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峰塔來歷
文峰塔在五代後周廣順二年(952年),始建。宋、元、明、清均經重修。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彰德知府黃邦寧為塔門楣額上題了「文峰聳秀」四個大字,故又名文峰塔。
民國十八年(1929年),復修時改為七層。1964年,安陽市人民政府又進行了較大的修整。2001年,恢復部分建築。
(1)文峰塔有什麼歷史擴展閱讀:
文峰塔,高38.65米,塔基周長40米,壁厚2.5米。磚身木檐,八角形的塔身立於圓形蓮花座上,蓮瓣共7層,上下交錯,左右舒展,上承塔身,下護塔基。
塔身有五層重檐,從下往上逐級增大。塔剎屬藏式喇嘛塔,為清代砌築。文峰塔的建築,富有獨特的風格,具有上大下小的特點。由下往上一層大於一層,逐漸寬敞,是傘狀形式。
文峰塔的構造為平面八角形,浮屠五級上有平台,下有圈門,每層周圍有小園窗。塔座落在一個高達二公尺的磚砌台基上。塔身底層的四正面有雕塑精緻的園券門,門頂用磚雕刻有二龍戲珠。塔均為磚木結構,以磚砌為主,塔的最下層塔身較高,立於蓮花座之上。
2. 山西文峰塔的歷史與故事
歷史
五代後周廣順二年(952年),始建。
宋、元、明、清均經重修。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彰德知府黃邦寧為塔門楣額上題了"文峰聳秀"四個大字,故又名文峰塔。
民國十八年(1929年),復修時改為七層。
1964年,安陽市人民政府又進行了較大的修整。
2001年,恢復部分建築。
文峰塔背後的故事
中國的塔始建於東漢永平年間(公元58-75年),主要用於供奉佛祖舍利或大德高僧靈骨,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塔除了以上作用,也逐步成為古代一些城市或地區的風水建築,荊門現存的三塔既有共同又各有不同作用,按照傳統城市選址和建築布局,東寶塔用於鎮地域龍脈,月亮湖廣場的白骨塔用於鎮古城水口,文峰塔用於乞求一州文運昌盛,人民安泰。由於社會的發展,今天三塔已成為歷史人文景觀,這里讓我們去探索文峰塔背後被遺忘的故事。
文峰塔修建於公元1862年,距今143年。位置在荊門古城鳳鳴門文廟和貢院西,與文廟和魁星閣左右呼應。《荊門直隸州志》載 「文峰塔在龍泉書院巽方,與東山塔遙對,同治元年紳土周瀚等創建,意取『雷風相薄』為書院多士勵也」。但是文峰塔門楣上的石刻落款卻為「同治壬戌春,州牧牟嗣龍建」,可見,文峰塔名為牟嗣龍所建,事實上真正籌資建塔者當為晚清荊門名紳周瀚。根據州志和周氏後人周忠斌提供的周氏家譜記載,周瀚名周厚躬,號寶生,亦號瀛海,生於清嘉慶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周瀚為晚清布政史、三品封疆大臣周玉衡第五子,民間亦稱「周五老爺」。周瀚37歲時(公元1856年)他的父親和三哥周恩慶、四哥周炎在江西吉安平亂中戰死。咸豐皇帝諭旨撥款為他父親在現工商街原老文化館院內建周貞恪公祠,並御文致祭,極盡殊榮。周瀚憂思父兄,從四川辭官回荊門守孝,從此淡泊名利,深居簡出,不再入仕,並在九龍谷石婆望夫下結廬隱居。後經州牧請求,周瀚才出山負責操辦團練維護城市治安,周瀚《長林營建記》和《團坊議》州志有載。周瀚熱心公益事業,從1860-1863年間,籌資主持在鳳鳴門外修文峰塔,於白雲洞斯台上增建白雲樓,這兩處工程根據碑記同時動工,周氏家族捐資約百分之六十。筆者發現凡周瀚自己主持修建的工程皆不留本人題記。從遺留在龍泉中學白鶴亭上周瀚撰寫的《景萊別墅記》中可以看出他不凡的文采和情操。
人世滄桑,短短的140年過去了,當年與文峰塔相配套的一些建築毀於戰亂人禍,也許由於文峰塔是石頭的組合,石頭的堅固才使它保留下來,然而今天的文峰塔並非昔日的文峰塔。上世紀八十年代修建象山大道,文峰塔地處象山大道中軸線,本來是城市一道美麗厚重的歷史文化景觀,據說是有礙行車安全,文峰塔只好讓位,向西移走約300米重建在現龍泉公園內,文峰塔的文物價值也就打了折扣。有識之士評曰「文物變成了無物」。我們不敢說這是愚昧之舉,但是它總比徹底毀掉了的好。
「雲漢昭回,文筆鳴鳳」今天當我們漫步在龍泉公園,大概很少有人去看一眼文峰塔,然而「文峰塔」這個名字將永遠銘刻在每個荊門人的心中,但願文峰塔佑福荊門文運昌盛,讓荊門的明天社會更和諧,人民更幸福。
3. 許昌文峰塔的歷史沿革
文峰塔位於河南省許昌博物館內,建於明萬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十三層,高五十二米,呈平面八角形,造型精美、結構謹嚴,為河南省二百座明代磚塔之冠。"文峰聳秀"為許昌十景之一 。
2006年05月25日,許昌文峰塔作為明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1991年8月,國家投資25萬元由河南省古代建築保護研究所對該塔進行測繪、維修。現塔前立有石碑三通,一通為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文明塔賦》;一通為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重修文明寺塔記》;一通為嘉慶十四年(1809年)《重修文明寺釋迦文佛殿鰲頭觀音殿碑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