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初二歷史知識點整理
課堂臨時報佛腳,不如 課前預習 好。其實任何學科都是一樣的,學習任何一門學科,勤奮都是最好的 學習 方法 ,沒有之一,書山有路勤為徑。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一些初二歷史的知識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二歷冊知識點 總結
內戰烽火
1、重慶談判:(見書93頁插圖)
(1)蔣介石邀請重慶談判的目的:
A為了贏得准備內戰的時間。
B為了欺騙人民。
(2)談判的目的:
A為了爭取國內和平。
B也為了戳穿蔣介石假和平的陰謀。
(3)談判的結果:國共雙方簽定了《雙十協定》,又稱《會談紀要》。
2、轉戰陝北:1947年,國民黨軍隊大舉進攻陝甘寧解放區,.. 周恩來領導下,主動撤離延安,轉戰陝北;彭德懷, 賀龍指揮西北人民解放軍採用「蘑菇戰術」,取得了清化砭等戰役的勝利, 粉碎了敵人的全面進攻。
3、挺進大別山:劉鄧大軍率晉冀魯豫解放軍主力挺進大別山。見書94頁插圖。
→意義:
A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
B嚴重的威脅了國民黨統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鎮武漢。
八年級 上學期歷史知識點歸納
第十五課盧溝橋事變(又稱七七事變):
1937年7月7日(農歷一九三七年五月二十九, 小暑 ),日軍炮轟盧溝橋附近宛平城,二十九軍奮起還擊,佟麟閣、趙登禹為國捐軀,最終平津陷落。
影響:標志全國性的抗日戰爭爆發。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過程:
1、九一八事變後,日軍侵略矛頭指向華北,中國共產黨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2、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標志著十年內戰的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
3、盧溝橋事變後,國共實現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盧溝橋事變後,國共實現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工農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
八一三事變:1937年8月13日(農歷一九三七年七月初八),日軍發動八一三事變,大舉進攻上海。
南京.(最能反映日本軍國主義野蠻暴行的事件):1937年12月,南京被占,國民政府遷都重慶(陪都),日軍殺害中國軍民30萬人以上。
對南京.及日本右翼勢力歪曲歷史的認識:戰爭是殘酷的。日本發動的侵略戰爭給中華民族帶來深重的災難。日本右翼勢力企圖掩蓋、抹殺侵略事實,可見,日本對軍國主義罪行沒有真正反省,這是對世界和平的嚴峻挑戰。對此,我們要牢記日本帝國主義的深仇大恨,警惕法西斯勢力的復活,防止歷史悲劇重演。要反對戰爭,熱愛和平,勿忘國恥,警鍾長鳴。
第十六課
平型關大捷:1937年9月,抗戰以來首次大捷。由八路軍一一五師取得,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台兒庄戰役:1938年春,李宗仁指揮的徐州會戰中,中國軍隊取得台兒庄戰役的勝利。台兒庄戰役是國民黨正面戰場上的一次重大勝利。
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是敵後戰場的戰略總後方。
百團大戰:由彭德懷指揮八路軍取得,是抗戰期間中國軍隊主動出擊的規模戰役。
初二歷史 復習方法
一、知識回顧整體感知
上課伊始,教師首先向學生說明復習的范圍,讓學生明確復習目標,之後學生根據課文進行知識回顧,從整體上感知本課的復習內容。
二、構建網路形成體系
這一環節需要師生共同參與,可採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等多種形式,其目的在於將知識系統化、條理化,以形成清晰的知識體系。在這一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講准重點:抓住關鍵,切記眉毛鬍子一把抓。
2、講透難點:採取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易混知識相對照等方法。
3、講明疑點:採取「設疑、質疑、釋疑」的程序和方法解決學生的疑難問題。
4、講出知識的規律:重在講出知識間的內在聯系。
三、依線鞏固內化知識
學生根據構建的知識網路,進行鞏固,可根據具體情況採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等多種形式,使學生達到將課本知識內化為自己的知識之目的,從而加深對知識的再認識。
四、題例剖析培養能力
典型題例的選擇要有代表性,能突出教材的重、難點。這一環節重在教師通過對題例的剖析,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掌握學科學習基本功和解答問題的方法與技巧。
五、 拓展訓練 提高能力
練習題的設置應具有一定的梯度性,題型應多樣化,題量應控制在十分鍾以內。重在考察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及運用基礎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回答問題的技巧。
初二歷史知識點整理相關 文章 :
★ 初二歷史知識點歸納總結有哪些
★ 初二歷史重要知識點總結歸納
