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概括歷史特徵
近年來,高考對歷史特徵的考查要求不斷提高,考試中此類題目頻頻出現,成為高考考查的一項重要內容。考試說明中也明確地把它作為一項基本能力要求。然而,它卻是學生歷史學習中最薄弱的環節,表現為:找不到歸納的角度,無從下筆;不能從理論上准確地概括特徵;容易將特徵與表現混淆,堆砌史實,無的放矢。所以,在此,我們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如何歸納、概括歷史特徵。 歷史特徵,一般可分為階段特徵、領域特徵、事物特徵。階段特徵是某個特殊歷史時期的各個方面狀況的概括,一般從某個領域的表現去歸納概括。如古代社會某個時期(王朝)的特徵,我們一般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民族關系、對外交往這幾個方面來歸納;其中的政治又可從政治制度變化、政權的變更、中央與地方關系、軍事、民族關系等方面分析考慮;經濟又可以從經濟制度、生產方式、生產力發展水平、經濟繁榮狀況(農、工、商、交通、城市發展、人民生活等)來表述。世界近現代史的某個階段特徵,一般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技術發展、生產方式、組織形式、經濟形態為主),資產階級革命(政權變更),列強對外開拓市場和殖民擴張,國際關系(列強之間的矛盾變化為主),資本主義國家內部的階級斗爭,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等。某領域特徵要從其發展變化來分析,可縱向和橫向比較。比如,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政治經濟發展特徵是什麼?我們在分析時,要注意從政治制度、經濟發展、列強對外活動來比較分析:①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出現嚴重不平衡(英國、法國衰落,美國、德國、日本崛起),②資本主義兩種制度並存(民主政體與專制政體),③資本主義生產由自由競爭向壟斷過渡,④資本主義列強加劇對世界的瓜分,同時列強的矛盾迅速激化,⑤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某歷史事物的特徵分析,要從歷史事物的要素去歸納與概括。如革命類事件(以法國大革命為例),一般要抓住革命爆發的背景(原因——專制、資本主義發展;條件——第三等級要求、啟蒙思想等)、性質(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領導(資產階級)、主力(人民廣泛參與)、目的(推翻波旁王朝專制統治,建立資產階級專政,發展資本主義)、過程特點(三次高潮,實踐了啟蒙思想、反封建與衛國戰爭相結合)、結果(較徹底)、影響(對歐洲、對世界)等。 這些只是針對一般的歷史分析要求而分析的,但歷史事物是千變萬化的,歷史階段也是各不相同的,我們不能機械地搬用這些角度和思維模式去將豐富多彩的、不斷發展的歷史格式化。那麼,如果遇到類似的歷史特徵分析要求,我們該怎麼辦?不管分析什麼階段、什麼時期、什麼領域、什麼歷史事物,我們只要依據以下幾個原則,依據一定的客觀標准去歸納概括即可。 一是要在發散思維中找到歸納、概括的角度。它要求我們圍繞一個歷史事物,抓住它的方方面面,從不同角度、不同領域、不同層次,依循規律,分析其歷史地位、發展狀況、歷史影響等外在特徵,分析其產生的原因、目的、性質、過程、特殊性等內在特徵。如中國古代社會中,不論哪個時期,我們歸納的角度都應是其各個領域(前面略有所述),世界近現代史的階段特徵則應從資本主義發展本身及列強之間的關系、資本主義國家對外殖民擴張、民族解放運動來分析歸納。這是歸納歷史特徵的基本規律。那麼,我們怎樣去發散思維? 1.要開闊眼界,放眼歷史,尋找角度。這要求我們將事物放在歷史的動態環境中,從歷史發展趨勢、時代要求、階級本質等方面去分析、比較,尋找歷史事物的特徵。分析時,要注意它的歷史性、時代性,不能拘泥於面面俱到。