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新課程下如何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一、歷史課堂應加強歷史與時事政治的聯系
如果你是一位細心的老師,你會發現,若你在上課時講到當下發生的時事政治,學生的注意力會更加集中,所有的學生都會把目光盯向你。既然如此,作為歷史教師必須關心現實,准確把握現實。只有密切關注國內外重大事件的發生、演變,才能在歷史教學中恰當地聯系現實,才能感染學生、影響學生,激發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使其成為一個關心現實的有心人。我在教學過程中,把歷史和現實作了適當的穿插和聯系:比如:把2010春季召開的人民代表大會和政治協商會議與必修一專題四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的第一課新中國初期的政治建設中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和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相聯系。把歐盟、亞太合作組織等區域性合作組織的重大活動與必修二專題八當今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的第二課當今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的發展。把當前構建和諧社會的思想與必修三專題一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第一課百家爭鳴中的孔子、孟子、墨子和必修一專題八馬克思主義的誕生中的空想社會主義以及專題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與發展的第三課專制下的啟蒙(啟蒙思想)相聯系。把聯合國的活動與必修一專題五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第三課新時期的外交政策與成就中的以聯合國為中心開展多邊外交相聯系。此外,我們可以把經濟全球化、能源資源問題、環境問題、人口問題、全球氣候變暖問題、恐怖主義問題等均可與相關歷史知識相聯系。
例如:我在復習專題五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的中日關系時,把最近一段時間發生的釣魚島事件引入課堂:結合釣魚島問題復習中日關系的演變,從中到今。讓學生開展廣泛的討論,使學生充分認識了釣魚島問題的由來,弄清影響中日關系發展的主要因素,明白了國家外交政策制定的根本依據是國家利益。這樣不僅復習了相關的知識,而且強化了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對學生的愛國行為作出適當的指引,讓學生少了些偏激的思想和行為,對待任何事情有了更多的理性思考。
二、歷史課堂要關注社會熱點,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而且可以增強高考復習備考的直接針對性。
一談到社會熱點,學生的興趣異常濃厚,特別是男生,那可謂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在課堂上把歷史與社會熱點相聯系,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我們綜觀近幾年的高考題,無論是課改區還是非課改區都一直關注社會熱點,現實生活中的許多社會熱點常常用來作為綜合能力測試的背景材料。
新課改的高考出題,將會進一步突顯這一特點,從社會熱點出發,掛靠教材知識。我們歷史的高考題一直把一些社會熱點作為高考重點考點。比如:三農問題、近代化問題、中俄中美關系問題、建立社會和諧問題、關注民生問題、大國崛起問題、和平與發展問題、環境問題、反恐問題、周年紀念問題、社會福利問題等。
例如:2012年江蘇單科高考題第23題從西方國家的現代社會福利制度入手,要求學生根據材料概括羅斯福新政中的社會福利措施及其主要背景;分析英國福利政策的積極作 用;歸納西方國家調整福利政策的原因;並且要求學生說出政府在社會福利體系中扮演了哪些角色?通過這一個試題,考查了學生對歷史信息的理解和認識,映襯了當前關注民生和社會福利問題的時代熱點。
