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劉興雨追問歷史在哪裡看

劉興雨追問歷史在哪裡看

發布時間:2022-03-08 22:30:36

A. 《7下閱讀年選》上的讀後感800字範文

很久看人物傳記了,也許是的關系,我是喜歡讀閑書的人,但的時候,要眼觀教學類書,手摸工作中的活兒,還要平凡生活每一天。,如沙漏流逝,不可追憶。人在旅途,在閑暇中拾起書本,安靜的心竟能讀得進大部頭的書,難得的收獲。
曾幾何時,我是多麼喜歡閱讀人物傳記。他,能讓我更更更捷徑般地觸摸到人物的世界。《川端康成傳》、《拿破崙傳》等書本曾讓我沉醉不知歸路。7月10日晚上,躺在開往景德鎮的火車上,突然感覺到雜志帶書很是遺憾。同事拿出他的《毛澤東傳》,看著黑色的封面上金色的毛主席頭像,還有紅色的書名、作者,覺得設計很是貼切巧妙,就毫不客氣地說:這書就借給我了。於是,接下來的日.,就和此書的親密接觸。
毛主席是湖南人,韶山與我的家鄉相距不遠。童年時代,我就去參觀過滴水洞。對毛主席,我有著深厚的感情,同樣,也深知他給帶來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問題。然而,毛主席他是人,神。邊想邊敲,敲起鍵盤來突然說不出然,確實,談政治小女.的長項。頭發長見識短的我本著閱過留痕的原則,寫下一點心靈的感觸。
「毛澤東多姿多彩和多變的個性註定他是非凡的人。」感悟最深的是毛主席前半生為理想、不達目的不罷休的韌勁,在前進途中,他琢磨、探究、思考、實踐,終於超越人的預言更快地了新。他幾起幾落,不曾退出大舞台。在延安,他與藍蘋,委員會是反對的。但他決意,就威脅說要回到老家當農民。
毛主席曾把崇山峻嶺看作戰斗序列的一。山,引發他的靈感。山,容易使人產生眾多的聯想。這次旅遊,看黃山、三清山,回憶以前登過的泰山……周總理,是穩穩的泰山;毛主席,是稜角分明、熱烈火爆、毫無遮攔、毫無顧忌宣洩個性的明快性格般的黃山。踏遍黃山,最切膚的感受是奇、險、危、懸。正如毛主席的人生。看著一塊塊的巨石,不禁想起毛主席堅如磐石的意志,力拔群山的個性。清醒,超越自我,造福眾生。在他的晚年,退卻著摸稜兩可著。安靜使人富有,也許毛主席的後半生,與城市交融太久,,便與安靜產生了人為的距離,看安靜滑過的軌跡,於是,害怕孤獨,害怕忘卻,矛盾著,痛苦著,似乎有跡可尋又無法琢磨的統治者,就象他與周總理的關系,霧里看花,終將是猜測而已。2005年7月,我讀《毛澤東傳》,想到山的精神,想到安靜的魔力。於是,我想,在煩躁時,應該去看山,而以前的觀海。正看側看左看右看大山,最近距離地感受大山帶來的有著生機與樂趣的安靜。享受安靜,才不會大步地退卻。而毛主席以前,依山傍水生活著,超越著的啊。
「小小寰球,有幾個蒼蠅碰壁。嗡嗡叫,幾聲凄厲,幾聲抽泣。……」我讀小學的時候,學老房.有一塊塊牆體剝落的印記,上面有毛主席的這首詩。當時一邊跳著橡皮筋,一邊念著這首詩。當時我還有過的念頭:毛主席為寫蒼蠅呢?他要的事情的啊!讀過傳記,更深一層的認識。記得爸媽的書本中曾有一本《毛澤東詩詞選》,我曾熟讀過。在黑色的鉛字中,最熟悉的詩詞《為女民兵題照》《答友人》《詠梅》……兒時的記憶最珍貴,也許,讓小孩.在小的時候多積累多背誦,真是硬道理。
每一部傳記的結語,都值得反復品讀。我那是作品的精華。句號,並不意味著結束。傳統意識、大寫的自我、人際競爭、健康狀況等,都著的毛主席的人生,同樣反作用於大。《論持久戰》:對手都折服的時代鴻篇。毛澤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是超人,更是豐碑。2005年的暑假,驕陽似火,但我或多或少地走近了歷史偉人,一點屬於的感慨。
菲利普.肖特的《毛澤東傳》很流行,我還讀過。對照不同的《毛澤東傳》,感受別有洞天。歷史是?蝸居在城市,文學是生命的空氣與養分。有人從心理學、病理學的角度探究毛主席晚年的錯誤。想起劉興雨的《追問歷史》,在歷史記憶與民間記憶的走廊里穿行,把思想的靈光敲打成個的黑字。觸摸到的,除了,添加的是一點歷史的皮毛。
歷史歷史。不問質量,但,,有寫下的勇氣

B. 散文、作文、雜文的區別在哪

么是散文呢?有廣義和狹義兩種概念。廣義的散文,在古代指的是一切不押韻的文章。不過,古代沒有「散文」這一個名稱;「散文」這個名稱是「五四」時期才有的。在現代,廣義的散文包括了除去詩歌、小說、戲劇、影視文學之外的一切敘事性、議論性、抒情性的文體,如秦牧在《海闊天空的散文領域》中說,「不屬於其他文學體裁,而又具有文學味道的一切篇幅短小的文章,都屬於散文的范圍」。這樣,就有了抒情散文,敘事散文和議論散文等的分類。狹義的散文則專指抒情散文。這是因為隨著文體的發展,敘事散文中的通訊特寫、傳記文學、報告文學等,已經發展成為獨立的文體,各成一類;議論散文則有了專門的名稱——雜文,也從散文中分了出來,剩下的只有抒情散文,這就是狹義的散文。
雜文是散文的一個分支,是議論文的一個變體,兼有議論和抒情兩種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樣,寫作者慣常用各種修辭手法曲折傳達自己的見解和情感,語言靈動,婉而多諷,是言禁未開之社會較為流行的一種文體。

雜文概念的種種界定及歸屬

雜文的概念及其歸屬眾說紛紜,大致分為以下幾種:

1、屬於文學中的散文類。這類分法佔絕大多數。如

(1)《文學概論自學輔導》(第135頁)[1]把文學作品分為小說、詩、散文、戲劇四類,則明確把雜文歸到散文。摘錄如下:

「雜文:文藝性的論文,屬於散文的一種,以抒情與政論相結合,不拘一格,迅速反映生活事變和人們思想感情為特點,熔邏輯力量與戰斗激情於一體,把精闢論述寓於形象之中。以短小、精悍、明快、鋒利見長,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尖銳的戰斗性和充分的藝術說服力。在中國文學史上,歷代許多具有進步思想內容和藝術價值的古文,多是著名的雜文作品。在現代,由於以魯迅為代表的革命作家的提倡和實踐,雜文成為揭露敵人、打擊敵人的極為犀利的投槍和匕首,也是批評人民內部不良傾向的武器。雜文主要用於諷刺和暴露,亦可用來贊頌新思想、新品格、新風貌。」