如明清時期的思想文化特徵(民主思想出現——反專制思想萌芽,總結性成果多),鴉片戰爭後的中國社會特徵(社會性質由封建社會向半封建半殖民社會過渡;經濟在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中滲入殖民經濟, 資本主義萌芽加快;閉關鎖國的外交政策被迫改變;農民戰爭的反封建任務中增加了反侵略任務;產生了向西方學習、探尋救國救民的思想等),都是通過比較得出的。 2.要宏觀把握、微觀分析、層層深入,尋找歷史內在特徵。它要求我們從宏觀上把握事物總體特徵,然後圍繞這一特徵(主題)對事物進行剖析(剖析的角度、原則依據第一點),分析其不同層次、不同方面的特殊之處,挖掘其內在個性。如歸納戰國時期歷史發展趨勢特徵,其宏觀上的特徵是兩個:醞釀著大一統,封建制度逐漸形成。再深層分析,則有各個具體的特徵:①封建制度逐漸形成並確立;②封建經濟出現局部繁榮(手工業、商業、城市),經濟要求市場統一;③諸侯數目逐漸減少,秦國逐漸強大;④民族交往頻繁,開始走向融合(這些特徵與表現有相似之處,但又不單純是表現)。 二是在比較中尋找角度,得出區別點,概括特徵。一般可以橫向比較和縱向比較。如黃巾大起義的特點,即是與秦末農民起義比較得出的;一次大戰後民族解放運動的特點是與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解放運動比較得出的。 三是要善於提煉歸納,從錯綜復雜的史實中,把握客觀線索、趨勢、新發展,形成特徵。特徵都是概括性語言,是理論語言,而不是史實,即要求我們區分特徵與表現。而這是我們學生在學習與考試時最容易混淆的,往往把表現當作是特徵。表現是具體的史實、措施等,是特徵的具體體現與表述。比如近代中國的愛國主義的特徵,可概括為反帝反封建,救國救民(這時高度概括的語言)。具體又表現為: ①愛國抗爭的長期性、連續性、艱巨性與曲折性——革命從三元里人民抗英到到太平天國運動、維新運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再到國民大革命、工農武裝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再到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等,有成功,有失敗,接連不斷;②學習西方,探索救亡圖存的道路,要求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從抵抗派到洋務運動、百日維新、辛亥革命,再到新中國的改革開放;③高度的民族凝聚力——救國救民成為全國各階層、各階級、各民族的共同任務與願望;④方式多樣,人民武裝起決定作用——地主階級的改良運動、農民階級的武裝斗爭、資產階級的改良運動與暴力革命、中共領導人民的工農革命、社會主義的建設運動、社會主義的改革開放等;⑤最終取得了偉大的勝利——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這些特徵是不同角度的理論,而後面具體的革命史實、事件則是表現。 平時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培養學生歸納歷史特徵的能力。首先,教師應先對特徵的能力要求,特徵的特點,分析歸納的角度、方法、原則、技巧作全面的介紹,讓學生對「特徵歸納」有一個全面的了解,感到很熟悉,從而在學習中逐漸形成有意識地注意它,模仿它,並且正確歸納的好習慣。其次,在講解、輔導時,教師可對每個階段、重要歷史事物作特徵歸納或指點,並說明其歸納的角度、標准、原則、方法等,在實踐中讓學生經常接觸它。最後,可讓學生在課堂上、單元總結、單元練習時,嘗試著從不同的角度、依據客觀標准、方法、規律去歸納事物特徵,或分析其所給的特徵,並對其特徵進行舉例證明。同時,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多指導學生多學習、閱讀、積累歷史理論語言,將理論水平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只有這樣,在分析歸納時,才能自覺地站在理論高度上去分析,而且在分析時也就有話可說、有理可表了,不會再像以前那樣只是堆砌史實了!
