。
七月事件:7月,臨時政府使用武力鎮壓革命,布爾什維克確定了武裝起義的方針,越來越多的地方蘇維埃政權的領導權轉到布爾什維克黨手中,起義時機日漸成熟了。
十月革命:11月6日,彼得格勒工人士兵發動起義,推翻臨時政府。
在攻打冬宮的戰斗中,全俄工兵代表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開幕。大會宣布一切權力轉
歸工兵代表蘇維埃,通過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選舉、批准了新政府——
人民委員會的組成。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誕生。《和平法令》宣布俄國退出帝
國主義戰爭;《土地法令》宣布立即無償沒收地主土地,把土地及生產工具分給勞動
者使用。

意義:
十月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獲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它成功的將社會主義從理論變為實踐。
它使經濟文化並不發達的俄國,在短時間內擺脫了封建殘余的束縛和剝削階級的統治,建立起新型的無產階級專政開辟出社會主義發展的道路。
十月革命的勝利,給各國無產階級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展示了一條嶄新的尋求解放的道
路。

四、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1、南陳北李(南方陳獨秀 北方李大釗)
2、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①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召開。出席大會的有毛澤東、董必武、張國燾、李達等13人,代表全國五十多名黨員。共產國際代表馬林等也出席。一大通過了黨的綱領規定,黨的名稱是中國共產黨;黨的性質是無產階級政黨;黨的奮斗目標是推翻資產階級,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廢除私有制,直至消滅階級差別。大會還選舉陳獨秀、張國燾、李達組成中央局,陳獨秀為書記,張國燾負責組織工作,李達負責宣傳工作。
②1922年,中共二大上,黨現階段的奮斗目標修改為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封建主義,反對軍閥。認清了中國社會的性質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因此中國革命性質是民主主義革命。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在全國人民面前明確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

五、新民主主義革命
1、國民大革命時期:(1924年——1927年)
A 國民黨一大:1924年1月。大會對俄三民主義重新解釋,發展成為新三民主義。
B 北伐失敗:北伐勝利進軍動搖了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基礎,帝國主義國家聯合起來干涉中國革命,並在革命隊伍里尋找新的代理人。
C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了反革命政變。
D 7月15日,汪精衛在武漢發動反革命政變。國民大革命運動失敗。

2、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27——1937)
①南昌起義: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等人在南昌舉行武裝起義。這次起義打響了中國共產黨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和建立人民軍隊的開始。
②井岡山的斗爭:
A 1927年9月,毛澤東領導湘鄂邊秋收起義。
B 1927年10月,秋收起義部隊到達井岡山地區,創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就是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全國政權正確道路的開端,中國革命的策略從此發生了轉變。
③長征:
A 1934年10月,由於王明「左」傾錯誤的領導,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被迫北上長征。
B 1935年1月,召開遵義會議,糾正了錯誤的軍事路線,改組了中央領導機構,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
C 1935年10月,中央紅軍勝利到達陝北,以延安為中心,建立了陝甘寧革命根據地。

3、抗日戰爭時期:
防禦階段(1937、7——1938、10):國共兩黨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相持階段(1938、10——1945、8):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召開的中共七大,號召全黨為廢止國民黨一黨專政、建立民主聯合政府而奮斗,為爭取抗戰最後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作了重要准備。

反攻階段:(1945、8)

4、解放戰爭時期:

和平斗爭時期:(1945、8——1946、6)
1945年8月底,毛澤東赴重慶談判。雙方於10月10日簽署了《雙十協定》
武裝斗爭階段:(1946、6——1949、9):
①1946年6月底,中共經過8個月的作戰,共殲敵71萬餘人,至1945年2月,國民黨全面進攻不得不停止。
②全面進攻失敗後,蔣介石發動對陝北和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中共採取避敵主義、誘敵深入,然後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的方針,粉碎了重點進攻。
③1947年6月,中共轉入戰略反攻。
④1948年秋,解放軍連續發動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三大戰役使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基本被消滅。
⑤1949年4月,國共和談破裂,4月21日,發動渡江戰役,23日解放南京,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結束,從此揭開了中華民族歷史的新篇章。

