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如何進行初中歷史單元教學設計

如何進行初中歷史單元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23-08-04 01:28:36

① 初中歷史教案設計三篇

【 #教案# 導語】教案是教師為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根據課程標准,教學大綱和教科書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以課時或課題為單位,對教學內容、教學步驟、教學方法等進行的具體設計和安排的一種實用性教學文書。 考 網為大家准備了以下內容,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篇一】初中歷史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1、通過本課內容的教學,使學生了解和掌握:古希臘在神話、歷史、戲劇、建築、雕塑等方面的成就,古羅馬在歷史、建築、雕塑、語言等方面的成就。

2、通過對希臘、羅馬藝術的欣賞,擴大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對世界古典文化的鑒賞能力,並培養學生正確分析和判斷歷史現象的能力。認識到希臘文化是歐洲文化的搖籃,希臘羅馬文化是古典文化的高峰。而奴隸制經濟的繁榮,為希臘羅馬文化創造了物質條件。

3、通過對古希臘神話《荷馬史詩》戲劇和歷史著作等的學習,使學生明白它們不僅極具文學和史學價值,更具有極高的美學價值,從而成為西方藝術創作的源泉。通過介紹古代雕刻和建築,使學生知道古希臘的人體雕塑至今仍是人類形體美無可企及的標本;領略古羅**築設計的巧妙和構造的宏偉。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荷馬史詩》,希臘劇作家,學者亞里士多德,羅馬史學,拉丁語。

2、難點:要分門別類條理清楚。

教法設計:啟發誘導法、導讀法、講授法

教學步驟:

導入新課

欣賞視頻資料古希臘、羅馬的建築、雕塑等(激發學習興趣)

在借鑒古代東方文化的基礎上,古希臘人通過探索、思考和想像,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古羅馬人繼承發展了古希臘文化,並把它廣為傳播,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下面我們先來學習希臘神話和亂念並《荷馬史詩》:

一、希臘神話、《荷馬史詩》(板書)

1、古希臘神話由什麼組成?

(課前可安排積極分子搜集一些資料,上課提問時由他們回答)展示圖片

識記荷馬(展示圖片)

2、歐洲最重要的長篇文學作品是什麼?作者是誰?

(啟發)誰能講講你自己所知道的一些神話故事?

學生根據課外見聞積極發言(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擴大了視野)

3、古羅馬人在史詩方面有哪些成就呢?

展示維吉爾的有關資料

(過渡)古希臘人在戲劇方面有很突出的成就。

二、希臘戲劇(板書)

(質疑)古希臘兩位的戲劇家是誰,他們被尊稱為什麼,代表作有哪些?

(質疑)希臘史學開西方史學之先河,那麼古希臘有哪些歷史名著呢?

展示藝術家們的圖片

三、歷史名著(板書)

(質疑)古希臘、古羅馬有哪些歷史名著,作者是誰?

(引導)我們中國有哪些歷史名著呢?

(聯系中國史,對比記憶。)

(過渡)古希臘、古羅馬在許多科學領域做出了重要貢獻。

四、的科學家(板書)

(質疑)古希臘、古羅馬出現了哪些科學家,他們的主要成就是什麼?

識記亞里士多德嘩跡,一學生朗讀他的名言並分析。

(過渡)下面我們來欣賞古希臘、古羅馬建築和雕塑藝術的成就。

五、(視頻資料)建築和雕塑(板書)

看錄像欣賞,(提高對古典文化的鑒賞能力。)

(引導)古希臘、古羅馬建築和雕塑的突出成就有哪些?就你的見聞,你還能舉出其

他例子嗎?

(啟發)這些成就是什麼人辛勤勞動的成果?

(過渡)我們對拉丁字母並不陌生,比如漢語拼音使用的就是拉丁字母,下面就來了解一下拉丁語。

總結歸納並舉出其他例子。

思考回答。

(明白這是奴隸制經濟繁榮的體現)聯系以前所學知識,思考回答。

六、拉丁語(板書)

(回憶)拉丁字母是從什麼字母逐漸演變的?它對世界有何影響?

(展示)使用拉丁字母的文字表。(讀表格列舉出幾種使用拉丁字母的文字。)

小結

【篇二】初中歷史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1、武王伐紂的經過、性質;西周的分封制、等級制的內容及作用;西周的農業和手工高世業的狀況;國人暴 動,共和行政,西周的滅亡,東周的建立。

2、通過學習武王伐紂這一戰爭的原因和經過,讓學生分析這場戰爭的性質,從而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3、教師引導學生對武王伐紂原因、經過、性質的分析,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一理論。同時使學生了解歷史朝代的演變和更迭;通過對西周奴隸制經濟發展的學習,使學生真正認識到西周奴隸制經濟發展之所以迅速發展,是成千上萬的奴隸的辛勤勞動所換來的。從而樹立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主人這一正確的史觀。


教學重點:武王伐紂;西周的分封制和等級制

教學難點:分封制

教法設計:

因為本課相關資料較多,可讓學生事先預習,以學生討論分析為主,教師引導為輔。

課堂教學設計:

一、武王伐紂

1、紂王的暴 政

建議教師讓學生回憶夏桀的暴 政,使學生理解凡是違背歷史發展潮流、違背人民意志實施暴 政的統治者最終都會遭到人民的反對的。

2、周國的強盛

讓學生閱讀教材,分析周國強大的原因,從而使學生明白周的發展、強大是周人經過艱苦奮斗,和特別是重視人才的而得來的。

3、武王伐紂

教師讓學生閱讀有關武王伐紂的故事,同時引導學生捕捉故事中一些有效信息,讓學生根據以前學過的商湯滅夏桀的原因,用比較的方法,從主、客觀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周勝商敗的原因?然後教師組織學生討論:為什麼武王伐紂是一次正義的戰爭?:(①商紂王的暴 政,使商朝統治已成為歷史發展的絆腳石,失去了民心,引起人民的不斷反抗和陣前倒戈。②周武王順應民心,聯合西方和南方部落,共同伐紂,解除了商紂對奴隸和平民的殘 暴統治,有利於歷史的進步。③是否順應民心,是否有利於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是衡量正義與非正義戰爭的重要標准。)

二、西周政治、經濟的發展

1、周的建立

時間、建立者(區分周文王、周武王)、都城。建議教師給學生講解西周的並不是當時的名稱,而是歷史學家為了研究加以說明,為以後如西漢、東漢等名詞的講解打下基礎。

2、分封制和等級制

讓學生帶著[周朝為什麼要實行分封制?分封了哪些人作諸侯?它們與周天子之間的關系如何?分封制的效果如何?]等問題閱讀教材並加以討論:學生能夠回答出:分封的目的是為了加強和鞏固奴隸主的政權。周朝對建國功臣、親屬和先世的後代等進行分封。諸侯與周天子的關系是:周天子是的統治者,諸侯是天子的臣屬,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定期朝見天子,並向天子納貢,帶兵隨天子作戰(即聽王令,納王貢,隨王征,見王面)。其效果是:西周加強了統治,成為一個疆域廣大的奴隸制國家。

3、奴隸制經濟的發展

⑴農業的進一步發展

⑵手工業的發展

結合夏商農業和手工業狀況,請同學比較並概述一下西周農業和手工業發展有什麼特點。在學習奴隸制經濟的發展後,教師應結合教材指出西周奴隸制經濟的發展是建立在廣大奴隸和勞動人民辛勤勞動的基礎之上;是建立在對奴隸的壓迫和剝削之上的。(介紹《詩經》中《碩鼠》、《伐檀》)

三、國人暴 動和西周滅亡

1、國人暴 動

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有關周厲王暴 政的並解釋"國人暴 動"、"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等名詞後,可讓學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角色表演。在介紹完"共和行政"後,師生一起討論"國人暴 動"對西周的影響。

