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初中歷史如何運用情景教學設計

初中歷史如何運用情景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23-07-30 20:00:37

Ⅰ 如何利用課件進行初中歷史情境教學設計

一、引言

初中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較兒童時期有較大的發展,但形象思維仍在起重要作用。

所以在講課過程中多採用畫面、史料、圖片等直觀手段,有助於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能力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此外,初中階段的歷史學科教學,首先要培養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求知慾,增強對歷史的親切感,然後在此基礎上逐步培養學生分析歷史事件、人物,探索因果關系的能力。

問題情境在歷史教學中能夠起到比較明顯的效果。

創設問題情境就是運用各種手段創設歷史情景,調動學生心理的積隱漏極因素,激發其情感,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提升歷史課堂質量的教學模式。

問題情境教學的好處是把教材教活了,把課堂教活了,把學生們教活了。

那麼如何創設初中歷史教學問題情境呢?下面筆者就自雹含己的教學實踐感受談一點看法。

二、歷史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的策略

當學生原有歷史知識與必須掌握的新知識發生激烈的沖突,就會導致學生意識中的矛盾激化,從而產生問題情境。

這種以矛盾沖突為基礎的問題情境的產生和解決,可以成為歷史教學過程與學生發展的驅動力。

創設問題情境的方法很多,如用語言文字描述,走出課堂參觀演示,通過角色扮演以及現代教育技術展示等。

1.利用課本材料,想像歷史情境

初中歷史教材,突出了在文字闡述中穿插展示豐富多彩、蔚為大觀的圖文資料。

這些圖文資料不但是歷史學科知識體系的基本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掌握歷史知識、歷史概念、歷史觀點的重要憑據,它們極大地充實、展拓和深化了教材內容。

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正確使用圖文資料,可以激發學生興趣。

如地圖作為歷史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過程中,有利於學生對地域變化的感知。

根據地圖和教師的講解進行想像,學生對事件的經過即可瞭然於胸。

有效利用教材所給材料,可以加強學生對歷史人物、事件等的形象思維,在頭腦中重現歷史,從而更深入地認識、掌握知識。

2.學生扮演角色,再現歷史情境

在教學中我們可以經常地這樣設計情境:假如你是歷史中的人物,面對此情此境你如何想?怎樣做?這樣就很容易使學生不再感覺歷史的遙遠和陌生,而能夠以一種親切愉悅的心態參與到學習活動中。

通過模擬歷史情境,讓學生置身於歷史中,和歷史人物一樣思考、行動,以調動其思維的積極性。

例如在講「赤壁之戰」時,就孫劉聯合抗曹的問題,可以引出「諸葛亮舌戰群儒」這一歷史場面。

讓學生演出群儒與諸葛亮就抗曹問題進行辯論的場景,辯論的結果正好是赤壁之戰勝敗的原因。

讓學生進入角色,重要的是讓學生體會當時的灶肆爛社會環境,根據當時的客觀條件提出有說服力的論點、論據,「具史實以力爭」,最後再由教師將結果加工成系統的結論。

3.參觀演示,呈現歷史情境

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從課內走到課外,從學校走到社會,參觀實物展覽,將課堂上較為空洞的說教,變成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歷史,也是初中歷史問題情境創設的有效方法之一。

如參觀博物館、考古現場、陳列室、紀念館等。

博物館是收藏、陳列人類歷史上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遺存的場所,具有實物性、直觀性和可信性的特點,能夠給參觀者以豐富的感知和諸多的思考。

學生能在想像中呈現出特定的歷史場景、社會生活和人物形象。

4.對比歷史事實與歷史假設,創設問題情境

通過對歷史事實的假設和對假設的檢驗,引發思考,激化矛盾來創設問題情境。

例如,「二戰」結束之際,美國為盡快結束戰爭,向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放了原子彈。

假如你是一名高級軍事顧問,你是否認為向日本投放原子彈是解決戰爭的唯一出路,是否還有其他的途徑來盡快結束戰爭。

5.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創設教學情境

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有些內容可以巧妙地利用音(錄音)像(CAI課件、電影、投影)等手段,生動具體地再現當時的歷史情境,把學生帶入歷史之中,從而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

如在學習 「官渡之戰」的時候,教師預先可截取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有關片段,加以其他相關材料做好課件。

上課時先簡單介紹一下戰爭的始末使學生有初步認識。

隨後就利用課件來表現戰爭場景,同時結合課文中的材料詳細介紹戰爭的經過。

播放視頻,學生目睹刀光劍影激烈的戰斗場面,聽著老師以抑揚頓挫的語調所做的精彩描繪,彷彿身臨其境,置身於戰火紛飛的沙場。

這不僅培養了學生對歷史課的興趣,而且可以將學生置於特定的歷史條件中去認識、分析歷史,對學生加深記憶,增強對歷史本身的理解有重要的作用。

三、創設問題情境需注意的問題

在創設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問題情境過程中,教師除了掌握以上策略外,還應注意以下問題。

1.創設的問題情境應與課程內容相適應

首先,初中歷史教學所創設的情境必須適合表現一定的歷史內容,空泛的和牽強的情境不但起不到預定的效果,還會適得其反。

其次,情境的創設必須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適應學生的認知水平,太簡單會使其失掉興趣,過難又會使其喪失信心。

掌握這個原則,學生才會主動地去適應情境,引起興趣,達到智力活動的最佳狀態,完成對情境問題的探究。

2. 創設的問題情境必須能激發學生的情感

激發學生的積極情感,本身也是歷史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情感作為一種非智力因素,對學生的學習乃至人格的形成都有重要意義。

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時,要努力尋找「啟情點」,盡可能地增強情境的情感因素,要設法使學生的情感與教師提供的情境相融合,同時要把握好度。

情境過多會使整節課沒有起伏,課堂結構不生動;該用「情」時沒用「情」,則調動不了學生的情感。

3. 創設的問題情境必須服從歷史規律

首先,情景的創設必須要體現出一定的歷史知識、概念和規律,各種情景中都孕育著歷史事實,學生要俄拘多通過它了解歷史事實,形成歷史規律。

其次,教師要通過具體的情景,引導學生進人角色,激起情緒,引發思考,從具體形象的感知中產生真摯情感,達到情感與理智的統一。

情理是互為因果,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

任何一種脫節的情景設置都是失敗的、不可取的。

四、小結

實施有效的情境教學,有助於體現歷史的生動性,也有助於理解生動的歷史。

問題情境可以打破時空的界限,使學生目睹「歷史的真實」,縮小學生和歷史的時代距離,變以前被動地「聽」、「記」為主動地「看」,這就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

問題情境可以把形狀、聲音、顏色同時作用於學生感官,使之同時接受各種信息,從而引發學生的積極思維。

問題情境可以使學生獲得有血有肉,生動且豐富的知識,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也受到了思想教育。