★ 八年級歷史知識點最新整理
★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整理歸納
★ 初二上冊歷史知識點歸納總結
★ 八年級上冊歷史知識點整理
★ 初二歷史重點知識點歸納總結
★ 八年級上歷史知識點總結整理
★ 初二下人教版歷史知識點整理
★ 詳細的八年級上歷史知識點整理
Ⅱ 遵義會議在初中歷史書上哪裡初二上多少頁
初二歷史書71頁
Ⅲ 八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總結大全
知識有兩種,其一是我們自己精通的問題;其二是我們知道在哪裡找到關於某問題的知識。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 八年級 歷史上冊知識點 總結 大全,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八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總結1
第20、21課 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的抗戰
一、正面戰場的抗戰
抗戰初期,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先後組織了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長沙會戰等一系列戰役。
1.台兒庄戰役(1938年3月)
①背景——日軍佔領南京後,為打通南北戰場,沿津浦路從南北兩個方向夾擊徐州。
②地點——山東台兒庄 ③指揮——國民黨第五戰區司令李宗仁
④意義——台兒庄戰役共殲敵1萬餘人;是抗戰以來中國正面戰場取得的最大的一場勝仗;振奮了中國軍民的精神,堅定了抗戰意志和信念。
2.武漢會戰/武漢保衛戰(1938年6月—1938年10月)
①背景——武漢成為當時全國軍事、政治、經濟中心。日本企圖通過佔領武漢達到速戰速決的目的。
②重要戰役——萬家嶺大捷(江西) ③結果——1938.10中國軍隊撤出武漢
④意義——歷時4個多月,日軍企圖迅速---- 的既定戰略徹底破滅;廣州、武漢失陷,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
註:武漢會戰是抗日戰爭戰略防禦階段中國投入兵力最多、戰線最長、犧牲最大的一次戰役。
3.第三次長沙會戰(1941.12)
①背景——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後,日軍先後發動兩次長沙會戰,企圖佔領長沙,均未得逞。(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為牽制中國軍隊支援太平洋戰事,並策應香港、南洋各地的作戰,防止中國軍隊乘機收復失地,日軍集結重兵約12萬人第三次向長沙方向發動進攻。)
②意義——第三次長沙會戰時,英美盟軍在太平洋戰場接連敗退。這次會戰的勝利,在國內外產生了積極影響。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威望。
4.豫湘桂戰役(1944初)
①背景——抗日戰爭後期,國民政府消極抗日、積極---- 。(日軍為打通平漢、粵漢、湘桂鐵路,縱貫中國大陸到越南的陸上交通線,摧毀中美兩國設在廣西、湖南等地的空軍基地。)
②結果——國民黨軍隊一潰千里,丟失了大片國土。
二、敵後戰場的抗戰
1.平型關大捷(背景——淞滬會戰期間,日軍侵入山西,企圖佔領太原。)
(1)時間——1937.9 (2)地點——山西平型關(3)中國主力——八路軍115師(4)指揮——林彪
(5)結果——勝利,殲滅日軍1000多人。
(6)意義——是全民族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取得的第一個勝利,粉碎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提高了八路軍的聲譽。(平型關大捷屬於太原會戰的一部分,八路軍配合正面戰場作戰。)
2.敵後抗日根據地
(1)建立:全民族抗戰爆發後,八路軍、新四軍挺進敵後,建立抗日根據地,將敵人的後方變成抗日的前線。
(2)代表:晉察冀、晉綏、晉冀豫、山東、蘇南、陝甘寧等。
(3)中心:陝甘寧邊區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為敵後戰場的戰略總後方和指揮中樞。
註:1937.9.6陝甘寧邊區政府在延安正式宣布成立,林伯渠任主席。
(4)作戰方式:群眾性的人民游擊戰爭。地道戰、地雷戰、夜襲戰、麻雀戰等。
(5)鞏固:政治上——建立抗日民主政權。(「三三制」) 經濟上——實行減租減息的土地政策,發展生產。(兼顧地主、農民兩方面利益,有利於團結大多數地主抗日,把發展統一戰線和解決農民問題很好的結合) 使根據地成為敵後游擊戰得以長期堅持並取得最後勝利的基地。
(6)作用:敵後戰場與正面戰場相互配合,構成了中國抗日戰爭的整體。
3.百團大戰:(背景——日軍的「囚籠政策」和「三光」政策) 特點——大規模主動進攻
(1)目的——為了粉碎日軍對敵後抗日根據地的「掃盪」和封鎖,振奮抗戰軍民的士氣
(2)時間——1940年下半年 地點——華北 指揮——彭德懷
(3)主要目標——破襲日軍交通線,摧毀敵人交通線兩側及抗日根據地內的日偽據點。
(4)意義——有力打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振奮了全國軍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
八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總結2
第22課抗日戰爭的勝利
一、全民族堅持抗戰
