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詩詞歷史
一、
最早的詩在遠古時代就已經出現了,如《斷竹》歌、《南風歌》等,東漢皇甫謐《帝王世紀》記載:
帝堯之世,天下大和,百姓無事。有八九十老人,擊壤而歌: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
太陽出來去耕田,太陽落山就休息。鑿井可以有水喝,種出莊稼不會餓,管你什麼天王老子......
二、
到了前秦時,最有名的是詩經與楚辭。《詩經·采蘩》:
於以采蘩?於沼於沚。於以用之?公侯之事。於以采蘩?於澗之中。於以用之?公侯之宮。被之僮僮,夙夜在公。被之祁祁,薄言還歸。
三、
漢朝五言詩漸漸占據了主流, 如著名的《古詩十九首》
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
客行雖雲樂,不如早旋歸。出戶獨彷徨,愁思當告誰!
引領還入房,淚下沾裳衣。
四、
南北朝時期出現了格律詩的雛形。齊梁時的永明體是早期的格律詩,到了南北朝後期有很多詩人寫出了標準的格律詩。不過大多數詩有失粘的現象:
《戰城南》(南北朝·張正見)
薊北馳胡騎,城南接短兵。雲屯兩陣合,劍聚七星明。
旗交無復影,角憤有餘聲。戰罷披軍策,還嗟李少卿 。
五、
在隋朝出現了影響巨大的《切韻》,隨後詩人作詩押韻有了標准。唐朝人使用官方認可的韻書,在科舉中開始考格律詩。另外,七言詩開始與五言詩分庭抗禮。詞這種形式也開始在詩人筆下出現。
五言律詩《游崔監丞城南別業》(唐·劉得仁):
門與青山近,青山復幾重。雪融皇子岸,春浥翠微峰。
地有經冬草,林無未老松。竹寒溪隔寺,晴日直聞鍾。
六、
宋朝人根據隋唐的切韻、唐韻,繼承改編成集韻、廣韻,到後來的平水韻,成為以後詩人作詩的標准用韻方式。一直到今天。
宋朝的詩詞都有極高的水準,而詞這種形式,在宋朝達到了高峰。
詞的押韻,有些像格律詩一樣,按照詩韻一韻到底。有的像古體詩一樣,使用鄰韻通押。
《驀山溪》(宋·史可堂)
危闌看月,番做聽秋雨。一滴一聲愁,似相伴,離人悲苦。籠香袖冷,獨立倚西風,紅葉落,菊花殘,都是關情處。
如何排遣,賴有高陽侶。長嘯酒壚邊,且同賦、秋娘詞句。山翁醉矣,一笛小樓空,思往事,看孤雲,目斷征鴻去。
七、
元曲在押韻上與詩詞開始有了一些區別,古韻中的入聲開始派入其他三聲。但是文人的詩詞,還是使用唐宋人的格律與押韻標准。
《朝中措 寄雲中完顏公》(元·耶律履)
何年仙節弭人寰。玉立紫雲間。氣吐虹霓千丈,辭源江漢翻瀾。
金門大隱,管中誰見,位列清班。看取酒酣風味,何如明月緱山。
八、
明朝時,因為唐宋時期的曲譜漸漸遺失,於是出現了詞譜。
明朝有個叫做張綖的人,他參照唐宋詞編寫了《詩餘圖譜》三卷, 從此詞人們可以按照詞譜來填詞。
《訴衷情 次荊公》(明·夏言)
龍樓鳳閣五雲間。每日一登攀。自念平生遭際,敢忘卻、寸心丹。
年漸老,性貪閑。鳥知還。琵琶千仞,靈峰萬疊,夢在家山。
九、
清朝詩詞中興,涌現出了大批的優秀詩人與作品。
另外清朝人戈載根據唐宋詞的押韻習慣,編制了《詞林正韻》。
《虞美人 胡蝶》(清·張惠言)
斜陽誰遣來花徑,春色三分定。游絲無力系花腰,忙煞枝頭相送亂紅飄。
尋春莫向花間去,花外游蜂聚。南園芳草不會空,收拾春魂歸去繞香叢。
十、
民國時的舊體詩人們依然堅持傳統,他們創作的舊體詩詞依然古風古韻。
《虞美人》(近現代·朱自清)
三年相別還相見。乍見翻難辨。殷勤執手語絲長。人世白雲蒼狗兩茫茫。
君看我已非年少。馬足關河老。與君意氣一時深。惜取眼前光景莫沉吟
B. 我國的古詩詞文化有幾千年的燦爛歷史 作業幫
從詩詞產生的上古時代開始,經過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直到近代,以時間為軸,縱向有詩詞的起源及其發展演變的歷史。
C. 中國詩詞發展歷程