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設是非常必要且切實可行的。

Ⅱ 初中歷史教學中如何創設問題情境

新課程倡導探究性學習,力圖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而「創設問題情境」是開展探究教學必須具備的條件之一。所謂「問題情境」是指個人覺察到一種有目的的但又不知如何達到這一目的的心理困境,也就是當已有知識不能解決新問題時出現的一種心理狀態。對學生而言,「問題」就是矛盾,好的問題情境,能激發學生強烈的問題意識和探究動機。我發現,在課堂實踐中,情境創設的實效性主要存在著下列問題:(1)情境運用延伸不夠。目前一些教師創設情境僅僅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往往是新課引入時創設情境,為導入而導入,情境的設計沒有貫穿於全堂課。在整個過程中,不知如何創設情境,在導入結束時(以致於課外)情境不能繼續為教學過程服務。(2)注重認知激情不夠。情境教學應處理好認知與情感的關系,教學過程中認知的發展應該始終有情感發展相伴隨,教學過程應是認知和情感相統一的過程。遺憾的是,我們所看到的不少課,注重的是認知,缺少的是情感的伴隨和推動。(3)情境例子選擇不當。如何選擇恰當和有用的情境例子,是個頗為棘手的問題。情境例子最後是否成功,關繫到學習目標是否能順利達成。我們的老師為了應用情境而常常選用了不合適或不恰當的例子,常常適得其反。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應該善於創設問題情境,以激發學生的認知內驅力,使學生進入積極的思維狀態,最終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聯系時事熱點,創設問題情境時事熱點常常蘊涵著復雜的歷史因素,或是歷史的繼續,或是歷史對今天的影響。因此,加強時事熱點與史實的鏈接整合,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教師應不失時機地藉助時事熱點,創設問題情境,這樣既能加深學生對熱點問題的認識,又能加強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如,海峽兩岸的關系發展一直是時事熱點。在講到八年級下冊《祖國統一的歷史大潮》一課時,我緊密結合時事熱點,展示海峽兩岸交流的圖片(首屆兩岸經貿論壇在北京隆重開幕;第五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在長沙隆重開幕;兩岸順利實現直航;首屆海峽論壇等)。通過對時事熱點與史實的整合,我設計以下四個問題進行探討:(1)你能用史實說明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嗎?(2)我國政府對發展兩岸關系、解決台灣問題的原則、基礎、最佳方式、立場、基本方針分別是什麼?(3)你知道目前我們解決台灣問題有哪些有利條件和不利因素嗎?(4)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統一有何重要意義?這樣將學習的重點與時事的熱點有機結合,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認識,而且可以培養學生關注社會、關注今天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同時通過對事件深層次的探究,促進學生的理性思維,提高運用歷史知識分析處理現實問題的能力。 利用學科聯系,創設問題情境「文史不分家」,這句話說明歷史與語文學科的緊密聯系。古代詩歌大都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全景,內容豐富,風格多樣,至今仍廣為人們喜愛,所以應利用詩歌等材料引導學生透過教材表面枯燥的文字發掘其深層內涵,加深對教材理解,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如,在講七年級歷史下冊第二單元第十六課《繁榮的宋元文化》時,我曾引用了這首詞: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在教學中可以幫助學生這樣分析:(1)這首詞是我國哪一位著名詞人所作,詞名是什麼?(2)「周郎」指的是誰?詞中為何把周郎和赤壁聯系在一起?史稱此事為什麼?(3)這位詞人對詞的發展做出了怎樣突出的貢獻?(4)這位詞人與哪一位詞人的詞風一致?這樣,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同時,也感受中華民族燦爛輝煌的文化,從而使學生熱愛祖國、熱愛祖國的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 巧用圖片材料,創設問題情境直觀性教學是歷史教學中使用的一種重要手段,大量豐富的圖片材料為直觀性教學提供了資源。在歷史教學中充分利用這些圖片資源,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慾望。如,在講七年級歷史下冊《傳說時代的文明曙光》中的「炎帝和黃帝」時,可以利用炎、黃二帝的畫像,引導學生思考:(1)炎、黃二帝生活在我國什麼時期?(2)中華兒女為什麼說自己是炎黃子孫?你能舉例進行說明嗎?(3)炎、黃二帝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如何?通過設計這樣形象直觀的教學情境,為學生營造輕鬆快樂的學習氛圍,有利於調動學生探究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既培養搜集與處理信息、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又培養探究意識和創造性思維能力。 運用多媒體課件,創設問題情境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布魯納說過:「學習的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興趣是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考、求知探索的內驅力。盡管歷史無法像物理、化學實驗那樣再次讓我們去經歷和體驗,但我們可以利用現有的歷史圖片、或遺址等,根據教學的需要,採用現代技術使文本、圖片、動畫、聲音、視頻等信息,加工編輯成多媒體課件。在歷史教學中利用這些多媒體課件,可以形象地再現已消逝的歷史現象,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講八年級上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課中「紅軍不怕遠征難」內容時,先用多媒體課件播放flash革命歌曲《十送紅軍 》,創設問題情境:(1)這首歌反映了哪一歷史時期的什麼歷史事件?(2)紅軍為什麼長征?(3)你知道長征途中哪些英雄故事?(4)為什麼說遵義會議是一次具有轉折意義的會議?然後,我再播放電視劇《長征》中的「飛奪盧定橋」和「過草地」片段等,通過這些多媒體課件,形象地再現了當時的歷史情境,讓學生既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使以前的被動學習變成主動、愉快的學習。蘇霍姆林斯基說:「當學生體驗到一種親自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青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教師如能在講授中有針對性地創設問題情境,一則可以把學生引入「山重水復疑無路」的境地,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產生學習的內在動力;二則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誘發思維,引導思維,教給學生如何思維的策略和方法,使學生達到「柳暗花明又一村」。所以在歷史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就必須著眼於如何設計問題,如何引導學生解決問題,從而產生「一石擊起千層浪」的教學效果。今後,我的改進方向是:創設歷史問題情境應處理好幾種關系1.教師與學生的關系現代教學特別強調師生合作與平等的關系,這是創造和諧、融洽的教學氛圍的前提。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引導者和合作者,而不應成為指手畫腳、高高在上、漠不關心學生的權威和旁觀者。在歷史問題情境的創設中,教師與學生應平等相待,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創造願望,積極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努力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認真對待學生所提的每個問題,哪怕是幼稚可笑,甚至是錯誤的問題,也要做到誨人不倦,耐心細致,有問必答,不厭其煩。教師要創設寬松的問題探究的學習氛圍,平等地與學生共同探討問題,不作簡單的是非判斷,更不能將自己的觀點、認識強加於學生。教師應本著「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實事求是態度,不能為面子掩飾自己的知識缺陷,應成為學生學習中的一員,建立真摯的師生感情,做到教學相長。2.教師講授與學生探究的關系歷史問題應建立在學生知識儲備的基礎上,沒有知識,也談不上問題。接受式學習和探究式學習是學生學習的兩種不同形式,不能因強調後者而排斥前者,而是應將兩者優勢互補。學生的問題意識不是憑空發生的,而是建立在新知與未知的矛盾轉化的結合點上。教師生動具體的講授有助於再現歷史情境,使學生形成鮮明的歷史表象,認識歷史本質。而學生自主探究問題,是學生認知發展的重要途徑,在對歷史問題主動探究的過程中,他們的歷史思維、創新意識、動手能力將進一步提高和發展。所以,必須將教師對知識的講授和學生對問題的探究有機地統一於歷史問題情境之中。3.史實材料與歷史解釋的關系歷史認識是建立在認識主體對史實材料解釋的基礎上。