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600字的關於歷史的作文
我眼中的諸葛亮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這是後人對諸葛亮的贊詩,諸葛亮以其不可測度的智慧、鞠躬盡瘁的精神,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意志,雖大志未酬,依然成就一個千古傳頌的人物.
的確,在中國古代許多傑出的歷史人物中,諸葛亮是最為聲名煊赫的.他是一個超越了他生活的時代,歷代不衰、千古傳頌的人物.他是一個突破了階級界限,從帝王將相到市井平民,從文人雅士到白丁俗漢,眾口界碑,婦孺皆知,受到普遍稱贊、歌頌的人物;他是一個超越了地域限制,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范圍內廣為傳頌的人物.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整個三國的歷史是與諸葛亮息息相關的,三國之局系因漢末之亂而來.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諸侯割據.孫堅、孫策占據江東,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在赤壁之役,曹操揮軍南下,用意在於消滅割據,一統天下.而曹操的這個企圖,卻被諸葛亮給瓦解了,曹操兵敗,無力統一,江東仍然保有其割據版圖,諸葛亮和劉備方能借勢構成鼎足三分的格局.
最值得回味的是這個格局早在諸葛亮高卧隆中,尚未出仕前已擬就.諸葛亮精熟時勢,洞燭機先,其智不可測,而且這個大戰略純粹是要人在毫無憑借、毫無實力中,創造一種形勢來.也就是說,是現實條件最差的劉備,諸葛亮一方主導了整個格局的發展.這種大智慧豈是小說刻意妝點渲染的「借東風」之類的小機巧所能及?
更何況那種「澹泊明志,寧靜致遠」的修養所給予後人的不只是斷理之精、料事之明,更呈現了一種人格典型,予人無限之嚮往與敬慕.
綜觀諸葛亮的一生,亦不能不在嚮往之中,含有份惋之意,正如杜甫所說「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三國鼎立的歷史格局,是諸葛亮自己構畫的.六齣祁山,北伐中原,則系盡力完成他對劉備的責任,以致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個情景構成了一種悲壯的美感,是孔子所謂「知其不可而為之」的類型.最終北伐未能成功,星殞五丈原.
諸葛亮「死則死矣」,然而,他的忠貞、濟世、敬業、至公、廉潔、謙虛等品格,無不成為後人學習的榜樣.他對國家、對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以及「澹泊明志,寧靜致遠」等身處世格言,又不知影響了多少人.他的政治、軍事才能,有不知被多少政治家、軍事家所學習和借鑒……
⑵ 英語作文:學習歷史是有用的
寫作思路:根據題目要求,以介紹歷史作為主題,先介紹歷史的重要性,接著表達自己的觀點。
First of all, history is a part of culture and the spiritual pillar of a nation.
首先,歷史是文化的一部分,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支柱。
By studying history, we can see a country's culture and its development history, so that we can better understand our country.
通過學習歷史,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國家的文化,以及它的發展史,這樣我們才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們的國家。
Second, learning history can help us make the right decisions.
第二,學習歷史可以幫助我們做出正確的決定。
By reviewing the history of China's development, we can avoid some mistakes we have made in the past and draw lessons from past experience, which will help us make the right decisions.
通過回顧我國發展的歷史,我們可以避免一些過去曾經犯過的錯誤,並從過去的經驗中吸取教訓,這有助於我們做出正確的決定。
Last but not least, we can learn some new ways of thinking from the study of history.
最後但並非最不重要的是,從歷史的學習中我們可以學到一些新的思維方式。
By studying the different problem-solving methods in history, we will become a person with many ideas.
通過學習歷史上不同的解決問題方法,我們會成為一個想法多多的人。
In a word, it is necessary and important to study history.