中國詩歌發展到今天,大致經歷了八個階段。
北島、顧城、舒婷、芒克、王小妮、海子……
偉大領袖也是現代詩的傑出代表,主席詩詞「湖海盪波瀾,全無斧鑿痕」。
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 祖龍魂死秦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讀唐人封建論,莫從子厚返文王。
D. 中國古代詩歌發展歷史
詩歌變化值得一講的是春秋時期、兩漢、魏晉南北朝、唐朝,分為詩的產生、詩的發展、詩的頂峰三個階段。
詩的產生(先秦)
一般把《詩經》尊為中國古詩的源頭。其實《詩經》的詩已經是一種相對成熟的形式,詩的起源要遠遠早於《詩經》。
詩的產生,就是勞動之餘的哼唱。有一種說法,勞動號子也可能是詩歌的起源。
詞牌興起,詩史也不是到這里就完結,除了盛中唐詩歌的頂峰之外,後來還有宋詩理學詩的第二高峰,清詩的復興第三高峰。
如宋朝的西昆體、太學體、香山體、江湖體、四靈詩派、江西詩派、包括後來清朝的公安派、性靈派,這些都只是時代內容進步和文人思想覺醒的不同層次,詩本身的形式沒有變化。
詩的簡史,大致如此。
E. 中國詩歌有多久歷史了
詩歌是漢族文學中最早成形的文學體裁,發展也最為充分。現存的上古歌謠,已生動地反映了漢族先民的生活情況和內心祈願,簡短、生動的形式,也已表現出中國民族語言的力量。
F. 中國古詩詞發展史
中國的詩歌產生於文字發明之前,它是在人們的勞動、歌舞中漸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詩經》是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的詩歌總集,也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305篇,按音樂的不同,分為「風」、「雅」、「頌」三類。「頌」詩是統治者祭祀的樂歌,有祭祖先的,有祭天地山川的,也有祭農神的。「雅」分大雅和小雅,都是用於宴會的典禮,內容主要是對從前英雄的歌頌和對現時政治的諷刺。「風」是《詩經》中的精華,內容包括15個地方的民歌。
公元前4世紀,戰國時期的楚國以其自身獨特的文化基礎,加上北方文化的影響,孕育出了偉大的詩人屈原。屈原以及深受他影響的宋玉等人創造了一種新的詩體楚辭。屈原的《離騷》是楚辭傑出的代表作。
楚辭發展了詩歌的形式。它打破了《詩經》的四言形式,從三、四言發展到五、七言。在創作方法上,楚辭吸收了神話的浪漫主義精神,開辟了中國文學浪漫主義的創作道路。
詩經、楚辭之後,詩歌在漢代又出現了一種新的形式,即漢樂府民歌。漢樂府民歌流傳到現在的共有100多首,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寫成,後來經文人的有意模仿,在魏、晉時代成為主要的詩歌形式。
漢樂府中著名的篇章有揭露戰爭災難的《十五從軍征》,有表現女性不慕富貴的《陌上桑》、《羽林郎》,當然最為著名的還是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這首詩講述了一個凄婉的愛情故事。焦仲卿與劉蘭芝相愛至深,因為焦母與劉家的逼迫而分手,以致釀成生離死別的人間慘劇。漢樂府民歌最重要的藝術特色是它的敘事性,《孔雀東南飛》是漢樂府敘事詩的最高峰。漢樂府民歌多採用口語化的樸素語言表現人物的性格,故人物形象生動,感情真摯。漢樂府民歌中雖然多數為現實主義的描繪,但許多地方都有著程度不一的浪漫主義色彩,如《孔雀東南飛》的最後一段文字,即表現出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巧妙結合。