(2)《20世紀中國雜文史》[2](第5頁):

「雜文是以議論和批評為主的雜體文學散文;雜文以廣泛的社會批評和文明批評為主要內容,一般以假惡丑的揭露和批判來肯定和贊美真善美;雜文格式筆法豐富多樣,短小靈活,藝術上要求議論和批評的理趣性、抒情性和形象性,有較鮮明的諷刺和幽默的喜劇色彩。」

(3)《新華詞典·2001年修訂版》[3]:

「雜文,散文的一種,是以議論為主,夾以敘事、抒情的文藝性論文。以短小精悍、明快鋒利見長,樣式較多,如隨筆、雜感、雜談、筆記等。」

(4)《辭海》[4]:

「雜文,散文的一種,是隨感式的雜體文章。一般以短小活潑、犀利為其特點。內容無所不包,格式豐富多樣,有雜感、雜談、短評、隨筆、札記等。中國自戰國以來諸子百家的著述中多有這類文章。「五四」以後,經魯迅等人努力,成為一種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會現實生活或表現作者思想觀點的文藝性論文,它以思想性、論戰性見長;藝術上言辭機警、行文情感飽滿,常藉助形象比喻來議論人或事,有強烈的震撼力。」

(5)《現代漢語詞典》和《現代漢語詞典·2002年增補本》[5]:

「雜文,現代散文的一種,不拘泥於某一種形式,偏重議論,也可以敘事。」

2、屬於文學類,但不屬於散文。如:

(1)《中國雜文史》[6](第8頁):

「雜文,是和小說、戲劇、詩歌、散文一起登入文學大雅之堂的一種文學樣式。可以說是一種邊緣文學。」

(2)劉錫慶《藝術散文:當代散文走向的審美規范》[7]:

「報告文學、史傳文學和雜文、隨筆,應從散文『母體』中分離出去,『自立門戶』予以獨立。新的『文學分類』可採用十分法:詩歌;小說;戲劇文學;影視文學;報告文學;史傳文學;雜文、隨筆;藝術散文;民族、民間文學;兒童文學。」

(3)著名雜文編輯兼評論家劉成信的《雜文是什麼》[8]:「簡言之,(雜文)具有藝術性的短篇批判、諷剌文學作品,但又不是小說、散文。」

3、屬於「交叉型」文學體裁。

(1)《文學概論》[9]把雜文和報告文學都歸於「交叉」型文學,亦稱「邊緣」型文學體裁,即具有文學屬性,又具有非文學屬性。(見P86、P87)
「雜文是一種既有政論的性質,又有文學的特點的『交叉』型文學樣式。」

4、屬於「文藝性議論文」

(1)《現代漢語規范詞典》[10]對「雜文」定義如下:

「雜文,以議論為主,夾以敘事、抒情的文藝性議論文,特點是能迅速反映社會問題,生動活潑、富於戰斗性。」

對雜文概念的種種界定,雖在內容上眾說紛紜,各有側重,但有關雜文的歸屬方面,大部分人都一致認為雜文歸類於文學體裁,幾乎所有人都認為雜文具有文藝性或文學性!導致教育領域也是把這一觀點灌輸給學生,導致全社會都接受這一雜文概念而產生許多錯誤認識與混亂發生。

雜文的本質特徵

雜文主要是通過「說理」來表達作者的思想觀點的,亦即通過「說理」達到社會批判、文明批判、政治批判的目的。作者就某一(類)事物、或思想觀點意識形態、或某人物言行、或某類客觀存在(如社會制度、政治秩序等)進行剖析,闡明自己的愛、憎、贊同、反對、評價等觀點看法,並解釋這種觀點看法的原因和後果。「說理」是雜文的目標和過程。

以下我們來分析一下雜文是如何「說理」的

(1)雜文的常用說理方法

① 演繹法:即用作者的思想觀點(當然必要時還要解釋觀點的來源、理由等)去評判、分析事件、某人物的言行、思想意識形態、及存在的各種體制秩序等,從而得出某一獨特的觀點與看法。

例如:徐懷謙《盛世下的沉思》[17],作者用這樣一個標准(「真正的盛世不僅僅有經濟發達、民生殷實這樣的經濟指標,而且應有一個人文指標,即是否允許每個公民能葆有自己的個性,允許他們發出自己的聲音。」)去衡量歷史稱為盛世的時代(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康乾盛世),因而得出除了唐代外,其它時代都不能稱為盛世,特別推論出:對於今天的「盛世」更應借鑒這一觀點。同樣的還有束學山《「要是國家背叛了她的人民呢」》[18]等。

② 層推法:由所發生、所存在的事件生發開來,提出疑問,首先作了較淺的、表面的、大多數人認為的答案,隨後又對這個答案產生疑問或質疑,於是再作進一步深入的剖析,這樣引導讀者深入到問題的根源和實質。如層層剝筍殼一樣,最後把核心昭示讀者。
例如:章明《由趙薇談到我國歷史教科書》[19],首先借群眾對趙薇(穿日本軍旗)的道歉(「自己很不了解那段歷史」)的懷疑:電影學院的大學生對侵華和抗日戰爭一無所知嗎?然後經分析作了肯定的回答,為何如此呢?終於歸結到我們中學的歷史教科書重點不是如實記載日寇的侵略暴行和我國軍民的英勇抵抗,而是著重論證國內兩黨派誰積極誰消極,誰打得多誰打得少,這樣當然難以使孩子收到理應收到的教育效果。同樣的還有劉興雨《岳飛死因探微》[20]等。

③ 歸納法:通過對某一類多個事件或同一事件的多個方面進行分析,找出其共同的原因或結果,得出一個新的觀點,

例如:胡彬《悲劇的根源》[21],對「11·24」大舜號船煙台海難的全過程的各個方面(如:媒體報道、路過的商船、海事局收到求救後的行動、救援行動、事後處理等)分別進行揭露剖析,昭示給世人一個共同的特點:漠視生命、冷酷、麻木!於是作者得出這樣一個結論:280個生命是被遍布社會的麻木、冷酷、病態機制所葬送的,因而作者找到了悲劇的根源。同樣,張雨生《腐敗與體制》(在國企改革中:賣、資產重組、產權改革、股份化、抓大放小、盤活國有資產等等每一種改革,都有一個特點:以嚴重的資產流失作代價)[22]

④ 對比法:望文生意,也即是通過兩者(或多者)的比較,發現它們的差異,然後對這種差異及成因進行分析評議。有以外國同本國的比較;新的材料學說與舊的材料學說比較;相似的問題,不同的處理方式的比較等等。

