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如何串講高中歷史知識點

如何串講高中歷史知識點

發布時間:2023-08-01 16:57:57

『壹』 高中歷史知識點太多無從下手,應該從哪裡開始入手學習

作為一個入門教材,可以讓你初步了解歷史主線,還是非常有幫助的,至少不會那麼枯燥無味。從這本書中就可以把我們國家民族的歷史學到。全書共九卷,相信這就夠您學習一段時間的了。接下來補古希臘可以看第一手史料《伯羅奔尼撒戰爭》,古希臘歷史之父希羅多德的《歷史》等。

前期可能看不到效果但是只要你靜下心來,認真學習,跟著老師走,時間是夠的。加油。據說巴赫抗抑鬱,可以去試試。久石讓的幾首小編制也可以,大編制太長且普通前端耳機難以演繹,不建議。簡單粗暴,我今生一定找一個比她更優秀的,到大學去找。

『貳』 歷史教學中如何滲透各學科知識

一、歷史教學中學科滲透的基本理論依據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是由各種事物構成的,各個事物相互之間存在著必然聯系,各個事物的變化發展也是相互影響的。當部分以無序的、欠佳的結構形成整體時,整體要素的功能才會大於部分功能之和。具體到文科綜合教學中,政治、地理、歷史三門學科知識也是一個整體,當三門學科知識之間的關系處理恰當,就會達到整體功能大於部分功能之和的效果,進一步提高文科綜合能力,實現對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然而,歷史、政治、地理又是三個獨立存在的學科,各學科又各有自身特徵,三者之間有聯系又有區別。但三門學科有一個共同屬性--都是社會學科,也就具有社會屬性和自然屬性。歷史側重於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及規律;地理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側重於人類生產生活中的地理環境的變遷關系;政治主要側重於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學和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雖然歷史講述過去發生的人和事,地理和政治則以現實中的人和事為主,但三門學科之間既有交叉、滲透的因素,又有綜合的因素。
從教學目標來看,對於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與知識整合能力、以及創新思維和發散思維方面,歷史、地理、政治三門學科都具有一致性,都要求學生運用發展的、辨證的觀點去認識自然和社會。從教育目標上看,三門學科都在意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和能力,通過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關系的理解,要使學生深刻地了解自然和社會,從而達到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發展。從歷史、政治、地理三科在與社會現實的結合要求上看,他們具有一致性。
二、歷史教學中學科滲透的幾種類型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科滲透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一是以歷史為主的兩門學科之間的滲透;
二是以歷史為主與兩門或兩門以上學科之間的交叉滲透;
三是歷史學科與其它學科之間的關聯明顯的內容,可以明確、直接地進行學科間的"明"滲透與綜合;
四是歷史學科與其它學科之間的關聯不明顯的內容,可以潛移默化地進行"暗"滲透;
五是以其它學科為主,政治、地理等學科兼顧歷史學科知識的滲透。
三、如何利用學科滲透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一)構建歷史基礎知識庫,通過橫向遷移進行跨學科滲透
高考文科綜合已不是簡單的知識考試,而是注重考察學生運用基本知識進行綜合分析並解決問題的創新實踐能力。然而實現這一創新實踐活動,關鍵在於掌握歷史、地理等各學科的基本概念、原理以及基本事實等基礎知識和基礎技能,否則創新就只能是口頭之談。
中學歷史是一門記憶量較大的學科,所以,教師不應對單個知識點抓住不放,而應對知識進行梳理、整合,揉碎之後形成學生自己的知識網路和線索。要實現上述目標,首先需對歷史知識按照自己的思路或脈絡重新進行歸類、組合,形成自身合理易記憶的知識庫,比如可以把歷史知識點歸結為概念、線索、事實、過程、結論等幾個方面。其次,根據學習需要,對知識庫中的知識進行提取和利用,以此為基礎橫向遷移拓展新知識。再者,把各學科知識點相互聯系,找出其中的某些契合點來實現學科滲透。
(二)注重學生的思維訓練,通過思維訓練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現在的文科綜合考試題目中,文字材料類題目所佔比例較大,但萬變不離其宗,材料題目只不過是各學科基本知識點的綜合,這也促使教師從單一的知識點教學往培養學生綜合能力方向轉變。在學習和答題方法上,教師應進行幫助指導,培養學生的思維習慣,形成科學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跨學科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必須掌握各學科內部以及各學科之間相關知識點的內在聯系。
實現上述目標,首先要培養學生解析材料的能力,讓學生通過已學過的知識和技能,從未曾學習過的材料中發現並提取、整理出有價值的信息。其次,訓練學生識別並運用歷史地圖的能力,讓學生充分利用地理學科中識別地圖的基礎知識,解析地圖中所包含的的歷史地理知識點。再者,通過有意識地分析材料中具體歷史事件的發展過程,把各個歷史知識點貫穿起來,從而總結出歷史發展的基本觀點和規律。
(三)採用發現式教學方法,著力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所謂發現式教學方法,就是讓學生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並得出結論的一種方法,其主要特徵就是學習的概念、理論、方法必須由學生自己發現,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運用發現式教學方法,學生不僅需要把課本知識內化,讓知識成為自己知識庫中的有機組成部分,還需要靈活運用多種能力以及一般的思維方式。所以,在歷史教學中,教師由點到面、由淺入深地再現歷史的過程,通過創設特定問題情境,讓學生解決問題,並從具體的歷史事實中尋找原因、得出結論。
(四)適當開展研究性學習,培養學生進行學科研究的興趣
在高級中學階段,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獨立閱讀學習資料和獨立進行思考的能力。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獨立探索的精神,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有目的地開展一些研究性課堂學習活動。開展

