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抗日戰爭新四軍幾個師
新四軍是在八路軍改編之後開始談判組建的,軍長職務人選曾經經歷了激烈的斗爭,重慶方面第一次提出的人選是「老四軍」原軍長張發奎,甚至又提名了土木系老大陳誠兼任,均遭到延安方面的嚴辭拒絕,最終,雙方同時認可了海外歸來的葉挺將軍。
(一師師長粟裕)
葉挺將軍在北伐戰爭期間,曾擔任「鐵軍」第四軍著名的獨立團團長和師長,因此新四軍這個番號其實是他提議的,意即繼承北伐鐵軍和井岡山紅四軍的光榮傳統。這個番號與孫立人的新一軍、廖耀湘的新六軍一樣,都是抗日戰爭爆發後新設置的軍級番號,全稱是「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
新四軍的主體是紅軍主力長征後留在南方各省的游擊隊,於1937年10月集中整編而來,初創期只有10300餘人。因此沒有設置師或者旅的建制,只由軍部下轄四個支隊:第1支隊司令員陳毅,第2支隊司令員張鼎丞,第3支隊司令員張雲逸,第4支隊司令員高敬亭。
(軍長陳毅、副軍長兼二師師長張雲逸)
但是葉挺畢竟不再是黨員,因此新四軍實際負責人其實是副軍長、分局書記項英,在華北八路軍大發展的時期,擴軍指導思想方面的問題影響了新四軍的壯大,到1941年仍然不過六個支隊25000餘人,繼續保持各支隊下屬團的編制,也無師旅級番號。
「皖南事變」後新四軍在蘇北重建軍部,以陳毅為代軍長,並著手整頓和統一新四軍編制體系,原擬組建四個師,最後總共完成了七個師的整編,其中二個主力師是由八路軍改編而來的,即黃克誠的第三師和彭雪楓的第四師。
(三師師長黃克誠)
第一師,師長粟裕,以新四軍江北指揮部所屬部隊組成,由新四軍原第1、第2支隊合編後發展演變而來,也是新四軍的主力部隊,下轄第1、第2、第3三個旅,創建時全師約11000餘人。
第二師,師長張雲逸(新四軍副軍長兼),以原新四軍第4支隊發展而來,下轄第4、第5、第6三個旅及若干獨立團,創建時全師共18000餘人。
(四師師長彭雪楓)
第三師,師長黃克誠,在黃橋決戰時,八路軍山東軍區組建「南下支隊」進行增援,到達蘇北後改編為新四軍三師,下轄第7、第8、第9三個旅,創建時全師共20000餘人。
第四師,師長彭雪楓,前身是八路軍第四支隊,下轄第10、第11和第12三個旅,創建時全師15000餘人,1944年9月彭雪楓將軍不幸犧牲後,繼任四師師長的是張愛萍將軍。
第五師,師長李先念,前身是新四軍第4支隊和河南、湖北等地抗日武裝共同組成的「鄂豫挺進縱隊」,創建時共轄四個團15000餘人。
(五師師長李先念)
第六師,師長譚震林,由原新四軍江南指揮部所屬部隊、江南人民抗日救國軍等部合編而成,下轄第16和第18兩個旅,創建時全師8000餘人。不過該師同年11月即與一師對內實行合並,統歸粟裕指揮,對外仍保留第六師番號。
第七師,師長張鼎丞,由原新四軍第3支隊挺進團,以及皖南事變突圍出來的部隊編成,共轄四個團和一個教導隊,張鼎丞並未實際到職,由譚希林任代師長,創建時全師共3000餘人。
(六師師長譚震林)
新四軍重建時的七個師加軍部直屬部隊共計96000餘人,比新四軍剛成立時的10300人壯大了九倍。到日本宣布投降時,新四軍有了更大的發展,總兵力達到30餘萬人,除第三師和第五師外,都編入了後來的華東野戰軍。1955年授銜時,粟裕、黃克誠和張雲逸三位師長被授予大將軍銜。
當時醞釀的大將授銜名單中,也曾經有新四軍其他幾位師長李先念(已任副總理)、譚震林(已任副總理)、鄧子恢(中央農村工作部長)以及張鼎丞(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的名字,但是考慮到他們已經轉入地方工作,最終沒有授銜。
(七師師長張鼎丞)
新四軍的 歷史 或以劃分為2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組建初期,由葉挺為首任軍長。部隊的來源是對當年紅軍主力長征以後,留在敵後堅持游擊戰的江南8省游擊隊進行收攏組編。當時軍以下是以支隊的形式編成的。第一支隊司令員陳毅,第二支隊司令員張鼎丞,第三支隊司令員張雲逸(兼),第四支隊司令員高敬亭。
