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蒼南宜山多少年歷史
1981年3月6日,中共平陽縣委、平陽縣革命委員會向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革命委員會提出《關於要求分縣問題的報告》。6月18日,國務院給省政府下達批復,批准設立蒼南縣。將原屬平陽的礬山鎮以及靈溪、礬山、馬站、金鄉、錢庫、宜山、橋墩等7個區的72個公社劃歸蒼南縣管轄,縣城設在靈溪鎮。同年11月5日,蒼南,平陽分署辦公。後經幾次行政區劃調整,轄36個鄉鎮(其中鄉16個、建制鎮20個),104個居民區,818個行政村,總人口122.4萬。
B. 靈溪鎮的歷史文化
1990年前,靈溪鎮內的地方語言僅有「靈溪話」及東垟村居民講的「東垟話」。
1992、2000年,南水頭、滬山、靈江、瀆浦相繼並入靈溪鎮,鎮內的方言增加了「畲族話」(畲話)和「溫州話」(甌語)。
「靈溪話」(浙南閩語)在靈溪鎮占絕大多數,其次為「溫州話」(甌語)以及少數鎮民講的「畲族話」(畲話)。進入21世紀,由於說「東垟話」的老年人逐漸減少,「東垟話」逐步消失。 古遺址
●渡龍山遺址
渡龍山遺址為商周時期遺址,位於靈溪鎮渡龍山緩坡上,分布面積約為4000平方米。文化層不詳,採集石器有錛、斧、鑿、刮削器、燧石等。陶片以泥質來陶為主,胎較薄,燒結溫度較高,紋飾以大小方格紋、網紋居多,條紋次之。可辨器形有罐、釜等。
●後山遺址
後山遺址為商周時期遺址,位於靈溪鎮漁塘口村後山,分布面積約2000平方米。文化層不詳,採集石器有錛、斧、鑿、刮削器等。陶片為印紋硬陶,飾條紋,器形可辨有瓮、罐等。
●福旗貢尾遺址
福旗貢尾遺址為商周時期遺址,位於靈溪鎮福旗貢尾山,分布面積約2000平方米。文化層不詳,採集石器有鑿、錛、斧、刮削器等。陶片以夾砂陶為主,燒結溫度較高,紋飾有條紋,可辨器形有瓮、缸等。
古窯址
●大觀上窯窯址
大觀上窯窯址為唐至宋時期窯址,位於靈溪鎮大觀村。大觀上窯窯址分布面積約300平方米,堆積層高2米,堆積層以罐、壺為主,陶、瓷相伴,器型較大。器型以折口、斜腹或腹微弧、平底為主,厚壁,修坯痕明顯,有青釉、醬釉、黑釉等品種。釉色偏暗淡。陶片少見,瓷片胎偏灰,伴氣孔,質地較軟。陶片產品、器型與瓷器雷同。黃胎伴氣孔,孔較大,厚壁素紋,修坯明顯,質地松軟。
●大觀下窯窯址
大觀下窯窯址為宋代時期窯址,位於靈溪鎮大觀村。大觀下窯窯址,堆積層高約1.5米,分布面積約300平方米。堆積層以罐、壺等瓷、陶片相伴。瓷片:米黃胎,胎體伴雜質,器型較大,厚壁。唇口、短頸、弧腹、平底,見修坯痕。少量施醬色、青綠釉,釉薄且不均,施釉不及底,青綠釉有芝麻點,呈醬色。瓷片:灰胎、腹微弧、平底。內外壁施青綠釉,施釉不及底。青綠釉中含芝麻點,呈醬色。
●坑底窯址
坑底窯址為宋代時期窯址,位於靈溪鎮坑底村窯坑底山東坡,分布面積約1000平方米。堆積層厚約1.5米,採集有碗、壺等瓷片,胎質粗疏,釉呈青或青黃色,釉面不勻凈。器物大多素麵,少數刻劃篦紋,窯具有匣缽。
古墓群
●岩頭墓群
岩頭墓群為唐至五代時期墓群,分布於靈溪鎮岩頭村岩頭山,面積約1000平方米。1984年清理三座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出土器物有盤、執壺、盤口壺、雙系罐、六系罐、高足碗等青瓷器,均系甌窯製品。
●西程墓群
西程墓群為唐至五代時期墓群,分布於靈溪鎮西程村,面積約1500平方米。1984年清理2座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出土有盞、托、碟、缽、谷倉、盤口壺、葵口碗、四系罐等青瓷器,胎較粗疏,釉層薄,均系甌窯製品。
●公園山墓群
公園山墓群為唐至五代時期墓群,分布於靈溪鎮公園山,面積約1500平方米。1987年清理3座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出土器物有碗、罐、缽、盞托、小杯、盤口壺等青瓷器,胎粗疏、施薄釉,均系甌窯製品。
●許松崗墓群
許松崗墓群為明代墓群,位於靈溪鎮北山村西陳山。許松崗,名辛,字雙台,松山(今蒼南縣橋墩鎮)人。因濟飢有功,欽賜進士。墓建於正德十四年(1519年),坐北朝南,佔地約500平方米。墓丘呈圈椅式,青石砌築,並浮雕麒麟、花卉等圖案,墓前立碑2通,分趴為正德間「壽域」碑和嘉靖十五年(1536)「松嵐許君墓表」。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古建築
●百丈林氏故居
