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如何選擇有效的歷史資源

如何選擇有效的歷史資源

發布時間:2023-07-12 09:22:54

⑴ 如何開發利用地方歷史課程資源

課程資源的開發不僅僅是課程設計者的任務,也是教師的重要職責。新課程倡導教師不只是課程的執行者、實施者,教師更應成為課程的建設者、開發者。只要多留心,到處都有可利用的課程資源。作為江蘇省重點中學的一名高中歷史教師,根據幾年來的教學實踐,我認為開發利用歷史課程資源主要有以下兩個途徑。
一、充分利用歷史教材中的課程資源
歷史教師如何看待歷史教材,如何利用歷史教材,主要取決於他的教材觀。新課程要求我們歷史教師把歷史教材看作是師生對話的一個「話題」、一個引子或者一個案例,而不是課程的全部。歷史教師在對歷史教材的處理方式上,要善於結合學生的實際,聯系學生的經驗和社會實際,創造性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緊扣歷史課程標准而不是緊扣歷史教材。歷史教師充分利用歷史教材內的課程資源,創造性地利用教材的方法有:
1.重組教材內容順序
教材是落實教學大綱、實現教學計劃的重要載體,也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重要依據。教材內容只是教學內容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教學中教師不可過分拘泥教材,可以根據實際,重組教材內容順序。
2.靈活運用教材中的案例、地圖、活動等
教材中的案例、地圖、活動等是對教材內容的有效補充。教師如果利用得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學習《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這一節中關於元朝行省制度時,通過學生對地圖的觀察和認識,可以讓學生理解當時的元帝國並不都是行省,還有一些地區不屬於行省范圍。例如,中央直接管轄的地區河北、山西、山東,宣政院轄地西藏地區,從而加深學生對行省制的理解,同時也能使學生形成對我們偉大祖國廣大區域的認識和認同。
二、積極開發歷史教材外的常州區域性歷史課程資源
所謂區域性歷史課程資源,是指發生在這一區域范圍內本鄉土的歷史。區域性歷史資源是反映本地社會發展變化的歷史,與家鄉的社會生活聯系密切,其典型材料是開展研究性學習較為理想的專題,能較好地體現導學性、活動性、方向性、時效性和綜合性,更易讓學生從感性認識入手,逐步深入研究,做到知、情、意、行的統一。
常州的區域性歷史資源,與現行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歷史》相應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現行《歷史》教科書與常州區域性歷史相應內容對照表
歷史教師可以在歷史學科教學中穿插區域性歷史資源教學,也可以通過研究性學習,集中開展區域性歷史資源專題學習。
當然,歷史教師在運用地方史進行歷史教學的過程中,必須注意以下問題:
1.不能以偏概全
不能以地方史完全替代課本知識的教學,必須圍繞課標進行教學。還要避免過分美化家鄉,在選取資料的時候,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全面看待歷史的能力,要讓學生認識到家鄉是中國的一部分,沒有中國的發展也就沒有家鄉的發展。
2.要選擇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課題
區域性歷史資源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內容是很廣泛的,作為學習歷史知識的一種途徑,其選題須是典型的。教師應幫助學生從本地實際和本人實際出發,選擇一些群眾有所了解、有原始依據或文字材料、容易引起興趣的、有教育意義的專題進行探究,以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
3.要做有心人,廣泛積累區域性歷史資源
在搜集區域性歷史資源的基礎上對歷史資料進行有可能的考證,對於一些無法考證的歷史資料要慎重使用。實用資料的時候,盡量提供資料的來源或是出處,培養學生求真務實的態度。
我們進行鄉土歷史教學,可以把愛國斗爭講近了,把愛國人物講親了,使學生通過對家鄉歷史發展的認識,促進對家鄉現狀的研究,從而使學生的思想感情與家鄉與祖國聯系得更切實,更緊密,培養他們為建設家鄉的美好明天和中華騰飛而努力奮斗的志向。另外,對於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提高歷史認同感也將有很大幫助。當學生對歷史感興趣的時候,我們就不必抱怨學生不愛學歷史了。

