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江蘇靖江在中國古代叫什麼
靖江歷史悠久。三國·吳赤烏元年(238年)前成陸,赤烏二年(239年)為吳主孫權牧馬之洲,屬毗陵郡。晉代,屬暨陽縣(今江陰市)。明洪武二年(1369年),屬江陰縣。明成化七年(1471年),置靖江縣,屬常州府。 1949年1月28日,靖江解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隸屬泰州、揚州專區。1983年3月由揚州市代管。1993年7月14日,靖江撤縣建市。1996年7月19日,地級泰州市設立,靖江改由泰州市代管迄今。
由此可見古時的靖江應該和江陰的名稱相同,即:
江陰見諸文字記載的歷史有2500多年。晉太康二年(281年)置暨陽縣。南朝·梁紹泰元年(555年)廢縣置郡,建治君山之麓,因地處長江之南,遂稱江陰郡,為「江陰」名稱之開始,下轄江陰、利城、梁豐3縣。此後江陰先後為郡、為國、為軍、為路、為州,建置幾經變化。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恢復江陰縣建置。
❷ 靖江王城的歷史發展
從秦始皇北築長城,南修靈渠開始,便有了桂林。到唐朝時期,李靖在獨靖江王城秀峰下構築子城,千餘年來獨秀峰和王城一直是政府和學府所在地,從來沒有真正向市民和遊客開放過,所以過去到桂林的遊客,基本上無緣登獨秀峰、游王城。
宋代時這里是鐵牛寺,元代改為大國寺,後又稱萬壽殿。明太祖朱元璋封其侄孫靖江王城景色朱守謙為靖江王,此處是藩邸。朱守謙在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開始建府,歷時20年才完工。桂林王城先後經歷了14位靖江王,後來被清定南王孔有德所佔而成為定南王府。清順治九年,農民軍李定國攻克桂林後,孔有德縱火自焚,使有250多年的王城化為焦土。
明靖江王以此地為奠王府基業,占盡桂林地利。明洪武五年(1372) 六月(7月) 改靜江府為桂林府,設知府1人,轄2州7縣。靖江王設藩於桂林,修建靖江王府於獨秀峰南。
清政府將這座靖江王府改為廣西貢院,從這里走出了4位狀元、585位進士、1685位舉人,堪稱讀書人的福地。走進貢院,不僅可以想像當年科舉考試的盛況。還可以參與「模擬科舉考試」,並獲得「文憑」,親身感受學子們「十年寒窗」的艱辛和「金榜題名」時的喜悅。
民國時期,孫中山先生曾在王城內設立北伐的大本營,運籌北伐大計,現於獨秀峰下立有「中山紀念碑」,供後人瞻仰;後為廣西省政府,桂系領袖李宗仁、白崇禧的大本營。滄海桑田,經歷600餘年風雨的王城,雖履遭兵變仍昂首屹立,是國內保存最完整的明代藩王府和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靖江王城南北長556米,東西寬355米,佔地面積19.78萬平方米,始建於公元1372年,其城垣全部採用巨型方整的料石砌成,城牆厚5.5米,高近8米。王城周圍是3里長的城恆,內外以方形青石修砌,十分堅固。城開東南西北四門,分別命名為「體仁」(東華門)、「端禮」(正陽門)、「遵義」(西華門)、「廣智」(後貢門)。
堅城深門,氣勢森嚴。整個王城的宮殿建築採取嚴格的中軸對稱,「左祖右社、前朝後寢」的布局方式營造,中軸線上的承運門、承運殿高大華麗,氣勢非凡,體現了王權的至上的思想。
方城南面的正陽門,有清代兩廣總督為表彰連中「三元」(解元、會元、狀元)的臨桂人陳繼昌而立的「三元及第」坊,東華門上的「狀元及第」坊則是為道光年間新科狀元龍啟瑞而建,西華門上的「榜眼及第」坊是為同治年間榜眼於建章而建。
❸ 靖江縣的歷史沿革
東漢未年,這里還沒有陸地,只有一片滔滔的江水,江水中突現出一座獨峙的山,名叫孤山。後來由於江潮的沖刷,在孤山腳下漸漸隆起一塊塊沙洲。沙洲又連成片,成了陸地,對這片陸地,後來人們稱之為「馬馱沙」。三國時期,孫權的部隊曾在這里牧過馬。宋代,「馬馱沙」曾改名為「陰沙」,元代又復稱「馬馱沙」改稱「陰沙」,是因為它地處江陰之北的緣故。
晉太康二年(281年),屬毗陵郡暨陽縣(今江陰市)。從南北朝至明初,馬馱沙一地兩附,南部牧馬小沙隸江陰,北部牧馬大沙先隸海陵,後隸泰興;元江陰州地。明憲宗成化三年(1467年)設縣丞於此。七年(1470年)置靖江縣,因具有「扼江海門戶」的作用,故名「靖江」。屬常州府。清咸豐十年(1860年)改隸通州,同治五年(1866年)仍屬常州。民國2年(1913)屬蘇常道。十六年直屬江蘇省。二十三年至三十八年先後屬江蘇省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八區(治泰縣)、五區(治南通)、四區(治南通),為四等縣。1949年先後屬恢復靖江縣,先後屬蘇皖一專署、泰州專署。1953年1月屬揚州專區,1970年屬揚州地區。1983年3月屬揚州市,1993年8月撤縣改為靖江市(縣級市),仍屬揚州市,1996年7月屬泰州市。
❹ 江蘇靖江有哪些歷史
渡江戰役 顯華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