意義: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標志著中國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歷史從此結束,統一的新中國即將誕生。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爭的士氣。同時也是馬克思主義的勝利,是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毛澤東思想的勝利。

『貳』 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

專題一 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

一、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
1、王位世襲制
2、內、外服制度和官職
3、分封制
目的:「封建親戚,以蕃屏周」鞏固周王朝的統治
內容:主要分封土地和人口
基礎:井田制
對象:王族、功臣和先代貴族
義務:服從周王命令,為天子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和朝覲述職。
作用:①周王室與諸侯國的政治隸屬關系更加明確,確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 ②使統治集團形成「周王—諸侯—卿、大夫—士」的等級秩序,鞏固了統治,擴大了疆域。
過程:夏朝出現,西周鼎盛,春秋瓦解,戰國無法維系下去。
瓦解: ①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井田制瓦解。(根本原因)②分封制有很大的局限性,諸侯有諸多大權,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使諸侯國實力不斷的增強。
4、宗法制
含 義:是與分封制互為表裡的具有政治性質的制度,是一種基於血緣關系和親緣關系的、具有政治性質的制度。
目 的:①為鞏固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②解決統治階級內部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
核 心:嫡長子繼承製(也是其最大特點)
內 容:確立大宗、小宗體系,大宗與小宗的關系是相對的。
作 用:①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有利於統治階級內部的穩定與團結;②有利於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強化王權,從而實現國和家一體化;③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齊家治國」、「家國一體」,即起源於此。
分封制與宗法制的關系:互為表裡。分封制是表,宗法制是里,是基礎。
5、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A行政區劃:由血緣關系向地緣關系演變
B行政管理:神權與王權,族權與政權合一
C政體:由部族制、方國聯盟向天下共主演進
D國體:夏商周三代是一種部族國家,帶有濃厚的部族色彩,以宗法制為核心
二、秦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1、「六王畢,四海一」
2、海內為郡縣:
(1)形成和演變:①春秋後期開始出現,戰國時期普遍推行;
②秦統一六國後,在全國推行郡縣制度,秦以後一直沿用。
(2)特點:①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
②與分封制不同的是,郡守和縣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他們負責管理人民,收取賦稅,征發兵役和徭役等。
(3)影響:①郡縣制的實行標志著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發生了劃時代的變革;
②有效地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於政治安定和經濟發展;
③維護了國家的統一;
④是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志。
3、百官公卿:①三公:丞相:協助皇帝處理政務;太尉:主管軍事;御史大夫:負責監察系統。
②九卿:中央各重要部門的主管官員。
4、影響:(1)秦漢「大一統」政體為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鞏固奠定了基本格局。
(2)秦漢時期開始形成的中央集權制對於中國政治形成了長久的影響。
(3)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三、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君主專制政體的演進與強化)
(一)法令出一
(二)削弱相權,加強王權
1、漢——「中朝」和「外朝」的形成
2、魏晉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隋唐——三省六部制建立
唐代中央設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三省,尚書省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三省的最高長官都是宰相(宰相權力一分為三)。
評價:①三省之間既相互牽制,又互為補充,分工明確,提高了辦事效率,加強了中央的統治力量。
②使宰相的權力一分為三,加強了皇權。③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和完備是中國官制史上的重大變革。
4宋——二府、三司削弱相權
5、元——加強皇權方面的新發展(中書省、樞密院、宣政院)
(三)中國古代王朝的監察體制
1、漢——中央上設御史大夫,地方上全國劃分為十三州郡,各設刺史一人,監察地方政治,加強中央對地方控制,
2、唐——御史台
3、宋——提點刑獄司
4、元——監察御史
(四)選官制度的歷史變化
秦以前——世官制
漢——察舉制
魏晉南北朝——九品官人法
隋唐以後——科舉制(隋創立——唐完善——宋發展——明清進入困境)
(五)行省的設置
秦漢——由郡縣並行制到州、郡、縣三級制
隋唐——從州縣兩級制到道州縣三級制
北宋——文官制和州縣兩級
元——行省制(全國分為十個行中書省、中書省直轄「腹里」)
行省以下設路、府、州、縣
評價:①各行省都是中央政府機關——中書省的派出機構,直接對中書省負責。
②行省制度適應了元朝政府管理遼闊疆域的需要,鞏固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③行省制度是我國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項重大變革,為我國以後的行政劃分(省制)奠定了初步基礎。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①君主專制主義。表現為:皇權至上、帝位世襲、皇帝決策具有獨斷性和隨意性、君臣關系實質上是「主人」和「奴才」的關系。
②中央集權制。中央嚴格控制地方,地方服從中央,最後聽命於君主。
評價:這種高度的中央集權,造成地方官對中央和君主的絕對依賴,難免人浮於事
四、明清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
(一)內閣制度的形成——君主專制強化,廢丞相、權分六部,設內閣
(二)軍機處——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頂峰,中央集權空前加強
(三)清朝的邊疆政策
基本原則:尊重各民族的社會習俗和宗教信仰,籠絡各民族的上層分子;大事集權,小事放權,因地制宜進行行政管理
理藩院——管理邊疆民族事務
改土歸流——在西南廢除土司制度,實行流官統治
中央集權制度演變的規律
①中央集權制度的基本矛盾: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 、皇權和相權的矛盾。
②地方權力日益集中到中央(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斗爭);
③君主專制不斷加強(皇權與相權的斗爭)。
君主專制制度加強的影響
積極作用:
① 有利於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鞏固和發展、有利於維護國家的統一與領土完整。② 能有效的組織人力、物力、和財力、從事大規模的生產活動和經濟建設,有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科技文化的繁榮。③ 有利於各民族的經濟文化的融合和各地區的經濟文化的交流,有利於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
消極作用:(明清以後其消極作用是主要的)
① 皇權專制極易形成暴政、腐敗現象,是阻礙歷史發展的因素。
② 在思想上表現為獨尊一家,鉗制了思想。
③ 還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使中國大大落後於西方。

