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理解馬克思的這句話"歷史是螺旋形的發展的『
歷史是呈螺旋形向上發展的,首先,我們的社會是在不斷進步的,這就是向上,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所以我們的歷史是向上、向前發展的,因為歷史是由人類創造的,動物不能創造歷史。
盡管我們的歷史是向上發展的,但是我們的歷史並不是一番坦途的,而是充滿荊棘、蜿蜒曲折的,歷史向上發展不是一條直線直接通到天上去,而是在不停的圍繞著本該是直線的圓點慢慢的一圈圈的往上繞到上面的。為什麼呢?因為歷史的發展是摸著石頭過河,我們在進步的同時,也必須要經歷一個又一個的失敗,才能前進。我們在總結了經驗與教訓以後,才能進一步的往上曲折的繞,發展的歷史每次都想接近乃至於到達圓點,但是我們根本無法到達圓點,所以歷史始終是無法長期的平穩的前進的。
這就像一根彈簧,比如它沒拉展的時候有5米長,你把彈簧拉直了呢?卻有25米長,那麼這多餘的20米,就是我們在探索中所消耗的部分。
B. 如何理解人類社會的發展是一個自然歷史的過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簡答題)
簡單點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上認為人有兩重性,一是社會性,另外一個則是自然性。人類社會是人創造的,所以其根本是隨人變化的。不知道我解釋得夠嗎?其實高二時的政治書上講的更明白。詳細些就是:人類社會的發展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 歷史唯物主義關於人類社會
發展的客觀性的科學論斷。唯心史觀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否認社會發展
的客觀規律性。它們或者把社會的發展看作是雜亂無章的偶然事件的堆
積;或者雖也承認社會發展是有規律的,但不是從歷史本身揭示這種規
律,而是從外部某種神秘力量那裡把這種規律輸入歷史,歸根到底仍把社
會看作觀念的產物。只有馬克思的唯物史觀才第一次既唯物又辯證地考
察社會,把社會的發展看作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揭示了社會生活的客觀
規律性。所謂「自然歷史過程」,是指社會的發展和自然界一樣,都是合乎
規律的客觀過程。雖然社會區別於自然界的一個根本點是:社會不是自行
發展的,而必須通過有意識的、有自覺意圖的人的實踐活動來實現。但社
會的發展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這是因為,人的意志不是主觀自生
的,而都有其客觀根源;而且,社會發展中的人的意志不是單一的,而是根
源於不同的客觀條件的無數意志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種合力,一種總的
平均數。因此,人們的行動雖有自覺的意圖、預期的目的,但行動的結果卻
往往不是預期的。社會的發展不是單個意志的產物,而是在總的經濟運動
支配下各種力的相互作用的結果,它服從於社會內部的客觀規律。揭示人
的意志、思想動機的物質根源是發現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的唯一正確的途
徑。馬克思研究社會生活的方法是:從社會生活各領域中劃分出經濟領域
來,從一切社會關系中劃分出生產關系來,把生產關系當作決定其餘社會
關系的基本的原始的關系,並把它歸結於生產力的高度,從而指明生產力
是全部歷史的基礎,揭示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上層建築一定
要適合經濟基礎發展要求等社會發展客觀規律。歷史唯物主義關於社會
發展是自然歷史過程的科學論斷,為無產階級和革命人民認識世界和改
造世界提供客觀依據。
C. 馬克思列寧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它的什麼是正確的
基本原理是正確的。
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重復性、預見性、層次性、不確定性、開放性。
實事求是作為馬克思列寧主義科學世界觀的根本原則,體現了唯物論、辯證法和認識論的有機統一,也是徹底的唯物論和辯證法以及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的根本原則。
(3)馬克思如何解釋社會歷史的發展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是由卡爾·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創立的學說,包括科學世界觀、社會歷史發展學說、無產階級革命理論以及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建設理論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工人階級政黨的理論基礎和指導思想。
馬克思主義作為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是在同各國工人運動和革命斗爭實踐的結合中發展的,也是在同各種錯誤思潮的斗爭中發展的,是在對時代發展提出的新問題和出現的新情況進行創造性研究過程中不斷發展的。
馬克思和恩格斯逝世後,他們的繼承者繼續把馬克思主義推向前進。列寧把馬克思主義同俄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 。
創立了馬克思主義的帝國主義理論。發展了馬克思、恩格斯關於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制定了關於建立新型無產階級政黨的學說。他總結了蘇維埃俄國的實踐經驗,提出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原則和指導思想。列寧對馬克思主義的發展使馬克思主義進到一個新階段——列寧主義階段。
D. 馬克思主義社會歷史觀的觀點有哪些
歷史唯物主義指出:歷史發展是有其特定規律的,即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有反作用,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社會從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最終走向共產主義社會。
其主要方面的內容有:
一.生產是歷史一切社會進步的尺度,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決定人類社會的進程。
二.與生產力一定發展相適應的生產關系,構成一定的社會形態和經濟結構的現實基礎,他規定著社會形態的主要特徵。
三.一定的社會形態是一定的經濟基礎和一定的上層建築的統一,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上層建築的變更。上層建築又服務和反作用於經濟基礎。
四.一切社會制度,社會形態都是人類社會從低級到高級的無窮的發展過程中的一些暫時階段,沒有永恆的社會制度和形態,社會制度的發跡是社會基本矛盾發展的結果。社會關系要在一定的物質條件下從舊社會的基礎中成熟,在它們的所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之前,社會形態是不會滅亡的。
五.現實存在的具體社會形態都是復雜的,人類社會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既有占支配地位的社會形態,又存在著其他社會形態的殘余和萌芽。
六.人類社會的一般總規律是從原始社會到奴隸、封建、資本主義再到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這是一個自然的歷史發展過程,社會生產力是推動社會歷史前進的根本動力。
七.人類社會歷史是不以研究者的主觀意識為轉移的客觀發展過程,具有一定的規律性,人們研究歷史,探索社會規律,必須要從客觀存在的歷史事實出發,詳細的佔有材料,分析他的各種發展形態,揭示其內在聯系,得出相應的結果。
八.人類社會及其構成成分均以總體的體系方式存在,要從研究的對象的整體出發,從研究對象內部的相互作用與矛盾和研究對象與外部環境的相互作用中進行研究。
九.在客觀歷史過程中,一切社會歷史因素都是相互作用的。
十.人類社會是有規律運動的,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它顯現為歷史過程,構成歷史過程的各種社會現象也是運動與發展的。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一切,用辯證法的觀點去把握對象的本質聯系與內部矛盾,又要把研究的對象提到一定的范圍之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而准確的把握對象。
十一.社會歷史事物的發展變化,有進化(改革)和革命兩種方式。
十二.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源是在於其種種復雜的內外部矛盾。
十三.在客觀歷史進行中,環境創造人,人又創造環境。
十四.社會歷史的研究,不是一個簡單的消極的反映過程,而是主客體之間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的辯證統一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