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湖北歷史上的低溫
孝感歷史上的低溫凍害 1554年(明嘉靖三十三年)春大雪。
1566年(明嘉靖四十五年)大雪,民多僵斃。 1595年(明萬曆二十三年)三月雨雪,苗槁。
1601年(明萬曆二十九年)三月大雪,無麥。 1602年(明萬曆三十年)春大雪連月,無麥。
1629年(明崇禎二年)春雨木冰。 1650年(清順治七年)二月雨,木冰。
1651年至1950年資料缺。 1951年入春後低溫陰雨,死秧重者達60%,輕者達30%。
1957年春凍害,蠶豆凍死。 1960年2月24日至3月18日低溫陰雨,其中3月13日至14日一次強寒潮過程降溫15℃,最低溫度-0.8℃,並伴有雨雪和冰雹。
全縣53萬畝小麥,有10%被雪壓倒,7.8萬畝油菜,有50%被雪壓倒,蠶豆8萬畝,有22%被雪壓倒,早稻爛秧15~20%。 1962年4月1日至12日陰雨12天,影響早稻秧苗和棉苗生長。
1963年3月至4月低溫陰雨,3月11日、12日和4月7日小雨雪,4月9日出現晚霜造成稻穀小麥大減產。 1964年從2月8日至13日,雨凇持續125小時29分鍾;16日至20日雨凇持續10小時12分鍾,極端最低氣溫-10.0℃,地面極端最低氣溫-13.4℃.對郵電通訊造成危害,壓倒電線桿1046根。
部分村凍死耕牛。毀手源 1965年3月20日至29日陰雨9天,平均氣溫10℃,極端最低氣溫4.2℃,損秧50%。
4月上旬低溫陰雨7天。 1966年2月20日至22日,一次強雨潮大風過程降溫13.9℃,23日最低氣溫-6.1℃,伴5~6級北風,對農作物損害較大。
據不完全統計,凍死小麥40~50%,油菜60~70%,蠶豆80%以上,耕牛也有凍死,電線桿斷300餘根,倒桿400餘根,損壞大量電線。 1967年2月底至3月上旬出現雨雪天氣,3月上旬最低氣溫-1.6℃,有凍害發生。
1969年雨凇,1月28日至2月2日,雨凇持續125小時38分,是1957年以來最長的一次,電線桿壓斷,涢府、澴河結冰10厘米厚。低溫陰雨,3月26日至4月4日,共9天陰雨,日平均氣溫低於10℃日數為6天,最低氣溫1.2℃. 1971年秋季陰雨,9月6日至15日,雨日8天,雨量28.9毫米,棉花爛桃嚴重。
1972年春季凍害,3月20日至4月2日,受強冷空氣侵襲,三天內氣溫下降10.7℃,最低氣溫1.4℃。4月1、2兩日,大雪紛飛,早稻秧苗凍害,大麥、小麥、油菜、蠶豆等受到凍害。
秋季陰雨,9月21日至24日,10月16日至21日兩次陰雨,棉花爛桃,無法秋播。 1973年4至5月一直陰雨連綿,尤以5月,陰雨日數長達19天,雨量220毫米,氣溫比常年偏低1℃.梅雨時期,氣溫明顯偏低。
1974年2月22日至24日,一次強寒潮過程,降溫16.3℃,最低溫度-6.7℃,瞬間最大風速8級以上(兩次),伴有兩天間斷雨雪。雨凇持續40小時28分,縣農科所大田油菜葉片受凍達100%,死株10%。
1975年春季低溫陰雨,從4月15日至6月30日76天陰雨日數達51天,4月15日至5月20日,幾乎每天都有雨下。雨日多,日照少,氣溫低,造成早稻、棉花生長緩慢,苗差蟲多減產。
1976年春季連陰雨,4月平均氣溫比常年偏低1℃(上旬低2℃),為有記載以來最低值。從3月6日起至4月29日止共出現5次陰雨,夏收作物成熟期推遲7至10天,早稻、棉花生育期推遲一星期左右。
雨凇,2月14日有一條強冷鋒南下,伴有大風、中雨,地面溫度至0℃,16日9時41分至18日12時24分出現雨凇50小時43分,造成電訊交通受阻,設施受損。 1977年低溫凍害,1月25日至30日,受北方強冷空氣侵襲,日平均氣溫由2.4℃降至-7.6℃,最低氣溫降至-13.1℃,還伴有大風,連續6天,大雪和凍冰。
1979年雨凇,1月10日至12日,28日至30日,兩次強寒潮過程,降溫分別為11℃、14℃,伴有大風、雨雪和雨凇,對農作物和通訊、交通都有影響。 1980年1月28日至30日,受北方強冷空氣影響薯數,三天內平均氣溫下降11.8℃,最低氣溫降至-7.3℃,伴有雨雪、冰凍,冬作物受到不同程度的凍害。
春季又出現低溫凍害天氣。 (1992年9月纖態版《孝感市志》)。
高溫時間為6月至9月 一、湖北每年熱的原因是夏季高空被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著; 其次就是地形的影響。
1、在海拔較低的長江流域河谷中,河谷的地形特點尤如鍋底,四周山地環抱,地面散熱困難,使氣溫不斷升高; 三是水田網密布,水汽多,濕度大,人體出汗後不易蒸發,出汗的散熱效率大大降低,高溫加高濕,更使人感到悶熱。 2、夏天為什麼給人有熱似火爐的印象?這首先得從人體的感熱談起,夏天人體感到炎熱的主要原因是由高溫引起的,人的皮膚溫度為32℃,如果氣溫高於皮膚溫度時,人就會有熱感,氣溫越高,維持時間越長,人的熱感愈加明顯。