『叄』 高一歷史必修一(人教版)知識點歸納

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一、西安事變

1、發生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

②主要原因:張學良、楊虎城受到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主張的感召和影響。

2、時間:1936年12月12日

3、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4、結果:在中共的調解下,和平解決。

【分析】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的原因

(1)根本原因:當時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

(2)重要原因:為了逼蔣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5、意義:

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為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實現、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日局面的最終形成打下了重要的基礎,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

二、國共合作抗日

1、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實現

(1)根本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

(2)實現過程:《八一宣言》(中共提出建立統一戰線)——《西安事變》(蔣介石答應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七七事變」(1937年7月7日,日軍開始全面侵華,中國全面抗戰開始) ——1937年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了《中國共產黨為國共合作宣言》(標志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實現)

(3)標志:1937年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了《中國共產黨為國共合作宣言》, 標志著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實現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要點

解放戰爭

1、兩種命運(抗日戰爭結束後,中國面臨民主與專制、和平與內戰兩種命運)

(1)中國共產黨 1945年召開七大 主張廢止國民黨一黨獨裁,建立民主聯合政府。

(2)中國國民黨 1945年召開六大 主張准備發動內戰、堅持一黨專政和拒絕成立聯合政府。

(3)為了實現和平民主建國的目標,共產黨和國民黨進行了一系列的斗爭

①1945年8月,「重慶談判」——1945年10月10日,簽訂《雙十協定》,確立了和平民主建國方針。

②1946年1月,政治協商會議在重慶舉行,分定了國民黨內戰獨裁方針。

2、解放戰爭的過程

(1)中國共產黨戰略防禦階段

①解放戰爭開始的標志:1946年6月底,國民黨進攻中原解放區,全國規模的內戰開始。 ②國民黨重點進攻陝北與山東解放區,國民黨由全民進攻轉入重點進攻。

【注意】與山東有關的重點戰役:1947年的孟良崮戰役。

(2)中國共產黨的戰略進攻階段

1947年夏,依照毛澤東確立的「三軍配合,兩翼牽制」的部署,劉伯承、鄧小平千里挺進大別山。

中國共產黨轉入戰略反攻。

(3)雙方決戰

①背景:解放軍的力量已經超過國民黨軍;戰略決戰的時機已經成熟。

②時間和戰役:1948年9月——1949年1月,三大戰役: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和平津戰役。

