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對歷史人物肯定與否的標準是什麼

對歷史人物肯定與否的標準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3-06-26 04:48:10

1. 評價歷史人物的原則是什麼

1、全面性原則

全面性原則是指身體鍛煉應全面發展身體的各部位,各器官系統的機能,各種身體素質和基本活動能力,並且追求身心的和諧發展。

堅持兩點論和一分為二的觀點。應從積極性和消極性。主觀動機和客觀效果方面全面評價。

2、階段論和方面論結合的原則

在縱的關系方面,歷史人物有階段上的劃分,從不同階段上作出不同的評價,在橫的關系方面,歷史人物又具有多重性,如有的人是英雄與暴君集於一身,評價時應採用方面論的方法。

3、發展性和長遠性的原則

從整個人類歷史發展角度去評價,從是否順應歷史進步潮流、是否體現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角度去評價。

主張學生在動態學習環境下,形成動態思維結構,達到情感能力的協調發展,這種發展是在開放思維條件下,全時空發展的學習方式。

4、主流性原則

要分清歷史人物的主流與支流,政治活動與個人生活方面的差別,不能以偏概全,不能以個人道德標准代替歷史進步的標准。

精準把握社會焦點,堅定持股信心,每波主流性行情結束後,股指都會出現一個中等級別的市場調整,這個時候要有足夠的耐心,判斷和等待下一波行情的到來。

5、適度性原則

事物余敗悔保持其質和量的限度,是質和量的統一的一種基本原則,而且任何事物都是質和量的統一體,只有真正的認識事物的度才能准確認識事物的質,才能在實踐中掌握適度的原則,適度的意思就是把握分寸。

評價歷史人物不能標新立異,不能違背主流學術觀點,不能違背一般人的善惡標准。

6、階級性原則

具體是新聞媒介和新聞機構表達的立場、觀點、思想、主張代表某一階級或階聞的利益,新聞的階級性來自新聞記者、主持人、編輯以及新聞機構及其支持者所固有的階級性,這個概念出現於18世紀的法國大革命中,在一些工人政黨的新聞理論中是主要的論點之一。

運用馬克思主義關於階級的觀點與階級分析的方法,但反對貼階級標簽,反對苛求古人。

7、實踐的原則

人們在進行創造性思維的過程中,必須參與實踐,必須在實踐中促進思維能力的進一步發展,在實踐中檢驗思維成果的正確性。沒有實踐,思維的發展就失去了動力,就不會有創造性的思維。沒有實踐,創造性思維其他原則就會變形或是被誤用。

是否有利於社會進步,有利於生產力發展,實踐效果好壞及對社會歷史發展所起的作用等角度評價。

2. 怎樣正確評價歷史人物

1、要把歷史人物放到當時所處的「時代」這個大背景中去,不能以今天的標准苛求古人。

2、要對歷史人物的功和過進行全面的分析,一分為二,切忌絕對化,任何絕對肯定或否定都不能得出正確的論斷。

3、要對這一人物的所有事例全面地了解,不能以點帶面。

4、要史論結合,不能空下結論。先要敘述史實依據。然後得出結論,做到有理有據。

5、要有正確的評價標准,看其歷史活動對歷史發展的作用是促進還是阻礙,或個人品質是優是劣來進行評價。然而許多歷史人物的活動充滿矛盾,評價時要看其主流(主要方面),依據主流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價。

(2)對歷史人物肯定與否的標準是什麼擴展閱讀

評價歷史人物是研究歷史的一個重要部分,這個也是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內容,考古學佐證。歷史簡單的概括:以前發生的對社會發展有重要作用的事,歷史人物也就不難理解了,當然就是在這些事件中起主導作用的人了。

歷史人物是構成歷史的重要要素,構燃乎成歷史的要素有很多,如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如果單講事物,在事物裡面,人便是非常重要的要素。

歷史人物評價五大原則:

1、階級原則

簡言之,也就是階級分析的原則。在歷史研究中,運用階級分析的原則,作為歷史唯物主義者,應該是毫無疑義的。即使是現在,也鬧段埋應該運用這個有效的原則。當前,不是運用不運用的問題,而是如何運用的問題。