例如:張心陽《美國人的英雄觀》[23],以美國人那種人性化的英雄觀,審視並批判了國人長期以來的那種獻身的、壯烈的、無我的、英雄觀。
又如:馮偉《拿破崙如是說》[24],王得後《「傷人乎不問馬」》[25]

以上的方法,在雜文創作中常是兩種或多種綜合使用的,這些方法是雜文創作中較常見的方法。不可置疑,雜文亦存在其它一些特殊的說理方法:例如:用一些蘊含了特別的「理」的特別形象來說理(下文提到)等等。

(2)一些雜文中的形象分析

雜文有沒有形象呢?有一些雜文是有形象的,但雜文中的形象主要是為「說理」服務的,以增強生動、活潑、幽默等風格,是為增強說服力服務的。

① 借形象。

一些雜文的「形象」是藉助於已有的文學形象或歷史人物形象甚至動物等形象來進行說理的,如:《未庄一民致黛安娜王儲妃》[26],以魯迅曾塑造過的小說人物——阿Q,寫信給英國王妃,表現兩國不同的官民關系。又如張峰《黑貓縱鼠》[27],借貓、鼠之形象實諷當今我們社會的現狀。

② 一般是較概括、較粗略、不完整、不太細致的形象。

也就是說,不可能與文學作品中的形象相提並論。例如李昌平《孫志剛替我而死》[28],裡面有一段作者目睹一次北京警察街頭攔人、查證、捉無證民工上車的過程描寫,用了不足300字,所以,與其說是描寫,不如說是簡明的目擊記錄或新聞報道更恰當。對於文學來說,這算不上成功的形象塑造、情節描寫,然而對於雜文來說,卻是普遍得很。

雜文是為了說理而進行形象塑造的。雜文一般篇幅較小,而且要說明道理,完成社會批判、文明批判、政治批判的目的,因此不可能進行細致的人物外貌、對話、動作、心理等描寫去塑造人物形象,也不可能設計各種矛盾沖突、波瀾起伏的情節,也很難去進行環境描寫、意境的營造等。所以,一般地,雜文中的形象一般是較概括、較粗略的。

③ 用一些蘊含了特別的「理」的特別形象來說理。

有沒有不用說理,只用形象來寫的雜文呢?答:有!這類雜文必須有一個條件,就是這個形象所蘊含的道理是眾所周知的,不需要去說的,也就是說觀點不但沒有了創新,而且隱藏於形象之中,極其「曲筆」。一般地,這類雜文成功的例子仍不太多。

如:王大海《白頭宮女說玄宗》[29],作者因看了一篇一個女文工團員寫的回憶錄《和中央首長跳舞的日子》後,(她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調到首都執行「重大政治任務」——陪中央首長跳舞,過著精神和物質都很豐富的生活)產生聯想:聯想延安王實味因抨擊抗戰艱苦歲月里的夜夜笙歌、舞回金蓮步,因而被槍決;聯想在她個人「精神和物質都很豐富」的時代,遍地餓殍數以百萬計;聯想唐詩:寥落古行宮,宮花寂莫紅,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文章就象電影中的一個個畫面呈現出來。它作為雜文的最大成功在於敢於展現獨具震憾力的「畫面」(形象),並運用這些「畫面」所蘊含的深刻又被世人所理解的思想武器,矛頭直刺五、六十年代的中央首長(很多現在還活著),揭露首長官員的腐敗以及「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強烈階級反差,使文章有了極其尖銳的力度。不可否認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用特殊形象來說理的成功雜文。

(3)造成一些雜文乾巴巴的真正原因

有人批評:「有些說理雜文乾巴巴,原因在於作品缺乏文學性(即形象性)。」是耶?非耶?其實造成雜文乾巴巴有兩個原因:一是沒有深刻的思想以及理論基礎。二是沒有掌握好說理的規律和技巧(包括邏輯論理能力和運用「形象」說理的技巧)。相反,很多作品注重了文學性,卻通篇在寫小說講故事,卻無法把道理闡明深刻,淡化了批判的力度。例如劉征的《妙語錄音》、《莊周買水》[30]就有這種傾向。

(4)雜文亦不全屬於政論語體或議論文體

① 政論語體的概念及其特點[31]:

書面語體分成: 事務語體、科技語體、政論語體、文藝語體。

政論語體又叫宣傳鼓動語體,它通過對社會政治生活領域的各種問題的論述,向群眾進行宣傳和動員。政論語體包括社論、時評、宣言、短評等。
政論語體的特點:

a、由於在闡述各種問題時要求具體的分析、系統的論述、嚴謹的論證、訴諸讀者的理性思維,所以它必須有很強的邏輯性。

b、為了達到宣傳鼓動的目的,往往要使用形象生動或幽默諷刺的言語表達形式,比喻、排比、用典、反問、反語、對偶等修辭手法常被採用。

c、在詞語選用上,除大量書面語詞外,間或也運用一些生動的口語詞、古語詞。大量使用政治術語和專業術語。

② 議論文的概念及其特點[32]:

凡發揮自己的主張,批評別人的意見,以及辯論事物之利害得失、使人承認為目的的文字,稱為議論文。議論文是在陳述辯駁意見,提出自己主張,使讀者信服。

議論文的結構要求嚴整,立論、證明、結論三部分明確,論點、論據、論證過程缺一不可。

③ 有些雜文不符合政論語體和議論文的概念及其特點

從現時大量的雜文來看,應該說,大部分的雜文是符合政論語體和議論文的性質特點的,是屬於政論語體或議論文體;但仍有部分的雜文不符合政論語體和議論文的性質特點的,不屬於政論語體或議論文體。
例如:
以會議紀要形式:陳巧林《禁白酒研討會紀要》(1996年第5期《雜文選刊》)
以問答形式:魏明倫《小鬼補白》(1997年第7期《雜文選刊》)
以荒誕故事形式:曾穎《死神的賬單》(2001年第7期《雜文選刊》)
以故事新編形式:張峰《鐵杵磨針新傳》(2004年第9期《雜文選刊》上)
以改寫報道的形式:朱健國《改寫葉喬波》(1998年第1期《雜文選刊》)
以書信形式:賈平凹《辭宴書》(1998年第4期《雜文選刊》)
以對偶對仗形式:蘇中傑《新編〈聲律啟蒙〉》(2000年第2期《雜文選刊》)
以擬人童話形式:四毛《一張百元鈔的一生》(1999年第8期《雜文選刊》)
以手冊條文形式:陳章《新編〈幹部手冊〉》(2000年第5期《雜文選刊》)
以小學生造句作業形式:葉大春《但是歌》(2000年第10期《雜文選刊》)
以年譜並加註形式:黃一龍《評注「成克傑年譜」大綱》(2001年第2期《雜文選刊》)
以哲理名言形式:王大海《思想的落葉》(2001年第4期《雜文選刊》)
以醫院診斷報告形式:蘇中傑《患者吳良知先生的就診報告》(2001年第7期《雜文選刊》)
以新聞稿形式:張心陽《替跟班兒記者寫篇稿》(2002年第1期《雜文選刊》)
以日記形式:燕趙客《樂和日記》(2004年第9期《雜文選刊》上)
以說明文中簡介的形式:牟丕志《人科動物簡介》(2004年第9期《雜文選刊》上)
以文學小論文的形式:李方《假如梁山泊沒受招安》(2003年第2期《雜文選刊》)
以及前面提到的王大海的《白頭宮女說玄宗》,通篇都沒有一句議論,只有一幅幅畫面。
…………
夠了!足以看到雜文的形式特點已超出政論語體或議論文體形式特點的范圍,連手冊、年譜、醫院診斷報告等形式都可被雜文採用了,並且不一定都具備嚴密的邏輯性。