2、西周滅亡

讓學生講述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故事。

3、東周建立

【篇三】初中歷史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1.通過本課的教堂,學生要知道西域的地理位置;了解張騫通西域、班超經營西域;絲綢之路對中外交往的作用;漢與日本朝鮮交往的史實。通過觀察書中的《張騫通西域路線示意圖》、《絲綢之路示意圖》,在看圖中引導學生注意圖例的運用、識別地理方位、線路走向等,培養學生使用歷史地圖的技能。

2.通過學生設計漢武帝招聘勇赴西域人才的詔書、結合《張騫出使西域圖》設計情景對話、比較張騫班超共同點等活動鍛煉學生對歷史材料的分析、整理、歸納技能和運用材料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從張騫、班超的經歷可以看出有作為的人都具有敢為天下先的大無畏精神,面對困難鍥而不舍的頑強鬥志。教育學生只有有信心、恆心才能取得成功。

通過秦漢中外交往的史實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我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我們應該為輝煌的中華文明驕傲自豪。

教學重點:張騫和班超出使西域、絲綢之路

教學難點:絲綢之路

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導入:

出示《漢初疆域》〈漢強大時的疆域〉讓學生比較兩副圖在領土范圍上的不同。為什麼到漢朝中期西漢疆域擴大了,而且主要集中在北方和西方。這就是今天要了解的內容。

講授新課:

一、張騫出使西域

1.漢初的西域

漢朝玉門關、陽關往西,今天新疆以及和新疆相鄰的中亞各國,統稱為西域。這里有三十六國之多。這些國家大多人數很少,最多的烏孫人口是36萬。這里的居民有的經營農業,有的從事畜牧業、各國語言不同、各自獨立。西漢初年,匈奴勢力伸展到西域,征服了西域各國。

2.張騫出使西域

提問

(1)匈奴是如何統治西域各國的?舉例說明。

(2)西漢初年西漢政權與匈奴關系如何?

(3)匈按控制西域對西漢有什麼影響?

(4)西漢與西域是否存在共同的利益?

匈奴貴族在征服西域的過程中,對待當地人民十分殘 暴。(舉例說明:住在河西走廊一帶的大月氏人被匈奴貴族趕到伊犁河流域。不久,匈奴又俘虜了大月氏國王,取下頭顱做成飲酒的器具。)匈奴貴族的暴行,引起了各族人民的強烈憎恨。西漢初年經濟尚未恢復,國力不足,白登之圍後被迫對匈採取和親政策,以避免匈奴的--擾。匈奴控制西域並以此為據點進攻西漢使西漢邊疆不得安寧。匈奴成為西域和西漢共同的威脅。

經過漢初的休養生息、文景之治,西漢在武帝統治時國力雄厚,進入鼎盛時期。漢武帝決定放棄和親政策用武力戰勝匈奴。他了解到月氏人對匈奴統治者無比痛恨的情況就決定派人聯絡大月氏,並和它結盟東西突擊匈奴。可是派誰去呢?漢武帝找不到合適的人選,決定下詔書招募。(讓學生分組擬寫漢武帝招募人員自願赴大月氏的詔書,包括目的、人才的條件、會遇到的危險等。)

在這種情況下,張騫應聘。(由學生介紹張騫應聘前的簡單情況。)

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看書中《張騫出使西域圖》老師進行講解,然後要求學生發揮設計一段漢武帝與張騫的對話。(提示:可描寫漢武帝的囑托、勉勵,張騫表示不辱使命等。)

張騫率領100多人踏上征途,不幸在中途被匈奴所俘,被拘禁了10餘年。雖經歷了種種困難,但他從未丟棄漢朝的"節"。後來張騫終於率領部屬逃離了匈奴,找到大月氏。十多年來,大月氏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無意東還,再與匈奴為敵。張騫在大月氏逗留了一年多,得不到結果,只好歸國。在歸途中又被匈奴抓住,扣押一年。公元前126年匈奴內亂,張騫乘機脫身回到長安。(可由學生補充內容)

張騫這次出行歷時十三年,受盡磨難,但未能完成使命。張騫是不是白去了?(同學回答老師歸納)張騫雖然沒有達到出使西域的目的,但是了解到西域的地理、特產和各族人民的生活,也了解到西域各族人民很想同漢朝往來。張騫把這些情況,詳細地報告給漢武帝。為了擴大漢朝的政治影響,與西域各國建立聯系、交換物產,漢武帝派遣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張騫率領300人組成的使團,訪問諸國,西域各族政權派人跟隨漢使到漢朝答謝,漢朝同西域各國終於建立了友好關系。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大大促進了漢朝和西域經濟文化的交流。(展示漢與西域的物質往來圖)

3.域督護府的建立

公元前60年,西漢在西域設置了西域都護。這是西漢派駐西域的總監護,是進行軍事、行政管理的長官,其職責是管理西域事務,保護往來的商旅。這說明我國新疆和新疆以西的若乾地方西漢時就已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轄,說明新疆已納入中國的版圖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部分。

請同學們談談你如何評價張騫?

答案提示:

第一:個人品格--具有探險精神,百折不撓的意志,強烈的責任感等。

第二:歷史影響--溝通了亞洲內陸交通要道,與西域諸國正式開始了友好往來,促進了東西經濟文化的廣泛交流,開拓了絲綢之路。

二、絲綢之路

利用多媒體課件介紹絲綢之路的路線。

提問:

(1)為什麼這條商路被稱為"絲綢之路"?

(2)絲綢之路對中國和世界有哪些影響?

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國是最早開始種桑、養蠶、生產絲織品的國家。中國的絲織品迄今仍是中國奉獻給世界人民的最重要產品之一,它流傳廣遠,涵蓋了中國人民對世界文明的種種貢獻。大量的中國絲和絲織品經由此路西傳,故此稱作"絲綢之路",簡稱"絲路"。

絲綢之路的開通與維持,對中西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交往作出了重要的貢獻。通過絲綢之路中國走向了世界和其他文明區域建立了聯系,東西方文化的交流日益頻繁。

三、班超經營西域

到了東漢,西域的形勢發生了變化。漢初匈奴分 裂成南、北匈奴。南匈奴歸順了東漢。北匈奴貴族則經常率領騎兵南下掠奪,重新控制了西域,向各國勒 索繁重的賦稅,切斷了西域和東漢的交往。為了恢復中原和西域的交往、恢復對西域的管轄,公元73年東漢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1.班超出使西域

教師形象的講述班超的故事,也可由學生補充。

2.甘英到達波斯彎

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到達波斯後,安息人由於擔心中國與大秦直接通商道路開辟後會影響他們傳統的商業利益,所以故意向甘英誇大海道的險惡,甘英因而沒有再往前走。但是,他熟悉了沿途的地理和風土人情,為後來中西交通的發展和經濟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公元166年,大秦安墩王朝的使臣來到東漢,這是歐洲同我國直接友好交往的開始,這是中西交往的一件大事。

提問:在張騫和班超兩個傑出的歷史人物身上有沒有共同的地方?