『叄』 高中歷史教學的方法有哪些

研究歷史教學的原理和方法,是分科教學法之一。中國教育史上,講授歷史有很老的傳統,孔丘作《春秋》的目的之一,就是用歷史教育他的弟子,藉以形成他所要求的做人的規范。但真正研究歷史教學法,是從清朝末年廢科舉、興學校開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歷史教學法才被廣泛地研究。接下來我就給大家講講常見的高中歷史教學方法,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高中歷史教學方法種類

其一,設置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一個研究、探索的過程,也是學生提高歷史認識的過程。這些研究性學習問題從哪裡生成呢?第一,教材。如教材的導讀框、課文、插圖、小資料、地圖、名人名言等;第二,課外的歷史材料。如音像、實物、口述史、文字資料等;第三,社會生活。如日常生活、社會熱點、時事政治等。提出問題之後,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分組討論,然後再引導學生用心思考、踴躍發言。問題的解決,不僅僅能夠豐富學生對具體歷史現象的認識,而且能夠培養學生用具體的歷史事實來印證歷史結論,甚至修正歷史結論,從而樹立起科學的歷史觀。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和理解「史論結合」、「論從史出」的史學方法,同時培養學生科學嚴謹的治學精神。

其二,注重歷史教育的思想性和教學過程的邏輯性。

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學習歷史不僅僅能夠使人明智,還能夠提高人們對歷史和現實的決定力。歷史教育應當突出它的思想性,而不應僅僅是講講故事或說說笑話而已。我們歷史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啟迪民智,提高人們的思想認識,讓下一代成為能夠獨立思考、有批判精神的人。為更好的實現以上目標,歷史教學過程要注重教學環節的邏輯性,即從一個知識點到另一個知識點之間的過渡要自然,讓學生把握各個歷史事件內在的邏輯關系,掌握歷史發展的脈絡。在此前提下,我們再盡可能地讓學生明白歷史的多樣性及其無限發展的可能性。

其三,注重歷史課堂的活躍性,充分運用多媒體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和多樣的教學方法。

所謂「親其師,信其道」,教師首先要做學生的良師益友,構建一個良好的師生關系。這是活躍課堂氣氛的前提條件。其次,運用多媒體現代教育技術向學生展示歷史原始錄像、經典的歷史圖片、電影剪輯或其他文字資料,構成視聽沖擊,讓學生多感官參與學習,走近歷史情境,進行情感體驗。隨著多媒體技術、通訊網路技術的發展,信息技術將在教育中廣泛地得到運用。這即所謂的計算機輔助教學。再次,根據每一課的實際需要,在課堂教學中靈活運用多樣的教學方法,如講述法、講解法、談話法、直觀教具演示法、綱要圖示法、講讀法和發現教學法等。

對於高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探討

1.導入「華而不實」,學生情緒調動不在點上

從高中歷史教學內容來看,教材中的知識都是過去完成時態,構建與史實相似的歷史情景能夠有效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其思維虛構出盡可能完整的歷史。不過有些教師為了調動課堂氣氛,搞了很多「華而不實」的東西,不但沒有激發學生的想像力,反而讓學生感覺歷史和自己的生活很遙遠,覺得沒什麼探究的價值,學習積極性難以調動。

