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初中歷史教學能培養學生的哪些素養
初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包括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理解、歷史解釋、歷史價值觀等,這是每一位初中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引導學生達到的教學目標。本文試探討初中歷史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以求教於方家。
一、尋找學生最近發展區,選取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初中歷史課程有著非常明顯的學科特徵,所以可以在不同的教學內容中培養學生不同的核心素養。比如初中歷史教學的目標之一,就是要求學生能夠明晰初中歷史的時空觀念,要求學生將每個時空中的重大事件以特有的方式貫穿起來,放到時空中進行觀察分析,讓學生懂得在時空中理解歷史事件,並將各事件進行關聯,體會不同時空中歷史變化的延續性,體會歷史事件中的局部和整體。這個教學目標,就是對學生時空觀念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於將這樣的教學目標與每節課的教學內容緊密聯系起來,與學生最近發展區進行整合,選擇最適合學生的學習方式進行教學。又比如,史料實證素養的培養,就要選取合適的史料對學生進行訓練。比如在北師大版初中歷史教材(下同)八年級下冊《偉大的歷史轉折》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掌握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主要內容和歷史意義、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主要內容、深圳等經濟特區騰飛及歷史作用,可以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分成學習小組,搜集與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前後的面貌、深圳經濟特區對外開放前後的面貌等相關的圖片、文字、音視頻資料,並進行整理。在此基礎上,由每個小組展示自己搜集到的資料,從而讓學生通過史料進行實證,證明改革開放取得了巨大成就。值得一提的是,學習小組可採用同組異質的原則,每組四至六人,自由組合,不同能力、不同層次的學生能夠在同一小組中交流,既培養了學生史料實證的能力,又提高了學生史論結合進行分析的能力。
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提升核心素養
自主探究是新課改提倡的一種學習方式。它以學生為中心,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做課堂的主人。初中歷史教學要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就是要提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程度。如在七年級上冊《南方經濟的發展》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引導學生參與到教學研究中,真正去探索南方經濟的發展。首先,教師要向學生展示研究目標,組織學生成立學習小組,讓學習小組搜集相關資料並進行處理。其次,讓學生在小組內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交流學習心得。再次,在課堂上,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地理圖表,讓學生通過閱讀圖表,指出南北地理分界線,區分南方、江南的地理范圍,找出南北方的兩條大河。學生在小組內部的交流過程,就是歷史理解這個核心素養的培養過程。通過交流,學生真正理解了北方人口南遷的原因、過程,理解了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最後,教師還要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研究成果,並進行全班交流。這樣,學生在多環節學習中通過主動參與探究,逐步形成了歷史觀念和歷史價值觀,切實提升了核心素養。
三、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教學中,教師要努力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通過精講多練,使學生在能力訓練中提升核心素養。在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僅憑一張嘴一支粉筆就完成了整節課的教學,但在新課改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是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所以,教師要調動學生參與歷史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如九年級《「英特納雄耐爾」一定要實現》一課,在導讀中提出了讓學生思考「巴黎公社」這個政權有什麼特點,又是怎樣失敗的。教師就可以針對這個導讀引導學生在課前自主思考這個問題,要求學生通過課本上展示的史實進行論證,引導學生在課前查閱相關資料,多角度、多層面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比如課本上為學生展示了拿破崙三世被俘的過程,教師就可以讓學生課前預習,查閱相關資料,對這個問題進行佐證,從而讓學生了解拿破崙三世被俘前後的歷史。在這個基礎上,再讓學生查找巴黎公社形成的特點以及「英特納雄耐爾」一定要實現的條件,並在課堂上進行小組研討及全班展示交流、辯論。在這樣的課堂氛圍中,學生不斷學會如何主動進行歷史的學習,這對其歷史時空觀念、歷史價值觀的形成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㈡ 怎樣培養初中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筆者認為:加強中學生人文素養教育是一個長期性、細致性的工作,需要耐心和堅持的過程,不可能「一日千里」、一蹴而就。所以,它需要一個科學的教育培養體系,作為歷史教師應該用人類歷史中最優秀的文化成果去「滋潤」學生,使廣大學生真正深受啟發,融入崇高的精神世界,提高思想認識,從而付諸行動。具體做法如下:
