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歷史的慣性怎麼改變

歷史的慣性怎麼改變

發布時間:2023-07-20 22:29:59

『壹』 慣性的歷史

文藝復興之前,在西方哲學里最被廣泛接受的運動理論是建立於大約 335 BC至322 BC的亞里斯多德的學說。亞里斯多德表明,假設沒有「暴力」(violent force)施加,所有(在地球上的)物體最終都會停止運動,靜止於其自然位置,但只要有暴力促使物體運動,物體會持續其運動狀態。當拋物體被拋擲出去時,拋擲者的暴力轉移到拋物體周圍的空氣,使這些空氣流動,成為新的推動者,繼續不停地促使拋物體移動。
在之後大約兩千年內,亞里斯多德的運動概念廣泛地被接受,只有幾位著名哲學家對這概念提出質疑。例如,在第6世紀,約翰·斐勞波諾斯嚴厲批評亞里斯多德關於物體運動的不一致理論:亞里斯多德認為真空不可能存在,因為,在真空里,沒有任何介質促使物體移動,但是,他又表示,介質的阻力與其密度成正比:假設空氣的密度是水的一半,則物體通過同樣路徑所用掉的時間,在空氣中是在水中的一半,那麼,物體通過真空所用掉得時間應該更少。
斐勞波諾斯主張,介質只能阻礙拋物體的運動,不能促使拋物體移動;在真空里,沒有任何介質,拋物體反而比較容易移動。斐勞波諾斯建議,促成拋物體持續運動的因素與周圍介質無關,而是在運動剛開始時,加諸於拋物體的某種性質,這性質逐漸在運動時消耗殆盡。雖然這建議與當今慣性概念仍有所差異,至少它已朝著正確方向跨出基要的腳步。
但是,在那時期與之後很多年,他的想法沒有得到重視,很多亞里斯多德派學者都給予強烈反對,包括湯瑪斯·阿奎那(約1225年-1274年)和艾爾伯圖斯·麥格努斯(約1200年-1280年)在內。只有奧卡姆的威廉(約1288年-1348年)反對亞里斯多德物理學。他質疑亞里斯多德所提到的運動的「推動者」到底在哪裡?雖然他否定亞里斯多德公理的正確性,認為拋物體的運動不需要隨時隨地都有推動者伴隨。但是,他也沒能給出任何替代答案。 在第14世紀,法國哲學家讓·布里丹提出沖力說。他稱呼促使物體運動的性質為沖力,這沖力是由推動者傳送給物體,促使物體運動。他否定了沖力會自己消耗殆盡的想法。布里丹認為永存不朽的沖力是被空氣阻力或磨擦力等等逐漸抵銷,只要沖力大於阻力或磨擦力等等,物體就會繼續移動。布里丹的沖力與物體密度和體積成正比;速度越大,沖力也越大;物體內部的物質越多,就能夠接受越多的沖力。
從日常觀察中,布里丹想出許多反例來反駁亞里斯多德的理論: 假設一個陀螺或磨石繞著固定軸旋轉,請問空氣怎樣在這些物體的後面推動旋轉? 鑄模,將這鑄模包在旋轉物外面,不讓在旋轉物與鑄模之間有任何空隙。這樣,在旋轉物與鑄模之間,不會存在任何空氣,請問空氣怎樣推動旋轉? 設想一艘拖船拖曳著另一艘船,航行於風平浪靜的靜止大海。然後,將拖繩切斷,則因為海水阻力與空氣阻力,被拖的船會慢慢的停止航行。在這時候,站在甲板上、面向船前方的海員會感覺到空氣對著臉面吹拂,從船前方吹向船後方,試圖減慢船的航行;他不會感覺到空氣對著後背吹拂,從船後方吹向船前方,試圖推動船的航行。 思考石頭與羽毛這兩種物質,空氣應該比較容易推動羽毛。但是,為什麼用同樣的力分別將石頭與羽毛拋射出去,石頭移動的距離比羽毛遠了很多? 盡管與慣性的現代概念很相似,布里丹只把自己的理論視為亞里斯多德基本哲學的微小修正,堅持許多其他亞里斯多德派的觀念,例如,他認為運動狀態與靜止狀態是兩種不同的狀態。布里丹又主張,沖力不但適用於直線運動,也適用於圓周運動,促使物體(例如,星體)呈圓周運動。
薩克森得阿爾伯特是布里丹的學生。他將布里丹的學說廣傳至義大利與中歐。在牛津大學墨頓學院的思想家赫特斯柏立得威廉最先表述出平均速率定理:在同樣時間間隔內,假若等速度物體的速度是等加速度物體的最初速度和最終速度的總和的一半,則此二物體移動的距離相等。這定理是自由落體定律的基礎。早在伽利略·伽利萊之前,他們就已做實驗證實了這定理。 尼克爾·奧里斯姆又將他們的研究結果加以發揮,他創立了用曲線圖來解釋運動定律的方法,並且用幾何方法證明平均速度定理。奧里斯姆於1377年發表的著作《天地通論》提出,當自由落體在加速時,其重量並沒有增加,而是沖力增加。假設,挖掘一條直線隧道,從地球表面的A點,穿過地心,挖掘到地球表面的B點,然後將一個重物落入這隧道,則它會從A點,經過地心,移動到B點,就好像單擺從一邊搖擺到另外一邊。但是,從地心到B點的路途中,它是呈升起狀態,而重量只能造成物體掉落,因此沖力與重量不同。
