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古人是怎樣記載歷史的
中國歷代均設置專門記錄和編撰歷史的官職,統稱史官。各朝對史官的稱謂與分類多不相同,但主要的可以分類記錄類和編纂類兩者。史官剛剛出現的時候以及發展過程中的很長時間,這兩者是不大分別的,後來演化出專門負責記錄渣或的起居注史官和史館史官,前者隨侍皇帝左右,記錄皇帝的言行與政務得失,皇帝不能閱讀這些記錄內容,後者專門編纂前代王朝的官方歷史。
上古時期:口耳相傳,結繩記事,岩畫,竹簡等
商周時期:出現史官,甲骨文中有"作冊"、"史"、"尹"等字。金文有"作冊內史"、"作冊尹"的記錄。據王國維在《觀堂集林》中考證,"作冊"和"內史"是同樣滾梁雀的官職,其長官稱"尹",都是掌管文書、記錄時事的史官。
春秋時期,史官,"君舉必書",有大史、小史、內史、外史、左史、右史等史官。"大史掌國之六典,小史掌邦國之志,內史掌書王命,外史掌書使乎四方,左史記言,右史記事。"(劉知幾:《史通·史官建置》)。《禮記·玉藻》說是"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可見,史官的分工和職責是大早十分細致、明確的。
封建王朝時期歷史的記錄同時包括對中央事務的記載和對地方事務的記載(例:各地地方誌,縣志等),同時歷史細節還來源於歷代文學作品和各行政機關的記錄。
❷ 歷史是如何被記載下來的
1自古就有史官,負責記錄國家的大小事務。
2後來又有起居注官,負責記錄帝王的一言一行。
3再有文獻資料,古人的日記、起居注、文章、詩詞、墓誌銘都能反映歷史。
4民間傳說世代流傳
5考古學出土的文物也能說明問題
❸ 古代歷史怎麼記載的
歷史上的紀錄大概可以分為三類,官史(既史官所作的官方紀錄),私史(即民間有史學影響力的大家所著的私本,另部分可信度極高的散文詩歌也算),野史(三國演義之流的文學作品)另外勉強可以再加上一類:民間傳說。另外官史中又分為經(既官方現行的年表,大概歸各部或各地書吏管轄,另有歸於司天司查等官的,大概不作為史料所用,但是現在看來應該是最准確的史料了。)史(史官作品,大概都是後朝記前朝的,少有當朝紀錄的。)所以一般來說歷史學講究三證制度:物證史(這個簡單拉,有物證的最准確。),經證史(一般來說如果史書與經書對應,那麼可信程度當然也很高了),左(左傳:這里通指私史類著作。)證史。這個左證史比較麻煩:一般情況下,當官史和私史不同時,一般認為兩部無關(指作者無學術交叉)的私史等予一部官史。也就是說,當有兩部私史都有同一於官史不同時,則認定私史為正。當然這個限定並不科學也不是一定的,具體事例當然要具體分析了。最後野史也可為證,但比重最輕。
❹ 我想知道是怎麼知道中國以前的歷史的。。可憐的百度沒有答案、、、
1、有史官記載。中國歷代均設置專門記錄和編撰歷史的官職,專門負責記錄的起居注史官和史館史官。在夏代的奴隸制國家機構中,已設置了史官。唐代,因正式設立了史館,史官制度乃趨於規范化。五代迄清,史官制度多因唐制而各有損益,其名稱雖因代而異,而職掌略同。有這些人的辛勤努力,我們就會通曉幾千年的大事。
2、有歷史學家的著作。二十四史,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是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統的史書,故又稱「正史」。它上起傳說中的黃帝(前2550年),止於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計3213卷,約4000萬字,用統一的有本紀、列傳的紀傳體編寫。1921年,中華民國大總統徐世昌下令將《新元史》列入正史,與「二十四史」合稱為「二十五史」,而多數地方不將新元史列入,而改將清史稿》列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將兩書都列入正史,則形成了「二十六史」。
3、對於無文字記載前,依靠地下的考古資料。考古資料泛指古代遺留下來的甲骨、金文、簡牘、帛書、冊卷等文字資料以及各種器物和遺址。
4、檔案。
5、口述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