一、教師要加強自身的科學素養與人文素養,樹立新課程改革下重視素質教育的教學理念。
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思想的提升者,理念的引導者,是進行中學生人文素養教育的最直接作用者,也是培養中學生具有較高人文素養的關鍵。教師在課堂上,要堅持「民主平等」「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關注每一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人格養成。以自己優良的人格魅力去影響和感染學生,發揮榜樣的示範作用。這樣,才能為社會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如,在課堂上,我經常提問、鼓勵那些學習一般、不善言談、愛搞動作的同學,課後還找他們談心,讓他們感受到老師的關注和關愛,使他們的內心充滿陽光和快樂。就算學習成績可能不算好,但是他們學會了怎樣做人,怎樣做事,這是生活最基本的原則。也是人文素養提升的基礎。
二、擴充拓展歷史教學內容,在浩瀚的歷史知識海洋中汲取營養豐富的人文素材,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歷史教材中所蘊含的豐富的人文素材,或進行知識拓展,對學生進行激勵、感染和影響,滋潤和震撼學生的心靈。如中華文明的人文始祖軒轅黃帝,孔子儒家思想,孫中山「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鄧小平「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深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通過學習近代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的屈辱和中國人民堅持抗爭、勇於探索的歷史,感受偉大的愛國情懷。例如:我在進行高中歷史必修1第16課《五四愛國運動》這節課的教學時,通過視頻《我的1919》,讓同學們感受弱國無外交的道理,激發他們的愛國情懷。在「弘揚五四精神」這一目時,同學們紛紛暢言,要努力學習,勇於創新,使祖國更強大。這就表現出了他們能夠正確對待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樹立遠大的人生目標。在初二下冊第19課《「日出之國」與「新月之鄉」》這節課教學時,通過了解日本國家的地位位置和國情,學習古代日本模仿中國隋唐制度進行改革而發展起來,及今天日本的國際地位等,同學們感受到日本民族的特點,「居安思危」,善於學習,勇於創新。在課堂總結啟示時,同學們群情振奮,紛紛發言,「我們國家也應該學習日本民族的特點,善於向進步國家學習,要善於學習別人的優點」,「這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等等。可見這節課的歷史人文教育目標已經達成。其實,歷史教學的每一節課都是對學生進行人文素養教育的平台,只是我們歷史教師要善於挖掘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人文精神,使學生深刻體會,並以實際行動追求崇高的生命質量和人生價值。這樣我們也就實現了歷史學科的教育功能,達到了教學目的。
三、積極營造和創設多種學習方式,使學生深切感受人文情懷,拉近人文素養教育與現實的距離。
在加強對學生進行人文素養教育的過程中,應多方面積極提供或創造通過歷史人文知識競賽或名人故事勵志講座、參觀歷史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烈士陵園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外出交流、社會實踐等多種途徑和機會,幫助學生通過多種途徑積累人文知識,增強人文意識,使人文素養教育與現實結合,真正落到實處,取得實際性的效果。
如,我校專門邀請勵志講座大師,張緒坤教授來學校為全體師生進行勵志演講,同學們深受感動,激發起他們內心的愛。他們在台上高呼「爸爸媽媽我愛你」、「我一定要好好學習,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我一定要考上理想的大學」,等等。我們還組織初中學生到臨潼防化營參觀羅盛教紀念館、到臨潼軍部參觀軍史館。還有我們每學期相應教育局號召,分別組織高中和初中學生觀看勵志影片和愛國教育影片等,如上學期有《暖春》、《建國大業》,這學期有《舟舟》、《長征》。布置學生寫觀後感,同學們將那些人物和故事內在的人文精神用於自己的實際,形成了積極向上、不怕困難挫折的人生態度,樹立為祖國發展好好學習,勇於奉獻的人生信念。我們還組織高中學生參加「迎世園活動」,到臨潼西花園進行「一校一街活動」,擦靚臨潼,美化臨潼。同學們經過勞動實踐,形成了良好的道德情操,充滿對生活美好的嚮往。這些活動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以後我們將繼續堅持這種方法,探索和創造更多的機會,加強對學生的歷史人文素養的培養。
四、建議學校和動員學生積極建設和打造豐富多彩的校園和班級人文氛圍,營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環境。
校園是學生在校學習和活動的主要陣地,也是對中學生進行人文素養教育的主要場所。醒目的標語、溫馨的提示、感人的畫面、宣傳的知識等都能對學生的思想和行為進行有力的影響,時刻提醒他們做一個思想好、品德好、行為好、修養高的人。通過外在環境的感染,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人文教育。