1.日軍的策略轉變(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後):①對國民政府進行政治誘降,輔之以軍事打擊 ②加緊進攻敵後抗日根據地③加強對佔領區的軍事統治和經濟掠奪
2.日軍策略對國共兩黨的影響
(1)國民黨:國民黨親日派——汪精衛,1940.3南京偽國民政府國民黨頑固派——1941.1「皖南事變」
(2)共產黨:堅持抗戰,在各敵後抗日根據地掀起大生產運動,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打破日、偽軍的封鎖。
3.全民族抗戰: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中國各民族、各政黨、各政治派別求同存異,共同抗敵。 國民黨愛國將領——棗宜會戰,張自忠壯烈殉國 共產黨——左權血灑疆場
二、抗戰後期國際國內形式
1.國際:1943年義大利投降;1944年到1945年初,德國在歐洲戰場敗局已定;
在美國、英國的連續打擊下,日本在太平洋戰場節節敗退,陷入困境
2.國內——戰略反攻與中共七大的召開
(1)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戰場率先發起局部反攻,取得一系列勝利
(2)中共七大:(時間:1945.4 地點:延安)
內容:①制定黨的政治路線——放手發動人民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②選舉了中央領導機關,--在七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共中央主席。③大會確定--的思想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
意義:①中共七大為爭取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准備了條件②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指明了戰後的奮斗方向
三、日本投降
(1)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國先後向日本廣島和長崎各投下一枚原子彈。 (屈原)
(2)1945.8.8蘇聯政府對日本宣戰。次日,蘇聯紅軍出兵中國東北,對日本關東軍發起進攻。(蘇武)
(3)1945.8.9--發表《對日寇的最後一戰》,號召中國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舉行全國規模的反攻,徹底打敗日本侵略者。 (大反攻)
(4)1945.8.15日本天皇被迫宣布無條件投降。
(5)1945.9.2日本政府正式簽署投降書。
中國抗日戰爭(1931-1945)經歷了14年艱難曲折的斗爭,特別是8年(1937-1945)全民族艱苦卓絕
註:每年9月3日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每年12月13日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四、抗日戰爭勝利的的原因與偉大意義
1.抗戰勝利的原因
①中國人民巨大的民族覺醒、空前的民族團結和英勇的民族抗戰,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決定因素。(全民族抗戰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是勝利的根本原因。)
②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團結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③世界上一切 愛好 和平與正義的國家和人民的支持。
2.抗戰勝利的偉大意義
①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以來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②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為徹底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礎。
③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東方主戰場,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維護世界和平作出巨大貢獻。
④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提高。
八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總結3
第23&24課解放戰爭
一、重慶談判——戰前較量(「鴻門宴」)
1.時間:1945.8 2.地點:重慶
3.目的:蔣介石——①為發動內戰爭取時間②贏得政治主動(實質:假和平,真內戰)
--——①為了盡一切可能爭取和平②戳穿蔣介石假和平的陰謀(人們普遍希望和平建國)
4.成果:(1)1945.10.10國共雙方簽署《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
內容:①雙方同意以和平、民主、團結、統一為基礎,長期合作,堅決避免內戰,建設獨立、自由和富強的新中國②召開政治協商會議
(2)政治協商會議(1946.1.10 重慶)
內容:①討論了建立聯合政府、和平建國綱領、召開國民大會、修改憲法草案、整編軍隊等問題
②通過了一系列決議,再次確定了避免內戰、和平建國的方針。
5.意義:重慶談判和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為中國實現民主統一、和平建國帶來了一線曙光。