由此可見,認為雜文屬於政論語體或議論文體的說法是不全面的並難以立得穩腳的。
所以,雜文也不屬於政論語體或議論文體。總之,雜文就是「雜」,根本不能歸到某一類文體中,只能歸於文章類。

(5)現今雜文與歷史上的諷諫、諫諍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雖然現今雜文與歷史上的諷諫、諫諍有些方面有相似之處,但歷史上的諷諫、諫諍是在封建等級制度下孕育的,體現的正是封建等級制度下「忠」、「義」文化。

而現今我們所言的雜文,是在現代民主、民本、人權以及權力必須接受約束、監督等的現代西方文化中產生和發展的。因此,我不同意吳興人《中國雜文史》中認為的:雜文源自古代的諸子百家們的諷諫、諫諍學說,並一直發展到魯迅集大成。我認為雜文應源自新文化運動時期魯迅的雜文。它們是兩種不同文化的體現,有著不同和功能和作用,這是它們本質的區別。
什麼是作文
這個題目似乎用不著談,因為小學中年級的學生已經熟悉。作文是一門課,上課,教師出題,學生圍繞題目思索,組織,分段編寫,至時交卷,教師批改,評分,發還,如是而已。我當年也曾這樣理解。因為這樣理解,所以一提起作文,心裡或眼前就有兩個影子晃動。影子之一,這是嚴肅艱難而關系不小的事,比如說,課堂之上,如果寫不好,等第就要下移,不體面;考場之上,如果寫不好,分數就會下降,有名落孫山的危險。影子之二,作文要成「文」,文有法,如就題構思、開頭結尾、組織穿插等等,必須勤摸索,牢牢記住,執筆時還要小心翼翼,以期能夠不出漏洞,取得內行人的贊嘆。
兩個影子合起來,說是等於枷鎖也許過分,至少總是大禮服吧,穿上之後,就不能不正襟危坐,舉手投足都要求合乎法度。回想小學時期,作文課就是這樣兢兢業業度過來的。
那時候還視文言為雅語,作文爭取用文言,在兩個影子籠罩之下,一提筆就想到聲勢,於是開頭常常是「人生於世」,結尾常常是「嗚呼」或「豈不懿歟」。老師當然也欣賞這類近於「套數」的寫法,因而多半是高分數,有時還留成績,受表揚。自己呢,有不少年頭也以為這條路是走對了。
後來,漸漸,知道這條路走得並不對,即使不全錯,也總是膠柱鼓瑟。認識變化的歷程,河頭驛站,游絲亂卓,相當繁雜,不能多說。打個比方,起初舊看法佔據天平的一端,因為另一端是零,所以老一套顯得很重。以後日往月來,讀,思,寫,新的成分逐漸增多,終於壓倒了舊的一端。為了明確些,這新的成分,也無妨舉一點點例。例之一,某作家的文章談到,民初某有怪異風格的散文大家談他的作文老師,乃是一本書的第一句,文曰:「放屁放屁,真正豈有此理!」好事者幾經周折,才找到這位老師,是清末上海張南庄作的怪諷刺小說《何典》。我幸而很容易地找到此書的劉復校點本,讀了,也悟出一些為文之道,是「扔掉一切法」。例之二是讀《莊子》,如《知北游》篇答人問「道惡乎在」,說是「無所不在」,然後舉例,說「在螻蟻」,「在稊稗」,直到「在屎溺(尿)」。這是「扔掉一切法」的反面一路,「怎麼樣都可以」。一面是法都錯,一面是怎麼作都合法,這矛盾之中蘊涵著一種作文的妙理,用現在的習語說是
「必須打破框框」,或者說積極一些是「必須解放思想」。
本篇的標題是「什麼是作文」,這里就談在這方面的解放思想。作文是一門課程,提到作文,我們就想到這是指教師命題學生交卷的那種活動,自然也不錯。不過,至少是為了更有利於學習,我們還是盡量把范圍放大才好。事實上,這類編寫成文的活動,范圍確是比課堂作文大得多。情況很明顯,課堂作文,一般是10天半個月才有一次;而在日常生活中,拿筆寫點什麼的機會是時時都有。這寫點什麼,內容很繁,小至便條,大至長篇著作,中間如書信、日記等,既然是執筆為文,就都是作文。總之,所謂作文,可以在課堂之內,而多半在課堂之外。
課堂之外的作文,可以不用標題的形式,或經常不用標題的形式。自然,如果你願意標題,譬如寫一封信完了,可以標個「與某某書」或「復某某的信」一類題目。考察寫作的情況,大都是心中先有某性質的內容,然後編組成文,然後標題;作文課是練習,「備」應用,所以反其道而行之。學作文,知道一般是文在題先,甚至無題也可以成文,會少拘束,敢放筆,多有機會馳騁,是有好處的。
課堂之外,凡有所寫都可以成文,因而文不文就與篇幅的長短無關。司馬光等寫《資治通鑒》,全書近300卷,是作文。《紅樓夢》第五十回「即景聯句」,不識字的鳳姐編第一句,「一夜北風緊」,李絝續第二句,「開門雪尚飄」,都只是五個字,也是作文。
文,目的不同,體裁不同,篇幅不同,寫法不同,自然有難易的分別。卻不當因此而分高下。一張便條,寫得簡練、明白、得體,在便條的范圍內說,同樣是優秀的。
前些年,提倡言文切合,有所謂「寫話」的說法。上面幾段主張作文的范圍應該擴大,是否可以說,作文不過是話的書寫形式,說的時候是話,寫出來就是作文呢?可以這樣說,因為種種性質的意思,都是既可以說出來又可以寫出來的。但那樣籠統而言之,並不完全對,或並不時時對。有時候,口裡說的,寫下來卻不能算作文。例如你念杜牧詩《山行》,很喜歡,吟誦幾遍,怕忘了,拿起筆來寫,「遠上寒山石徑斜……」,這里寫話,可不能算作文,因為不出於自己的構思。同理,像填固定格式的報表之類也不能算。還有一種情況,思路不清,說話不檢點,結果話「很不像話」,應該這樣說的那樣說了,應該說一遍的重復了幾遍,應該甲先乙後卻說成乙先甲後,意思含糊不清,等等,這樣的話,除非小說中有意這樣寫以表現某人的顛三倒四,寫下來也不能算作文,因為沒有經過組織。這樣,似乎可以說,所謂作文,不過是把經過自己構思、自己組織的話寫為書面形式的一種活動。
顯然,這種活動無時而不有,無地而不有,就是說,遠遠超過課堂之內。這樣認識有什麼好處呢?好處至少有兩方面:一是有較大的可能把課堂學變為隨時隨地學,因而會收效快,收效大;二是有較大的可能把與命題作文有關的種種膠柱鼓瑟的信條忘掉,這就會比較容易地做到思路靈活,文筆奔放。總之,為了化敬畏為親近,易教易學,把作文由「象牙之塔」拉到「十字街頭」是有利無害的。