第二階段是皖南事變以後,葉挺被俘,以後又重建了以陳毅為軍長的新四軍部隊,下轄七個師:1師師長粟裕,2師師長張雲逸,3師長黃克誠,4師師長彭雪楓,彭雪楓犧牲後張愛萍接任,5師師長李先念,6師師長譚震林,7師師長張鼎丞。
新四軍成立時沒有師和旅的建制,只有相當於旅的支隊,共編有第一至第四支隊,共10個團(1-9團,手槍團)。此後有所發展,出現了一些新的支隊和團番號。
1941年1月皖南事變發生,軍部和直屬軍部的六個團(新老一團、新老三團、第五團、教導團)遭到嚴重損失,2月新四軍在蘇北鹽城重建軍部,並建立了7個師、1個獨立旅的建制。
第一師為原新四軍蘇北指揮部所屬部隊,下轄1-3旅共9個團,11個地方獨立團和一個統戰性質的「聯抗」司令部(約兩個團),師長粟裕,政委劉炎,政治部主任鍾期光;第二師為原新四軍江北指揮部所屬部隊,下轄4-6旅共9個團和津浦路東聯防司令部,師長由副軍長張雲逸兼(後羅炳輝),政委鄭位三,參謀長周駿鳴;第三師由原八路軍五縱隊編成,下轄7-9旅共9個團,皖東北保安司令部、淮海軍區,師長兼政委黃克誠,參謀長彭雄,政治部主任吳法憲;第四師系原八路軍四縱隊,師長兼政委彭雪楓(後張愛萍),參謀長張震,政治部主任蕭望東,下轄7-9旅共9個團和蕭縣獨立旅;第五師系活躍在鄂豫皖的豫鄂挺進縱隊,師長兼政委李先念,參謀長劉少卿,政治部主任任質彬;第六師系活躍在蘇南的新四軍江南指揮部和江南人民救國軍所屬部隊,師長兼政委譚震林參謀長羅忠毅,下轄16、18兩個旅共6個團和東路、西路保安司令部;第七師由原無為游擊縱隊、第三支隊挺進團和皖南事變突圍人員組成,師長張鼎丞,政委曾希聖,參謀長李志高,政治部主任何偉,下19旅和挺進團共4個團。此外由八路軍115師教導五旅編成新四軍獨立旅,共3個團,旅長梁興初,政委羅華生。軍部直轄特務團和抗大五分校。
1942年7月因第五師遠離軍部,改由軍委直接指揮;10月26日,鑒於在江南作戰的第六師遭日偽「清鄉」重創,原活動在蘇州一帶的18旅北上江北,劃歸第一師,原活動於丹陽一帶的16旅仍留江南,第六師內部並入第一師,對外仍保留稱呼。至抗戰勝利前新四軍部隊經歷了一次大規模精兵簡政和兩次大擴軍,抗戰勝利時除原有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七師外又增編了許多縱隊、支隊、旅和團,但未建立新的師,原本 計劃在蘇北第一師主力渡江南下後恢復第六師,但粟裕、葉飛先後南下後原第一、第六師部隊發展迅速,成立了擁有四個縱隊、十二個支隊的蘇浙軍區,規模已遠不止師級,因此第六師在抗戰期間都未恢復。
抗戰勝利後新四軍第三師北上東北,第五師成為直屬中央的中原軍區,第二、第七師隨軍部北調山東,其餘部隊整編為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縱隊,後山野二縱五旅南下,和淮南軍區第六旅、獨立旅編為新二師,第八縱隊改稱第一師,第六縱隊改稱第六師。
1947年1月下旬華中、山東兩野戰軍合並,新四軍番號取消,原新四軍部隊主力和山東軍區部隊合並編入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和華東軍區,下轄1-4和6-12共11個步兵縱隊、1個特種兵縱隊,其中第一、第二、第四、第六、第七、第十一、第十二等7個步兵縱隊全部或大部為原新四軍部隊。
綜上所述,新四軍重建軍部後才出現師的編制,最初有7個師,後第六師實際上撤銷,抗戰勝利後又先後組成過同時屬華中野戰軍和新四軍指揮的第一師、第六師和新二師,一共有過10個師的番號,其中第一、第六師番號曾經兩次出現。
新四軍,是「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的簡稱, 是第二次國共合作期間由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留在南方八省進行游擊戰爭的中國工農紅軍和游擊隊改編的隊伍。
新四軍在抗日戰爭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畢竟是屬於我黨的主力部隊,就武器裝備來說比起八路軍(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相對來說要好一些。
那麼,新四軍的編制是怎樣的呢?