歷史事實是客觀存在的,但它又是歷史學家主觀解釋的產物,他們在闡釋歷史時,不可避免地受到階級、時代、文化背景.價值觀念、個性特徵等方面的限制,因而他們選擇的立場、觀點、角度、方法也不盡相同,最終導致對歷史解釋的不同。 在過去,由於過分強調以綱(大綱)為綱,以本(教材)為本,形成了教師教教材,學生記教材,教材被神聖化,教師與學生都被剝奪了對歷史的解釋權。今天,我們必須更新觀念,將歷史的解釋權交給教師與學生,特別是學生對歷史的解釋尤為重要。所以,歷史問題情境的創設,應在學生掌握基本史實材料的基礎上,將歷史解釋權交給學生,培養他們不唯書、不唯上,敢於發表自己見解的精神。要培養他們「證由史出」「史論結合」的科學態度和方法。當學生認為所謂歷史,就是「我」自己根據史實材料對過去事情的探究和解釋時,學生「我能學」的學習主體意識將大大加強,歷史教學才具有生命力。4.認知與體驗的關系認知是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組織和重新組織,屬於智力因素范疇,它是學生歷史學習的基礎和結果。歷史問題情境的創設,就是促使學生在問題發現、探究、解決的過程中認知得到發展。而學生對歷史的體驗,是指由歷史事實的認知而產生的歷史情感和歷史意識,屬於非智力因素范疇。何謂歷史意識?史學家瞿林東認為,它是「人類在文明發展過程中產生出來的對自身歷史的記憶和描述,並在求真求實的基礎上從中總結經驗,汲取智慧,進而把它用於現實生活的一種觀念和要求」。[1](13)作為歷史問題,若僅僅引導學生認知卻缺乏相應的體驗,歷史將是無生命的、游離於學生之外的知識,而這種知識難以形成他們的歷史認同感、責任感和歷史意識。因此,有必要把學生對歷史的體驗、情感、意志引入歷史問題情境,在這個過程中,歷史的學習不再是單純的認知,而是已滲透到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層面。只有如此,學生的發展才能真正做到全面發展。所以,教師要在歷史問題情境中努力尋找學生認知與體驗的契合點。5.過程與結果的關系傳統的歷史提問,重結果,輕過程,導致學生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即死記硬背歷史結論。而今天我們強調的創設歷史問題情境,不是僅僅引導學生尋找問題的答案,而是注重學生在對問題探究過程中學習態度、方法、策略、結果的整體培養,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歷史教師應創造條件,讓學生模擬史學家的研究過程,懂得如何提出問題;如何去搜集、整理歷史資料;如何利用有效的歷史信息去分析、解決問題。學生在「研」中學,從「做」中學,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學會學習。因此,對歷史問題情境創設的評價應定位於過程而不是結果。在這個過程中,要注重學生在歷史問題解決過程中的參與程度;要關注學生在歷史問題解決過程中學習策略和研究方法的養成;要觀察學生歷史問題解決過程中體驗、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變化及歷史意識、歷史責任感的形成情況;要掌握學生在歷史問題解決過程中思維發展、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變化與發展情況。可見,歷史問題情境的創設,離不開學生對問題的探究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參與歷史問題的提出與設計,進行歷史資料的搜集整理,建構歷史問題的分析、假設、論證,從中了解史學研究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增強問題意識、研究意識和創造意識,嘗試體驗與合作的樂趣,分享問題解決的愉快。從這個意義上講,歷史問題情境的創設應重在過程。新課改的亮點之一就在於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即學生由被動接受式學習向主動探究式學習轉變,而這種轉變就是建立在學生對歷史問題探究解決的過程之中,歷史問題情境的創設無疑是學生主動探究學習的前提與關鍵,是學生思維創新的源泉。令人遺憾的是,以應試為目標,以知識傳授為中心,「唯分數」論的教學理念,仍不同程度影響部分教師教學方式的變革,他們不是積極主動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解決問題的方法,盡管也提出問題,但指導思想仍要求學生以教材中現成的知識和結論來完成問題,這種問題教學僅僅是知識的變形和搬家,從本質上看,仍屬於被動接受式學習,如不加以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變革難以落在實處,新課程的推進也將成為一句空話。面對這種嚴峻的挑戰,歷史教師必須更新理念,推陳出新,時不我待,主動變革,使自己的教學方式適應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而歷史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設,正是歷史教師教學方式變革的有益嘗試和探索,這一點更有待於在今後不斷研究與完善。 新課程倡導探究性學習,力圖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而「創設問題情境」是開展探究教學必須具備的條件之一。所謂「問題情境」是指個人覺察到一種有目的的但又不知如何達到這一目的的心理困境,也就是當已有知識不能解決新問題時出現的一種心理狀態。對學生而言,「問題」就是矛盾,好的問題情境,能激發學生強烈的問題意識和探究動機。我發現,在課堂實踐中,情境創設的實效性主要存在著下列問題:(1)情境運用延伸不夠。目前一些教師創設情境僅僅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往往是新課引入時創設情境,為導入而導入,情境的設計沒有貫穿於全堂課。在整個過程中,不知如何創設情境,在導入結束時(以致於課外)情境不能繼續為教學過程服務。(2)注重認知激情不夠。情境教學應處理好認知與情感的關系,教學過程中認知的發展應該始終有情感發展相伴隨,教學過程應是認知和情感相統一的過程。遺憾的是,我們所看到的不少課,注重的是認知,缺少的是情感的伴隨和推動。(3)情境例子選擇不當。如何選擇恰當和有用的情境例子,是個頗為棘手的問題。情境例子最後是否成功,關繫到學習目標是否能順利達成。我們的老師為了應用情境而常常選用了不合適或不恰當的例子,常常適得其反。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應該善於創設問題情境,以激發學生的認知內驅力,使學生進入積極的思維狀態,最終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聯系時事熱點,創設問題情境時事熱點常常蘊涵著復雜的歷史因素,或是歷史的繼續,或是歷史對今天的影響。因此,加強時事熱點與史實的鏈接整合,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教師應不失時機地藉助時事熱點,創設問題情境,這樣既能加深學生對熱點問題的認識,又能加強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如,海峽兩岸的關系發展一直是時事熱點。在講到八年級下冊《祖國統一的歷史大潮》一課時,我緊密結合時事熱點,展示海峽兩岸交流的圖片(首屆兩岸經貿論壇在北京隆重開幕;第五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在長沙隆重開幕;兩岸順利實現直航;首屆海峽論壇等)。通過對時事熱點與史實的整合,我設計以下四個問題進行探討:(1)你能用史實說明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嗎?(2)我國政府對發展兩岸關系、解決台灣問題的原則、基礎、最佳方式、立場、基本方針分別是什麼?(3)你知道目前我們解決台灣問題有哪些有利條件和不利因素嗎?(4)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統一有何重要意義?這樣將學習的重點與時事的熱點有機結合,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認識,而且可以培養學生關注社會、關注今天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同時通過對事件深層次的探究,促進學生的理性思維,提高運用歷史知識分析處理現實問題的能力。 利用學科聯系,創設問題情境「文史不分家」,這句話說明歷史與語文學科的緊密聯系。古代詩歌大都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全景,內容豐富,風格多樣,至今仍廣為人們喜愛,所以應利用詩歌等材料引導學生透過教材表面枯燥的文字發掘其深層內涵,加深對教材理解,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如,在講七年級歷史下冊第二單元第十六課《繁榮的宋元文化》時,我曾引用了這首詞: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在教學中可以幫助學生這樣分析:(1)這首詞是我國哪一位著名詞人所作,詞名是什麼?(2)「周郎」指的是誰?詞中為何把周郎和赤壁聯系在一起?史稱此事為什麼?(3)這位詞人對詞的發展做出了怎樣突出的貢獻?(4)這位詞人與哪一位詞人的詞風一致?這樣,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同時,也感受中華民族燦爛輝煌的文化,從而使學生熱愛祖國、熱愛祖國的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 巧用圖片材料,創設問題情境直觀性教學是歷史教學中使用的一種重要手段,大量豐富的圖片材料為直觀性教學提供了資源。在歷史教學中充分利用這些圖片資源,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慾望。如,在講七年級歷史下冊《傳說時代的文明曙光》中的「炎帝和黃帝」時,可以利用炎、黃二帝的畫像,引導學生思考:(1)炎、黃二帝生活在我國什麼時期?