⑵ 歷史教師怎樣合理開發和有效利用課程資源

;初中歷史教師必須了解課程資源的構成,明確各種資源;歷史課程資源由教師資源、學生資源等動態資源和歷史;一、教師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歷史教師的基本素質和人文素養是歷史課程資源中重要;教師的基本素質和人文素養包括思想政治素質、科學文;思想政治素質決定著教師職業活動的方向

歷史教師怎樣合理開發和有效利用課程資源

四川省珙縣洛表中學 李崇德

初中歷史教師必須了解課程資源的構成,明確各種資源在歷史教學過程中的作用及相互間的影響,把握開發和利用各種課程資源的原則,才能合理開發和有效利用課程資源。

歷史課程資源由教師資源、學生資源等動態資源和歷史教科書、學校圖書館、校外各種歷史資料等靜態資源構成。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教師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資源去開發和利用學生資源,引導學生利用自身資源去開發和利用歷史教科書等靜態資源。靜態資源對動態資源有催生和推動作用,正是利用這種作用,促使動態資源產生質的變化,實現歷史課程的有效教學。

一、教師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歷史教師的基本素質和人文素養是歷史課程資源中重要的教師資源。在過去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已經積累了相應的教師資源,對這些已有的教師資源,教師要認真挖掘和利用。在已有教師資源的基礎上,歷史教師通過不斷地學習、探索和創新的教育教學實踐活動,開發出新的教師資源,正所謂教學相長。由於教師資源在教學過程中呈現不斷發展變化的態勢,我們把它稱為動態資源。

教師的基本素質和人文素養包括思想政治素質、科學文化素養、教育理論和教育能力素養、職業道德素養、身體和心理素質等。

思想政治素質決定著教師職業活動的方向、職業活動的態度和教師工作的效益。熱愛祖國和人民,擁護社會主義制度,忠誠黨的教育事業;教學活動中勇敢地堅持真理,熱情洋溢地向學生傳播真理;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科學發展觀等思想觀點指導教學實踐活動;全球意識,國家觀念,合作精神,競爭意識,科技意識,環境意識,可持續發展戰略。上述都是初中歷史教師應該具備的思想政治素質。教師把自身具備的這些資源滲透到整個歷史教學活動中,言傳身教,感染學生。用自身言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如教學九年級下冊世界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等內容時,讓學生知道改革開放後,我國綜合國力增強,國際地位提高,在處理國際事務中扮演重要角色。因而我們既要對外開放,學習他國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又要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道路,既要競爭,也要合作。

掌握系統的歷史知識,具有良好的文化素養,是從事歷史教學的前提條件。初中歷史教師不僅要扎實地、系統地掌握歷史基礎知識,還要不斷地、廣泛地涉獵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文化等領域方方面面的知識,時常關注文化科學的新發展、新成果。一是系統地掌握歷史基礎知識,有助於充分開發和利用歷史教科書這一課程資源,實現有效教學。二是學生會把媒體上看到的和生活中聽到的向教師提出這樣那樣的問題,雖然教師不可能完滿回答學生提出的所有問題,但至少應該站在一定的高度,給學生有益的啟發或引導,培養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三是歷史新課標和教科書直接給學生的知識是有限的,教師不僅要准確把握知識點,還要對相關內容作必要的補充。如新人教版八年級下冊,分別從背景、過程、影響等方面講述了新中國成立後,實行土地改革、建立農業生產合作社、開展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等農村經濟政策,這些經濟政策的變更,就是黨和國家對農村生產關系作出的四次調整,調整農村生產關系就是為了解放農村生產力。有關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及二者之間的關系等知識,就需要歷史教師補充講解,學生才能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和准確的把握。總之,給學生一碗水,教師得有一桶水,且這桶水還必須隨時充實和更新。

初中歷史教師還要繼續學習教育概論、教學論、德育論、教育科學研究方法、心理與教育測評、青少年心理及歷史學科教學論等教育教學理論。培養自身的教育科學研究能力、組織管理能力、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與交際能力等。歷史教師還應加強體育鍛煉和養成良好的心理素質。以強烈的教育使命感和責任感從事歷史教學活動,孜孜追求理想的教育,維護教育的公平公正,育人為本,以寬容之心善待學生。身教重於言教,以自身獨特的人格魅力感染學生,熏陶學生。