如,我們學校大門口的電子屏每天都會有不同內容的文字,歡迎性的、問候性的、激勵性的、提醒性的,還有各種表彰等;每天在上學、放學時段,校門口有值周老師和值周同學迎、送;校門內有大大的「歡迎」兩字;教學區有小黑板,是值周班級每天寫的天氣預報的溫馨提示,還有「歷史上的今天」,寫著很多歷史大事。這些都讓同學們感受到貼心的人文關懷。讓他們也把這種行為用在自己的行動上。我們很欣慰,這些細微的人文關懷,確實起到了效果。同學們在校內校外都很有禮貌,表現出了良好的中學生應該具備的人文素養。如上學期,高三某同學在校外(臨潼區人民醫院附近)撿到某病人家屬的錢包,及時找到失主,並歸還。得到了失主的高度贊揚,還寫了感謝信。這不僅是對於學生這種行為的贊賞,更顯示了我們臨潼鐵中學子良好的人文素養,也感染和激勵了其它學生不斷進步。
五、積極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以新課程理念要求的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等新的學習方法,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他們的人文素養。
新課程理念下,學生的學習動機真正來源於學生內心。所以,自主學習方法是人文素養教育的重要方法,也是必然選擇。一味被動的接受,使學生失去的主體性、能動性和獨立性,從而不利於其積極主動探索和追求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的形成。教師必須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主體作用。合作探究,有利於學生形成合作意識、團隊意識,真正體會自我價值與集體利益的關系,真正享受通過自我努力,集體利益的實現,享受自我的滿足和快樂。培養他們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激發他們更好的向自己的奮斗目標邁進。如,我校現在正進行高效課堂的探索,對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討論探究的能力的要求很高。在上歷史課前,要求學生必須先自主獨立的完成導學案,課堂上能主動參與老師的教學活動,積極思考問題,小組內要合作討論,將自己不同的想法和疑惑提出來,勇於質疑。雖然這種模式我們正處於初期探索階段,但從課堂上學生的表現可以看出,學生們已經被調動起來,他們討論時非常熱烈,小組評價時也顯示出了較高的水準。這種模式我們還要不斷優化,將高效課堂中對中學生進行人文素養培養的最大教學功能體現出來。
德國哲學家亞斯貝爾思指出:「教育要培養一代人的精神,必須使歷史進駐個人,使個人從歷史中汲取養分。」總之,在新課程目標高舉注重中學生人文素養教育的旗幟下,教師應積極轉變教學理念,跟上時代的步伐,指導學生積極自主的學習,充分挖掘歷史知識內涵,傳承和認識人類文明、弘揚人文精神,充分發揮歷史科學的教育功能,不斷加強中學生歷史人文素養的培養,為促進學生自身的全面發展,更重要的是為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㈢ 初中歷史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歷史核心素養,是學生在學習歷史時必要的因素,判斷一個學生的歷史成績好與壞不是看他的分數,而是看他的歷史素養,就像一個學生的地理素養一樣,不是學生的地理成績好就能說這個學生的地理素養高,判斷學生的地理素養不只能看成績,還要看他的環境的看法,也就是說看他在生活中是否會破壞環境,是否有隨地亂扔垃圾的習慣。所以判斷學生的地理素養不是只看成績,還要看在生活中的行為,而歷史也是一樣,判斷學生的歷史素養要從多種方面判斷,不要單一的看成績,不要把眼光放在學生成績上,教師要培養學生歷史核心素養,首先要有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要讓學生在教學方法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以提高學習效率,同時教師在課堂中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教學,以多媒體技術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以提高課堂質量,從而培養學生歷史核心素養。
一、創新教學方法,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教學方法是教師教學的靈魂,所以教師要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就要在教學方法上要有創意,不要像以前的教學模式一樣,不是說以前的教學模式不好,以前的教學模式也有可取之處,但在現代科技發展的今天,教師要與時俱進,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教學,把現代信息技術與教學方法結合,形成一套全新的教學方法,在教學方法上改進,以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教師要改變死板單一的教學方法,要有目的、有針對性的教學,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學,達到教學目標,教師改進教學方法,學生也要跟著教師的進度,學生在學習時也要改變以往對歷史這一學科的看法。教學方法的創新,是培養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關鍵,所以教師要改變教學模式,打破傳統教學模式,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教學,在課堂中引入多媒體技術,以畫面來沖擊學生視覺,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以提高課堂質量。
