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劍門關的歷史有誰知道
廣元劍閣劍門關歷史:
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以漢德縣有大劍至小劍隘束之路三十里,連山絕險,於此地鑿石架空為飛梁閣道。
以通行旅又於大劍山峭壁中斷兩崖相峙處,倚崖砌石為門,置閣尉,設戍守,謂之劍閣,成為軍事要隘。
自隋朝以後,陝甘入蜀改道由葭萌縣越牛頭山,經達摩戍,直抵劍門關口,小劍至大劍關口的棧閣道漸廢,劍閣之名亦由劍閣道的簡稱成為劍門關的別稱。
(1)歷史上姜維墓在哪裡擴展閱讀:
廣元劍門雄關前山雄奇古勁,石梯依山傍崖步入雲端,懸崖峭壁亂石嶙峋。後山卻是松翠蓊鬱、幽靜雅緻,古松漫山遍野,蒼翠綿延,翠屏峰秀美幽深,山路曲折蜿蜒,盪舟湖間,別有韻味情趣。
劍門關主峰大劍山,海拔1200米,山頂有建於宋代的古廟――梁山寺,沿途可飽覽劍門關、石筍峰、穿洞粱、仙女橋,捨生崖等景觀。
劍門蜀道翠雲廊是世界罕見的人工植造的古老行道樹群體,分布在300餘里的古驛道上,以劍門關為中心,東南到閬中,西南到梓潼。
北向昭化、廣元,從南向北,從東向西,八千餘株千年古柏如一條莽莽蒼蒼的巨龍逶迤於崇山峻嶺之間。
翠雲廊,蒼煙護,苔花陰雨濕衣裳,回柯垂葉涼無度。無石不可眠,處處堪留句。龍蛇蜿蜒山纏互。
休稱蜀道難,莫錯劍門路。因而得翠雲廊之雅名,這條古驛道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驛道,比古羅馬大道還早30年。
Ⅱ 劍門關的來歷是
劍門關的來歷:
三國時諸葛亮修建蜀道,見此地地形陡峭,兩山峽谷間是天然關隘,於是就勢修建了關卡以為蜀漢屏障。諸葛亮死後,姜維在此率弊閉賣兵抵抗鍾會十萬魏軍,直至蜀漢降魏。
現代的劍門關關樓於20世紀80年代重修。2005年因火災焚毀後重修。2008年因汶川大地震而毀壞後,在清代故址上修建現在所看到的劍門關樓。
(2)歷史上姜維墓在哪裡擴展閱讀:
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16年),司馬錯滅蜀,即由此道。相傳戰國時期,秦惠王欲吞蜀,苦於無路進蜀,謊稱贈五金牛、五美女給蜀王,
蜀王信以為真,派身邊五丁力士,劈山開道,入秦迎美女,運金牛,才開通了這條蜀道,稱為「金牛道」,又稱劍門蜀道。東租逗漢永平四年(公元61年),司隸校尉楊厥重修劍門蜀道。
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以漢德縣(治今漢陽鎮)有「大劍至小劍隘束之路三十里,連山絕險」,於此地「鑿石架空為飛梁閣道,以通行旅」,又於大劍山峭壁中斷兩崖相峙處,倚崖砌石為門,置閣尉,設戍守,謂之劍閣,態鉛成為軍事要隘。
自隋朝以後,陝甘入蜀改道由葭萌縣越牛頭山,經達摩戍(民間稱大木樹),直抵劍門關口,小劍至大劍關口的棧閣道漸廢,「劍閣」之名亦由劍閣道的簡稱成為劍門關的別稱。
因此,自唐至清的許多史籍中使用的「劍閣」、「劍門」之名均指劍門關一地。民國二年(1913年)改劍州為劍閣縣後,「劍閣」才專指縣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劍門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