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讀歷史的時候,我們學到些什麼
對高中歷史書的印象,除了需要背誦的各種年份以外,對於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評價都是寫的特別清楚的,愛憎分明,除了應付考試以外,倒也沒有什麼太多興趣。很多時候,書中的評價,就好像幾十年前的電影一樣,濃眉大眼的就是好人,賊眉鼠眼的就是壞人,太片面、太絕對,完全不夠立體。作為十來歲的少男少女,被這樣的書洗腦之後,形成了思維定勢,認為有些事情、有些人就應該是那個樣子的。直到工作以後,再去看更多人寫的更豐富的歷史,彷彿打開了一個新世界。啊,事情竟然是那樣子的,這個人完全不是我想的那麼回事兒,有太多讓人驚掉下巴的事情了。太宗李世民說過,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那麼我們又從歷史中學到了,些什麼呢?
1.了解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
人們從歷史中了解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再通過歷史來反復驗證客觀發展的規律。
2.了解人性。歷史的漫漫長河中有各種各樣的人,他們之間復雜的關系,造就了錯綜復雜的歷史。通過歷史我們學會了了解人性,人性也並非是非黑即白、非好即壞的,而是復雜的、多面的。
3.學會用「歷史的眼光」去看待問題。
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都需要通過歷史的眼光去看待,用我們今天的價值觀去評判很多時候是不合理的。歷史人物無法超出自己所處的時代去做出,不合常理的事情,具有時代的局限性也是難念的。
4.學會獨立思考。
有人說,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歷史往往是勝利者書寫的,中間會有粉飾和顛倒黑白的成分。但歷史不是一個人書寫的,還可以有各種各樣的史料的互相應證,可以通過我們所了解的規律和人性去分析推理,去大膽猜測、小心求證。在這其中我們學會了獨立思考的能力,我們可以兼容並續,去偽存真,同時撥繭去尋找歷史的真相。
5.學會看淡很多事情。
我們今天所處的社會在以後的歷史書中,會被怎樣的描述呢?會是一筆帶過,還是濃墨重彩?今天發生的一切事情,以後都會成為歷史,很多事情看淡一些吧!
2. 我們可以從中國歷史當中學習到什麼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我們可以學到中國的發展歷程,
中國的興盛與衰敗,從中吸取教訓。
為了祖國的美好明天,我們應該學習中國歷史。
希望能夠幫到你。
3. 你從歷史里學到了什麼呢
據《舊唐書·魏徵傳》記載,早在千多年前偉大的唐太宗李世民就已經回答過這個問題了原句為:
太宗謂梁公曰:"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嘗寶此三鏡,用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太宗對梁公說:“用銅當作鏡子,可以使衣帽穿戴得端正;用歷史當作鏡子,可以知道國家興亡的原因;用人當作鏡子,可以發現自己的對錯。我把這三種鏡子當作寶貝,用來防止自己犯錯。現在魏徵去世了,我就少了一面好鏡子啊。”
我們中華民族畢竟是世界人類文明的一部分,繼承和發展世界歷史文明是我們中華民族責無旁貸的重任,也是我們國家經濟建設高度發展和社會文明高度進步的必由之路。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這一點,從自身學習做起,從教育下一代重視學習世界史做起,創造學習環境和氛圍,我們在不遠的將來會看到一個更加繁榮強大、文明博愛的中國屹立在世界的最高點。
4. 學習《中國歷史》以後 你有哪些收獲
學習《中國歷史》以後收獲是:解過去有利於更好的發展,繼承和發展我國優良傳統,以史為鑒,努力前進。了解歷史線,對未來的歷史學習考試有幫助外,還收獲了這些意外的好處:
第一:大量成語、典故的透徹講解。作為中國語言精粹的成語、典故,其實都是來自各種歷史故事,還有比前因後果鋪墊十足地講解這些故事更有助於了解這些語言。一鳴驚人、老馬識途、唇亡齒寒、病入膏肓、圍魏救趙、四面楚歌、千金一笑、退避三舍。
第二:掌握到多種多樣的人生套路。我有時候問閨女們「歷史故事好聽,還是童話故事好聽」,答曰「歷史故事好聽,因為童話故事太無聊了,就是公主王子過上了幸福生活,要不就是沒兒沒女老夫妻有了個神娃!」我的乖,原來是嫌童話故事套路化,不新鮮。
然而,「一切都是套路」,歷史也一樣是有套路的。破釜沉舟的套路玩過好幾次,忍辱負重的套路玩過更多次,「狡兔死走狗烹」的故事一代又一代的開國皇帝都在玩啊!韓信哭著說「城市套路深,我要回農村」的時候不會想到,後面還有前仆後繼的功臣被殺掉。
歷史總是驚人的重復,孩子們聽到東漢,已經知道在信不過的人面前永遠不要流露真實情感,在敵人說「來呀來呀」的時候一定不要追上去。因為這是歷史,是真實的,不是被大灰狼吃了以後還能剖出來的故事,所以才是真正可以借鑒的。
第三:感受千樣人生。人這輩子,只能活一次,但在書中,卻可以活千百次。我們自然不願意讓孩子去經歷亂世,那麼也就失去了體會英雄輩出快意江湖年代的機會;我們終其一生可能都是平凡普通人,那麼也就沒有感受王侯將相英雄美人情感的可能。
