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葯在中國歷史上有什麼意義和影響
中葯的產生源遠流長,距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遠古時期,先民們在採摘野果、採集種子和挖取植物根莖的過程中,開始對接觸到的植物葯性有了一些初步的認識,一些中葯在文字記載之前就可能已經在先民中廣為流傳和使用。
《神農本草經》收錄葯物(包括動物、植物、礦物)多達365種,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所記載的葯物達1892種。
這些中葯一方面反映了我國歷史、文化、自然資源等方面的特點,另一方面也是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爭的經驗總結,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醫對世界的影響
近年來,我國中醫葯事業進入新的發展時期,「中醫熱」不斷掀起風潮——屠呦呦憑借「青蒿素」的發明摘得諾貝爾獎,這一抗瘧葯物拯救了全球數百萬人的性命;超過六成的歐洲人在用中醫葯治病,瑞士早在1999年將中醫、中葯、針灸納入國民醫療保險;里約奧運會上,泳壇名將菲爾普斯身上的火罐烙印讓世界了解了「中國印」……
作為「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力量,中醫葯越來越顯示出獨特價值,越來越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和關注。截至目前,中醫葯已傳播到全球183個國家和地區。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有103個會員國認可使用針灸,其中29個設立了傳統醫學的法律法規,18個將針灸納入醫療保險體系。中葯逐步進入國際醫葯體系,已在俄羅斯、古巴、越南、新加坡、阿聯酋等國以葯品形式注冊。中醫不斷在世界范圍內得到發展。
中醫史上有趣的冷知識
孫思邈80多歲的時候回顧自己的生涯感慨萬千,想到自己看了一輩子病周圍同齡人死的都差不多了,得留點東西給後人,寫了《千金要方》。
又過了三十多年,他沒料到自己能活這么久,覺得《千金要方》寫的有點早,並且有一些不足,就又寫了《千金翼方》……
史上第一個解剖屍體的中醫
《漢書·王莽傳》記載王莽使太醫尚方與巧屠共同解剖屍體:「翟義黨王孫慶捕得,莽使太醫尚方與巧屠共刳剝之,量度五藏,以竹筵導其脈,知所終始,雲可以治病。」
王莽的確命令實施了中國醫學史上的唯一一次人體解剖,現在的很多醫學名詞比如十二指腸之類的就是那次的命名。
最早記錄被皇上賜死的醫生不是華佗
在我們的印象中,華佗可能是有記載以來第一個
被皇上賜死的醫生。但其實,文獻中最早記錄被皇上賜死的醫生,應該是文摯。
文摯,戰國時期名醫,宋國商丘人,洞明醫術,他治好齊閔王的病卻被其所殺。
奇葩的中葯名
「沒葯」是一種葯,這名字起得也太有個性了,真不知道是哪位古代的中醫大佬起的名字。實際上,它是多音字,應該讀[mò yào],是一種進口的中葯材,具有散瘀定痛,消腫生肌之功效。
夜明砂,第一眼看到這個名字的時候,你是否在腦海中勾勒出一顆閃閃發光的夜明珠呢?不過,它的真身可就不那麼小清新了,而且稱得上是非常重口味,它就是蝙蝠的···糞便。辛、寒。消積,活血,明目。主治目生翳障、夜盲、小兒疳積、驚風等症。
「世界中醫葯日」是中醫人的節日
更是世界上熱愛中醫的人的節日
中醫還有許多未發現的寶藏
需要每一個中醫人去挖掘
中醫文化亟待我們去傳播
這是一種情懷
更是一種責任與擔當
⑵ 中醫已有多少年的歷史
中國傳統醫學,又稱漢醫、漢方,東瀛人稱之為「皇漢醫學」。中醫葯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慢慢開始
被大多數當代中國人民所接受,同時在國際上也有著越來越重大的影響,漸漸開始深受世界人民的熱愛和歡迎。中醫的最高境界是「中和」,「中和」是世界萬物存在的理想狀態。通過各種方法達到這一理想狀態就是致中和。天地就各得其所,萬物便生長發育。可以說中醫學所闡明的「陰陽和合」「陰平陽秘」生理機制正是儒家致中和思想的最佳體現。在這個終級目標下,中醫是用精氣學說、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這三大來自中國古典哲學的理論,來具體解釋生命的秘密。中醫診察疾病的手段主要為望、聞、問、切「四診」;中醫透析疾病主要以八綱來辨證,就是指從陰、陽、表、里、寒、熱、虛、實八個方面來歸納和概括病變的部位、性質以及印證彼此力量消長等情況。
2000多年了!
希望你能滿意喲!