2、歷史原則

這是一個不可或缺而又經常被亂用的原則。歷史原則,就是要用彼時彼地的眼光去看待和評價歷史人物。歷史人物的所作所為,不能超越他所處的那個時代。

我們不能對他們提出過高的要求。這里有兩種傾向,一種是把歷史人物現代化,賦予他們很多現代色彩。

3、大節原則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歷史上的偉人不可能十全十美。偉人往往不是聖人。偉人也有凡人的一面,也有七情六慾,也有喜怒哀樂。因此,偉人也必然有失誤,也必然有錯誤。這些,有的是有意為之,有的是不得已而為之。

4、雙贏原則

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多民族的泱泱大國。在她形成的歷史進程中,在現在疆域的版圖內,曾經多次出現過國中有國的歷史現象。這就是歷史上常說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5、兩點原則

評價歷史人物,應該兩點論,不能一點論。如評價液螞曾國藩,就存在這個問題。曾國藩曾經嚴酷鎮壓過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由此,他數十年來一直被定為劊子手、賣國賊、衛道士等,成了歷史上反面的典型。

參考資料網路-歷史人物

參考資料人民網-陳雲黨史觀的鮮明特色及其當代價值

3. 如何正確評價歷史人物

1、要把歷史人物放到當時所處的「時代」這個大背景中去,不能以今天的標准苛求古人。

2、要對歷史人物的功和過進行全面的分析,一分為二,切忌絕對化,任何絕對肯定或否定都不能得出正確的論斷。

3、要對這一人物的所有事例全面地了解,不能以點帶面。

4、要史論結合,不能空下結論。先要敘述史實依據。然後得出結論,做到有理有據。

5、要有正確的評價標准,看其歷史活動對歷史發展的作用是促進還是阻礙,或個人品質是優是劣來進行評價。然而許多歷史人物的活動充滿矛盾,評價時要看其主流(主要方面),依據主流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價。

(3)對歷史人物肯定與否的標準是什麼擴展閱讀

評價歷史人物是研究歷史的一個重要部分,這個也是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內容,考古學佐證。歷史簡單的概括:以前發生的對社會發展有重要作用的事,歷史人物也就不難理解了,當然就是在這些事件中起主導作用的人了。

歷史人物是構成歷史的重要要素,構成歷史的要素有很多,如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如果單講事物,在事物裡面,人便是非常重要的要素。

歷史人物評價五大原則:

1、階級原則

簡言之,也就是階級分析的原則。在歷史研究中,運用階級分析的原則,作為歷史唯物主義者,應該是毫無疑義的。即使是現在,也應該運用這個有效的原則。當前,不是運用不運用的問題,而是如何運用的問題。

2、歷史原則

這是一個不可或缺而又經常被亂用的原則。歷史原則,就是要用彼時彼地的眼光去看待和評價歷史人物。歷史人物的所作所為,不能超越他所處的那個時代。

我們不能對他們提出過高的要求。這里有兩種傾向,一種是把歷史人物現代化,賦予他們很多現代色彩。

3、大節原則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歷史上的偉人不可能十全十美。偉人往往不是聖人。偉人也有凡人的一面,也有七情六慾,也有喜怒哀樂。因此,偉人也必然有失誤,也必然有錯誤。這些,有的是有意為之,有的是不得已而為之。

4、雙贏原則

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多民族的泱泱大國。在她形成的歷史進程中,在現在疆域的版圖內,曾經多次出現過國中有國的歷史現象。這就是歷史上常說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5、兩點原則

評價歷史人物,應該兩點論,不能一點論。如評價曾國藩,就存在這個問題。曾國藩曾經嚴酷鎮壓過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由此,他數十年來一直被定為劊子手、賣國賊、衛道士等,成了歷史上反面的典型。

參考資料網路-歷史人物

參考資料人民網-陳雲黨史觀的鮮明特色及其當代價值

4. 評價歷史人物的標準是什麼

事物的兩面性,客觀公正原則

評價歷史人物和事件的五項原則

怎樣評價歷史人物和事件,目前眾說紛紜。我試著提出五項原則,供大家一哂。何謂歷史人物?我想,簡單地理解,已經故去的過往的人物就是歷史人物。這里包括兩點,一是肉體上已經不在人世了;二是時間上已經是過去時了。當然,過去的時間有長有短,涉及的人物有大有小。這就有古代的近代的現代的當代的各色人等,都是我們所說的歷史人物。