③結果:中國共產黨勝利。整個東北全部解放,華北及長江中下游以北地區,除少數據點外也全部解放。

(4)解放戰爭的結束

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發動渡江戰役,解放了南京,國民黨政府在中國大陸的統治結束,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了基本勝利。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

一、開國大典

1、《共同綱領》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北京召開,我們書上把這次政協會議稱之為「新政協」是相對於1946年1月重慶政治協商會議而言的。從時間背景上來看,解放戰爭已經取得成功,所以這次政協的主要任務是討論建國問題。在這次會議上制定了一個重要文獻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1)《共同綱領》的作用:「共同綱領」具有臨時憲法的作用。

(2)《共同綱領》體現的原則:人民民主原則。

(解析:注意一個問題,這個時期中國是不是社會主義社會呢?這是時期中國不是社會主義社會,還處於新民主主義社會,這主要是由當時社會經濟成分所決定的,從這一點上大家應該可以得出《共同綱領》之體現了人民民主原則。)

2、新中國成立

(1)時間:1949年10月1日

(2)成立的歷史意義:

①新中國的成立開創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勝利, 中國進入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時代。

②新中國的成立,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勝利。

③新中國的成了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力量。

二、1954年憲法(新中國的第一部憲法)

1、頒布背景:

①政治上:為了保障中國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

②經濟上:為了給社會主義改造創造條件。需要制訂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2、內容:

①確立了我國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政府組織原則(民主集中制)。 ②規定了人民的權利和義務。

③制定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方針政策。

④將過渡時期總路線寫入了憲法。

3、特點: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體現了人民民主原則和社會主義原則。

4、意義:①它的頒布加強了人民民主專政,鞏固了中國人民革命和建設的成果。

②反映了國家在過渡時期的根本要求,反映了廣大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的共同願望。

③它的頒布極大地提高了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推動了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為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奠定了基礎。

『肆』 高一歷史必修一重點知識

1.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內容,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2)知道「始皇帝」的來歷和郡縣制建立的史實,了解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及其影響。

(3)列舉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皇權與相權的消長、監察、選官、地方行政區劃),說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4)了解明朝廢丞相、設內閣、清朝軍機處設置等史實,認識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2.列強侵略與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

(1)列舉1840年至1900年間西方列強的侵華史實,概述中國軍民反抗外來侵略斗爭的事跡,體會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斗爭精神。

(2)列舉侵華日軍的罪行,簡述中國軍民抗日斗爭的主要史實,理解全民族團結抗戰的重要性,探討抗日戰爭勝利在中國反抗外來侵略斗爭中的歷史地位。

3.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

(1)了解太平天國運動的主要史實,認識農民起義在民主革命時期的作用與局限性。

(2)簡述辛亥革命的主要過程,認識推翻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中華民國的歷史意義。

(3)概述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史實,認識其對中國社會變革的影響。

(4)概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主要史實,認識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偉大意義。

4.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

(1)概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史實,闡述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認識我國民主政治的特色。

(2)了解「文化大革命」對民主法制的踐踏,說明民主法制建設的必要性和艱巨性。

(3)列舉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民主與法制建設的主要成就,認識實行依法治國方略的重要意義。

(4)簡述「一國兩制」的理論和實踐,認識實現祖國完全統一對中華民族復興的重大歷史意義。

5.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

(1)了解新中國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動,理解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處理國際關系方面的意義。

(2)簡述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實,概括我國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3)了解中美關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實,探討其對國際關系產生的重要影響。

(4)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聯合國和地區性國際組織中的重要外交活動為例,認識我國為現代化建設爭取良好的國際環境、維護世界和平和促進共同發展所做出的努力。

6.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1)了解希臘自然地理環境和希臘城邦制度對希臘文明的影響,認識西方民主政治產生的歷史條件。