在解決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紅軍最初的改編;
1937年2月,周恩來等人前往西安,與國民黨就紅軍改編和開赴抗日前線的相關事宜進行會談,並提出:
並組成一路軍,且要 設立總指揮部,配正副總司令,下轄4個軍、12個師、36個旅、108個團,軍官由延安派。 但是,國民黨當局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事,因為他們在抗日的同時也在預防紅軍的壯大,所以國民黨只給出 2個師、8個團的編制,且不設軍和總指揮部,除了師長一職可以由延安調配以外,其他軍官則須由南京配備,並且直屬國民黨軍政委員會領導。
關於部隊編制這個問題,國共兩黨僵持了很久,雙方都不肯讓步。
最後,毛澤東考慮到抗日救國的大計,便做出了相應的讓步,並致電周恩來:
最後擬定: 紅軍編為3個師,總計6個旅、12個團及直屬隊,總計4.5萬人。並批准設立設總指揮部,幹部由中共推選。這便是 歷史 上著名的「三八協議」。
只可惜,這原本就已經批准了的方案又被蔣介石給「駁回」,對,他反悔了。談判又回到了原點。
就在雙方僵持不下的時候,在1937年7月7日夜,日軍以演習失蹤一士兵為借口,發動了「盧溝橋事變」,也稱「七七事變」。
1937年8月,繼盧溝橋事變之後,淞滬會戰隨即到來,蔣介石在調動軍隊准備淞滬會戰的同時,同意了原來的「三八協議」。
但是注意了,改編後的紅軍並不是新四軍,而是「第八路軍」,而所設三個師,則分別是林彪的115師、賀龍的120師和劉伯承的129師,並由朱德、彭德懷任正副總指揮。
同年十月十二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正式宣布, 將南方八個省十三個地區的紅軍和游擊隊,改編成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並由葉挺擔任軍長。
後為加強對新四軍的領導,中央成立了「中央軍委新四軍分會」,並由項英為書記,陳毅為副書記。
新四軍剛開始形成編制之前,人數並不多, 只有一萬零三百人,皖南事變時也只有兩萬五千人左右。
後來, 經過一番整改,新四軍最終共編為7個師,總計九萬六千人,比起皖南事變時的2.5萬人,多出了7萬多人。
新四軍,全稱是「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隸屬於國民政府軍隊戰斗序列,由主力紅軍長征時留守在南方數省進行游擊戰爭的紅軍和地方游擊隊改編的隊伍。
1937年10月12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正式宣布南方8省13個地區的紅軍和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任命國共雙方都能接受的北伐名將葉挺為中將軍長。
而我黨領導的北方紅軍,則已經在1937年8月22日,根據國共兩黨達成的協議,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宣布紅軍主力部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並同意設立總指揮部。
實際上,由於南方的新四軍建立稍晚,戰績也不如華北地區堅持抗戰的八路軍大,對抗戰的貢獻也沒有八路軍大,從1955年全軍授銜情況來判斷,八路軍和新四軍的級別是不對等的,新四軍軍長級別,只是與八路軍三個主力師即第115師、第120師和第129師師長同級別。
因此,1955年9月27日授銜時,新四軍軍長授元帥軍銜,而八路軍除了總指揮、副總指揮、參謀長是元帥軍銜以外,所有以上三個主力師的正副師長全都是元帥軍銜。