總之,學習歷史是有必要和重要的。
⑶ 為什麼我們要學歷史 作文350
這篇作文可以從歷史的主要性切入點,總結了下有有四點希望對你有用。
(一)「學史使人明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歷史系的黛安娜.諾維茨教授說:「沒有歷史頭腦的民族是健忘的民族。」司馬遷說過:「有國者,不可以不知《春秋》」。著名的天文學家竺可楨,正是在研究了我國史志、方誌、古詩、游記,掌握了中國古代氣候變遷的線索之後,才寫出了《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這篇著名論文。
(二)學史可以明愛國 。中國歷史為我們提供了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大量素材:可以利用中國古代史上輝煌燦爛的文明、文化來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如蜚譽世界的陶瓷、絲綢、四大發明、萬里長城、秦陵兵馬俑等直到今天還被世界各地人民交口稱贊;教材中記載了大量歷史人物的愛國名言,如: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周恩來的「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等。歷史教材中還有大量弘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素材。如:關天培、鄧世昌以身殉國,譚嗣同捨身變法,董存瑞捨身炸碉堡等;中國近代的屈辱史可以增強學生的歷史使命感,如:列強對華的五大侵略戰爭,《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反映了 「落後就要挨打」的道理,它可以增強學生自立自強的信念,懂得強國的重要意義。世界歷史教學中也有廣闊的愛國主義教育陣地:如:通過與發達國家經濟騰飛相比較,進一步了解國情、增強使命感,還可以通過吸取東歐、蘇聯社會主義改革失敗的教訓,深刻理解黨中央制定的政策方針,樹立為振興中華而刻苦學習的偉大抱負。
(三)學史可以明做人 。在歷史教學中,「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犧牲我一個,幸福後來人」等詠志詩句有利於培養學生以樹立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司馬遷、羅斯福身殘志堅的事跡,可以幫助學生養成矢志不移的頑強意志;鄧小平、彭德懷等革命家的光輝業績,可以幫助學生樹立笑對挫折,胸懷坦盪的意志品格。
(四)學史可以明事理 。通過對哥倫布、拿破崙等歷史人物的評價,讓學生掌握一分為二這把鑰匙,培養實事求是的態度,提高判別是非的能力;通過分析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法國大革命、美國獨立戰爭爆發的原因,使學生懂得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人民大眾與領導個人作用等之間的辨證關系,並以此說明歷史發展的規律。
⑷ 作文700字:如何學好歷史
對於歷史,我想說的是:關鍵在平時,臨時抱佛腳是沒有用的。我自己就曾經吃過這樣的虧。
教我歷史的老師是一位非常盡職盡責的好老師。他的課彷彿有一種魔力能把你緊緊地吸引住,浩浩歷史長河在他的講解下彷彿一下子就與我們拉近了。更重要的是,他總能引導我們透過紛繁復雜的歷史現象去思考它們背後的聯系與實質。在他的指導下,高一時我的歷史學得很順利。也許是讓勝利沖昏了頭腦,高二時我開始偷懶了,不再注重基礎知識的及時掌握。只是到了考試前才臨時背一背。到高三下學期總復習時,我才發現自己是多麼的愚蠢。高一的知識由於有扎實的基本功,我不用再費多少力就能輕松地回憶起全部內容。而高二的課文我即使讀了好幾遍還是有忘的可能。我這才知道為什麼老師總讓我們「抓基礎、重平時」。? 高中歷史的學習與初中完全不同,並不是靠死記硬背就能解決問題的。高中歷史更需要的還是理解。最好是能每星期復習一次,每個月再總復習一次。復習時關鍵是要反復地看書,在反復中提高。書才是最根本的。離開書本談能力是不現實的。在讀每一節的內容時,要想想在一個歷史事件之前之後都發生了些什麼事,它們之間有沒有什麼內在的聯系,能夠說明什麼歷史道理。也可進行歷史事件間的橫向與縱向的比較。書本決不僅僅是讀過即可的,光記住一些時間、地點、事件是沒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學會用歷史思維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後的東西。相信你不久就會發現,歷史是越讀越有味的。?