(2)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內容,認識民主政治對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意義。

(3)了解羅馬法的主要內容及其在維系羅馬帝國統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價值。

7.歐美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與發展

(1)了解《權利法案》制定和責任制內閣形成的史實,理解英國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的特點。

(2)說出美國1787年憲法的主要內容和聯邦制的權力結構,比較美國總統制與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異同。

(3)知道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和《德意志帝國憲法》的主要內容,比較德意志帝國君主立憲制與法國共和制的異同。

(4)分析資產階級代議制在西方政治發展中的作用。

8.從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1)簡述《共產黨宣言》的主要內容,認識馬克思主義產生的重大意義。

(2)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實,認識其在建立無產階級政權上的經驗教訓。

(3)概述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史實,認識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建立的歷史意義。

(4)概述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建立的史實,認識其歷史意義。

9.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1)了解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認識美蘇「冷戰」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關系發展的影響。

(2)簡述歐洲共同體的形成、日本成為世界經濟大國和中國的振興以及不結盟運動的興起,了解世界多極化趨勢在曲折中發展。

(3)了解蘇聯解體後兩極格局瓦解和多極化趨勢加強的史實,認識多極化趨勢對世界歷史發展的影響。

通過學習,了解人類歷史上重要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實,正確認識歷史上的階級、階級關系和階級斗爭,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學習搜集歷史上有關政治活動方面的資料,並能進行初步的歸納與分析;學會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產生、發展及其歷史影響,理解政治變革是社會歷史發展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並能對其進行科學的評價與解釋;理解從專制到民主、從人治到法治是人類社會一個漫長而艱難的歷史過程,樹立為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而奮斗的人生理想。