2.提問「勞而無功」,學生的思維開放度不夠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灌輸式教學顯然不能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為此問題教學法應運而生,教學任務被隱藏於一個個問題之中,學生的智能情在解決教師預設的一個個問題中得到發展與提升。可是採用問題教學法進行教學,如果問題的設置與提問方式不科學,容易導致學生的思維浮於表面,提問「勞而無功」,為什麼呢?究其原因有如下幾個:

(1)提問方式不符合記憶規律,例如提出「辛亥革命是哪一年爆發的?」這樣的問題,學生的回答必須是要記住才行。對於記錯了的學生,也無法將正確答案與某一個時間點聯系起來。如果換一種問法:「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現在請你算一算辛亥革命是哪一年爆發的?」兩種問法相比,前者孤立,學生難以記住,而後一種問法拉近了學生與歷史時刻的距離,下次遇到這個問題,只要想起老師講這個問題是哪一年就可以了。而高中時間就那麼短,遷移容易,記憶深刻。

(2)提問過於顯性,沒有調動學生進行深層次思維。例如提問:「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意義如何?」這個問題的答案在教材中可以直接找到,學生不需要進行深層次思考。同時也容易讓學生形成一個錯誤的認識,就是只要記住教材就可以了。這樣,理解教材的深度不夠,更談不上生成新問題了。