⑶ 中葯悠長的歷史
中葯」名稱的來源。在我國古代典籍中,傳統葯物多以「葯」「毒」或「毒葯」稱謂表述。「中葯」一詞,最早記載於《神農本草經》,將葯物按有毒無毒分為上、中、下三品。其中,「中葯一百二十種為臣,主養性以應人,無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補虛羸者,本中經」。此處「中葯」是一種葯物分類術語,是相對「上葯」和「下葯」而言的,專指無毒或有毒,既能補虛又能祛邪的中品葯物。
「中葯」一詞的廣泛應用,與外來葯物(尤其是西方葯學)的輸入直接相關。早期傳入的外來葯物對我國傳統葯學的影響並不大,而且很快被收入歷代本草之中,並賦予了中醫葯理論體系的特有內涵,豐富和發展了我國傳統葯學。如《新修本草》8至少收載有27種葯材不是中國出產;《海葯本草》9收錄葯物所注的產地大都是外國地名。
隨著17—18世紀我國西學東漸速度的加快,西方醫葯輸入日益增多。由於中西葯之間有明顯的差異,為便於區分,人們逐漸把中國傳統葯物稱為「中葯」。如,在清代末期「醫士」考試試卷中出現過「中葯」稱謂;近代名醫張錫純10的《醫學衷中參西錄》中明確提出了「中葯」與「西葯」的概念及其二者差異。雲:「蓋西醫用葯在局部,是重在病之標也;中醫用葯求原因,是重在病之本也。究之標本原宜兼顧,若遇難治之證,以西葯治其標,以中葯治其本,則奏效必捷,而臨證亦確有把握矣」。
⑷ 中醫歷史有多久
中醫的歷史有5000年了。
中醫誕生於原始社會,春秋戰國時期中醫理論已基本形成,之後歷代均有總結發展。除此之外對漢字文化圈國家影響深遠,如日本醫學、韓國韓醫學、朝鮮高麗醫學、越南東醫學等都是以中醫為基礎發展起來的。中醫承載著中國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爭的經驗和理論知識,是在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辯證法思想指導下,通過長期醫療實踐逐步形成並發展成的醫學理論體系。
中醫理論來源於對醫療經驗的總結及中國古代的陰陽五行思想。其內容包括精氣學說、陰陽五行學說、氣血津液、藏象、經絡、體質、病因、發病、病機、治則、養生等。早在兩千多年前,中醫專著《黃帝內經》問世,奠定了中醫學的基礎。時至今日,中國傳統醫學相關的理論、診斷法、治療方法等,均可在此書中找到根源
⑸ 有著幾千年歷史的中葯,究竟有多大的作用
這個問題的話,我們就讓知道中醫在我們國家發展了幾千年,那麼在這幾千年的實踐之中,它自然是積累了非常多的寶貴經驗,並且也擁有著許多不錯的運用方式。
以上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一些回答了,不知道大家對於我們國家的傳統中醫有一些什麼樣的認識,或者是你認為中醫有著多麼巨大的作用呢?歡迎大家在下方評論,我們可以一起來想一下這個問題,它的更詳細的答案是什麼?
⑹ 中醫葯在中國五千年歷史中有著怎樣的地位
中醫葯在中國五千年歷史中有著怎樣的地位?
如今大家都講究效率,就連看病也是追求效率,所以越來越多人選擇西醫,很多人不了解中醫,甚至從來沒有接觸過中醫。認為中醫沒有西醫有用,然而中醫葯在中國已經有5000多年的歷史了,在我國有著非常高的地位,接下來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下中醫葯的發展歷史。中醫指的是中華醫道,我們最開始知道中醫是在神農嘗百草的故事裡,這也被看作是中醫的開始,中醫的發展歷史從原始社會開始,在春秋戰國時期形成了基本框架,經過歷朝歷代的發展總結才形成了我們現在龐大的中醫葯體系。
在西方文化的沖擊下,中醫發展面臨著許多難關,經過發展和改革,中醫早已不復當年,我相信有一天,中醫會重回巔峰地位的,現在很多外國人也願意嘗試中醫。
⑺ 中醫的歷史有多少千年了
中醫學,亦稱「漢醫」,是一種起源於中國漢族,由漢族創造的傳統醫學,以古代中國醫學實踐為主體的傳統醫學,至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
中醫誕生於原始社會,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中醫理論已基本形成,之後歷代均有總結發展。除此之外對漢字文化圈國家影響深遠,如日本漢方醫學,韓國韓醫學,朝鮮高麗醫學、越南東醫學等都是以中醫為基礎發展起來的。
中醫理論來源於對醫療經驗的總結及中國古代的陰陽五行思想。其內容包括精氣學說、陰陽五行學說、氣血津液、藏象、經絡、體質、病因、發病、病機、治則、養生等。