怎樣評價他們,我想應該有五項原則。

第一,階級原則。簡言之,也就是階級分析的原則。在歷史研究中,運用階級分析的原則,作為歷史唯物主義者,應該是毫無疑義的。即使是現在,也應該運用這個有效的原則。

當前,不是運用不運用的問題,而是如何運用的問題。

在階級社會中,我們當然要站在被剝削階級一方,謳歌他們反抗壓迫、反抗剝削的英雄行為。但是,這種謳歌,不應該是教條的、僵化的,而應該是辯正的,唯物的。不能無原則地美化,無限制地拔高。如對農民起義的研究就存在這個問題。我們常常不自覺地美化或拔高農民起義。在太平天國起義的研究中就存在這種現象。太平天國是完全應該肯定的。但是,對它的研究存在過分美化的傾向。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可以理解的,然而現在,就應該恢復太平天國的本來面目。我們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中,把豐富多彩的歷史簡化為農民起義斗爭史或儒法斗爭史,就是階級分析原則的教條僵化運用的極端典型。

這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面,則是對剝削階級的全盤否定,否定他們的一切所作所為。他們的政治的經濟的軍事的文化的藝術的所有作為,都一概予以否定,其實就是徹頭徹尾的民族虛無主義。這種錯誤的理念就導致了歷史的虛無主義。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這種錯誤的觀點發展到極端,中華民族的輝煌燦爛的歷史已不復存在,被「四人幫」否定得所剩無幾。在他們看來,是「紅洞縣里沒好人」。歷史上的剝削階級應一律打倒,再踏上一隻腳,讓他們永世不得翻身。好端端的五千年的中華民族的文明史,在這種極左的所謂階級分析觀點的糟蹋下,竟然被塗抹得漆黑一團。那時,關於中國的歷史,學者寫什麼呢,教師講什麼呢,學生學什麼呢?都只能望天興嘆,一片茫然。

第二,歷史原則。這是一個不可或缺而又經常被亂用的原則。歷史原則,就是要用彼時彼地的眼光去看待和評價歷史人物。歷史人物的所作所為,不能超越他所處的那個時代。我們不能對他們提出過高的要求。這里有兩種傾向,一種是把歷史人物現代化,賦予他們很多現代色彩。農民起義領袖,則被美化為「高、大、全」式的無甚瑕疵的英雄。現在,銀幕上的帝王,則被過度美化了。另一種是把歷史人物妖魔化,文革中間把帝王將相、才子佳人一律視為歷史垃圾,統統加以擯棄。這兩種傾向都是要不得的。

第三,大節原則。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歷史上的偉人不可能十全十美。偉人往往不是聖人。偉人也有凡人的一面,也有七情六慾,也有喜怒哀樂。因此,偉人也必然有失誤,也必然有錯誤。這些,有的是有意為之,有的是不得已而為之。總之,我們歷史學者看待歷史人物,應該看他們的大節,看他們對歷史的貢獻。如秦始皇,我們看他,主要是看他對統一中國所做出的貢獻。他的所作所為促進了歷史的發展。但是,他的焚書坑儒,無論如何是不能肯定的。我們既不能因為他大搞焚書坑儒,而否定他的歷史貢獻;也不能因為他的歷史貢獻,而美化焚書坑儒。

難道有什麼歷史著作美化「焚書坑儒」嗎?有的。手頭有一部歷史著作就說:「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打擊了復古思潮,維護了中央集權的國家制度,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焚書』,並沒有把所有的書都燒光了,國家圖書館之書、醫葯、卜筮、種樹之書,均未燒;『坑儒』,也並未坑殺所有的儒生,朝中仍有著名的儒生伏生、叔孫通仍受重用。」[1]這是什麼話?在這樣一部煌煌巨著中,居然說「焚書坑儒」「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而且還說,「『焚書』,並沒有把所有的書都燒光了」,「『坑儒』,也並未坑殺所有的儒生」。怎麼?還嫌秦始皇燒、殺得不夠勁嗎?我們的歷史學者,居然為秦始皇的封建文化專制的殘酷手段尋找理論根據,把議論時政的儒生一律打成「復古派」,然後就說殺他們是合理的,「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我真是不知道說什麼好。人家殺你,你還為人家叫好。當然,這部著作出版於1979年,文化大革命剛過不久,內容上不免摻有時代的印記。該書的作者都是我素來景仰的學有造詣的名家,現在再讓他們寫,我想,大概不會這樣著墨了吧!