二、學生資源的利用和開發

學生資源當然也包括學生的基本素質和人文素養。教師資源更多的是強調其共性,而學生資源則更多的突出其個性,諸如智力因素(個體差異、年齡差異)、心理特徵、興趣愛好、意志品質、社會閱歷、知識儲備、認知水平等。學生是接收教育的對象,是教育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所有歷史課程資源都要通過學生而形成新的學生資源。逐步掌握歷史知識和技能,形成正確的歷史意識;不斷提高人文素養,形

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逐步學會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對歷史和社會進行全面的認識;這就是新的學生資源的形成過程和目標,因而學生資源也是動態資源。開發和利用歷史課程資源最終就是為了在原有基礎上快速有效地形成新的學生資源。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愛好是學生資源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對歷史有無興趣,能否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是歷史教學活動成敗的關鍵。那麼,怎樣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呢?一是通過毛澤東喜歡讀《智囊》、司馬光編寫《資治通鑒》等例子,讓學生明白魯迅「讀史可以明智,知古可以鑒今」的道理。二是讓學生明確學歷史可以「了解和認識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更好地認識當代中國和當今世界」「學會從歷史的角度觀察和思考社會與人生,從歷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綜合素質,得到全面發展」(《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准(2011年版)》)。三是鼓勵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例如教學新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9課《民族政權並立的時代》一文,組織學生參與板書設計,得出下面板書設計方案,展示了學生的聰明才智,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民族政權並立的時代

也就得到培養。四是開展多種歷史活動,讓學生感悟學習歷史的樂趣。如召開歷史故事演講會、歷史觀點辯論會,

編演歷史課本劇,搜集整理地方誌,搜集古銅幣、郵票、布票、糧票、油票、像章、袖章等小文物,游覽當地名勝古跡等。

學生的意志品質也是重要的學生資源。自覺地獨立地制定切合自己實際的學習目標和計劃,是學生進行有效學習的前提。實現目標的

過程中必然會遇到來自客觀方面的各種困難和主觀方面的不良情緒的干擾,這就需要學生自覺地排除各種干擾,堅持努力學習。人際關系的處理,學科之間的平衡,學習時間的分配,學習方法的改變等,都需要學生自覺地、獨立地進行調節。學生只有保持優秀的意志品質,才能保證學習成績的穩定和提高。學生的自覺性、獨立性、堅韌性等意志品質,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引導、培養和強化。初中歷史教科書中,王羲之、林則徐、袁隆平、林肯等皆是意志品質優秀的典範,歷史教師要充分利用好這些典範,加強學生意志品質的培養。

學習歷史的方法既是學習歷史的技能技巧,也是學習歷史過程中形成的習慣和品質。學生只有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才能對歷史信息進行有效接收、加工和運用。學習歷史的方法具體到學習歷史過程中的每個環節。如閱讀歷史教材(歷史教科書、資料和讀物)、聽課、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搜集歷史資料、探究問題、評價歷史(歷史人物、事件、現象)、記憶歷史、做歷史練習、復習歷史等。閱讀教材的主要方法是邊讀、邊想(知識點、知識點間的聯系、重點難點、對關鍵語句的理解、字面背後的含義)、邊寫(標符號、作批註、寫心得)。聽課的方法是邊聽、邊思(音義辨識、信息篩選、問題反饋)、邊記(板書提綱、基本概念、重要觀點)。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學環節、教學內容和教育對象,在學習方法上給予恰當的點撥。如記憶年代是學生最感頭疼的,其方法有聯想法、諧音法、形象法、對比法、口訣法、串聯法、強化法、重復法等多種。教師只能根據具體內容舉例點撥,哪種方法最有效,還得學生自己去嘗試,進而找到適合他自己的方法。

三、靜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歷史教科書、學校圖書館、歷史遺跡、博物館等課程資源雖然也是在不斷地發展變化,但在歷史教學過程中,相對於教師資源和學生資源來說卻是不變的,故稱靜態資源。靜態資源是學生藉助教師提供的動力用以生產出新產品的原材料。原材料質量的好壞決定著新產品質量的優劣。條件不同,原材料的來源也有差異。