答案提示:敢為天下先的大無畏精神,面對困難鍥而不舍,堅韌不拔,矢志不移的頑強鬥志。

四、漢和朝鮮、日本的友好交往

早在3000年前,中朝人民就有密切往來,東漢時期,朝鮮半島上的各國同我國關系密切,文化交流加強,漢朝的鑄銅和制漆技術傳到朝鮮,朝鮮的名馬等物產也傳到中國。從很早的時候起,中日兩國人民就駕小舟飄洋過海,互相往來。兩漢時,日本的100多個小國有30多個和漢朝有往來。東漢光武帝時,日本倭奴國王遣使來漢,光武帝贈給一枚"漢倭奴國王"金印。中國的鑄銅和制鐵技術,也在這時傳到日本,日本還發現了兩漢時期的銅鏡。

小結:今天我們學習了張騫和班超出使西域,感受到他倆堅韌不拔勇敢無畏的精神。絲綢之路的開辟與暢通,一方面加強了新疆同內地的聯系;另一方面使中國絲織品在國際上享有極高的聲譽,大大促進了中西經濟文化的交流。我國和朝鮮、日本的友好交往,反映了古代中國的先進文化對東方各國產生的深遠影響。

板書設計:

兩漢經營西域和秦漢對外關系

一、張騫出使西域

1.漢初的西域

2.張騫兩次出使西域

3.西域都護府

二、絲綢之路

三、班超經營西域

四、漢和朝鮮、日本的友好交往

② 如何做好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設計

在教學活動中,用最少的時間、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換句話說就是課堂上的每一分鍾,都得盡其所用,教學的效果不是看你教多少,有沒有教完內容,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麼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了沒有收獲,即使講得很多,講得天花亂墜,講得很辛苦,也是無效學習。
歷史學科內容多(既有中國歷史,也有世界歷史)、跨度大、任務重、時間緊的特點,那麼在有限的課堂四十五分鍾的時間內,到底如何有效地實現歷史課堂高效高果呢?這一直是我們這些歷史教師不停地琢磨、探討的。
一、要創造高效的課堂,充分用好這四十五分鍾的每一秒,充分的課前准備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因為我們不能由於自己預設得不充分、目標掌握得不明確,對於課堂即時生成調控不力而浪費時間。
在備課的階段我們教師就必須多下功夫,熟練把握教情和學情,注意教學中的取捨,努力減少無效勞動,做到「四個到位」:精心備課到位,准確講解到位,能力訓練到位,學法指導到位。確保上課不打無准備之仗。
將集體備課落到實處,個人備課與集體備課要有機的結合。特別是課前備課,一般是每人每周備一節課,或者兩人備一節,所以在初備過程中,教師除系統把握教材外,更要以身作則,學生該背的內容你也要會背誦;典型題例自己先要做,相關的知識要充分學習了解。上課中,經師生碰撞,你再把發現的問題及時調整;課後更要備「課後課」, 發現問題,就要想一下:為什麼會產生這些問題?有沒有必然的規律,是自己的問題,還是學生的問題,分析一下,記下來,不管是什麼情況,就像拍照片一樣。積累多了之後,再來集中總結。這樣通過課堂反思與課堂教學的有效結合,一節完整的課才算備好,也才能促進課堂效率的提高。
這種備課方法,我覺得它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很強。事實上有很多老師已經在這么做了。我們一般都要教幾個班級,同一節課要講幾遍,你會發現這幾個班級你講得並不會完全一樣的,兩三遍後基本這個課是最精華的,在別的班發現的問題在這個班幾乎都及時糾正過來。特別是我們將備課這一日常教學工作通過准備、實踐、再加上反思解決就上升到了教學研究的高度,順便也實現了教研與備課、上課的有效統一。
二、要創造高效的課堂,就要把課堂還給學生,教師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引導者。抓學生主體作用。教學過程中學習的主體是學生,教師應該擺正位置,只起引導的作用。教與學的過程中不是老師教了什麼,關鍵是學生掌握了什麼。一個小孩要喝水,你便去取一杯水給他,過了沒多久他又要喝水,你又去取水給他,如此反復,他始終依賴於你,……但如果你在他第一次要喝水的時候就教會他怎樣自己去取水喝,他便學會了取水這一技能,也就不會依賴於你了。因此,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是如何讓學生掌握一定的自主的、發現式的學習方法。
怎麼引導學生呢?課堂上我們不能不講,也不能一講到底,那太累了。所以從自己所教年級學生實際出發,根據教材內容、特點、知識結構,編寫各具特色的導學案還是比較實用的。編導學案要注意:
講授新課,必須注重基礎知識的掌握。
復習課,必須注重知識的整體、系統性及運用能力。
導學案的使用,使學生對課文有了由面到線到點的認識。在編寫導學案時,為了地讓學生對課文有一個總體印象,最好運用提綱式,讓學生在自主學習時解決,這種形式看似簡單,但都是考試的考點,必須准確無誤地掌握。讓學生利用導學案自主學習。(15分鍾左右)學生在自己整理知識點時,往往丟掉一二個,或先後錯位,針對這種情況,在編寫導學案時,學生容易「丟」「錯」的地方變成「填空」,讓學生填寫,達到強化記憶,反復記憶的效果。學生在書上找到並劃出知識點時就有一個大概的印象。對一部分好學生來說,相當於復習一遍。把課堂還給學生,這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都能積極參與,認真閱讀教材,分析課文,尋找答案,並深入的思索和探討問題。【這里有一點要強調一下:學生總說對課文、書本不熟,沒時間看書,我們也試了一下,每堂課預鈴與正式上課鈴之間大約有2-3分鍾,如果利用上,也是很好的時間段,讓課代表領著學生讀課文,至少能讀一大段,組織好的話,都能讀上近三分之二,時間長了,課文多多少少也熟悉多了】然後鞏固記憶(5分鍾),現在學生的時間實際上非常緊張。課下看歷史的時間非常少,只能向45分鍾要成績。而且,不讓學生記憶也是不行的。歷史知識點繁雜,如果單靠閱讀教材,不但費時,而且記憶效果也不理想,所以要進行提煉記憶。沒有識記基礎的思維,就象空中樓閣。所以,這5分鍾是不能舍棄的。俗話說「好腦袋不如爛筆頭」, 對已經明確的答案要及時進行鞏固,在鞏固的基礎上進行反饋。對於開卷考試來說,僅掌握基礎知識是不夠的,必須上升到理解運用的層次。就是說,不僅要知道是什麼,還要知道為什麼?怎麼用?這一部分應該是整節課的精華,就需要教師幫助解決。例如有些問題的政治性、專業性、理論性太強,該講就要講,打造高效課堂並不避諱講,講得合時、合適,講的過程中要啟發引導學生。對教學內容而言其重點難點和關鍵,教師要精講點撥,講清講透;特別是當學生的學習基礎普遍較差的情況下,我們教師則應放低起點,怎麼講學生也不懂的問題乾脆就不講,否則不僅沒有教學效果,反而給學生的自信心造成更大的壓抑。我們必須正視學生的基礎-----這一教學的最基本的前提條件。(15分鍾)最後鞏固練習(10分鍾左右)設計一些練習題,附在導學案的後面,當堂檢測、查看教學效果,在了解學生學習狀況的同時,也知道自己的教學缺陷,及時補充和修正。練習分為兩部分:一是基礎知識運用。這是要求全部學生都掌握的最基礎的知識。二是強化訓練,將與本課內容有關的基礎題進行篩選後得出。要針對本節課復習重點,以求達到即時鞏固的目的。要注意梯度,要循序漸進。 練習題要根據學生的學情精心設計精選習題,選題的原則一:少而精,有明確的練習目標,針對學生易錯點有的放矢。原則二:難易適中,做到不選難題、偏題、怪題等,所選題的難易度能夠培養學生的雙基。總之,教學活動離不開習題,只有靈活、正確地運用習題,才能提高教學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對於試題中的共性問題要認真全班講解,個性問題單獨解決,絕不積壓學生學習中的問題。
目前對復習課來說採用學案導學精講精練的復習模式效果還是較好的,而對於新授課來說則應注重基礎、注重規范、注重技能。總之,復習課要體現考點考綱,體現知識主脈,體現規律方法,體現能力的培養,新授課的教學則應體現基礎技能、體現規范與反饋、體現以學生為主體。
三、借鑒別人的東西,是最快的途徑。
應該堅持聽校內外其他教師的公開課或常規課,同學年的教師互相聽課。各級學科帶頭人、備課組長課堂要隨時開放。要充分利用博客和網路這個研討平台加強教師之間的交流和合作,利用博客發表教學設計、論文、反思、教學方法,開闊自己的教學思維,學習多種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水平,搞好教學課堂的實效。
四、加強課堂上的管理
①組織好課堂教學,關注全體學生,提高駕馭課堂的能力。排除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干擾因素。