扯遠了,打住。盡管秦始皇「焚書坑儒」,因為他統一了中國,還是應該肯定他的。但是,他的「焚書坑儒」畢竟如阿Q的瘌痢頭,怎麼也不能艷若桃花。

此外,我提出一個個人見解,就是對歷史偉人不能進行道德評判,亦即道德評判不能改變偉人的歷史地位。在常人看來的十分重要的如男女生活作風問題,或者真誠虛偽問題,對於歷史偉人來說,都不成其為問題。因為有很多問題,不能證實。即或證實,我看也毫無意義。因為,這些都是小節。歷史學者評價歷史人物,是看他的大節,而不是小節。搜索細節、小節,那是小說家的事。

第四,雙贏原則。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多民族的泱泱大國。在她形成的歷史進程中,在現在疆域的版圖內,曾經多次出現過國中有國的歷史現象。這就是歷史上常說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遼金史專家張博泉教授說:「國中有國,族中有族,這是歷史上常見的。」[2]他在分析金與宋之間的關系時說:「應當承認在中國境內的各兄弟民族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女真族是中國民族的一個成員,女真族所建立的金政權是中國歷史上的民族政權,而且構成歷史發展中的一個重要朝代。這是分析金、宋戰和史所必須肯定的一個前提。這就是說,不能用中國民族的主體漢族來代替整個中國民族這個概念,不能把女真族視為中國民族以外的外來入侵的民族,不能把金政權視為獨立於中國之外的外國,女真是中國民族中的民族,金朝是中國之中的國。」[3]這個觀點是很有說服力的。我完全贊同這個觀點。

由此,便引出兩個觀點。

一是要用歷史的眼光看待當時兩國之戰。國中之國的戰爭,也不是全無正義非正義可言。依據張博泉教授的觀點,金、宋之戰應劃分為三個階段,而第一階段就是金侵宋的掠奪戰爭,宋則是反掠奪的正義戰爭。[4]

但我認為,既然是一國之內的民族戰爭,大多不好提正義與否。因為民族之間的融合,就包括粗魯野蠻的殺伐。這里有以強凌弱,以大壓小,以眾暴寡,以硬欺軟。不講道理,不講信義。有理的一方,也可能因為無力,而被消滅。開始是十惡不赦的侵略者,隨著全國的統一,這十惡不赦的侵略者又可能變成功莫大焉的統一者。因為他成了新王朝的奠基者。所以,要用歷史的眼光看待當時的戰爭,評價歷史人物亦然。

不管以後如何,當時當地歷史人物的表現,應該成為評價歷史人物的標准。「風瀟瀟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回還」。受命燕太子丹刺殺秦王的荊軻,就應該一如既往地予以肯定。因為他是為了反抗秦國的侵略的。我們不能因為秦始皇後來統一全國,成了歷史偉人,就把過去凡是反對他的人都說成是反動的。岳飛愛國,秦檜賣國,這都是歷史的鐵案,是翻不得的。洪承疇只能入《貳臣傳》[5],清朝人撰寫《清史列傳》也是這樣看的。因為他們背叛了明朝。當然,他對清朝統一全國立了功。吳三桂反叛則又是另一回事了,他入了《逆臣傳》[6]。對這樣復雜的歷史人物的評價就要多費些口舌。

二是依據當時的表現,各評各的,也就是雙贏原則。例如,清攝政王多爾袞在南下統一全國時,在攻打揚州之前,曾給明朝兵部尚書史可法去了一封勸降信。勸其交出揚州,就地投降。史可法在威嚇利誘面前,毫不動搖,堅決抵抗。待到清軍包圍揚州後,又五次發信勸降。史可法將信一一燒掉。後終因寡不敵眾,城破被俘。勸降三日,許以高官後祿,史可法說:「我,頭可斷,身不可屈。」而英勇就義。像這樣的抗清將領就應該予以肯定。

但是,他的對立面,如清攝政王多爾袞也應該予以肯定。學者周遠廉研究員、趙世瑜教授說:「[多爾袞]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是滿族歷史上做出了巨大貢獻的代表人物之一。」[7]

多爾袞和史可法在歷史上是對立面,各為其主。多爾袞為清朝統一全國立了大功。而史可法至死不降,表現了可貴的民族氣節。都應該予以肯定,自己肯定自己的,這就是雙贏原則。這是在中國這樣大國的歷史上有時還存在小國,而在評價歷史人物時出現的特殊現象。

