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橋的 發展史
中國是一個5000年文字記載歷史的偉大國家。我國幅員遼闊,地形東南低而西北高,河道縱橫交錯,有著名的長江、黃河和珠江等流域,這里孕育了中華民族,創造了燦爛的華夏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中華民族建設了數以千萬計的橋梁,成為華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古代橋梁的輝煌成就舉世矚目,曾在東西方橋梁發展史中,佔有崇高的地位,為世人所公認。 中國古代橋梁不外梁、拱、索、浮等類型。(一)梁橋 我過歷史上最早記載的梁橋為鉅橋,橋建於商代(公元前16~ 前11世紀)。周武王伐紂,克商都朝歌(今河北省曲周縣東北),發鉅橋頭積粟,以賑濟貧民。自周代以迄秦汗,中國多造石柱、木樑橋。 宋代建造為數眾多的石墩、石樑橋。200多年間,僅泉州一地,見於古籍的橋梁就有110座,其中名橋10座。如安平橋(圖1),有362孔,橋長5里(2223m),故又名五里 橋(現橋長2100m),保持了700餘年的橋長記錄。橋始建於宋,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成於紹興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歷時13年。又如泉州萬安橋,俗稱洛陽橋(圖2),共有47孔,建於洛陽江入海口,橋總長約890m,橋寬3.7。橋始建於宋,皇佑五年(公元1053年),完成於宋,嘉裕四年(公元1059年)。兩橋均為國家重點文物單位。
福建漳州江東橋的石樑最為巨大。該橋於宋·嘉熙元年(公元1237年)由木樑橋改為石樑橋,計有15孔,每孔三片石樑。石橋現存5孔,其中最大的石樑長23.7m,寬1.7m,高1.9m,重量達2000kN(200t)。這樣巨大的石樑,在沒有重型起重設備的古時,其采、運、安裝等工作都是十分艱巨的。 不論木樑或石樑,為了加長橋跨,採用了多層並列梁,由下向上逐層外挑的方法,以支承中部的簡支梁。在當時石樑稱為疊澀;木樑稱飛橋或稱握橋,即為伸臂梁橋。木伸臂梁在公元4世紀時已有記載。石橋疊澀,出檐不遠;木橋伸臂達到20m。現存清代重修的甘肅文縣陰平橋為單孔木伸臂橋,橋跨達60餘m,橋上建有橋屋。木樑橋上一般建有橋屋或橋廊,侗族風雨橋就是一種橋屋。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的程陽永濟橋,是一座4孔5墩的木伸臂橋屋,全長644m,建於1916年,5座墩台上均有橋亭,用橋廊把橋亭相互貫通。橋亭起著重力平衡作用,把裝飾與功能有機結合在一起( (二) 拱橋
世界上對拱結構的起源眾說不一。或認為導源於自然界溶洞天然拱;或認為起自崩落的堆石拱;或認為由於砌牆開洞,逐漸由「假拱」演變而成。在中國,從墓葬結構及僅存實物,顯示出拱是由梁與側柱逐漸演變為三、五、七等折邊拱,然後演變為圓拱。跨度亦由小變大,由二三m而到達凈跨37.02m,並保持了千餘年的世界記錄。 中國現存最早,並且保存良好的是隋代趙州安濟橋(圖4),又稱趙州橋。橋為敞間圓弧石拱,拱券並列28道,凈跨37.02m,矢高7.23m,上狹下寬總寬9m。主拱券等厚1.03m,主拱券上有護拱石。在主拱券上兩側,各開兩個凈跨分別為3.8m和2.85m的小拱,以渲泄拱水,減輕自重。橋面呈弧形,欄檻望柱,雕刻著龍獸,神采飛揚。橋史建於隋·開皇十五年(公元595年), 完工於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距今已有1387年。安濟橋製作精良,結構獨創,造型勻稱美麗,雕刻細致生動,列代都予重視和保護,1991年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中國石拱因南北河道性質及陸上運輸工具不同,所以改造不同。北方大多為平橋(或平坡橋),實腹厚墩厚拱。南方水網地區則為駝峰式薄墩薄拱。 北京宛平盧溝橋(圖5)在北京廣安門外30里,跨永定河。