因為糟糕的紀律之下難以完成教學任務,難以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總聽到很多老師說:「現在的學生越來越難管」,「越來越難教」, 迫使教師總是在課堂上說:「不要講話」『「要注意聽講」等。有時我們老師講課就跟唱催眠曲一樣,下午上課經常睡著一片。因此如果學生有溜號、睡覺等現象,要及時糾正。其實想要控制學生也很簡單,將他們的注意力引導到學習上去。關注每個學生,學生在課堂上的一舉一動都會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所以我們上課時一定要設法令學生投入,不讓其分心,緊跟老師。比如講試卷的時候,念完題目後可以問:「這道題該選什麼啊?」讓大家就一起回答。象這種情況讓學生跟著喊一喊,有助於他們集中注意力,也有助於加強對題目正確答案的印象。如果總是悶著頭聽,就很容易走神。不能讓他們埋著頭聽課。要讓學生的眼睛看著黑板、看著老師,耳朵注意聽,手要在書上做記號、口要大聲朗讀、記憶。就像打麻將。麻將是我國國粹,也是利用「五到」的典型。首先,眼到,所謂「看著手裡的,盯著鍋里的」,兩隻眼睛肯定不閑著;手到,洗牌、砌牌、摸牌、吃碰杠胡,樣樣都要動手,有的人連摸牌都不用眼睛看,只用拇指在上面一摸,就知道什麼牌了,這也是一種本事;口到,打麻將就圖個熱鬧,一邊打一邊埋怨手氣差、侃侃家常自然是免不了的,尤其是逢年過節親戚朋友見面,有什麼事情就都在牌桌子上就說了,玩麻將反而成了一種形式;有人開口就有人聽,耳到自然不在話下。最後,心到,打牌自然要算牌,什麼是生張什麼是熟張那是一定要計算清楚的,不然自己聽了牌胡不了,還光給人家點炮就損失慘重了。有了這「五到」,你看有幾個人打麻將不專心致志的?不僅專心致志,而且精力旺盛,越打越精神,熬個通宵都不成問題。人感到精神勞累,往往不是由於工作時間長,而是由於想的事情太多、精力分散所致,真正跟打麻將一樣集中精力做某一件事情,很難感到勞累。這就是「五到」的神奇效果,雖然用打麻將來跟聽課做對比有些不倫不類,但它們的原理是相通的:其實就是把你的全身感官都調動起來,投入到某一件事情中去。這樣,才能真正的提高學習效率。所以我們要想要成績,你就得想辦法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學生願意學習。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我們要有「不管白貓、黑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的思想。什麼方法只要有效就行,學生能學到東西就行。
②千方百計要讓成績差的同學考出好成績,盡量不讓他們拉後腿。最好是能穩定住他們的情緒,想辦法不讓他們在考試中落隊。其實所謂的補差,首先是「治懶」,差生之所以成為差生的原因首先是「懶」,包括思維上的懶和練習中的懶。思維上的懶常常表現為學習過程中的心不在焉、注意不集中;練習中懶的表現為練習速度慢,拖拉等,針對以上情況,分別要施之有效的措施,例如在課堂中加強「快速提問」,增加提問的密度,把一些略簡單的問題請差生回答,讓他們形成一定的自信心;課堂作業堂堂清,我們要嚴格監督,不能讓他們有拖拉的機會:例如學生的課堂練習必須檢查或者抽查,發現完成情況不好的、交白卷的都要給予處罰。這種處罰既不能傷害他們的積極性,還要讓他們挺難受,挺累的,讓他們感到還不如寫題了,下回就不想再受這種折磨了,當然,如果我們做不過來還可以請班主任配合,但是千萬不要打和罵,別跟他們對著干,要講法和藝術。其次他們的分數低,往往是在知識、技能掌握上存在缺陷,或者是記憶不牢,或者是理解不透,或者是應用不熟練。想提高成績還是讓他們回歸課本,課本是法寶,讓他們抓住書本框架,背熟目錄和小標題。因為背熟目錄才能建立知識點之間的深入聯系,為知識的遷移和運用奠定基礎。課本上的基礎知識是學好本學科的先決條件,絕對沒有什麼捷經可走,這些東西記不好,就學不好歷史。再難的題目也無非是基礎東西的綜合或變式。
③眼看千遍,不如手過一遍。
必須讓學生記筆記,讓學生動起來。我們所說的筆記一般分為三種:即課文中劃符號,課文旁寫評或注,還有課堂筆記。學生在聽講的同時,需用紅筆或彩色筆在課本上勾畫各種符號。學會在課本上作符號寫批註,既可以使學生聽講時思想集中,提高效率,加深印象,方便記憶,也可以使學生學會學習,突出要點,把書由「厚」變「薄」;還有利於今後復習,翻開課本,重點難點和自己對教材的理解加工等立刻展示在面前,從而引起對舊知識的回憶,增強了學習效果。
可是很多學生也讀了這么多年的書,還是不知道該怎麼做筆記。我們經常發現有很多同學,筆記記得非常認真,還拿一個非常好看的本子記,你翻開他們的筆記本,有時比我們老師的講義還規范。但他們的成績卻不見得好。原因很簡單,課堂上認真聽課才是核心,筆記只是輔助手段。筆記應該記得比較簡略,自己能看懂就行了,一邊聽講一邊埋頭記筆記,老師講的東西全記在紙上,腦子里卻是一片空白,這樣本末倒置,學習效率怎麼可能提高呢?所以記筆記應該只記重點要點,要爭取在心裡把它弄明白,老師一邊講,要一邊動腦筋想想為什麼。如果是我們老師要求記的,最好給學生時間。這里我說一下:我個人認為筆記還是抄錄在書里比較好,方便和課本知識緊密聯系。這樣在考試中方便查找和分析,與基本知識點相對應更准確,進而不失分。
五、無論怎樣高效,最直接的檢驗結果還是體現在試卷上。要答出一份滿意試卷,培養答題技巧非常重要,讓學生掌握各類題型的特點和解題方法,訓練他們的應變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狠抓審題能力的培養、答題技巧與規范性訓練。
選擇題重在正確率,選擇題在考查歷史基礎知識方面具有很大的優勢,覆蓋面廣,能比較全面地考查學生的閱讀能力、記憶能力和幾乎所有層次的思維能力,所佔分值比重大。從近年的試卷看,選擇題的難度值低,避免這部分的失分將有助於提高整體成績。解題時,須要求學生讀懂題意,抓住題乾和題中的關鍵字。其後,運用正確的方法解題,如運用直選法、排除法、比較法、分析法進行選擇極為有效。
材料解析題重在方法,解答材料解析題要遵循幾個步驟:先看設問,再根據設問有針對性地讀懂讀通材料,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最後按設問要求結合教材分析解答問題。解題時,讀懂發問很重要,比如「根據材料」,就說明答案基本上在材料中可以直接找到;「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 則要求先找出材料與教材的契合點,然後依託已知材料知識和藉助課本知識進行解題,答案基本在書上。此外,還應要求學生注意看分答題,堅持問什麼答什麼,語言簡潔准確,不必像問答題一樣展開回答。
列舉題重在仔細,答案要准確、完整。適當運用目錄、大事年表或歸納的資料。
這里還要注意應努力避免「兩不」問題
所謂的「兩不」,就是學生尤其是好學生易犯的錯誤:「會而不對,對而不全」。
有的學生基礎都不錯,拿到一道題目並非束手無策,而是在正確的思路上,或考慮不周、推理不嚴,或書寫不準確,最後答案是不完整的甚至是錯誤的,這叫「會而不對」;有的學生解題思路大致正確,但丟三落四,不把話寫完整,這叫「對而不全」。例如寫錯別字、不寫單位名稱等丟分現象。因此,會而不對,令人惋惜,對而不全,得分不高. 我們培養高分的好學生,更要培養好考生。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腦子能夠快起來,說得實際一點就是做題的速度能夠快起來。但這種心理造成的結果往往適得其反:因為一味的想做得快一些,結果慌里慌張,前面的題還沒有思考清楚就去看下一道,做得越快錯得越多,不會做的題目還是不會做,連原本會做的也做錯了。古語有雲「欲速則不達」,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快腦不等於著急,要想快,首先要「慢」。細節決定成敗,學習「由不會到學會」是一個過程,再由「學會到做對」又是一個過程。後一個過程的完成需要付出更為細致艱辛的勞動,考試的成敗就看這些細節,要想把看似簡單的問題完成得完美,關鍵不是考試時的仔細、認真,而是要求學生平時對自己存在問題的較真,對平時練習中的失誤,要小題大做,不僅要分析失誤的原因,還要讓他們將這些失誤記錄在錯題本上,找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法,並再三反思,保證下次不再出錯,不能讓他們用「粗心」二字一帶而過。書寫要規范,答案要准確精煉,要努力做到「會又對、對又全、全又美」,這也正是我們孜孜以求的!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好學生在考試中「會而對」。
六、養成復習錯題和典型例題的習慣(這種方法最好在好學生中提倡)
錯題是學生學習的薄弱環節,我們常說要貫徹「三個本」的概念:就是課本、筆記本和錯題本。其中筆記本和課本用來理清知識的思路,可以合在一起,錯題本用來理清解題思路的。因此我們應該提倡學生在平時學習中,用一個錯題本來整理錯題。每次考前要把自己以前的錯題拿出來再認真的看一遍,理清解題思路。中考中的題目基本都是新出的,但是它的絕大部分題型不可能是新的,大多數知識點也是練習過的基礎知識,只要我們復習好了錯題和典型例題,大部分題目都可以不用花什麼時間去思考就知道怎麼做了,節約大量的時間來檢查。整理錯題,是對所學知識的一次總結,在總結中前進,沒有總結,只能停滯不前。整理出有價值的錯題好題,總結出學習經驗,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高效課堂是在我們教師的不斷探索、實踐與反思中才能形成,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希望我們的歷史老師成為高效課堂的實踐者,新做法的嘗試者,因為機遇永遠屬於有準備的人。
最後我再特別說一下初三的復習,怎麼做效果更好一點。
初三歷史復習課教學應該有規劃、系統地進行,復習課的質量必須全面提高。既要注重歷史基礎知識的掌握,更應注意歷史知識的整體、系統把握,注意學生能力的訓練。但不論歷史中考怎麼考,萬變不離其宗的是日常教學要有思想、靈魂,復習指導要有方法、策略。