例如,教師在教學貞觀之治這一課時,教師首先讓學生把該知識點預習一遍,對知識點有一個初步了解,而在制定教學方法的時候,教師不要只是讓學生學習該課的時間、背景,這樣的教學方法是以前的教學方法,形式單一,而且學生在學習時也很枯燥,不僅不能真正了解該課知識點,還失去學習歷史的興趣,這樣是得不償失的。在現代信息技術發展的今天,教師在制定教學方法和備課時一個利用多媒體技術,找一些關於該課的視頻,讓學生觀看,這樣的教學效果比教師在黑板上板書要好很多,教師要讓學生真正理解該課知識點,知道唐太宗和武則天兩個人的特點,他們的治國方法是什麼。歷史這一課目本來就是很有趣的,教師不要讓學生學習歷史時覺得無聊,教師要讓學生了解在以前,統治者是怎樣管理國家的,以前的政策與現在的政策有什麼不同,這樣的教學方法才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教師在課堂中利用多媒體技術教學,是根據當今社會發展的趨勢而定的教學方法,教師以這樣的教學方式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還能提高課堂質量。
二、有針對性的教學是培養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重要因素
在以前,教師的教學方法一般都是在黑板上板書,很少用多媒體技術教學,當然了,以前的科技還不是很發達,教學工具也是有限,不像現在一樣,教師教學的工具有很多,比如多媒體技術教學、翻轉課堂和課外活動等等,現在的教學方法很多,形式多樣。教師要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時就要有針對性的教學,根據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學,教學方法不要大眾化,這樣的教學方法或許合適每一個學生,但效果如何,需要教師深思。教師在教學初中歷史時,要根據學生的情況來教學,打破以前大眾化的教學模式,教師也不要只是在黑板上板書,要讓學生的思想貫穿到古代,以古代人的思想考慮問題,親身體驗古代時期人們思考問題的方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對知識點有一個初步了解,避免在學習時出現知識點斷節的現象,而教師要引導學生考慮屋頭時要以古代人的思想為切入點,以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達到教學目標。
例如,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要知道該課的背景以及時間地點,這是學生學好歷史的三要素,也是最重要的三要素。這三要素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知識點,也可以把歷史重現在學生眼前,讓學生增加對歷史知識點的掌握程度。所以教師在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對歷史知識有一個全新的看法,每個學生對歷史的觀點是不一樣的,考慮的問題也不一樣,教師根據每個學生的觀點制定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完成任務,更深入的了解歷史。有的學生或許對歷史不感興趣,認為歷史上副科,沒必要全部了解歷史的知識點,教師要改變這一類學生的觀點,要讓他們知道,歷史是一個國家的財富,歷史悠久的國家才是強大的國家,有自保的能力。教師在制定教學方法時,了解學生的觀點,有針對性的教學,培養學生個性化的學習方法,以培養學生歷史核心素養。
三、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表現在日常生活中
歷史核心素養,不是看學生的歷史成績,而是要看學生對歷史文物的重視程度,這樣的說法有點像判斷學生的地理素養一樣,看學生在生活中的表現,對環境是不是重視,也可以將問題轉換到數學思維上,學生的數學思維是學好數學的關鍵,而學生學習歷史也是一樣,歷史核心素養最重要。比如說考古學家發現出土文物,第一時間想到的是上交國家,而不是占為己有,也不會去破壞文物,這就是歷史核心素養,也是判斷一個人的歷史核心素養的方法之一。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在於對文物的保護和看法,當然歷史成績是基礎,教師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要從培養學生的觀點開始,以此為出發點,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學習時以提高自己歷史核心素養為主,學生想要提高自己歷史成績,首先要培養自己核心素養,要對歷史這一學科有一個正確的看法,重新認識歷史,改變對歷史錯誤的看法,以培養自己核心素養,從而教師達到教學目標。
例如,教師在教學秦始皇兵馬俑一課時,要灌輸保護文物的觀點,歷史文物是一個國家文化的特點,所以教師要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要讓學生有保護文物的觀點。國家文物,是有來觀賞的,不是倒賣的東西,教師要阻止學生有這樣的想法,要灌輸學生保護文物的思想,這也是培養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教學方法之一。培養學生歷史核心素養,是教師教學目標,也是提高學生歷史成績的有效方法,歷史文物的保護,是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表現,發現歷史文物上交國家,不去破壞文物,也是歷史核心素養的表現。所以,教師在教學時要灌輸這些觀點,讓學生對文物有一個正確的看法,以培養歷史核心素養。
㈣ 如何在初中歷史課堂上落實核心素養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新課改的持續推進,對歷史教學的要求不僅局限於傳統知識的傳授,更加大了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基於統編教材的啟用背景,我們該如何將核心素養中的「歷史解釋」部分穩步落地呢?