第五,兩點原則。評價歷史人物,應該兩點論,不能一點論。如評價曾國藩,就存在這個問題。曾國藩曾經嚴酷鎮壓過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由此,他數十年來一直被定為劊子手、賣國賊、衛道士等,成了歷史上反面的典型。但是自90年代以來,人們對他的評價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毛澤東對曾國藩的評價也公諸於世,使世人受到很大的震動。毛澤東說:「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這是1917年毛澤東24歲時在一封信里寫的。

馬東玉教授說:「毛澤東是對曾國藩評價極高者。他在探索『本源』、自我錘煉、治學態度、生活習慣、文章氣質、鍛煉身體、軍事原則等方面,都曾把曾國藩作為楷模去學習。這雖是成為馬克思主義者以前的事情,但曾國藩對他諸多方面的影響卻是深刻而長久的。這是個很大的題目,這里不過是舉例而已。」[8]

他又說:「本世紀中期到80年代,大陸是全盤否定曾國藩的,原因是他鎮壓起義,他捍衛封建傳統,而當時是全盤否定封建意識形態的。如今政治思想解放,人們又在文化上、精神上、人格學問上肯定曾國藩,並形成熱潮。這充分說明,曾國藩是一個影響歷史的人物。」[9]

我們過去評價曾國藩是一點論,只看到他鎮壓農民起義的一面,而全盤否定他。現在我們用馬克思主義的兩點論來評價他,就發現他身上有許多值得繼承和發揚的好東西。這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不應該丟棄的。

評價歷史人物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試提出5項原則供學者參考。不周之處,請予指正。