歷史教科書是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主要載體,是開展歷史教學活動的重要依據,是提高學生人文素養、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主要資源。教師要善於利用導入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認真閱讀課文正文和自由閱讀文段,圈點勾畫出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要素,做上必要的批註,對歷史知識進行梳理和整合,

構建並掌握歷史知識體系;引導學生理解和分析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之間的內在聯系,探尋、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規律;引導學生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進行評論,培養學生樹立唯物史觀;引導學生把相關歷史知識作歸類比較,如英、美、法資產階級革命,三次科技革命,戰後美國、西歐和日本經濟的發展等,旨在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閱讀理解課文中「文獻資料欄」和「自由閱讀卡」、思考回答「動腦筋」欄目的問題,全面提升學生的歷史素養和人文素養。教師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在設計課堂教學方案時尤為要考慮學生的知識儲備、認知水平、能力強弱等因素。

學校圖書館是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即使農村中學圖書館的規模小,藏書數量少,門類不齊全,特別是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書籍可能不多,但農村初中歷史教師仍然要加以開發和利用。為了更加有效地利用圖書資源,應教給學生目錄檢索方法,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閱讀能力等,結合教學內容和教育目標,選擇那些有助於學生對學習重點的理解、有助於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有助於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讀物,合理安排時間,引導學生認真閱讀。

校外更具豐富多樣的歷史課程資源。如歷史遺跡、遺址,以及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檔案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再如鄉土教材、地方誌、文史資料、家譜或族譜、影視資料、網路資源等。教師應根據學校所在地具有的歷史課程資源進行認真選擇和充分利用,組織學生參觀游覽、調查訪問、搜集整理,增強學生的直觀感受,獲得第一手歷史資料。

例如組織學生參觀洛表鎮牌坊街的牌坊,讓學生觀看古牌坊的建築樣式、結構和材料,觀賞古牌坊上那些雕塑和繪畫,了解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通過古牌坊上的文字記載,知道立牌坊是封建統治階級對古代婦女貞、節、烈的宣揚,再讓學生結合古今歷史進一步思考明確,這是封建統治者強加給婦女的精神枷鎖,是對婦女身心的摧殘。最後讓學生寫一篇記載古牌坊的歷史資料。

再如帶領學生參觀麻塘壩僰人懸棺。參觀前,讓學生閱讀《懸棺之謎》、《懸棺上的民族》及《珙縣文史資料》上有關懸棺的內容,搜集民間有關僰人的傳說,擬定參觀路線和推薦景點解說員(由學生分別擔任),為揭開懸棺之謎作準備。參觀時,讓學生重點觀看懸棺陳列館收藏的文物和九盞燈峭壁上的懸棺和岩畫,聽好解說,做好記錄。
參觀後,組織學生進行討論,提出自己的謎團,發表自己的猜想,再現古僰人的生產生活場景,以及在封建統治者殘酷壓迫下僰人英勇抗爭的場景,並對此作出評價。

總之,按《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准(2011年版)》要求,合理開發歷史課程資源,「合理」就是要圍繞教學目標,選取有助於學生全面、客觀、辯證地分析歷史的資源;選取反映歷史真實狀況,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資源;選取那些易於在教學實際中應用,能省時、有效的資源。有效利用歷史課程資源,「有效」就是要符合學生的實際,具有可操作性;學生對學習重點能正確理解和把握,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形成正確認識;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⑶ 談談你是如何進行教材的整合和取捨的 初中歷史

如何科學合理地把握初中歷史教科書

歷史教科書是歷史課程資源的核心,在歷史教學中處於最基礎的地位。歷史教師所持的教材觀、處理教材的能力、處理教材的方式等,都將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效果。這就意味著,教師過去翻開教材就開始講,嚴格按照教材的編排順序、面面俱到地教學的情況已成過去;所以新的歷史課程改革給歷史教師帶來的嚴峻挑戰之一,就是真正擺脫「教教材」的模式,思考怎樣去依據課標、依託教材,大膽合理的對教材內容在宏觀上進行整合和整體設計,微觀上適當的進行取捨,引領學生實現對課本的超越。