這些研究發展逐漸地侵蝕了學者們對於亞里斯多德物理學的信心。在伽利略發表慣性原理之前不久,於1585年,義大利物理學者喬望尼·本尼得棣將越加成熟的沖力說限制為只能適用於直線運動: 本尼得棣特別舉出甩石機弦的例子,當旋轉甩石機弦時,其皮袋內的石頭,由於被其皮繩約束,原本的直線運動被迫變為圓周運動;但若將石頭扔出,脫離皮繩的約束,則石頭會呈直線運動,而其直線軌跡會正切圓周於扔出點。 慣性原理是伽利略在1632年出版的《關於托勒密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書中發表的,它是作為捍衛日心說的基本論點而提出來的。
根據亞里士多德的物理學,保持物體以勻速運動的是力的持久作用。但是伽利略的實驗結果證明物體在引力的持久影響下並不以勻速運動,而是相反地每次經過一定時間之後,在速度上就有所增加。物體在任何一點上都繼續保有其速度並且被引力加劇。如果引力能夠截斷,物體將仍舊以它在那一點上所獲得的速度繼續運動下去。伽利略在金屬球在斜面滾動的實驗中觀察到,金屬球以勻速繼續滾過一片光滑的平桌面。從以上這些觀察結果就得到了慣性原理。這個原理闡明物體只要不受到外力的作用,就會保持其原來的靜止狀態或勻速運動狀態不變。
他主張,施加外力改變的是物體的速度而不是位置;維持物體速度不變,不需要任何外力。為了證實他的主張,伽利略做了一個思想實驗。如右圖所示,讓靜止的小球從點A滾下斜面AB,滾到最底端後,小球又會滾上斜面BC,假設兩塊斜面都非常的平滑、摩擦系數極小,而且空氣阻力微弱,以至於可以忽略不計,則小球會滾到與點A同高度的點C;假設斜面是BD、BE或BF,小球也同樣地會滾到與點A同高度的位置。只不過斜面越長,往上滾的時候,單位時間內速度的減少量會變得越小。假設斜面逐漸延長,最後變成水平面BH,則基於「連續性原則」該小球「本應當」回到與點A同高度的位置,然而由於事實上BH是水平的,小球永遠不可能滾到先前的高度,而速度的減少量將變成0,因此小球會不停地呈勻速直線運動。伽利略總結,假若不碰到任何阻礙,那麼運動中的物體會持續地做勻速直線運動。他將此稱為慣性定律。
這理論剛被提出時並不被其他學者接受,因為當時大多數學者不了解摩擦力與空氣阻力的本質,不過伽利略的實驗以可靠的事實為基礎,經過抽象思維,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更深刻地反應了自然規律。
值得注意的是,後來,伽利略從慣性定律推論,假若沒有任何外在參考比較,則絕對無法分辨物體是靜止不動還是移動。這觀察後來成為愛因斯坦發展狹義相對論的基礎。
伽利略的慣性原理是近代科學的起點,它摧毀了反對哥白尼的所謂缺乏地球運動的直接證據的借口。 而被現代社會所普遍認知的慣性原理,來自於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Mathematical Principles of Natural Philosophy, 1687),定義如下:
慣性定律就是牛頓第一定律。
一切物體都將一直處於靜止或者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直到出現施加其上的力改變它的運動狀態為止。
寫出牛頓第一定律後,牛頓開始描述他所觀察到的各種物體的自然運動。像飛箭、飛石一類的拋體,假若不被空氣的阻力抗拒,不被引力吸引墜落,它們會速度不變地持續運動。像陀螺一類的旋轉體,假若不受到地面的摩擦力損耗,它們會永久不息地旋轉。像行星、彗星一類的星體,在阻力較小的太空中移動,會更長久地維持它們的運動軌道。在這里,牛頓並沒有提到牛頓第一定律與慣性參考系之間的關系,他所專注的問題是,為什麼在一般觀察中,運動中的物體最終會停止運動?