早在兩千多年前,中醫專著《黃帝內經》問世,奠定了中醫學的基礎。時至今日,中國傳統醫學相關的理論、診斷法、治療方法等,均可在此書中找到根源。主導中醫幾千年,現代專業中醫院校都是教和學古典中醫理論,千年不變,功力深厚,定力無邊。
(7)中醫中葯多久的歷史和重要性擴展閱讀:
中醫學目前是否為最早的傳統醫學還無法確定。中國的中醫學自稱其起源於三皇五帝時期,相傳伏羲發明了針灸並嘗試草葯,神農炎帝更是嘗盡百草,並且用茶來解毒。
相傳在公元前3000多年,中國的軒轅黃帝寫下了人類第一部醫學著作——《黃帝祝由科》。
在中國, 後世人在《黃帝祝由科》的基礎上不斷增補刪改,逐漸形成了後世的《黃帝內經》和《黃帝外經》,並從祝由科里將純粹的醫葯分離了出來,形成了後來的中醫學。而其中的《黃帝內經》則在世界上第一個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這一防病養生保健康的預防醫學觀點。
在周代(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中國就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醫院和醫療制度,周代的醫療機構設有醫師、上士、下士、府(管葯庫)、史(管記錄)、徒若幹人。下面又分食醫(管飲食衛庫)、疾醫(內科)、瘍醫(外科)、獸醫四種。
在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年-前221年)時期名醫輩出,秦國有名醫醫緩與醫和,齊國有長桑和他的徒弟扁鵲。
扁鵲發明了中醫獨特的辨證論治,並總結為「四診」方法,即「望、聞、問、切」。扁鵲看病行醫有「六不治」原則。
一是依仗權勢,驕橫跋扈的人不治;二是貪圖錢財,不顧性命者不治;三是暴飲暴食,飲食無常者不治;四是病深不早求醫者不治;五是身體虛弱不能服葯者不治;六是相信巫術不相信醫道者不治。
春秋戰國時流行的主要醫學著作有《黃帝內經》、《黃帝外經》、《扁鵲內經》、《扁鵲外經》、《白氏內經》、《白氏外經》和《旁篇》這七本,合成「七經」。
在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專門法醫——"令史"。秦律規定,死因不明的案件原則上都要進行屍體檢驗,司法官如果違法不進行檢驗,將受到處罰。
到了西漢時期(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中醫的陰陽五行理論已經非常完備,名醫則有太倉公淳於意和公乘陽慶。東漢出現了著名醫學家張仲景和華佗。
張仲景完善了中醫的辨證理論,他還是世界上第一個臨床醫學大師,被尊稱為醫聖。他著有《傷寒論》、《療婦人方》、《黃素方》、《口齒論》、《平病方》等等醫書,最終流傳下來的醫書被後人編纂為《傷寒雜病論》和《金匱要略》。
南北朝時期(420年-589年)問世了世界上最早的兩本兒科專著,即王末鈔的《小兒用葯本草》和徐叔響的《療少小百病雜方》。南朝宋元嘉二十年(公元443年),太醫令秦承祖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醫學院。
到了公元6世紀,隋朝完善了這一醫學教育機構,並命名為「太醫署」,署內分醫、葯兩部,太醫令是最高官職,丞為之助理,下有主葯、醫師、葯園師、醫博士、助教、按摩博士、祝禁博士,在校師生最多時達580人之多。
北宋年間,隨著中國與阿拉伯之間貿易的高度發展,阿拉伯香葯也開始大量輸進中國,一次輸入的阿拉伯乳香竟以萬斤計,伊斯蘭醫葯學也隨之對中國產生明顯影響。
傳統中醫自古不分科,但在北宋年間,太醫院在培訓醫生時也如古希臘和阿拉伯醫學那樣,分成了內、外、婦、兒、口腔等十三科,這可能是受到阿拉伯-伊斯蘭醫學的橫向影響。
傳統中醫以湯葯為主,但北宋的《太平聖惠方》、《聖濟總錄》卻大量增加了丸、散、膏、酊的處方,如《乳香圓》、《阿魏圓》等。
在明朝(1368年-1644年),著名醫學家李時珍的醫學巨著《本草綱目》成書,這本書不僅是葯物學專著,還包括植物學、動物學、礦物學、化學等方面的知識。《本草綱目》刊行後很快傳入日本、朝鮮及越南等亞洲地區,在公元17、18世紀先後被翻譯成多種歐洲語言。
清初至鼎盛時期,醫葯學進步所表現在很多方面,基本上是明朝醫葯盛況的延續。如對經典著作的研究、本草學、方劑學、診斷治療學、醫案整理等,均較明朝更成熟。
各家學派的紛爭也逐漸緩和,大多醫家能采各家之長折衷於臨床。但也不乏固守《內經》、《難經》、《傷寒論》,而批評金元以後一切新說的醫學,這與當時考據學盛行不無關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