(2)中華兒女為什麼說自己是炎黃子孫?你能舉例進行說明嗎?(3)炎、黃二帝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如何?通過設計這樣形象直觀的教學情境,為學生營造輕鬆快樂的學習氛圍,有利於調動學生探究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既培養搜集與處理信息、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又培養探究意識和創造性思維能力。 運用多媒體課件,創設問題情境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布魯納說過:「學習的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興趣是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考、求知探索的內驅力。盡管歷史無法像物理、化學實驗那樣再次讓我們去經歷和體驗,但我們可以利用現有的歷史圖片、或遺址等,根據教學的需要,採用現代技術使文本、圖片、動畫、聲音、視頻等信息,加工編輯成多媒體課件。在歷史教學中利用這些多媒體課件,可以形象地再現已消逝的歷史現象,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講八年級上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課中「紅軍不怕遠征難」內容時,先用多媒體課件播放flash革命歌曲《十送紅軍 》,創設問題情境:(1)這首歌反映了哪一歷史時期的什麼歷史事件?(2)紅軍為什麼長征?(3)你知道長征途中哪些英雄故事?(4)為什麼說遵義會議是一次具有轉折意義的會議?然後,我再播放電視劇《長征》中的「飛奪盧定橋」和「過草地」片段等,通過這些多媒體課件,形象地再現了當時的歷史情境,讓學生既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使以前的被動學習變成主動、愉快的學習。蘇霍姆林斯基說:「當學生體驗到一種親自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青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教師如能在講授中有針對性地創設問題情境,一則可以把學生引入「山重水復疑無路」的境地,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產生學習的內在動力;二則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誘發思維,引導思維,教給學生如何思維的策略和方法,使學生達到「柳暗花明又一村」。所以在歷史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就必須著眼於如何設計問題,如何引導學生解決問題,從而產生「一石擊起千層浪」的教學效果。今後,我的改進方向是:創設歷史問題情境應處理好幾種關系1.教師與學生的關系現代教學特別強調師生合作與平等的關系,這是創造和諧、融洽的教學氛圍的前提。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引導者和合作者,而不應成為指手畫腳、高高在上、漠不關心學生的權威和旁觀者。在歷史問題情境的創設中,教師與學生應平等相待,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創造願望,積極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努力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認真對待學生所提的每個問題,哪怕是幼稚可笑,甚至是錯誤的問題,也要做到誨人不倦,耐心細致,有問必答,不厭其煩。教師要創設寬松的問題探究的學習氛圍,平等地與學生共同探討問題,不作簡單的是非判斷,更不能將自己的觀點、認識強加於學生。教師應本著「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實事求是態度,不能為面子掩飾自己的知識缺陷,應成為學生學習中的一員,建立真摯的師生感情,做到教學相長。2.教師講授與學生探究的關系歷史問題應建立在學生知識儲備的基礎上,沒有知識,也談不上問題。接受式學習和探究式學習是學生學習的兩種不同形式,不能因強調後者而排斥前者,而是應將兩者優勢互補。學生的問題意識不是憑空發生的,而是建立在新知與未知的矛盾轉化的結合點上。教師生動具體的講授有助於再現歷史情境,使學生形成鮮明的歷史表象,認識歷史本質。而學生自主探究問題,是學生認知發展的重要途徑,在對歷史問題主動探究的過程中,他們的歷史思維、創新意識、動手能力將進一步提高和發展。所以,必須將教師對知識的講授和學生對問題的探究有機地統一於歷史問題情境之中。3.史實材料與歷史解釋的關系歷史認識是建立在認識主體對史實材料解釋的基礎上。歷史事實是客觀存在的,但它又是歷史學家主觀解釋的產物,他們在闡釋歷史時,不可避免地受到階級、時代、文化背景.價值觀念、個性特徵等方面的限制,因而他們選擇的立場、觀點、角度、方法也不盡相同,最終導致對歷史解釋的不同。 在過去,由於過分強調以綱(大綱)為綱,以本(教材)為本,形成了教師教教材,學生記教材,教材被神聖化,教師與學生都被剝奪了對歷史的解釋權。今天,我們必須更新觀念,將歷史的解釋權交給教師與學生,特別是學生對歷史的解釋尤為重要。所以,歷史問題情境的創設,應在學生掌握基本史實材料的基礎上,將歷史解釋權交給學生,培養他們不唯書、不唯上,敢於發表自己見解的精神。要培養他們「證由史出」「史論結合」的科學態度和方法。當學生認為所謂歷史,就是「我」自己根據史實材料對過去事情的探究和解釋時,學生「我能學」的學習主體意識將大大加強,歷史教學才具有生命力。4.認知與體驗的關系認知是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組織和重新組織,屬於智力因素范疇,它是學生歷史學習的基礎和結果。歷史問題情境的創設,就是促使學生在問題發現、探究、解決的過程中認知得到發展。而學生對歷史的體驗,是指由歷史事實的認知而產生的歷史情感和歷史意識,屬於非智力因素范疇。何謂歷史意識?史學家瞿林東認為,它是「人類在文明發展過程中產生出來的對自身歷史的記憶和描述,並在求真求實的基礎上從中總結經驗,汲取智慧,進而把它用於現實生活的一種觀念和要求」。[1](13)作為歷史問題,若僅僅引導學生認知卻缺乏相應的體驗,歷史將是無生命的、游離於學生之外的知識,而這種知識難以形成他們的歷史認同感、責任感和歷史意識。因此,有必要把學生對歷史的體驗、情感、意志引入歷史問題情境,在這個過程中,歷史的學習不再是單純的認知,而是已滲透到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層面。只有如此,學生的發展才能真正做到全面發展。所以,教師要在歷史問題情境中努力尋找學生認知與體驗的契合點。5.過程與結果的關系傳統的歷史提問,重結果,輕過程,導致學生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即死記硬背歷史結論。而今天我們強調的創設歷史問題情境,不是僅僅引導學生尋找問題的答案,而是注重學生在對問題探究過程中學習態度、方法、策略、結果的整體培養,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歷史教師應創造條件,讓學生模擬史學家的研究過程,懂得如何提出問題;如何去搜集、整理歷史資料;如何利用有效的歷史信息去分析、解決問題。學生在「研」中學,從「做」中學,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學會學習。因此,對歷史問題情境創設的評價應定位於過程而不是結果。在這個過程中,要注重學生在歷史問題解決過程中的參與程度;要關注學生在歷史問題解決過程中學習策略和研究方法的養成;要觀察學生歷史問題解決過程中體驗、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變化及歷史意識、歷史責任感的形成情況;要掌握學生在歷史問題解決過程中思維發展、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變化與發展情況。可見,歷史問題情境的創設,離不開學生對問題的探究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參與歷史問題的提出與設計,進行歷史資料的搜集整理,建構歷史問題的分析、假設、論證,從中了解史學研究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增強問題意識、研究意識和創造意識,嘗試體驗與合作的樂趣,分享問題解決的愉快。從這個意義上講,歷史問題情境的創設應重在過程。新課改的亮點之一就在於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即學生由被動接受式學習向主動探究式學習轉變,而這種轉變就是建立在學生對歷史問題探究解決的過程之中,歷史問題情境的創設無疑是學生主動探究學習的前提與關鍵,是學生思維創新的源泉。令人遺憾的是,以應試為目標,以知識傳授為中心,「唯分數」論的教學理念,仍不同程度影響部分教師教學方式的變革,他們不是積極主動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解決問題的方法,盡管也提出問題,但指導思想仍要求學生以教材中現成的知識和結論來完成問題,這種問題教學僅僅是知識的變形和搬家,從本質上看,仍屬於被動接受式學習,如不加以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變革難以落在實處,新課程的推進也將成為一句空話。面對這種嚴峻的挑戰,歷史教師必須更新理念,推陳出新,時不我待,主動變革,使自己的教學方式適應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而歷史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設,正是歷史教師教學方式變革的有益嘗試和探索,這一點更有待於在今後不斷研究與完善。

