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說人本管理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為什麼說人本管理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人類的歷史是經過歷朝歷代的勞動人民經過辛勤的勞動和聰明才智創造出來的,歷史上的各種不管是自然景觀還是人文建築都留下了人民大眾參與的深深烙印,所以歷史的發展與人的發展歷程是同步的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其次,"以人為本"在我國春秋列國時期就由我們的偉大教育家孔子和孟子等儒家學派提出來了,要尊重人,重視人的價值和相信人民大眾參與和改造世界的偉大使命,這也是我們社會主義社會建設和諧社會的需要,相信人民大眾的力量
最後,人本管理是管理學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人本管理的處理得當與否直接關繫到一個企業乃至一個國家的發展壯大,因此人本管理在企業和國家高層做英明決策時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不可小視,如何更好地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來更好的改造客觀世界,是每一個決策者都必須意識到的關鍵所在
所以綜合上述人本管理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⑵ 西方管理思想發展的歷史和中國管理思想發展的區別和聯系
西方管理思想萌芽於文藝復興時期,得益於西方資本主義制度在整個世界上的確立,形成於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它的成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即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這段時期內。其轉折點是1973年的世界能源危機,在世界能源危機以後世界新的政治經濟格局開始萌芽。到了80年代末由於蘇東巨變,經過幾年新的調整,世界政治經濟格局已定,從原來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以美蘇兩國為軸心國,變為多個政治經濟強國並立的新格局,也就是說世界由兩極轉向多極化方向發展。在這個新的歷史發展的背景下,世界各國的政府都對自己的政治、外交、經濟政策進行了調整。在微觀上,各國的企業同樣也面臨新的形勢。由於新的國際形勢由原來的軍事競爭轉變為經濟力競爭,在世界市場上的競爭顯得更加激烈,企業生存發展尤顯艱難。但是,由於西方的人們還沉迷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帶來的經濟上的巨大成功之中,人們的思想還沒有適應這一新形勢的變化,尤其是日本在短時間內成為世界經濟大國,在國際競爭中歐美企業連連敗北,使得西方企業界和管理界開始對西方的管理思想進行深入地思考,從而形成了一些不同的觀點並企圖為西方的企業找出一種靈丹妙葯。這樣除了美國管理學家孔茨劃分的11個管理學派的管理叢林之外,進入80年代後,西方新的管理思想正在形成而且處在不斷的演化之中。有一個比較突出的特點,是西方的現代管理思想明顯地向人性回歸,對於人的研究大大地加強了;另一個明顯的特徵是管理理論研究在利用社會科學的其他理論和工具方面越來越強,其大量利用現代經濟學、社會學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發展自身的理論,尤其是計算機的發展和普及將對管理理論的發展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計算機和信息技術的發展改變著21世紀人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也改變了管理理論的發展方向,從而形成全新的管理思想,這也是一次管理思想上的革命。
從西方管理思想的發展和演變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出以下幾方面的內在規律:
第一,把管理的科學、理性方面同感情的非理性方面結合起來。西方國家在英國的工業革命以後,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產生了以泰勒、法約爾、韋伯等人為代表的經典的科學管理運動的思潮,對生產力的發展起著重大的推動作用,這在當時是符合生產力的發展狀況的,在當時沒有科學的管理原則,也沒有科學的管理依據的情況下,科學管理運動每一次科學地、理性地把管理納入科學的軌道,使得管理成為一門真正的科學。這次運動,在當時收到了相當好的效果,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但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經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人們發現單純地注重管理的科學性、理性化不能保證管理的成功和勞動生產率的持續提高。因為不論是什麼樣的企業都是由人組成的,而企業的職工,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現實的要求也在不斷地變化,他們不僅有理性,更重要的還有感情,不但要求獲得經濟上需求的滿足,還要獲得感情上、社會地位上和自我實現等方面需求的滿足。這樣,行為科學是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社會、經濟的發展而產生的。行為科學的產生和發展,對生產力的發展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有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過於偏重非理性方面而忽略了理性方面,管理績效也達不到理想的狀態,只有把兩者結合起來才是可行的。
第二,把管理中的正式組織作用和非正式組織作用結合起來。所謂正式組織,指的是企業為了有效地實現企業的目標,所規定的組織成員中正式的相互關系和組織體系,其中包括:組織結構、方針政策、規劃方案、規章制度等。所謂的非正式組織,是指組織中沒有經過正式的上級或一些相關的程序而建立起來的,以感情聯系為主要溝通方式的一種非正式的群體和體系。泰勒等人在古典管理理論體系中主要強調了正式組織的作用,而行為科學主要強調了非正式組織的作用,要想達到理想的管理績效,這兩者的結合是一個必然的途徑。
第三,把管理中的系統性、計劃性、程序化等方面與靈活性、權變性、非程序化方面相結合。古典管理理論和管理科學方面的理論是非常強調管理中系統性、計劃性和程序方面的作用的。而行為科學和權變學派等強調的,是如果因為企業內外環境的變化而墨守成規,不顧存在的許多不確定的因素,不顧外部環境的變化,把計劃、系統看得一成不變,這樣就會造成不應有的損失,他們非常強調管理的靈活性、權變性、非程序化等方面。但是企業本身是一個系統,一個系統要正常地運轉,就必須是這兩個方面的結合,管理理論有把這兩種理論相結合的趨勢。
第四,把管理中的精確性和模糊性這兩個方面相結合。在精確性方面,管理理論研究已逐漸成熟,如管理理論中的運籌學、數量學、計算機、統計學、會計學方面的發展,使管理的精確性方面越來越高。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問題都是靠算出來的,因為任何一個管理的過程都是由人來操作的,在許多情況下,發展和轉化的界限是不清晰的,在管理的過程中存在著大量的不清楚、不確定、不完美的情況。不能只注重精確性,而忽視事物發展的本質,也不能用模糊的方法描述管理行為,在管理上,只有有效地把兩者結合起來,效果才會好。
盡管在80年代的西方,在探索管理的新思想和方法的過程中出了許多有名的著作,如《尋求優勢》、《z理論》、《企業文化》、《日本的管理藝術》等等,但是西方的管理學者們是否已經解決了現代西方的管理問題呢?由於日本是以東方文化為主的國家,而且日本確實在企業管理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西方的管理學者們也發現東方的文化所形成的管理思想,在管理的過程中對研究不確定、不清楚、不完美情形下的管理行為有著不同凡響的功用。因此,東方的管理思想在整個世界上逐漸受到重視,而且對西方的管理思想影響極大。
回顧管理思想的發展歷史,我們能清楚地看到,管理思想的發展與文化歷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與人的認識程度和生產方式等因素的發展變化有著密切的關系。由於文化的民族性特點,東西方所形成的相應管理思想也是不一樣的,但是東西方的管理思想也和東西方文化一樣,是相互交融、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日本借鑒西方的管理思想得到長足的發展,但是如果不注意隨著環境改變而不斷地調整自己企業的管理思想和文化基礎,同樣是不可取的;相反,如果西方在其理性思想的基礎上吸收東方的管理思想,則有可能走向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