「歷史解釋」素養作為五項素養中的核心能力,自提出以來便備受關注。所謂「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以歷史理解為基礎,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度、能力與方法;能夠客觀論述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有理有據地表達自己的看法。下面就「歷史解釋」在課堂中的有效「落地」提出三項對策及思考:
第一,利用史料,形成「有依據有邏輯」的解釋能力。歷史學科最大的特點是「論從史出」。教師通過大量史料研讀和分析,能夠幫助學生深入了解歷史事件的背景和文化、提升自身內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查詢相應歷史資料,為學生的課堂學習提供充足的知識擴展。但需要注意的是,只有客觀、真實的史料才能幫助學生了解真實、准確的史實。為此,教師授課過程中必須選用「有依、有據、有邏輯的」史料。
某種程度上看,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可以歸結為史料運用能力。史料實證能力是指學生獲取真實可信歷史資料的能力,並據此再現歷史真相,培養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形成「言必有據」的人格及「有依有據有邏輯的」解釋能力。
第二,釐清歷史概念。准確掌握歷史概念是深刻理解歷史現象的基礎。統編教材啟用至今,通過實踐我們會發現:教材的難度較過往有很大提升。以中國近代史八年級上冊第一課《鴉片戰爭》為例,5頁教學內容共涉及以下8個苦澀難懂的歷史概念:「自然經濟」「出超」「入超」「關稅協定」「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新舊民主主義革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作為教師,若不能在基礎概念上多下功夫,不能讓學生真正懂得其中的含義,未來將會限制學生對歷史概念的理解與解釋。為此,面對歷史概念繁雜的課程時,教師應加大教學力度,降低講解難度,幫助學生做到真正的概念釐清,為日後的「歷史解釋」打下基礎。
第三,作「歷史背景下的理解」。我們以統編八年級上冊《戊戌變法》中譚嗣同這一歷史人物為例,剖析如何在課堂中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
從純粹的知識角度講解譚嗣同個人史事,可以簡單概括為:拒絕逃亡、從容就義。但是,從核心素養的角度來思考,歷史教學更重要的是:讓學生了解這一歷史知識以後,學生會自發形成怎樣的歷史認識?
多年來,每次講到譚嗣同時,我們都會聽到學生這樣回答:「當時譚嗣同應該逃跑,畢竟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學生會有這樣的結論,不是沒有道理,畢竟「生命誠可貴」,這是人性本能的反映。但是從核心素養的角度思考,我們到底該用什麼樣的歷史觀看待人和事?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及歷史人物的人生閱歷,我們應該進行怎樣的理解和評判?通過對歷史人物的言行分析,能給予我們什麼啟迪?以上種種思考融合在一起,即為「歷史解釋」。
傳統教學中,教師通常會在知識本身上過度發力,常常糾結於歷史知識的容量和難度,忽略了歷史學科的本質和歷史教育的真正價值。其實,我們可以引領學生從譚嗣同的身世角度來理解他當時的認知。譚嗣同出身官宦之家,父親是湖北巡撫,所以他本人非常了解並痛恨官僚制度的腐敗。他拒絕科考,拒絕走仕途,在潛心鑽研學問的同時廣交社會進步人士。在譚嗣同的理念中,中國不能再這么下去了,必須要變革。所以,譚嗣同是迎著死亡去警醒國人,去改變中國的命運。所以,他的選擇叫作捨生取義,叫作大義凜然。當國家、民族的命運與個人的命運之間需要抉擇的時刻,他的這一選擇是一種英雄的選擇,是一種英雄的氣概。我們要讓學生明白,歷史是英雄和人民共同譜寫的。
㈤ 論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
摘 要: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核心素養將學生視為生命個體,關注學生個體成長所必需的素養能力,將學生成長的「歷時性」狀態與教育教學的「共時性」狀態結合在一起,體現教育教學活動系統性與過程性的統一。本文結合教學實踐以核心素養中的「綜合思維」環節為例,就如何培養學生歷史學科素養進行分析。
關鍵詞:歷史與社會;核心素養;綜合思維
時下各學科提出了「核心素養」,但是具體到各學科又不能泛泛而論。歷史與社會是綜合性人文學科,其學科核心素養即空間感知、歷史意識、綜合思維和社會實踐。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不但要體現人文性,更要注重追求綜合性和實踐性。也就是需要結合實際學情,整合歷史、地理及其他人文社會科學知識,指導學生把握生活時空、人地關系,著力培養學生的歷史意識和全球視野,促進綜合思維的發展,提升社會實踐能力。鑒於此,我們結合一線教學實際以核心素養中的「綜合思維」環節為例,談談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一、歷史與社會學科素養中的綜合思維
歷史與社會其實就是一門綜合性人文學科,立足於學生認識社會、理解社會、發展社會的綜合能力培養,以期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能力,全面提升他們的人文素養。為此,新課標明確提出「把握相關知識的聯系,充分顯示綜合的追求」。本課程的教學要抓住相關內容,不失時機地凸顯綜合的意義,以鼓勵和指導學生以綜合性知識內容為媒介,通過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等主動獲取知識的方式,培養學生的綜合性思維。通過多次公開課的實踐驗證與教師研討,我們發現,「綜合性學習」能讓學生通過思考和體驗完成知識到能力的遷移,能達到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根本目的。