5. 評價歷史人物的標准和方法是什麼

一、評價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原則與標准1.評價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原則是:是否推動歷史的發展,推動既肯定為主,阻礙既否定為主。標准主要有三條:一是看是否順應歷史潮流的發展(歷史發展趨勢,既當是應該解決的主要矛盾);二是看是否符合人民的(長遠)利益和願望;三是看是否推動生產力(或經濟)的發展。這三條標準是緊密相連.的、互為一體的。一般說來,只要符合第一條其它兩條也就順理成章了。2.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歷史潮流是不同的:在中國古代史上統一是順應歷史潮流的;近代史上主要是反侵略(1894年後為反帝)反封建;現代史上主要是看是否推動生產力(或經濟)的發展。(1)中國古代史上的統一則是順應歷史潮流。人民不希望戰爭,但人民支持正義統一的戰爭來達到結束非正義戰爭的目的,像秦滅六國統一全國,從而符合人民的利益和願望,人民可以安定的生活和生產,因而也就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調動了人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經濟的繁榮,使秦朝成為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曹操統一北方,為後來西晉的統一奠定了基礎。因此可以說:「秦始皇是一位中國歷史上有作為的封建君主,曹操也是一位地主階級傑出的政治和軍事家」。他們都順應了統一的歷史潮流。(2)中國近代歷史上(1840年後)順應歷史發展潮流就是要反對外來侵略,反對外國支持的封建以及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賣國政府,爭取民族獨立問題,而反對外來侵略則是首要任務,因為這時的主要矛盾是「中華民族同外國資本主義」的矛盾。因為只有把外國侵略者趕出中國去,把投降賣國的政府推翻,中國才有可能搞好經濟建設。不然,他們絕不會允許你發展經濟,成為反抗他們或同他們競爭的對手。像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等,他們都以反對外國侵略,爭取民族獨立為首要任務。雖然在中外反動勢力的絞殺下失敗了,但使外國侵略者認識到:清政府是可以征服的,但對中國人民,正像八國聯軍侵華總司令瓦德西在寫給德皇威廉二世的報告中承認「中國群眾……尚含有無限蓬勃生氣」,「無論歐美、日本各國,皆無此腦力與兵力,可以統治天下生靈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實為下策」。義和團運動徹底粉碎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迷夢。也正是中國人民的不斷探索與抗爭救國的正義斗爭,使得帝國主義始終不能瓜分和征服中國,最終贏得了民族獨立。而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則是在政治上維護腐朽反動賣國政府的前提下進行的發展經濟的運動或改革,它們在中國都失敗了。就是辛亥革命也沒有提出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雖然最大的功績是推翻了君主制度,取得了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成果,但它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在中國建立資產階級掌握國家主權的共和國,走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的強國之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外國資本主義決不允許你,此路不通,從而也進一步證明,發展經濟則是近代中國的次要任務,反對外來侵略和為外國政府服務的賣國政府則是首要任務。(3)中國現代史推動生產力、經濟發展則是順應歷史潮流。此時,階級矛盾已降為次要矛盾,現代史中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即解決的中心問題是:落後的生產力與先進的社會制度,與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之間的矛盾。只有發展了生產力、發展了經濟,才符合人民的利.益和願望。因此,凡是推動生產力(或經濟)發展的政策,如五十年代的抗美援朝、土改運動、三大改造運動等,他極大的調動了人民的積極性,推動了政治、思想革命和經濟建設的迅速發展。而後來反右斗爭擴大化、反右傾斗爭、文化大革命等則不利於生產力、經濟的發展,因而它不符合人民的利益和願望,所以它不是進步的政策或革命運動。二、評價歷史人物、歷史事件依據的觀點與採用的方法1.要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即用全面的觀點、一分為二的方法;要用歷史的觀點、客觀科學的方法。全面的就是要一分為二的看人的一生,既要看主流又要看到缺點或不足;歷史的就是要放在當時的歷史環境條件下,進行分析和評價在當時起的作用如何?既要看到功又要看到過,一分為二對待他們。如功大於過的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明太祖、康熙帝等。用一分為二的觀點來看,秦始皇統一全國,結束了戰國分裂割據混戰局面,以及鞏固統一的措施,利於國家鞏固、人民生活安定和經濟發展,符合人民的長遠利益和願望;而「焚書坑儒」在加強中央集權有不可否認的積極作用,但也不能否認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危害更大。它籍制了人民的思想、摧殘了文化,對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有破壞和阻礙作用。他修的長城,有阻止匈奴南下騷擾的作用,但也不乏有佔用勞動人民耕作時間和勞動力的不足之處。特別是他後來繁重的賦稅、搖役和兵役,殘酷的刑罰是導致秦末農民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他的進步性、功績就在於它順應歷史潮流,客觀上符合人民的長遠利益和願望,利於生產力、利於經濟發展。再如康熙皇帝在維護邊疆統一方面無可否認具有別人無法替代的作用,是主流、是大節。但大興文字獄則使許多知識分子,不敢過問政事,對促進國家的好建議無法發表出來,這也無疑阻礙了經濟更快發展,也不符合人民的利益和願望,也是他的過錯。用此觀點可以衡量唐玄宗功過個半,隋場帝過大於功。2.用辯證的方法、用發展變化的觀點評價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即前功後過的如唐玄宗,在其統治前期,推行開明的政策,善於用人,使封建經濟達到前所未有的盛世;而後期重用奸臣李林甫、楊國忠、寵愛楊貴妃,導致政治腐敗,出現「安史之亂」,如人得了癌症一撅不振,封建社會從此由盛而衰。像近代的陳獨秀,世界史中的普列漢諾夫,以及林彪等都可以說明用辯證的方法、用發展變化的觀點來評價更恰如其分。還有前過後功的張學良、李宗仁都可以用此法來評價更合適。3.具體的事物作具體分析的方法。