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歷史上有薛剛反唐遺址在哪裡在巫溪
歷史真實中的薛仁貴、薛丁山與薛剛
薛仁貴
演義:「薛家將」的第一任主人公,是太宗朝後期的主要軍事統帥,留下「白衣破高麗」、「三箭定天山」等傳奇故事。最後在征西涼之時,中敵將楊凡之計被圍,被其子薛丁山誤射而死。
歷史原型:出身窮苦農民,太宗征高麗時從軍。在遼東戰場上屢立奇功,曾身著白盔白甲橫掃敵陣,引起太宗注意,將其調入禁衛軍。高宗繼位後,宮中曾發洪水,幸得薛仁貴所救。後又多次出征高麗,多有斬獲。薛仁貴武藝高強,曾一箭射穿五層甲。鐵勒叛亂,仁貴率軍平叛,對方派驍騎數十前來挑戰,仁貴連發三箭,射死三人,嚇得其餘人全部投降,薛仁貴將其全部活埋。不久即平定叛亂,此即為「三箭定天山」。高宗乾封元年(666年),與李績等同征高麗,連敗高麗軍於新城、扶余,經兩年奮戰,終於平定高麗。薛仁貴在勝利後被派鎮守平壤,指揮高麗境內的常駐唐軍。咸亨元年(670年),薛仁貴率唐軍十萬征討吐蕃,但由於副將郭待封私自行事,仁貴部被吐蕃軍四十萬所圍,唐軍大敗,戰後薛仁貴被撤職。不久高麗叛亂,薛仁貴再次被啟用,但不久後又因罪被流放。直到開耀元年(681年),六十八歲的薛仁貴才因大赦回朝,率軍抗擊突厥。突厥聽說領軍的是薛仁貴,嚇得四散而逃,唐軍大獲全勝。永淳二年(683年)病死,年七十。
薛丁山
演義:薛仁貴之子,娶樊梨花為妻,曾率軍平定西涼,後被武則天殺害。
歷史原型:名薛訥,薛仁貴之子。在擔任藍田縣令之時,就敢拒絕當朝酷吏來俊臣的不義之舉。後突厥犯邊,武則天因薛訥為將門之後,將他調往幽州前線。薛訥久駐邊關,立有戰功。玄宗曾於新豐操練唐軍,獨薛訥和解琬部進退有序。突厥、契丹、奚聯合寇邊,薛訥力主出擊,得到玄宗許可,但因其餘諸將逡巡不前,唐軍大敗,薛訥被撤職。不久吐蕃軍十萬犯境,薛訥被重新啟用,擔任隴右節度使。他連敗吐蕃於武階驛、長城堡,斬獲無數。之後薛訥一直鎮守青涼,年七十二而亡。 歷史上的薛丁山確實在西面達到了他事業的高峰。
薛剛
演義:《薛剛反唐》的主人公,薛丁山的第三子。率領各路人馬反抗武則天,最終恢復李唐王朝。
歷史原型:名薛嵩,薛仁貴之孫。為人豪邁,以臂力騎射聞名。後投安祿山叛軍,累戰有功,被封為鄴郡節度使。後史朝義兵敗,薛嵩以相、衛、洺、邢四州降唐,被封為昭義節度使。在大亂之後的重建工作上,薛嵩作出了很大貢獻,使昭義鎮很快恢復了生氣。薛嵩好蹴鞠,後被隱士勸,遂止,並圖其形於座右,以時時提醒自己(這是不是座右銘的來歷呀)。唐代宗永泰八年(773年)病死。 歷史上的「薛剛」才算真正反過「唐」。
所以薛剛沒有反唐、、、也就沒有
遺址
2. 歷史上乾隆十二子愛新覺羅·永璂是怎麼死的生平如何
愛新覺羅·永璂病逝。
乾隆十七年(1752年)四月二十五日寅時,出生於翊坤宮,嫡出,母為繼皇後輝發那拉氏。當天,乾隆帝剛從暢春園回宮,平時都親自去向太後請安。在孩子出生這天,罕見地派內監請安。
他的出生讓乾隆非常高興,不僅寫詩紀念,還讓大臣與他「同喜」。他的名字「璂」,在古漢語里是皮件里鑲嵌的玉飾,明代《諸司職掌》雲:「皇帝皮弁,用烏紗帽之,前後各十二縫,每縫各綴五彩處十二,以為飾。」天子皮弁飾十二璂。
乾隆三十年(1765年)閏二月,南巡過程中,母親繼皇後輝發那拉氏突然失寵,形同被廢。乾隆三十一年七月十四,繼皇後輝發那拉氏去世,時年四十九歲。乾隆三十五年四月,永璂成婚,嫡福晉博爾濟吉特氏。
乾隆三十六年,負責編纂《御制滿蒙文鑒》總綱,時年二十歲。乾隆四十年,《御制滿蒙文鑒》總綱完成,乾隆諭旨:「汝所進書甚好,但有眉目不清數處,改正後再行呈閱。」又奉諭旨:「汝所作之書亦費心矣。」
乾隆四十一年正月二十八日丑時病逝,享年二十五歲,詔用宗室公例治喪。
同年,《御制滿蒙文鑒》總綱刊行永璂在生時無封爵,過繼永瑆第四子綿偲為嗣。嘉慶四年(公元1799年)三月追封多羅貝勒。