二、以綜合思維為例,分析如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歷史與社會具有很強的綜合性,涉及的知識和內容較多,如果我們按照傳統的方式割裂地學習,肯定不能完成知識到能力的轉化和遷移,也就無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歷史與社會新課標提出:引導學生以綜合性的學習內容為載體,通過學習和體驗學會從多角度、運用多學科的知識和方法綜合分析和解決歷史或社會問題,最終達到提升綜合能力和培育健全人格的目的。所以,我們以歷史線索為主導,從「古今綜合」「中外綜合」「時空綜合」三個角度來指導學生貫通知識,進行綜合思維等核心素養方面的培養。
1.古今綜合
歷史與社會中的「歷史」就是古,「社會」就是今,其實學習的就是古往今來,就是要讓學生通過古今知識聯系和體驗完成知識到能力的遷移。學習歷史內容可以指導學生對照地圖來加深印象,還可以啟發學生對當前社會現象進行思考,學習當前的地理知識還可以參照古今大歷史變遷來深刻認知。
比如學習「遼闊的疆域」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聯系古代不同時期的疆域。為了加深印象,教師可以製作成動漫視頻,以漸變的形式,將不同時期的歷史疆域展現給學生。這樣不但可以使學生了解我國地理位置和歷史更迭,還可以啟發學生結合歷史進行綜合分析,更加深刻認識到領土是國家的根本利益,增強民族自豪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操。
2.中外綜合
中國是世界大家庭的一員,所以在學習歷史與社會時我們要把中國的發展置於世界舞台上,才能更清晰地在人類文明的歷程中認知歷史得失,進而為現實生活問題提供借鑒和幫助。比如,學習「絲路明珠」時,我們可以以此為契機,可結合張騫出使西域、馬可·波羅來華等歷史事件,讓學生認識到絲綢之路是自古中外交流的紐帶之一,讓學生全面了解這種交往對中國和世界產生的影響的同時,認識到社會發展不是孤立的,而是一直處於相互聯系、相互影響中。這就啟發學生認識到在實際生活中考慮問題要全面,要注意從多個視角、用不同方式分析問題,這樣才能產生積極的思考效果。
3.時空綜合
時空綜合顧名思義就是聯系時間和空間進行綜合分析。歷史和社會發展是多樣性的,但是又呈現一定規律。為了讓學生掌握知識並抽象、總結認識到歷史規律,達到培養核心素養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結合時空進行綜合分析歷史線索。
比如,在學習「紅軍長征的路線」的習題時,先要求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毛澤東的詩《長征》,然後要求學生對照中國地形圖找出紅軍長征所經過的地區,最後讓學生談談讀這首詩的體會。運用中國地形圖比區域圖更能直觀地幫助學生理解紅軍行軍的艱難;將歷史和地理知識作為背景知識,有助於學生加深對這首詩的理解。
筆者結合多年的一線教學經驗,以「綜合思維」能力歷史培養為契機,對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培養進行分析與理解。總之,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有利於學生形成對客觀世界的整體性認識,有利於學生形成更科學、合理的知識結構。所以,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注意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整合教學內容,從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達到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教學目的。
㈥ 淺談初中歷史教學中如何鑄造學生核心素養
課堂是學生學習知識的主要場所,因而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效率的高低。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必須要重視課堂教學過程,採用切實有效的方法,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實效性,以便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保證課堂教學順利進行和取得預期教學效果。
一、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豐富歷史教學內容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歷史雖然講述的是已經發生的事實,但是我們要看到:歷史是有生命的,歷史的生命源於生活。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將歷史史實和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地聯系起來,豐富歷史教學內容,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率。
1. 利用學生的生活常識,引導學生學習教材內容