『肆』 如何進行高中歷史總結如何去把握歷史線索

就這樣按著線索去記

一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840~1919年)
一,鴉片戰爭
1.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及其危害 ①背景原因 ②鴉片對中國的巨大危害
2.中國政府的禁煙 ①林則徐的禁煙措施 ②虎門銷煙
3.英國為維護鴉片走私發動侵華戰爭 ①簡單經過: 1840年6月:廣東→福建→浙江→天津
1841年: 香港島→廣州虎門(關天培)→廈門→定海(三總兵)→吳淞(陳化成)→南京三元里
②結果:《南京條約》1842年 a.內容 條約——五項 附件——三項 b.危害
4.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的影響——開始進去半殖半封社會 ①社會性質的變化: 獨立主權國家→半獨立,主權受侵害——半殖半封建經濟結構→資本主義,封建經濟並存——半封
②社會矛盾的變化: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主要農民與地主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
③革命任務的變化:反封建→反帝反封建(舊民主主義革命開端)
二,第二次鴉片戰爭
1.背景原因 ①外國商品銷路不暢 ②三國提出"修約"要求被拒
2.借口與有關國家
3.戰爭的簡單經過1856~1858 廣州→天津《天津條約》1859~1860 天津→北京《北京條約》(大沽口) (火燒圓明園)
4.條約內容及其危害
5.沙俄乘機攫取中國大片領土
6.中國政局的變動與中外反動勢力的勾結①那拉氏發動"辛酉政變"1861年11月 ②那拉氏控制下中國政局的特點 ③中外反動勢力的勾結 放棄中立(英,法)願協助剿(法,俄)
三,太平天國運動
1.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教"——核心:反清,反傳統
2.洪,馮二人赴廣西傳教——紫荊山——思想,組織的准備
3.金田起義:1851年1月11日
4.永安建制: 天王—洪秀全 南王—馮雲山 北王—韋昌輝西王—肖朝貴 東王—楊秀清 冀王—石達開
5.太平天國的順利進軍,與定都天京(1853年3月)
6.《天朝田畝制度》
7.天京事變——太平天國由盛轉衰
8.太平天國後期的戰爭
①政治上——洪仁玕《資政新篇》李秀成——江,浙,上海:天京保衛戰
②軍事上 陳玉成——安徽:安慶保衛戰
9.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
10.歷史評價
①失敗原因 農民的局限 中外反動勢力強大
②歷史作用
③性質
四,洋務運動
1.洋務派的產生及其代表人物
①二個過程
②群體
③認識
④主張與目的
⑤代表性人物
2.洋務運動的主要內容 ①創辦近代軍事工業〔代表企業,經營方式(官辦)與特點(三性),口號(自強),作用〕 ②創辦近代民用工業 ③創辦近代教育,引進西方科技 ④創辦近代海軍〔北洋海軍(1884年)→北洋艦隊(1888年)〕
3.洋務運動的歷史作用
五,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及其階級力量的成長
1.中國民族資本主義企業的創辦(時間,地點,創辦人,企業名稱)
2.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處境與特點 ①處境:受壓迫,受束縛
②政治特點: a.革命性 b.少,小,弱 妥協性 不徹底 軟弱性
3.中國無產階級的產生及其特點 ①早於資產階級(三個來源) ②政治特點: 集中→團結 苦→革命性最堅決最徹底 ③早期斗爭→自發性經濟斗爭
六,中法戰爭
1.法國挑起戰爭的背景原因
2.戰爭的主要經過(二線三個戰役)
3.結果——中國不敗而敗——《中法新約》
4.台灣省的設立(1885年)
七,甲午中日戰爭
1.戰爭的背景狀況:中日出兵朝鮮,就撤軍問題產生分歧
2.日本突襲清軍,挑起戰爭
3.戰爭的主要經過:國外——平壤戰役 黃海戰役 國內 遼東半島戰役 威海衛戰役
4.結果:《馬關條約》
①時間,地點,人物
②內容:割地,賠款,開埠,設廠
③危害
5.戰爭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八,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
1.帝國主義對華資本輸出的形式及其危害 ①開設銀行 ②政治貸款 ③修築鐵路 ④投資設廠 ⑤開采礦山
2.中國社會經濟的半殖民地特點
3.帝國主義瓜分中國 ①強占租界地 ②劃分勢力范圍
4.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
九,戊戌變法
1.維新派的形成及其政治特點 ①維新派產生的歷史條件 經濟狀況——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階級力量——資產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台 ②維新派的政治主張 ③維新派的政治特點根由——接受雙重教育(傳統+西學)表現——政治上進步,但比較軟弱,反對根本革命
2.維新派的活動(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主要代表) ①辦學與講學(萬木草堂) ②多次上書(公車上書) ③創辦刊物(《中外紀聞》) ④組織維新團體:強學會,保國會
3.戊戌變法的實行及落實狀況 ①光緒帝下詔變法(1898.6.11) ②變法的主要內容 ③變法法令受到嚴重的干擾與阻礙 a.各省(除湖南省外)拒不執行 b.那拉氏打擊維新力量,組織發撲准備
4.戊戌變法的失敗
正面戰場的抗戰:
1、片面抗戰路線:(1)內容:只依靠政府和軍隊(2)原因:階級本性決定
2、抗戰概況:(1)37、8—11月淞滬會戰——失敗;(2)37年太原會戰(國共配合較好戰役)——失敗。平型關大捷——抗戰以來首次大捷;(3)38年台兒庄戰役——抗戰以來最大勝利 李宗仁指揮
3、評價:(1)抗戰態度比較積極,挫敗日本速決戰企圖,配合了敵後戰場的開辟。(在防禦階段,正面戰場是抗日的主戰場,國民黨軍隊是抗日的主力)(2)片面抗戰路線導致正面戰場喪師失地、一潰千里。
四、敵後戰場的抗戰:
1、全面抗戰路線:1937年秋中共洛川會議確定,即人民戰爭路線。
2、抗日根據地建立:八路軍建立的第一塊是晉察冀;陝甘寧是全國抗日根據地的指揮中樞和總後方,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
五、毛澤東發表《論持久戰》1938年春 駁斥了「速勝論」、「亡國論」論調,指出抗日戰爭是持久戰,勝利屬於中國,途徑要實行人民戰爭路線。
第二節 日本在淪陷區的殖民統治
一、抗戰進入相持階段
1、標志:1938年秋日本佔領廣州、武漢——同時表明日本速決戰企圖破產
2、原因:從日本方面看:(1)日本戰線過長,兵力、物力、財力嚴重不足;(2)抗日根據地的嚴重威脅。 從中國方面看:(1)正面戰場連續潰敗;(2)人民抗日力量尚需壯大
3、日本改變侵華方針: (1) 對國民黨:政治誘降為主(前以推翻國民政府為目標)、軍事打擊為輔(前軍事進攻為主) 影響:汪精衛公開投敵(38年底)建立南京漢奸政權(40年);蔣介石國民政府政策開始反對;正面戰場形勢惡化。 (2)對共產黨:集中兵力進攻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 影響:造成抗日根據地困難。
二、日本在淪區的統治:
1、經濟掠奪:政策(策略)——以戰養戰;總方針——把淪陷區經濟為它的附庸經濟。表現:(1)農業:強佔耕地、低價收購農產品;(2)掠奪勞動力;(3)「統制」工礦交通運輸業 目的:原料基地、戰爭需要、利潤。 (4)金融方面:搶占金銀、現款;開設銀行;苛捐雜稅。 2、思想文化:奴化教育——目的:摧殘民族意識,實現其同化政策 3、殖民統治:政策(策略)——以華制華;華北——治安強化運動;華中——「清鄉運動」
第三節 國民政府的反動政策
一、國民黨政策轉向反動
1、原因:(1)直接原因——日本政治誘降政策(2)根本原因——蔣介石國民政府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本性(3)重要原因——英美等勸降政策
2、標志:1939年初、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溶共、防共、限共、反共」政策 說明其政策重心由對外開放抗日為主轉為對內反共為主——積極反共、消極抗日路線。
3、政策兩面性:對日想投降又不放棄抗日,對共想反共又不敢決裂 原因——民族矛盾、階級矛盾 的交織
二、內外政策表現:
1、對日本侵略:(1)政策(路線)消極抗日;(2)事件:1940年棗宜戰役——張自忠犧牲(被周恩來譽為「全國軍人的楷模」);1944年豫湘桂戰役大潰敗——主要原因是消極抗日、積極反共政策造成的(日本稱之為「大陸交通線戰役」——直接目的是援救南洋的孤軍)
3)影響:造成正面戰場形勢惡化
(2、對共產黨:(1)政策(路線)積極反共;(2)事件:1939年底1940年初發動第一次反共高潮;1941年初製造第二次反共高潮——皖南事變(說明蔣介石既要反共又不敢和中共決裂):葉挺被扣、項英犧牲——中共回擊:政治上揭露;軍事上重建新四軍軍部——陳毅為代軍長、劉少奇為政委。說明中共已經成熟;中共以斗爭求團結;說明中共堅持原則的堅定性和策略的靈活性。(3)影響:削弱了抗日力量,破壞著統一戰線。

