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通過中國歷史這門課程的學習,談談你有哪些收獲和體會
第一:學習歷史可以啟發智能。打個比方,歷史就是磨刀石,它最大的作用就是磨利我們腦子中名叫智慧的那把刀。磨刀石不能幫助我們披荊斬棘,只有刀才可以。光是記憶歷史是沒有用的,只有從歷史中學到智慧才是有用的。
第二:學習歷史能審時度勢。這個世界上,需要各式各樣的人才。而歷史學正是為了培養眼光不局限於當代,而能洞徹事物發展脈絡與前因後果的人才,這也就是古人會把歷史學當成是領袖必備教育的原因。
第三:學習歷史會感動人心。歷史是追求真實之道的學問,只有從真實出發才能提煉出真實的道理,也唯有「真」才能打動人心,才能真正改變世界。
B. 讀歷史最大的收獲是什麼呢
“讀史使人明智”、“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這是兩句形容歷史重要性的千古名言。
但對大部分人而言,歷史過於枯燥,而且幾乎都是政治方面的記錄,看起來似乎與個人無關,遠不如眼下廣受歡迎的心靈雞湯類文章來得實際。
但歷史的兩大特質,決定了其不可替代作用:
一、歷史的價值,出於其真實性
無論如何漂亮的文字,如果只是出於投人所好、脫離現實,那它除了帶給人心理安慰作用之外,並無實際的正面意義。
歷史的最可貴價值,就在於它的真實性。中國的史書,是根據古時帝王、權貴、高官身旁的起居官所做的記錄而成,雖然某些朝代陸續出現了一些皇帝篡改起居注的現象,但從整體而言,真實性值得信賴。
不管你是任何身份、任何角色,都能在歷史中找到有用的知識,並以此指引你的人生道路,然我們少走彎路。
C. 學習中國歷史文選有什麼收獲
1、對中國歷史要籍有基本的認識,具有一定的閱讀能力能理解和運用史料。
2、為從事歷史學教學和研究奠定基礎,也為學習歷史專業的其他課程打下牢固基礎。《中國歷史文選》課程是歷史教育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
D. 讀完二十四史後有什麼收獲
讀完二十四史後的收獲:
1、可以增加對中國的認同與熱愛
中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但中國人遭受的災難比任何一個國家民族都多,都重。災禍無非來自兩個方面,一是戰禍,而是天災。戰爭不斷,而且殘酷。成千上萬的人被殺害或者活埋。中國的天災更是頻繁和嚴重,有的會連續七年乾旱。
在每個朝代幾乎都有因飢餓而吃人的。他們把餓死的人易人而食。流離失所,餓殍遍野幾乎是常事。讀歷史,看到中國人的生命這么被輕易地摧殘,喪失,你會想起老子那句話:「天地不仁,視萬物為芻狗。」
2、可以增加很多歷史知識
發現很多朝代的衰落、更替都源於統治者自身的一些弱點:有的生性猜忌多疑聽信讒言,有的生性暴躁、暴力無常,有的目光短淺、鼠目寸光,有的驕奢淫逸,有的驕傲自大,等等,總而言之他們這些性格的缺陷。
在歷史的興衰和更替過程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從某種程度上說,是他們的這些性格缺陷導致了王朝的衰落。
3、了解過去的歷史,可以激勵我們把握今天,創造明天
讀史充實自己的頭腦,汲取寶貴的人生啟迪。諸如這些帝王將相尚且存在很多性格上的弱點。都應該以史為鏡,以人為鏡,充分認識自我,在不斷的學習、生活、工作中不斷的發現自我,完善自我,找到適合自己的人生坐標。
4、通過讀史,可以培養淡泊名利的心境。
通過讀史,我們要學會淡泊名利的心境。淡泊無疑是一種解脫:從利益紛爭之中解脫出來,從官場爭執之中解脫出來。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中,用淡泊為自己撐開一片晴空。
5、可以汲取奮發進取的精神。
奮進無疑是一條成功的捷徑:只有奮發圖強,努力學習,一步一步腳踏實地的往上爬,才會離成功近一點,再近一點。古人雲:「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由此可見,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學習上,奮進都會給我們創造出更多的機遇。
E. 學習《中國歷史》以後 你有哪些收獲