⑸ 為什麼要學習歷史作文
您好
一、
在成長階段,我們身邊都存在著許許多多不同愛好的人,有的愛天文,有的愛地理,有的愛音樂……而我卻對歷史情有獨鍾,無比熱愛。
我愛學歷史,我有過這樣的經歷,比如:我從小就對歷史無比的熱愛,這就是最大的特點。幼童時就開始讀有關於歷史的書,聽爺爺說:「歷史這門課程,非常神秘,非常奧妙,需要很深的探究才可以成功,才可以成為一個合格的史學家,只有足夠的歷史知識,才可以成為一個經驗豐厚的史學家。」
我從小就開始學習歷史,每一天都不放鬆對這門知識的學習,從中我學到了祖國的光輝歷史,還知道了祖國的艱難歲月,懂得了落後就要挨打的慘痛歷史教訓。我們的祖國的貞觀之治和康乾盛世,還經歷過鴉片戰爭和火燒圓明園的過去,出現過像漢武大帝與康熙大帝這樣的聖賢之君,同樣也出現過丟下江山,把江山和人民扔給兇殘的敵人,任列強宰割,自己躲起來過著逍遙日子的咸豐皇帝皇帝。也有一心維新變法立志強國、救國、救民的光緒皇帝。可惜,由於他沒有掌握實權,最終遺憾告終,含恨而死。許許多多的忠臣奸臣,他們在政治舞台上扮演了各種角色,留下了眾多的不解之謎。
只有我們「愛」歷史、「學」歷史、「懂」歷史,才能把這些有趣的歷史未解之謎一個一個正確的解開。
二、
戴爾卡耐基先生曾經說過「整部人類歷史是用一支悲涼的筆所寫成:殺戮、瘟疫、飢餓、貧窮……」!我沒能完全讀懂卡耐基先生的意思,也許在這里只能算是斷章取義.
說到歷史,我們第一反應都會想到中學時期學習的中國、世界古近現代史;我也會.說到學習歷史的作用,我們首先會認為是增長了自己的見聞感識,以此作為我們交談時的一個資本或者是應對時的一種策略;我也是.學習了歷史,我們都想滿足個人的自重感,不管是交談還是傳教,都在為自己的價值得以體現而努力.越來越少的人會從歷史的車轍中體驗人性冷暖,繼而有所悟、有所用.現在的年輕人,我大抵將他們分為兩類人:「窮人」的孩子和「富人」的孩子.當然,這樣劃分,不止是以他的財產經濟狀況為依據,還會以由經濟地位帶來的社會地位以及附帶產生的心理優劣勢作為界線.窮人和富人也僅僅是一個相對的概念而已.幸福?談到幸福,我們每一個人都會覺得自己還夠不上幸福,即使你在別人的眼中已經足夠闊綽、安逸.
你不妨去看看,現在的「窮人」的孩子,或者更確切地說,學生(現在的孩子大多在20歲前都是學生這一角色),總會有對現實的不滿,認為世事不公,壓力漸增,奮斗就似苦海.我也會有.更別去比作古代的二十弱冠、三十而立了.卡耐基先生告訴我們「當你感到心情沮喪時,請去讀一讀歷史吧,將自己的眼光延伸到千年之外,站在歷史的長河之中,你會發現:自己的煩惱是多麼的不值一提」.因為「整部人類歷史是用一支悲涼的筆所寫成:殺戮、瘟疫、飢餓、貧窮……」.我們能安安靜靜地生活——沒有殺戮彌漫,沒有瘟疫頻發,沒有飢腸轆轆,沒有窮困潦倒——難道真的要去期待亂世出英雄的機會出現嗎?
相比於「窮人」的孩子來說,富家公子們更有必要去讀一讀歷史了.我一直堅信,一個人若要取得成功,獲取認可,就必須經歷過挫折再爬起身.大學時期,教學樓課室總會有很多名言警句激勵著我們,初次見到有一幅字寫得不錯——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也許是興趣使然(字寫得不錯),每次我都會去端詳一陣.是的,我們必須承認,「富人」的孩子無論從出世還是經歷,他們都可算是見多識廣,起點相對要高,而這往往也是他們最終可能失敗的起緣.讀一讀歷史,看一看前輩們用心譜寫的辛酸血淚史,降低自己的起點.慎重自己的定位,不要對別人有太高的期望,腳踏實地,也許會更好一點.