C. 劉興雨的《追問歷史》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內容簡介:
本書是繼黃仁宇《萬曆十五年》、茅海建《天朝的崩潰》、吳思《潛規則》和《血酬定律》後,又一部反思中國歷史的力作。不同時代的人必定有不同的問題,於是有不同的興趣,於是有不同的眼光,心目中就有了不同的歷史。劉興雨先生的這本書,一百篇文章,竟無一筆用於描繪地主與農民的階級斗爭圖景。他寫官員,寫皇帝,寫平民,寫那些代天理民或代天子牧民的統治者,寫代理人的利益和代理人的心理。他描繪了一個官場主導型的社會,這個社會的特徵,大概就是沒完沒了的「千古傷心事」。善不得善報,惡不得惡報。報應錯位,源於利益錯位。頤指氣使的總是那些代理人,可以當他人代表,慷他人之慨,謀過手之私的代理人。作者從秦始皇寫到馬向東,一路斑斑點點,所有這些筆觸,都偏離了階級斗爭史的主流。然而,他的努力和眾多當代人的努力一起,匯成了另外一條主流,形成了歷史的另一種理解和解釋。這是中國史學的進步,也是中國思想的進步。
吳思作序並極力推薦。

作者簡介:
劉興雨,當代著名雜文家,1955年12月生於遼寧本溪,1983年畢業於遼寧師范大學,現為《本溪晚報》副總編。
劉興雨大器晚成,邁步扎實,崇尚自由和思想,以魯迅精神為衣缽,用五年的時間磨一劍,對中國的歷史和傳統文化進行深刻追問和反思。本書剛剛出版,即榮登全國各大書店暢銷書排行榜,並連續再版。
書中所選近百篇文章已陸續被《雜文選刊》、《雜文報》、《雜文月刊》、《讀者》等報刊發表和轉載,在全國引起較大反響。
本書通俗易懂,啟蒙性極強,是當代大學生不可多得的課外讀物。

目錄
重說歷史(序一)
吶喊者的漂流(序二)
上編 得民心者得天下嗎
得民心者得天下嗎
《史記》就真實嗎
官無信如何
秦始皇致文人書
劉邦為何不怕貪
從周亞夫到馬寅初
司馬遷 你何苦
皇帝何必親耕
嵇康教子的困惑
陶淵明之子怨父
審判隋煬帝
唐太宗真喜歡魏徵嗎
武則天情結
假如派個機器人
馮遭與雜草
寇準敗於誰手
君子為何勢不兩立
蘇軾緣何總遭貶
柏楊為何譏諷范仲淹
岳飛死因探微
秦檜後人,你們怎不站出來
文天祥的幸與不幸
懸牌與遭訓
海瑞的悲哀
戚繼光為何晚景凄涼
重讀《金瓶梅》
萬曆為何消極怠工
主動作假與被迫作假
乾隆致文人的一封信
夫妻在一起有罪
慈禧做的一件好事
珍妃死得冤嗎
夢遇義和團
郭嵩燾的三大罪狀
他們腦里少根弦
李鴻章的苦衷
秋風寶劍孤臣淚
統治者的鬧心事
中編 在巨人的光環里
辦張報紙為一人
孫中山的致命弱點
蔡元培先生的遺憾
如果斷了這根血脈
黨的創始人為何默默無聞
一字之易未可輕
胡適為何被圍剿
如果胡適遇上姜太公
陳獨秀為何被罷免
陳獨秀為何不去延安
陳獨秀與女工 胡適與小腳女人
胡適、郭沫若做人之比較
魯迅與郭沫若的原配夫人
堂皇的理由
神聖的裝飾
千古傷心事
……
下編 狂歡的民眾
附錄:相關評論
後記