Ⅲ 歷史情境教學的方法有哪些

歷史情境教學的方法
通過開展創設歷史情境教學實踐,我們提煉出行之有效的歷史情境教學方法有以下幾種:
第一、新穎、別致的導課開堂上課,重在一石激起千層浪,激發學生的興趣與求知慾。常用開篇形式有:直接通過詩詞、歌曲、故事、圖示、影片等引入,吸引學生注意力,提高興趣。如,學習《三國鼎立》時,郝穎謙老師先用電視劇《三國演義》的主題曲MTV導入,然後她說「那麼讓我們共同步入那個風雲變幻,人才輩出的三國時代,去揭開那一幕幕真實的歷史畫面吧!」這種導語起到投石激浪的效果,使學生的思緒彷彿回到了那個三國時代。
第二、恰當、適時的演示恰當、適時地演示課本插圖、地圖、實物等,及播放音像製品等直觀資料,再配合教師的講解,可以使知識內容圖文並茂,增強教學的生動性、直觀性,讓學生在想像、分析、綜合形象思維基礎上進行抽象和邏輯思維。例如:文華老師在講述《南京大屠殺》時,配以影視資料和各種圖片,使一幅真實的歷史畫卷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在「耳濡目染」的歷史事實中,加快接受知識的速度,對史實掌握得更准確、更透徹。從而進行了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
第三、精彩、形象的講述馬卡連柯曾說道:「同樣的教學方法,因為語言不同,效果可能相差20倍。」教師在精心設計課堂、創造氣氛的同時,要對語言進行潤色、加工使之具有藝術性。藝術性的語言與歷史情景的展示相結合,使學生隨著教師的講解產生「移情現象」。例如:學習「岳飛抗金」時,我展示岳飛圖片,並簡介岳飛並有感情朗誦《滿江紅》。學生在「當時」的歷史氛圍中,思想情感轉移到了岳飛身上,達到主動體驗歷史的目的,增強了識別美、丑和客觀評價歷史事實的能力。
第四、巧設情境,導引參與教師在講述和演示過程中要不失時機地巧妙設置歷史情境和問題,激發學生探究的動機,導引積極參與的熱情,並抓住關鍵點,誘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即:換位體驗、激疑設問,發揮自主性,使學生在疑問和驚奇中思維,從而實現目標。如:學習「官渡之戰」時,為反映當時的情景和形勢,倪淑芳老師要求學生結合教材內容編演了一個「許攸與曹操」的歷史短劇。再如:學習「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時,提出:「假如你是當時的一位熱血青年,你會以哪種方式挽救民族危亡?」另外,也可以緊扣教材適時的組織一些簡短的歷史小辯論等。讓學生在主動參與中深入感受歷史,拓展學生的歷史思維,培養他們的創造力和演繹能力。
第五、干練、懸念式的結尾歷史情境教學要求課堂小結干練、利索,抓住主線,提升觀點,並以評書演播或歷史劇連播的方式給聽眾一個懸念,為下一節課的導課埋下一個伏筆。即:結語留有情趣,留下思維的尾聲。
第六、巧妙利用活動課依託活動課,安排一些活動作為課堂情境教學的延伸,讓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實現歷史與現實的鏈接,加深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例如:我曾經組織學生編排課本劇《昭君出塞》,從劇本到演員、道具整個過程,全由學生自己完成。後參加渭濱區表演,受到好評,也使學生得到了鍛煉和提高。
第七、積極、有效地開展課外活動為加深對課堂內容的理解與掌握,彌補課堂教學的欠缺,要有針對性地開展課外活動,把學生「帶入」歷史。如結合鄉土歷史教學,參觀遺址、博物館;邀請革命前輩做報告、編演歷史短劇、撰寫歷史小論文、欣賞歷史書畫;定期舉辦校園歷史手抄報評比、古詩詞朗誦賽等,使學生「重遊」歷史。這些活動可以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保證,亦可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思維的發展。