我第一次系統地接觸到歷史,是在初中時候,當時是說中國歷史,老師總把中國古代史從黑板的最左邊畫到最右邊,呈一條波峰波谷間隔的波浪線,每一個朝代都有興與衰,如此更替.而每一個朝代的開始都是由一些偉大的人物創造出來的.這些人,應該可以稱為成功人士,他們大多都是經歷過貧窮或者挫折,並最終開辟輝煌,明太祖朱元璋尤為如此.同時,一個朝代的滅亡,也正是因為「富人」的孩子沒有讀好歷史,最終成就了另一個「窮人」的孩子.外國的修鞋匠、小學徒等等「窮人」成就偉大事業的也不乏其人.
前段時間,讀到我們現代的語言大師馮鞏先生,馮國璋嫡孫,他的成功史.一個本該「富人」的孩子,怎麼走過自己的「窮人」時光,再走向「富人階層」,並最終取得輝煌.
歷史,我們要謹記「整部人類歷史是用一支悲涼的筆所寫成:殺戮、瘟疫、飢餓、貧窮……」,歷史的作用就是這樣簡單.
⑹ 為什麼學歷史 作文350字
龍應台在台大演講時曾說過這個問題 給你參考下 史學——沙漠玫瑰的開放
我把史學放在最後。歷史對於價值判斷的影響,好像非常清楚。鑒往知來,認識過去才能以測未來,這話都已經說爛了。我不太用成語,所以試試另外一個說法。
一個朋友從以色列來,給我帶了一朵沙漠玫瑰。沙漠里沒有玻瑰,但是這個植物的名字叫做沙漠玫瑰。拿在手裡,是一蓬乾草,真正的枯萎,乾的,死掉的草,這樣一把,很難看。但是他要我看說明書;說明書告訴我,這個沙漠玫瑰其實是一種地衣,針葉型,有點像松枝的形狀。你把它整個泡在水裡,第八天它會完全復活;把水拿掉的話,它又會漸漸乾掉,枯乾如沙。把它再藏個一年兩年,然後哪一天再泡在水裡,它又會復活。這就是沙漠玫瑰。
好,我就把這個團枯乾的草,用一個大玻璃碗盛著,注滿了清水,放在那兒。從那一天開始,我跟我兩個寶貝兒子,就每天去探看沙漠玫瑰怎麼樣了?第一天去看它,沒有動靜,還是一把枯草浸在水裡頭,第二天去看的時候發現,它有一個中心,這個中心已經從里頭往外頭,稍稍舒展鬆了,而且有一點綠的感覺,還不是顏色。第叄天再去看,那個綠的模糊的感覺已經實實在在是一種綠的顏色,松枝的綠色,散發出潮濕青苔的氣味,雖然邊緣還是乾死的。它把自己張開,已經讓我們看出了它真有玫瑰形的圖案。每一天,它核心的綠意就往外擴展一寸。我們每天給它加清水,到了有一天,那個綠色已經漸漸延伸到它所有的手指,層層舒展開來。
第八天,當我們去看沙漠玫瑰的時候,剛好我們鄰居也在,他就跟著我們一起到廚房裡去看。這一天,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完整的、豐潤飽滿、復活了的沙漠玫瑰!我們叄個瘋狂大叫出聲,因為太快樂了,我們看到一朵盡情開放的濃綠的沙漠玫瑰。
這個鄰居在旁邊很奇怪的說,這一把雜草,你們幹嘛呀?我楞住了。
是啊,在他的眼中,它不是玫瑰,它是地衣啊!你說,地衣再美,美到哪裡去呢?他看到的就是一把挺難看、氣味潮濕的低等植物,擱在一個大碗里;也就是說,他看到的是現象的本身定在那一個時刻,是孤立的,而我們所看到的是現象和現象背後一點一滴的線索,輾轉曲折、千絲萬縷的來歷。
於是,這個東西在我們的價值判斷里,它的美是驚天動地的,它的復活過程就是宇宙洪荒初始的驚駭演出。我們能夠對它欣賞,只有一個原因;我們知道它的起點在哪裡。知不知道這個起點,就形成我們和鄰居之間價值判斷的南轅北轍。
不必說鑒往知來,我只想告訴你沙漠玫瑰的故事罷了。對於任何東西、現象、目題、人、事件、如果不認識它的過去,你如何理解它的現在到底代表什麼意義?不理解它的現在,又何從判斷它的未來?不認識過去,不理解現在,不能判斷未來,你又有什麼資格來做我們的「國家領導人」?