⑵ 什麼是時代特徵,什麼是歷史特點
所謂時代特徵是指與特定時代相適應的國際政治經濟關系的基本狀態以及由世界的基本矛盾所決定和反映的基本特徵。
歷史的特點是發展,歷史隨著時間發展,永不停歇。
由於劃分的依據不同,人們對時代以及時代特徵的認識也有所區別。馬克思以不同的生產方式劃分不同的時代,將當時的歷史時代稱為「現代資產階級」時代。而列寧則將生產方式與世界革命形勢結合起來劃分歷史時代,並說明資產階級革命和帝國主義「兩個時代的區別是極其明顯的」。因此,列寧時代觀的基本內涵就是特定歷史階段世界政治經濟的主要內容和基本特徵。
⑶ 高考文綜復習中如何來分析概括歷史特徵
什麼是歷史特徵?歷史特徵的含義是某一個歷史事物區別於另一個歷史事物的特殊點,是歷史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個性,它包括歷史事物內在性質和外在表現,它具有特殊性(個性)、具體性和多樣性的特點,它源於歷史事物自身,但又高於歷史事物本身,是分析、綜合、抽象和概括的結果,要求語言必須簡潔、精練。它能較全面地體現考生的歷史學科基本能力(記憶、理解、分析、歸納、綜合表述的能力)。 近年來,高考對歷史特徵的考查要求不斷提高,考試中此類題目頻頻出現,成為高考考查的一項重要內容。考試說明中也明確地把它作為一項基本能力要求。然而,它卻是學生歷史學習中最薄弱的環節,表現為:找不到歸納的角度,無從下筆;不能從理論上准確地概括特徵;容易將特徵與表現混淆,堆砌史實,無的放矢。所以,在此,我們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如何歸納、概括歷史特徵。 歷史特徵,一般可分為階段特徵、領域特徵、事物特徵。階段特徵是某個特殊歷史時期的各個方面狀況的概括,一般從某個領域的表現去歸納概括。如古代社會某個時期(王朝)的特徵,我們一般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民族關系、對外交往這幾個方面來歸納;其中的政治又可從政治制度變化、政權的變更、中央與地方關系、軍事、民族關系等方面分析考慮;經濟又可以從經濟制度、生產方式、生產力發展水平、經濟繁榮狀況(農、工、商、交通、城市發展、人民生活等)來表述。世界近現代史的某個階段特徵,一般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技術發展、生產方式、組織形式、經濟形態為主),資產階級革命(政權變更),列強對外開拓市場和殖民擴張,國際關系(列強之間的矛盾變化為主),資本主義國家內部的階級斗爭,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等。某領域特徵要從其發展變化來分析,可縱向和橫向比較。比如,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政治經濟發展特徵是什麼?我們在分析時,要注意從政治制度、經濟發展、列強對外活動來比較分析:①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出現嚴重不平衡(英國、法國衰落,美國、德國、日本崛起),②資本主義兩種制度並存(民主政體與專制政體),③資本主義生產由自由競爭向壟斷過渡,④資本主義列強加劇對世界的瓜分,同時列強的矛盾迅速激化,⑤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某歷史事物的特徵分析,要從歷史事物的要素去歸納與概括。如革命類事件(以法國大革命為例),一般要抓住革命爆發的背景(原因——專制、資本主義發展;條件——第三等級要求、啟蒙思想等)、性質(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領導(資產階級)、主力(人民廣泛參與)、目的(推翻波旁王朝專制統治,建立資產階級專政,發展資本主義)、過程特點(三次高潮,實踐了啟蒙思想、反封建與衛國戰爭相結合)、結果(較徹底)、影響(對歐洲、對世界)等。 這些只是針對一般的歷史分析要求而分析的,但歷史事物是千變萬化的,歷史階段也是各不相同的,我們不能機械地搬用這些角度和思維模式去將豐富多彩的、不斷發展的歷史格式化。那麼,如果遇到類似的歷史特徵分析要求,我們該怎麼辦?不管分析什麼階段、什麼時期、什麼領域、什麼歷史事物,我們只要依據以下幾個原則,依據一定的客觀標准去歸納概括即可。 一是要在發散思維中找到歸納、概括的角度。它要求我們圍繞一個歷史事物,抓住它的方方面面,從不同角度、不同領域、不同層次,依循規律,分析其歷史地位、發展狀況、歷史影響等外在特徵,分析其產生的原因、目的、性質、過程、特殊性等內在特徵。