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歷史老師應具有哪些技能
歷史是過去發生的歷史史實,這要求歷史教師具有崇高的師德。第一,要客觀分清歷史史實,不要帶有主觀感情色彩講授給學生。因為中學生現階段的思想意識發展還不完善,此時教師的思想會對學生起到重要的影響,歷史教師要分清楚主客觀的歷史觀,實事求是,要正確客觀的評價歷史。,因為教師是作為學生學習的傳授者和塑造者,歷史教師可以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和觀點,但一定要保證遵循客觀的歷史史實,不要篡改歷史;擁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不能在授課中歪曲事實,融入個人情感。歷史是求真,客觀公正。例如:講到希特勒的時候,不要因為他是侵略者就毀滅他自身的軍事領導才能,要客觀地辯證地教給學生正確的歷史觀。第二,要有一定的政治理論基礎高素質修養。歷史一定要遵循歷史唯物主義,要把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有機的集合起來,做到客觀辯證,對中學生形成高度的、正確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是極其重要的。第三,要充分客觀的認識歷史學科的德育功能,要有效將考試與教育素質聯系起來,將其中孕育的思想教育於歷史教育知識的傳授之中。
二、有廣博的專業知識
唐代史學家劉知幾在《史通》中,提到史學家治史應具備「才、學、識」。「學」,即史學,便要求史學家們應該具備系統淵博扎實的歷史知識。優秀的歷史老師之所以優秀,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老師本身具有廣博過硬的專業基礎知識,了解並能跟上專業領域的變化。首先,面對中學生,他們的歷史基礎知識儲備還不完善,囫圇吞棗式的講授給中學生,這會給正在處於記憶力發展期的中學生來帶不利影響,也會阻礙孩子們的正確歷史觀的形成,因此歷史教師擁有過硬的專業基礎知識是十分重要的。對教材內容要有深刻認識,善於對教材進行分析,才能正確客觀處理教材,准確地講解歷史,解答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出的各種棘手問題。其次,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師的知識越深湛,視野越寬廣,各方面的學科知識越深厚,他就在更大程度上不僅是一名教師,而且是一名受歡迎的教育工作者。」一個教師有廣泛的視野,有和學生們一樣的興趣和愛好,那樣的教師無疑是受歡迎的。學生充滿了好奇心和求知慾望,接觸新事物的能力強,要求教師知道的新鮮事物廣泛,才能使學生們引起興趣。歷史這門學科包容性強,多接觸書本以外的新鮮事物也是極其必要的,這對學生們提高學習興趣起到了重要作用,間接的提高了教學質量,增強學生們學習主動性,使學生們對歷史學科產生興趣進而增長知識。如,歷史教師在講到「蹴鞠」,可以講解它的歷史意義,另外,教師對體育這方面感興趣,便更好的講解足球的相關知識,可以讓學生們容易接受,產生聯想記憶,使講解更吸引人,可以使學生們和教師產生共同語言,使學生對教師樹立崇拜思想,擁有良好的師生間的關系,提高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第三,要有連貫、系統的歷史專業素質。歷史課堂,存在講授內容過多。講授時,學生們對知識掌握的不好,記憶內容容易混亂。因此,歷史教師要有扎實、系統、廣博的歷史專業基礎知識,可以間接幫助學生更好的縷清線索,整理歷史時間發展順序。例如:在講牧野之戰,這是歷史上典型的以少勝多的歷史戰爭,就可以將以少勝多的戰役事件連貫起來。俗話說:「需要你到一瓢水,那麼你最好就准備一缸水。」歷史教師有系統的專業知識,以防學生們課外的需求。
三、掌握全面教學技能
劉知幾在《史通》中提到「才」,即史才,是指語言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第一,具有較強語言和文字表達能力。歷史的過去性和時序性決定了歷史學科表述的特性,讓學生成功了解和掌握史實,教學的成敗便是以語言優先。清晰系統的掌握史實,可以抓住學生的興趣點,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增強人際的溝通能力;另外,板書書寫能力,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學質量,還可以提高自己的知識理論水平和教學實踐能力。第二,具有掌握現代教育技術的能力。高科技時代,熟練運用信息化教學的手段,合理充分的利用現有的高科技資源,有效的增強歷史課堂的趣味性,與時俱進,利用多媒體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歷史課堂。第三,要有很強的科研創新教學素質。歷史要有創新,要鑽研發展。要求歷史教師的思維創新的能力。