橋始建於金·大定二十八年(公元1188年),完工於金·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橋全長212.2m,共11孔,凈跨不等,自11.4m至13.45,橋寬9.3m。墩寬自6.5m至7.9m。拱券接近半圓形。橋墩迎水面有尖端鑲有三角鐵柱的分水尖,背水面為削角方形。橋面上石欄桿共269間,各望柱頭上,雕刻有石獅。金代原物簡單統一,自後歷朝改換,製作精良,石獅形態各異,且有諸多小獅,懷抱背負,足撫口噙,趣味橫生。橋上及華表柱上等的石獅子,已成為鑒賞重點,亦是統一變化的美學原則的具體應用。盧溝橋早已列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南方江浙一帶水網地區,以周行為主。潮汐河流,軟土地基,因此即使是石拱橋亦盡量減輕重量建造為薄墩薄拱。橋孔自單孔多到85孔(江蘇吳江垂虹橋,已塌,尚存殘孔8孔)。 薄拱的拱厚最小僅拱跨的1/66.7,而一般拱厚則為1/20左右。唐·張繼《楓橋夜泊》名詩中的現存楓橋(清代建)也是薄拱。 薄墩之薄,相鄰兩拱券拱石相接,特別是三拱薄墩橋,中孔大、邊孔小,兩岸以踏步上橋。橋成駝峰形,造型美觀。如浙江杭州拱宸橋(圖6)創建於明·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清·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重建。中孔凈跨15.8m,兩邊孔各為11.9m。拱券石厚30cm,為拱跨的1/52.7和1/39.7。中墩厚約1m,合大孔的1/15.8。 現存最長的多孔薄拱薄墩連拱為江蘇蘇州寶帶橋(圖7)。橋始建於唐,歷代多次重修,現存橋共計53孔,全長316.8m,中間有3孔隆起以通船隻,橋寬4.1m。橋頭建有石獅、石亭、石塔。中國古典園林中亦常見石拱橋,既起交通引路作用,更與園林景色有機結合,或是主景,或是襯景。如揚州瘦西湖中的五亭橋(又名蓮花橋,圖8)就是佳作。中國的木拱橋肇始自宋。宋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在畫面高峰處有都城汴京(現河南開封)跨汴水的一座木拱橋,名為虹橋(圖9)。為了漕運,水中無橋墩,橋採用了宋·明道年間(公元1032至1033年)有一守卒子發明的「貫木」架橋,即大木穿插疊架為木拱。虹橋橋跨約18.5m,拱矢約4.2m,橋面總寬9.6m,其結構模式圖見圖10a。橋毀於金元之際,幾百年來一直認為已是絕唱。近十多年來調查研究發現,隨著北宋南遷,在
今浙江、福建山區中有數十座古木拱橋,結構與虹橋相類似且有所改進,橋跨增加到35m左右。如浙江雲和梅崇橋,橋建於清·嘉慶七年(公元1802年),其結構透視和改造模式見圖10b。又如浙江泰順縣的泗溪溪東橋(圖11)。橋長41.7m,跨徑25.7m,矢高5.85m,橋寬4.86m。橋上建有美麗的廊屋,為了保護木料,兩側釘有蓑衣式木板。橋始建於明·隆慶四年(公元1570年)。泰順縣的葉樹陽橋竟存世511年。 虹橋等木拱結構為中國所獨創,尚有其他別致的結構形式的竹木拱橋,亦與世界同類橋梁有異
2. 蘇州的著名的古橋都有哪些
寶帶橋、吳門橋、行春橋等等,都是蘇州非常著名的古橋。蘇州是一座擁有悠久歷史歲月的古城,這里有很多著名的景點和古橋,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就曾經說過”綠浪東西南北水,紅闌三百九十橋“。雖然這些景點比較小眾,但卻有它們自己的迷人之處。
最後是行春橋,這座橋位於蘇州市吳中區石湖風景區,沒有人知道這座橋究竟是什麼時候建立的,有記錄表明,南宋16年曾經進行過重新建造,而1949年被拆毀四孔,整體用武康石和花崗石組成。因為位於風景區,所以風景優美,走在這座橋上,我們就像穿越回了古代,到處都是具有蘇州園林風格的建築,被各種綠植包裹,有不少人來這邊旅遊,都會到這座橋上走一走,是一處值得一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