再如:2007年山東省高考文科綜合能力測試第27題,要求學生根據羅斯福新政中有關社會保障問題的相關材料回答問題,考查了學生對歷史信息的理解和認識,映襯了我國目前關注民生和構建和諧社會的時代熱點。
三、歷史課堂聯系現實要以培養學生的能力為主、同時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大家都知道,學習歷史的根本目的是學以致用,以史為鑒。學習歷史是為了更好地認識今天,這是一種認知遷移能力。我們歷史教師的使命就是要在歷史教學中引導學生把認識和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轉化為認識、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比如:從近代百年的屈辱史中,學生認識到:要時刻保持清醒,不要忘記落後就要挨打的道理,要居安思危,振興中華。這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以更好地指導學生的每天的生活和學習,增強學習的動力。從「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的狂熱中清醒地看到:經濟發展必須尊重客觀規律;一定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生產關系必須適應生產力發展等。但這深刻的歷史教訓並未讓所有當下的人們所吸取,這就可以聯系當下的一些地方繼續違背這個規律,只顧眼前利益,不著眼於未來,這必將受到規律的懲罰。從近代德國、日本崛起及興衰中得到借鑒:中國要走和平發展之路。這可以聯系現實,中國走和平發展之路是比較艱難,特別是在當前的這種局勢下,周邊國家對中國虎視眈眈,美國對中國一直不感冒,讓學生產生嚴重的危機感,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並要用實際行動來愛國。
四、歷史課堂中聯系現實不能牽強附會,喧賓奪主。
我們不能為了激發學生學歷史的興趣,不管三七二十一,以追求形式聯系現實,在課堂上把一些與教學內容並無密切關系的現實問題或事件,加上自己的主觀認識而大講特講,使課堂教學庸俗化,使學生找不到重點,浪費學生的寶貴時間。因此,我們在聯系現實時,只有那些比較重大並且和教材內容存在有機聯系的現實問題或事件才可以在教學中進行適當的聯系,加以利用,這樣才能起到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增強學生學科能力的作用。
但在實施的過程中,要注意適度,不能過多地去大談老師對社會熱點的看法,而應該多聽聽學生的聲音,必要的時候做適當引導。同時在課堂上對聯系現實的內容要注意控制時間,不能讓講社會熱點沖淡了歷史課的主題,不能把歷史課上成政治課或時事課,讓學生產生感覺老師是在散打。如果這樣,就削弱了歷史基礎知識的傳授和學生能力的培養,導致課堂效率受到影響,同時也會損害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從長遠來看,反而不利於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所以要切記不能犯這種錯誤。
㈡ 為什麼要上歷史課
學習中國近代史的意義:
簡答:
1、了解國情,培養愛國主義精神,提高國民文化素質;
2、借鑒歷史經驗,為振興中華,建設現代化的中國獻計獻策。
學習中國近代史的意義—坦緩—
學習中國近代史,所學何用?當然要祭奠那些無辜喪命於外敵槍炮下的萬千同胞,要追憶三元里人民的拚死抗爭、「致遠號」二百五十名將士以艦殉國的英勇悲壯,要緬懷「戊戌六君子」、「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以及無數革命先驅捨生取義的愛國之舉。然而,最重要的意義是從這段苦痛的歷史中,汲取教訓,勵精圖治,振奮自強,做好今天的事,寫好中國的未來史。
中國近代史以一八四○年的鴉片戰爭發端,意義不尋常。如果說此前的祥信猛中國仍沉湎於「威加四方、萬邦懾服」的天朝大國的幻境之中,那麼此後的中國則被列強的鐵甲艦拖進了謹橋世界舞台之中。不可能有與世隔絕的安寧,願意也好不願意也好,除被迫一戰,別無選擇。此後,世界經歷了兩次大戰,壓迫與反壓迫、侵略與反侵略的斗爭綿延不絕。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世界范圍內的較量直到今天仍在延續;盡管政治格局、力量對比、較量方式與以前有很大的變化,但是看得分明:哪個國家和民族都希望在生存和發展的競爭中居於比較主動和有利的地位。即使和平與發展主導當今世界大勢的今天,挑戰和較量仍然貫穿其中。