而同期,新四軍副軍長張雲逸則僅為大將軍銜,新四軍師長最高軍銜僅粟裕、黃克誠為大將軍銜,其他的新四軍師長基本上為上將軍銜,而八路軍的旅長中就有大將軍銜,團長中出現了許多上將。
至於新四軍有幾個師,其實,新四軍剛成立時,並沒有師級的作戰編制,只有數個支隊,分別是第一支隊,陳毅任司令員;第二支隊,張鼎丞任司令員;第三支隊,張雲逸兼任司令員;第四支隊,高敬亭任司令員。
「皖南事變」後,黨領導迅速重建新四軍軍部,任命陳毅為代理軍長,劉少奇為政委,由原來的6個支隊擴編為7個正規師。
其中,將原蘇北指揮部所屬部隊整編為新四軍第一師,師長粟裕,下轄第一、第二、第三旅,另轄11個地方獨立團。
將原江北指揮部所屬部隊編為新四軍第二師,師長張雲逸(兼),下轄第四、第五、第六旅,另轄津浦路東聯防司令部,津浦路西聯防司令部。
以八路軍第五縱隊為基礎編成新四軍第三師,師長兼政治委員黃克誠,下轄第七、第八、第九旅,另轄鹽阜軍分區、淮海軍區,以及皖東北保安司令部。
由八路軍第四縱隊改編而成新四軍第四師,師長兼政治委員彭雪楓(彭雪楓犧牲由張愛萍繼任師長),下轄第十、第十一、第十二旅。
由豫鄂挺進縱隊改編成新四軍第五師,師長兼政治委員李先念,下轄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旅。
由原江南指揮部所屬部隊及江南人民抗日救國軍等部合編而成新四軍第六師,師長兼政治委員譚震林,下轄第十六、第十八旅,另轄江南東路保安司令部、江南西路保安司令部。
由活動於皖江地區的無為游擊縱隊、新四軍第3支隊挺進團及皖南事變突圍出來的部隊編成的第19旅及挺進團組成新四軍第七師,張鼎丞任師長(未到職)。
抗戰開始,國共合作,南方紅軍整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下轄4個支隊:第一支隊司令員陳毅,第二支隊張鼎丞,第三支隊張雲逸,第四支隊高敬亭,鄂豫皖紅28軍改編。
後來第三支隊一部留在皖南護衛軍部5長江流域發展,第5團在皖中;第四支隊發展成為江北指揮部,第一、二支隊合並,發展成江南指揮部。隨後江南指揮部的主力北上過長江,成立蘇北指揮部。
皖南事變後,江南指揮部編為新四軍第六師,江北指揮部編為新四軍第二師,蘇北指揮部編為新四軍第一師。皖中的部隊和皖南零散人員編為新四軍第七師。這是新四軍部隊發展出來的四個師。
第四支隊出皖中淮河流域後,留在鄂豫皖的人員獨立發展,皖南事變後編為新四軍第五師,但是沒有實際隸屬關系。只是借機會把部隊變成正規番號,以合法化。抗戰勝利後,成為獨立的中原軍區,在中原突圍中名存實亡。
彭雪楓從華北帶部分人員到鄂豫皖工作,隨後建立游擊支隊向皖北活動,建立了第6支隊,(第五支隊是第四支隊發展出來的)。後逐漸擴大為八路軍第四縱隊,皖南事變後編為第四師。該部和八路軍、鄂豫皖都有關系。
華北八路軍南下部隊第344旅,在蘇北活動。皖南事變後為增強新四軍實力,改為新四軍第三師。該部實際上和新四軍沒有淵源。抗戰勝利後,就被調到東北,脫離了新四軍序列,新四軍各師是各回各家,各找各媽。粟裕率領一、六師南下蘇浙,北返後蘇浙第四縱(原一師第1旅)跟著陳毅到了山東,第二、四、七師也跟著陳毅到了山東,成為陳毅在山東的基本部隊。山東主力只有魯南第八師。蘇浙其餘的部隊蘇浙第一、三縱隊(一師2、3旅)留在華中成為粟裕的兩個拳頭——華中第一、六師,還是新四軍時的番號。
所以1941年初新四軍重建,下轄七個師,實際上只有一、二、六、七師屬於,原來的新四軍。第五師是編外人員的,第四師是臨時人員,第三師是借調人員。
最初毛打算編五個師,只包括第四師。
毛主席在他的著名的《為人民服務》開篇中就講到:我們的共產黨和共產黨所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是革命的隊伍……
是對這兩支人民抗日武裝最准確的定義。
日寇的猖獗促成了國共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敵!