日新月異的現代化的發展,時刻的關心歷史科研研究成果的變化,使自己知識結構得到完善,開拓學生視野,增長自己教育創新素質,提高教學質量。第四,完善自己教學方法。正確的教學方法有效率的節省時間達到最高效果。首先,掌握學生興趣點,有效的增強歷史課堂的趣味性;其次,尊重學生,樂觀感染學生。適當的使用批評態度,不要使學生產生厭煩心理;用自己樂觀幽默的教學方式和生活樂觀態度感染學生學習興趣,教師是一面鏡子,才能更好促進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然後,與時事相聯系。歷史不是一成不變的,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是變化的,這要求我們結合時事,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使歷史與當今時事有機的結合起來,讓學生增強對歷史政治觀的培養和形成。再者,系統的進行比較式的學習。歷史無非不是縱向就是橫向的發展線索展開的,可以適當的將類似的歷史事件竄在一起,類似比較記憶,增加學生知識儲備。最後,教師進行個人的能力提升和正確的方法指導。提升自己的知識儲備和專業教學素養,對學生們進行正確方法指導,樹立正確歷史價值觀。第五,注重自己的衣著站姿。中學生的模仿能力強,不要奇裝異服,要做到為人師表~
②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包含哪幾個部分
1、時空觀念:在特定時間和空間中對事物進行觀察、分析的觀念。
2、史料實證:指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並運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與方法。
3、歷史理解和解釋:對史事的敘述提升為理解其意義的理性認識和情感取向,以史料為依據,以歷史理解為基礎,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度與能力。
4、歷史價值觀:對歷史的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的辯證統一,從對歷史真實和歷史意義的追求中凝練出來的價值取向。
歷史學是科學。它的科學性的一般根據有二:
一是它的研究對象的客觀實在性和真實性。歷史學研究的對象——世界各民族、國家的歷史現象、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等等,以及由它們所構成的歷史運動事實和過程,——作為歷史存在,是客觀實在的東西,它不以歷史認識者的主觀意志而改變,具有客觀實在性和真實性。
一是它所承擔的任務。歷史學的任務在於揭示世界各民族、國家的歷史發展的特殊規律和特點,歷史研究是一種旨在探討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特殊規律的認識活動。僅憑這兩條,歷史學就具有了一般科學所具有的科學性。
③ 在歷史教學中是怎樣培養學生的求真意識和證據意識
看這篇論文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大力推進,提出要培養學生重視證據的歷史意識,要從多種渠道獲取歷史信息,用歷史材料解釋歷史。這就要求提高學生分析歷史的能力,以嚴謹、批判的態度對待歷史,堅持實事求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學習。就如何培養學生的證據意識進行闡述和說明。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證據意識;培養策略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中學生證據意識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對所學歷史事件或者人物產生探究思維,善於去探究證明事物的真實性,辨別所需要史料的真偽,理解以歷史材料為依據解釋歷史的重要意義。因此,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要加強對學生證據意識的培養。
一、歷史證據意識的概述 從歷史學的角度看,「歷史證據」既屬於史料又區別於史料,它具有針對性和目的性,是指能夠對某個歷史問題有論證價值的歷史材料,是一部分史料,而不是該課題所研究的全部史料,它能夠使歷史事件清晰,證明歷史事件的真實性。而歷史證據意識則是指人的頭腦對於能夠證明某個歷史事件真實性的有關事實或者材料的一種反映,是感覺、思維等各種心理過程的總和。
二、培養中學生歷史證據意識的意義 1.培養學生的證據意識是歷史學科的要求
歷史的本質屬性是「真」,因此歷史知識是否真實可靠,就要看考查它的證據是否可靠充分,作為中學生,要勇於追求堅實可信的史料證據,對歷史資料進行搜集、整理、辨別真偽,最終獲得能夠證明歷史真實性的史料,切不可盲目地記憶歷史結論,要有依據地還原歷史的真實性。
2.培養學生的證據意識是課程理念和目標的要求