百丈林氏故居位於靈溪鎮百丈村,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癢生林遇厚建置。坐東面西,由台門、前廳、中廳、後廳等構成三進合院式木構建築,外牆以不規則塊石圍砌,佔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廳內懸有清乾隆、咸豐年間匾額5方,分別為「登科」、「榮登天府」、「棣芳文輝」、「雁節松齡」、「德昭壼儀」。
●瀆浦羅氏篤敬居
瀆浦羅氏篤敬居位於靈溪鎮平南村,佔地面積約4000平方米,建於民國初年。坐南面北,由正廳、左右廂房、天井、後院及後台門等組成,平面呈「凹」字形,為單進西式磚木結構建築,後院磚砌圍牆,置邊門,是一座富有「巴洛克」建築風格的西式小洋樓。正廳和廂房均為二層,正廳九間,兩側廂房均為三問,內設消防池,正廳與廂房二樓走廊相貫通。篤敬居保存完整,是研究浙南民清時期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實物資料,2005年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渡龍宋橋
渡龍宋橋位於靈溪鎮渡龍村。建於北宋熙寧六年(1070年),為單孔石樑橋。東西向,跨渡龍內河道,長4米,闊約1米,橋面由三條石板並鋪而成。橋墩兩側塊石壘砌,並遺有水閘石,券面石樑一側刻有建橋年月題記。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八郎橋
八郎橋位於靈溪鎮魚塘口村,建於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為五孔石樑橋,南北走向,跨大觀河,長18.8米,寬1.15米,橋面每孔並鋪石板3根,略顯拱形。橋墩用條石呈梯形壘砌,上置長、短兩條橫梁石,中孔橋面一側刻有「淳熙丁未林七郎三官人造」字樣。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婚嫁舊時婚姻,由父母包辦,媒人說合。迎娶前,男家擇定納彩、合帳被、開剪、迎娶等吉日,開具「迎娶吉課」,備彩禮,由媒人送往女方。俗謂「送日」。迎娶時,男家派人抬彩轎到女家迎親。新娘穿戴鳳冠霞帔,頭蓋「紗巾」,向父母跪別上轎。新娘兄弟拉轎三進三退,謂之「留轎」。轎到男家門前先停下「添燈」,至廳堂前新娘下轎。牽拜翁婆攜新郎上廳拜堂。然後進入洞房同吃湯圓。親朋婦幼到房中分喜糖、喜果。當日辦賀婚酒,酒至半筵,新郎頭頂茶盆,上置喜酒數杯,跪於堂前向母舅及眾賓客敬酒,舅父送給新郎「紅包」。是夜,男女老幼到新房看新娘,分瓜子,答詩句,鬧洞房。新中國建立後,廢除了封建婚姻制度。婚姻自主,婚事新辦。廢除彩轎、拜堂等舊俗。
20世紀80年代以後,集體婚禮及旅遊結婚逐漸增多。進入21世紀,婚姻陋習多廢除,新婚夫婦拍攝新婚紀念照片頗為流行、婚日新郎家高懸彩色連串氣球、搭設充氣喜慶拱門、新娘身披婚紗、新郎用小轎車迎娶,已經習以為常;城區居民婚宴大都在酒店舉行。
喪葬
舊時,喪葬主要有送終與入殮、超度、殯葬等步驟,通常直接下葬。2001年11月28日起,靈溪鎮全面實施火葬。
建屋舊時,鎮民建新房,要擇吉日動土、定磉、上樑。上樑時,梁的兩端掛「五穀袋」及「發興槌」,有的人家梁下壓古銅錢,以示吉利及財源不斷。主人設上樑酒,款待前來祝賀的客人。進入21世紀後,此俗漸淡化。
賀生嬰兒出生未滿一個月,娘家送給嬰兒衣物。親戚朋友送雞、蛋、面、魚等禮物,俗稱「送羹」。嬰兒四個月做「百廿天」,周歲做「對周」,親朋備賀禮,前臨慶賀。靈江、瀆浦一帶大都送壽桃、龜、魚等米塑製品。
祝壽鎮民年屆30歲開始祝壽,俗謂「補十」。親朋饋送雞、肉、衣料等物。以後逢十生日,都有「補十」的習俗。富裕人家,花甲之年開始做壽。女婿送「壽桃」拜壽;親朋送壽禮、壽幛、壽聯。主人辦壽酒賀壽。 立春
鎮民焚香點燭,放鞭炮,燒樟葉迎春,名為「到春」。
二月二
農歷二月初二,鎮民食芥菜飯,意能「明目」、「潔身」。
嘗新
早稻成熟時,農戶煮新米飯,鎮民通常焚香燃燭,祀神敬祖,辦嘗新酒。祀神敬祖已廢。
七月二十九日
農歷七月二十九相傳為「地藏王」生日。是夜焚香點燭插於地上。小孩將香燭插在柚子上,名「扦柚球」。
冬至
也稱「冬節」。各家煮湯圓。舊時有祭祀祖先,整修墳墓之舉。 「私塾」於冬至前一日放假。故有「先生不吃冬節圓」之說。
十二月廿四
農歷十二月廿四為祭灶神之日。舊時,鎮民一般供奉糕點果茶,送灶神上天(後來此習廢止)。然後各家開始掃塵撣新,迎接「過年」。是日,長工回家過年,故有「長年不吃廿四飯」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