他認為原因是有空氣阻力、地面摩擦力等等作用於物體。假若這些力不存在,則運動中的物體會永遠不停的做勻速運動。這想法是很重要的突破,需要極為仔細的洞察力與豐富的想像力才能達成。
牛頓的慣性原理是經典物理學的基礎之一,並且對慣性原理的理解也隨著現代物理學的發展而出現了改變。牛頓說:「我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對於慣性認識的一個重要進展是慣性與能量的關系。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於1905年在論文《論動體的電動力學》里提出的狹義相對論,這是一個嶄新的物理理論,是建立於伽利略與牛頓研究出來的慣性與慣性參考系。它統一了力學理論和電磁學理論,帶來了時空觀的根本變革。愛因斯坦隨後證明質能關系,E=mc²,一定的質量對應於一定的能量,反之一定的能量對應一定的質量。
在這里,能量包括了能量的各種形式,突破了上面把某一種形式的能量與慣性聯系起來的認識。這樣,慣性是能量的屬性,能量具有慣性(質量),任何慣性質量都應歸因於能量。作為物理學基本概念和物質的量的質量概念退居次要的地位,如今在近代物理中能量、動量等概念要比質量、力等概念要重要得多。
盡管這劃時代的理論實際地改變了許多牛頓概念,像質量、能量、距離,那時後,愛因斯坦的慣性概念與牛頓的原本概念絲毫沒有任何差異。實際而言,整個理論是建立於牛頓的慣性定義。但這也使得狹義相對論的相對性原理只能應用於慣性參考系。在這種參考系裡,不受外力的物體,必定保持其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為了處理這局限,愛因斯坦於1916年發表論文《廣義相對論的基礎》提出廣義相對論。這理論能夠應用於非慣性參考系。但是,為了達到這目的,愛因斯坦發覺,他必需使用到彎曲時空的新概念,而不是傳統的牛頓力的概念,來重新定義幾個基礎概念(例如引力)。
因為這重新定義,愛因斯坦還以測地誤差重新定義了慣性的概念,這又引起一些微妙但重要的結果。根據廣義相對論,當處理大尺寸問題時,不能使用與倚賴傳統牛頓慣性。幸運地,對於足夠小的時空區域,狹義相對論仍舊適用,慣性的內涵與工作仍舊與經典模型相同。
狹義相對論的另一個深奧的結果是,能量與質量不是互不相乾的物理屬性,而是可互相轉換的。這嶄新關系也給予慣性概念新的內涵。狹義相對論的邏輯結果是,假若質量遵守慣性原理,則能量必也遵守慣性原理。對於很多狀況,這理論大大地拓寬了慣性的定義,能夠應用於物質與能量。
能量具有慣性拓寬了對於慣性的認識,也拓寬了對於能量的認識。它帶來的重大實用價值就是核能的釋放。在裂變反應中,裂變產物的靜質量小於裂變前物質的靜質量,質量虧損釋放出大量裂變能;在聚變反應中,聚變產物的凈質量小於聚變前物質的凈質量,質量虧損釋放出大量的聚變能。它也使得人們很好地認識許多物理現象,包括涉及物質的全部質量與能量轉化的正反粒子對的產生和湮沒過程。
我們知道,慣性質量是物體慣性的量度,反映物體對加速度的阻抗,而引力質量是物體引力屬性的量度,反映物體產生和承受引力的能力。它們顯然是物質的兩種完全不同的屬性,描述物質兩種不同性質的量是否嚴格相等是一個問題,慣性質量和引力質量相等是一條嚴格的定律。原來牛頓力學中無法說明的慣性質量與引力質量相等不再是游離於物理學之外的一個普遍事實,而是成為意義得大的廣義相對論的基石。愛因斯坦找到了這塊基石,並由此發展了廣義相對論,這實在是愛因斯坦獨具慧眼、超群絕倫的偉大貢獻。慣性這個問題已經成為困擾現代物理學者的難題,雖然擁有偉人牛頓經典理論。但在科技時代出現許許多多的現象用以前的理論是無法解釋的。使用曾經的經典無法解釋的。也是現代物理的奠基人愛因斯坦留個我們後人的問題。愛因斯坦無法解釋慣性,所以無奈的把相對論分成廣義的和狹義的。他的人生一直被這個問題困擾還是沒有答案。