『伍』 如何高效記憶高中歷史

聯想記憶法

『陸』 高中歷史說課稿

【推薦】高中歷史說課稿四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致的說課稿准備工作,說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那麼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收集的高中歷史說課稿4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歷史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與其前後知識之間有直接的因果聯系。羅斯福新政是美國在1929—1933年經濟危機的背景下實施的。它使美國擺脫了危機,並且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模式,對二戰後整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影響深遠。學好它,有助於學生較好地理解二戰後資本主義發展的原因。因而本課內容非常重要,具有承上啟下作用。

2、教學目標:

課程目標:列舉羅斯福新政的主要內容,認識羅斯福新政的特點,探討其在資本主義自我調整機制形成中的作用。

知識與能力目標:

掌握羅斯福新政的背景、內容、特點,理解羅斯福新政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目標:

1、教師提供有關統計數據,利用影視作品或圖片生動再現當時情景,同時通過對史料的分析,培養學生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歷史唯物主義思維方式。

2、設計具有針對性、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展開互動式討論,並對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表現及時給予中肯的評價。

3、通過學生主動參與,角色扮演,體驗從不同角度發現問題,培養其合作探究能力,加深對歷史和現實的理解。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通過對羅斯福應對危機的學習,培養學生以人為本,關注現實,迎難而上,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2、通過對羅斯福新政內容和影響的講述,引導學生辯證地看待資本主義國家的改革和內部調整。幫助學生懂得在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過程中如何借鑒資本主義的先進經驗。

二、學情分析

了解學生、研究學生是施教的出發點。依據新課改的要求和學生的心理特徵分析,高一學生開始具有相對獨立的價值判斷能力和獨立思考意識,有探究的渴望和信心,但學習方法和習慣還待養成。因此,我認為應該引導他們自主、探究、合作地學習,掌握學習方法,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羅斯福新政的內容及特點。

(依據:到底是什麼樣的新政不僅使美國度過危機而且對後來影響深遠?這個問題是學生必須要分析並掌握的重點知識。)

難點:如何評價羅斯福新政,探討其在資本主義自我調節機制形成中的作用。

(依據:新政在資本主義自我調節機制形成中起怎樣的作用?這個問題是學生感到迷惑的,因而是難點問題。)

四、說教法

現代教育理念認為,教學過程實質是一個動態發展著的教與學統一的交互影響和交互活動過程。由於本課理論性較強,高一學生的認知水平有限,尤其對於世界史內容比較生疏,掌握起來有一定難度,故採取「設置情景———激發興趣———師生交流———落實重點———啟發誘導———合作探究——引導分析———突破難點———學以致用」過程,充分體現教師的引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師生互動貫穿其中。

五、說學法

教學的主要目的是教學生學會學習。教學中,鼓勵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頭腦去判斷,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改變其死記硬背和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理解和參與知識的發生、發展和形成過程,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六、課前准備