原長徵到陝北幾大方面軍的主力組建了八路軍(又稱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下轄三個師,約四萬餘人。
主力紅軍北上後,留在江南八省打游擊的紅軍則組建成新四軍(全稱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首任軍長為葉挺,副軍長兼政委項英,下屬不是師,而是四個支隊。按其組建發展、受挫又崛起可分為前後兩個時期。
一,組建之初,葉、項為正副軍長。下轄四個支隊的司令員依秩為:陳毅、張鼎丞、張雲逸、高敬亭。約一萬餘人。他們都是主力紅軍長征後在極艱苦條件下八省堅持打游擊的留下來的紅軍。
國民黨頑固派發起皖南事變,幾千新四軍戰士和正副軍長一樣,或被捕或犧牲。
二,黨中央決心重組新四軍。陳毅為代軍長,劉少奇為政委。下轄七個師。師長依秩為:粟裕、張雲逸、黃克誠、彭雪楓、李先念、譚震林、張鼎丞。
他們在敵後搞得日寇、敵頑永不安寧,直到抗戰結束前,蔣介石接到情報,嚇了一大跳,此時新四軍總兵力已超過34萬,比他的一個戰區還要多。
在解放戰爭中,他們構成了華中、尤其是華東野戰軍的主力。新四軍做為共產黨領導下的一支抗日武裝,功勛卓著!
正如《新四軍軍歌》
中唱的:
八省健兒匯成一道抗日的鐵流!
東進!東進!我們是鐵的新四軍……!
"皖南事變"發生後的1941年1月20日,中央軍委下令於蘇北重建新四軍,以陳毅為軍長,張雲逸為副軍長,劉少奇為政委,將新四軍剩餘部隊及八路軍南下支援部隊整編為7個師,新四軍由此迅速發展壯大。值得一提的是,新四軍各師兵力相差懸殊。
新四軍第一師由位於蘇北的新四軍部隊組成,為新四軍原第一支隊、第二支隊合編後發展而來,共轄三個旅,總兵力1.1萬餘人,師長為粟裕,政委是劉炎(未到任,由粟裕兼任)。
新四軍第二師由位於皖東的新四軍第四支隊為主改編而來,師長為張雲逸,政治委員是鄭位三。第四支隊是新四軍早期四個支隊中兵力最多的支隊,由高敬亭將軍所率領的紅28軍改編而來,後高敬亭被錯殺,由張雲逸領導,改編為新四軍第二師後轄3個旅、2個聯防司令部,總兵力1.8萬餘人。
新四軍第三師由南下支援新四軍作戰的的八路軍第五縱隊改編而來,由原八路軍第五縱隊司令員黃克城任師長,共轄3個旅,總兵力兩萬餘人。新四軍第四師由八路軍第四縱隊改編而來,最初由彭雪楓任師長兼政治委員,總兵力1.5萬餘人。1944年,彭雪楓於河南夏邑指揮作戰時犧牲,張愛萍繼任師長。
新四軍第五師由豫鄂挺進縱隊改編,豫鄂挺進縱隊為新四軍第四支隊一部及湖北、河南地方抗日部隊發展而來,司令員為李先念,改編為第五師後由李先念任師長,總兵力1.5萬餘人。新四軍第六師由新四軍江南指揮部及江南人民抗日救國軍組成,譚震林為師長,總兵力8000餘人。新四軍第七師由安徽長江沿岸新四軍一部及「皖南事變」突圍部隊組成,張鼎丞任師長,全師僅3000餘人。
新四軍,全稱是「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隸屬於國民政府軍隊戰斗序列,由主力紅軍長征時留守在南方數省進行游擊戰爭的紅軍和地方游擊隊改編的隊伍。
1937年10月12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正式宣布南方8省13個地區的紅軍和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任命國共雙方都能接受的北伐名將葉挺為中將軍長。