湖北的夏天每年長達5個多月,超過人體皮膚的暑熱日平均每年有60—70天,大於35℃的酷熱日平均每年接近18天之多。盡管如此,最高氣溫不是唯一衡量一個地方的炎熱指標,比如北京、濟南等地的最高氣溫都達到了42℃,比湖北高,但不能說這些地方比湖北熱,這是因為真正使人感到非常炎熱的是除長時間維持或經常出現的高氣溫外,還與濕度和風以及當日的最低氣溫有關。
同樣的高溫天氣條件下,如果風小、濕度大、最低氣溫高都會加劇人們所感受到的炎熱程度。每年夏季的炎熱期主要是7—8月,湖北7—8月的平均氣溫為28.6℃,而與湖北一起被稱為「三大火爐」的重慶、南京7—8月的氣溫都比湖北低,分別為28.2℃、27.6℃。
7—8月湖北的相對濕度為79%,在我國內陸城市中屬最高。 如果夏季最低氣溫在27℃以上,人們會感到非常悶熱,湖北每年7—8月最低氣溫大於27℃的日數平均為16天左右,重慶、南京僅為8天和7天。
形成湖北夏天平均氣溫高、濕度大、風力小、最低氣溫偏高的原因又是什麼呢?湖北地處長江中下游地區,在盛夏時期,長江中下游地區高空被西太平洋副高牢牢控制,似火的太陽曬得大地熱辣辣的,發燙的大地又烤熱了空氣,使得氣溫猛升;湖北及其周邊地區水域遼闊,水田遍布,溝渠縱橫,在烈日照射下,水分蒸發劇烈,使得空氣濕度加大;還有,湖北地勢平坦低凹,海拔很低,散熱更加困難,使得白天、晚上的氣溫變化不大,最低氣溫偏高,湖北不但白天熱,夜晚也熱不可耐,猶如蒸籠一般,這也是湖北炎熱天氣的特點;另外,湖北的城市熱島效應也十分明顯,隨著湖北市都市化的發展,城市熱島效應更為明顯,從而也增加了城市夏季的炎熱度。 總之,湖北夏季的炎熱與大氣環流、城市的地勢地貌、城市熱島效應等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還要告訴大家的一個事實是: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湖北夏季炎熱程度在進一步加強,湖北市從1990年以來每年夏季平均酷熱日數比常年平均值要多三天,最低氣溫超過27℃的日數更是比常年平均值要多出7天,也就是說近年來我市炎熱天氣日數在增多。 二、建議: 1、多多實行高溫補貼; 2、在高溫的時候盡量少外出,以防中暑; 3、備好降。
溫食品;。
國際科研小組創造人類歷史上最低溫度紀錄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柏林9月11日電(記者潘治)由德國、美國、奧地利等國科學家組成的一個國際科研小組,日前改寫了人類創造的最低溫度紀錄:他們在實驗室內達到了僅僅比絕對零度高0.5納開爾文的溫度,而此前的紀錄是比絕對零度高3納開.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達到絕對零度以上1納開以內的極端低溫. 開爾文是熱力學溫度單位,簡稱「開」,1開相當於1攝氏度,1納開等於十億分之一開爾文.0開即絕對零度是溫度的極限,相當於零下273.15攝氏度,在這種溫度下,分子將停止運動. 這個科研小組在新一期美國《科學》雜志上發表論文介紹說,他們是在利用磁阱技術實現銫原子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BEC)的實驗過程中創造這一紀錄的.參與研究的科學家大衛·普里查德介紹說,將氣體冷卻到極端接近絕對零度的條件對於精確測量具有重要意義,他們的此次實驗成果有助於製造更為精確的原子鍾和更為精確地測定重力等. 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是物質的一種奇特的狀態,處於這種狀態的大量原子的行為像單個粒子一樣.這里的「凝聚」與日常生活中的凝聚不同,它表示原來不同狀態的原子突然「凝聚」到同一狀態.要實現物質的該狀態一方面需要達到極低的溫度,另一方面還要求原子體系處於氣態.華裔物理學家朱棣文曾因發明了激光冷卻和磁阱技術製冷法而與另兩位科學家分享了199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科學家說,他們希望利用新達到的最低溫度發現一些物質的新現象,諸如在此低溫下原子在同一物體表面的狀態、在限定運動通道區域時的運動狀態等.因發現了「鹼金屬原子稀薄氣體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這一新的物質狀態而獲得了200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德國科學家沃爾夫岡·克特勒評價說,首次達到絕對零度以上1納開以內的溫度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完)。