在歷史教材中,不僅包含政治史、經濟史、文化史,還有一些關於社會生活、習俗方面的內容,利用好歷史教材本身所蘊涵的「生活」內容,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生活閱歷,而且有利於學生對歷史有一個完整的認識。比如在教學七年級下冊第11課《萬千氣象的宋代社會風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與我們現在的生活進行聯系、對比,找出其中的相同點與區別,尋找沿襲和改革的痕跡,通過對比得出什麼結論。通過教師有效、得法的引導,學生將宋代生活與現代習俗做了比較,並且得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這樣的課堂教學,必然是活躍且富有吸引力的教學,必然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來,也必然能夠促進學生進行思考探索,促使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
2. 聯系時事熱點,豐富歷史教學內容。
中學生年齡小,熱情高,對一切事物都充滿了好奇心、求知慾,對於時事熱點問題具有很高的關注度,他們希望了解這些時事熱點,並且希望跟老師和同學進行溝通和交流。自古以來就是政史不分家,時事熱點問題與歷史有著千絲萬縷的密切聯系,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於發現這些時事熱點問題與歷史教學內容之間的聯系,將它們引進課堂,將教材內容與時事熱點結合起來進行講解,不僅豐富了歷史教學內容,而且可以使學生積極學習、主動思考,並對一些歷史現象、歷史問題進行深入的探究。比如學習八年級下第13課《海峽兩岸的交往》時,教師可以聯系現階段的時事熱點來解析兩岸的交往:2005年4月連戰一行來訪問,簽訂了兩岸互惠互利的有關協議;2006年4月14日連戰一行來北京參加海峽兩岸「經貿合作論壇」,隨後,宋楚瑜等人相繼訪問大陸,兩岸高層交流越來越頻繁;隨著「三通」的實現,民間交往也進入了新的階段。教師要引導學生將歷史與現實聯系起來,通過這樣的聯系教學,可以拉近學生與歷史之間的距離,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學以致用,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寓教於樂,提高教學過程的趣味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要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自然而然地會主動學習,學習效率自然會提高。因此,教師必須利用各種手段,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的學習充滿趣味性。
1. 創設游戲情境,讓學生在「玩中學」
玩是孩子的天性,中學生年紀小,正是愛玩愛鬧的時候,而將游戲引進課堂教學之中,可以發揮游戲的啟真、啟善、啟美的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游戲情境中進行自主地探索,既增加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又能提高學習活動的有效性,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比如在學習八年級下第13課《秦王掃六合》時,關於秦始皇為鞏固統一所採取的措施,教師可以設計這樣一個游戲:讓每一位同學都用自己的家鄉方言來朗誦同一段話,結果可想而知,什麼樣的口音都有,大家的情緒一下被調動起來了,也認識到了統一文字語言的重要性,在歡聲笑語中對秦朝的鞏固統一的措施有了深刻的理解。
2. 利用故事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利用歷史故事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是常見的教學手段之一。歷史教學中最不缺乏的就是歷史故事,在日常教學中,如果教師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學習實際,在課堂教學中適當地插入一些歷史故事,將會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比如學習八年級下第1 課《鴉片戰爭》時,教師可以插入奕山「馬桶御洋兵」的故事,讓學生在笑的同時感受到清朝將領的愚昧無知,清朝統治階級的軟弱無能,也深刻地認識到戰爭失敗的原因。當然,歷史故事只是課堂教學的調劑和使課堂教學趣味化的一種教學手段,要有原則性,不能為了調動學生的興奮度,而濫用歷史故事,導致本末倒置、主次不分,避免出現課堂氣氛雖然活躍、但是學生根本沒有學到知識的現象。
三、注重教學手段的多樣化,提高歷史教學效率
1. 有效利用教學輔助手段,為歷史教學增添「異彩」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多媒體教學手段已經走進中學歷史課堂,並且發揮著無可比擬的重要作用,深受師生的歡迎。多媒體教學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利用聲像、圖片、文字、視頻等手段營造一個動態的歷史情境,展示了更加豐富的歷史信息,在大量的聲電光影信息中給學生以直觀、形象的感受,節省了教師的時間,增大了課堂知識的容量,有利於重難點問題的突破,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比如學習八年級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與鞏固》時,教師可以將開國大典、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等內容製成精美的課件,通過原聲再現、場景再現等手段,激發了學生的情緒,就會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2. 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做到教學相長
