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孫中山的歷史地位
孫中山作為近代中國最偉大的人物之一,為中國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1、發動和領導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終結了中國封建專制統治,推開了中國躋身現代化國家的藩蘺。
1911年(宣統三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各省紛紛響應。孫中山在美國得知消息後,12月下旬回國,即被17省代表以每省1票的方式16票贊成1票反對的結果選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民國元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布就職,組成中華民國臨時政府。2月12日,宣統帝(溥儀)宣布退位,267年的清朝統治和2000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被推翻,建立了共和國。
2、提出和倡行「三民主義」主張,關注民族、民權、民生問題,開鑿了實現中國政治民主化的先河。
早在1894年11月,孫中山就在檀香山創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次年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的革命綱領,這是在中國第一次提出推翻清王朝的專制統治、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政治目標。
在此基礎上,1905年8月孫中山又領導成立了同盟會,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綱領,接著他又把這十六字綱領概括為三民主義,即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形成了其完備的民主主義思想體系。
3、堅持實業救國,致力於變封建農業國為「社會主義」工業強國,構築了中國未來經濟現代化的藍圖。
在政治現代化建設方面,主張漸進主義的軍政、訓政、憲政三階段說:「軍政時期優先消滅軍閥土匪,應實行軍管。訓政時期優先基礎建設與民權初步訓練,應實行一黨執政。憲政實行之條件是全國半數以上縣市具有選舉罷免地方首長之條件,公民具有發動創制復決之條件,則選舉召開國民大會制訂憲法,還政於民,實行多黨競爭的現代政治制度。」
(1)中山是什麼人物歷史人物擴展閱讀
孫中山為中國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也贏得了所有人的尊重。
1、毛澤東在《紀念孫中山先生》一文中,高度地評價了孫中山的一生。他說「孫中山是「中國革命民主派的旗幟」,強調紀念他在辛亥革命時期,領導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國的豐功偉績。紀念他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的豐功偉績」;
「孫中山是一個謙虛的人。從他注意研究中國歷史情況和當前社會情況方面,又從他注意研究包括蘇聯在內的外國方面,知道他是很謙虛的。」、「他全心全意地為改造中國而耗費了畢生的精力,真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2、劉少奇說:「孫中山先生是偉大的革命家,是我們的老師。我們現在實行的新民主主義就是繼承了孫中山先生的新三民主義。」
3、鄧小平:鄧小平的談話將孫中山的偉大的歷史功績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二是開創國共合作,導致了北伐戰爭的勝利。
2. 孫中山的簡介是什麼
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幼名帝象,譜名德明,字載之,號逸仙、日新。流亡日本時,曾化名中山樵,故通稱孫中山。生於滿清廣東省廣州府香山縣翠亨村,祖籍廣東省東莞。清末民初醫師、政治家、革命家、哲學家,是中華民國奠基人,亦是中國國民黨之創黨人。提倡三民主義。
其童年曾受太平天國的影響而有革命思想。28歲上書清朝重臣李鴻章建言改革,卻遭遇李的冷落,日本命令將兵遣師,甲午戰爭爆發。1894年11月24日,孫中山在檀香山成立興中會(中國國民黨前身)。1895年,興中會發動乙未廣州起義。1905年,在日本東京組成中國同盟會,孫被推為總理,主張使用青天白日旗作為革命旗幟,反對使用黃興提出的井字旗;確定「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並提出三民主義學說。
1911年12月29日,被十七省代表在南京推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布就職,建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1919年,將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1940年4月,國民政府明令尊稱孫中山先生為「中華民國國父」。中國國民黨永久保留其於黨內的「總理」職銜。中國共產黨尊其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
孫著有《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等。其著述在逝世後多次被結集出版,有中華書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卷本《孫中山全集》,台北1969、1973、1985年出版的《國父全集》。
(2)中山是什麼人物歷史人物擴展閱讀:
政治
三民主義孫中山畢生堅持「三民主義」,堅持民族、民主救中國和三民主義救中國的信念與理想。辛亥革命以「民族」、「民權」、「民生」為核心的「三民主義」理念。
倡導「權能區分」——「人民有權,政府有能」;推行「萬能政府」——「廣興福利,大有為式」。
注釋「人民之權」——政權應有「選舉、罷免、創制、復決」四項。
注釋「政府之能」——「立法、行政、司法、考試、監察」五權分立,是為「五權憲法」。
闡明人民行使政權的基本訓練與條件:民權初步,即議事規則。
提出中央與地方的「均權制度」,以縣為單位的「地方自治」。
建國方略
在政治現代化建設方面,主張漸進主義的軍政、訓政、憲政三階段說:「軍政時期優先消滅軍閥土匪,應實行軍管。訓政時期優先基礎建設與民權初步訓練,應實行一黨執政。憲政實行之條件是全國半數以上縣市具有選舉罷免地方首長之條件,公民具有發動創制復決之條件,則選舉召開國民大會制訂憲法,還政於民,實行多黨競爭的現代政治制度。」
推行以王道為基礎的區域合作和政治架構:大亞洲主義,以及向國際投資開放的實業計劃。
聯俄容共
孫中山以「世界潮流,浩浩盪盪,順之則昌,逆之則亡」為自己的座右銘,強調要「內審中國之情勢,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眾長,益以新創」。孫中山注重學習世界上的先進知識和有益思想成果,並希望結合中國的實際用來改造中國。
孫中山十分關注俄國十月革命和馬克思主義在世界范圍的傳播,敏銳地認識到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成立對中國變革的重要影響,毅然實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賦予三民主義思想以新的內涵。三大政策是孫中山的重要政治主張,是他倡導的民族民主革命從屢受挫折轉向成功、進而取得顯著成就的正確道路。
3. 孫中山是什麼人物
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載之,號日新,又號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1]他是中國近代民族民主主義革命的開拓者,中國民主革命偉大先行者,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的締造者,三民主義的倡導者,創立《五權憲法》。他首舉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幟,「起共和而終兩千年封建帝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