Ⅳ 初中歷史教學創新及其案例研究)如何進行情景教學

初中歷史教學在培養學生的求知慾的基礎上培養其能力。巧妙創設歷史情境,激活學生創新思維。

1、在講課過程中多採用畫面、史料、圖片等直觀手段,有助於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能力和提取有效的能力的質量。

2 、情境的創設要有目的性,一節課總有一定的教學任務,需實現一定的教學目標,教學情境也應圍繞教學重點、難點設。

3、情境的創設要有針對性,防止生搬硬套,牽強附會。

總之,歷史教學中最佳教學情境創設,有利於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其積極的參加教學活動。歷史教學情境的創設無疑是激發學生興趣的關鍵,是學生思維創新的源泉。

Ⅳ 如何創設有效的歷史教學情境

第一方面作用:情境創設有利於豐富歷史內涵,(再現歷史)。
從歷史學科的特點來看。歷史具有客觀性和過去性的特點,有著時間、空間、人物等特定的場景。然而今天現實的課堂缺失了情感,老師不愛教,學生不想學,這樣的課堂怎麼能有生命的激情!更無法展現歷史的生命力。無論是學生還是老師,人性都被忽略殆盡。所以,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適當補充資料,豐富歷史內涵。
通過運用各種教學手段使歷史情境化,再現具體時間和空間條件下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再現人類社會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心理特徵,引導學生追溯歷史。學生只有充分感知了歷史,才能真正理解、掌握歷史知識,才能不知不覺神入歷史,達到學習效果最佳。
請大家看這樣一個案例:
案例1:七年級上冊第10課《秦王掃六合》情境創設實錄
教師模擬豐富的內涵的歷史故事引入本課,很有深意,其目的是為突破「三統一」的背景而設計:
師:同學們,今天我給你們講這樣一個故事: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派一名使者到大梁去傳達始皇的命令。可他坐著馬車,一出咸陽驛道就變窄了,馬車便不能再繼續行駛,於是他改為步行,天快黑時他到了洛陽。他又餓又渴,到一家小店去投宿,結果老闆不要他的銅錢,他以為是老闆嫌少,又加了許多銅錢,那老闆還是不要,並從自己櫃台下拿出幾把小刀(實為刀形幣),那使臣嚇了一跳,以為是碰上黑店了,出了一身冷汗。第二天,他終於趕到了大梁,卻遇到了更大的麻煩:那長官不認識秦國的文字,竟說他假傳聖旨,差點要把他拿下。他好不容易逃出大梁,身上已沒有分文,肚子餓了時只能沿途偷幾個紅薯充飢。使臣很狼狽地回到咸陽,向秦始皇復命。
師:同學們,假知你是秦始皇,你聽了使臣的稟報、會採取哪些措施來加強自己的統治呢?
這個情境創設故事很有趣,那麼大家說說這個案例的具體作用是什麼呢?
它極大地豐富了歷史的內涵,使久遠而陌生的歷史活生生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很容易理解一個國家在文字、貨幣、語言、度量衡等諸多方面進行統一的必要性。
如此看來情境創設的第一個作用就是它有利於豐富歷史內涵。再現歷史,豐富歷史內涵有助於學生進一步理解和學習歷史。
第二方面作用:情境創設有助豐富學生的想像力。(培養能力)
從青少年心理特點來看,初中學生的形象思維仍在起重要作用。所以,在講課過程中多採用畫面、史料、圖片、角色扮演等直觀手段,有助於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能力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情境再現法,是讓學生先感受、體驗,再用語言表達。在感受體驗時,大腦右半球興奮;在用語言表達時,左半球興奮,這就大大挖掘了大腦的潛力,使學生始終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
請大家再看這樣一個案例:
案例2:七年級上冊第7課《大變革的時代》情境創設實錄
創設情境:《一個奴隸主的煩惱》
為了突破封建制度確立的歷史條件,使抽象事物具體化,我設計了充滿想像力的情境歌謠《一個奴隸主的煩惱》,以詼諧的歌謠交待了這個奴隸主生活的時代背景和他所遭遇的問題,以大化小,以小見大。使學生們通過幫助奴隸主解決一個又一個問題,師生互動,層層深入,抽絲剝繭般的了解到了私田和封建剝削方式的出現,地主和農民兩大階級的產生。水到渠成,突破了難點。
我是一個奴隸主,受封300畝。役使奴隸500個,納貢上千斗。剩餘不夠我揮霍,日子長悠悠。鐵器牛耕初推廣,正是好時候。大家幫我想一想,如何更享受?
問題一:原來500人耕種的土地,現在只需要300人就足夠了,剩下200人我應該讓他們做些什麼呢?我可不想讓他們白吃飯不幹活呀!
問題二:哈哈,我現在有兩種土地,一部分是公田,是要交納貢賦的;另一部分嘛,不讓上面知道,就全都是我自己的了(私田)。我應該怎樣做才能從這些土地中獲得更多的好處呢?
問題三:我還偷偷吞並了一部分公田,其餘的公田我也無心答理,長滿了荒草,上面無利可圖,可是我越來越富有。但是私田面積越來越大,奴隸們勞動強度更大了,他們怠工、逃跑、破壞工具;這可影響了我的收成,我該怎麼辦?
問題四:這下我可省心了,奴隸們很高興,他們一家一戶賣力地幹了起來,每畝地還多收三五斗呢!除去留給他們的,我的嘛------保密!他們太愚蠢了,哈哈-------。但是我還有煩惱,我的煩惱是什麼呢?(私田合法化)。
教師拓展:他道出了所有新興地主的心聲。
通過這個情境創設,學生對大變革時期奴隸主生活的時代背景和他所遭遇的問題有了切身的感性認識,對封建制度的誕生就比較容易理解了。如此看來情境創設的第二個作用就是有助於豐富學生的想像力。
第三方面作用:情境創設有利於激發學生的興趣
興趣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心理動力。歷史教學中最佳教學情境的創設,有利於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其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而教師語言的精心設計與教師情感的真情投人,現代視聽工具的充分利用,能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手、嘴、耳、眼的五官,能和大腦一起,進行積極思維活動,可以打破時空界限,為學生再現歷史畫卷,從「過去」走向「現實」, 縮小學生與歷史的時代距離,使之目睹「歷史的真實」,構建起學生通過圖像認知史實的境界,構成百聞不如一見的視覺感知。變被動的「聽」、「記」為主動的「看」,這樣就能引發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而學習興趣是學生順利完成學習任務的心理前提,是最好的教師,是新知的增長點。
教師可採用設疑等多種手段,使歷史情境再現,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已達到讓學生主動學習的目的。
案例3:七上第15課《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情境創設實錄
方式一:創設情境:多媒體展示虛擬漢武帝招賢令:(也可以學生根據教材自己設計招賢令)
招賢令
我大漢王朝,歷經幾代先皇的休養生息,現民殷國富,兵強馬壯。吾皇雄才大略,志在四方。為保境安民,徹底根除匈奴大患,擬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現招募有膽有識,果敢中義之人,代表大漢王朝出使大月氏。事成之後,良田美宅、黃金萬兩。如有勇者,速來報名,欽此!
下面設置了兩個問題:
問題一:「招賢令」所招募的使者必須完成什麼任務?
問題二:為什麼漢武帝時期要去攻打匈奴呢?漢武帝以前,漢朝和匈奴是如何相處的?
方式二:設計模擬對話:利用教材中敦煌壁畫——張騫拜別漢武帝出使西域,學生發揮設計一段漢武帝和張騫對話。(漢武帝的囑托勉勵、張騫表示不辱使命)
通過這兩種方式的情境創設,學生的注意力會被教師創設的情境所吸引,積極熱烈、充滿興趣地參與到學習之中。可見情境創設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四方面作用:情境創設有利於情感教育的培養
如果我們的歷史課堂教學中只有知識而沒有「思想」,我們不僅不可能指望實現歷史學科的人文教育價值,使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一根本性的方面獲得長足發展,甚至就連最起碼的對歷史知識的識記這一最淺層的基本要求也難以達到。應該意識到沒有情感的投入很難識記,記住也忘的很快。
歷史學科「過去性」的特點決定了歷史教師的講課必須生動形象,富有感情,引人人勝,才能使學生「如聞其聲,如見其人」,才能在學習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師的語言描繪,對學生的認知活動起著很大的指向性作用。提高感知效應,情境會更加鮮明。