對於歷史我是一個非常愚笨的、非常晚熟的學生。四十歲之後,才發覺自己的不足。寫「野火」的時候我只看孤立的現象,就是說,沙漠玫瑰放在這里,很醜,我要改變你,因為我要一朵真正芬芳的玫瑰。四十歲之後,發現了歷史,知道了沙漠玫瑰一路是怎麼過來的,我的興趣不再是直接的批評,而在於:你給我一個東西、一個事件、一個現象,我希望知道這個事件在更大的座標里頭,橫的跟縱的,它到底是在哪一個位置上?在我不知道這個橫的跟縱的座標之前,對不起,我不敢對這個事情批判。
了解這一點之後,對於這個社會的教育系統和傳播媒體所給你的許許多多所謂的知識,你發現,恐怕有百分之六十都是半真半假的的東西。比如說,我們從小就認為所謂西方文化就是開放的、民主的、講究個人價值反抗權威的文化,都說西方是自由主義的文化。用自己的腦子去研究一下歐洲史以後,你就大吃一驚:哪有這回事啊?西方文藝復興之前是一回事,文藝復興之後是一回事;啟蒙主義之前是一回事,啟蒙主義之後又是一回事。然後你也相信過,什麼叫中國,什麼叫中國國情,就是專制,兩千年的專制。你用自己的腦子研究一下中國歷史就發現,咦,這也是一個半真半假的陳述。中國是專制的嗎?朱元璋之前的中國跟朱元璋之後的中國不是一回事的;雍正乾隆之前的中國,跟雍正乾隆之後的中國又不是一回事的,那麼你說「中國兩千年專制」指的是那一段呢?這樣的一個斬釘截鐵的陳述有什麼意義呢?自己進入歷史之後,你納悶:為什麼這個社會給了你那麼多半真半假的「真理」,而且不告訴你他們是半真半假的東西?
對歷史的探索勢必要迫使你回頭去重讀原典,用你現在比較成熟的、參考系比較廣闊的眼光。重讀原典使我對自己變得苛刻起來。有一個大陸作家在歐洲哪一個國家的餐廳吃飯,一群朋友高高興興地吃飯,喝了酒,拍拍屁股就走了。離開餐館很遠了,服務生追出來說:「對不起,你們忘了付帳。」作家就寫了一篇文章大大地贊美歐洲人民族性多麼的淳厚,沒有人懷疑他們是故意白吃的。要是在咱們中國的話,吃飯忘了付錢人家可能要拿著菜刀出來追你的。(笑)
我寫了篇文章帶點反駁的意思,就是說,對不起,這可不是民族性、道德水平或文差異的問題。這恐怕根本還是一個經濟問題。比如說如果作家去的歐洲正好是二次大戰後糧食嚴重不足的德國,德國待者恐怕也要拿著菜刀追出來的。這不是一個道德的問題,而是一個發展階段的問題,或者說,是一個體制結構的問題。
寫了那篇文章之後,我洋洋得意覺得自己很有見解。好了,有一天重讀原典的時候,翻到一個暢銷作家兩千多年前寫的文章,讓我差點從椅子上一跤摔下來。我發現,我的「了不起」的見解,人家兩千年前就寫過了,而且寫得比我還好。這個人是誰呢?(投影打出《五蠹篇》)
韓非子要解釋的是:我們中國人老是贊美堯舜禪讓是一個多麼道德高尚的一個事情,但是堯舜「王天下」的時候,他們住的是茅屋,他們穿的是粗布衣服,他們吃的東西也很差,也就是說,他們的享受跟最低級的人的享受是差不多的。然後禹當國王的時候他的勞苦跟「臣虜之勞」也差不多。所以堯舜禹做政治領導人的時候,他們的待遇跟享受和最底層的老百姓差別不大,「以是言之」,那個時候他們很容易禪讓,只不過是因為他們能享受的東西很少,放棄了也沒有什麼了不起。(笑聲)但是「今之縣令」,在今天的體制里,僅只是一個縣令,跟老百姓比起來,他享受的權力非常大。用二十世紀的語言來說,他有種種「官本位」所賦以的特權,他有終身俸、住房優惠、出國考察金、醫療保險……因為權力帶來的利益太大了,而且整個家族都要享受這個好處,誰肯讓呢?「輕辭古之天子,難去今之縣令者也」,原因不是道德,不是文化,不是民族性,是什麼呢?「薄厚之實異也」,實際利益,經濟問題,體制結構,造成今天完全不一樣的行為。