五言詩是中國古典詩歌的主要形式,它從民間歌謠到文人寫作,經過了很長的時間,到東漢末年,文人五言詩日趨成熟。五言詩達到成熟階段的標志是《古詩十九首》的出現。《古詩十九首》不是一時一人的作品,詩的內容多敘離別、相思以及對人生短促的感觸。長於抒情,善用比、興手法是《古詩十九首》最大的藝術特色。
漢末建安時期,「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籍、應暘、劉楨)繼承漢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傳統,並普遍採用五言形式,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詩歌的高潮。他們的詩作表現了時代精神,具有慷慨悲涼的陽剛氣派,形成為後世稱作「建安風骨」的獨特風格。七子中成就最高的是王粲,其代表作《七哀詩》三首是漢末戰亂現實的寫照。曹氏父子是建安文壇的風雲人物,其中曹植所取得的藝術成就最高。曹植(19--232)的詩歌內容富於氣勢和力量,描寫細致、詞藻華麗、善用比喻,因而具有「骨氣奇高、詞采華茂」的藝術風格,代表詩作為《贈白馬王彪》。建安時代的詩,是從漢樂府發展到五言詩的轉變關鍵,曹植是當時的代表詩人。他的詩受漢樂府的影響,但卻比漢樂府有更多的抒情成份。
建安時代之後的阮籍(210——263)是正始時代的代表詩人,他的《詠懷詩》進一步為抒情的五言詩打下基礎,他常用曲折的詩句表達憂國、懼禍、避世之意。與阮籍同期的還有嵇康(224--263),他的詩憤世嫉俗,鋒芒直指黑暗的現實。他們倆人的詩風基本繼承了「建安風骨」的傳統。
兩晉時期的詩歌創作逐漸走上形式主義道路,詩歌內容空泛。繼承和發揚「建安風骨」傳統,
作品內容充實的詩人是左思(250左右--305左右)。他的《詠史詩》八首,借古事諷喻時事,思想性很強,但這類詩作畢竟不是主流,而且越來越少,直到東晉末年的陶淵明才給詩壇帶來接近現實的作品。
隱居不仕的陶淵明把田園生活作為重要的創作題材,因此歷來人們將他稱作「田園詩人」。在當時崇尚駢驪、重形式而輕內容的時代氣氛中,陶淵明繼承樂府的現實主義傳統,形成了他單純自然的田園一體,為古典詩歌開創了一個新的境界,而且五言詩在他的手中得到高度的發展。
與陶淵明差不多同時的謝靈運(385--433)是開創山水詩派的第一人。他的山水詩特點是,能把自己的感情貫注其中,但有些詩字句過於雕琢,描寫冗長,用典、排偶不夠自然。
南北朝時期是中國詩歌史上的又一發展時期,這表現在又一批樂府民歌集中地涌現出來。它們不僅反映了新的社會現實,而且創造了新的藝術形式和風格。這一時期民歌總的特點是篇幅短小,抒情多於敘事。南朝樂府保存下來的有480多首,一般為五言四句小詩,幾乎都是情歌。北朝樂府數量遠不及南朝樂府,但內容之豐富、語言之質朴、風格之剛健則是南朝樂府遠不能及的。如果說南朝樂府是談情說愛的「艷曲」,那麼,北朝樂府則是名符其實的「軍樂」、「戰歌」。在體裁上,北朝樂府除以五言四句為主外,還創造了七言四句的七絕體,並發展了七言古詩和雜言體。北朝樂府最有名的是長篇敘事詩《木蘭詩》,它與《孔雀東南飛》並稱為中國詩歌史上的「雙璧」。
南北朝時最傑出的詩人是鮑照(410左右--466)。鮑照繼承和發揚了漢魏樂府的傳統,創作了大量優秀的五言和七言樂府詩。《擬行路難》18首是他傑出的代表作。他成熟地運用七言句法,表現了個人的不幸和對社會不平的抗議。
南齊永明年間,「聲律說」盛行,詩歌創作都注意音調和諧。這樣,「永明體」的新詩體逐漸形成。這種新詩體是格律詩產生的開端。這時期比較著名的詩人是謝眺(464左右--499)。謝眺以山水詩著名,詩風清新流麗。他的新體詩對唐代律詩、絕句的形成有一定影響。
詩歌發展到唐代,迎來了高度成熟的黃金時代。在唐代近三百年的時間里,留下了近五萬首詩,獨具風格的著名詩人約五、六十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