教師:准備關於經濟危機破壞性和羅斯福新政的資料、新聞圖片,電影片段等資料,並製成多媒體課件

學生:閱讀課本,根據興趣自願結合成幾個小組廣泛查閱、收集有關經濟危機資料,了解有關羅斯福應對危機的措施,模擬羅斯福的智囊團,為新政出謀劃策。

七、教學過程

教學

環節教學程序設計意圖

1、播放2分鍾的《大國崛起》片段(反映大危機對美國的破壞)

2、(幻燈打出)設疑:1929—1933年的大危機對美國造成什麼嚴重危害?(學生通過錄像片段,歸納出危機是全面的:金融、工業、農業、社會矛盾、失業問題等)影像設疑、溫故知新:

本環節採用直觀錄像、復習舊課的方法導入,不僅達到溫故知新的目的,而且讓學生明確新政的時代背景,從而為學習新政的內容作鋪墊。

對於「羅斯福新政」的背景,課前教師組織學生分組搜集相關資料,課堂上教師課件出示:

1、設疑:

經濟危機期間的美國總統大選中,如果你是一位生活在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公民,你會投誰的票?能說明一下你的理由嗎?

2、引導學生從以下兩方面分析:

(1)學生說說所了解的羅斯福,從中發現他具有哪些可貴的品質?

身殘志堅愛國救民樂觀自信改革創新。

(2)羅斯福擊敗胡佛就任第32任總統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創設情境,感受歷史

再現歷史場景,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各抒己見,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使學生認識到胡佛採取自由放任理論和政策已經過時。羅斯福當選總統,推行新政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

設計問題,探究討論: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學習羅斯福強烈的自我意識和頑強的毅力。

1、探究活動

假如在座的同學們是羅斯福的「智囊團」成員,請你們為羅斯福總統出謀劃策。分組討論,共同探究:分成金融、工業、農業、社會福利四個方面說一說。(提示:出謀劃策前首先要了解此領域的狀況和問題,再提出有效性的方案和措施,並說明你提出這些方案的目的和原因?)

2、學生討論後,教師課件展示表格,要求學生逐條分析其作用。在分析各條措施時,教師要補充一些典型事例,使措施具體化,而不是簡單的文字敘述。

打出示範空白圖表:(幻燈打出)

領域措施作用

金融

工業

農業

福利

以誘達思、講授新課

學生結合金融、農業、工業、社會福利方面面臨的問題,進一步推導出羅斯福新政的具體內容,讓學生在探究、討論的過程中更深刻地認識羅斯福新政的特點及其在資本主義運行機制調節中的作用。

本環節的設計可調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理解、歸納的學習能力,學習論從史出的學習方法。

探究問題一:

羅斯福新政「新」在哪裡?(學生思考回答)思考探究,落實重點

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貫徹誘導學生思考探究的理念,讓學生得出結論。

探究問題二:

1、介紹當時的人們看待新政的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你如何看待這些觀點?我們應當如何正確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呢?指導學生學會評價歷史事件的方法。

2、分組討論:如何評價羅斯福新政?學生回答後,歸納總結。(指導閱讀材料)深入分析,突破難點:

本內容是本節的難點。讓學生通過原始材料進行主動探究,自覺得出新政的實質「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避免了教師空洞的說教,又引用羅斯福的內心獨白,較有說服力。

新政影響設疑:

新政的實施會產生什麼影響?

①新政的實質②直接影響。

③間接影響④深遠影響引導分析掌握方法。

教師組織學生討論,暢所欲言,最後總結,培養學生運用辨證唯物主義的觀點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

探究問題三:

羅斯福新政對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有哪些有益的啟示?

課堂延伸學以致用

這個問題是為了讓學生用這節課學到的相關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目的是幫助學生樹立一種關心社會,學以致用的意識。

小結

歸納利用板書串講本節課的知識點,再次明確新政的背景、內容、特點、和影響作用。(打出板書)承上啟下,埋下伏筆:

串講式的小結能夠把本課內容濃縮,再現學習思路和重難點。

反饋

練習精選例題反饋練習,掌握方法。

課後

探究課後上網或到圖書館查找更多有關羅斯福的資料,對羅斯福進一步了解和評價?你認為他有哪些品質對自己最有啟發?課外延伸,啟發思考

高中歷史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儒家思想從春秋時期孔子創立,戰國孟子、荀子發展,西漢漢武帝時期成為正統,宋明時期成為官方哲學,明清出現反封建的進步思想家在思想文化領域占據主導地位;而且歷年高考也多有涉及,因此本科十分重要。