D. 看一部偉人傳記後的心得

看《毛澤東傳》的心得體會

很久沒有看人物傳記了,也許是因為時間的關系,雖然我是一個喜歡讀閑書的人,但很多的時候,要眼觀教學類書,手摸工作中的活兒,還要平凡生活每一天。時間,如沙漏流逝,不可追憶。人在旅途,在閑暇中拾起書本,安靜的心竟能讀得進這種大部頭的書,也是一種難得的收獲。
曾幾何時,我是多麼喜歡閱讀人物傳記。因為他,能讓我更真實更全面更捷徑般地觸摸到人物的世界。《川端康成傳》、《拿破崙傳》等書本曾讓我沉醉不知歸路。7月10日晚上,躺在開往景德鎮的火車上,突然感覺到自己只有雜志沒有帶書很是遺憾。同事拿出他准備的《毛澤東傳》,看著黑色的封面上一個金色的毛主席頭像,還有紅色的書名、作者,覺得設計很是貼切巧妙,就毫不客氣地說:這書就借給我了。於是,接下來的日此文來源於文秘資源網,就有了和此書的親密接觸。
毛主席是湖南人,韶山與我的家鄉相距不遠。童年時代,我就去參觀過滴水洞。對毛主席,我有著深厚的感情,同樣,也深知他給我們國家帶來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問題。然而,毛主席他是一個人,不是神。邊想邊敲,敲起鍵盤來突然發現自己說不出什麼所以然,確實,談政治不是小女此文來源於文秘資源網的長項。頭發長見識短的我本著閱過留痕的原則,寫下一點心靈的感觸。
「毛澤東多姿多彩和復雜多變的個性註定他是一個非凡的人。」感悟最深的是毛主席前半生為理想、目標不達目的不罷休的韌勁,在前進途中,他琢磨、探究、思考、實踐,終於超越很多人的預言更快地建立了新中國。他幾起幾落,不曾退出大舞台。在延安,他與藍蘋結合,中央委員會討論是反對的。但他決意一定,就威脅說要回到老家當農民。
毛主席曾把崇山峻嶺看作戰斗序列的一部分。山,引發他的靈感。山,容易使人產生眾多的聯想。這次旅遊,看黃山、三清山,回憶以前登過的泰山……周總理,是穩穩的泰山;毛主席,是稜角分明、熱烈火爆、毫無遮攔、毫無顧忌宣洩個性的明快性格般的黃山。踏遍黃山,最切膚的感受是奇、險、危、懸。正如毛主席的人生。看著一塊塊的巨石,不禁想起毛主席堅如磐石的意志,力拔群山的個性。因為清醒,所以超越自我,造福眾生。在他的晚年,退卻著摸稜兩可著。安靜使人富有,也許毛主席的後半生,與城市交融太久,這樣,便與安靜產生了人為的距離,看不到安靜滑過的軌跡,於是,害怕孤獨,害怕忘卻,矛盾著,痛苦著,一個似乎有跡可尋又無法琢磨的統治者,就象他與周總理的關系,霧里看花,終將是猜測而已。2005年7月,我讀《毛澤東傳》,想到山的精神,想到安靜的魔力。於是,我想,在煩躁時,應該去看山,而不是以前的觀海。正看側看左看右看大山,最近距離地感受大山帶來的有著生機與樂趣的安靜。享受安靜,才不會大步地退卻。而毛主席以前,都是依山傍水生活著,超越著的啊。
「小小寰球,有幾個蒼蠅碰壁。嗡嗡叫,幾聲凄厲,幾聲抽泣。……」我讀小學的時候,學校的老房此文來源於文秘資源網有一塊塊牆體剝落的印記,上面有毛主席的這首詩。當時我們一邊跳著橡皮筋,一邊念著這首詩。當時我還有過這樣的念頭:毛主席為什麼寫蒼蠅呢?他要關心的事情很多的啊!讀過傳記,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記得爸媽的書本中曾有一本《毛澤東詩詞選》,我曾熟讀過。在黑色的鉛字中,最熟悉的還是這些詩詞《為女民兵題照》《答友人》《詠梅》……兒時的記憶最珍貴,也許,讓小孩此文來源於文秘資源網在小的時候多積累多背誦,真是硬道理。
每一部傳記的結語,都值得自己反復品讀。我認為那是作品的精華。句號,並不意味著結束。傳統意識、大寫的自我、人際競爭、健康狀況等,都影響著我們的毛主席的人生,同樣反作用於我們大中國。《論持久戰》:對手都折服的時代鴻篇。毛澤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是超人,更是豐碑。2005年的暑假,雖然驕陽似火,但我或多或少地走近了這一歷史偉人,有了一點屬於自己的感慨。
菲利普.肖特的《毛澤東傳》很流行,我還沒有讀過。對照不同的《毛澤東傳》,感受可能別有洞天。歷史是什麼?蝸居在城市,文學是生命的空氣與養分。有人提出從心理學、病理學的角度探究毛主席晚年的錯誤。想起劉興雨的《追問歷史》,在歷史記憶與民間記憶的走廊里穿行,把思想的靈光敲打成一個個的黑字。我們觸摸到的,除了自己還是自己,另外添加的是一點歷史的皮毛。
歷史就是歷史。不問質量,但,我們,有寫下的勇氣。

E. 《追問歷史》讀後感800字。

很久沒有看人物傳記了,也許是因為時間的關系,雖然我是一個喜歡讀閑書的人,但很多的時候,要眼觀法律類書,手摸工作中的活兒,還要平凡生活每一天。時間,如沙漏流逝,不可追憶。人在空閑時,在閑暇中拾起書本,安靜的心竟能讀得進這種大部頭的書,也是一種難得的收獲。
曾幾何時,我是多麼喜歡閱讀人物傳記。因為他,能讓我更真實更全面更捷徑般地觸摸到人物的世界。《墨翰墨德傳》、《拿破崙傳》.《我的奮斗》等書曾讓我沉醉不知歸路。 雖然有市局組織的三個一活動給了我一個很好的機會,可以堂而惶之的不去只做工作,這也叫給自己一個理由吧了,局長給我們發《毛澤東傳》,看著紅色的封面上一個金色的毛主席頭像,還有黑色的書名、作者,覺得設計很是貼切巧妙,就毫不客氣地說:這書是我的了。於是,接下來的日子,就有了和此書的親密接觸。
毛主席是湖南韶山人。韶山是我在小學讀書時就很嚮往的地方之一,去年中央要求我們黨員要接受黨的先進性教育,我有幸作為一名黨員,隨團去了湖南的很多地方,我去了韶山,主席故居,毛氏祠堂,主席廣場,還有就是文明世界的滴水洞,看了這些更加激起我對毛主席的深厚的感情,同樣,也深知他給國家帶來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問題。然而,毛主席他是一個人,不是神。作為一個人那裡會不犯錯誤。、在這里我也要說到,我在主席的家鄉所看到的一些不可肆意的事情,主席已經去世多年,他是使中國人民過上幸福生活的偉人,而不是什麼神,我明白湖南人民對主席的感情很深但我們也不差啊!主席本就是無神論者,可現在我想是表示有些不妥?
就此書而論「毛澤東有著多姿多彩和復雜多變的個性,註定他將成為一個非凡的人。」感悟最深的是毛主席前半生為理想、目標不達目的不罷休的韌勁,在前進途中,他探究、思考、實踐,終於超越很多人的預言,使中國更快擺脫了三座大山和苦難的生活,使中國人民過上了幸福生活。他幾起幾落,無論多麼的艱難,可是他,都不曾退出這支救國救民的隊伍,在延安,他與藍蘋結合,中央委員會討論是反對的。但他決意一定,就威脅說要回到老家當農民。就拿此事來說,說明主席是一位立場堅定的,信念始終的人物。
毛主席曾把崇山峻嶺看作戰斗序列的一部分。山,引發他的靈感。山,容易使人產生眾多的聯想。我曾游覽過很多的山川河流,如黃山、華山,娥眉山,泰山黃河,長江,洞庭湖,黃河長江烏江的源頭,此時我聯想毛主席是穩穩的泰山;毛主席又是,是稜角分明、熱烈火爆、毫無遮攔、毫無顧忌宣洩個性的明快性格般的華山。踏遍華山,最切膚的感受是奇、險、危、懸。正如毛主席的人生。看著天外飛來的巨石,不禁想起毛主席堅如磐石的意志,力拔群山的個性。因為清醒,所以超越自我,造福眾生。在他的晚年,退卻著摸稜兩可著。安靜使人富有,也許毛主席的後半生,與城市交融太久,這樣,便與安靜產生了人為的距離,看不到安靜滑過的軌跡,於是,害怕孤獨,害怕忘卻,矛盾著,痛苦著,一個似乎有跡可尋又無法琢磨的統治者,就象他與周總理的關系,霧里看花,終將是猜測而已。
我讀《毛澤東傳》,想到山的精神,想到安靜的心緒。於是,我想,在煩躁時,應該去看山去看水,而不是在無人的地方高喊。正看側看左看右看大山,我要攀於頂峰站在高崗,最近距離地感受大山河流帶來的有著生機與樂趣的安靜。享受安靜,才不會大步地退卻。而毛主席以前,都是依山傍水生活著,超越著自我。
「小小寰球,有幾個蒼蠅碰壁。嗡嗡叫,幾聲凄厲,幾聲抽泣。……」我讀小學的時候,學校的老房有一塊塊牆體剝落的印記,上面有毛主席的這首詩。當時我們一邊跳著山羊,一邊念著這首詩。當時我還有過這樣的念頭:毛主席為什麼寫蒼蠅呢?他要關心的事情很多的啊!讀過傳記,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記得爸爸的書櫃中曾有一本《毛澤東詩詞選》,我曾讀過。在黃色的葉面下是一行行黑色的鉛字,最熟悉的還是這些詩詞《為女民兵題照》《答友人》《詠梅》……兒時的記憶最珍貴,也許,讓小孩在小的時候多積累多背誦,真是有點道理。
每一部傳記的結語,都值得自己反復品讀。我認為那是作品的精華。句號,並不意味著結束。傳統意識、大寫的自我、人際競爭、健康狀況等,都影響著我們的毛主席的人生,同樣反作用於我們大中國。《論持久戰》:對手都折服的時代鴻篇。毛澤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是超人,更是豐碑。這幾天雖然秋高氣爽,但我或多或少地走近了這一歷史偉人,有了一點屬於自己的感慨,心中的那團火在無盡的慌原。。。。。。
菲利普.肖特的《毛澤東傳》很流行,對照不同的《毛澤東傳》,感受可能別有洞天。歷史是什麼?蝸居在城市,文學是生命的空氣與養分。有人提出從心理學、病理學的角度探究毛主席晚年的錯誤。想起劉興雨的《追問歷史》,在歷史記憶與民間記憶的走廊里穿行,把思想的靈光敲打成一個個的黑字。我們觸摸到的,除了自己還是自己,另外添加的是一點歷史的皮毛。
歷史就是歷史。不問質量,但,我們,有寫下的勇氣。