看了韓非子的《五蠹篇》之後,我在想,算了,兩千年之後你還在寫一樣的東西,而且自以為見解獨到。你,太可笑,太不懂自己的位置了。
這種衡量自己的「苛刻」,我認為其實應該是一個基本條件。我們不可能知道所有前人走過的路,但是對於過去的路有所認識,至少是一個追求。講到這里我想起艾略特很有名的一篇文學評論,談個人才氣與傳統,強調的也是:每一個個人創作成就必須放在文學譜系裡去評斷才有意義。譜系,就是歷史。然而這個標准對二十世紀的中國人毋寧是困難的,因為長期政治動湯與分裂造成文化的嚴重斷層,我們離我們的原典,我們的譜系,我們的歷史,非常、非常遙遠。
⑺ 初一歷史課學習有感作文800字
對過去的歷史,我很好奇,很想知道中國是怎樣演變過來的。很高興,在初中,我就接觸了歷史這個學科,使我又興奮又好奇。
⑻ 及需要一篇學習歷史有感800字作文
學習歷史其實很簡單,並不需要死記硬背,絞盡腦汁,「學習有法,學無定法,貴在得法」。這句話告訴我們學習要掌握好方法,但是這僅僅是不夠的,我們還應該用心學習,開動腦筋,積極發言,這樣你就會發現,原來學習歷史並不難。
同時,應當注意閱讀每個單元的前言,了解每個單元的歷史線索,主要問題和重要學習提示,這些都十分有利於我們對課文的理解。
其次,必須注意課文的學習導言,雖然短,但內容卻是課文學習中最重要的,還必須認真思考課文的問題,思考的問題越多,越會引發我們思考更多問題,有利於提高我們的學習效率。
因為我們畢竟要面對考試,所以我們在談論學好歷史的過程中也絕不迴避考試技巧的問題。現在的歷史題,單純考知識本身的已經很少了。往往都是考你對某一事件的分析。這就需要用到讀書時積累的那套功夫,此外也有一些技巧。
例如做選擇題時,常常碰到一些諸如問「根本原因」、「實質」之類的問題,這通常要從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等方面去分析。只要是有關於這幾方面的選項,一般來說就是正確的。至於問答題,則更需要你的思考與分析能力。首先是分析。通過回想老師在講這部分內容時的介紹,盡量從更多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不要擔心想太多,只要你覺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確的。更何況現在的考試一再強調「要鼓勵學生自由發揮,要有創新,有自己的觀點」,所以你就要盡可能地多想一些。最忌諱的是認為自己不會,就什麼都不寫。最後,答題的時候,字跡一定要清楚。要答得層次分明,邏輯性強,每點內容不要羅嗦,但一定要把要點概括地講出。每點都要用序號標明,這樣才能清晰明了。
最後,多與老師同學交流對學習歷史也很有幫助。一個人無論怎樣細心都會有疏忽的地方,通過與同學交流筆記、與老師探討習題,休息或者自習的時候可以和同學一起拿著卷子、書、資料什麼的互相問答,往往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獲。這是我的親身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