董寶光在《學人卉萃的永璂貝勒府》中寫道:「永璂生前未獲封號,估計亦未分府。 ...... 永璂府的末代府主溥勝弟兄三人,遂於1921年1月以洋8千元將此府售於黃集成氏。售府契約上,舊業主屬名為:金溥勝、金溥林和金溥榕三人。
3. 三岔水庫有什麼大的工程
1975年3月, 簡陽三岔水庫動工興建。1977年3月,三岔湖水庫建成蓄水。三岔湖是都江堰龍泉山灌區水利工程的大型屯蓄水湖泊,也是四川省第二大湖泊。
暢飲幸福水
在那個年代,按照這樣的標准,加上40天的突擊任務,庫區的搬遷基本結束,為三岔水庫的蓄水創造了條件。
當你贊嘆三岔湖這顆「天府明珠」美麗時,應當記住庫區人民作出的貢獻。
4. 古時的乾封鄉二十四都屬於哪裡
只有考古專家才知道。
5. 儀封鄉崗寨村的歷史
摘要 位於蘭考縣儀封鄉崗寨村境南部,黃河故堤兩側。距縣城12公里。南與民權縣的雙塔、人和鄉接壤,東與葡萄架鄉、張君墓相連,西與城關鄉接界,此與紅廟鎮毗鄰。鄉人民政府駐儀封故名。全鄉總面積11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2207畝。人口45247,10103戶有回族、壯族。該鄉1949年前屬蘭封縣馬庄區,1949年後屬蘭封縣儀封區,1954年蘭封。考城兩縣合並後屬蘭考縣十區。1958年成立儀封鄉人民公社,1984年改鄉。全鄉地勢北高南低,黃河故堤橫貫境內,北部有黃河故道,土壤多沙,南部低窪為鹽化潮土。境內南故道,代內溝、野庄溝為主要排水河道,儀封乾渠、五乾渠為引黃灌溉渠道。農田灌溉以渠灌為主。輔助以機井灌溉。
6. 歷史上福康安是怎麼死的
福康安是病卒於軍中
福康安(?-1796),字瑤林,富察氏,清滿洲鑲黃旗人。清高宗孝賢皇後侄,大學士傅恆子。歷任雲貴、四川、閩浙、兩廣(廣西、廣東)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兼軍機大臣,封貝子。
乾隆時以勛戚由侍衛授戶部尚書、軍機大臣,襲父封三等公。出從阿桂用兵金川,事後即任封疆大吏。再從阿桂鎮壓甘肅回民起義,破石峰堡,封一等嘉勇公。1791年,任大將軍,率軍入藏,驅逐廓爾喀侵略軍。乾隆後期帥軍平定台灣林爽文起義,封貝子。後督師平定湘黔苗民起義,1796年病卒於軍中。
7. 石橫鎮的歷史沿革
石橫自唐、虞、夏三代為青州之域。
商為海岱營州之域。
西周為兗州之域。
東周為魯國地。
秦為齊郡(今濟南)管轄。
西漢泰山郡置肥城縣後,石橫隸屬肥城縣管轄。
自東漢章帝末至南朝劉宋,石橫歸濟北郡盧縣管轄。
北魏孝昌三年(527) ,復置肥城縣,石橫歸東濟北郡肥城縣管轄。
北周隸屬肥城郡。唐高宗乾封元年(666) ,肥城改為博城,後又改為乾封縣。石橫先後隸屬博城、乾封縣。
宋朝置石溝鎮,屬東平郡平陰縣。
金朝初因天降隕石於村北橫置,改名為石橫鎮,隸屬不變。
元朝至元十二年(1275)割平陰五鎮四鄉(石橫、欒灣、孝里、衡魚)四千戶,立邑署復稱肥城縣,治所在石橫。待修好城門城牆後,因故治所移牛山東,修建城池(今老城)。石橫歸濟寧路肥城縣管轄。
明清兩朝歸濟南府泰安州肥城縣管轄,石橫大部為安樂鄉,北部諸村屬高余社,南部諸村屬原下社。
民國元年更名為福陽鄉。
抗日戰爭時期,共產黨在紅廟村建立肥城縣第七區抗日民主政府,機關沒有固定地點。日偽在石橫村設立七區區公所。解放戰爭時期,共產黨在隆庄教堂建立肥城縣第七區人民民主政府。國民黨還鄉團在石橫成立七區區部 (半年時間即垮台)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石橫歸泰安地區肥城縣管轄。
1955年11月改稱石橫區。區政府設在石橫南門里。
1958年9月,石橫人民公社成立。10月,隨肥城縣劃歸聊城地區管轄。
1959年7月改屬濟南市。
1961年5月,復歸泰安地區。
1963年,公社機關遷至鋼鐵廠舊址(現紙廠)。