③ 如何設計歷史學科的教學案

初中歷史學科教學案設計評選活動總結

為發揮歷史「教學案」導學的作用,提高歷史教師備課的質量,調動歷史教師積極主動參與網路教研活動,總結前一段「教學案設計」教研活動,明確下一步教研工作思路,按照教研工作計劃,進行優秀教學案設計評選活動。

一、教學案設計教研活動的提出原因

歷史學科以往教案設計重點是知識的梳理與教法的選取,缺少師生探究問題設計與學法的選取,也很少站在學生的角度設計教案,教案的作用不大,有的老師書寫教案就是應付檢查。

近兩年多數學校使用學案的同時,教案還要寫,老師認為增加備課的負擔,有反感情緒。

有的學校還是重視教案,對學案要求與重視程度不夠。

初中歷史學科每課內容多,課時又少,傳統的教案與單一的學案,都不能適應新的形勢要求,如何提高備課質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就成為我縣歷史學科需要解決的教研課題。

二、教學案設計教研活動的理論依據

依據歷史課程倡導的「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樹立以學生為主體、改變學生死記硬背和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的新課程基本理念。

遵循「教」與「學」的客觀規律,以較少時間、精力和物力的投入,實現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個性培養與全面發展的有效教學理論。

借鑒杜郎口與楊思中學的外地成功經驗。

依據我們全體歷史教師的實踐經驗。

貫徹教育局與進修學校開展「網路教研」、「教研為基層學校服務」的文件精神。

基於以上原因和理論依據,歷史學科確定:「以歷史學科中心教研組成員為核心,全體歷史教師參與,每人完成兩課的教學案設計,利用網路教研的方式,實現教學資源共享的教研活動」。

三、教學案設計教研活動的階段性成果

在2009——2010學年度,全縣80%的歷史教師,每人完成了兩課教學案設計的任務,歷史中心教研組五位成員,還承擔了中國歷史與世界歷史專題知識的歸納,教學案與專題知識歸納等資料,都上傳到「群共享空間」,到現在已經上傳作品達140多個,實現了教學案設計等資源共享的目的。

為了總結前一段教研工作經驗,明確下一階段教研活動的思路,根據《教研工作計劃》,決定進行初中歷史學科優秀「教學案」設計評選比賽。

在10—19日教學案設計評選初賽活動中,全縣有22所學校27位教師參加此次評選比賽,參賽教師利用自己的休息時間,按照通知文件要求,完成教學案設計與課件製作,及時上傳到群共享空間。

於19日,由七位評委進行初選,有12位老師的作品進入了決賽。

今天參加決賽的十二位參賽教師,運用現代化技術手段,站在理論的高度,闡述了自己的教學案設計基本思路,還說出這樣設計的原因與理由,這是我們在研討課上所學習不到的。

應該說今天的參賽作品,大多都是課堂教學真實的教學案例,他們的教學案設計:每個環節目的明確,設計符合歷史知識呈現與學生的認知規律,科學有效,值得借鑒與推廣。

下面就結合參賽教師的作品,說明一下歷史學科教學案設計的特點,

(1)情景導入的設計:

目的:引起注意力,激發興趣,開啟學生的思維。

學生主體的現狀:每周兩課時,時間跨度大;前節課學習其他學科的內容,課間學生戶外活動,精力分散。

教師的導學是:利用現代化技術手段,創設歷史思維情景,聯系舊知識、結合本節課的重點內容,製造懸念,引起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興趣,開啟學生的思維。

(2)學習目標的設計:

按照課標確定「三維目標」,結合校情、學情等實際情況,設計有效的探究過程與方法,課程標准對過程與方法的目標沒有具體內容,他們所選取的過程與方法,就是課堂教學實際運用的,而不是給別人檢查看的,這樣設計學習目標是有效的。

體現學習目標科學性與適用性。

(3)自主學習的設計:

目的是讓學生感知歷史知識。

教師的導學是:在教學案設計時要求明確,如:預習指導、閱讀指導、設計檢測題、課上組織與引導學生全員、有序的參與。

學生主體參與是:課前主動預習、課上自主學習、獨立完成檢測習題、學生互相交流。

通過自主學習過程的有效實施,實現學生感知歷史知識的目的。

(4)合作探究的設計:

目的是讓學生理解、體驗歷史知識的發生過程,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教師的導學是:有效整合教材資源,聯系已有知識設計問題情境,利用現代化技術等手段創設歷史情境,圍繞重點內容與情感目標,有效地質疑思考問題,思考題設計不偏、不難,遵循課程標準的要求,符合初中學生年齡特點,沒有增加學生的負擔。

組織與引導學生得法、有效參與。

學生主體參與是:積極思考問題、閱讀相關材料、提取有效信息、互相協作,通過合作探究過程的學習,落實了學生理解、體驗歷史知識的發生過程,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了學生的人文素養。

(5)知識梳理的設計:

目的是歸納歷史知識結構,得出值得借鑒的歷史結論。

教師導學是:鼓勵與引導學生梳理知識結構,揭示歷史知識的內在聯系,得出值得借鑒的歷史結論。

學生主體參與是:學生在感知、理解、體驗歷史知識的基礎上,學生自己歸納歷史知識,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6)鞏固訓練的設計:

目的是掌握重點知識,學以致用。

教師的導學是:結合中考題型與重點內容,設計鞏固訓練題,組織與引導審題、分析與解決問題。

學生主體參與是:閱讀題干、分析問題、獨立完成。

實現當堂所學習的內容當堂掌握。

十二位參賽教師,遵循新課程與有效教學的基本理念,設計的教學案:學習目標明確、環節齊全、內容科學完整、設計思路清楚、便於操作,有利於教師導學與師生共同探究,把教案與學案融合成一個整體,把教師導學與學生合作探究融合成一個整體;把知識呈現與問題質疑融合成一個整體;以教師導學為主導,以學生主動探究為主體,能幫助學生最有效地理解和感悟歷史學科知識的教學案,值得我們大家借鑒!