歷史紀錄顯示,1991年12月29號有過-9.6℃最低溫度。
21世紀以來武漢市記錄的最低溫出現在2011年1月16號,為-7.8℃,排名第二的是2013年1月5號的-7.2℃。
2016年1月25日出現的-9.4℃,打破歷史記錄,刷新了21世紀以來低溫極值。此外,氣溫跌破-8℃在武漢並不常見,1993年1月16號曾有過-8℃,1991年12月29號有過-9.6℃。算下來-9.4℃也是時隔24年武漢出現的最低溫度。
武漢歷史最高溫度應該是40度以上。
相比去年,今年夏天武漢熱的日子不多,雖有兩波熱浪和秋老虎襲擊,可持續時間都不算長。7月11日入伏後,受大陸高壓控制,第一波熱浪襲擊了長江中下游地區,武漢市連續多天高溫。13日,武漢市的最高氣溫首現38℃,14日達到39℃,當天的最低氣溫也突破了30℃。16日,武漢市的最低溫度達到了31.6℃,創下了自1907年以來武漢市最低氣溫的紀錄。據武漢市氣象台高工張學智稱,連續高溫在武漢的夏天並不稀奇,但是最低氣溫突破30℃,卻很罕見。
由於天熱,這段時間,東湖、室內游泳館、水上樂園,還有江邊都是人滿為患,人們都紛紛跳進水中尋找清涼。據某游泳館負責人介紹,這幾天,該館每天都要接待上千人。而南岸嘴今年也成為市民的好去處,據介紹,每天晚上6時到8時左右,南岸嘴人頭攢動,有時一直到凌晨三四點鍾還有人不願離去。
據專家介紹,7月底到8月上旬,副高控制長江流域,武漢市出現了第二次熱浪,這期間東西湖百葉箱中的最高溫度有36.7℃,雖然沒有第一次高溫那樣「咄咄逼人」,卻也讓市民悶熱不已。
8月下旬,副高與大陸高壓交替「坐莊」,武漢市出現了「秋老虎」,24日百葉箱中的溫度為36.4℃,高溫又卷土重來,延續至今。
❷ 江西的冬天最低溫度是多少
江西一般0下4~5度。
江西的冬天主要冷來自北方入侵我國的冷空氣一年四季都有,只不過在夏季的時候,它的勢力很弱。一到秋冬季節,冷空氣的勢力就開始增強,往往給我國帶來大風、降溫和雨雪等惡劣天氣。
江西省的地形地貌以江南丘陵、山地為主;盆地、谷地廣布;北部為鄱陽湖平原。全境有大小河流2400餘條,贛江、撫河、信江、修河、饒河為江西五大河流。
地形地貌
江西省的地形以江南丘陵、山地為主;盆地、谷地廣布,略帶鄱陽湖平原。地質與地貌地質構造上,以錦江—信江一線為界,北部屬揚子准地台江南台隆,南部屬華南褶皺系,志留紀末晚加里東運動使二者合並在一起,後又經受印支、燕山和喜馬拉雅運動多次改造,形成了一系列東北—西南走向的構造帶,南部地區有大量花崗岩侵入,盆地中沉積了白堊系至老第三系的紅色碎屑岩層,並夾有石膏和岩鹽沉積。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江西
❸ 溫州最冷的時候最低溫度多少
溫州冬天歷史最低氣溫是:溫州泰順1983年12月31日曾出現零下10攝氏度的記錄。
溫州冬季平均氣溫在6~9攝氏度之間,北部比南部偏低1攝氏度,山區比平原偏低1~3攝氏度。極端最低氣溫發生在冬季,泰順地勢較高,1983年12月31日曾出現零下10攝氏度的記錄。日最低氣溫為零攝氏度的日數,山區約1個月,平原半個月,海島僅2、3天。
(3)南潯歷史最低氣溫是多少擴展閱讀:
溫州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冬夏風交替明顯,氣溫適中,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7.3-19.4℃,1月平均氣溫4.9-9.9℃,7月平均氣溫26.7-29.6℃,冬不冷夏不熱。年降水量在1113 ~ 2494毫米之間。春季有梅雨,7 - 9月有熱帶氣旋,241-326天的無霜期。每年的日照時數從1442小時到2264小時不等。
溫州春季山區、平原平均氣溫15 ~ 16攝氏度,海島平均氣溫14攝氏度。夏季平原平均氣溫為26.2 ~ 26.4攝氏度,海島平均氣溫為25.6 ~ 25.7攝氏度。
日最高極端氣溫超過35攝氏度的天,大部分地區在4天以內,西部河谷,由於太陽輻射的影響,可超過10天,文城縣約為14天。溫州的極端最高氣溫通常為39.3攝氏度,永嘉40.5攝氏度,文城40.3攝氏度。自10月份以來,平均氣溫一直在15到19攝氏度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