『伍』 高中歷史必修一期末考試哪裡會作為重點考

要有選擇的去劃分重點的- -。

先秦那裡的政治史考得會比較少。

如果一套比較好的題,考中國古代史的時候會考中國君主專制不斷加強的過程。這個就需要有一個非常連貫的知識體系了。這個你要注意下。

英\法\美\德政治體制這個高考都是重點- -、

中國近代史,你可以分屈辱史和抗爭史來背。這樣做大題容易些。

= =不會告訴我你不知道啥叫屈辱史和抗爭史吧。

屈辱史就是什麼鴉片戰爭了,八國聯軍侵華了什麼的。
抗爭史就是太平天國運動什麼的。

還有就是中國近現代史,那裡比較亂,你要梳理一下。讓自己脈絡足夠清晰。

外國古代史嘛……考得就比較少了。考了分值也不會很大。要注意一下羅馬法那裡。那個比較重要。

我高三了- -。歷史課代表一名……

『陸』 高中歷史必修一重點有哪些

『柒』 高一歷史必修一重點

列強侵略的歷史事件,影響,簽的不平等條約

『捌』 高一歷史必修一各單元要點

http://wenku..com/view/fe72bcdba58da0116c17495b.html

『玖』 高一歷史必修一的重點,考點有哪些

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第一課)精耕細作的古代農業: 1、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的農業耕作方式的變革 (1)原始農業:刀耕火種(火耕) (2)我國農業進入了「耜耕」或「石器鋤耕」階段的標志:鬆土工具耒耜的出現和普遍使用。 (3)商周時期,出現青銅農具。春秋時期,小件鐵農具問世。牛耕是我國農用動力上的一次革命。戰國時,牛耕初步推廣。此後,鐵犁牛耕逐步成為中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國古代農業經濟的特點: (1)小農經濟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生產主要是為滿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納賦稅,是一種自己自足的自然經濟,小農經濟精耕細作,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 (2)中國封建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的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3)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自然經濟的牢固存在。 (第二課)領先世界的古代手工業 ●了解古代中國在冶金術、制瓷業、絲織業等手工業部門取得的主要成就 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2.東漢杜詩發明水排,用水利鼓風冶鐵。3.魏晉南北朝發明灌鋼法 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兩大系統。5.宋代江西的景德鎮,到元代發展為全國制瓷中心,明清時是全國的瓷都。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礎上,燒制出彩瓷;清代還發明了琺琅彩。7.明清時蘇州、杭州是著名的絲織業中心,使用花樓機機構復雜精密。 (第三課)古代商業的發展 1、了解「市」的形成和發展 (1)西漢:每個城市都設專供貿易的「市」與住宅區嚴格分開,長安城東西有市。設官員管理(市長或市令),按時開市閉市。 (2)隋唐:長安城有市和坊,市與坊用圍牆隔開,白天定時開市閉市。 (3)宋朝:市與坊的界限逐漸打破,店鋪隨處可設,且早晚都可經營 2、知道主要的商業城市和著名的商幫: (4)西漢:長安、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著名商業中心 (5)隋唐黃河流域長安、洛陽;長江流域揚州、益州,成為繁華的商業城市;廣州重要的外貿港口,政府設市舶使。 (6)宋代開封、臨安;益州發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7)元的大都、杭州。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8)明清:出現商幫。如,徽商、晉商(兩者相同之處:都從經營鹽業起家;商業活動都涉及金融領域(徽商經營典當業,晉商興辦票號);活動范圍都涉及國外,都積累起巨額財富) (第四課)的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的緩慢發展 ●了解「重農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義極其影響 (1)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經濟政策:「重農抑商」政策 首倡「重農抑商」政策的是:戰國時期秦國商鞅變法。 「重農抑商」得以長久實行的根本原因:適應了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需要。 其目的:維護自然經濟,確保賦役征派和地租徵收,維護政治穩定,鞏固封建統治。 積極作用:保護了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封建社會初期鞏固新興地主政權。 明清重農抑商的表現:農本商末的思想,專賣制度,關卡重稅,歧視商人,龐大的官營手工業。 消極後果:強化自然經濟,阻礙工商業發展,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2)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並未禁止官方對外貿易;清代是因為對付東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爭。兩者都是為維護封建統治秩序。 (3)清代一直實行的「閉關鎖國」的含義:嚴格限制對外交往。 清代只開一處對外通商是在:廣州(由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管理對外貿易) 閉關鎖國的後果:妨礙海外市場的開拓,抑制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滋長;使中國與世隔絕,沒能及時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以發展生產力,使中國逐漸落後於世界潮流。 ■第二單元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第一課)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背景和興起的史實: 1、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原因:(1)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使自然經濟逐漸解體。(2)受外商企業豐厚利潤的刺激。(3)洋務派對民辦企業起了誘導作用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時間是:19世紀六七十年代;地點是:東南沿海地區 2、代表企業:發昌機器廠、繼昌隆繅絲廠、貽來牟機器磨坊 (第二課)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一、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階段: ●短暫春天(1)時間:一戰期間(1915-1921) (2)原因:a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華民國,為我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一些障礙;b群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有力地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c歐洲列強忙於戰爭,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3)主要行業:紡織業、麵粉業(4)著名實業家:張謇、周學熙、榮氏兄弟 (5)為什麼是「短暫」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歐洲列強卷土重來 ●曲折發展(1)國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6):民族工業得到了較快發展 原因:為了鞏固統治,國民政府推出了一些有利於發展經濟的政策和措施 (2)抗日戰爭期間:民族工業遭到沉重打擊 原因:淪陷區:一些廠礦或被日軍所毀,或被日軍以各種形式吞並 國統區:國民政府實施戰時體制,強化對經濟的全面統治,官僚階層壓榨民族企業牟取暴利 ●萎縮(1)時間:抗戰勝利以後(解放戰爭期間或1945—1949) (2)原因:a美國商品大量湧入中國市場,排擠了國貨(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 b官僚資本大肆進行經濟壟斷,擠壓民族企業c國民政府的苛捐雜稅不斷增加,通貨不斷膨脹 二、理解資本主義在中國近代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經濟上,是一種新的經濟因素,有利於社會進步; 2、政治上,為民族資本主義登上政治舞台奠定物質和階級基礎;無產階級隊伍的壯大,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到來和中共的建立准備了階級條件; 3、思想上,不斷沖擊和動搖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為西方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傳播提供了社會條件。 