四、今後歷史學科教研工作的要求。

1、教學案設計的教研活動,還是我們歷史學科今後教研活動的一個主要內容之一,每個學期、每位老師、上傳一篇、自己在教學中認為比較成功教學案設計及課件,形成主動參與網路教研的一種習慣,以實現資源共享。

2、設計教學案不要簡單模仿,要體現自己的風格與特點,使用教學案要課前下發、課下收回,發揮「教學案」的導學作用,實現「教學案」讓學生「學會」的目標,更要實現教學案讓學生「會學」的目標。

3、今天舉行的教學案設計評比活動,應是歷史學科網路教研活動的起步,下一步教研活動的方向已經明確,期待沒有參與的三所學校與十一位沒有參與網路教研的老師主動地參與,只要我們調整一下工作的思路,就能提高我們的備課質量,就能提高我們的課堂效率,更能豐富我們教書育人的美好人生。

④ 中學歷史教學設計的基本要素

中學歷史教學設計的基本要素如下:

1、教學對象

在教學過程中如何促進學生的發展,培養學生的能力,是現代教學思路的一個基本著眼點。教巧族學設計特別重視對學生的分析,了解學生需求、初始能力、接受能力、個別差異等。

2、教學目標

新課標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中師生共同追求的而不是由教師所操縱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程教學目標,它與傳統課堂教學只關注知識的接受和技能的訓練是截然不同的。

歷史教學設計簡介

歷史教學設計是教學活動開展的風向標,如何進行教學設計關繫到教師如何「教」與學生如何「學」以及教與學的效果如何。在高中歷史教學設計時應堅持系統性、科學性、互動性、生成性四個原則,明確教學設計中的四個要素,即教學目標、內容、策略、評價及反思。

為了實現有效的「教」與高效的「學」,應使教學目標明確清晰、教學過程充實多彩、教學方法豐富多元、教學評價全面以及教學反思及時有效。

⑤ 七年級歷史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制定了系統的教學目標 ,制定了課堂教學結構的流程圖 ,我整理了關於 七年級歷史 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學設計
夏、商、西周的興亡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一) 知識目標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脈絡,對每個朝代的建立時間、建立者、滅亡時間、亡國者等有一個基本的認識,掌握西周分封制。

(二)能力目標

學習本課培養學生查閱資料,識別歷史地圖,合作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基礎知識,分析得出結論:夏、商統治者的統治態度直接影響著國家的存亡。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和概括、歸納的能力。

二、過程與 方法

通過分組,鍛煉學生的合作能力;通過搜集整理資料、製作示意圖、編寫和表演歷史劇、講 故事 的過程,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通過抒發感想,開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通過製作比較表、分組討論等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的運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課堂容量。

[度價值觀]

通過夏、商、西周歷史的學習,認識到國家統治者的殘暴統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終推翻其統治,人民群眾有權利通過一定的形式和手段達到目的,樹立民族責任感和法律意識。

[重點] 我國的原始人類

[難點] 通過奴隸制國家與原始社會對比,分析奴隸制度的進步性。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綜合啟發式教學

[教具]地圖冊、我國夏、商、西周相關多媒體、考古新發現圖

[教學思路]

課前導學

1據學生的特點、能力、基礎水平合理分組;學生以組為單位,查閱書籍、雜志、網站,搜集有關夏、商、西周的文字、圖片、及視頻資料。

2.夏、商、西周朝代更替情況表格。

3.有能力、有條件的學生可以製作相關的 手抄報 、課件等。

二、教學滲透

1.上網查詢、搜集和剪輯相關影視資料,滲透信息和多媒體技術的運用。

2.可用多種生動活潑的文藝形式加深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 總結 知識要點,如編演歷史短劇等以加深對本課內容的理解,使文、史融為一體。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復習上節課所學內容,導入新課。前面學習了原始社會的有關內容,到原始社會末期,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夏。從此奴隸制在我國建立。

2、學習新課

學生通過預習已經對夏、商、西周三朝的內容有了一個大體的了解。再通過填充歷史再現表格從整體上有一個脈絡清晰的掌握。

一、夏朝

1、建立時間:公元前2070年 2、都城:陽城 3、建立人:禹

4、禹死後,傳位給啟,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

5、夏朝最後一個國王是桀

二、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湯率領下滅夏

2、商朝最後一個國王:紂(暴君),酷刑炮烙

3、周武王繼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戰,商朝滅亡,西周建立。

三、西周在政治上實行分封制。西周後期,政局混亂,發生了國人暴動,趕走了周厲王,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

3、課堂小結:多媒體顯示歷史坐標圖,對本節課內容作一個概括總結。

4、開發思維

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夏桀、商紂的殘暴統治引起了人民的強烈反抗。就夏桀、商紂的殘暴統治,人民的反抗。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先分組討論。同學們還可繪制漫畫,講故事,寫詩以及一切可以表現自己觀點的形式都可以用來為自己服務,在形式問題上可以大膽探索,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5、自我測驗

利用選擇題和材料題兩種題型對學生的掌握情況作一個了解。所以,選擇題主要是基礎知識的再現,材料題是一個知識拓展題。向學生提供了奴隸制下奴隸的悲慘處境,加深對討論問題的理解。這部分採用搶答的方式,使學生有興趣參與進來,主動思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附:板書設計

一、夏朝

1、建立時間:公元前2070年 2、都城:陽城 3、建立人:禹

4、地位---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

5、禹死後,傳位給啟,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6、夏朝最後一個國王是桀

二、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湯率領下滅夏 2、商朝最後一個國王:紂

3、周武王繼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戰,商朝滅亡,西周建立。

4、 西周在政治上實行分封制。西周後期,5、 政局混亂,6、 發生了國人暴動,7、 趕走了周厲王,8、 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
初中歷史教學歷史影視資料研究
一、影視作品的內涵

歷史題材的影視資料通常是以紀錄片的形式存在,對歷史事件或者人物從一定程度上採用復原的方式進行拍攝,能夠將歷史演化中一些重要的革命性事件進行具象化的展現。不過這種影視資料並不一定遵循教科書上的闡述,有時會結合各種歷史資料甚至各種稗官野史等信息進行一定程度的虛構。但是這些歷史影視資料在初中歷史教學中依然具有積極的作用。對此,歷史教師在選用歷史影視資料時,需要進行認真篩選,和課文知識進行巧妙結合,從而讓這些歷史影視資料在歷史教學中凸顯重要的價值。

二、初中歷史教學應用影視資源教學的必要性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合理引入歷史影視資料,對於促進學生興趣的提升、積極性的增長具有積極作用,而且這種直觀的視覺感官刺激也更有助於學生理解和學習歷史,非常適合歷史教學應用。

1.提升學生學習興趣

傳統的初中歷史教學通常是通過板書或者口述方式來教學,知識會相對枯燥,從而影響到初中歷史的教學質量。隨著多媒體技術的出現,歷史影視資料不斷豐富,這些資料將聲音、圖像和歷史知識進行了有效綜合,能夠在教學中沖擊學生的視覺、聽覺感官,激發初中學生的興趣,從而提升他們的學習動力。