如中國古代社會中,不論哪個時期,我們歸納的角度都應是其各個領域(前面略有所述),世界近現代史的階段特徵則應從資本主義發展本身及列強之間的關系、資本主義國家對外殖民擴張、民族解放運動來分析歸納。這是歸納歷史特徵的基本規律。那麼,我們怎樣去發散思維? 1.要開闊眼界,放眼歷史,尋找角度。這要求我們將事物放在歷史的動態環境中,從歷史發展趨勢、時代要求、階級本質等方面去分析、比較,尋找歷史事物的特徵。分析時,要注意它的歷史性、時代性,不能拘泥於面面俱到。如明清時期的思想文化特徵(民主思想出現——反專制思想萌芽,總結性成果多),鴉片戰爭後的中國社會特徵(社會性質由封建社會向半封建半殖民社會過渡;經濟在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中滲入殖民經濟,資本主義萌芽加快;閉關鎖國的外交政策被迫改變;農民戰爭的反封建任務中增加了反侵略任務;產生了向西方學習、探尋救國救民的思想等),都是通過比較得出的。 2.要宏觀把握、微觀分析、層層深入,尋找歷史內在特徵。它要求我們從宏觀上把握事物總體特徵,然後圍繞這一特徵(主題)對事物進行剖析(剖析的角度、原則依據第一點),分析其不同層次、不同方面的特殊之處,挖掘其內在個性。如歸納戰國時期歷史發展趨勢特徵,其宏觀上的特徵是兩個:醞釀著大一統,封建制度逐漸形成。再深層分析,則有各個具體的特徵:①封建制度逐漸形成並確立;②封建經濟出現局部繁榮(手工業、商業、城市),經濟要求市場統一;③諸侯數目逐漸減少,秦國逐漸強大;④民族交往頻繁,開始走向融合(這些特徵與表現有相似之處,但又不單純是表現)。 二是在比較中尋找角度,得出區別點,概括特徵。一般可以橫向比較和縱向比較。如黃巾大起義的特點,即是與秦末農民起義比較得出的;一次大戰後民族解放運動的特點是與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解放運動比較得出的。 三是要善於提煉歸納,從錯綜復雜的史實中,把握客觀線索、趨勢、新發展,形成特徵。特徵都是概括性語言,是理論語言,而不是史實,即要求我們區分特徵與表現。而這是我們學生在學習與考試時最容易混淆的,往往把表現當作是特徵。表現是具體的史實、措施等,是特徵的具體體現與表述。比如近代中國的愛國主義的特徵,可概括為反帝反封建,救國救民(這時高度概括的語言)。具體又表現為: ①愛國抗爭的長期性、連續性、艱巨性與曲折性——革命從三元里人民抗英到到太平天國運動、維新運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再到國民大革命、工農武裝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再到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等,有成功,有失敗,接連不斷;②學習西方,探索救亡圖存的道路,要求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從抵抗派到洋務運動、百日維新、辛亥革命,再到新中國的改革開放;③高度的民族凝聚力——救國救民成為全國各階層、各階級、各民族的共同任務與願望;④方式多樣,人民武裝起決定作用——地主階級的改良運動、農民階級的武裝斗爭、資產階級的改良運動與暴力革命、中共領導人民的工農革命、社會主義的建設運動、社會主義的改革開放等;⑤最終取得了偉大的勝利——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這些特徵是不同角度的理論,而後面具體的革命史實、事件則是表現。 平時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培養學生歸納歷史特徵的能力。首先,教師應先對特徵的能力要求,特徵的特點,分析歸納的角度、方法、原則、技巧作全面的介紹,讓學生對「特徵歸納」有一個全面的了解,感到很熟悉,從而在學習中逐漸形成有意識地注意它,模仿它,並且正確歸納的好習慣。其次,在講解、輔導時,教師可對每個階段、重要歷史事物作特徵歸納或指點,並說明其歸納的角度、標准、原則、方法等,在實踐中讓學生經常接觸它。最後,可讓學生在課堂上、單元總結、單元練習時,嘗試著從不同的角度、依據客觀標准、方法、規律去歸納事物特徵,或分析其所給的特徵,並對其特徵進行舉例證明。同時,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多指導學生多學習、閱讀、積累歷史理論語言,將理論水平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只有這樣,在分析歸納時,才能自覺地站在理論高度上去分析,而且在分析時也就有話可說、有理可表了,不會再像以前那樣只是堆砌史實了!