F. 東方紅太陽升這首歌涉及到歷史人物是誰

推薦回答
歌曲《東方紅》的歷史
曾幾何時,《東方紅》這首歌曲在個人崇拜的狂潮中紅極一時,似乎是中國超級國歌,全中國人民主動被動、有心無心都在唱,一日數遍,唱個不停。然而,40 年河東,40年河西,現在知曉這首歌的人越來越少,在青少年中幾乎沒有人會唱這首歌,這是當時的人們可能不會料到的一天。想當年,人們在放歌頌揚偉大領袖是「人民的大救星」之後,再唱《國際歌》,呼喊「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當時有外國朋友問:大救星就是救世主,你們這么唱不是自我否定嗎?盡管一些人恍然大悟,然而在高壓的政治環境中,人人都隨波逐流,人雲亦雲地哼唱下去。

時過境遷,人間正道,《東方紅》的嚴重貶值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產物。不過,現在回過頭來看,這首具有最濃烈的政治氣味的頌歌實際上來源於山西的一首普通民歌,後來流傳到陝西,經過多次更改完善,逐漸變成革命歌曲,最後被劃為領袖專屬。耐人尋味的是,它曾經專屬於不同的領袖至少有三人:劉志丹、***、蔣介石。過去,人們談論很多的是,盡管人人皆知的歌詞是歌頌***,它原來卻是歌頌陝北共產黨領導人劉志丹的,但是它也曾被用來歌頌蔣介石的故事就鮮為人知了。

根據有關專家的調研,《東方紅》的原型是曾經流行於晉西北和陝北地區的一首叫做《芝麻油》的情歌。這首原汁原味的情歌小調應該是在西北高原、黃河兩岸傳唱了多個世紀。它屬於原生形態,詞曲均有多個版本。傳唱最多的歌詞大意是:

芝麻油,白菜心,
要吃豆角抽筋筋,
三天不見想死個人,
呼兒嗨喲,
哎呀我的三哥哥。

《芝麻油》朴實無華,原生滋味濃烈,一般由女人哼唱,從轉彎抹角到直抒胸臆,一語雙關,反映的是女人對情人的思念。由於是原生形態的情歌小調,男女之間隱諱而直白、婉轉卻無誤的表達非常典型。「芝麻油」暗指從男性陰莖里流出的精華,「白菜心」則是指代女性陰戶,「吃豆角」、「抽筋筋」幾乎是在赤裸裸地描述男女性交的具體行為,最後的「三哥哥」則是進一步點明唱歌的女子思念的是男人的陰莖,惟妙惟肖但不落粗俗,反映出民間在情感表達方面的高超智慧。在許多地方,民間用「小弟弟」、「三隻手」來做男人陰莖的婉詞。我們完全可以想像得出,當一個女人站在空曠的黃河岸上哼唱這首歌的時候,歌詞形象直白,曲調高亢紓緩,對岸的男人聽見了,很難不會產生一種如痴如狂的反應沖動。對岸的男人用著同樣的曲調、不同的歌詞,來對思念「哥哥」的女人做出回應,具有一種令人震撼、痛快淋漓的效果。在這種情景下,形成多段對唱甚至合唱的情歌,是一件十分自然的事情。同樣自然的事情是,這首情歌有著不同的歌詞版本和曲音變調。

在抗日戰爭期間,這首《芝麻油》被當時八路軍中的文宣人員看中,遂改編成了《白馬調》,這也是這首歌曲的第一次「變臉」。

當然,和以後的數次「變臉」一樣,這第一次的「變臉」,也是只改歌詞而不改曲調,而且「三哥哥」也變成了八路軍。

《白馬調》的歌詞如下:

騎白馬,跑沙灘,
你沒有婆姨呀我沒漢,
咱倆捆成捆成一嘟嚕蒜,
呼兒嗨喲,
土裡生來土裡爛。

騎白馬,挎洋槍,
三哥哥吃了八路軍的糧,
有心回家看姑娘,
呼兒嗨喲,
打日本也顧不上。

三八槍,沒蓋蓋,
八路軍當兵的沒太太,
待到那打下榆林城,
呼兒嗨喲,
一人一個女學生。

與《芝麻油》相比,《白馬調》因為與「抗日」等重大主題聯系了起來,可以說是上了一個層次。然而,今天再看這三段歌詞,其點睛之筆恐怕並不在「吃了八路軍的糧」,也不在「打日本也顧不上」,而是在整首歌曲的最後的一句:「一人一個女學生」。這句精彩的歌詞可謂是「卒章顯志」的典範,很能活畫出當時相當一部分民眾參加抗日軍隊的心理狀態,非常真實、樸素和可信。

如果說《東方紅》的第一次「變臉」尚沒有洗卻其中的那股濃厚的野性十足的草根色彩的話,那麼,從它的第二次「變臉」開始,這種來源於民間的「莽漢氣息」,有了多個革命版本,除了調子之外,逐漸變得盪然無存了,代之而起的是歌頌八路軍、共產黨及其領導人,最後例外均透著一股堂皇的廟堂之氣。

根據雜文家吳有恆先生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寫作的一篇叫作《〈東方紅〉這個歌》(《嶺南雜文選》花城出版社1991年第1版)的文章披露,《東方紅》的第二次「變臉」是歌頌大名鼎鼎的劉志丹。其歌詞大意如下——