2.有助於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

雖然歷史教師能夠在課堂上按部就班地將初中歷史知識傳授給學生,但是學生在理解上卻存在著很大困難。因為歷史知識中還有部分抽象的內容,這些內容對於初中學生來說往往更加困難,從而阻礙學生的學習。

3.培養學生情感的重要途徑

在新的課程標准體系下,初中歷史教學對於培養學生的情感以及認知能力同樣極為重要,如果將歷史影視資料引入其中,就能夠讓這些情感的培養更加具象化。比如初一歷史課程大多講述的是我國古代史,這時候可以向學生展示四羊方尊以及古代的四大發明等視頻資料,從而增強學生對祖先智慧的尊敬,激勵後輩不斷超越前賢。

三、引入歷史影視資料教學需要規避的問題

1.影視資源利用原則

(1)嚴謹性

歷史教材的內容對浩如煙海的歷史資料進行篩選,大多都是蓋棺論定的。但是影視資料為了增強作品的吸引力,往往在介紹正史的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借鑒很多稗官野史的內容,甚至為了引發爭論還會進行一定程度的改變,如果將這些資料全盤照收應用於課堂教學中,就會給學生的學習帶來困惑。所以需要對這些歷史影視資料進行適當的剪裁和說明,引導學生正確地掌握知識。

(2)時間性

歷史影視資料種類很多,而且同一個歷史題材在不同時期都有相應的影視片段,對此教師需要對不同時期的歷史影視資料進行綜合分析,讓學生能夠了解真實的內容,這樣才能夠有效提升歷史影視資料的利用效果。

2.講解和直觀展示要充分結合

歷史影視資料的直觀性較強,具有較強的感染力,能夠讓學生從頭至尾關注下去,可是這種直觀性不能夠讓學生自己觀看,教師要結合歷史影視資料的內容對課程進行講解,等講解到相關的重大歷史事件時,才播放一些歷史影視資料的片段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而不是將歷史影視資料通過多媒體教室向學生從頭至尾地播放。另外,教師在講解中穿插歷史影視資料之後,還需要對學生進行總結。尤其影視資料中可能存在著一些不同的簡介,教師也要旁徵博引,引用不同時期歷史專家的觀點進行綜合論述。

3.防範歷史影視資料濫用問題

歷史影視資料只能夠是一種教學的輔助方法,不能夠將其作為教學的核心過程。所以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必須要結合當前的教學內容對歷史影視資料進行篩選,只有到講解內容的環節時才播放相關的歷史影視資料進行例證,這樣才能夠發揮出歷史影視資料的教學價值。否則,一味地濫用歷史影視資料,不僅不會給學生帶來更加深刻的認識,反而使之變得膚淺,提高學生的創造力就更無從談起。

作者:卞斌 單位:江蘇省宿豫區實驗初級中學

七年級歷史教學設計相關 文章 :

1. 初一歷史的優秀教案

2. 中華書局七年級上歷史教案

3. 中華書局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案

4.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上冊第19課教案

5.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教案下載

⑥ 如何利用課件進行初中歷史情境教學設計

一、引言

初中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較兒童時期有較大的發展,但形象思維仍在起重要作用。

所以在講課過程中多採用畫面、史料、圖片等直觀手段,有助於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能力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此外,初中階段的歷史學科教學,首先要培養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求知慾,增強對歷史的親切感,然後在此基礎上逐步培養學生分析歷史事件、人物,探索因果關系的能力。

問題情境在歷史教學中能夠起到比較明顯的效果。

創設問題情境就是運用各種手段創設歷史情景,調動學生心理的積隱漏極因素,激發其情感,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提升歷史課堂質量的教學模式。

問題情境教學的好處是把教材教活了,把課堂教活了,把學生們教活了。

那麼如何創設初中歷史教學問題情境呢?下面筆者就自雹含己的教學實踐感受談一點看法。

二、歷史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的策略

當學生原有歷史知識與必須掌握的新知識發生激烈的沖突,就會導致學生意識中的矛盾激化,從而產生問題情境。

這種以矛盾沖突為基礎的問題情境的產生和解決,可以成為歷史教學過程與學生發展的驅動力。

創設問題情境的方法很多,如用語言文字描述,走出課堂參觀演示,通過角色扮演以及現代教育技術展示等。

1.利用課本材料,想像歷史情境

初中歷史教材,突出了在文字闡述中穿插展示豐富多彩、蔚為大觀的圖文資料。

這些圖文資料不但是歷史學科知識體系的基本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掌握歷史知識、歷史概念、歷史觀點的重要憑據,它們極大地充實、展拓和深化了教材內容。

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正確使用圖文資料,可以激發學生興趣。

如地圖作為歷史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過程中,有利於學生對地域變化的感知。

根據地圖和教師的講解進行想像,學生對事件的經過即可瞭然於胸。

有效利用教材所給材料,可以加強學生對歷史人物、事件等的形象思維,在頭腦中重現歷史,從而更深入地認識、掌握知識。

2.學生扮演角色,再現歷史情境

在教學中我們可以經常地這樣設計情境:假如你是歷史中的人物,面對此情此境你如何想?怎樣做?這樣就很容易使學生不再感覺歷史的遙遠和陌生,而能夠以一種親切愉悅的心態參與到學習活動中。

通過模擬歷史情境,讓學生置身於歷史中,和歷史人物一樣思考、行動,以調動其思維的積極性。

例如在講「赤壁之戰」時,就孫劉聯合抗曹的問題,可以引出「諸葛亮舌戰群儒」這一歷史場面。

讓學生演出群儒與諸葛亮就抗曹問題進行辯論的場景,辯論的結果正好是赤壁之戰勝敗的原因。

讓學生進入角色,重要的是讓學生體會當時的灶肆爛社會環境,根據當時的客觀條件提出有說服力的論點、論據,「具史實以力爭」,最後再由教師將結果加工成系統的結論。

3.參觀演示,呈現歷史情境

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從課內走到課外,從學校走到社會,參觀實物展覽,將課堂上較為空洞的說教,變成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歷史,也是初中歷史問題情境創設的有效方法之一。

如參觀博物館、考古現場、陳列室、紀念館等。

博物館是收藏、陳列人類歷史上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遺存的場所,具有實物性、直觀性和可信性的特點,能夠給參觀者以豐富的感知和諸多的思考。

學生能在想像中呈現出特定的歷史場景、社會生活和人物形象。

4.對比歷史事實與歷史假設,創設問題情境

通過對歷史事實的假設和對假設的檢驗,引發思考,激化矛盾來創設問題情境。

例如,「二戰」結束之際,美國為盡快結束戰爭,向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放了原子彈。

假如你是一名高級軍事顧問,你是否認為向日本投放原子彈是解決戰爭的唯一出路,是否還有其他的途徑來盡快結束戰爭。

5.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創設教學情境

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有些內容可以巧妙地利用音(錄音)像(CAI課件、電影、投影)等手段,生動具體地再現當時的歷史情境,把學生帶入歷史之中,從而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

如在學習 「官渡之戰」的時候,教師預先可截取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有關片段,加以其他相關材料做好課件。

上課時先簡單介紹一下戰爭的始末使學生有初步認識。

隨後就利用課件來表現戰爭場景,同時結合課文中的材料詳細介紹戰爭的經過。

播放視頻,學生目睹刀光劍影激烈的戰斗場面,聽著老師以抑揚頓挫的語調所做的精彩描繪,彷彿身臨其境,置身於戰火紛飛的沙場。

這不僅培養了學生對歷史課的興趣,而且可以將學生置於特定的歷史條件中去認識、分析歷史,對學生加深記憶,增強對歷史本身的理解有重要的作用。

三、創設問題情境需注意的問題

在創設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問題情境過程中,教師除了掌握以上策略外,還應注意以下問題。

1.創設的問題情境應與課程內容相適應

首先,初中歷史教學所創設的情境必須適合表現一定的歷史內容,空泛的和牽強的情境不但起不到預定的效果,還會適得其反。

其次,情境的創設必須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適應學生的認知水平,太簡單會使其失掉興趣,過難又會使其喪失信心。