在新課程的改革中,教育部明確提出中學生歷史課程標准由課程基本理念和課程目標兩部分組成,這兩部分都體現出證據意識的重要性。中學生的歷史教學要全面發揮歷史教育的功能,尊重歷史事實,客觀、理性地評價歷史,鼓勵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倡導教師改變教學方式,更加註重對學生證據意識的培養。 3.培養學生證據意識是素質教育的要求 我國一直強調加強學生的素質教育,提高科學文化素養和道德修養,而樹立學生重證據的意識,就是鍛煉學生創新思維,培養學生嚴謹求學的態度,重視科學文化的基本素質教育。學生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認識和了解歷史發展進程,更好地認識當代社會,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社會作出貢獻,實現自身的價值。
三、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證據意識的策略
1.教師要提高重證據的歷史意識,積極創新教學方法 中學生的歷史教學主要通過老師把教材上的知識講述給學生,幫助學生獲取歷史知識,教師在傳道授業解惑上起著重要的作用。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要有重證據的意識,要讓學生明白,歷史是發展的、前進的,是過去了的人類社會實踐活動,它不能重演,要靠證據來證明,比如在講原始周口店人時,要告訴學生化石是其主要證據,通過考古工作者發現化石來判斷原始人居住的部落以及當時人類的生存環境。 教師要改變傳統「滿堂灌」的教學方式,應選擇「探究式」的教學方式,向學生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主動探討,積極思考,並保持開放自主,教師可以把教學內容延伸,從教材到史料,如在講授《西安事變》時,教師通過讓學生主動建構知識,使學生直接接觸承載歷史信息的史料,把《中央日報》《解放日報》和《大公報》等不同媒體關於《西安事變》的報道進行研讀,進行對比,找出問題,並結合報紙的辦報背景,讓學生形成多角度考慮問題的方式,在閱讀史料的同時也要關注史料的背景,從而做出客觀的判斷。
另外,也可以組織學生在特定的歷史情境下進行歷史話劇的表演,使歷史事件反映到現實生活中,供學生體會和思考,如,在講甲午中日戰爭的時候,就簽訂條約一事,可以編製成歷史劇,分配角色如李鴻章、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等進行排練,搜集資料進行編寫,在真實的歷史情境下,加深學生對問題的認識,切實地感受歷史人物內心的獨白,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證據意識;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去歷史博物館或者歷史遺址進行考察,搜集故事傳說,補充教材內容,鍛煉學生的考察能力。
2.選用合適的教材和影視資源 當前歷史教材有很多版本,因此選擇最適合的才是最好的,一般情況下,圖片和材料都是從具有可信度高的史料中篩選而來的,並且符合當時的學習階段,框架清晰,歷史時間順序安排合理,方便學生理解和掌握;另外還可以選擇一些歷史題材的影視資料,通過生動形象的畫面給學生帶來直觀的感受,通過刻畫某些歷史人物,敘述重大歷史事件,可以增強學生的探究能力,進而培養學生的重證據意識。
在學習歷史課程中,教師要樹立求真務實的態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通過積極轉變課堂教學方式方法,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培養學生重證據意識,善於運用多樣化的學習方式搜集史料、閱讀和運用史料,不斷推動歷史教學的發展。
④ 學歷史學應具備什麼條件
歷史學研究是創新性的工作。歷史學家要創新,必須具備某些特定的素質。歷史學青年研究人員群體是否具備當代中國歷史學家的基本素質,是一個關繫到我國歷史學科未來發展,以及在國際歷史學界地位的大問題。筆者在結合今天的實際,學習、分析、總結老一輩史學大家的基本素質時體會到,對於我們這些後來者,也許主要應該從以下四個方面培養自己的基本素質。
一、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這里又包括四個要素,缺一不可:一是系統地閱讀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著作;二是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精神實質;三是具有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四是能夠正確處理堅持馬克思主義與發展馬克思主義之間的關系。做到這四點,非常不容易,需要研究機構和學者本人長期不懈的努力。