今天是過去的延伸,也是未來的起點。為了把握今天,掌握未來,需從史鏡之中獲得寶貴的借鑒,才不失為智慧和聰明的民族。對一個國家的發展來講,其興也有因,其衰也有故,所以學習中國近代史,溫故而知新,對於我們抓住機遇,推進改革,實現「三步走」的宏偉戰略目標,是極有助益的。
中國近代史包涵著很豐富的內容,但有三條用苦難換來的教訓,可以說最為刻骨銘心。
無實力無以言尊嚴。近代中國是與外國列強簽署不平等條約最多的時期。所謂談判,實則是不談只判,除了割地賠款外,別的免開尊口。為什麼是這樣?因為談判桌後面是一字擺開的兵艦和大炮。朝廷的腐敗,國力的空虛,助長了列強的專橫。應該記得,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中國人高呼「公理戰勝強權」、要求從德國人手裡收復青島時的情景。然而,列強們完全無視中國人的要求,竟拿著中國領土做起了交易。事實教育了中國人:公理是存在的,但是面對列強,沒有實力做後盾的公理是多麼的不堪一擊。今天我們仍能看到霸權主義、殖民主義的余風,但和一百年前相比,當年列強的耀武揚威不復存在。因為今日的中國已不是昨天的中國,從各方面實力來看,我們不再無足輕重。正如有的運動員所說,尊嚴不是乞求來的,是用拚搏換來的。結論是:貧窮落後不是社會主義,甚至連國之尊嚴都不會有。
不自強無以論實力。人們很難理解,以中國幅員之大,人口之眾,文化之燦爛,怎麼會淪到虎落平原被犬欺的悲慘境地。是因為朝廷腐敗,軍閥混戰,國家分裂,民不聊生,軀體雖大卻弱不禁風。古人雲:「政亡,則國家從之。」一個無法團結起來、凝聚起來的民族,一個處於分裂和動盪之中的國家,雖地廣人眾、高城深池,卻不足以為強為固。中國近代史告訴我們,要使中國強大起來,首先要靠民族的團結,社會的穩定,倘十二億人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我們這個民族的中興誰也擋不住。
不變革無以圖自強。中國向何處去?這是一百多年來無數志士仁人苦苦思索的問題,因而變法圖強構成了近代史最為動人的一章。至今我們在閱讀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陳獨秀、李大釗等諸先賢的變革篇章時,仍感到虎虎有生氣。然而把這種變革由理論變成現實,結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歷史的,是毛澤東等成千上萬中國共產黨人。而鄧小平同志所開創的改革開放事業,則把這種偉大變革推向最為輝煌的時期。至少我們已經看到,自鴉片戰爭以來的一百五十多年間,中國人還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擁有足以自豪的實力和充分的自信。一百多年來所進行的持續不斷的社會變革,已經使中國和中國人具有了嶄新的面貌,並將在開拓和創新中成為真正的巨人。(引用)
㈢ 大學工科學生為什麼要學習歷史呢,而且還是必修課,這些明明考完試就全忘光了,根本沒什麼實際用處啊。
思維理性和邏輯性強是理科生的最大優勢
王峰大學時學的是計算機專業,畢業後在上海打拚了幾年,最終回到家鄉做起了移動信息增值服務,憑借著在計算機信息領域的積累,他的公司很快上路,並且走在了地區同行的前面。談到創業的優勢,王峰非常謙虛地表示,「其實我就是比別人更早地關注了這個領域,然後組織了一個有效率的團隊,發揮了這些年打工積累的經驗,最後取得了成功。」
理科生創業很明顯地具備了一些文科生不具備的優勢。調查顯示,有67.04%的網民認為理科生思維理性、邏輯性強,58.94%的網民認為理科生涉及創業領域更容易專業對口,52.53%的人認為理科生務實、嚴謹,51.49%的人表示理科生創新能力比較強,50.95%的人認為社會更關注高新技術創業,有36.35%的人認為理科生在學校時就容易獲得科研成果或發明專利。
在周其洪看來,理科生在邏輯思維和執行力上好,往往想做就做,這種特質與文科生不同,而這種特質是保證理科生創業成功的關鍵。他認為熊和珍就是一個典型案例。熊和珍是中央民族大學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的大三學生,他通過在大學校園里做英語培訓,挖到了第一桶金。
「一個大二的理科生,做英語培訓能成功嗎?」周其洪曾經對熊和珍的能力表示了懷疑,但熊和珍憑著務實的作風,還是把英語培訓做了起來,「英語狂人李陽甚至還專門為熊和珍寫過一篇博客,稱他是新狂人」。