把歷史人物所做的事放到特定的歷史環境中加以評價,如隋場帝雖過大於功,但在開鑿大運河這件事上,當時確有加重人民負擔、搖役過重的現象,但從長遠觀點來看,它的開鑿,成為南北交通的大動脈,促進了南北經濟的交流,推動了經濟的發展,符合人民的長遠利益和願望,也成為聞名世界的一項偉大工程。他三次派人去流求(即今天的台灣),加強了台灣與大陸的聯系,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左宗棠鎮壓過太平天國運動,但在收復新疆方面的功績遠遠大於他的過錯。北洋軍閥政府沒有承認「麥克馬洪線」,此事也可以說利於國家的統一和邊疆的鞏固。張學良「東北易幟」,雖然服從的是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的的國民政府,但在當時不屈服於日本帝國主義,無疑對於維護國家在形式上的統一具有積極作用。革命導師和偉大領袖毛澤東,對文化大革命的發動亦屬於好人犯錯誤。他領導全國人民推翻了壓在中國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救人民出水火,使人民翻身當家做主人,走上了社會主義的道路,創建了一個新中國,證明他的功績遠遠大於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損失。4.動機和效果統一的觀點,重點看效果的方法。我們堅持動機(主觀願望)與效果(客觀成效)統一的觀點,好的動機只要符合客觀實際一般說來應該有好的結果。如商鞅變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當屬於此類。他們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採取了符合客觀實際的政策,因而順應了統一的歷史潮流,推動了經濟發展,符合人民的長遠利益和願望。但有的只要動機與客觀不符合,一般不會有好的結果。如王莽則是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去解決土地兼並,緩和階級矛盾,有它合理的一面,但改制的措施不符合人民的願望,改制的內容將全國土地改稱王田等違背了歷史發展規律,使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恢復到奴隸社會的井田制;將奴脾變為私屬,使他們失去自由,淪為奴隸的地位。而土地兼並本身是封建社會長期存在的,從根本上來說它本身是解決不了的問題。因他的主觀動機與採取的措施不符合人民的利益和願望,即不符合客觀實際,不順應歷史潮流,改制勞動人民不但沒有獲得利益,反而加重了人民負擔、加劇了階級矛盾,導致了綠林、赤眉起義爆發,推翻了他的統治。5.動機和效果統一的觀點,側重看動機的方法。像王安石變法,動機是富國強兵,政策措施可以說具有積極作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當然最終失敗。失敗的原因是客觀上保證推行政策的措施不足、力度不夠,即用人不當;再加上遭到統治階級中的大地主大官僚等的反對。在其中,保守派司馬光作宰相,後廢除新法。但他的動機和取得的一定成效證明,他並不失為是一位地主階級的政治家和改革家。6.主觀和客觀分別評價的方法。即主觀目的和客觀作用分別評價,就是一分為二對待,用兩點論。如洋務運動,主觀上是為了維護清政府的前提下進行的一場「師夷長技以自強」的自救運動,延長其反動統治的壽命,雖然沒能達到此目的,但是在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對外國資本主義經濟的侵略起了一些抵製作用。再者如戊戌變法,它是在維護清政府統治的前提下進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雖然在那拉氏頑固派的破壞和鎮壓下失敗了,但它客觀上喚醒人民追求救國救民的真理,探索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因而它是愛國和進步的,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利於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傳播。以上等主觀與客觀分別評價則更科學、更符合實際。7.用階級分析的方法。(1)先進的階級代表歷史發展的方向。每一種社會形態末期和後一種社會形態處於上升發展時期的代表歷史發展方向的階級可稱為先進的階級。原始社會末期和奴隸社會早期的奴隸主和奴隸階級;奴隸社會末期和封建社會早期的地主和農民階級;封建社會末期和資本主義社會早期的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或者這些階級在本社會形態中掌握統治權而處於上升發展時期,都可算為先進的階級。他們是新的生產方式、新的生產力的代表,他們推動了歷史的發展,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是值得肯定的階級。無產階級在資本主義社會雖不掌握統治權,但他代表著歷史的發展方向,即以巨大的創造力改造著社會,創造了巨大的財富。就是他們那種不斷奮斗、探索的精神,使社會科技不斷發展。當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阻礙他們積極性發揮時,甚至不讓他們生存時,他們不得己就要用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資產階級的反動統治,從而建立自己和勞動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制度,極大的解放、發展了生產力,推動人類歷史向前發展。(2)落後的階級阻礙生產力發展,逆歷史潮流而動,將要被歷史拋棄。在某社會形態末期的統治階級往往是落後的階級。如中國明朝中後期,特別是清朝後期的地主階級;英國封建社會末期的斯圖亞特王朝;法國波旁王朝的統治階級,都已是落後的階級。他們採取的政策有很多都阻礙了先進生產力的發展,甚至採取鎮壓人民的辦法。他們已成為反動的統治階級,最終被人民推翻,被歷史拋棄。他們實行的政策,如明朝的特務統治、八股取士;清朝的大興文字獄;英法的加重收稅等應予以否定。而且清朝腐朽的封建制度嚴重阻礙了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甚至成為中國落後挨打的重要因素之一。(3)統治階級的政策,出發點是為本階級利益服務的,從本質上講是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人類自進人階級社會以來,每個事件的出現都帶有階級性,每個人物(特別是統治階級最高統治階層中的人物)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代表一定階級的利益,都要考慮是否利於自己的統治,或者說是雖然有的統治者並不考慮自己的長期統治,而只圖二時的享樂,但他卻反映了本階級不代表勞動人民利益的實質,像秦二世、隋場帝等。就是開明的統治者,採取了一些有利於社會經濟發展的措施,客觀上利於人民,但最終目的是為了鞏固自己的長遠統治或今後獲取更多的經濟利益,他們是為少數人謀利益的。無產階級掌握政權後,採取了一系列利於社會經濟或推動生產力發展的措施,他順應了歷史潮流,從主觀上和客觀上都利於社會的發展,從而也維護了本階級和勞動階級的利益。只有無產階級作為統治階級時,才與廣大勞動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他代表反映了大多數人的利益。因此,可以不容置疑的說,只有用階級分析的方法,才能更清楚地反映歷史的本來面目。.