二、豐富的知識積累。歷史學是一門特別強調基礎知識的學科,之所以許多歷史學家都是大器晚成,就是因為知識積累需要時間,需要漫長的時間。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對於一個希望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能夠成為史學大家的學者來說,需要積累的知識應該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歷史學知識。這里不僅僅是自己研究方向、研究領域的專門知識,比如秦漢史知識、英國中世紀史知識,而且應該包括整個歷史學研究領域的基本知識,比如中國史知識、外國史知識、考古學知識,等等。二是歷史學之外的人文社會科學學科知識和自然科學知識。這種跨學科知識,是構建歷史學家廣闊的思考平台,形成歷史學家開闊的學術視野的必要條件。三是當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實踐方面的知識。這要求歷史學家不要把自己鎖進象牙之塔,與世隔絕,而應該關心現實,關心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現實的發展和變化。古人雲:「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是個優良的傳統。對現實的了解和關注,是歷史學家治史的不可缺少的動力之源、靈感之源,更是治史目的正確性的重要保障。
三、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歷史學家的工作是在兩個方面創新:一是新的重要史實的發現、梳理;二是對重要問題新的、有說服力的解釋。這要求歷史學傢具有下述基本素質:(1)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做學問,要有清晰的思路、明確的概念、嚴謹的表述,這是基本要求。目前,我們的教育體系缺少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系統訓練。我們有些年輕學者在這方面很欠缺,說話、寫文章邏輯混亂。(2)較強的聯想能力。歷史的舞台無限廣闊,歷史現象之間的關系無比豐富復雜。缺乏聯想能力,就難以發現紛紜復雜的事物之間的相似性與相異性,難以發現它們之間的因果關系,難以產生很多靈感。知識面的寬廣,是聯想能力強的前提。(3)較強的批判精神。在學問方面,決沒有絕對的權威、絕對的正確,真理永遠是相對的。所以,歷史學家對任何已有的學術結論,在吸收其正確合理的成分的同時,還永遠應該抱批判精神,去尋找它們的不足之處。批判精神是歷史學家打破思維局限、眼界局限,確立自主意識、創新意識的前提。(4)較強的創新意識。這是學術研究最基本的意識,因為同科學技術發明一樣,學術研究的性質、目的就是創新。這一最基本、最起碼的認識,恰恰在一些人那裡被忽視了。目前,存在著大量重復勞動的學術產品。有些學者,甚至一輩子都沒有一項真正創新的成果。(5)較強的信息獲取能力。首先是善於利用各種手段,尤其是現代發達的通訊傳媒、電子網路手段查找資料的能力。其次是與國內、國際有關學者進行學術交流的能力。這種學術交流是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在學術日益國際化的21世紀,與國外學者的交流能力,將是我國歷史學任何一個學科的學者所必備的能力。這兩種能力都對歷史學家的外語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應該說,比較熟練地運用一門外語進行專業研究和學術交流,是任何一位未來的歷史學家的基本功之一;而對於從事外國歷史研究的歷史學家來說,恐怕還需要掌握不止一門外語。
如果我們在以上五個方面加強對自己的培養和訓練,必將提高我們在史學研究中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良好的學風。在學風方面,我國歷史學具有優良的傳統。其中最重要的,筆者認為是以下幾點:第一是勤奮。歷史學是一門聰明的學問,需要歷史學家有非常智慧的頭腦;歷史學又是一門「笨」學問,需要歷史學家有勤奮刻苦、吃苦耐勞的精神,不但要勤於動腦,而且要勤於動腿——到處去查找資料。在很多時候,勤奮比智慧更加重要。我們常常可以發現,一些特別優秀的歷史學文章,主要得益於作者在查找資料方面所下的「笨」功夫。第二是堅韌。我們都知道,坐冷板凳,而且一坐就是十年甚至一輩子,這種描述首先是來自歷史學科的。堅韌意味著甘於寂寞,有時候也意味著甘於清貧。堅韌對立於浮躁、急功近利、沽名釣譽。堅韌意味著學者的清高,學者內心世界的充實。第三是嚴謹。所謂嚴謹,就是實事求是、誠實踏實、一絲不苟。別人的有關成果要充分了解並且承認,決不能埋沒掩蓋,當然更不能竊為己有。自己的成果要做到:字字有據——決不說空話、說主觀臆斷的話;據必求全——就是一些歷史學家提出的「竭澤而漁」,把必需而且能夠找到的資料全部找到;據必求真——就是尊重史料,不為了說明自己的觀點而使用似是而非的史料,或者經不起推敲的史料。
以上幾點看法,筆者主要是用來自勉,當然,也盼望能夠獲得其他年輕的歷史學工作者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