一、高屋建瓴把握教材

(一)把握主題立意

根據《歷史課程標准》要求,新教材以「主題」形式呈現教學內容,領會和把握教材,必須領會和把握各個主題的主旨,只有這樣才能把本主題的眾多內容統率起來。各主題的主旨往往有深邃的含義,需要我們多層次多角度去認識,其中尤需注意的是兩點:一是主題標題的含義,二是各課是如何闡釋主題主旨的。如第六主題為「繁榮和開放的社會」。該主題的主旨是,從「繁榮」、「開放」以及二者相互關系的視角講述隋朝和唐朝的歷史,「再現」中國歷史上最為輝煌的時段。為此,本主題安排了以下內容:描述開皇、貞觀、開元時代的繁榮(第1、2、3課),描述對內開放(第5課)和對外開放(第6課),說明科舉制度為繁榮與開放的社會提供了人才資源的保證(第4課),描述隋唐文化的繁榮及其成果(第7、8課)。

(二)把握各課內容

新教材各主題下設「課」,各「課」下設若干「子目」。教師應在課與《標准》、課與主題、課與課,課內各子目的聯系中去把握各課教材的內容。

1、依據主題內各課聯系,明確各課地位,把握各課內容。如《開元盛世》和《輝煌的隋唐文化》講述的都是隋唐時期的盛世景象,只不過角度不同,一課是從經濟的角度講,一課是從文化的角度說。

2、依據課內聯系把握各課內容

(1)依據課名和子目,把握本課中心。《貞觀之治》一課中心自然是「貞觀之治」的盛世景象及出現的原因。

(2)依據子目之間的關系把握本課內容。《科舉制的創立》一課,依次講述的是科舉制的誕生、完善(過程)、影響。

(3)依據課文和插圖把握本課重點。插圖多是圍繞重點設計的,《遼、北宋、西夏形勢》、《金、南宋對峙形勢》、《岳飛像》是《民族政權並立的時代》一課的重點。

二、實事求是整合教材

1.緊扣課標,合理取捨

歷史教科書是歷史教學的主要素材,但沒有完美的教科書。由於學生不同、環境不同、教學目標不同,任何教科書都有改變和調整的餘地。因此教師要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依據課標、依託教材,借鑒教學參考資料的合理成分,根據自己和學生的特點大膽合理地對教材內容進行選擇,創造性地編制教學方案。對於那些《課程標准》不作要求的、內容比較簡單的、不利於教學整體設計的教材內容,或者少講,或者不講,讓學生根據自身的情況閱讀(如五代十國、北宋與西夏的關系);對於那些學生不好理解又是《課程標准》要求的內容,教師就要增設背景材料,輔助學生學習(《寧為戰死鬼,不作亡國奴》「血染盧溝橋」一目和「南京大屠殺」 一目之間跨度大、跳躍性強,補充淞滬會戰內容)。整合教材即知識整合,這樣處理完教材後知識完整,學生理解起來更容易,克服教材內容雜亂的不足。

2.注重基礎,貼近時代

教材內容跨度大、跳躍性強,涉及的知識面廣。哪些要詳細講、哪些略講,哪些不講?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制定恰當的教學目標,切忌降低或過分拔高課程難度和拓展課程內容,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教科書的知識點多,如果要求學生全部掌握,既增加學生負擔,也不符合課改的要求。課堂教學內容應該豐富,而要求學生掌握的知識應該少而精。

3.細節的整合和舍棄

紛雜的歷史事件中,學生不易理出頭緒。因此對於復雜的歷史過程我們應該盡可能的將其條理化、清晰化。教師對於教材可以根據自己教學的實際需要進行有效的整合和舍棄,也可以重新編排教材內容上課。

三、精雕細琢,合理運用

教科書採取課題體,每課由主幹系統和輔助系統兩部分組成。主幹系統由課題、宋體字正文和楷體字閱讀課文構成。輔助系統由導入框、文獻資料、圖畫(含歷史地圖)、動腦筋、練一練、活動與探究、自由閱讀卡構成。

