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書法歷史有幾年
中國書法史有兩千年二百多年的歷史了。
自從秦始皇統一中國,就開啟了中國書法的歷史。秦始皇這個時代,中國的文字是比較混亂的,原來的六國各有各的書寫風格。
但是,規范的字,仍然是篆書,這種篆書,也叫大篆,是有一別於我們後來發現的甲骨文的周代文字體系。但是,由於春秋戰國時期長達400多年的諸侯獨立,各國的文字也有一些自己的特點。
不少字已經與原來的西周文字差別很大。 秦始皇統一中國,當然面臨著文字統一問題,所以,頒布命令,由丞相李斯主持了對國家規範文字的統一。
(1)中國的藝術歷史有多少年了擴展閱讀:
距今八千多年前,黃河流域出現了磁山、斐李崗文化,在斐李崗出土的手制陶瓷上,有較多的類文字元號,這種符號,是先民們的交際功能、記事功能與圖案裝飾功能的混沌結合,這些雖非現人能識別的漢字,但確是漢字的雛形。
緊接著距今約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的半坡遺址,出土了有一些類似文字的簡單刻畫的彩陶。這些符號已區別於花紋圖案,把漢文字的發展又向前推進了一步。這可以說是中國文字的起源。
接著有二里頭文化和二里崗文化。二里頭文化考古發掘中發現有刻畫記號的陶片,其記號共有二十四種,有的類似殷墟甲骨文字,都是單個獨立的字。
❷ 中國的書法有多少年的歷史
我國書法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但成系統的開始出現書法這一涵義的,可能就是從先秦時代開始了,而正統的有書法家名字留下來,則是在秦漢時期。比如:
人們比較熟悉的就是李斯改小篆,李斯也是作為書法家出現在這個故事中的,之後秦漢時像蔡邕的飛白書,也常常多見於現在的文學作品中。
即便從李斯開始計算,我國書法歷史也應該是從公元前226年開始。至如今2011年,就是2237年。
這一段時間,是書法出現的時間,很多人將文字出現的時間與書法混淆,這是不正確的
公元前221年(統一時間),秦朝建立,由李斯領導統一文字,史稱秦篆,又稱小篆。
後有名程邈者,在小篆基礎上創隸書。史稱秦隸。
公元前206年,漢朝建立,隸書受到帝王重視,發展成熟,史稱漢隸。漢字由篆變隸,從此,漢字至今沒有太大的變化,史稱漢字隸變。
魏晉南北朝是書法藝術的頂峰,晉代以王羲之為代表,書家就有198人。
隋唐是書法藝術的極盛時期,唐楷有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為代表。
宋代有新意盎然的行書宋四家,即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
元代趙孟頫的趙體,可與唐代歐、顏、柳並稱四大楷體。
明清書家很多,書體均有發展。
(手打的就是比不上拷貝啊,我這拚命縮字,上面倒好……)
❸ 中國書法藝術有幾千年的歷史嗎
中國的書法是文字的書寫藝術,要研究書法必先了解文字的起源和構造。中國文字的起源,可以推至五千年前。而在三千年前已有結構完備的甲骨文,其書寫的技巧、工具的運用,都顯示出某種程度的完美。夏商周是書法藝術的初期階段,可惜考古挖掘至今仍未能發現夏代較完整性的文字。但商、周的文字已具有用筆、結體和章法等書法藝術必備的三個重要因素,書法在這時已初步形成。這一時期的書法主要體現在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帛書、竹(木)簡諸方面。這一時期,文字從應用性走向藝術性,從幼稚階段逐趨完美,從而奠定了中國書法藝術的特殊地位。
甲骨文是我國最早的可識文字,是書寫或雋刻在龜甲、獸骨上的卜辭,亦有少許的記事文。然而,它的發現卻是近代史上的事,是在清光緒二十五年(1889)由王懿榮發現的。據統計,已發現的甲骨文有十五萬片以上,不重復的字約有四千五百多個,可識的約有一千五百字。這些字用尖利的工具契刻,也有用類似毛筆所寫的墨書或朱書文字。筆畫瘦硬方直,線條無論粗細都顯得遒勁而有立體感,表現出契刻者運刀如筆的嫻熟技巧。書法風格也隨著時期的不同而迥異,或纖細謹密,或草率粗放。董作賓曾就甲骨文書法的時代特徵作了劃分:第一期(武丁),雄偉;第二期(祖庚、祖甲),謹飭;第三期(廩辛、康丁),頹靡;第四期(武乙、文丁),勁峭;第五期(帝一、帝辛),嚴整。以時代來分,大致前期的字大,中期的字小,較質朴,晚期的字帶有一些金文的特點,有的字很小,但很嚴謹。
甲骨文絕大多數是刀刻的有的刻好後填朱,也有少數甲骨以朱墨所寫而未刻。說明甲骨文一般是直接刻字,也有的是先寫後刻。從這里知道甲骨文的線條不僅有刀法而且還包含筆意,對於筆意是不容忽視的。因工具材料的限制,其線條瘦勁犀利,有直線也有曲線;有單刀也有雙刀。往往是中間較粗兩頭尖,而點畫起止仍有一些方圓之法;有的直畫微帶曲意,線條點畫顯得豐富而有變化。字的結構一般呈扁長方,方圓曲線、直線組合的很有意味。甲骨文均以豎行排列,由上到下,由左到右或由右到左依次排開。
甲骨文已具備「六書」(象形、會意、指事、假借、轉注、形聲)的漢字構造法則。甲骨文已包含著書法藝術的諸多因素,從其點畫、結字、行氣、章法來看,渾然一體又富於變化,體現了商代人的藝術技巧和藝術素養。
❹ 從具備完整的形態開始,中國戲曲迄今已有多少年的歷史
中國的戲劇,已有1500年歷史。歷史上曾有皮黃、二黃、黃腔、京調、京戲、平劇、國劇等稱謂,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進京後與北京劇壇的崑曲、漢劇、弋陽、亂彈等劇種經過五、六十年的融匯,衍變成為京劇,是中國最大戲曲劇種。其劇目之豐富、表演藝術家之多、劇團之多、觀眾之多、影響之深均為全國之冠。戲劇是綜合性表演藝術。集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為一體、通過程式的表演手段敘演故事,刻劃人物,表達"喜、怒、哀、樂、驚、恐、悲"思想感情。角色可分為:生(男人)、旦(女人)、凈(男人)、丑(男、女人皆有)四大行當。人物有忠奸之分,美醜之分、善惡之分。各個形象鮮明、栩栩如生。 如今,戲劇已是我國民間的一種不可缺得的藝術,她見證著中國文化的歷史,預示著中國文明的先進程度和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