幸好我們還有書,有真的來過這個世界,真的拼過、愛過、哭過、笑過的人的故事可看。我家老大聽故事的時候一定要站在勝利者的立場上,先問最後誰贏了,然後選擇一個「她向著」的人,為的是最後不為角色傷心。然而隨著故事的展開,人的情感往往自己說了不算。
孩子會跟著故事情節走,跟著喜怒哀樂、患得患失,或得意忘形,或懊惱後悔,或意氣風發,或傷心落淚。項羽霸王別姬,烏江自刎,在渲染了半個多小時的悲壯氣氛下,早早就說要向著劉邦的大寶最終忍不住哽咽流淚。
第四:正三觀,練思考。有人說「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也就是說,呈現在後人眼中的史,往往是經過主觀修飾加工的。雖然值得商榷,但歷史的主觀性,無論是記載的主觀性,還是解讀的主觀性都是毫無疑問的,關鍵在於每個人自己的取向。
我個人認為林先生的三觀基本上是很端正的,既不腐朽過時,也不矯枉過正。如果說讀史讀史,讀讀熱鬧過去了,未免可惜。讀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加以妥善的引導發揮和提問討論,孩子們便可以藉助歷史故事,奠定非常端正積極的三觀基礎。
5. 初中的歷史課程,主要讓我們學會了什麼呢
初中的歷史課程,主要讓我們學會了什麼呢?首先:中國的歷史淵源。初中的歷史課本主要講的都是關於古代的事情,關於近現代的歷史就算有也只是少有提及。初中的歷史課程,首先教會了我們學習中國古代歷史發展淵源,就是我們國家是起源於什麼,最初是什麼形態。經過了那些朝代,從上而下的向我們介紹了中國的一個歷史發展,以及每一個朝代的更迭。讓我們大概的掌握,中國古代發展的一條線路圖,能夠讓我們,去理解他的發展史,以及古代的戰爭不斷,朝代不斷更迭的原因。我們古代就是一個多民族共同生活在一片天地下的狀況,因此會相互斗爭都不斷。
6. 學習中國歷史文化感悟與收獲是什麼
中國文化在古代創造出了燦爛的文明,並且不斷延綿傳承創新至今。近代以後的西洋文化自明代時傳入中國,在清末和民國初年對社會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其中形成於西方的近代科學技術推動了中國文化的進步,而形成於西方的民主政治觀念和馬列主義思想等文化也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總而要之,或謂自太古至秦、漢,為中國人創造文化及繼續發達之時期;自明清以來,則為中國文化中衰之時期。在中國大陸,隨著改革開放以後市場經濟的逐漸興起,復興中華傳統文化與政治民主化成為一個社會趨勢。
中國歷史: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依據中國歷史大系表相傳經歷了史前時期的: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炎帝)、黃帝(軒轅氏)、堯、舜、禹等時代,《先秦史》載:「吾國開化之跡,可征者始於巢、燧、羲、農。」
就文字而言,相傳伏羲作八卦,倉頡造字。19世紀末發現甲骨文,近些年又發現更早期文字高郵陶文等。中國早期就有敬天祭祖的傳統,注重人倫道德。
自唐、虞至夏、商、周三代皆封邦建國之時代,帝王與諸侯分而治之。周朝末期進入春秋戰國,產生了諸子百家,漢以後成為儒家社會,都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元素。
7. 《中國歷史》讀後感是什麼
寫作思路及要點:先寫自己在這本書中讀到的主要內容,再寫令自己印象深刻的片段,最後寫整篇文章給自己帶來的啟發。
正文:
在這個寒假裡讀了《中國歷史》裡面很多經典的故事,比如:開天闢地、文明的搖籃、炎黃子孫……但最吸引我的是大禹治水。
堯、舜那個時代,洪水泛濫,到處汪洋一片,人們沒地方住,只好像鳥兒一樣在樹梢上做窩避難。自從舜把禹找來治理水患以後,禹就決心要避免父親所犯的錯誤,不能再用圍堵的方法來治水了。所以他決定用一種相反的方法來對付洪水——他採取「疏導法」。
讓大水盡可能地流到大海去。他心想,我自己疏導,也不行啊!於是他挑選了一些能乾的助手,跟著他一起治水患。為了治洪水,他結婚第四天就出門了,整整十三年,沒回家了。其中三次經過家門,但都沒有回去。
禹實在太忙了,他變得又黑又瘦,下巴也尖了。他的手腳長出了繭,連腿上的汗毛都沒了。不過,他終於成功了。
中華大地上的人們團結友愛,中華的歷史和未來也一定一次燦爛!還有我學到了很多,比如:只要你什麼事都別放棄,才能把一件事做成。
(7)中國歷史讓我學到了什麼擴展閱讀:
寫讀後感的技巧:
讀後感的寫法比較靈活,我們可以先把所讀內容進行一個大致的概括,同時要代入自己讀書時候的感受,代入自己的真情實感所寫出來的讀後感才會更加出彩,也可以列舉自己認為書中寫的比較好的地方,並且要著重表明到底是自己感覺哪些地方寫得比較好。
還要懂得把書中的內容跟自己的實際生活結合起來,或者也可以把書中的內容跟我們現在的生活做一個對比,這樣我們的讀後感才會顯得更加真實,讀後感是為了讓我們總結自己所讀的內容,形成一個更加深刻的記憶,畢竟我們所讀過的每一本書都會成為我們成長過程當中的養料,讓我們的精神境界變得更加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