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歷史學和社會學的研究視覺的異同之處
相同點:都是大學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學科。
不同點:
一、起源時間不同
1、歷史學:歷史學最早產生於春秋戰國,孔子就已經開始歷史學教育,創作《春秋》著作。到
2、社會學:社會學起源於19世紀三四十年代。
二、性質不同
1、歷史學:是人類對自己的歷史材料進行篩選和組合的知識形式。
2、社會學:社會學是系統地研究社會行為與人類群體的學科,是從社會哲學演化出來的一門現代學科。
三、特點不同
1、歷史學:是個靜態時間中的動態空間概念。歷史學是由歷史、科學、哲學、人性學及其時間空間五部分有機組合而成。
2、社會學:主要涉及科學主義實證論的定量方法和人文主義的理解方法,它們相互對立、相互聯系,共同發展及完善一套有關人類社會結構及活動的知識體系,並以運用這些知識去尋求或改善社會福利為主要目標。
2. 什麼是社會學
社會學
社會科學中的一門學科。它以人類的社會生活及其發展為研究對象,它用科學的態度、實際社會調查的各種方法對社會現象、社會生活、社會關系和各種社會問題進行觀察、分析和研究,從而揭示出人類各個歷史階段的各種社會形態、社會結構和社會發展的過程和規律,為人們積累認識社會和安排社會生活的科學知識,為有關社會部門正確處理社會問題提供參考資料和科學依據。概括地講,社會學是研究關於社會運行和協調發展的規律性的綜合性的社會科學。首先提出「社會學」這一學科名稱和創立這一學科的是19世紀的法國實證論者孔德,後又經英國學者斯賓塞把這一學科的理論進一步系統化,此後,社會學在世界各地尤其是在西方獲得了發展。馬克思創立的歷史唯物主義誕生後,為研究人類社會生活、社會發展提供了正確的根本觀點、原理和方法,從而也使社會學研究有了真正的科學基礎。歷史唯物主義的出現並沒有也不可能代替社會學,社會學是一門正在發展中的學科,不少研究社會某一領域問題的學科,如經濟學、政治學等已成為了專門的獨立學科,另外對如人口、勞動、民族、宗教等社會現象問題的研究,也正在逐步發展為獨立的學科,最終將從社會學中分離出去。但這並不會影響社會學的存在和發展,因為這些專門學科之間總是留有許多空白點,社會生活的發展中又總是會出現許多新的社會問題,社會生活各方面的聯系是非常密切的,必須進行綜合性的研究,這正是社會學研究的最大特點,所以社會學有著廣闊的發展領域。社會組織、社會結構、社會功能、社會變遷等是社會學研究的重要內容,社會學基礎理論和許多專門社會領域還可以構成社會學邊緣研究學科,如政治社會學、經濟社會學、宗教社會學、教育社會學、社會心理學等。社會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問世以來才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它的理論體系、研究領域都不是固定不變的,它將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不斷地完善自己,以更好地為幫助人們正確地了解社會、認識社會和改造社會服務。
3. 歷史學制度主義和社會學制度主義的基本觀點
歷史制度主義的基本思想是西方學者在對政治系統論、結構功能主義、理性選擇制度主義、社會學制度主義以及舊制度研究等理論的批判和繼承過程中形成的。一方面,它有選擇地繼承了傳統制度主義研究的一些理論和方法,如重視歷史的價值,結構對行為特有的塑造功能,歸納法等;另一方面,又汲取了行為主義革命時期乃至後行為主義時期的最新研究成果。「集團理論」、「結構- 功能主義」、「回歸國家學派」、「組織理論」、「學習理論」、「符號互動理論」、「歷史社會學」等諸多理論都是歷史制度主義賴以生長的土壤和養料。在研究方法上,歷史制度主義在改造傳統制度研究那種律法尊重主義 (legalism)、結構主義(structuralism)、整體主義(holism)、歷史主義(historicism)、規范分析 (normative analysis)基礎上,兼收並蓄了行為主義時期動態的、量化的、模型化的科學化研究進路,這成為新、舊制度主義區隔的一個顯著標志。更為重要的是,歷史制度主義還被賦予為理性選擇制度主義和社會學制度主義整合者身份。如果說社會學制度主義走的是「適當性邏輯」,理性選擇制度主義偏愛的則是「算計邏輯 「。一個是宏觀視角下文化模式對行為的塑造和建構,一個是微觀層面上正式規則對行為和利益的認知與追逐。歷史制度主義的顯著特徵即在於,在文化模式--只見森林不見樹木和微觀行為--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間取了一個中間值,形成了一種不同於二者的以歷史為基礎的結構性大事件分析法。
社會學制度主義:建立在社會人的假設基礎之上——區別於單純的經濟人或理性人,強調義務和責任,但也沒有忽視人的自利特徵。個人的政治行動受到制度、習俗、慣例的規定和制約,不完全是理性選擇的結果。個人的偏好不是既定的,政治和社會制度能夠影響和塑造個人的性格、偏好以及行為方式等。
主要觀點:1、關於制度的概念。社會學制度主義認為偏好、資源的分配和規則都是內生於制度的,應在制度框架內來認識公民個人的行為,觀念和思想,人是制度中的人,並且一出生就處在一定的制度之中,學習和適應特定的制度規范。
2、關於制度來源。社會學制度主義認為意義結構的制度來源於人們社會生活中存在的「適應性邏輯」(a logic of appropriateness) 。日常規范(如典禮、儀式等) 非常自然的來自於受這種邏輯支配的人們之間的互動。
3、何為好制度。在社會學新制度主義看來,制度的容量以及制度適應環境的能力普遍被看作是好制度的標志,組織存在的時間越長就越意味著某種制度是成功的。因此,從規范性標准來看,能夠將價值灌輸給成員的制度是好制度;從規制(regulated) 角度看,能夠控制參與者行為的制度是好制度;從認知(cognitive) 的角度看,處理信息的能力越強,能更好地從信息中得出適宜性結論的制度是好制度
4、個人與制度的相互影響。社會學制度主義強調制度對個人的影響,制度是一種規范、象徵、意義結構、組織結構等多要素的復合體,制度通過意義解釋、規范來影響個人的偏好進而影響個人的行為,個人在組織中會通過三個步驟,即習慣化、客觀化、沉澱化最終形成對組織或規范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