(一)如何使用課前提示

1、可作為導語。導語是講授新課的第一個重要環節,有如戲劇中的「序幕」,一開始就能立即抓住學生的心弦,激發學生的興趣。而新教材的課前提示往往是根據學生求知慾旺盛和好奇的心理特點,精心編擬了許多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懸念,使學生產生對知識的關切和渴望。如《民族政權並立的時代》一課的課前提示:……「契丹是怎樣興起的?宋朝又是怎樣建立的?為什麼稱這個時期為民族政權並立的時代?」這樣的課前提示簡直就是准備好的設疑、懸念導入,類似的課前提示幾乎每課都有,教師在設計導語時可以適時採用。

2、可作為教學提綱或作為指導學生自學的閱讀提綱。新教材的課前提示本身就起著提綱挈領的作用,它揭示了本課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基本線索,為教師准備好了本課的教學提綱。對學生來說,一打開課本,首先看到的是語言精煉生動、又富於啟發性的課前提示,一開始就把學生的求知慾望激發起來,學生可帶著課前提示中的問題一步步進入歷史知識的王國。根據「開元盛世是怎樣取得的?」的提示引導學生閱讀「開元盛世」一目,「當時社會又繁盛到何種景象呢?」的提示可引導學生閱讀「盛世經濟的繁榮」一目。就這樣學生依據課前提示中的問題,一個一個地去尋覓答案,就會了解這一課的主要內容和基本線索。

3、指出了重點、難點。大部分課前提示往往是圍繞本課重點、難點提出要思考的問題。這些問題往往是本課重點、難點,教師在教學中要高度重視。如「隋煬帝專為看瓊花開通大運河的說法對不對?大運河對我國歷史發展有什麼重要作用?」就是本課的重點,而「隋朝為什麼能完成這樣大的工程?」則是本課的難點。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圍繞導入框中的問題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4、可作為課後小結的依據。結尾是課堂教學的基本結構,是不可忽視的最後環節。好的結尾可以使知識得以概括、深化,使整個課堂教學結構嚴密、緊湊、和諧、完善。第14課《匈奴的興起和漢朝的和戰》的導入框引用了董必武的詩句「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見識高。」如果在教學中把董老的詩放在昭君出塞後的小結部分來講,說明古人和今人對這件事都給予了很高評價,這樣就顯得自然順暢了。

總之,新教材的課前提示有利於教和學,教師應充分利用課前提示的功能,更好地為教學服務。

(二)如何處理正文和小字

歷史新教材的一個最大特點,就是富有彈性。它採用大小字結合編排的方式,其中大字言簡意賅,簡明扼要,是全課的骨架,深入淺出地勾勒出歷史發展的脈絡和特徵,使學生對這一階段的重要歷史人物、現象、事件有一個初步的、輪廓式的了解,是教師必講、學生必學的內容;小字則豐富活潑、具體形象,是一課的血與肉,在教學中不作要求,由教師自行掌握。這使教學要求層次更加鮮明了。(「大字」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得出相應結論,「小字」激發學生興趣。)那麼,怎樣去把握並恰當處理好大小字的關系呢?我以為,應該在有利於實現教學目標的原則下,在保證大字教學的基礎上,將小字內容有選擇地揉進教學、以實現大小字的交融統一。在《「和同為一家」》一課中,「大字」寫「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只有四句話:但這一句話包括時間、地點、人物、過程、意義等知識構成要素,需要學生精讀,老師也可以精講。但如果教材僅寫這幾句話,就太枯燥了,所以還寫了一段「小字」,具體記敘文成公主的事跡,數字為「大字」的幾倍。大小字結合這一目教材就因為有骨架有血肉而豐滿起來。但小字一段由學生閱讀,教師不必再講述或補了.利用小字內容有助於強化重點、突出主題,如岳飛的事跡的小字對大字具有很好的解釋和補充作用。

(三)圖像和文獻資料

圖像豐富是本教材的特點之一。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注意教材文字,還要注意圖像的利用。很多語言難以描述的歷史現象,看了圖一目瞭然。運用圖像時,要注意以下兩點:

1、抓住重點圖像。由於各課的圖都不止一幅,不抓重點會分散學生的注意。教師應從每課的圖中,選出二三幅作為重點,要求學生重點識讀。如第一課有各種圖5幅,而重點應是「隋朝大運河示意圖」;第九課有圖8幅,重點應是《對峙》、岳飛圖像。

