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廣西的歷史是怎樣的
廣西歷史悠久,據考古發現,距今70萬年以前,就有原始人類在此勞作生息。距今10萬―2萬年前,在桂西、桂南、桂北山區活動著的古人類"柳江人"已進入母系氏族社會初期。距今2萬―1萬年前,生活在廣西的人類以"麒麟山人"為代表,已學會製造和使用鑽孔與磨尖的石器。桂林甑皮岩人遺址則說明距今約 1萬至6000年前,廣西古人類已開始從事原始的農業、畜牧業和制陶業。距今3000年左右,廣西開始進入文明社會。 廣西最早的人類在史書中稱百越或百粵。壯族就是古代百越部族西甌和雒越支系的後裔,是廣西最早居住的民族。
秦始皇統一嶺南後,開鑿靈渠,把長江與珠江兩條水系聯接起來,促進了廣西與中原經濟和文化的交流。漢代,蒼梧、布山、合浦就有了商貿集市,合浦成為海外貿易港口;唐代,桂州、柳州、邕州、容州城鄉出現定期圩市;宋代,出現與交趾商人展開貨物交換的搏易場;明清時,廣西采礦業有了很大發展,主要是金、銀、銅、鋁、錫、鐵等礦。據統計,清順治六年至十八年報開的礦場達127處,居全國第3位。
唐代開始在廣西少數民族聚居區設置羈縻州縣,任用當地民族首領世襲管理;宋代沿襲;元以後稱為土州土縣;明代廣西土司制度發展到了最鼎盛的時期,實行土司制度的地區佔到了一半以上,土官在轄境內擁有統兵治民的大權,無異於土皇帝;清代,廣西土司制度已趨腐朽,於雍正年間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流;土司制度最後於民國17年(1928)才在廣西完全終結。 廣西是中國近現代一些重大歷史事件如金田起義、黑旗軍抗法、鎮南關戰役等的策源地和發生地,涌現了洪秀全、劉永福、馮子材等一批傑出人物。一代偉人鄧小平在廣西領導了百色起義,創建了紅七軍和右江革命根據地。
悠久的歷史,形成了廣西絢麗多彩、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春秋戰國時期廣西先民在左江沿岸創作的崖壁畫,漢代前創造的大銅鼓以及古樸曲雅、可避濕熱、防蛇獸侵害的干欄建築等,成為廣西當時的文化代表;明代的真武閣及三江侗族程陽風雨橋均具有很高的科學、藝術價值。
廣西素有"歌海"之稱,農歷三月三是壯族的傳統歌節,最為隆重。1985年,自治區人民政府把"三月三"歌節定為文化藝術節,後演化為廣西國際民歌節,1999年改為南寧國際民歌節,每年11月在南寧市舉行,吸引了眾多中外民歌藝術愛好者。
廣西絕大多數人和地區(包括少數民族中的許多人)講漢語方言,有粵語、西南官話、客家話、平話、桂北湘方言、閩方言6種,為中國漢語方言種類最多的省份之一;少數民族中以講壯語居多,有1700萬人。地方曲藝主要有桂劇、壯劇、彩調劇、粵劇、邕劇、廣西魚鼓、銅鼓音樂等。
廣西全稱廣西壯族自治區,簡稱桂,又名八桂。宋代設置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其中廣南西路包括今日廣西全境,以及雷州半島和海南島等地。"廣西"之稱由此而來。至於"桂"這一簡稱的由來,說法不一: 其一: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收百越之地,設桂林,象郡,南海3郡。桂林,象郡所在之地多在現在的廣西版圖之內,因此而的名"桂"。 其二:廣西史志記載,自宋建州縣以來,即宋、元、明、清及民國時期多以桂林為政治中心而得名。
⑵ 廣西的歷史由來是什麼
宋太宗趙光義在位時期,為了能夠更好地統治和管理面積廣、環境復雜的嶺南地區。於是將廣南路一分為二,以廣信為分界線,廣信以東屬廣南東路,廣信以西則稱廣南西路。後來廣南東路簡稱廣東,廣南西路則簡稱廣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