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由於資產階級的軟弱和妥協,走資本主義道路是行不通的。 ■第三單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第一課)經濟建設的發展和曲折 1、了解三大改造:1956年底,我國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使生產資料由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建立起來。 2、了解八大的主要內容:1956年,中共八大召開。主要內容:(1)國內的主要矛盾是:先進的社會制度和落後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2)當前的任務是:集中力量把我國從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3、了解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1958年掀起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我黨在探索中國的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一次嚴重的失誤,造成1959—1961三年經濟困難。 (第二課)偉大的歷史轉折 了解十一屆三中全會有關改革開放決策的內容,認識歷史意義 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 主要內容:(1)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 (2)拋棄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方針,實行撥亂反正。 (3)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4)實行改革開放 意義: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這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的一次偉大轉折,也是共和國歷史的一次偉大轉折,成為我國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起點,開創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起點。(45頁下面) (第三課)經濟體制改革 1、了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農村:1、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2、廢除人民公社制度3、發展鄉鎮企業,為農民致富、為實現工業化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 2、了解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內容和作用 城市:中心環節是增加企業活力,把企業搞活。內容:(1)、管理體制上:實行政企分開,擴大企業自主權 (2)所有制上: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3)分配製度上: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4)、1992年進行產權制度改革,實行以股份制為主要形式的現代企業制度 作用:調動工人生產積極性,增加了企業活力,推動國民經濟快速發展,使人民總體達到小康水平。 (第四課)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我國對外開放格局是怎樣形成的: (1)經濟特區的設立:1980年,深圳(第一個經濟特區)、珠海、汕頭、廈門;1988年,海南省。 (2)14個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 (3)沿海經濟開放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環渤海灣地區 (4)經濟技術開發區:1988年 (5)1990年開發上海浦東,帶動長三角和長江流域經濟,成為90年代改革開放的重點和標志。 2、十四大的主要內容:1992年召開: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第四單元: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1.19世紀80年代,清政府修築從唐山到胥各庄的鐵路,標志著中國鐵路的誕生。 2.南京政府在20世紀初在南京開辦第一個電話局,開通第一部市內電話電話。 3.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後,電訊產業得到迅速發展,到2000年末,固定電話和行動電話的數量均居世界第二位。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還用傳真機和互聯網發送文件。 報刊 影視 互聯網 概況1.19世紀中前期,外國人開始在中國辦報,《中國叢報》、《萬國公報》 2.1873年艾小梅在漢口主辦的《昭文新報》被認為是國人在中國境內創辦的報刊。 發展: 3.此後中國人自己辦的報刊越來越多,如戊戌變法時期的《事務報》,辛亥革命時期的《民報》,五四時期的《新青年》等。 1.1905年《定軍山》電影首映成功,標志著中國電影事業的。 2.1931年,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拍攝成功,結束中國電影無聲的歷史。 3.蔡楚生導演、王人美主演《漁光曲》1935年獲得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榮譽獎。 4.1958年北京電視台實驗播出,標志著中國的誕生。 1.、、電視被稱為三大媒介。20世紀90年代以後媒介誕生了。它被稱為「第四媒介」。 2.互聯網誕生於20世紀60年代末,1994年中國正式接入互聯網。 3.互聯網的四大優勢: (1)集三大媒介的優勢於一體。 (2)費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動,雙向傳受。 (4)可以更主動、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獲取信息。 ■第五單元新航路開辟、殖民擴張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 (第1課)開辟新航路 1、新航路的開辟意義:(1)新航路的開辟,逐漸結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狀態,各地的文明發生接觸與碰撞,開始了匯合交融,世界日益連成了一片整體。(2)貿易范圍空前擴大,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3)、世界貿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4)、葡萄牙、西班牙首先開始了殖民擴張。 (5)、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太多拉,一下發不完,你自己在我空間了解下吧!

滿意請採納

『拾』 高一歷史必修一重點課是那幾課

四五單元,我把考點發給你

閱讀全文

與高一歷史必修一重點是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2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8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10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8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6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7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5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9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3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01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8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