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寶塔寺的修建歷史
寺院初建於西漢哀帝(劉欣)元年(公元前2年),當時寺名為「復圖寺」,隨著時代的變遷,時興時衰。公元716年,唐高祖李淵在弘化任郡首時,將「復圖寺」 更名為「正覺寺」。「安史之亂」期間,發生馬嵬坡兵變,唐玄宗避難四川,太子李亨率三百騎夜奔彭原,彭原郡太守李尊接駕,夜宿「正覺寺」,數日後李亨經平涼到寧夏靈武登基,稱帝肅宗。李亨第二次返回彭原後,駐兵半年之久,在此期間各路兵馬雲集彭原,商討平亂大事,拜郭子儀、李光弼為帥,南進平亂。因彭原是皇家救命之地,在唐朝中興中佔有重要地位,公元757年,唐肅宗頒旨,重修寺院,敕建寶塔,敕封「正覺寺」為「彭原寶塔寺」,太守李尊監工修建。當時寺院規模宏大,大雄寶殿建築雄偉,寶塔威嚴,香火鼎盛,聲名大振。舊志中有「歷代一百二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的記述。
早在東漢時,即公元67年起,甘肅慶陽彭原便有佛教聖地正覺寺。唐肅宗李亨即位前後曾二次駐足正覺寺,並在寺內與群臣共商平定始於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亂,次年順利平亂,朝野上下認為這是佛祖顯靈暗中保佑,才保住了大唐江山。此後,為了感恩佛菩薩,肅宗下旨李遵,動用國家庫銀,巨資修建磚塔,歷時四年,至公元760年寶塔落成,正覺寺隨之被欶名寶塔寺。
該寺歷經1900多年,寶塔凌雲參天,七層八棱24門,正檐挑角,角端掛鈴。塔壁基寬0.9丈,塔基內徑1.8丈,外徑3.6丈,周長12丈,塔高9丈,登塔遠望數十里,風擺塔鈴響,聲聞遠百里,每當朝夕太陽未出和西下的一刻,大地上一片昏暗,而遠望彭原寶塔,其半截參天,其上依然沐浴在陽光中,如鍍上了金色一般,似佛光照耀大地。因而彭原古塔被譽為慶陽八景,曰《彭塔晚照》。
原來的寶塔寺,不幸毀於文革。1985年3月17日,寶塔寺舊址上重建了天王殿。1995年農歷十月十五日,國家佛教協會副主席妙林法師出資結緣,自緬甸迎回的玉佛,就安放此殿,此玉佛高1.5米,重約2噸。
寶塔寺於2009年5月再建西方三聖殿五間,現已竣工,其他工程都在建設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