2、引導學生對重點圖像進行「解讀」。「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此話適用於讀圖,要看門道就要對圖進行「解圖」。如在《大變革的時代》一課思考題中的「牛尊」:「牛的鼻上套一圈環,說明牛已被用來幹活。」這就解讀了「牛」與「牛耕」的關系,教師可引導學生舉一反三,對其他各課的重點圖像進行類似的解讀.主要方法:(1)描繪法。《趙州橋》橋型優美,結構新穎,很像古人所說,如出雲初月,雨後彩虹。可用明人祝萬祉詩「百尺高虹橫水面,一彎新月出雲霄」等句子,增強這一古建築的藝術感染力。(2)聯想法。講《焚掠後的圓明園殘跡》時,可以引導學生從兩個方面進行想像,一方面,雖然只是殘磚斷瓦,但仍然可以想像圓明園曾經的輝煌。另一方面,它也是西方侵略者野蠻摧殘人類文化的見證,又是文明古國「落後就會挨打」的證明。 聯想法可以開拓學生的視野,提高想像力。 (3)啟發法。歷史插圖能使比較抽象的史實事因或史事意義具體起來。如對閻立本的《步輦圖》演示,可組織討論以下問題,從而啟發學生理解唐初對少數民族的開明政策和唐蕃之間的友好關系。①坐在步輦上的人是誰?②為什麼唐太宗要接見吐蕃的使者?③從這幅圖中可以反映出哪些社會現實?試舉例說明。

(四)動腦筋

對於教師來說,此欄目要注意兩點:第一、備課一定要備「動腦筋」,對發散思維強的題目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數,盡可能設想學生可能做出多個答案。對此,教師用書上一般都作了提示,可供參考。第二、對學生的答案,不要輕易說「不」。凡是有一點道理的,老師都應肯定或鼓勵。一時弄不清楚的,老師可指出這也是一種看法,對與不對,可以繼續研究。輕易否定,往往會使自己被動。但對學生也不能無原則的「捧」,對明顯的錯誤也應指出,不過態度一定要謙和,切忌損傷學生的自尊心和積極性。

(五)練一練:通過不同形式的練習題,檢驗自己對本課核心知識的理解和把握。是必做的內容。
(六)自由閱讀卡和活動與探究

自由閱讀卡:可視為補充的閱讀材料,要求接近於課文中的「小字」,但更強調由學生自主閱讀。活動與探究:有1—3項,可任選。一定要從實際出發,因校因班因人制宜。

總之,教材的把握對於上好每一堂課都至關重要。只要我們加強理論學習、更新觀念、勇於實踐、不斷創新,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將會是一個更廣闊的施展教學才華的舞台。

⑷ 如何開發與利用歷史課程資源

有效開發利用地方歷史資源
(一)關注課程資源,不斷提高教師素養
教師是課程資源的利用者,本身就是課程資源。要有效地利用地方歷史資源,對教師的素養要求很高,教師首先要有扎實的學科知識、教育理論、教學方法,能博古通今、通曉中外、對地方歷史資源要瞭然於胸。
(二)充分開發利用的歷史資源 1.有效利用教材。如教科書、教參、《泉州歷史》的鄉土教材,校本教材《泉州歷史人物》。 2.重視利用博物館。如泉州博物館、海交博物館、閩台緣博物館等,因為博物館展示的實物資料、圖片、史料無疑是最直觀的歷史知識。
3.參觀、考察地方歷史遺跡資源,探究其真實歷史。泉州各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約400處,由於數量眾多,反而讓一些同學忽視了其價值,也沒有真正了解其歷史價值,可以說是「熟視無睹」。教師要引導學生從遺跡遺址中發掘有效的歷史資源。如有的學生在參觀完「海絲」起點九日山,說:「一座小山,沒什麼好玩的,就是有一些石頭、石刻。」這就是學生沒有掌握獲取歷史信息、歷史知識的方法。所以要培養學生對歷史的觀察力、閱讀能力。如引導學生觀察遺跡時關注有關文字介紹、碑文等,從中提取有效的歷史信息。

閱讀全文

與如何選擇有效的歷史資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69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5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07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5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6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56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67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46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19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7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09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98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4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4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