而我黨領導的北方紅軍,則已經在1937年8月22日,根據國共兩黨達成的協議,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宣布紅軍主力部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並同意設立總指揮部。
實際上,由於南方的新四軍建立稍晚,戰績也不如華北地區堅持抗戰的八路軍大,對抗戰的貢獻也沒有八路軍大,從1955年全軍授銜情況來判斷,八路軍和新四軍的級別是不對等的,新四軍軍長級別,只是與八路軍三個主力師即第115師、第120師和第129師師長同級別。
因此,1955年9月27日授銜時,新四軍軍長授元帥軍銜,而八路軍除了總指揮、副總指揮、參謀長是元帥軍銜以外,所有以上三個主力師的正副師長全都是元帥軍銜。
而同期,新四軍副軍長張雲逸則僅為大將軍銜,新四軍師長最高軍銜僅粟裕、黃克誠為大將軍銜,其他的新四軍師長基本上為上將軍銜,而八路軍的旅長中就有大將軍銜,團長中都有許多上將軍銜。
至於新四軍有幾個師,其實,新四軍剛成立時,並沒有師級的作戰編制,只有數個支隊,分別是第一支隊,陳毅任司令員;第二支隊,張鼎丞任司令員;第三支隊,張雲逸兼任司令員;第四支隊,高敬亭任司令員。
「皖南事變」後,黨領導迅速重建新四軍軍部,任命陳毅為代理軍長,劉少奇為政委,由原來的6個支隊擴編為7個正規師。
其中,將原蘇北指揮部所屬部隊整編為新四軍第一師,師長粟裕,下轄第一、第二、第三旅,另轄11個地方獨立團。
將原江北指揮部所屬部隊編為新四軍第二師,師長張雲逸(兼),下轄第四、第五、第六旅,另轄津浦路東聯防司令部,津浦路西聯防司令部。
以八路軍第五縱隊為基礎編成新四軍第三師,師長兼政治委員黃克誠,下轄第七、第八、第九旅,另轄鹽阜軍分區、淮海軍區,以及皖東北保安司令部。
由八路軍第四縱隊改編而成新四軍第四師,師長兼政治委員彭雪楓(彭雪楓犧牲由張愛萍繼任師長),下轄第十、第十一、第十二旅。
由豫鄂挺進縱隊改編成新四軍第五師,師長兼政治委員李先念,下轄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旅。
由原江南指揮部所屬部隊及江南人民抗日救國軍等部合編而成新四軍第六師,師長兼政治委員譚震林,下轄第十六、第十八旅,另轄江南東路保安司令部、江南西路保安司令部。
由活動於皖江地區的無為游擊縱隊、新四軍第3支隊挺進團及皖南事變突圍出來的部隊編成的第19旅及挺進團組成新四軍第七師,張鼎丞任師長(未到職)。
新四軍五師的後代在此冒個泡。
㈡ 歷史上軍隊在什麼時間段分別被稱為紅軍.八路軍.新四軍
取名字沒有什麼好不好的,關鍵要表達出作用。 紅軍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武裝,紅色是革命的顏色,因此叫做紅軍。蘇聯紅軍也是這個意思。 八路軍是抗日戰爭時期國共合作的時候接受改編,成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因此成為八路軍。 新四軍是南方紅軍游擊隊接受改編成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