二、內戰——戰略防禦
1.內戰爆發標志:1946.6蔣介石全力圍攻中原解放區
2.國民黨的全面進攻與重點進攻
(1)全面進攻:1946.6開始——1946.10國民黨軍隊佔領張家口(最高峰)——1947.3全面進攻被粉碎
(2)重點進攻(1947.3全面進攻被粉碎後)——重點進攻:陝北解放區和山東解放區
3.解放區軍民的自衛反擊戰
(1)論斷:--「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背棄人民,發動反人民的戰爭)
(2)戰略戰術(自衛戰爭):主要作戰方式——運動戰 主要目標——殲滅敵人有生力量
作戰原則和方針——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
(3)粉碎國民黨軍隊的全面進攻:解放區軍民經過半年多的自衛反擊戰
(4)粉碎國民黨軍隊對陝北解放區的重點進攻
①--、周恩來等率領中共中央和解放軍總部主動撤離延安,轉戰陝北
②彭德懷率領西北野戰軍先後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戰役的勝利,粉碎了國民黨軍隊對陝北的重點進攻。
(5)粉碎國民黨軍隊對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孟良崮戰役
華東野戰軍在山東孟良崮消滅國民黨王牌主力整編第七十四師,打退了敵人對山東解放軍的重點進攻。
三、內戰——戰略反攻(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
1947年夏,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揭開戰略進攻的序幕。「像一把尖刀插進敵人的心臟」
隨後,其他戰場的人民解放軍也相繼轉入進攻,先後殲滅國民黨精銳200多萬,迫使國民黨軍隊退守沈陽、北平、徐州等孤城,被動防禦作戰。
四、內戰——戰略決戰(三大戰役)
1.概況
註:陳毅——淮海戰役是人民群眾用小推車推出來的。
2.意義:三大戰役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150多萬人,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基本被消滅,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
註:七屆二中全會(1949.3西柏坡)目的——為迎接人民戰爭的最後勝利,准備新中國的建立。
重要內容——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向城市;中國共產黨的奮斗目標是把中國逐漸由落後的農業國轉變為先進的工業國;全黨同志務必繼續保持謙虛、謹
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繼續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兩個「務必」) 【1949.3.25中共中央由西柏坡移到北平】
五、內戰——渡江戰役(南京解放)
1949.4,人民解放軍百萬雄獅兵分三路,橫渡長江,佔領南京(1949.4.23),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1927-1949共22年)。國民黨殘余勢力退往台灣。
六、解放區的土地改革——人力、物力保障
1.土地政策的轉變:將抗戰時期的減租減息政策改為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2.《中國土地法大綱》1947年:沒收地主土地,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按照農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3.土地改革總路線:依靠貧雇農,團結中農,有步驟、有分別地消滅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發展農業生產。
4.結果:解放區的土地改革歷時一年多順利完成,廣大農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糧食和衣物。
5.意義:解放區的土地改革,使農村的階級關系和土地佔有狀況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激發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 翻身農民踴躍參軍參戰,為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八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總結大全相關 文章 :
★ 八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歸納
★ 八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
★ 2020最新八年級歷史上冊的知識點總結
★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歷史知識點梳理
★ 初二上冊歷史知識點經典總結
★ 人教版歷史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知識點總結
★ 初二歷史上冊期末知識點復習資料大全
★ 歷史八年級上冊知識點總結
★ 八年級上冊歷史復習提綱匯總(兩份資料)
★ 初中歷史八年級上冊知識點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