『貳』 歷史的慣性

即歷史的相似性和延續性。黑格爾曾經說過:歷史有著驚人的相似。

以下從俄,日,中三個國家舉例:

彼得大帝扮作學徒遠赴歐洲「求取真經」起,俄羅斯人持續地參照學習西方文化和社會制度。十月革命領先世界一步將俄羅斯推向人類前所未有的社會主義公有制社會。蘇共的豐功偉績不容抹殺,短短幾十年時間,蘇聯從木犁耕田的時代進入全面現代化,成為世界上唯一能與美國抗衡的強國。蘇聯的社會主義道路是人類精英前所未有地按照理想改造現實的典範,蘇聯人向世界證明,威權的公有制也是有效的發展模式。然而蘇聯的崩潰宣告了一條道路的失敗,西方的真理再次回到俄羅斯引導眾生。然而俄式道路顯然不同於西方國家,普京的一系列鐵腕政策將這個國家重新推上一了一條似曾相識的道路:集權下的高速發展。這不是普京的個人選擇,是俄羅斯民族的需要。

大和民族的善於學習舉世聞名。從被侵略到把侵略的戰火燒遍亞太,日本的變化成長速度驚人。然而封建主義傳統與資本主義手段結合出的妖魔終於被世界人民絞滅,日本人從廢墟上建起的民主國家迅速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再一次向世界顯示了大和民族的優越。日本公司管理模式紛紛為各國研究效仿。然而歷史邁進九十年代,日本傳統管理模式的弊端日益顯現,成為制約這個國家發展的一道障礙。頻繁更換的元首並不能解決發展的問題,因為問題需要全民族共同解決。

從眼前看中國,面臨很多的問題,與一起邁向現代化的許多國家比,仍有落後與不足。但如若從更久遠處看,那麼從鴉片戰爭到現在中國確實是以一種近乎狂飆的速度追趕。往前看,中國要實現脫胎換骨仍然要有很長的道路要走。俄羅斯和日本的經驗告訴我們,有著長期大一統封建傳統的東方國家走上健康的民主法治需要漫長的過程,歷史的慣性無人能擺脫。當然,世界上沒有一套模式能永遠有效,國家與個體都在碰撞、融合中前行。所以天下大勢浩浩盪盪,大勢則有,定向則無。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盡個體微薄的力量,自覺按照前進的方向努力。

『叄』 用什麼方法可以改變歷史

對於回到過去改變歷史,理論上是可行的,但至少你需要回到過去的方法。一般來說,你回到過去想改變歷史是十分困難的,如你成功刺殺了希特勒,但他手下的黨衛軍頭目之一仍舊會頂替其位置,2戰依舊不會停止,歷史也只不過會出現希特勒被成功刺殺而已,大的走向是不會改變的。呵呵,當然,我自己還發明了一個或許可以改變歷史的方法,你可以借鑒借鑒。------ 首先呢,招=找以張十分牢固的本子,在上面寫上:「在此家譜之後的子孫,如又時光機器的發明,請回到XX年XX月 地點XXXX」把這個作為家譜傳給子孫,呵呵,只要能保存下去,你或許也就又了回到過去的機會哦!可以一試(如果沒有平行宇宙的話) 對於回到過去改變歷史,大部分人的想法,都可以歸納為這兩種誤區之一:

1. 認為歷史有巨大的慣性,絕對不可改變。

2. 認為只要稍微改變一些小事,就能完全改變歷史。

但其實這兩種講法都不正確。

到底是大勢勝於偶然,或者是偶然決定歷史,那要看情況——不同的情況,會有不同的答案。

我們能不能改變我們想要改變的歷史,是要看我們手上掌握了多少資源、回到什麼時候。

在一些情況中,答案是「能」。在一些情況中,答案是「不能」。

假如有人帶著未來二十二世紀的科技、一個位面基地、足夠的能量,回到隋唐時代,如果他想要統一中國,他必定可以辦到。

不論隋唐時期有多少英雄,就算慈航靜齋、魔門、四大高僧、宋缺、寧道奇聯手起來,在成千上萬的T-X機器人面前,也只是個渣。

我們能夠改變李唐統一的歷史嗎?照上面的例子來說,是可以的。

但如果我們改變條件,你可以拿著一把AK47 回到隋唐時代,但那時候李世安已經出關,占據了北方的大部分地方,擁兵幾十萬。

現在,你還能夠改變李唐統一的歷史嗎?這就很可能辦不到了。

所以,講歷史絕對可以被改變,又或者歷史絕對不能被改變,都是不正確的。

正確的答案應該是,取決於你回到過去的時間點、你掌握的資源/力量大小、你的知識,「有些」歷史可以改變,「有些」歷史不可以。

閱讀全文

與歷史的慣性怎麼改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23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88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34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2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6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8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78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84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6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0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37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6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8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0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3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1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27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0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7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