⑷ 什麼是歷史特點
歷史的特點主要有以下幾點:
1、過去性:即歷史指的是人類社會過去滑運的全部實踐活動,指的是過去的人和事。這種過去,從本質上講都是歷史的陳跡。歷史不能重復出現,不能通過任何途徑如實驗信如梁室的「觀察」或「實驗」使其重復出現。歷史知識過去性的特徵又決定了其具有間接性特徵。
2、具橡升體性:即任何歷史知識都有著具體內容,是由時間、空間、條件、經過、人物及其活動等具體要素構成的。
3、綜合性:即歷史是包羅萬象的。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一切事物發生和發展的過程,都是歷史學研究的對象。
⑸ 歷史階段特徵是什麼
夏商西周時期公元前二十一世紀到公元前771年中華文明的勃興,奴隸社會的形成發展鼎盛時期政治,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政治特徵。
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到前221,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的大變革時期,政治,諸侯爭霸,實現局部統一,分封制逐漸瓦解,封建制度逐步建立。
經濟,鐵器牛耕的使用,生產力提高,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步建立。民族,經濟文化交流和頻繁的戰爭,各民族逐步融合。文化,思想流派紛呈,百家爭鳴局面,文學藝術,百花競艷。
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到220,封建社會的初步發展時期。階段特徵,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多民族國家的奠基時期。政治實現了國家的大一統;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鞏固時期。從焚書坑儒到獨尊儒術,封建社會主流思想逐漸形成。
秦漢以來封建的大一統局面被打破,其間雖有西晉的短期統一,但分裂是這一時期政治的主要特點。江南經濟得到開發,為經濟重心南移打下基礎,漢族和各少數民族的大融合。
⑹ 歷史的特點是什麼
(1)存在形式的過去性。歷史是已經過去了的人類社會實踐活動,它不能重演,也無法實驗,人們只能通過文字、實物、圖片、電影等直觀教具,將抽象的東西形象化,概括的東西具體化,用語言的記述將歷史知識轉化為生活的畫面,讓學生間接認識或感知歷史。正是由於這樣,歷史對發揮學生的想像力和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有很大的創造空間。
(2)認知結構的多樣性。社會發展過程中主觀與客觀、內因與外因、原因與結果之間的關系是非常復雜的。因此,在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認知途徑靈活多變,不應從單一的角度去認識歷史事件,而應從多方位、多角度進行認識和思考。認知結構的多樣性表現為整體性、因果性和發展性。
(3)思維方式的求異性和靈活性。求異思維是針對常規定向思維而言的反向思維,是一種富有創見性的思維方式,它能夠突破思維定勢,揭示客觀事物的本質特徵和內在聯系,創造出新的思維成果。這是一種高層次的思維形式,有利於拓展學生的思路,提高創新思維能力。思維的靈活性是指學生根據不同情況、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⑺ 歷史的特點是什麼
風雨無阻向前行義無反顧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是:偉大斗爭
歷史的特點主要有以下幾點:
1、過去性:即歷史指的是人類社會過去的全部實踐活動,指的是過去的人和事。這種過去,從本質上講都是歷史的陳跡。歷史不能重復出現,不能通過任何途徑如實驗室的「觀察」或「實驗」使其重復出現。歷史知識過去性的特徵又決定了其具有間接性特徵。
2、具體性:即任何歷史知識都有著具體內容,是由時間、空間、條件、經過、人物及其活動等具體要素構成的。
3、綜合性:即歷史是包羅萬象的。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一切事物發生和發展的過程,都是歷史學研究的對象。
中國古代文明歷史的特點如下:
1、政治上:從分封制斗螞、宗法制逐空陸埋漸發展到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一方面,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逐漸加強;另一方面,官僚體制逐漸代替了貴族體制,專制皇權逐漸形成,權力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奠定了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礎。
2、經濟上:農耕經濟是中國古代經濟的典型特悉絕點。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春秋戰國時期形成以家庭為能為的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成為中國國古代經濟的典型形式;在此基礎上,手工業、商業在先秦、秦漢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⑻ 歷史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特點:
一,它是客觀存在的,真相只有一個.
二,記載歷史、研究歷史的學問卻往往隨著人類的主觀意識而變化、發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