二.說目標

1.教學目標:

A.通過復習儒家思想的.演變過程,加深對基礎知識的掌握;

B.通過問題探究,培養學生思辨能力及歸納、概括和辯證看問題的能力;

C.通過本課的學習,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2.教學重難點:

①儒家思想各階段的代表人物及思想;

②通過問題探究,政史結合得出結論。

三.說學生:

高三學生已經對必修一、二、三及選修都已學過,還有一些電視劇的演播,學生還是比較了解的。

四.說教法:

問題教學法:是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教學出發點,把學習的主動權教給學生。

五.說教學過程:

I.導入:先通過二個題來回顧知識;

II.全程分析儒家思想(3.4.5.6.7),得出結論;

III.儒家思想的綜合評價(8.9.10),得出結論;

IV.如何正確對待儒家思想(11.12),得出結論。

V.預示高考,布置作業(問答題)

高中歷史說課稿 篇3

各位評委,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第一 單元第4課《專制皇權的不斷加強》。我主要從一說教材(包括教材地位、課標要求、教學目標、重難點分析)二學情分析、三教學方法、四教具准備、五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課主要介紹了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以及明清時期,皇權的不斷加強,它上承第3課,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的內容與本課專制皇權的不斷加強的內容,同屬於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中重要內容,學習本課不但有助於幫助學生了解和掌握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建立的過程及規律,而且還有利於認識這一制度對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國體與政體、官僚政治與行政管理等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從而使學生了解國情、關注民生,激發他們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另外,通過學習明清時期專制皇權達到頂峰的史實,認識我們今天的民主生活的來之不易,要更加珍惜民主。

因此,學習本課還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二)、教學目標

本節課的課標是:了解明朝內閣、清朝軍機處設置等史實,認識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根據課標要求、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具體情況,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方面:

(1)基礎知識: 清朝的軍機處

(2)培養能力:促進學生形成依據史實評價歷史事件與歷史人物的能力和形成歸納、分析能力。

2、過程與方法方面:

(1)通過設問、指導學生閱讀課本,促使學生思考分析歷史問題,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

(2)通過提問和組織課堂討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思維,引導學生把握本課知識結構

形成學科能力。

3、情感與價值觀方面:

(2)通過學習本課,明清時期專制皇權達到頂峰的史實,引導學生了解古代政治的多樣性,認識到中國古代經歷了漫長的專制社會,進一步了解中國國情,增強對民族、國家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也認識我們今天的民主生活的來之不易,要更加珍惜。

(三)、重難點分析

重點:明清時期加強皇權的措施及影響。

難點:專制皇權的不斷加強的過程

二、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在初中已學過本課的一部分內容,看過少明清時期的歷史劇,對明清史也有一些了解。但認識比較膚淺片面,側重對歷史現象的感性認識,對知識的掌握缺乏系統條理,對歷史現象的分析缺乏廣度和深度。所以,上課時,把教學內容製成教學課件,通過在課堂上展示歷史圖片,補充材料等方式,使之更生動形象,以增加學生學歷史的興趣,幫助他們系統深入地學習。

三、說教法

結合新課程教學理念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主要採用提問式,談話法、閱讀指導法和直觀演示法等進行教學。通過這些教法引導學生分析、理解、掌握清朝的設立軍機處史實。

四、說學法

學生通過閱讀思考、師生之間進行合作探究、體驗交流等,注重學習過程中的生成性。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五、說教具准備:

自製的教學課件。

六、說教學過程

(一)課前探究

1、組織學生通過網路下載有關歷史圖片,初步了解教材的相關內容。

2、思考課後的知識鏈接。

(二)導入新課

情境營造:通過復習上節課的內容和展示圖片,最後引入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軍機處的設立(設計意圖:用這種方式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並引起他們學習的興趣。)

(三)展示課標及本課具體教學目標(見上)

(三)新課的學習

(2)清軍機處的設立:

清初的中樞權力機構

軍機處的設立:原因、職能特點、作用

總結: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引導學生討論回答,師補充)

(四)課堂總結

清明的軍機處重處在可以參與處理內政外交等機要政務,但輕處在於「跪奏筆錄」,完全聽命於皇帝,因此,軍機處的設立,是專制皇權高度發展的重要標志。

(五)達標測試,鞏固練習

例題2、清朝初期,對皇權構成重大威脅的是

A、議政王大臣會議 B、內閣

C、六部 D、南書房

(六)布置作業: P18

歷朝統治者為加強皇權而不斷削弱相權,請分析:專制皇權的不斷加強給中國社會造成了什麼影響?