學習《中國歷史》以後收獲是:解過去有利於更好的發展,繼承和發展我國優良傳統,以史為鑒,努力前進。了解歷史線,對未來的歷史學習考試有幫助外,還收獲了這些意外的好處:
第一:大量成語、典故的透徹講解。作為中國語言精粹的成語、典故,其實都是來自各種歷史故事,還有比前因後果鋪墊十足地講解這些故事更有助於了解這些語言。一鳴驚人、老馬識途、唇亡齒寒、病入膏肓、圍魏救趙、四面楚歌、千金一笑、退避三舍。
第二:掌握到多種多樣的人生套路。我有時候問閨女們「歷史故事好聽,還是童話故事好聽」,答曰「歷史故事好聽,因為童話故事太無聊了,就是公主王子過上了幸福生活,要不就是沒兒沒女老夫妻有了個神娃!」我的乖,原來是嫌童話故事套路化,不新鮮。
然而,「一切都是套路」,歷史也一樣是有套路的。破釜沉舟的套路玩過好幾次,忍辱負重的套路玩過更多次,「狡兔死走狗烹」的故事一代又一代的開國皇帝都在玩啊!韓信哭著說「城市套路深,我要回農村」的時候不會想到,後面還有前仆後繼的功臣被殺掉。
歷史總是驚人的重復,孩子們聽到東漢,已經知道在信不過的人面前永遠不要流露真實情感,在敵人說「來呀來呀」的時候一定不要追上去。因為這是歷史,是真實的,不是被大灰狼吃了以後還能剖出來的故事,所以才是真正可以借鑒的。
第三:感受千樣人生。人這輩子,只能活一次,但在書中,卻可以活千百次。我們自然不願意讓孩子去經歷亂世,那麼也就失去了體會英雄輩出快意江湖年代的機會;我們終其一生可能都是平凡普通人,那麼也就沒有感受王侯將相英雄美人情感的可能。
幸好我們還有書,有真的來過這個世界,真的拼過、愛過、哭過、笑過的人的故事可看。我家老大聽故事的時候一定要站在勝利者的立場上,先問最後誰贏了,然後選擇一個「她向著」的人,為的是最後不為角色傷心。然而隨著故事的展開,人的情感往往自己說了不算。
孩子會跟著故事情節走,跟著喜怒哀樂、患得患失,或得意忘形,或懊惱後悔,或意氣風發,或傷心落淚。項羽霸王別姬,烏江自刎,在渲染了半個多小時的悲壯氣氛下,早早就說要向著劉邦的大寶最終忍不住哽咽流淚。
第四:正三觀,練思考。有人說「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也就是說,呈現在後人眼中的史,往往是經過主觀修飾加工的。雖然值得商榷,但歷史的主觀性,無論是記載的主觀性,還是解讀的主觀性都是毫無疑問的,關鍵在於每個人自己的取向。
我個人認為林先生的三觀基本上是很端正的,既不腐朽過時,也不矯枉過正。如果說讀史讀史,讀讀熱鬧過去了,未免可惜。讀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加以妥善的引導發揮和提問討論,孩子們便可以藉助歷史故事,奠定非常端正積極的三觀基礎。
F. 學習中國歷史文化感悟與收獲是什麼
中國文化在古代創造出了燦爛的文明,並且不斷延綿傳承創新至今。近代以後的西洋文化自明代時傳入中國,在清末和民國初年對社會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其中形成於西方的近代科學技術推動了中國文化的進步,而形成於西方的民主政治觀念和馬列主義思想等文化也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總而要之,或謂自太古至秦、漢,為中國人創造文化及繼續發達之時期;自明清以來,則為中國文化中衰之時期。在中國大陸,隨著改革開放以後市場經濟的逐漸興起,復興中華傳統文化與政治民主化成為一個社會趨勢。
中國歷史: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依據中國歷史大系表相傳經歷了史前時期的: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炎帝)、黃帝(軒轅氏)、堯、舜、禹等時代,《先秦史》載:「吾國開化之跡,可征者始於巢、燧、羲、農。」
就文字而言,相傳伏羲作八卦,倉頡造字。19世紀末發現甲骨文,近些年又發現更早期文字高郵陶文等。中國早期就有敬天祭祖的傳統,注重人倫道德。
自唐、虞至夏、商、周三代皆封邦建國之時代,帝王與諸侯分而治之。周朝末期進入春秋戰國,產生了諸子百家,漢以後成為儒家社會,都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