掌握這個原則,學生才會主動地去適應情境,引起興趣,達到智力活動的最佳狀態,完成對情境問題的探究。

2. 創設的問題情境必須能激發學生的情感

激發學生的積極情感,本身也是歷史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情感作為一種非智力因素,對學生的學習乃至人格的形成都有重要意義。

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時,要努力尋找「啟情點」,盡可能地增強情境的情感因素,要設法使學生的情感與教師提供的情境相融合,同時要把握好度。

情境過多會使整節課沒有起伏,課堂結構不生動;該用「情」時沒用「情」,則調動不了學生的情感。

3. 創設的問題情境必須服從歷史規律

首先,情景的創設必須要體現出一定的歷史知識、概念和規律,各種情景中都孕育著歷史事實,學生要俄拘多通過它了解歷史事實,形成歷史規律。

其次,教師要通過具體的情景,引導學生進人角色,激起情緒,引發思考,從具體形象的感知中產生真摯情感,達到情感與理智的統一。

情理是互為因果,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

任何一種脫節的情景設置都是失敗的、不可取的。

四、小結

實施有效的情境教學,有助於體現歷史的生動性,也有助於理解生動的歷史。

問題情境可以打破時空的界限,使學生目睹「歷史的真實」,縮小學生和歷史的時代距離,變以前被動地「聽」、「記」為主動地「看」,這就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

問題情境可以把形狀、聲音、顏色同時作用於學生感官,使之同時接受各種信息,從而引發學生的積極思維。

問題情境可以使學生獲得有血有肉,生動且豐富的知識,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也受到了思想教育。

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設是非常必要且切實可行的。

⑦ 初中歷史怎麼教

一、設置有效的問題情境 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學情來設計問題,選取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促使其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通過自身認真的思考得出准確的答案。這就需要教師給學生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促使學生思維和教師提出的知識點相吻合,具體來說,教師可創設多樣化的問題情境: 首先,教師要重視教材中有用的素材,並將其充分使用到備課環節中,利用教材中的圖片、史料等素材來創設問題情境,這樣更有利於培養學生挖掘教材、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講授《鴉片戰爭的烽煙》一課時,教師可結合教材重「林則徐」的圖片來提出問題,讓學生收集有關林則徐的資料,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這種教學方式不僅可以使教材得到充分利用,還可以給教師節約更多備課時間,給學生提供便利。 其次,拓展教學內容,在教師的備課階段,可充分使用新聞素材、資料圖片、影像視頻等資料來設計問題,藉助視頻資料在間接激發學生求知慾的同時,吸引學生注意力,幫助學生開拓和發展自身的思維能力。例如,在講授《美國的誕生》一課時,先使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大國崛起》里的美國篇,這一部分詳細介紹了美國剛獨立時的背景、1787年憲法的頒布、兩黨制的形成和發展。在學生大體了解了美國聯邦政府的建立歷史以後,再結合課本教材給學生詳細講述有關美國聯邦建立的教學內容並提出問題,以此深化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 再次,利用文獻資料創設問題情.境,就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而言,輔助.學生學習知識最重要的一部分內容就是歷史文獻資料,教師在解釋完歷史文獻資料以後,學生相繼形成了對歷史的理解,在教師講解文獻資料的同時,引_學生逐步形成歷史意識。在歷史教學內容中文獻資料占據著較大比例,通過運用文獻資料創設問題情境的方式,有利於弓導學生形成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歷史思維,從而深化學生閱讀和理解史料的能力。例如,在講授《唐的盛衰》一課時,教師可以融入一些有關婁師德、狄仁傑等人的史料,讓學生分析武則天時期在政治、農業和科舉等方面的措施。 最後,引導學生參與角色扮演,深人到情境中理解教學內容,如在教師講授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時,出於幫助學生准確理解和掌握該內容的目的,教師就可組織學生通過角色扮演來完成問題情境的創設。如分別指派九名同學來飾演三省六部的長官,並向其他同學闡述自己的職務。如在某年唐朝黃河泛濫,下游百姓無家可歸,這時該讓三省六部中哪個省哪個部來負責治理水患並安置百姓?通過這種教學方式,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活躍課堂教學氛圍,並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 二、課堂提問技巧的掌握 教師設為教學活動的設計者、主導者,需要藉助適當的問題來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基於此,就需要教師嚴謹看待教學過程中的問題設計°。首先,在充分尊重教材的同時,結合社會熱點和學生學情來設計問題;其次,巧妙結合重難點問題和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一消化重難點知識,設計的問題還要結合課本教材的內容,此外,教師要針對學生存在的困惑,引導學生進行主動提問,並及時解決相關問題,最終幫助學生扎實掌握知識的整體結構;最後,還需要教師嚴格把控一節課上的提問數量,在適當的時間點提出問題,還要杜絕一直提問,同時,也要重視提出問題的前後銜接,遵循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原則。對於初中學生來說,他們的思維活動普遍是由低潮向高潮發展,基於此,教師在提問時,要結合學生的思維活動整體規律。准確把控合適的提問時機,可以在課堂氛圍沉寂或學生思維停頓時提出問題,促使學生思維更加活躍,改善整體教學氛圍。 除此之外,在學生提出問題以後,教師可對其進行反問,不要直接告訴學生正確答案,要將問題反拋給學生,引導學生自,主思考自己存在的困惑並尋找有效解決方式。在遇到學生難以獨立解決的問題時,教師可讓其他學生做出回答,再提出類似的問題,要求該學生作答。通過這種教學方式,促使師生和生生進行良好的互動交流,並幫助學生有效掌握所學內容。還有一點需要引起教師的注意,即教師要重視學生的每一個提問,即使學生提出的問題缺少嚴謹,也需得到教師的認真對待,並給予學生的回答以肯定的評價,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來自於教師的尊重和認可,增強學習自信心。 三、引導學生合作探究 問題的解決是一個相較漫長且復雜的過程,假如學生並不具備良好的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合作探究的方式來解決問題,進一步促使學生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有效培養自身的問題解決能力。學生在共同學習和交流的過程中,還可以得到意外收獲:學會傾聽、尊重和理解他人的觀點與思想,促使學生形成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質;引導學生將自己和他人的想法進行對比,在對比過程中實現取長補短;學生在和其他同學進行溝通交流時,要堅持自身觀點,不要隨波逐流做牆頭.草,促使學生形成積極探索、剛正不阿的良好品質。除此之外,在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中應用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有利於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充分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進而使得師生、生生之間形成互相尊重、平等、和諧的關系。例如,教師再講授《生活的時代印記》一課時,可以讓學生合作探究,在課下進行資料的收集,與長輩進行談話,歸納一下不同時代,人們在價值判斷、生活情趣上存在的差異,並思考這些差異產生的原因,總結出生活的時代印記。有的學生收集衣服的變化,建國的時候流行軍綠色的軍裝,改革開放.後,服飾有了色彩,樣式也豐富起來,進人21世紀,服裝越來越時尚;有的學生收集住房方面的變化,建國時期的小土房、70年底的筒子樓、80年代的福利房、90年代的商品房、21世紀的高檔公寓等;在出行方面,建國時期基本靠走,60年代出現拖拉機和大卡車、70年代自行車、80年代公交車、90年代私家車、21世紀地鐵、高鐵、飛機等多元化。 綜上所述,歷史與社會作為初中階段的重要學科,不僅有助於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還有助於提高學生的文化水平。因此,在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中應用問題情境教學法,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積極性、主動性,通過持續的發現、分析、解決問題,促使學生更好理解和扎實掌握相關知識點,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與探索能力,顯著提高歷史與社會教學質量和效率。 來源: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 2020年13期

閱讀全文

與如何進行初中歷史單元教學設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699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68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4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07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5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56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67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45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1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6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1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08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97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2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4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4