太陽出來滿天下,
陝北出了個劉志丹。
他帶領窮哥們鬧革命,
呼兒嗨喲,
他帶領隊伍打橫山。

這個時期的《東方紅》或許還不叫《東方紅》,但個人崇拜的色彩已經是頗具雛形了。從這里我們也可以看出,後來的「農民詩人」李有源之所以能夠「創作」 出「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主席,他為人民謀幸福,他是人民的大救星」這樣的歌詞來,推動這首「民歌」實現其第三次「變臉」,其實也並不需要很高的水平,因為現成的材料都放在那裡,他無非就是把「劉志丹」換成偉大領袖的名字,然後順著那個思路無限「拔高」罷了。

正如任何人、任何團體和任何國家都有自己的歷史一樣,一首歌曲也有其傳唱流變的歷史。從對《東方紅》三次「變臉」的梳理之中,我們看到的不僅僅只是世事的滄桑,更可見出歷史的巨大的吊詭之處。正像吳有恆先生在《〈東方紅〉這個歌》一文中所指出的:「《國際歌》說『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這個歌卻說有大救星。一個唱歌無神論,一個唱有神論,互相矛盾,唱了幾十年,……直唱到自己也昏頭昏腦,糊塗起來。」

吳先生是經歷過「文革」等歷次政治運動的那一輩人,他的話自然透著一股深深切膚之痛。而作為我們這些生活在改革開放年代的人,更多的則願意將眼光朝向未來表達一點希望,這希望就是:願今後的中國不要再出現類似《東方紅》這樣的為個人崇拜推波助瀾的所謂歌曲了,永遠不要!

有網友指出,這首歌還有第四次變臉,也是善變的延安老師「篡改」的,當然是國民黨胡宗南佔領延安後,群眾為了拍蔣總統的馬屁而改的。劉興雨在《追問歷史》(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9)一書中有記載。《東方紅》曾經被「篡改」一文,這首歌被「篡改」為「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蔣介石」,不押韻,討論最好是用「蔣中正,但又直呼其名,有點犯忌。

根據史料記載,以上所述《東方紅》第四次變臉屬實。我在大約20多年前曾讀過相關資料。當年胡宗南「光復」延安之後,蔣介石要親往視察,藉以鼓舞全國軍民士氣。當地縣里負責國民黨文宣工作的部門為了在總統來視察時有節目可獻,臨時將「中國出了個***」改成「中國出了個蔣中正」,合轍押韻。據傳,當蔣騎著白馬,以國家總統身份視察延安時,家家戶戶張燈結綵,大街小巷鑼鼓喧天,歡迎群眾在國民黨組織的指導下,載歌載舞(主要是秧歌物),齊聲高唱「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蔣中正」雲雲,全城充滿了節日般的喜慶氣氛。老蔣向歡迎群眾揮手致意,對眾官員連連稱贊「好好」!但是並沒有樓上所述犯忌的地方

G. 劉興雨《追問歷史》一書哪兒有賣

孔夫子舊書網

H. 從哪能下到劉興雨的《追問歷史》的全文啊

http://www.sslibrary.com/ (北京站)——用戶名:ssgpxnkj 密碼:xndjdx這個是超星閱覽圖書館的,你自己去下,這本書很難找,要找text格式的比較難我們學校的數字圖書館有

I. 《追問歷史》讀後感800字,求大神!

讀起劉興雨的《追問歷史》,在歷史記憶與民間記憶的走廊里穿行,把思想的靈光敲打成一個個的黑字。我們觸摸到的,除了自己還是自己,另外添加的是一點歷史的皮毛。
在《追問歷史》一書中,貫穿著對極權的抨擊,對專制的批判,對腐敗的憤怒,對小人的鄙視,對自由的嚮往,對傳統的反思,對弱者的關注,對權威的藐視。慷慨悲歌,一詠三嘆。廓清歷史,盪氣回腸。通篇充滿了人的自由精神和當代知識分子的膽識。其議論之精彩,見解之獨到,使他的雜文獨具魅力。
《追問歷史》不曾與任何一段歷史唱單調,也不曾挖掘別人不知道的無關緊要的細節來博取讀者的崇拜,你讀著讀著,就會感覺好像有一個得道的長者站在哪裡,和你講一個平常但是意義非凡的故事。他為你指點迷津,但是沒有完全揭露其中的天機。你總會在生活的各處,做各種事情的時候想到他的話,想到他的思想,然後再某一天豁然開朗,取得其中的精髓。他不是在寫歷史故事,他是在故事中為你解困。
有一句話對我的影響很大:太陽底下無聖書,太陽底下無聖人。這真是血淚總結的經驗。超凡入聖,總是以更多的犧牲為代價。這本不是什麼丟人的事情,只不過自然的法則罷了,但是有些人卻要掩蓋這種事實,偏把那些成功者描寫為悲天憫人以身飼虎的善士,這就有些侮辱眼尖者的智慧了。炮灰從來只是炮灰,何曾變過成功者。成者為王,敗者為寇。力量,就是歷史的元規則。

J. 胡適究竟做了些什麼,讓這邊這樣恨他

歷史很難說清楚,我看過劉興雨的《追問歷史》裡面說的很理性。
50時年代時,全國發動過對胡的批判,是因為他站在和我們敵對的立場,而且他對大陸文化界影響深遠。
抗戰結束後,我黨曾爭取胡,胡不但不買帳,還對共產黨勸降,親自寫信給毛主席,讓共產黨做不靠武力的第二大黨。在圍困北京時,毛曾說:「只要胡適不走,可以讓他做北京圖書館館長。」胡聽後冷笑一哼「不要相信共產黨的那一套」他逃走後,我黨立即宣布胡為戰犯。
胡的宗旨是站在公正的立場,不受黨派的左右,批評所有不民主、反科學的行為,做政府的諍友與諫友。
但實際上國民黨也曾對它進行過兩次圍剿(詳略)。

他是個學者,是五四時的干將,熱心提倡白話文,是新文學開創者,卻不願從政。曾發誓:20年不入政界,20年不談政治。
最後國民黨台灣政府請他任中央研究院院長,他覺得這個職務能使他的理想得以實現,便千里迢迢從美國趕到台灣赴任,最後在他主持第五界中央研究院院士酒會時,突然酒杯落地,玉碎身傾。
胡適堅持自由主義60年,從容地批評著那個時代,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是美國式民主的追求者,主張由好人組成政府,他不願直接做官,更願為帝王帥。他說「我所希望的,只是一點思想言論自由,使我們能公開地替國家思想,替人民說話。」在他看來,能有言論自由,比當官強。
他主張專家治國,反對蔣介石的「軍人治黨」
我這說的也不太清楚,你可以去找找那本書,寫的挺好的。

閱讀全文

與劉興雨追問歷史在哪裡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2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8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10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8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6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7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5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9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3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01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8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