Ⅵ 如何在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中有效創設情境

歷史課程的開設主要是為了讓學生了解歷史,對史實有更加清晰的認識,從而增加學生的基礎知識。我國現階段的初中歷史教學中在教學方式上存在著一定的問題,最為突出的表現就在於教學方式無法滿足實際教學的需要。事實上,歷史是一門綜合性十分強的學科,而且教學內容對胡賀初中生而言具有較高的難度,這種情況下,歷史教學質量必然無法實現較高的提升。情境教學是一種將教學內容融入到具體情境中的教學方式,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其達到情感共鳴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在歷史教學中需要多增設情境教學,轉變教學方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實踐證明,加強情境教學對提高歷史教學質量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利用多媒體進行直觀教學展現歷史情境
直觀教學是創設歷史情境最主要的方法。因為歷史具有不可再現性的特點,這就需要教師必須通過多種教學手段和媒體,盡可能多的再現歷史畫面,讓學生成為直接的觀察者和參與者,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和體驗。例如講解《開國大典》時,可以給學生播放開國大典的視頻,讓學生感受新中國成立時的盛況,深切感受新中國成立的偉大意義。例如學習中國的《國防建設》一課時,可以播放新中國不同時期的閱兵儀式,讓學生在掌握國防建設發展歷程的同時,可以更深切的感受到新中國國防力量的不斷提高,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增強學生熱愛祖國的感情。再如學習1929—1933年資本主義經濟大危機時,筆者出示了能反映經濟大危機的廳悄四張圖片:《等待領取救濟麵包的長隊》《因沒錢付房租而靠在繩索上睡覺的難民》《因為破產而出售汽車的資本家》和《資本家銷毀大量產品》。通過對圖片中情景的對比,使學生加深對這次經濟危機的感性認識,大量工人失業,百姓生活痛苦不堪。並且感受到此次經濟大危機中災難最深重的是廣大勞動人民,從而揭露出資本主義制度的腐朽性。
二、把學生的疑問成為情境創設依據
認為學習是從思考開始的,而思考時就會產生問題,這種疑問的扮做渣解決就成為學習源泉。所以,我們要善於利用學生的疑問來進行教學,把學生的疑問創設成一定的教學情境,問題不光來源於學生,也可以是教師把疑問拋給學生,讓學生在疑問中動腦思考,從而產生創新的火花。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不斷地質疑,把哪怕是一點點的疑問都要大膽提出來,只有有了疑問就有了解決問題的辦法,讓學生在思考問題中解決問題。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比如,在學習「貞觀之治」時,學生對「女皇武則天」有了一定的了解,而其中有個學生提出了一個這樣的疑問,「皇帝一般是由男的來當,但她是個女人為什麼能當上皇帝」。為了讓其他學生對這個問題有更為深入的了解,筆者把這個疑問推給了學生自身,作為一個作業讓他們課下利用一切手段解決,他們可以去圖書館,也可以在家中利用電腦完成資料的收集,把與武則天有關的情況都有了解並掌握。雖然這種學習方法會浪費學生的一點時間,但是,學生的學習是自由的,他們用更多的時間了解更多的知識,大部分學生的作業完成的很出色。學生不但找到了教科書的內容,還了解了教科書以外的內容,有的學生還找到了有關於武則天從進皇宮以來到稱帝直至晚年的所有大事,通過這些大量的資料,讓學生真正了解了這位女皇的偉大之處。
三、藉助角色扮演創設情境
角色扮演也是創設情境的一種重要方法,雖然歷史不可能重演,角色扮演只能創設間接情境,但可以通過結合教學內容,穿插真實史料,讓學生在模仿過程中像史事經歷者一樣去發現和探究問題,縮短了學生與歷史的距離,從而使學生在其中產生一定的情感體驗,增強課堂教學的新鮮感和趣味性,有利於培養學生的主動參與和合作意識,並使學生學習方式發生轉變。比如教師在講述九年級下冊《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一課時,可以讓學生扮演戰勝國和戰敗國的代表,依據課本表述的英法美等國的各自主張,彼此爭論,最後達成了《凡爾賽和約》。這樣可以為以下的問題探究做鋪墊:英法美都是戰勝國,為什麼還要激烈爭吵?由此可見巴黎和會是什麼性質的會議?《凡爾賽和約》是怎樣的一個和約?等。
四、用生動的、飽含激情的語言創設教學情境
語言是教師進行教學的最重要手段。初中歷史教材中涉及到很多戰爭場面。如何更真實地將這些歷史場面重現呢?簡單地讀一讀還是照本宣科地介紹一下?顯然,這都很難達到理想的教學目的,此時,教師如果能用生動、飽含激情的語言加以描述,必能激起學生的情感因子,利於學生參與其中。例如,在講述「一國兩制」時,就可以朗誦詩人餘光中的《鄉愁》。充滿相思之愁、離別之痛的詩句更有助於學生理解「一國兩制」的偉大意義,使學生的愛國之情在飽含激情的語言中得以激發和升華。
五、完善學生歷史情境自我創設的環節
初中歷史教學應以課本為基礎進行輻散性教學,通過讓學生在歷史情境創設中進行相應的課堂表演等多項課堂任務,促進對於歷史知識及歷史背景的理解,增強學生的課堂參與度。當學生在扮演不同歷史人物的時候,會以所扮演的人物角度來對當時的歷史事件進行相應的思考與認識,比如介紹「虎門銷煙」這一知識點,筆者讓學生來扮演林則徐、道光帝、清朝大臣等,學生很快地進入角色,並能結合自己對歷史人物的理解進行發揮,個個演得有聲有色,在角色扮演中學生更能體會到當時中國的現狀及清政府腐敗無能的大背景。這樣的情境教學對於學生的歷史學習有很大的幫助,可以使學生深刻體會到社會矛盾與歷史發展規律,在矛盾與沖突之中培養自身的歷史思維能力與正確的歷史觀。
六、結語
運用情境教學法進行初中歷史課程教育能夠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通過新的方式對歷史知識有更加直觀全面的認識。合理地使用情境教學方法能極大地提高歷史課的教育質量。教師需要注意在情境教學中容易出現的問題,對新方法做到合理利用,避免問題出現,真正發揮情境教育的作用。