1973年,遷至泰臨路北(即現址) 。
1984年1月建立石橫區公所。
1985年11月建石橫鎮。
8. 歷史上曾經由汀州管轄,但是建縣比汀州建州更早,今屬於三明市管轄的縣是
寧化古稱黃連峒,唐乾封二年(667年)設鎮,唐開元十三年(725年)升為縣。
唐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建汀州 。
9. 丹景山最適合幾月去旅行
4,5月份,因為正是牡丹的花期。
主要景點
寶塔迎賓
鎮國寺塔在灌口場西南朝九隴郡故城遺址的白塔坪上,建於北宋至和元年至嘉祐五年(1054-1061)。塔高38米,呈密檐式十三級方形磚結構。內有五層塔室,登道相通,可盤旋至頂,觀彭門雄姿與湔江秀色。
天彭門
即古天彭門,又稱天彭闕。在鎮國寺塔北1公里。在湔江出口,海拔1000米的牛心、壽羊二山夾江對峙,相距200餘米,縱深約1公里,狀若門闕。
丹景第一
在天彭門1公里處,以牡丹名噪於世。漢代始建金華宮於此,唐代高僧金頭陀重修時,盛植牡丹,號稱「丹景第一」,故名丹景山。宋代天彭牡丹與洛陽牡丹並著於天下,名冠蜀中,其發祥之地即在此山永寧院。南宋陸游有《天彭牡丹譜》專記其事。
十里亭廊
丹景山主峰海拔1150米,相對高度400米。山麓立有「丹景第一」、「古唐勝跡」等石碑樓。峰頂望鄉台距山路6公里,路面為上等砂岩琢磨而成的磴道,寬廣整齊,循山傍澗,蜿蜒漸漸升於翠綠叢中。其間白衣庵、審魂殿、鴨綠橋、凈水亭、觀瀑亭、牡丹亭等殿宇亭台、橋廊建築,隨勢營構,與山川相映成趣,渾然一體,上下呼應,形成典雅別致的十里亭廊。山間古跡尚存明代東岳廟華表、石碑、石獸以及歷代僧人塔林。兩株高達30餘米的古柏至今已過千歲,翠蓋如雲。
望鄉台
丹景山峰頂望鄉台突兀於九隴隴首之上,登臨環顧,九隴岳陵逶迤如浪,群山蒼茫,湔江河谷歷歷在目。傳說古蜀先民是有隴西高原來到成都平原的拓荒者,他們常於此登高而望隴,故名望鄉台。
三味勝跡
位於丹景山南4公里。相傳始建於唐咸通年間的寺院群落遺址。原有水亭寺、至德寺、安國寺等3座寺廟。唐悟達國師於此取沁泉水治病救人,故稱其地為三味水。今寺院有多處唐宋以來的石刻、石建築、壁畫,共有石窟37龕,大小佛像、菩薩像1000餘尊,其中明代石亭、清代石碑樓等基本完好。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
牛角寨
牛角寨位於湖西仁壽縣高家鄉境,龍泉山脈尾段。在這里的山岩上,有許許多多的摩崖石刻。有北山道場石刻,有千佛岩石刻,有大佛石刻等。這些石刻大多刻於唐代。其技藝之精湛,布局之嚴密,選題之考究,形象之逼真,無一不絕。特別是大佛石刻,更加完美。據考這尊大佛建造年代與樂山大佛同時。其造像技巧與形象和樂山大佛大體相似,據說兩佛同出一人,先刻牛角寨大佛,後鑿樂山大佛。
石洞溝
洞溝位於原乾封古鎮,今董家埂鄉螞蝗堰村,在乾封廟的左後方離乾封廟有三里來地遠,因相傳明初一代道家兼武宗的張三豐住過的「三豐洞」在此而聞名。
摩岩石刻
三岔湖南面的朝陽寺和湖西牛角寨均有摩岩石刻。朝陽寺位於湖南面董家埂鄉深洞村,現存有依山摩岩造像370餘尊,整個石刻以聖水觀音和卦子岩最為稱奇。
石人路彩色鄉村長廊伴隨著「成都—石盤—三岔—丹景山—雙流—成都」旅遊環線的建設,旅遊幹道沿線相繼建成拓普農業科技園區、賈家無公害水果園區、黑寶石李子園等具「鄉村旅遊」功能的現代農業生態園,優美的生態環境和簡陽特色飲食及旅遊產品的展示將成為沿線亮麗的風景。
乘車線路
丹景山風景區地址:近郊 彭州市丹景山鎮丹景村,57路到五塊石客運站坐直接到彭州的班車,然後轉12路到景區!
駕車線路
走成彭高速哈。成都到彭州沒有過路費,高速路上只走得到二十來分鍾,到彭州到丹景山還有可能半個小時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