七、板書設計

軍機處的設立

1、軍機處設立的過程

皇太極

康熙

雍正

2、原因:

議政王大臣會議嚴重影響了皇權集中。

3、職能:

4、意義:

高中歷史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本課從三個方面說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局勢的重大變化——以黴素味厚的兩極世界格局的形成。作為開篇第一課,它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兩極世界的形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國際關系中世界格局的重要轉折點,又是兩極格局到多極化趨勢轉變的起點,因此本課有著重要的作用。

2.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要求和教材的編寫意圖,以及高中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徵,我擬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了解兩極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冷戰表現和對國際關系的影響。

認識美蘇冷戰對二戰後國際關系發展所產生的重大影響,培養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全面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

理解美蘇兩國對峙中各自採取的政治、經濟、軍事措施;就美蘇兩國在「冷戰」狀態下的對抗和矛盾的機會對世界和平和國際關系進行深刻分析和理解。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圖片、視頻的演示,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通過課堂討論和問題探究,培養學生論從史出、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美蘇爭鋒是兩大陣營的對峙,實質是美蘇國家利益的爭奪。

「冷戰」背景下美蘇雙方的激烈爭奪給世界和平與安全帶來了極大威脅。

3.重點和難點

本著歷史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的認知水平,我確立了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美蘇冷戰的表現和對國際關系的影響。

難點:兩極格局對二戰後國際關系發展的影響

二、教法學法

1.學情分析

授課對象為高一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強,他們已經具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和邏輯辨證思維能力,能較為全面地看待問題,初步具備了查找和收集資料、獲取有效信息以及自主學習的能力。這些都為教學目標的達成提供了較好的基礎。

2.教學方法

(1)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根據學案做好課前預習,初步建立知識體系。

(2)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整合課本資源,採用情境教學法、閱讀指導法,分組討論法、合作探究法等。

3.學法指導

利用自主學習、協作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重視學生的參與,培養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合作性、創造性,促成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三、教學過程

根據課標要求和學生的特點,在教學過程環節中我設計了四個環節:課前預習、自主學習;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合作探究,師生互動;分層訓練、鞏固提高。

首先——課前預習、自主學習。提前下發學案,學生根據學案做好預習。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初步構建知識體系,讓學生帶著問題有針對性地聽課。

其次——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20xx年3月19日作為急先鋒的法國率先轟炸了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事隔5個月後,戰事依舊。法國為何成為北約軍事轟炸的急先鋒?1949年法國成為北約成員國,1969年法國宣布退出北約,20xx年法國又通過投票重返北約,法國為什麼對北約朝三暮四,北約卻又是一個什麼樣的組織?今天我們大家通過本課的學習就可以解開這其中的秘密。

設計意圖:通過創設情境,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再次——合作探究、師生互動

我將教材整合為四部分:兩極格局形成的背景、過程、主要對抗形式和兩極格局的影響。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思考問題,通過合作探究來突破重難點。設計意圖:

突出重點,條理清晰,有利於學生構建完整清晰的知識體系。

一、兩級格局的形成的背景

利用多媒體顯示五則材料,分別是德國、英國、法國、美國和蘇聯在二戰後的狀況(包括政治、經濟、軍事等),讓學生閱讀材料,分析二戰後兩極格局形成的背景,理解美蘇兩國國際利益、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沖突是兩極世界形成的根源。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閱讀材料,從中提取有效信息,提升學生材料解析能力。

二、兩極格局形成的過程

利用多媒體顯示:兩極世界的形成的框架——兩極世界的形成的標志——兩極世界的瓦解的標志,讓學生在教材中快速尋找答案。

設計意圖:熟悉教材,形成對知識體系的整體認識。

三、兩極格局主要對抗形式:冷戰

1.冷戰的含義:教師介紹含義

設計意圖:讓學生清晰地掌握概念,有助於理解本課重點。

2.冷戰的過程

多媒體顯示三幅圖片:1946年「鐵幕演說」 ;1947年杜魯門國會咨文;1991年蘇聯解體。利用圖說歷史的方式讓學生掌握冷戰的過程:冷戰序幕(1946年鐵幕演說)——冷戰形成的標志(1947年杜魯門主義)——冷戰的瓦解(蘇聯解體)。

設計意圖:形象直觀的圖片,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的同時,心靈又受到強烈的震憾。加深對歷史變遷的理解,

;
閱讀全文

與如何串講高中歷史知識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