Ⅶ 在中學歷史課中如何創設最佳教學情境

新課程改革中,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也發生了創新性的改變。如今在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把握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認知特點,投入運用或滲透情感,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如圖片、錄音、影視、多媒體等來創設、渲染出歷史教學具體、形象、生動的環境和氛圍,讓學生在這種最佳的環境和氛圍中去感知歷史,進而達到理解與認識的升華。這樣,重視學生的情感發展,注意主體的感受與體驗,注意其感受能力與感受慾望,在情感與意境最佳組合的情境中,就能使學生受到感染,從而達到情感與審美體驗。歷史課堂教學情境的創設有以下優點:
一、激發興趣,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
興趣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心理動力,激發興趣是初中階段教學中不可忽視的。現代教學論認為,學習過程是學習者的自我教育過程,學習活動是一種認識過程,但它是一種特殊的認知過程。即學生的歷史學習過程也是學習者自我教育的過程,學習不僅僅是作為觀念形態的認知活動,它要求學習者全部身心功能的參與。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過程中必須發揮學生的能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歷史教學中最佳教學情境的創設有利於激發學生興趣,使其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而教師語言的精心設計與教師情感的真情投入,現代視聽工具的充分利用,能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手、嘴、耳、眼的官能,和大腦一起進行積極的思維活動。
如《第一次世界大戰》一課的導課,教師首先拿出一個現代坦克模型(兒童電動玩具坦克),並發出模擬、模擬的槍炮聲,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起了學生的興趣。接著問:最早出現在戰場上的坦克是什麼樣子的?它是在哪次戰爭中首次使用的?通過這樣的設問,活躍了學生的思維,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通過語言、實物、聲音的配合,一下子就把學生吸引過來,為一節課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掌握、理解知識的內涵實質
向學生傳授歷史基礎知識是中學歷史教育最基本的任務。藉助於最佳教學情境,不僅能更有效地完成傳授歷史基礎知識的任務,而且有助於學生理解實質、把握內涵。
如《美國內戰》一節課的講述中,對於南北矛盾內容的處理,教師首先把課前准備好的關於南北矛盾中的工業原料、勞動力、關稅、奴隸制度示意圖掛出,並把學生分成兩組,然後指出:現在讓我們穿越時空,進入正在進行激烈辯論的美國國會中,兩組同學分別就是南北方的議員代表,請你們就南北矛盾中的焦點展開辯論。在教師的啟發下,學生們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最後得出了結論,化解了難點。學生通過辯論與參與,鍛煉了表達能力,也培養了運用史實分析問題的能力;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同時提高了學生的能力。
三、思想品德教育
現代化教學技術的應用,最佳情境的創設,形象地再現了歷史場景,有利於強化學生的情感。運用現代技術及語言,能夠形象具體地再現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情境,使學生通過形象受到感染,強化愛憎情感;通過語言深入到人物的內心,讓學生體驗情感,能激發學生的內心感受,從而與人物同悲歡、共命運,通過語言的導撥,使學生明白道理。歷史教學中,知識教學內容與思想教育內容的一致性決定了歷史教學過程應該寓思想教育於歷史知識的傳授之中,同時通過師生感情的雙向交流,創設情境,激發學生高尚的情感,通過多媒體等,使學生感受到歷史氛圍,從而進入角色,受到感染和教育。
四、培養學生能力
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先進教學手段的運用,教師有目的、有意識的語言設計,個人情感的真誠投入,創造了歷史課堂教學的最佳氛圍,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學生的主動參與、積極思考,為學生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能力。
如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果與性質,教師在運用微機設計的戰爭形勢與戰爭路線圖展示了戰爭的局面後,向學生提出假想:根據當時戰爭的形勢分析,一戰的結果是必然的嗎?如果你是德國的總參謀長,你是否有辦法來贏得這場戰爭?可從戰略上、外交上考慮。然後又提出:如果你是法國的統帥,你將如何對付這位德國總參謀長的辦法?學生根據教師提出的問題討論得非常熱烈,想出了很多辦法,提出了很多設想。最後教師指出,戰爭的結果不是必然的,但無論哪一方勝利,都不能改變戰爭的帝國主義性質。通過這樣的討論與分析,學生不僅加深了印象,而且活躍了思維,鍛煉了表達與評述歷史問題的能力。歷史學科的知識特點也為情境教學提供了有利的素材,如場景的恢弘、人物的再現、事件的來龍去脈、時空的倒置、歷史的進程等,都可以通過語言的渲染、情感的真誠投入以及實物、圖片、模型的充分利用來達成目標,尤其是微機軟體的進入課堂,使創設最佳歷史課堂教學情境有了可能。
綜上所述,利用現代教學工具可以最大限度地提供歷史場景,生動、自然、客觀地反映歷史面貌,能有效地提供信息反饋,促使學生通過這些情境教學更快更好地掌握歷史知識,學好歷史這門學科。

閱讀全文

與初中歷史如何運用情景教學設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21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87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3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2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65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8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76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8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66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0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35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6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80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03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29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18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2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07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70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