雖然理科生熊和珍創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周其洪也指出了他的缺點。他認為,理工科的學生比較內斂,因為功課比較多,參加社會活動的時間相對就少,創業的成功與否,還是要看所選的技術是否有廣闊前景,他們選擇創業遇到的困難相對文科生來說就是人際溝通的困難。「像熊和珍,開始接觸我就知道他的問題。這個學生比較自負,我就告訴他,要有全局觀念,要善於整合資源,不能只是單打獨斗,要把資源充分調動起來。」周其洪說。
熊和珍為了創業,專門休學去了廣州,到李陽的公司打工,「李陽老師教給我兩點經驗,讓我終生難忘,一是學會謙虛,二是學會感恩。我覺得理科學生往往過於專注,而忽略了其他的東西。」
文科生的最大優勢是善於溝通
「我是一個文科生,創業時沒有高科技產品,但我善於觀察,作為一個在校大學生,這些年我做過許許多多的項目。我知道要進學校賣東西,只有3種能賺錢:一是電腦,因為學生都需要;二是票務,包括學校周邊公園的月票、年票,雖然利潤不高,但銷路好;三是電話卡,包括手機卡和各類IC卡。現在在學校里賣襪子、帽子之類的,基本是沒有銷路的。」王澤宇介紹說,他在學校里曾經構建了一條非常發達的銷售網路。
沒有技術優勢,文科生創業一定要具備兩個條件:人品和社會資源。這是王澤宇總結的創業經驗。他認為,只有人品好才能夠得到別人的信任,才能拓展社會資源,而社會資源的拓展才能夠帶來商機,「文科生創業的一個優勢就是思維靈活,可以很快地轉向,因為我們知道單靠個人強勢是無法取得成功的,所以要學會善於整合各方面的資源為我所用。」
王澤宇上大學後的第一次創業實踐就是向高中生推銷高考復習資料。「我上高中時就覺得北京一個出版商的輔導書不錯,後來發現出版社就在我們學校附近,於是我就去和書商談判,最終靠營銷策略打動了他們,我能夠以2折的價格拿到書,並以6折的價格批發出去。」王澤宇表示,他通過在校大學生以口碑營銷的模式去向高中生推廣這套輔導書,這樣在各個高校中間建起了一條網路,「由於各方面運作的經驗太少,我最後只賺了幾百元錢,但是通過這件事情把我的網路建立了起來,也算是一大收獲。」
文科生創業的優勢在哪裡?調查顯示,有77.42%的網民都認同文科生表達能力強、善於溝通是最大優勢,56.2%的人認為他們善於利用宣傳造勢,54.01%的人強調了文科生知識面廣,文字能力強,48.53%的人表示文科生感受力、洞察力比較強,有32.96%的人選擇文科生創業項目與社會生活聯系緊密,32.34%的網民認為文科生的創業項目更注重創意。
針對文科生王澤宇的創業道路,周其洪老師也有幾個忠告。他說:「文科生創業信譽和品牌是核心競爭力,因此一定要走專業化的道路,不能把領域拓得太寬,如果不走專業化的道路,就一定要去理科找技術,找人才。公司的大小無所謂,只要公司先正常運轉起來,保證資金鏈不斷,這樣創業才有可能成功。」
周老師認為,文科生可以避開技術上的劣勢,發揮文筆好、思維活躍、交往能力強的特長,與理工科畢業生共同創業,便能夠優勢互補,發揮獨特的作用。
轉至 496349601
㈣ 跪求 大學歷史選修課的性質和意義給詳細點 這是考試的問答題。
性質:大學歷史選修課是一門增強學生人文素養,培養情操,豐富歷史知識,傳承中華悠久歷史文化的課程。
意義:「讀史可以使人明智」,歷史可以教會我們很多的東西,不同的歷史階段我們看到不同的興衰榮辱,看到不同的人的不同表現,我們可以從中吸取教訓。同時,學習歷史可以增強我們的人文修養,燦爛而悠久的歷史衍生的豐富的文化,通過歷史的學習,我們可以大大的豐富我們的人文修養。牢記歷史,展望未來,這是歷史課的意義!
㈤ 大學生還用學習歷史嗎
你好,大學生是要學中國近現代史的。如果是歷史類的專業,是肯定要學歷史的。
1. 了解(並掌握)歷史學學術研究的基本方法。學會搜集、甄別材料(史料和過往研究),組織觀點,提出問題,自圓其說。這種能力在別的領域也一樣能用到(也許這就是文員喜愛招歷史系的原因);
2. 了解(並掌握)一套(或多套)思維方法。無論是傳統朴學還是西方社會史觀,都有其相當完整的理路和架構,在文獻閱讀和綜合研究中有所了解並為我所用。比如我們現在基本都認同歷史無定論、拒絕臉譜化歷史人物、多維視野之類;
3. 了解一些「高階」歷史理論,比如布羅代爾的「長時段」、黃宗智的「內卷」。這些是非科班不教的;
4. 了解一些平時接觸少的歷史故事(知識)。這部分其實沒有你想像的那麼多,學術歷史最不看重的就是背記史實(有教授說 記它幹嘛 查一下就有了 幾分鍾的事)。不過還是畢竟有一些冷僻的,但在學術上是常識的,比如「猛安謀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