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歷史教師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及時地收集學生反饋的學習情況,從而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形式,以便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在課堂中,學生的表情、學生的回答、學生的練習、學生的疑惑等都是反饋學習信息的途徑,教師要注意觀察,將學生反饋的信息進行及時地分析。這樣做不僅能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來改變教學計劃,還能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行查漏補缺、鞏固知識,也會使教師的課堂教學達到預期的效果。
㈦ 對初中歷史課堂如何體現學科核心素養的幾點思考
在初中歷史課堂上,教師要首先豐富學生的理論基礎知識積累,再來一點點從思維層面上、認知層面上對於學生加以引導,逐漸構建學生的學科素養,讓學生對於這門課程的掌握程度更充分,學到的內容更加豐富立體。
一、夯實學生的學科基礎
夯實學生的理論基礎知識很有必要,這是學生學科素養能夠一點點形成的根基。對於歷史知識的學習來說,教師要在教學不斷深入的過程中慢慢構建學生自身的知識網路及體系,要讓學生對於學習方法和思維模式的掌握更充分。歷史知識間的關聯性體現的較為明顯,教師為了讓學生學得更輕松,不妨在學習方法和技能上加強滲透。比如,可以有意識的構建理論知識聯系的橋梁,可以以時間為軸線串聯同一時期內發生的歷史事件,方便學生理解記憶。教師還可以嘗試將那些存在內在聯系的歷史知識進行綜合教學,這也是夯實學生學科基礎,讓學生知識的體系化更強的一種方法。
比如「資本主義時代的曙光」這一節當中,教材的定位是處於封建社會解體過程當中的歐洲向資本主義的過渡,主要是新型的資產階級的發展,文藝復興運動與新航路的開辟。文藝復興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在其的指引下,歐洲人開始向外進行探索擴張,伴隨著新航路的開辟,歐洲的殖民掠奪使世界連成了一個整體。可以說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對資本主義的產生與發展以及世界的近代史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這部分內容時,要能夠有效的構建這段歷史發展演進進程中的內在聯系,讓學生保持清晰的思路認識這個歷史階段的一些典型事件,從而加強學生對於這一知識的理解與掌握程度。
二、樹立正確的民族意識
隨著學生知識積累的不斷豐富,學生會慢慢自主展開對於很多問題的思考與分析,會逐漸形成看待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眼光。這其實是學生思辨能力形成的一種徵兆,這是一個好的開端,但是,仍然有一些問題值得教師留意。學生在對於歷史的認識不夠充分前,很容易在一些問題的理解上有失偏頗,會片面的或者偏執的認識一些事物,形成對於問題的過激或者不當看法。這時教師一定要多留意,並且給予指導點撥,讓學生以正確的思路和方向來理解與看待問題。
歷史課程的教學必然會和愛國主義情懷相聯系,這在很多課程的實施中都有所體現。但是,我們經常會看到,在教師不當乃至過度的引導下,學生愛國主義熱情泛濫,甚至失去了理智的認識與判斷事物的能力,這就需要教師加以警惕。教師要讓學生樹立正確的民族意識,辯證的看待我們民族經歷的這些歷史進程,理性愛國,形成正確的民族觀念。比如中國與蘇聯都是走社會主義道路,但是蘇聯失敗了,中國卻成功了,這是為什麼?可以引導學生從我國有別於蘇聯,我國立足於本國的國情,找到了適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進而找到了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在引導學生進行史料分析的時候,要通過歷史知識,運用歷史思維貫串歷史線索,最終學以致用,能通過歷史的學習正確的看待當今的現象與事物,在這樣的基礎上理性愛國,形成正確的民族情懷。
三、加強思辨能力的培養
加強對於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鍛煉,這是基於歷史課程的一種非常值得培養的學科素養,是教師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要充分關注的問題。隨著學生知識積累的不斷豐富,教師要逐漸將關注點放在學生學習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培養上,讓學生具備獨立分析與解決問題的技能,可以對於一些典型歷史事件有自己的思考與判斷。教師還可以列舉一些有一定開放程度的問題在課堂上和大家分析討論,這也是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的方法路徑。
教師首先要從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著手,讓學生擺脫對於教師的依賴,以自主學習作為依託來獲取知識,這樣的背景下學生更容易體會到歷史學習的樂趣。同時,要讓學生養成勤於動筆的習慣,將自己的見解、觀點記錄下來,以便能夠在以後的學習、閱讀當中形成一個完善的知識鏈條,並能夠做到舉一反三,實現學科內的遷移。只有養成了這些習慣與技能,學生才能夠利用相關的歷史知識去評價歷史事件、揭示歷史現象、分析歷史的發展脈絡並最終形成歷史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