(4)無產階級及廣大勞動階級是當今最先進的階級,是歷史發展的主人。雖然先進階級或代表先進階級的統治者推行的政策,順應了歷史潮流,客觀上符合人民的利益和願望,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是值得肯定的,如法國和美國歷史上資產階級在奪取政權和鞏固政權時的土地政策等,從某種角度講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具有一定的進步性。中國資產階級革命派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代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利益的清政府,以及採取了很多利於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政策,推動了中國歷史的發展,特別是民主共和的觀念深人人心。但他們只是在某一歷史時期屬於先進階級。而當今的無產階級及勞動階級才是歷史發展的真正主人。以毛澤東為代表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奪取政權和探索中國革命道路中的一系列政策和探索社會主義革命的三大改造等政策,鞏固了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政權,促進了社會的發展。他們是先進階級的傑出代表,所在的階級也是推動歷史發展的真正動力。因此客觀的評價先進階級在歷史上的積極作用,能夠更好的揭示歷史發展的內在規律。明確無產階級是當今最先進的階級,無產階級所擔負的歷史任務,為實現遠大的共產主義目標會充滿勝利的信心,並永遠不斷的為之奮斗,並為做好當前的每一件事而自豪,當好歷史的主人。8.用是否推動生產力發展的觀點和方法。推動則肯定為主,否則相反。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是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在階級社會中則表現為階級斗爭。代表先進生產力發展方向的階級則要採取革命的方式推翻代表舊的生產關系的制度。如英法美資產階級革命,為發展生產力創造條件。或者用起義、武裝斗爭的方式迫使統治階級調整統治政策(即改革),在局部改變一下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人民得以生存,進一步推動經濟的發展,如俄國1861年廢除農奴制改革,日本1868^-1871年的明治維新,中國古代歷史上開明的統治者(皇帝或大臣)調整統治政策,都對生產力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應予以肯定。9.人民群眾與重要人物辯證作用的觀點。人民群眾在歷史發展中起決定作用,重要人物在關鍵時刻起重要作用,或者說起加速或延緩、推動或阻礙的作用。如隋場帝的殘暴,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破壞了經濟發展,從而引起隋末農民戰爭推翻了他的統治,也使唐朝統治者接受隋亡教訓,採取利於生產力發展的政策,是人民推動了歷史的發展。諸葛亮的孫劉聯合抗操的建議在赤壁之戰中,阻礙了國家統一。秦始皇採取了滅六國、鞏固統一的措施。康熙皇帝評定內亂和反擊沙俄侵略的雅克薩自衛反擊戰,鞏固了邊疆統一。再如列寧在反動的資產階級臨時政府要絞殺革命的關鍵時刻,決定提前起義。毛澤東「八七」會議上提出「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思想論斷,秋收起義後的文家市決策,長征途中的停去湘西,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前進的主張等。我黨遵義會議最終確定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在最危急的關頭,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鄧小平在我國經濟將要走上崩潰的邊緣,代表我黨和廣大人民的利益果斷地提出:停止「以階級斗爭為綱」而代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理論,並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的政策,使我國取得了一系列的建設成就。「發展是硬道理」,因此可以看出,無產階級領袖是人民群眾的傑出代表,他們在關鍵時刻起了重要作用,甚至可以說是決定人民命運的作用,舵手的作用。當然從整個人類歷史的發展趨勢來說,廣大人民是推動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綜上所述:對於高三尤其是文科學生來說,正確評價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是高考選拔人才的需要,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需要。它可以增強學習信心、節約學習時間、提高學習效率。而評價時所採用的三條標準是相互聯系的,而第一條則是最基本的。抓住了第一條就抓住了牛鼻子,其它就迎刃而解了。

閱讀全文

與對歷史人物肯定與否的標準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28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3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39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1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7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96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85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75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0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4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86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2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37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26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3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14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76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